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座椅及车辆座椅组装方法

文档序号:2089286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座椅及车辆座椅组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座椅,特别涉及具备在车辆后部碰撞时从通常使 用位置移动到头部保护位置的头枕的车辆座椅。此外,本发明涉及上 述车辆座椅的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下述车辆座椅,其具有座椅靠背框架、设在上述座 椅靠背框架上、如果就座者因后部碰撞而相对于上述座椅靠背框架相 对地向后方移动则向后方移动的碰撞检测体、安装于上述座椅靠背框 架上、能够在通常支承位置和比通常支承位置靠前侧的头部保护位置 之间移动、如果上述碰撞4企测体向后方移动则从上述通常支承位置移 动到上述头部保护位置的头枕。专利文献l:特开平10-119619号公才艮 发明内容上述公知例具有难以实现座椅靠背框架的刚'性确保和座椅靠背框 架的轻量化两者的问题。由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以高次元同时实现座椅靠背 框架的刚性确保和座椅靠背框架的轻量化两者的车辆座椅。


图1是车辆座椅的立体图。图2是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框架的立体图。图3是座椅靠背框架的侧视图。图4是座椅靠背框架的上部放大侧视图。图5是座椅靠背框架的上部分解立体图。图6是座椅靠背框架的上部分解立体图。图7是座椅靠背框架的上部主视图。图8是下側连杆机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辆座本f 1具有经由滑动才几构80滑动自如地安 装在地板(未图示)上的座椅底部81、以轴82为中心旋转自如地安装 在座椅底部81上的座椅靠背2、和设在座椅靠背2的上部的可动头枕 3。座椅靠背2通过倾斜机构(未图示)相对于座椅底部81保持为任 意地角度。上述座椅靠背2的座椅靠背框架9具有一对侧框架30、上 部框架31、和下部框架32,呈四边框状。上述头枕3的柱6经由活动头枕机构A安装在座椅靠背2上,头 枕3在车辆后部碰撞的碰撞负载的作用下能够从通常支承位置朝向前 方头部保护位置实质地向前方移动。活动头枕机构A具有沿着上述上部框架31横向延伸的头枕支承部 8。支承部8相对于座椅靠背框架9能够移动。在支承部8上固定有插 入上述头枕3的柱6的下部的纵卡合部7。柱6受纵卡合部7高度调节 自如地支承。头枕机构A具有配置在各侧框架30的上部(或上部框架 31的左右侧部)上的上侧连杆4几构12、 12。各上侧连杆机构12具有沿上下较长的第一连杆13,在第一连杆 13的上下中间部通过轴15安装着臂14的前端。臂14的基部通过轴17 转动自如地分别安装在固定于座椅靠背框架9上的托架16上。在第一 连杆13的下方的托架16上,通过轴19安装着第二连杆18的中间部。 在第二连杆18的一端上,通过轴20转动自如地安装着第一连杆13的 下部。在上述第二连杆18的另 一端上,通过轴24连结着传动部件23的 上部。如果传动部件23向下方移动,则第一连杆13以轴15为中心在 图6中逆时针旋转,将头枕支承部8向前方推出,使头枕3从通常支 承位置变位为前方头部保护位置。在上述第一连杆13上,卡止着将一 端卡止在托架16上的弹簧25的另一端,通过弹簧25的弹力,将头枕 3保持在通常支承位置。上述上部框架31具有中央板34和从中央板34的两侧向前方突出 的侧板33、 33,在中央板34上预先焊接固定有焊接螺栓40,以使其 向前方突出。上述托架16具有侧部分35和后部分36,呈L型形状。在后部分36上形成有插通孔41,使中央板34的焊接螺栓40插通到插通孔41 中并拧合螺母42,将中央板34与托架16固定。在上部框架31的侧板33上形成有向内侧凹的凹陷部43,使托架 16的侧部分35抵接在凹陷部43的内面上,通过螺栓37和螺母39将 两者固定。螺栓37通过的托架16的插通孔38位于轴17和轴19的上 下中间。由此,能够有效地支承作用在托架16上的负载。活动头枕机构A配置在由上部框架31的侧板33和中央板34以及 托架16的侧部分35包围的空间内。即,上侧连杆机构12通过经由托 架16安装在上部框架31上而位于上部框架31的側^反33的側方,头批^ 支承部8位于上部框架31的中央板34的前方。结果,活动头枕机构A 相对于确保了刚性的座椅靠背框架9动作而使头枕3向前方移动,能 够使座椅靠背框架9可靠地支承此时产生的负载。上述上部框架31的侧板33与上述侧框架30的上部重合,通过侧 板33与侧框架30的重合部33A将两者固定。此外,侧板33形成为与 上述托架16的侧部分35大致相同的面积,将托架16的侧部分35固定 在侧板33上。在座椅靠背框架9上,设有通过被从后方碰撞的就座者的向后方 移动而向后方移动的后撞感知体45。后撞感知体45将其两侧连结在设 于上述座椅靠背框架9上的下侧连杆机构46的一端上,在下侧连杆机 构46的另一端上连结着上述传动部件23的下部,如果通过就座者的 向后方移动而后撞感知体45向后方移动,则该能量经由下側连杆4几构 46和传动部件23传递给上側连杆机构12,上侧连杆才几构12由此使头 枕3向前方移动,支承就座者的头部。上述下側连杆机构46的臂47的基部通过轴49轴装在设于左右側 框架30上的下部托架48上,臂47的前端通过轴50轴装在传动部件 23的下部,在臂47的前端后部分别通过轴51安装着后撞感知体45的 左右两侧。下部托架48形成为平板形状,固定在侧框架30的侧板52上。侧 框架30使侧板52的前后边缘向内侧弯曲而形成为凸缘部53,上述下 部托架48的周缘抵接或尽可能地接近于凸缘部53并固定。此外,下 部托架48优选地构成为,至少使其上部位于比安装下側连杆机构46 的轴49靠上方,其下部位于比上述下侧连杆机构46的前端靠下方,尽可能地使上下长度缩短。45A是设在后撞感知体45上的卡合部,46A是设在下侧连杆机构 46上的制动器,卡合部45A卡合在制动器46A上,将后撞感知体45 定位在既定位置上。于是,上述下侧连杆机构46由臂47形成,该臂47及上述上侧连 杆机构12的各部件形成为板状,分别安装在上述座椅靠背框架9的左 右侧框架30上。因而,只有与就座者的后背大致平行的面状的上述后 撞感知体45位于左右的侧框架30之间,不会给就座者带来就座时的 别扭感或不适感。在座椅靠背2的座椅靠背框架9上设有板状支承部件60。板状支 承部件60是支承就座者的上体(包括腰部的上半身)的部件。板状支 承部件60以"面,,支承就座者的上体,使就座姿势稳定,使头枕3对 头部的支承变好。即,在以往的上下并列设置的蛇形弹簧结构中,就座者的上体受 因负载而向后方移动的各蛇形弹簧以"线,,支承,所以就座姿势不稳 定,在后撞时即使向前方移动的头枕3支承头部,就座者的上体也向 后方移动,头部与上体的位置关系反而变得不稳定,但是,在本申请 中,能够通过板状支承部件60以"面,,支承就座者的上体整体,在向 前方移动的头枕3支承着头部时,板状支承部件60以"面"支承就座 者的上体,所以使包括头部的就座者的就座姿势很稳定。上述板状支承部件60通过大致四边形的 一 片板状的板体61形成, 板体61如杲通过聚丙烯等合成树脂构成、以使其在具有能够支承就座 者的既定的强度的同时、在受到来自就座者的后方负载(也包括体重 的情况)时一边某种程度地弹性变形一边进行负载支承,则能够使称 作所谓"触感"的后背抵接时的感触变得柔软,是优选的。板状支承部件60将上述板体61经由蛇形弹簧或成形线簧等线簧 62前后移动自如地安装在座椅靠背框架9上而构成,板状支承部件60 保持着面状态而前后移动、支承就座者。在此情况下,上述线簧62具有既定的弹性,构成为,在板体61 上作用有负载时、板体61整体能够保持着面形状而向后方移动。此外, 使后撞感知体45位于板体61的后方。即,通过在座椅靠背框架9上设置板状支承部件60,因为如果将后撞感知体45设置在板状支承部件60的从上端到下端的某个部分的 后方则能够感知后撞这一点、板状支承部件60的板中间部分在向后方 移动量较大地后撞时能够使后撞感知体45较大地移动而可靠地感知后 撞这一点、并且如果将后撞感知体45设置在上方则使该部分的板状支 承部件60向后方移动既定量、就座者的上体的支承不足这一点等理由, 使后撞感知体45位于板中间部分36的后方。因而,同时实现了板状 支承部件60对就座者的支承、和后撞感知体45的后撞的感知的可靠 性。(实施例的作用)座椅靠背2的座椅靠背框架9用上部框架31连结左右的側框架30 的上部、用下部框架32连结側框架30的下部而形成为四边框形状, 在座椅靠背框架9的四边框内设置板状支承部件60,板状支承部件60 将形成为大致四边形的一片板状的板体61经由线簧62前后移动自如 地安装在座椅靠背框架9上而构成,所以板状支承部件60在大致保持 着形状的状态下前后移动,支承就座者。此外,由于板状支承部件60的板体61形成为大致四边形的一片 板状,所以仅作用在板体61的既定部分上的负载也通过板体61整体 向后方移动而使负载上下左右地分散,可靠地支承。于是,如果就座者从后方受到沖击而以惯性向后方移动,则后撞 感知体45向后方移动,通过后撞感知体45的向后方移动而4吏下侧连 杆机构46转动,将传动部件23向下方牵引,传动部件23使第二连杆 18的轴24向下方转动,第二连杆18使轴19向上方转动,进行作用以 将第一连杆13的下部推起,第一连杆13在轴15被推起时在臂14的作 用下以轴17为中心圓形移动,头才允3以轴17为中心向前方移动。因 而,头枕3在活动头枕机构A的上侧连杆机构12的作用下向前方转动 而支承头部,发挥头部震颤症防止效果。在此情况下,上側连杆机构12通过第二连杆18及臂14使第一连 杆13移动,所以相对于后撞感知体45的移动量(传动部件23的上下 移动量),能够使第一连杆13的头枕支承部8的移动量很大,并且处 于比头枕支承部8靠上方的头枕3进一步向前方移动量增加,能够充 分地确保移动量,使就座者的头部的支承变得可靠。头枕3在被后撞时在活动头枕机构A的作用下相对于座椅靠背2向前方移动而积极地支承头部,该活动头枕机构A由安装有支承柱6 的纵卡合部7的左右方向的头才允支承部8、和使该头枕支承部8相对于 座椅靠背2向前方移动的上侧连杆机构12构成,该上側连杆机构12 经由托架16安装在上部框架31上,在上部框架31的中央板34上预先 固定有焊接螺栓40,托架16的侧部分35通过螺栓37固定在上部框架 31的側板33上,所以托架16通过螺栓37与焊接螺栓40将托架16的 侧部分35与后部分36的两面固定在上部框架31上。因而,作用在活 动头枕机构A上的负载受托架16及上部框架31可靠地支承。此外,托架16的侧部分35由于抵接在上部框架31的側板33的凹 陷部43上而通过螺栓37固定,所以上部框架31的凹陷部43如加强肋 那样作用,能够支承作用在活动头枕机构A上的负载,使座椅靠背框 架9的刚性提高。此外,由于凹陷部43向内侧突出,能够将螺栓37的螺栓头收纳 在该凹部内,所以緩冲部件的安装(装接)较容易,并且緩沖部件的 损伤也^皮抑制。在此情况下,托架16使其后部分36的插通孔41插通在上部框架 31的中央板34的焊接螺栓40上并通过螺母42固定,使侧部分35抵 接在上部框架31的侧板33的凹陷部43上并通过螺栓37固定,所以上 部框架31仅通过形成插通孔38、焊接螺栓40,就能够与没有安装活 动头枕机构A的座椅靠背框架9共用化,使成本降低。特别是,在没有安装活动头枕机构A的座椅靠背框架9的情况下, 上部框架31的板厚较薄地形成,但即使是该较薄的板厚,由于经由托 架16安装活动头枕机构A,所以也能够确保刚性,在与没有安装活动 头枕机构A的座椅靠背框架9共用化时成为合理的结构。于是,上述座椅靠背框架9通过上述上部框架31连结左右的侧框 架30的上部,上部框架31通过左右两側的側板33和中央板34形成为 一片^反状,活动头枕机构A位于上部框架31的侧板33和中央板34及 托架16的侧部分3 5包围的空间内,所以即使受到后撞时的沖击负载, 上部框架31的左右两侧的侧板33不会有向外侧打开等的变形。即, 如果负载相对于头枕3向斜后方作用,则上部框架31的左右两側的侧 板33作用以向外側打开,但防止了该情况。因而,座椅靠背框架9由于不会在活动头枕机构A的动作前后形状变化,所以在活动头枕机构A的作用下头枕3支承头部时,也没有 座椅靠背框架9自身的变形,通过较高的刚性,不仅是头部,也良好 地支承就座者的整个身体,特别是包括头部而良好地保持就座者被支 承时的姿势。于是,上部框架31的左右的侧板33形成为,使其一部分与侧框 架30在左右方向上重合,通过侧板33与侧框架30的重合部33A将侧 板33与侧框架30的两者接合固定,所以上部框架31的上部成为左右 的侧板33与中央板34相互的强度元件,提高了相对于扭转负载的刚 性。即,应力集中在上部框架31与侧框架30的接合部上,但可以使 该接合部尽可能地比座椅靠背框架9的上部低,相应地使作用在上部 框架31上的负载减少。因而,侧板33在安装活动头枕机构A的上側 连杆机构12时能够牢固地支承负载,成为合理的结构。此外,侧板33与側框架30的重合部33A形成在上部框架31的侧 板33的下部与侧框架30的上部之间,通过该重合部33A焊接固定, 所以能够缩短側框架30部与上部框架31及下部框架32的固定部分的 间隔、提高侧板33与側框架30的重合部33A附近的刚性,在这一点 上也提高了对于扭转负载的刚性。此外,侧板33由于形成为与上述托架16的側部分35大致相同的 面积,所以能够将托架16的侧部分35固定在侧板33上。因此,托架 16能够牢固地固定在側板33上,结果能够提高包括侧板33的上部框 架31的刚性。于是,使活动头枕机构A动作的上述下侧连杆机构46通过轴49 轴装在下部托架48上,下部托架48形成为平板形状而固定在侧框架 30的侧板52上,所以在后撞感知体45受到冲击而使活动头枕机构A 动作时,作用在上述下侧连杆机构46上的负载受下部托架48及側框 架30支承。因而,能够使座椅靠背框架9中的通常作用的负载较少的座椅靠 背框架9的上侧部分轻量化,通过下部托架48加强作用有负载的后撞 感知体45附近的座椅靠背框架9的刚性,座椅靠背框架9整体上能够 同时实现轻量化和刚性的提高。在这一点上,不是仅单纯地实现座椅靠背框架9的轻量化,而是 与将托架16固定在安装活动头枕机构A的上部框架31上来提高座椅靠背框架9的结构相辅相成,即使是通过托架16和下部托架48使整 体的板厚变薄的轻量的座椅靠背框架9,也能够与没有安装活动头枕机 构A的车辆座椅实现座椅靠背框架9的共用化,是合理的结构。此外,下部托架48的周缘由于抵接或尽可能地接近于侧框架30 的凸缘部53而固定,所以提高了下侧连杆机构46的安装部分的側框 架30的刚性。下部托架48至少使其上部位于比安装下侧连杆机构46 的轴49靠上方,其下部位于比上述下側连杆机构46的前端靠下方, 所以能够将下部托架48尽可能小地构成,能够以最小限度的大小提高 座椅靠背框架9的刚性。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座椅,构成为,通过活动头枕机构将头枕可前后移动地安装在座椅靠背框架上,在上述座椅靠背框架上设有感知后撞时就座者的腰部附近向后方移动的后撞感知体,将后撞感知体与活动头枕机构经由连杆机构连结,通过后撞感知体的向后方移动而使头枕向前方移动,支承就座者的头部;上述活动头枕机构包括安装有支承头枕的柱的纵卡合部的左右方向的头枕支承部、和使该头枕支承部相对于座椅靠背向前方移动的上侧连杆机构,该上侧连杆机构经由托架安装在座椅靠背框架的一片板状的上部框架上。
2、 一种车辆座椅,构成为,通过活动头枕机构将头枕可前后移动 地安装在座椅靠背框架上,在上述座椅靠背框架上设有感知后撞时就 座者的腰部附近向后方移动的后撞感知体,将后撞感知体与活动头枕 冲几构经由连杆才几构连结,通过后撞感知体的向后方移动而4吏头枕向前 方移动,支承就座者的头部;上述活动头枕机构包括安装有支承头枕 的柱的纵卡合部的左右方向的头枕支承部、和使该头枕支承部相对于 座椅靠背向前方移动的上侧连杆机构,该上侧连杆机构安装在托架上, 托架通过螺栓固定在上部框架上。
3、 一种车辆座椅,构成为,通过活动头枕机构将头枕可前后移动 地安装在座椅靠背框架上,在上述座椅靠背框架上设有感知后撞时就 座者的腰部附近向后方移动的后撞感知体,将后撞感知体与活动头枕 机构经由连杆才几构连结,通过后撞感知体的向后方移动而使头才允向前 方移动,支承就座者的头部;将上述座椅靠背的座椅靠背框架分别用 上部框架连结左右的侧框架的上部、用下部框架连结上述侧板的下部 而形成为四边框形状,在上述上部框架上设有通过上述后撞感知体的 后撞感知使头枕向前方移动的活动头枕机构,该活动头枕机构包括安 装有支承头枕的柱的纵卡合部的左右方向的头枕支承部、和使该头枕 支承部相对于座椅靠背向前方移动的上側连杆机构,并且头枕支承部 及上側连杆机构配置在上部框架的左右两侧的側板的各自的内側、上 述中央板的前侧。
4、 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上 述上部框架通过左右两侧的侧板和中央板形成为 一片板状,上述托架 通过侧部分和后部分形成为型形状,使后部分抵接在上部框架的中央板上,使侧部分抵接在上部框架的侧板上,通过螺栓固定。
5、 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在 上述上部框架的側板上形成有向内侧凹的凹陷部,使托架的侧部分抵 接在凹陷部的内侧面上,通过螺栓固定,使螺栓的螺栓头位于凹陷部 内。
6、 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在 上述上部框架的中央板上预先固定焊接螺栓,将托架的后部分通过焊 接螺栓固定。
7、 一种车辆座椅组装方法,在通过活动头枕机构将头枕可前后移 动地安装在座椅靠背框架上时,上述活动头枕机构包括安装有支承头 枕的柱的纵卡合部的左右方向的头枕支承部、和使该头枕支承部相对 于座椅靠背向前方移动的上側连杆机构,在座椅靠背框架的上部框架 的中央板上预先固定焊接螺栓,在托架的側部分上预先固定螺母,使 托架的后部分的插通孔插通在上述焊接螺栓上,使托架的侧部分抵接 在上部框架的側板的凹陷部上,分别使螺母扦合在上述焊接螺栓上、 使螺栓拧合在上述螺母上而进行固定。
全文摘要
本车辆座椅具有在后部碰撞时使头枕向前方移动的活动头枕机构。活动头枕机构包括安装有支承头枕的柱的纵卡合部的左右方向的头枕支承部、和使该头枕支承部相对于座椅靠背向前方移动的上侧连杆机构,该上侧连杆机构经由托架安装在座椅靠背框架的一片板状的上部框架上。
文档编号A47C1/031GK101258047SQ20068003233
公开日2008年9月3日 申请日期2006年7月13日 优先权日2005年7月13日
发明者新妻健一 申请人:东京座椅技术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