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够减缓线束老化的容纳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66812发布日期:2019-01-18 23:19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一种能够减缓线束老化的容纳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机械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能够减缓线束老化的容纳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发动机舱环境的原因,为了避免多条线交错缠绕,安装在发动机舱的线束必须用波纹管防护,并且多条线路通过卡子或者扎带固定在车身的孔上,对电缆进行保护。

经检索,中国专利授权号为cn104810764b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线束容纳装置,包括:能够拼接成为筒状结构的上盖与下盖;固定设置于所述下盖上、且用于与汽车内部结构相固定连接的固定装置。上述专利中的一种线束容纳装置存在以下不足:线缆放置收纳装置内,电缆极易变得杂乱,因汽车在行驶中产生震动,导致一些电缆缠绕在一起,不易区分,同时因汽车震动,会带动松散的线束随意摆动,增大线束的正常磨损系数,减少线束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线束收纳在一个盒子内,线束极易变得杂乱,且缠绕在一起,随意摆动,而提出的一种能够减缓线束老化的容纳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能够减缓线束老化的容纳装置,包括压板,所述压板下端板壁上对称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槽底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远离第一滑槽槽底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滑杆,两个所述第一滑杆远离第一滑槽槽底的一端均穿过第一滑槽槽口并向外延伸,且共同固定连接有同压板大小的放置板,所述放置板和压板相向一侧的板壁上均沿水平方向等距开设有若干个半圆形的放置槽,两个所述第一滑槽相背的一侧槽壁上从上向下依次开设有第一卡孔和第二卡孔,所述第一滑杆的杆壁上对应第二卡孔的位置开设有抵槽,所述抵槽的槽底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远离抵槽槽底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卡杆,所述卡杆远离第二弹簧的一端穿过抵槽的槽口并向外延伸,且延伸至第二卡孔的孔内。

优选的,位于所述压板一侧的放置槽槽壁上开设有剖面为t型的弧形滑槽,所述弧形滑槽内对称滑动连接有与弧形滑槽相匹配的第一滑块,且第一滑块远离弧形滑槽槽底的一端均穿过弧形滑槽的槽口并向外延伸,且铰接有连杆,两根所述连杆远离对应第一滑块的一端共同铰接有按压杆,两根所述连杆之间共同固定连接有拉簧。

优选的,两个所述第一滑槽相向的一侧槽壁上均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内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的侧壁上开设有滑孔,所述滑孔内滑动连接有第二滑杆,所述第二滑杆的两端均穿过滑孔的孔口并向外延伸,且均固定在第二滑槽的对应槽壁上,所述第二滑块远离第二滑槽槽底的一端穿过第二滑槽的槽口并固定连接在第一滑杆的对应杆壁上。

优选的,所述抵槽的对应槽壁上均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内滑动连接有限位杆,两根所述限位杆远离限位槽槽底的一端穿过限位槽的槽口并向外延伸,且共同固定连接在卡杆的对应杆壁上。

优选的,所述压板和放置板相背的一端均对称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侧壁上均开设有通孔。

优选的,所述压板和放置板的外表面均涂有防静电涂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减缓线束老化的容纳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能够减缓线束老化的容纳装置,通过设置压板、第一滑槽、第一弹簧、第一滑杆、放置板、放置槽、第一卡孔、第二卡孔、抵槽、第二弹簧和卡杆,需要将线束收集在一起时,先将线束穿插在压板和放置板之间的放置槽内,然后按压卡杆,卡杆向抵槽的槽底移动,压缩第二弹簧,当卡杆脱离第二卡孔时,挤压压板和放置板,带动第一滑杆向第一滑槽的槽底移动,压缩第一弹簧,当抵槽与第一卡孔位于同一水平线时,第二弹簧推动卡杆向远离抵槽的槽底移动,卡杆进而第一卡孔,压板与放置板再次卡死,同时,压板与放置板将之间的线束挤压在放置槽内,对其固定,避免随意摆动,同时避免线束缠绕在一起,提高线束的使用寿命。

2、该能够减缓线束老化的容纳装置,通过设置弧形滑槽、第一滑块、连杆、按压杆和拉簧,当压板和放置板相向移动时,按压杆与线束相抵,线束推动按压杆向放置槽的槽底移动,同时带动杆壁上铰接的两个连杆推动第一滑块在弧形滑槽内滑动,进而拉伸两个连杆之间的拉簧,通过按压杆对线束进行定位,可以使放置槽内放置不同直径的线束,对其固定,避免线束在放置槽内摆动。

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发明将线束收纳在一个盒子内,同时将线束分别固定在线束槽内,避免线束缠绕在一起,从而随意摆动,减少线束不必要的磨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能够减缓线束老化的容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部分放大图;

图3为图1中的b部分放大图。

图中:1压板、2第一滑槽、3第一弹簧、4第一滑杆、5放置板、6放置槽、7第一卡孔、8第二卡孔、9抵槽、10第二弹簧、11卡杆、12弧形滑槽、13第一滑块、14连杆、15按压杆、16拉簧、17第二滑槽、18第二滑块、19第二滑杆、20限位槽、21限位杆、22固定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参照图1-3,一种能够减缓线束老化的容纳装置,包括压板1,压板1下端板壁上对称开设有第一滑槽2,第一滑槽2的槽底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3,第一弹簧3远离第一滑槽2槽底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滑杆4,两个第一滑杆4远离第一滑槽2槽底的一端均穿过第一滑槽2槽口并向外延伸,且共同固定连接有同压板1大小的放置板5,放置板5和压板1相向一侧的板壁上均沿水平方向等距开设有若干个半圆形的放置槽6,两个第一滑槽2相背的一侧槽壁上从上向下依次开设有第一卡孔7和第二卡孔8,第一滑杆4的杆壁上对应第二卡孔8的位置开设有抵槽9,抵槽9的槽底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10,第二弹簧10远离抵槽9槽底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卡杆11,卡杆11远离第二弹簧10的一端穿过抵槽9的槽口并向外延伸,且延伸至第二卡孔8的孔内,需要将线束收集在一起时,先将线束穿插在压板1和放置板5之间的放置槽6内,然后按压卡杆11,卡杆11向抵槽9的槽底移动,压缩第二弹簧10,当卡杆11脱离第二卡孔8时,挤压压板1和放置板5,带动第一滑杆4向第一滑槽2的槽底移动,压缩第一弹簧3,当抵槽9与第一卡孔7位于同一水平线时,第二弹簧10推动卡杆11向远离抵槽9的槽底移动,卡杆11进而第一卡孔7,压板1与放置板5再次卡死,同时,压板1与放置板5将之间的线束挤压在放置槽6内,对其固定,避免随意摆动,同时避免线束缠绕在一起,提高线束的使用寿命。

位于压板1一侧的放置槽6槽壁上开设有剖面为t型的弧形滑槽12,弧形滑槽12内对称滑动连接有与弧形滑槽12相匹配的第一滑块13,且第一滑块13远离弧形滑槽12槽底的一端均穿过弧形滑槽12的槽口并向外延伸,且铰接有连杆14,两根连杆14远离对应第一滑块13的一端共同铰接有按压杆15,两根连杆14之间共同固定连接有拉簧16,当压板1和放置板5相向移动时,按压杆15与线束相抵,线束推动按压杆15向放置槽6的槽底移动,同时带动杆壁上铰接的两个连杆14推动第一滑块13在弧形滑槽12内滑动,进而拉伸两个连杆14之间的拉簧16,通过按压杆15对线束进行定位,可以使放置槽6内放置不同直径的线束,对其固定,避免线束在放置槽6内摆动。

两个第一滑槽2相向的一侧槽壁上均开设有第二滑槽17,第二滑槽17内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18,第二滑块18的侧壁上开设有滑孔,滑孔内滑动连接有第二滑杆19,第二滑杆19的两端均穿过滑孔的孔口并向外延伸,且均固定在第二滑槽17的对应槽壁上,第二滑块18远离第二滑槽17槽底的一端穿过第二滑槽17的槽口并固定连接在第一滑杆4的对应杆壁上,防止第一滑杆4脱离第一滑槽17。

抵槽9的对应槽壁上均开设有限位槽20,限位槽20内滑动连接有限位杆21,两根限位杆21远离限位槽20槽底的一端穿过限位槽20的槽口并向外延伸,且共同固定连接在卡杆11的对应杆壁上,防止卡杆11脱离抵槽9。

压板1和放置板5相背的一端均对称固定连接有固定块22,固定块22的侧壁上均开设有通孔,方便对容纳装置进行固定。

压板1和放置板5的外表面均涂有防静电涂层,防止静电对线束造成损伤。

本发明中,需要将线束收集在一起时,先将线束穿插在压板1和放置板5之间的放置槽6内,然后按压卡杆11,卡杆11向抵槽9的槽底移动,压缩第二弹簧10,当卡杆11脱离第二卡孔8时,挤压压板1和放置板5,带动第一滑杆4向第一滑槽2的槽底移动,压缩第一弹簧3,当抵槽9与第一卡孔7位于同一水平线时,第二弹簧10推动卡杆11向远离抵槽9的槽底移动,卡杆11进而第一卡孔7,压板1与放置板5再次卡死,同时,压板1与放置板5将之间的线束挤压在放置槽6内,对其固定,避免随意摆动,同时避免线束缠绕在一起,提高线束的使用寿命;当压板1和放置板5相向移动时,按压杆15与线束相抵,线束推动按压杆15向放置槽6的槽底移动,同时带动杆壁上铰接的两个连杆14推动第一滑块13在弧形滑槽12内滑动,进而拉伸两个连杆14之间的拉簧16,通过按压杆15对线束进行定位,可以使放置槽6内放置不同直径的线束,对其固定,避免线束在放置槽6内摆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