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及电子器件的制作方法_6

文档序号:9262445阅读:来源:国知局
UMO(Lowest UnoccupiedMolecularOrbital)浅且最低激发三重态能量(T1)高的材料。
[0439] 即,LUM0中,形成1-C>主体化合物、及、1-C>发光掺杂剂的关系。另外,T1中, 形成1-C>主体化合物、及、1-C>发光掺杂剂的关系。
[0440][试样105的有机EL元件的制作]
[0441] 除了在构成第2发光单元的第2发光层的工序中将第2发光层的厚度设为30nm 以外,使用与上述试样101相同的方法,制作试样105的有机EL元件。
[0442] 下述表1中示出试样101~105的有机EL元件的构成。另外,表1中示出各构成 中的空穴传输层和发光层的LUM0及T1的关系。
[0443] 予以说明,表1中,在各试样101~105中,对于作为共同的构成的基板(玻璃)、 阳极(IT0)、电子传输层(化合物3,LiF/化合物3,Li)及各试样101~102、105的中间连 接层(Ag)的构成,省略记载。
[0444][表1]
[0445]
[0446][试样106的有机EL元件的制作]
[0447] 首先,使用与上述的试样101相同的方法在玻璃基板上形成阳极、第1发光单元、 中间连接层(第1中间连接层)及第2发光单元。
[0448](中间连接层)
[0449] 接着,在第2发光单元的第2电子传输层上以厚度10nm将Ag成膜、形成第2中间 连接层。
[0450](第3空穴传输层)
[0451] 接着,与上述的试样101的第1空穴传输层同样地形成厚度20nm的化合物 l-A(HAT-CN)、形成 60nm的化合物 1-B。
[0452] 通过以上的工序,形成从阳极侧层叠了化合物1-A、化合物1-B的第3空穴传输层。 化合物1-B与后述的构成第3发光层的化合物4、化合物5及化合物6相比LUMO(Lowest UnoccupiedMolecularOrbital)深、且最低激发三重态能量(T1)低的材料。
[0453] 即,LUM0中,形成1-B〈主体化合物、及、1-B〈发光掺杂剂的关系。另外,T1中, 形成1-B<主体化合物、及、1-B<发光掺杂剂的关系。
[0454](第3发光层)
[0455]接着,以作为主体化合物的化合物4(Tg= 143°C)成为79vol%、作为绿色磷光发 光掺杂剂的化合物5成为20vol%、作为红色磷光发光掺杂剂的化合物6成为lvol%地进 行蒸镀、形成呈现绿色和红色的厚度20nm的磷光发光层。
[0456](第3电子传输层)
[0457] 接着,以化合物3(ET-100)成为86vol%、LiF成为14vol%地蒸镀、形成厚度20nm 的层。进而,以化合物3(ET-100)成为98vol%、Li成为2vol%地蒸镀、形成厚度10nm的 层。由此,制作由化合物3及LiF和化合物3及Li的2层构成的第3电子传输性层。
[0458](阴极及密封)
[0459] 接着,使用与上述的试样101相同的方法而形成阴极后,密封该有机EL元件而制 作试样106的有机EL元件。
[0460][试样107的有机EL元件的制作]
[0461] 在构成第2发光单元的第2空穴传输层的工序中,形成厚度20nm的化合物1-A、形 成厚度50nm化合物1-B后,以形成厚度10nm地形成化合物1-C,除此以外使用与上述试样 106相同的方法而制作试样107的有机EL元件。
[0462] 化合物1-C是与构成第2发光层的化合物4、化合物5及化合物6相比LUMO (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浅且最低激发三重态能量(T1)高的材料。
[0463] 即,LUMO中,形成1-C>主体化合、及、1-C>发光掺杂剂的关系。另外,T1中,形 成1-C>主体化合物、及、1-C>发光掺杂剂的关系。
[0464][试样108的有机EL元件的制作]
[0465] 在构成第3发光单元的第3空穴传输层的工序中,形成厚度20nm的化合物1-A、形 成厚度50nm的化合物1-B后,以形成厚度10nm地形成化合物1-C,除此以外使用与上述试 样106相同的方法而制作试样108的有机EL元件。
[0466]化合物1-C是与构成第3发光层的化合物4、化合物5及化合物6相比LUMO (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浅且最低激发三重态能量(T1)高的材料。
[0467] 即,LUMO中,形成1-C>主体化合物、及、1-C>发光掺杂剂的关系。另外,T1中, 形成1-C>主体化合物、及、1-C>发光掺杂剂的关系。
[0468][试样109的有机EL元件的制作]
[0469] 在构成第2发光单元的第2空穴传输层的工序及构成第3发光单元的第3空穴传 输层的工序中,形成厚度20nm的化合物1-A、形成厚度50nm的化合物1-B后,以形成厚度 l〇nm地形成化合物1-C,除此以外使用与上述试样106相同的方法而制作试样109的有机 EL元件。
[0470][试样110的有机EL元件的制作]
[0471] 除了将第1发光单元的第1发光层设为呈现绿色和红色的厚度20nm的磷光发光 层、将第2发光单元的第2发光层变更成呈现蓝色的厚度30nm的荧光发光层以外,使用与 上述试样107相同的方法而制作试样110的有机EL元件。
[0472] 予以说明,在试样110的有机EL元件中,第1发光层及第2发光层的形成方法使 用与试样101的第2发光层及第1发光层相同的方法。
[0473][试样111的有机EL元件的制作]
[0474] 在构成第3发光单元的第3空穴传输层的工序中,形成厚度20nm的化合物1-A、形 成厚度50nm的化合物1-B后,以形成厚度10nm地形成化合物1-C,除此以外使用与上述试 样110相同的方法而制作试样111的有机EL元件。
[0475][试样112的有机EL元件的制作]
[0476] 除了在构成第1发光单元的第1空穴传输层的工序中形成厚度20nm的化合物 1-A、形成厚度60nm的化合物1-B以外,使用与上述试样110相同的方法而制作试样112的 有机EL元件。
[0477] 下述表2中表示试样106~112的有机EL元件的构成。另外,表2中表示各构成 中的空穴传输层和发光层的LUM0及T1的关系。
[0478] 予以说明,在表2中,在各试样106~112中,对于作为共同的构成的基板(玻璃)、 阳极(IT0)、第1~3电子传输层(化合物3,LiF/化合物3,Li)及第1、2中间连接层(Ag) 的构成省略记载。
[0479][表2]
[0480]
[0481] [评价]
[0482] 对于如上述得到的试样101~112的有机EL元件,如下述进行元件特性的评价。 表3中示出各试样的评价结果。
[0483] (色度差)
[0484] 各样品的色度的测定,例如可以参考大田登"色彩工学第2版"(东京电机大学出 版局)等。
[0485] 具体而言,在室温(约23~25°C的范围内)下,使用分光放射亮度计CS_2000( 3 二力Sy少夕七'7シ > 夕公司制)对进行了 50mA/cm2的恒定电流密度条件下的点灯时的 各样品的发光光谱进行测定。而且,将通过该测定而得到了的光谱由CIE1931表色系中规 定了的原刺激[X]、[Y]、[Z]使用三刺激值X、Y、Z来转换成色度坐标X、y。
[0486] 同样,在室温下,使用分光放射亮度计CS-2000( 3二力S y少夕七yシy夕公司 制)对进行了 50mA/cm2的恒定电流密度条件下的点灯时的各样品的发光亮度进行测定。另 外,在同条件下进行连续驱动,将直到亮度减少30%的时间作为发光寿命而求得。
[0487] 而且,由初始(LT100)的色度坐标x、y和亮度减少30%时(LI70)的色度坐标X、 y,通过下述式算出色度差AExy。
[0488]AExy - [(xLT100_xLT70) + (yLT100_yLT70)]
[0489](相关色温度)
[0490] 各样品的相关色温度的测定,可以例如参考大田登"色彩工学第2版"(东京电机 大学出版局)等。
[0491] 具体而言,在室温(约23~25°C的范围内)下,使用分光放射亮度计CS-2000( 3 二力Sy少夕七'7シ > 夕公司制)对进行了 50mA/cm2的恒定电流密度条件下的点灯时的 各样品的发光亮度进行测定。而且,将通过该测定而得到了的光谱由CIE1931表色系中规 定的原刺激[X]、[Y]、[Z]使用三刺激值X、Y、Z来对色度坐标u、v进行转换。
[0492] 通过将得到了的色度坐标u、v对照CIE1960UV色度图上所示的黑体轨迹及等色温 度线而决定色温度。
[0493] 予以说明,就各有机EL元件的相关色温度而言,以将得到了的值的100的位进行 四舍五入的值来表示。
[0494][表3]
[0495]
[0496] 另外,将在试样101的有机EL元件和试样102的有机EL元件中、以50mA/cm2的 连续驱动时的蓝色光、绿色光及红色光的短波长的衰减以及色度的变化示于图7~10。予 以说明,在图7及8中,纵轴为亮度的残存率,横轴为连续驱动时间。
[0497]另外,图7是表示试样101的有机EL元件中的红蓝绿的各单波长的衰减的情形的 图。图8是表示试样102的有机EL元件中的红蓝绿的各单波长的衰减的情形的图。
[0498] 予以说明,在图7及8中,"B"表示来自第1发光层的呈现波长480nm的蓝色的光, "G"表示来自第2发光层的呈现波长545nm的绿色的光,"R"表示来自第2发光层的呈现波 长595nm的红色的光。
[0499] 另外,图9是表示试样101的有机EL元件中的色度坐标x、y的变化的情形的图。 图10是表示试样102的有机EL元件中的色度坐标x、y的变化的情形的图。在图9及10 中,纵轴为色度坐标x、y,横轴为连续驱动时间。
[0500][结果]
[0501] 在试样101的有机EL元件中,在第1发光单元中,设有与第1发光层相比 LUMO(LowestUnoccupiedMolecularOrbital)浅且最低激发三重态能量(T1)高的第 1 空穴传输层。进而,在第2发光单元中,设有与第2发光层相比LUMO(LowestUnoccupied MolecularOrbital)深且最低激发三重态能量(T1)低的第2空穴传输层。
[0502] 因此,可以调节蓝色发光层和绿色及红色发光层的亮度降低速度,连续驱动了有 机EL元件时的色度差形成0. 003这样的全部试样中最佳的值。
[0503] 与之相对,在试样102的有机EL元件中,在第2发光单元中,设有与第2发光层相 比LUMO浅且T1高的第2空穴传输层。因此,不能调节蓝色发光层和绿色及红色发光层的 亮度降低速度,蓝色发光层的亮度降低比绿色及红色发光层大,连续驱动了有机EL元件时 的色度差恶化成0.028。
[0504] 在将发光单元设为单层的构成的试样103中,在第2发光层的阳极侧进行接触的 中间连接层,通过与第2发光层相比LUMO(LowestUnoccupiedMolecularOrbital)深且最 低激发三重态能量(Tl)低的化合物2-A而形成。因此,可以调节蓝色发光层和绿色及红色 发光层的亮度降低速度,连续驱动了有机EL元件时的色度差形成0. 015这样的良好的值。
[0505] 与之相对,在同样将发光单元设为单层的构成的试样104中,在第2发光层的阳 极侧进行接触的中间连接层,通过与第2发光层相比LUMO(LowestUnoccupiedMolecular Orbital)浅且最低激发三重态能量(T1)高的化合物1-C而形成。因此,不能调节色发光层 和绿色及红色发光层的亮度降低速度,连续驱动了有机EL元件时的色度差恶化成0. 025。
[0506] 另外,试样105中,第2发光层的厚度比试样101厚,第1发光层和第2发光层为 相同的厚度。而且,在试样105中,色度差为0.010,与试样102相比得到良好的结果,但与 试样101相比恶化。
[0507] 由该结果可知,如试样101,通过与亮度降低大的发光层相比、将一般亮度降低少 的发光层薄地形成,可进一步促进化合物的劣化。而且,由此可以调整各发光层的亮度降低 的平衡,抑制驱动时间的经过所导致的由最初的发光色的色变化。
[0508] 在将发光单元层叠了 3层的试样106~试样109的有机EL元件的结果中,均看到 与上述试样101~试样105的有机EL元件的结果相同的倾向。
[0509] 试样106,在第1发光单元中,设有与第1发光层相比LUMO浅且T1高的第1空穴 传输层。
[0510] 另外,在第2发光单元及第3发光单元中,设有与各发光层相比LUMO深且T1低的 空穴传输层。
[0511]S卩,在第1~3发光单元中,满足与上述的试样101相同的LUMO及T1的关系。因 此,在试样106的有机EL元件中,连续驱动了时的色度差形成0.005这样的良好的结果。
[0512] 与之相对,在试样109的有机EL元件中,在第2发光单元及第3发光单元中,不满 足LUMO及T1的关系。因此,与试样106的有机EL元件相比,连续驱动了有机EL元件时的 色度差大为恶化。
[0513] 在试样107及试样108中,在第2发光单元或第3发光单元中,任一者不满足LUMO 及T1的关系。因此,与试样106相比,色度差稍微恶化。但是,在第2发光单元或第3发光 单元中,任一者满足LUMO及T1的关系,因此,与试样109的有机EL元件相比,大为改善。
[0514] 因此,在具有多层一般亮度降低小的发光层的构成的有机EL元件中,通过形成与 一般亮度降低小的发光层的至少任一方接触而满足LUMO及T1的关系的层,可以抑制有机 EL元件的驱动时间的经过所导致的由最初的发光色的色变化。
[0515] 另外,通过形成与一般亮度降低小的发光层的全部接触而满足LUMO及T1的关系 的层,可以进一步抑制有机EL元件的驱动时间的经过所导致的由最初的发光色的色变化。
[0516] 在变更了发光单元的层叠顺序的试样110~试样112的有机EL元件的结果中,看 到与上述的试样106~试样108的有机EL元件的结果相同的倾向。
[0517] 与在第1发光单元及第3发光单元中不满足LUMO及T1的关系的试样111的有机 EL元件相比,在第1发光单元及第3发光单元中满足LUMO及T1的关系的试样112及仅在 第3发光单元中满足LUMO及T1的关系的试样110得到了连续驱动了时的色度差形成良好 的结果。
[0518] 进而,与仅在第3发光单元中满足LUMO及T1的关系的试样110相比,在第1发光 单元及第3发光单元中满足LUMO及T1的关系的试样112得到了连续驱动了时的色度差形 成良好的结果。
[0519] 这样,即使在一般亮度降低小的发光层和一般亮度降低大的发光层在有机EL元 件中成为任意层叠顺序的情况下,通过满足上述的关系,可以抑制有机EL元件的驱动时间 的经过所导致的由最初的发光色的色变化。
[0520] 另外,如图7中所示,在具备与第1发光层接触而LUMO浅且T1高的第1空穴传输 层、具备与第2发光层接触、LUMO深且T1低的第2空穴传输层的试样101的有机EL元件 中,蓝、绿及红的光的衰减的情形大致一致。这表示在第1发光层和第2发光层中亮度降低 的速度接近。
[0521] 与之相对,如图8中所示,在具备与第1发光层及第2发光层接触而共同LUMO浅 且T1高的第1空穴传输层及第2空穴传输层的试样102的有机EL元件中,在第1发光层 的蓝色光的衰减情形和第2发光层的绿及红色光的衰减的情形中形成大的差。
[0522] 另外,当比较图7和图8时,第1发光层的蓝色光的衰减的情形近似。但是,在图7 中,与图8相比,在第2发光层的绿及红色光的衰减的情形中形成大的差。具体而言,第2发 光层的绿及红色光的衰减的情形,向接近第1发光层的蓝色光的衰减的情形的方向转移。
[0523] 由该图7和图8中所示的结果得知:通过设置与第2发光层接触而LUMO深且T1 低的第2空穴传输层,在一般亮度降低小的发光层中促进劣化。
[0524] 另外,在图9及图10中也得到相同的结果。
[0525] 如图9中所示,在试样101的有机EL元件中,即使驱动时间经过,色度坐标x、y的 变动也少。这是由于:如上述的图7中所示,蓝、绿及红的光的衰减的情形大致一致。
[0526] 另外,如图10中所示,在试样102的有机EL元件中,因驱动时间经过,色度坐标X、 y的变动大。这是由于:如上述的图8中所示,在蓝色光的衰减的情形和绿及红色光的衰减 的情形中形成大的差。
[0527] 因此,由图7~10中所示的结果,通过设置与一般亮度降低大的发光层接触而 LUMO浅且T1高的层、设置满足与一般亮度降低小的发光层接触而LUMO深及T1低的至少任 一者的层,可以抑制有机EL元件驱动时间的经过所引起的从最初的发光色的色变化。
[0528] 予以说明,本发明不限定于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例中所说明的构成,其他可以在不 脱离本发明构成的范围中进行各种变形、变更。
【主权项】
1.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为具备阳极、阴极、介于所述阳极和所述阴极之间的第I 发光层及第2发光层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 在所述第1发光层和在所述阳极侧与所述第1发光层接触的层中, 与所述第1发光层接触的层满足:与所述第1发光层相比,LUMO(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浅且最低激发三重态能量(Tl)高的关系, 在所述第2发光层和在所述阳极侧与所述第2发光层接触的层中, 与所述第2发光层接触的层满足:与所述第2发光层相比,LUMO(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深及最低激发三重态能量(Tl)低的至少任一者。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与所述第2发光层接触的层满足: 与所述第2发光层相比,LUM0(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深及最低激发三 重态能量(Tl)低的两者。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与来自所述第2发光层的发光的光 的波长相比,来自所述第1发光层的发光的光的波长短。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所述第2发光层的厚度比所述第1 发光层的厚度小。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与所述第2发光层相比,所述第1 发光层形成于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光取出侧。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在所述第1发光层和所述第2发光 层之间具有中间连接层。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所述中间连接层为电荷产生层或 金属层。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具有所述第1发光层及所述第2发光 层和第3发光层,在所述阳极侧与所述第3发光层接触的层满足:与所述第3发光层相比, LUM0(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深及最低激发三重态能量(Tl)低的至少任 一者。9. 一种电子器件,其具备权利要求1~8的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以下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构成具有与第1发光层的阳极侧接触而与第1发光层相比、LUMO浅且T1高的层,具有与第2发光层的阳极侧接触而与第2发光层相比、LUMO深及T1低的至少任一者的层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可以抑制显示质量的降低。
【IPC分类】H01L51/50
【公开号】CN104979482
【申请号】CN201510153395
【发明人】冈本健, 高桥理爱子, 新井贤司
【申请人】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5年10月14日
【申请日】2015年4月2日
【公告号】US20150287949
当前第6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