针脚绕线装置及绕线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52182阅读:371来源:国知局
针脚绕线装置及绕线机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元件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针脚绕线装置及绕线机。



背景技术:

电感器是常用的电子元件之一,具有滤波、振荡、延迟、陷波等作用。电感器的一般制作方法如下:磁芯上带有用于固定连接的针脚,将线材绕制在磁芯上形成绕组,之后将线材两端分别绕到两个针脚上,将针脚与线材的连接处进行焊接,完成电感器制作。然而,当产品设计需要缠绕的匝数较多时,容易造成线材在针脚上的同一位置反复地﹑无规律地缠绕叠加,产生缠绕点过大或者大小不一的问题,影响后续的针脚焊接作业。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针脚绕线装置及绕线机,能有效避免线材在针脚的同一位置反复叠加缠绕。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针脚绕线装置,包括第一驱动机构、旋转轴、线材夹头、扯线杆、弹性件及退线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旋转轴驱动连接,所述线材夹头固定在所述旋转轴上,所述扯线杆可摆动地安装在旋转轴上,且所述扯线杆上设有勾线部,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旋转轴上和所述扯线杆上,当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所述旋转轴转动时可带动所述绕线杆做圆周运动,所述退线机构与扯线杆间隔设置并具有高度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针脚绕线装置还包括感应片、感应器,所述感应片固定在旋转轴上,所述感应器设置在旋转轴外与感应片对应的位置处,所述感应器与第一驱动机构电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电机、第一皮带轮、第二皮带轮,所述第一驱动电机与第一皮带轮轴接,所述旋转轴与第二皮带轮轴接,所述第一皮带轮与第二皮带轮之间通过皮带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针脚绕线装置还包括感应片、感应器,所述感应片固定在第二皮带轮上,所述感应器设置在第二皮带轮外与感应片对应的位置处,所述感应器与第一驱动电机电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为弹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绕线机,包括卷绕装置及上述针脚绕线装置,所述卷绕装置用于将线材卷绕到元件上形成绕组,所述针脚绕线装置用于在形成所述绕组前将线材的一端卷绕到元件的一个针脚上,所述针脚绕线装置还用于在形成所述绕组后将线材的另一端卷绕到元件的另一针脚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卷绕装置包括第二驱动机构、滚轴及元件固定机构,所述元件固定机构包括基台及筒夹,所述基台上设有安装孔,所述筒夹包括相连的安装部及卡爪部,所述安装部可转动地设置在安装孔内,所述卡爪部用于夹持元件,所述滚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驱动连接,所述滚轴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二驱动电机与滚轴轴接。

下面对前述技术方案的优点或原理进行说明:

使用上述针脚绕线装置及绕线机时,将线材连接在具有高度差的退线机构与扯线杆上,并使得线材与元件的针脚倾斜设置,然后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旋转轴转动,线材就能够平稳地一匝紧挨一匝螺旋缠绕在针脚上,有效解决了线材在同一位置反复叠加缠绕的问题,提高了生产效率,保证了产品品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针脚绕线装置(绕线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针脚绕线装置(绕线机)的正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扯线杆,2、退线机构,3、元件固定机构,4、旋转轴,5、第一驱动机构,6、滚轴,7、线材,8、元件,9、针脚,10、勾线部,30、基台,31、筒夹,40、线材夹头,41、弹性件,42、感应片,43、感应器,50、第一驱动电机,51、第一皮带轮,52、第二皮带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针脚绕线装置,包括第一驱动机构5、旋转轴4、线材夹头40、扯线杆1、弹性件41及退线机构2,所述第一驱动机构5与所述旋转轴4驱动连接,所述线材夹头40固定在所述旋转轴4上,所述扯线杆1可摆动地安装在旋转轴4上,且所述扯线杆1上设有勾线部10,所述弹性件41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旋转轴4上和所述扯线杆1上,当所述第一驱动机构5驱动所述旋转轴4转动时可带动所述绕线杆做圆周运动,所述退线机构2与扯线杆1间隔设置并具有高度差。

使用上述针脚绕线装置时,将线材7连接在具有高度差的退线机构2与扯线杆1上,并使得线材7与元件8的针脚9倾斜设置,然后第一驱动机构5驱动旋转轴4转动,线材7就能够平稳地一匝紧挨一匝螺旋缠绕在针脚9上,有效解决了线材7在同一位置反复叠加缠绕的问题,提高了生产效率,保证了产品品质。在绕制过程中扯线杆1借助弹性件41的弹力,使线材7保持一定的张力,保证线材7平稳地缠绕在针脚9上,而且弹性件41的弹性还可以缓冲抵消线材7对针脚9的部分拉力,当元件8的针脚9较细较薄,而线材7的线径较大或者采用双股线绕制时,针脚9不容易在绕制过程中因线材7的拉力过大而产生弯曲变形形成次品。

优选地,所述弹性件41为弹簧,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旋转轴4上和所述扯线杆1上,所述扯线杆1通过销轴铰接在旋转轴4上,安装方便。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针脚绕线装置还包括感应片42、感应器43,所述感应片42固定在旋转轴4上,所述感应器43设置在旋转轴4外与感应片42对应的位置处,所述感应器43与第一驱动机构5电性连接。感应片42跟随旋转轴4转动,在转动过程中与感应器43相互感应并计算出转动圈数,旋转轴4转动设定圈数后,感应器43指示第一驱动机构5停止,完成单个针脚9的绕线作业。可以理解的,将感应器43固定在旋转轴4上,感应片42设置在旋转轴4外与感应器43对应的位置处,也能够达到同样的效果。

本实施例所述的第一驱动机构5包括第一驱动电机50、第一皮带轮51、第二皮带轮52,所述第一驱动电机50与第一皮带轮51轴接,所述旋转轴4与第二皮带轮52轴接,所述第一皮带轮51与第二皮带轮52之间通过皮带连接。通过皮带传动驱使旋转轴4转动,传动平稳可靠,能够保证绕线品质。具体地,所述感应片42固定在第二皮带轮52上,所述感应器43设置在第二皮带轮52外与感应片42对应的位置处,实现旋转轴4转动圈数的计算。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绕线机,包括卷绕装置及上述针脚绕线装置,所述卷绕装置用于将线材7卷绕到元件8上形成绕组,所述针脚绕线装置用于在形成所述绕组前将线材7的一端卷绕到元件8的一个针脚9上,所述针脚绕线装置还用于在形成所述绕组后将线材7的另一端卷绕到元件8的另一针脚9上。利用卷绕装置与针脚绕线装置配合完成元件8的绕线作业,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卷绕装置包括第二驱动机构、滚轴6及元件固定机构3,所述元件固定机构3包括基台30及筒夹31,所述基台30上设有安装孔,所述筒夹31包括相连的安装部及卡爪部,所述安装部可转动地设置在安装孔内,所述卡爪部用于夹持元件8,采用筒夹31能快速对元件8进行安装,通用性好。所述滚轴6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驱动连接,所述滚轴6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机构驱动滚轴6转动从而带动安装在筒夹31上的元件8转动,使得线材7能够缠绕于元件8上形成绕组。

其中,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驱动电机(未画出),所述第二驱动电机与滚轴6轴接,以驱使滚轴6转动。所述退线机构2可以一体成型于所述基台30上。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绕线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0:将元件8固定在位于扯线杆1与退线机构2之间的元件固定机构3上;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筒夹31快速对元件8进行装夹。

S200:退线机构2与扯线杆1间隔设置并具有高度差,从退钱机构中拉出线材7,将线材7一端固定在旋转轴4上的线材夹头40上,然后沿扯线杆1拉动线材7并将线材7扣入扯线杆1上的勾线部10中,使线材7倾斜并紧靠在元件8的针脚9上,为后续的绕线作准备;

S300:第一驱动机构5驱动旋转轴4转动,带动安装在旋转轴4上的扯线杆1转动,线材7螺旋缠绕于元件8的所述针脚9上,避免线材7在针脚9的同一位置反复叠加缠绕。

在绕制指定匝数后,感应片42触发感应器43指示第一驱动机构5停止工作,完成单个针脚9的绕线作业。

S400:松开线材夹头40将线材7一端取出并切断;

S500:第二驱动机构驱动滚轴6带动筒夹31上的元件8转动,线材7缠绕于元件8上形成绕组;

S600:切断线材7另一端,并留有余量;

S700:将线材另一端固定在旋转轴4上的线材夹头40上,然后沿扯线杆1拉动线材7并将线材7扣入扯线杆1上的勾线部10中,使线材7倾斜并紧靠在元件8的另一针脚9上;

S800:第一驱动机构5驱动旋转轴4转动,带动安装在旋转轴4上的扯线杆1转动,线材7螺旋缠绕于元件8的所述另一针脚9上,完成元件8的绕线作业。

需要强调的是,本实施例所述的针脚绕线装置、绕线机及绕线方法除了能够实现电感器的绕制以外,还可以实现柱状的物体如端子脚等其它电子元器件的绕制,不以此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进行限制。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