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b连接器的接地结构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733065阅读:来源:国知局
方上下二侧处设有相对向内弯折延伸的复数接地弹片,便可将接地弹片分别搭接于第一导线组与第二导线组周边处的屏蔽体上,使屏蔽壳体可通过屏蔽体与金属接地板形成一共同接地的回路,当电气模块的第一端子组与第二端子组传输高频信号时,其相互间所形成的电磁波及串音干扰可由金属接地板感应吸收,并由屏蔽体导引传输至屏蔽壳体上来进行接地释放,进而使整体信号传输的品质更为稳定且可
A+-.与巨O
[0026]本实用新型的屏蔽壳体外部结合有定位构件的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并使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相对内侧处的接触弹片分别抵触于屏蔽壳体上,再将延伸片利用穿孔中进一步穿设的固定元件结合于电路板或机壳上形成一共同接地的回路,便可凭借屏蔽壳体配合定位构件将USB连接器周围所产生的电磁波及杂讯干扰导引至电路板的接地端或机壳上进行释放,以提高接地与屏蔽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2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
[0028]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0029]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0030]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剖面图;
[0031]图5是本实用新型图4的局部放大图;
[0032]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后视立体剖面图。
[0033]附图标记说明绝缘本体;11_基座;110-容置空间;111_嵌扣槽;12_对接部;120-定位空间;121_舌板;2_电气模块;21_第一端子组;211_第一接触部;212_第一连接部;22_第二端子组;221_第二接触部;222_第二连接部;23_第一端子座;231_第一定位槽;24_第二端子座;241_第二定位槽;25_上盖板;251_扣孔;252_抵持弹片;26_下盖板;261-卡扣;262_抵持弹片;3_金属接地板;30_金属板;31_垫高部;311_接触面;32_固定片;321_缺槽;4_传输线缆;41_第一导线组;411_第一接地导线;412_第一电源导线;413-第二电源导线;414_第二接地导线;42_第二导线组;421_第三接地导线;422_第三电源导线;423_第四电源导线;424_第四接地导线;43_屏蔽体;431_金属板;5_屏蔽壳体;50-插接空间;51_接地弹片;511_抵持面;6_定位构件;61_第一外壳;611_凸扣;612_接触弹片;613-延伸片;614-穿孔;62_第二外壳;621_扣槽;622_接触弹片;623_延伸片;624-穿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构造,兹绘图就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其构造与功能如下,俾利完全了解。
[0035]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图5、图6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立体分解图、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侧视剖面图、图4的局部放大图及后视立体剖面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为包括有绝缘本体1、电气模块2、金属接地板3、传输线缆4、屏蔽壳体5及定位构件6,故就本案的主要构件及特征详述如后,其中:
[0036]该绝缘本体I为具有一基座11,并在基座11前方处朝外延伸设有对接部12悬空状的舌板121,且舌板121内部形成有定位空间120,而基座11后方处为形成有横向贯通至定位空间120内的容置空间110,并在基座11相邻于对接部12上下二侧处都形成有阶面状的嵌扣槽111。
[0037]该电气模块2为包括有上下排的第一端子组21及第二端子组22,并在第一端子组21与第二端子组22上分别利用塑料以镶嵌射出(Insert Molding)的方式一体成型有第一端子座23及结合于第一端子座23下方处的第二端子座24,或者是可在第一端子座23、第二端子座24上利用组装的方式分别定位有第一端子组21与第二端子组22,且该第一端子座23与第二端子座24后方相对外侧表面上分别形成有横向间隔排列的复数第一定位槽231及第二定位槽241,而第一端子组21与第二端子组22 —侧处为分别设有穿出且外露于第一端子座23、第二端子座24上下二侧处的第一接触部211及第二接触部221,并在第一端子组21与第二端子组22相对于第一接触部211与第二接触部221的另一侧处分别设有位于第一定位槽231、第二定位槽241内的第一连接部212及第二连接部222 ;另,第一端子座23与第二端子座24外部为分别罩覆有相对的上盖板25及结合于上盖板25下方处的下盖板26,其上盖板25与下盖板26 二侧处设有呈相对应扣合定位的复数扣孔251与卡扣261,并在上盖板25与下盖板26上分别设有复数抵持弹片252、262。
[0038]再者,第一端子组21与第二端子组22为分别具有上下排相对的十二支上排端子与十二支下排端子,其上排端子中的第一支端子到第十二支端子脚位定义依序为第一接地端子(GND)、第一高速正差分对信号端子(TXl+)、第一高速负差分对信号端子(TX1-)、第一电源端子(VBus)、第一备用端子(CCl)、第二高速正差分对信号端子(D+)、第二高速负差分对信号端子(D-)、第二备用端子(SBUl)、第二电源端子(VBus)、第三高速负差分对信号端子(RX2-)、第三高速正差分对信号端子(RX2+)及第二接地端子(GND),而十二支下排端子对应于上排端子中的第一支端子到第十二支端子脚位定义则依序为第三接地端子(GND)、第四高速正差分对信号端子(RXl+)、第四高速负差分对信号端子(RX1-)、第三电源端子(VBus)、第三备用端子(SBU2)、第五高速负差分对信号端子(D-)、第五高速正差分对信号端子(D+)、第四备用端子(CC2)、第四电源端子(VBus)、第六高速负差分对信号端子(TX2-)、第六高速正差分对信号端子(TX2+)及第四接地端子(GND),以构成符合USBType-C连接器规格。
[0039]该金属接地板3较佳实施为具有二金属板30相互层叠所构成,但于实际应用时,金属接地板3也可为单层或多层的金属板30,并在金属接地板3后方上下二侧处沿着宽度方向形成有相对向外凸起的垫高部31,且垫高部31表面上形成有平整状的接触面311,而金属接地板3的垫高部31 二侧处为向后延伸有固定片32,并在二固定片32与垫高部31之间分别形成有一缺槽321,惟此部分有关金属接地板3的构成与结构设计方式很多,并可依实际的应用予以变更实施,且该细部的构成因非本案的创设要点,兹不再作赘述。
[0040]该传输线缆4为包括有上下排各具有十二根导线的第一导线组41及第二导线组42,并在第一导线组41与第二导线组42周边处定位有具复数金属板431的屏蔽体43,且该第一导线组41中的第一根、第四根、第九根、第十二根导线依序为第一接地导线411、第一电源导线412、第二电源导线413及第二接地导线414,其余导线都为信号传输导线,而第二导线组42相对第一导线组41中的第一根、第四根、第九根、第十二根导线则依序为第三接地导线421、第三电源导线422、第四电源导线423及第四接地导线424,其余导线都为信号传输导线,并使屏蔽体43的四个金属板431分别定位于第一导线组41与第二导线组42的复数信号传输导线周边处形成上下层叠排列,且第一接地导线411、第二接地导线414、第三接地导线421及第四接地导线424分别位于复数信号传输导线二侧处,以及第一电源导线412、第二电源导线413、第三电源导线422及第四电源导线423分别跨置于屏蔽体43上下二侧处的金属板431,即可通过金属板431来将第一电源导线412、第二电源导线413、第三电源导线422及第四电源导线423与复数信号传输导线形成屏蔽与隔离。
[0041]该屏蔽壳体5内部为具有横向贯通的插接空间50,并在屏蔽壳体5后方上下二侧处朝插接空间50方向都设有相对向内弯折延伸的悬空状复数接地弹片51,且各接地弹片51端部形成有相对向内渐缩的锥形状抵持面511。
[0042]该定位构件6为具有第一外壳61及结合于第一外壳61下方处的第二外壳62,并在第一外壳61与第二外壳62 二侧处设有呈相对应扣合定位的复数凸扣611与扣槽621,而第一外壳61与第二外壳62相对内侧处为分别设有悬空状的复数接触弹片612、622,并在第一外壳61与第二外壳62前侧处都向外转折延伸有相互抵贴的平整状延伸片613、623,且二延伸片613、623上分别设有相对的穿孔614、624,再于穿孔614、624中穿设有一固定元件(图中未示出)。
[0043]当本实用新型于组装时,先将金属接地板3定位于电气模块2的第一端子座23与第二端子座24之间形成相互层叠,并利用嵌合卡固的方式组装成半成品,即可通过第一端子座23与第二端子座24使第一端子组21、第二端子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