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极化调控层的AlGaN基量子阱红外探测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69028阅读:598来源:国知局
一种含极化调控层的AlGaN基量子阱红外探测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半导体光电探测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极化调控层的AlGaN基量子阱红外探测器。



背景技术:

单一芯片上双波段、甚至多波段探测是未来探测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从探测波段来看,紫外和红外探测技术是目前应用需求较广、发展较为成熟的两种探测技术。若在同一个芯片上集成紫外和中(远)红外两种波段的探测技术,则既能发挥紫外探测技术低背景噪声的优势,又能发挥红外探测技术远距离的优势,对于背景环境复杂的应用场景尤其适用。考虑到紫外和红外波段的波长跨度较大,选取合适的光敏材料是关键。AlGaN基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带隙从3.4-6.2 eV可调,是理想的制作紫外探测器件的材料;另一方面,GaN/AlGaN量子阱材料结构的成功制备使得氮化物材料探测红外光波成为可能。因此,要实现在单一芯片上集成紫外和红外探测技术,AlGaN材料是首选。

从目前的技术现状来分析,基于AlGaN材料的紫外探测技术相对成熟,且由此制成的紫外探测器件已得到商业应用。而利用GaN/AlGaN量子阱子带能级跃迁探测红外光的技术则比较滞后,器件性能不甚理想,主要体现在光电流响应信号弱和暗电流大。暗电流大主要是由材料晶体质量差所致,该问题的解决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材料外延技术的进步。对于光电流响应信号弱,主要是由于氮化物材料的极化效应所致。量子势垒层能带在极化电场作用下发生倾斜形成类三角形分布,而激发态能级主要分布在该类三角形能带区域,当位于激发态能级上的光生电子在发生迁移行为时,将会受到势垒层较强烈的阻挡作用,导致光电流信号不能被外电路检测。根据文献报道,以此方式工作的AlGaN基量子阱中红外探测器需要在极低的温度下(~4 K)才能检测出有效的光电流信号。文献Rong, X. et al. Mid-infrared Photoconductive Response in AlGaN/GaN Step Quantum Wells. Sci. Rep. 5, 14386 (2015) 中尝试引入台阶型势垒结构调控极化电场,虽然势垒层的极化电场得到抑制,但光生电子需要隧穿通过高Al组分的AlGaN插入层,导致光电流响应信号也只有在5 K的超低温下才能被观测到。因此,如何提升AlGaN基量子阱红外探测器在中(远)红外波段的光电流响应信号强度,实现其在较高温度制冷甚至无制冷环境中工作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含极化调控层的AlGaN基量子阱红外探测器,是在传统的AlGaN基量子阱结构的量子势阱层和量子势垒层之间插入一层稍高Al组分的极化调控层,该探测器可以实现光生电子在激发态能级上的无阻碍迁移,不仅解决了目前工作于中(远)红外波段的AlGaN基量子阱红外探测器光电流响应信号弱的问题,而且为发展实用化单芯片集成紫外-红外双波段探测器件奠定基础。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含极化调控层的AlGaN基量子阱红外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按照材料结构自下至上依次包括:衬底、缓冲层、成核层、下电极接触层、功能层和上电极接触层。

所述衬底可以为Al2O3、GaN、AlN、Si等材料中的任意一种,用于探测器材料结构生长。

所述缓冲层、成核层、下电极接触层、功能层和上电极接触层所选材料均为AlGaN,Al组分任意可调。

所述缓冲层的厚度为0.01 µm至10 µm,所述成核层的厚度为0.01 µm至0.5 µm,用于提高生长材料(即下电极接触层、功能层以及上电极接触层)的质量。

所述下电极接触层的n型掺杂浓度在1×1017 cm-3至5×1019 cm-3之间,厚度为0.1 µm至2 µm,用于制作下欧姆接触电极。

所述功能层由周期性AlxGa1-xN/AlyGa1-yN/ AlzGa1-zN复合异质结构构成,其中0≤x<z<y≤1,周期数为1至200;AlxGa1-xN为量子势阱层,厚度为0.0005 µm至0.01 µm,该层材料n型掺杂,掺杂浓度在5×1017cm-3至5×1019 cm-3之间;AlyGa1-yN为极化调控层,厚度为0.002 µm至0.05 µm;AlzGa1-zN 为量子势垒层,厚度为0.02 µm至0.2 µm,该功能层为红外光子产生吸收和光生电子发生输运的区域。

所述上电极接触层的n型掺杂浓度在1×1017 cm-3至5×1019 cm-3之间,厚度为0.05 µm至0.5 µm,用于制作上欧姆接触电极。

制备上述含极化调控层的AlGaN基量子阱红外探测器的方法,其步骤如下:

(1)在衬底上生长缓冲层;

(2)在缓冲层上生长成核层;

(3)在成核层上生长下电极接触层;

(4)在下电极接触层的上面生长功能层;

(5)在功能层之上生长上电极接触层;

(6)在上电极接触层和下电极接触之上制作上、下欧姆接触电极;

(7)将步骤(5)制作完成后的器件的衬底一侧面制成光滑斜面或者在上电极接触层上制作衍射光栅,以实现红外光的背面斜入射耦合或者正面垂直入射耦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AlGaN基量子阱中(远)红外探测器响应信号强度能得到大幅度增强,有望解决现有器件只能工作在极低温度下的问题。由于在功能层中引入了高Al组分的极化调控层,使得本应施加在量子势垒层上的极化电场大部分施加到了极化调控层上,有助于减小势垒层中的极化场强。另一方面,若将量子势阱层和极化调控层看作一个整体,在器件结构设计时将势垒层、下电极接触层和上电极接触层的Al组分均设置为与上述整体相同或者接近的平均Al组分,则可以消除压应变带来的极化电场的影响,使得功能层基本处于平带状态,以保证每个量子势阱的基态能级上有足够的电子填充。该器件结构的巧妙之处在于对极化调控层的Al组分和厚度的优化选取,合适的材料参数刚好能平衡量子势垒层中的极化电场,同时极化调控层又不会由于较高的Al组分对处于激发态能级上的光生电子的迁移形成阻挡势垒,以此实现对光电流信号的有效收集。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AlGaN基量子阱中(远)红外探测器暗电流能得到一定抑制。器件工作时的跃迁模式属于从束缚态能级到准连续态能级的跃迁,激发态能级刚好处于势阱口,与从束缚态能级到连续态能级的跃迁相比能够减小热噪声带来的影响。另外,由于量子势垒层的极化电场被几乎完全屏蔽,能带不会出现倾斜,因此进一步增加势垒层的厚度也不会影响光生电子的迁移,而较厚的势垒层厚度一是可以增大器件电阻,其次是可以减小电子在不同量子势阱之间的隧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功能层的有三个周期的导带能带结构示意图。

图2 为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有三个周期的导带能带结构和电子波函数分布示意图。

其中:101-量子势阱层,103-极化调控层,105-量子势垒层,107-量子阱基态能级,109-量子阱激发态能级,201-衬底,203-缓冲层,205-成核层,207-下电极接触层,209-上电极接触层,211-下欧姆接触电极,213-上欧姆接触电极,301-费米能级,303-基态能级波函数,305-激发态能级波函数,307-准连续态能级。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本实用新型器件的积极效果,图1给出了功能层在理想情况下的能带结构示意图,同时为了形成对比,还给出了未引入极化调控层的能带结构,如势垒层中的虚线所示。可以看到,未引入极化调控层时,势垒层能带在极化电场作用下呈单向倾斜状态,形成类三角形的能带区域,而激发态能级主要位于该能带区域内,由此将会对光生电子的迁移形成阻挡作用,影响对光电流的有效收集。当在量子势阱和量子势垒层中间引入一层比势垒层稍高Al组分的极化调控层时,势垒层中的极化电场主要“转移”到了极化调控层上,这时势垒层的能带接近拉平,而极化调控层发生大角度倾斜。通过合理设计各层材料的厚度和组分,保证激发态能级位于准连续态上,且尽量控制势垒层和极化调控层的导带带阶足够小,就可以实现光生电子的高效迁移。

器件工作时,量子势阱层基态能级上的电子在红外光的作用下直接跃迁到准连续态上,再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向上电极接触层或下电极接触层迁移。虽然势垒层和极化调控层的导带带阶会对光生电子的迁移产生一定阻挡,但由于阻挡势垒很低,光生电子理论上可以很容易越过该势垒。另外,利用能带工程对量子势阱层、极化调控层和量子势垒层进行灵活设计,可以实现对各个中(远)红外波段的探测。

图2所示为本实施例的器件结构截面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红外光采用背面侧入射耦合方式,红外光入射时垂直于该斜面。该结构采用分子束外延技术(MBE)或金属有机化合物气相沉积技术(MOCVD)在蓝宝石衬底上生长,材料生长和器件制备流程如下:

(1)在蓝宝石衬底上生长3µm的AlN缓冲层;

(2)在AlN缓冲层上接着生长0.5µm的Al0.28Ga0.72N成核层,以提高后续器件外延的晶体质量;

(3)在成核层上再生长600nm的Al0.28Ga0.72N下电极接触层,n型掺杂浓度为1×1019cm-3

(4)在下电极接触层上再生长50个周期的GaN/Al0.36Ga0.64N/Al0.28Ga0.72N复合异质结构层,GaN量子势阱层厚度为1.5 nm,n型掺杂浓度为1×1019 cm-3,Al0.36Ga0.64N极化调控层厚度为5 nm,Al0.28Ga0.72N量子势垒层厚度为25 nm;

(5)随后再生长150nm的n型Al0.28Ga0.72N上电极接触层,n型掺杂浓度为1×1019 cm-3

(6)采用光刻工艺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刻蚀工艺将材料样品的部分区域刻蚀至n型下电极接触层,形成直径为300 µm的圆形台面结构;

(7)采用磁控溅射的技术在台面结构之上和台面结构周围沉积厚度为20nm/100 nm/30 nm/100 nm的Ti/Al/Ti/Au多层金属电极;

(8)制作电极后的样品在N2氛围中750℃退火15s;

(9)再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技术在样品表面沉积250nmSiO2或SiNx钝化保护层,采用反应离子刻蚀(RIE)技术将金属电极上的钝化保护层刻蚀掉;

(10)制作完成后的器件在衬底的底面一侧磨出45°角。

图3所示为根据实施例结构参数计算得到的三个周期功能层的导带示意图和电子波函数分布。量子势垒层、下电极接触层和上电极接触层AlGaN材料的Al组分均选取为28%,是为了使其与量子势阱层和极化调控层的平均Al组分保持一致,尽量抑制压电极化效应的影响。在该器件结构参数下,功能层的导带整体处于平带状态,量子势阱中基态能级的波函数在能量上均高于虚线所示的费米能级,这样可以保证基态能级上有足够的电子填充。此时第一激发态能级刚好处于量子势阱的导带口,与准连续态众多能级的波函数有较大的重叠积分,当光生电子从基态能级跃迁到第一激发态能级后,有较大的概率弛豫进入准连续态能级上。由于极化调控层的引入,量子势垒层内的极化场强几乎被消除,且极化调控层与势垒层的导带带阶只有约0.08 eV,光生电子跃迁到第一激发态能级后可以在准连续态上高效的迁移。在该设计中,基态能级与第一激发态能级的能量差约为0.282 eV,意味着将主要对峰值波长为4.4 µm的中红外光产生响应。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