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体组件及其操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179107发布日期:2019-03-22 20:45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壳体组件及其操作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壳体组件,特别是一种可降低人体电磁波吸收的壳体组件及其操作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越来越发达,手机成为了人们于生活中常用的电子产品。在人们使用手机的频率与时间增加的情况下,手机对人体所可能造成的辐射危害风险也越来越高。因此,如何解决上述问题一直是本领域所属技术人员所面对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本发明提供一种壳体组件。壳体组件应用于电子装置,且包含外壳、抬升件以及支撑结构。外壳具有一端面和开设于端面的第一开口以及第二开口。外壳配置以套设于电子装置外,使得电子装置由外壳的第一开口暴露出。抬升件可移动地设置于外壳的第二开口中,且具有一抬升盖体。抬升件的抬升盖体位于外壳的第二开口外。支撑结构连接外壳与抬升件,并配置以致动抬升件而使得抬升盖体朝向或远离外壳的第二开口移动。

于本发明的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前述的支撑结构包含第一连杆。第一连杆包含相对的第一抵顶端以及第一枢接端。第一连杆的第一抵顶端配置以推抵抬升件。第一连杆的第一枢接端枢接于外壳。

于本发明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前述的外壳沿着垂直于端面的一方向上具有一高度。第一连杆的长度与其第一枢接端相对外壳的底面的高度的总合,大于外壳的高度。

于本发明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前述的支撑结构更包含第二连杆。第二连杆包含相对的第二抵顶端以及第二枢接端。第二连杆的第二抵顶端枢接于第一抵顶端。第二连杆的第二枢接端可移动地衔接外壳。

于本发明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前述的壳体组件更包含滑块以及定位柱。定位柱固接于外壳。滑块枢接于第二连杆的第二枢接端,且可移动地套设定位柱。

于本发明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前述的定位柱具有螺纹。定位柱的螺纹与滑块螺合。定位柱配置以相对外壳自转以带动第二连杆的第二枢接端相对外壳移动。

于本发明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前述的抬升件配置以沿着垂直于端面的一方向上移动,且抬升件包含侧墙。抬升件的侧墙可移动地抵靠外壳的第二开口的一内缘。

于本发明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前述的支撑结构包含一折叠。折叠套连接外壳,且配置以相对外壳拉升。

于本发明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前述的折叠套包含折叠侧壁。折叠套的折叠侧壁环绕而形成通道。折叠套具有开设于折叠侧壁的通孔,以将电子装置所发出的音源传输至通道。

于本发明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前述的抬升件包含听筒。

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本发明提供一种壳体组件的操作方法。壳体组件的操作方法适用于一电子装置。壳体组件包含外壳以及衔接于外壳的抬升件,并具有由外壳所围绕的容置空间。电子装置设置于容置空间中。操作方法包含:判断电子装置所发出的辐射值是否大于或等于目标值;以及若辐射值大于或等于目标值,则使抬升件相对外壳移动。

于本发明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使抬升件相对外壳移动包含:将抬升件的顶面远离电子装置,以增加抬升件的顶面与电子装置之间的距离。

于本发明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使抬升件相对外壳移动包含:若辐射值大于或等于目标值,则使电子装置在产生致动信号;以及使壳体组件根据致动信号驱动抬升件相对外壳移动。

综上所述,为了减少使用者的脑部受到电子装置所产生的电磁波的影响,本发明藉由壳体组件中的支撑结构控制抬升件远离外壳的第二开口移动,进而调整电子装置与使用者的头部之间的距离。藉此,壳体组件可降低使用者的脑部所吸收到由电子装置产生的辐射能量,进而于使用电子装置时降低使用者的脑部暴露于高能量辐射的风险

附图说明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图式的说明如下:

图1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以及壳体组件于使用中的侧视图。

图2以及图3分别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以及壳体组件于不同操作状态下的立体图,其中壳体组件的抬升件在图3中远离外壳的第二开口移动。

图4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壳体组件的爆炸图。

图5绘示图2中所示的结构沿着线段4a-4a的剖视图。

图6绘示图3中所示的结构沿着线段4b-4b的剖视图。

图7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的功能模块图。

图8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壳体组件的功能模块图。

图9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以及壳体组件于使用中的操作方法的流程图。

图10以及图11分别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另一壳体组件对应图2以及图3于不同操作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12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折叠套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

1:电子装置

2、3:壳体组件

10:触控显示模块

12:按键

14:第一处理器

15:通讯模块

16:第一无线传输模块

17:使用者距离感应模块

18:电池模块

19:输出模块

20:外壳

21:第二处理器

22:抬升件

24、34:支撑结构

25:弹性层

35:折叠套

104:可视区

106:非可视区

140:通话时间记录模块

142:辐射设定记录模块

144:发射功率监控模块

146:人体辐射吸收计算模块

200:端面

202:第一开口

203:第一壳体部

203a:第一侧壁

203b:第一充电接口

203c:充电接头

203d:第二充电接口

204:第二开口

204a:内缘

205:第二壳体部

205a:第二侧壁

205b、344:通孔

205c:第三充电接口

207:第三壳体部

207a:第三侧壁

207b:底板

207c:底面

208:第一容置空间

209:第二容置空间

211:间距控制模块

216:第二无线传输模块

219:充电模块

220:抬升盖体

222:侧墙

224:听筒

240:第一连杆

242:第二连杆

243:第一定位柱

244:第一滑块

245:第二定位柱

246:第二滑块

247:动力装置

248:电池模块

249:电路板

250a、250b:传声开口

280:螺纹

340:折叠侧壁

342:通道

1000:方法

2070:基座

2070a:第一突起部

2070c:第二突起部

2070b:基板

2240:第一传声区域

2240a:传声通孔

2242:第二传声区域

2400:第一抵顶端

2402:第一枢接端

2420:第二抵顶端

2422:第二枢接端

2440:底部

4a-4a、4b-4b:线段

d:方向

h1、h2、h3:高度

l1:第一长度

l2:第二长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的说明将提供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实施例来实施本发明的主题。组件或排列的具体范例将在以下讨论以简化本揭露。当然,这些描述仅为部分范例且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例如,将第一特征形成在第二特征上或上方,此一叙述不但包含第一特征与第二特征直接接触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其他特征形成在第一特征与第二特征之间,且在此情形下第一特征与第二特征不会直接接触的实施方式。此外,本发明可能会在不同的范例中重复标号或文字。重复的目的是为了简化及明确叙述,而非界定所讨论的不同实施方式及配置间的关系。

此外,空间相对用语如“下面”、“下方”、“低于”、“上面”、“上方”及其他类似的用语,在此是为了方便描述图中的一个组件或特征与另一个组件或特征的关系。空间相对用语除了涵盖图中所描绘的方位外,该用语更涵盖装置在使用或操作时的其他方位。也就是说,当该装置的方位与图式不同(旋转90度或在其他方位)时,在本文中所使用的空间相对用语同样可相应地进行解释。

请参照图1。图1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1以及壳体组件2于使用中的侧视图。如图1所示,壳体组件2应用于电子装置1。

请参照图2以及图3。图2以及图3分别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1以及壳体组件2于不同操作状态下的立体图。如图2以及图3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1为行动装置,且包含触控显示模块10以及按键12,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举例而言,电子装置1的触控显示模块10具有触碰面,包含多个透明导电图案于其中,且触控显示模块10包含可视区104以及非可视区106。触控显示模块10的触碰面为触控操作面。

于本实施方式中,触控显示模块10的非可视区106围绕可视区104。按键12设置于非可视区106。可视区104用以显示信息给使用者观看并供使用者以触控的方式操作触控装置。相对地,非可视区106用以遮蔽导线结构与其他不透光组件。以下将详细说明壳体组件2所包含的各组件的结构、功能以及各组件之间的连接关系。

如第图2以及图3所示,壳体组件2包含外壳20、抬升件22(见图3)以及支撑结构24(见图4)。壳体组件2的外壳20配置以套设于电子装置1外。图3所示的壳体组件2的抬升件22远离外壳20的第二开口204(见图3)移动。

由电磁波原理可知,电子装置1所产生的天线辐射能量系随着传播距离而递减。为了减少使用者的脑部受到电子装置1所产生的电磁波的影响,本发明藉由壳体组件2中的支撑结构24(见图4)控制抬升件22(见图3)远离外壳20的第二开口204移动,进而调整电子装置1与使用者的头部之间的距离。举例而言,在使用者将电子装置1靠近头部一段时间之后,支撑结构24会启动以增加电子装置1与使用者的头部之间的距离。藉此,壳体组件2可降低使用者的脑部所吸收到由电子装置1产生的辐射能量,进而于使用电子装置1时降低使用者的脑部暴露于高能量辐射的风险。

于一些实施方式中,依据使用者自行设定的电磁波吸收比率(specificabsorptionrate,sar)的目标值,并依据电子装置1实时的发射功率,壳体组件2可计算电子装置1与使用者的头部之间的目标距离,以调整壳体组件2的抬升件22(见第2b图)相对外壳20的抬升距离。

举例而言,使用者可依据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ederalcommunicationscommission,fcc)所公布的电磁波吸收比率(specificabsorptionrate,sar)的标准数值,将目标值降低为标准数值的75%,以控制壳体组件2的抬升件22相对外壳20的抬升距离。于一些实施方式中,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所公布的电磁波吸收比率的标准数值为1.5w/kg,则本发明的目标值可设定为0.375w/kg。于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组件2计算电子装置1与使用者的头部之间的目标距离,进而将壳体组件2的抬升件22相对外壳20抬升。

于一些实施方式中,电磁波吸收比率为人体对于电子装置1或无线产品的电磁波能量的吸收比率。一般而言,在环境中电磁场的作用下,人体会产生感应电磁场。由于人体内各种器官均为有耗介质,因而人体内所产生的感应电磁场会产生电流,进而导致前述电流会被人体内的器官所吸收,或藉由人体而耗散电子装置1或无线产品所产生的电磁能量。其中,电磁波吸收比率为单位质量的人体组织所吸收或消耗的电磁功率(w/kg)。一些国家的政府法规对于电磁波吸收比率有明确的规定。其中,美国对于电磁波吸收比率的上限为1.6w/kg,中国/欧洲对于电磁波吸收比率的上限为2.0w/kg。再者,若电磁波吸收比率为1.6w/kg,则代表每秒吸收1.6焦耳能量。

于一些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1中还包含发射功率监控模块144(见图7)以及人体辐射吸收计算模块146(见图7),以监控辐射及/或计算辐射功率。藉此,电子装置1可产生声、光及/或震动以提醒使用者其脑部所吸收到的辐射能量接近其所设定的目标值。或者,电子装置1可降低辐射的发射功率、改变天线的辐射场型及/或改变天线的电流分布,以降低特定方向下传递至使用者的脑部的辐射量。

于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避免支撑结构24(见第3图)启动时,电子装置1与使用者的头部之间的距离增加,而导致使用者听不到电子装置1的听筒所发出的声音。电子装置1藉由蓝牙(bluetooth,bt)、近距离无线通信(near-fieldcommunication,nfc)及/或任何适合的方式,将声音传递至抬升件上的听筒224,使得使用者在支撑结构24运作期间可持续听到电子装置1所发出的声音。

请参照图4以及图5。图4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壳体组件2的爆炸图。图5绘示图2中所示的结构沿着线段4a-4a的剖视图。如图4所示,壳体组件2的外壳20包含依序相连的第一壳体部203、第二壳体部205以及第三壳体部207。

详细而言,外壳20的第一壳体部203具有第一侧壁203a,第二壳体部205具有第二侧壁205a,而第三壳体部207具有第三侧壁207a以及底板207b。第一壳体部203的第一侧壁203a与第二壳体部205的第二侧壁205a共同围绕而形成第一容置空间208。第三壳体部207位于第二壳体部205相对第一壳体部203的一侧。第三壳体部207的第三侧壁207a的相对两端连接至第二壳体部205的第二侧壁205a。第三侧壁207a围绕底板207b并形成第二容置空间209。

于本实施方式中,壳体组件2的外壳20具有端面200。外壳20的端面200具有开设于其上的第一开口202,第一开口202将第一容置空间208连通至外壳20外。外壳20的第一壳体部203及第二壳体部205配置以套设于电子装置1(见图2及图3)外。亦即,第一壳体部203的第一侧壁203a以及第二壳体部205的第二侧壁205a配置以围绕电子装置1,使得电子装置1位于第一容置空间208,并自第一开口202暴露出。

于本实施方式中,外壳20的第一壳体部203具有第一充电接口203b以及充电接头203c。第一壳体部203的第一充电接口203b用以外接电源。第一壳体部203的充电接头203c位于第一容置空间208中,并配置以朝向第二壳体部205以对接电子装置1的充电部位。于本实施方式中,外壳20的第一壳体部203于邻接第二壳体部205的部位具有第二充电接口203d。外壳20的第二壳体部205于邻接第一壳体部203的部位具有第三充电接口205c。第三充电接口205c配置以与第二充电接口203d相互插接而电性导通。藉此,设置于第三壳体部207中的动力装置247(见图5)可依序透过第一壳体部203的第一充电接口203b、第一壳体部203的第二充电接口203d、第二壳体部205的第三充电接口205c而得到动能,以驱动支撑结构24(见图5)。

于本实施方式中,外壳20的端面200还具有开设于其上的第二开口204,第二开口204将第三壳体部207的第二容置空间209连通至外壳20外。于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壳体部205的第二侧壁205a具有通孔205b。第二侧壁205a的通孔205b将第一容置空间208连通至第二容置空间209。再者,外壳20的第三壳体部207沿着垂直于端面200的方向d上具有高度h1(见图5)。

如图5所示,抬升件22可移动地部分设置于外壳20的第二开口204内。抬升件22包含侧墙222、抬升盖体220以及听筒224(见图4)。抬升盖体220连接侧墙222的一端,且被侧墙222围绕。于本实施方式中,抬升盖体220实质上与侧墙222垂直,且位于外壳20的第二开口204外。抬升件22配置以沿着垂直于端面200(见图4)的方向d上移动,使得抬升件22的侧墙222可移动地抵靠外壳20的第二开口204的内缘204a。如图4所示,抬升件22的听筒224自抬升盖体220(见图5)朝第二壳体部205延伸,并具有第一传声区域2240以及第二传声区域2242,且用以传递电子装置1(见图2及图3)所发生的声音。

于本实施方式中,听筒224的第二传声区域2242邻接第一传声区域2240,且位于第一传声区域2240与抬升盖体220(见图5)之间。听筒224的第一传声区域2240具有传声通孔2240a。听筒224的第二传声区域2242为外接听筒,并用以提高电子装置1(见图2及图3)所发生之声音的强度。

于本实施方式中,壳体组件2更包含弹性层25。弹性层25覆盖抬升盖体220(见图5)以及听筒224,具有位于第一传声区域2240上方的传声开口250a,且具有连通传声通孔2240a的传声开口250b(见图4)。弹性层25于使用时会接触于使用者,以增加使用者的舒适度。弹性层25上的传声开口250a、250b用以避免如图2以及图3所示的电子装置1所发生的声音受到弹性层25的阻碍。

如图5所示,支撑结构24位于第二容置空间209中,且连接外壳20与抬升件22。详细而言,支撑结构24包含相衔接的第一连杆240及第二连杆242、第一定位柱243、可移动地套设第一定位柱243的第一滑块244、第二定位柱245、可移动地套设第二定位柱245的第二滑块246、动力装置247、电池模块248以及电路板249。以下将详细说明支撑结构24所包含的各组件的结构、功能以及各组件之间的连接关系。

于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壳体部207包含基座2070。基座2070设置于底板207b上方,具有相分离的第一突起部2070a以及第二突起部2070c,并具有连接于第一突起部2070a与第二突起部2070c之间的基板2070b。支撑结构24的第一定位柱243具有螺纹280,位于基座2070的第一突起部2070a与第二突起部2070c之间,且实质上与外壳20的端面200平行,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第一定位柱243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插设于基座2070的第一突起部2070a以及第二突起部2070c,且与基座2070的基板2070b分离。

于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杆240包含相对的第一抵顶端2400以及第一枢接端2402。第二连杆242包含相对的第二抵顶端2420以及第二枢接端2422。详细而言,第一连杆240的第一抵顶端2400枢接于第二滑块246以及第二抵顶端2420,并配置以推抵抬升件22。第一连杆240的第一枢接端2402枢接于基座2070的第一突起部2070a。再者,第二连杆242的第二抵顶端2420枢接于第二滑块246以及第一抵顶端2400,并配置以推抵抬升件22。第二连杆242的第二枢接端2422枢接第一滑块244。

于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滑块244与第一定位柱243的螺纹280螺合。第一滑块244的底部2440的轮廓与基座2070的基板2070b的轮廓吻合。在第一定位柱243相对外壳20自转期间,第一滑块244可基于第一定位柱243上的螺纹280的引导而相对第一定位柱243移动,并同时相对基座2070移动。第二连杆242的第二枢接端2422被第一滑块244带动而相对基座2070沿着平行于端面200的方向移动。换句话说,第二连杆242的第二枢接端2422可移动地衔接于外壳20上的基座2070。

于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杆240具有第一长度l1。第一连杆240的第一枢接端2402相对第三壳体部207之底板207b的底面207c具有高度h2。第一连杆240的第一长度l1与第一枢接端2402的高度h2的总合大于第三壳体部207的高度h1。再者,第二连杆242具有第二长度l2。第二连杆242的第二枢接端2422相对第三壳体部207的底板207b的底面207c具有高度h3。第二连杆242的第二长度l2与第二枢接端2422的高度h3的总合大于第三壳体部207的高度h1。

如图5所示,第二定位柱245设置于抬升件22的抬升盖体220上。第二定位柱245与第一定位柱243对齐,且实质上与外壳20的端面200平行,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第二滑块246被第一连杆240以及第二连杆242带动而可相对第二定位柱245沿着平行于端面200的方向移动。

于本实施方式中,动力装置247配置以转动第一定位柱243,使得第一定位柱243相对外壳20自转。举例而言,动力装置247包含马达(motor),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电池模块248配置以提供动力装置247电源。电路板249配置以控制动力装置247,以启闭动力装置247。

请参照图6。图6绘示图2中所示的结构沿着线段4b-4b的剖视图。如图6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支撑结构24配置以致动抬升件22而使得抬升盖体220朝向或远离外壳20的第二开口204移动。具体而言,电路板249启动动力装置247,使得第一定位柱243相对外壳20自转。在第一定位柱243相对外壳20自转期间,第一滑块244可基于第一定位柱243上的螺纹280的引导而相对第一定位柱243移动,并同时沿着平行于端面200的方向相对第三壳体部207移动。第一滑块244沿着平行于端面200的方向靠近基座2070的第一突起部2070a。

接着,枢接于第一滑块244与基座2070的第一突起部2070a之间的第一连杆240以及第二连杆242被推挤,使得第一连杆240基于第一枢接端2402而朝远离第三壳体部207之底板207b的方向转动,且使得第二连杆242基于第二枢接端2422而朝远离第三壳体部207之底板207b的方向转动。因此,第一连杆240与第二连杆242分别相对于底板207b的倾斜角度逐渐增加。第一连杆240的第一抵顶端2400与第二连杆242的第二抵顶端2420皆远离底板207b移动,使得枢接于第二滑块246的第一连杆240与第二连杆242之间的夹角角度减小,并朝远离底板207b的方向推抵第二滑块246。

接着,第二滑块246推抵抬升件22的抬升盖体220,使得抬升件22相对第三壳体部207移动。在抬升件22相对第三壳体部207移动期间,抬升件22可移动地抵靠于外壳20的第二开口204之内缘204a以及第三壳体部207之第三侧墙207a之间,进而抬升件22会被限制于垂直于端面200的方向d上移动,并远离第三壳体部207的底板207b。因此,当使用者的头部抵靠于抬升盖体220时,抬升件22可使得使用者的头部远离电子装置1(见图2以及图3),以减少使用者的脑部受到电磁波的影响。

相对地,在电子装置1所产生的电磁波减弱时,第一滑块244也可基于第一定位柱243上的螺纹280的引导而相对第一定位柱243移动,并远离基座2070的第一突起部2070a。枢接于第一滑块244与基座2070的第一突起部2070a之间的第一连杆240以及第二连杆242被拉动,使得第一连杆240基于第一枢接端2402而靠近第三壳体部207之底板207b的方向转动,且使得第二连杆242基于第二枢接端2422而靠近第三壳体部207的底板207b的方向转动。

因此,第一连杆240与第二连杆242分别相对于底板207b的倾斜角度逐渐减小。第一连杆240的第一抵顶端2400与第二连杆242的第二抵顶端2420皆靠近底板207b移动,使得枢接于第二滑块246的第一连杆240与第二连杆242之间的夹角角度变大,并朝靠近底板207b的方向拉动第二滑块246。接着,第二滑块246透过第二定位柱245拉动抬升件22。第二滑块246由于第二定位柱245的限位而沿着平行于端面200的方向移动。因此,抬升件22会靠近第三壳体部207的底板207b,使得抬升盖体220朝向外壳20的第二开口204移动。

请参照图7以及图8。图7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之电子装置1的功能模块图。图8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壳体组件2的功能模块图。如图7所示,电子装置1还包含第一处理器14、通讯模块15、第一无线传输模块16、使用者距离感应模块17、电池模块18以及输出模块19。其中,电子装置1的第一处理器14包含通话时间记录模块140、辐射设定记录模块142、发射功率监控模块144以及人体辐射吸收计算模块146。如图8所示,壳体组件2除了前述听筒224与电池模块248之外,还包含第二处理器21、间距控制模块211、第二无线传输模块216以及充电模块219。

于图7中,电子装置1的通讯模块15用以接收通讯信号。于一些实施方式中,通讯模块15可包含第三代行动通讯技术(3g)模块或第四代行动通讯技术(4g)模块,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电子装置1的第一无线传输模块16用以将人体辐射吸收计算模块146所计算出的结果传输至壳体组件2的第二无线传输模块216。于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无线传输模块16包含蓝牙,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于一些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1的使用者距离感应模块17用以侦测使用者的头部与电子装置1之间相距的距离。举例而言,使用者距离感应模块17可包含霍尔传感器,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电子装置1的电池模块18用以提供电子装置1中多个组件电力。举例而言,电池模块18用以提供第一处理器14电力以维持第一处理器14的运作。电子装置1的输出模块19用以判断是否依据人体辐射吸收计算模块146所计算出的结果而产生声、光及/或震动以醒使用者其脑部所吸收到的辐射能量接近其所设定的目标值。

于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处理器14的通话时间记录模块140电性连接通讯模块15,并用以纪录电子装置1于通话状态下的持续时间。第一处理器14的辐射设定记录模块142用以记录使用者自行设定的电磁波吸收比率的目标值。第一处理器14的发射功率监控模块144用以监控电子装置1所产生的功率。第一处理器14的人体辐射吸收计算模块146依据通话时间记录模块140、辐射设定记录模块142、发射功率监控模块144以及使用者距离感应模块17,而计算出使用者可能吸收到的辐射量。

于图8中,壳体组件2的第二无线传输模块216用以接收第一无线传输模块16所传递的信号,并进一步将前述信号传输至壳体组件2的第二处理器21。于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无线传输模块216包含蓝牙,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壳体组件2的第二处理器21设置于电路板249(见图5)上,用以接收第二无线传输模块216所传输的信号,并进一步控制壳体组件2的间距控制模块211以及听筒224。

于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组件2的间距控制模块211包含支撑结构24(见图5)以及抬升件22(见图5)。间距控制模块211的支撑结构24用以控制抬升件22,并使得使用者藉由抬升件22远离电子装置1,进而减少使用者的脑部受到电磁波的影响。壳体组件2的听筒224用以接收第二处理器21所传递的信号,使得使用者在支撑结构24运作期间可持续听到电子装置1所发出的声音。壳体组件2的电池模块248系用以提供壳体组件2中多个组件电力。举例而言,电池模块248用以提供第二处理器21电力以维持第二处理器21的运作。壳体组件2的充电模块219用以对电池模块248进行充电。

请参照图7、图8以及图9。图9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1以及壳体组件2于使用中的操作方法1000的流程图。尽管本文将所揭示的控制方法1000绘示及描述为一系列步骤或事件,但应了解到,并不以限制性意义解读此类步骤或事件之所绘示次序。举例而言,除本文绘示及/或描述之次序外,一些步骤可以不同次序发生及/或与其他步骤或事件同时发生。另外,实施本文描述的一或多个态样或实施方式可并不需要全部绘示操作。进一步地,可在一或多个独立步骤及/或阶段中实施本文所描绘的步骤中的一或更多者。

于图9中,电子装置1以及壳体组件2的操作方法1000的流程图包含步骤s1001至步骤s1010,并配合参照图7以及图8。具体而言,于步骤s1001中,电子装置1开始通话。

于步骤s1002中,计算电子装置于通话时的持续时间。于一些实施方式中,藉由电子装置1的通话时间记录模块140计算电子装置1于通话时的持续时间。

于步骤s1003中,侦测并判断使用者是否使用电子装置的听筒进行通话。若使用者使用电子装置1中的听筒进行通话,则进行步骤s1004。若使用者未使用电子装置1中的听筒进行通话,则结束操作方法1000的流程。

于步骤s1004中,判断电子装置是否位于使用者的头部附近。若电子装置位于使用者的头部附近,则进行步骤s1005。于一些实施方式中,藉由电子装置1之使用者距离感应模块17来判断电子装置1是否位于使用者的头部附近。若电子装置1不位于使用者的头部附近,则结束操作方法1000的流程。

于步骤s1005中,计算使用者辐射吸收量。于一些实施方式中,使用者辐射吸收量藉由电子装置1之人体辐射吸收计算模块146依据通话时间记录模块140、辐射设定记录模块142、发射功率监控模块144以及使用者距离感应模块17所以计算出的。

于步骤s1006中,判断瞬间辐射吸收量是否超过使用者自行设定的目标电磁波吸收比率。若瞬间辐射吸收量大于或实质上等于目标电磁波吸收比率,则进行步骤s1007。相对地,若瞬间辐射吸收量小于目标电磁波吸收比率,则进行步骤s1008。于一些实施方式中,瞬间辐射吸收量系藉由电子装置1的人体辐射吸收计算模块146所计算出的瞬间辐射吸收量。

于步骤s1007中,启动壳体组件的支撑结构,并依据电磁波吸收比率控制壳体组件的抬升件相对外壳的抬升距离。于一些实施方式中,依据前述抬升件22的抬升距离调整壳体组件2的听筒224于音量上的补偿值。于一些实施方式中,电磁波吸收比率藉由电子装置1之人体辐射吸收计算模块146所计算出的。

于步骤s1008中,计算使用者的累积辐射量。于一些实施方式中,使用者的累积辐射量藉由电子装置1的人体辐射吸收计算模块146依据通话时间记录模块140、发射功率监控模块144以及使用者距离感应模块17所计算出的。

于步骤s1009中,判断前述的使用者的累积辐射量是否接近或超过设定目标值。若使用者的累积辐射量大于或实质上等于设定目标值,则进行步骤s1010。若使用者的累积辐射量小于设定目标值,则结束操作方法1000的流程。

于步骤s1010中,当前述的使用者的累积辐射量接近或超过设定目标值,电子装置发出声、光及/或震动以提醒使用者其脑部所吸收到的辐射能量接近或超过其所设定的目标值,并结束操作方法1000的流程。

请参照图10、图11以及图12。图10以及图11分别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壳体组件3对应图2以及图3于不同操作状态下的剖视图。图12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折叠套35的立体图。本实施方式的壳体组件3包含外壳20(请参照图4)、抬升件22以及支撑结构34。这些组件的结构、功能以及各组件之间的连接关系皆与图1至图8所示的壳体组件2大致相同,因此可参照前述相关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在此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与图1至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差异之处,在于本实施方式中,壳体组件3的支撑结构34包含折叠套35。因此,本实施方式以壳体组件3取代如图1至图9所示的壳体组件2。

于本实施方式中,折叠套35连接抬升件22的抬升盖体220,且配置以相对外壳20而可被展开或压缩,抬升盖体220可随之朝向或远离外壳20的第二开口204。因此,当使用者在其头部欲抵靠于抬升盖体220之前,使用者可先自行拉动并展开折叠套35,抬升盖体220随之远离外壳20的第二开口204,也可利用支撑结构24来展开折叠套35。抬升件22可使得使用者的头部远离如第2a图所示的电子装置1,以减少使用者的脑部受到电磁波的影响。

于一些实施方式中,折叠套35包含多个区段。使用者可依据所欲抬升件22相对外壳20的抬升距离,而依序展开折叠套35中的至少一个区段。

进一步而言,折叠套35包含折叠侧壁340。折叠套35的折叠侧壁340环绕而形成通道342。折叠套35具有开设于折叠侧壁340的通孔344,以将如图2所示的电子装置1所发出的音源传输至信道342,以放大电子装置1所发出的音源的强度。

由以上对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详述,可以明显地看出,为了减少使用者的脑部受到电子装置所产生之电磁波的影响,本发明藉由壳体组件中的支撑结构控制抬升件远离外壳的第二开口移动,进而调整电子装置与使用者的头部之间的距离。藉此,壳体组件可降低使用者的脑部所吸收到由电子装置产生的辐射能量,进而于使用电子装置时降低使用者的脑部暴露于高能量辐射的风险。

前述多个实施方式的特征可使本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更佳地理解本发明的各个态样。本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应可了解,为了达到相同的目的及/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相同优点,其可利用本发明为基础,进一步设计或修饰其他制程及结构。在本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亦应了解,这样的均等结构并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及范围,而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及范围下,本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可在此进行各种改变、替换及修正。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