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底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85564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车辆底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底部结构,其包括:支架杆;与支架杆间隔开并向内的电池;以及跨越于电池和支架杆之间用于吸收侧向碰撞力的非侵入式支撑构件。该支撑构件包括:邻接电池的侧面区域的纵向段;以及从纵向段上的间隔开的位置向外倾斜并邻近支架杆接合以形成封闭区域的一对横向段。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外两种车辆底部结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底部结构能够对车辆的电池起到保护作用。
【专利说明】车辆底部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总的来说涉及一种车辆的底部结构,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被构造成支 撑和保护电池的车辆底部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因为更频繁地使用大电池单元作为机动车的动力源,所以期望为电池提供一种保 护结构,同时该保护结构也能够使电池位于车辆的中心从而实现更有效的重量分布。传统 的底部结构主要由雪橇式支架板(sled runner)和在雪橇式支架板之间正交延伸的横梁 构成,从而形成梯式底部结构。这些传统的底部结构对可以结合到底部结构的单个电池单 元的尺寸以及电池单元的可能位置和布置均有封装限制。此外,在相对的支架梁(rocker rail)之间正交延伸的传统横梁易于沿着横梁传递侧向碰撞负载且传递至任何相交的电池 壳体内,诸如与横梁相交的容纳在驱动轴通道内的电池。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底部结构以实 现为车辆中的电池提供保护。
[0004]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底部结构,其包括支架杆、从支架杆 向内间隔开的电池以及跨越于电池和支架杆之间并用于吸收侧向碰撞力的非侵入式支撑 构件。支撑构件包括邻接电池的侧面区域的纵向段和从纵向段上的间隔开的位置向外倾斜 并邻近支架杆接合以形成封闭区域的一对横向段。
[000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车辆底部结构还包括:与支撑构件的上表面连接 的用于支撑乘客的车辆地板。
[0006]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车辆底部结构还包括:邻近支撑构件的上述一对 横向段与支架杆连接的防撞兀件,其中,防撞兀件包括用于吸收侧向碰撞力的管状形状。
[0007]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支架杆包括沿着支架杆的长度延伸的具有C形横 截面的内侧构件,并且支架杆的内侧构件连接在支撑构件与防撞元件之间。
[0008]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支架杆包括外侧构件,外侧构件与内侧构件对齐 地延伸并与内侧构件连接以包围防撞元件。
[0009]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车辆底部结构还包括:包围电池的上部的保护外 壳,其中,支撑构件的纵向段与保护外壳连接,并且支撑构件的纵向段和横向段形成环形。
[001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底部结构,其包括:一对纵向支架 杆;间隔设置在纵向支架杆之间的通道以及跨越于通道和其中一个纵向支架杆之间并且具 有包围了封闭区域的环形的非侵入式支撑构件。非侵入式支撑构件的环形可向封闭区变形 以防止侧向碰撞力损坏通道。
[001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车辆底部结构还包括:电池,具有至少部分地设置 在通道内的纵向部分。
[001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电池包括从纵向部分正交延伸出的横向部分,并 且支撑构件邻接电池的横向部分和纵向部分的侧面区域。
[001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车辆底部结构还包括:邻近支撑构件与纵向支架 杆连接的用于吸收侧向碰撞力的防撞兀件。
[0014]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与支撑构件连接的纵向支架杆包括内部空间和连 接在内部空间内以邻近支撑构件对纵向支架杆进行加固的防撞元件。
[001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支撑构件的环形包括邻接通道的纵向段和从纵向 段的相反两端向外延伸且邻近纵向支架杆接合的一对横向段。
[0016]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车辆底部结构还包括:跨越于上述一对纵向支架 杆之间且与支撑构件的上表面连接以支撑乘客的车辆地板。
[0017]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底部结构,其包括:纵向延伸的第 一和第二支架杆;间隔设置在第一和第二支架杆之间的外壳;设置在该外壳内的电池;跨 越于外壳和第一支架杆之间的第一对支撑构件以及跨越于外壳和第二支架杆之间的第二 对支撑构件。第一和第二对支撑构件各自包括具有用于吸收侧向碰撞力的中心开口的单独 的环形。
[0018]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车辆底部结构还包括:邻近第一对支撑构件连接 在第一支架杆内以吸收侧向碰撞力的防撞兀件。
[0019]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电池包括设置在外壳的通道区域内的纵向部分和 从纵向部的相反两侧正交延伸出以形成十字形的横向部分。
[002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对支撑构件和第二对支撑构件被电池的横向 部分间隔开。
[002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车辆底部结构还包括:与第一支架杆连接且延伸 在第一对支撑构件之间以将第一对支撑构件与电池的横向部分间隔开的桥接元件。
[002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支撑构件的环形各自包括与电池的纵向部分邻接 的纵向段、从纵向段的第一端向外延伸且与电池的横向部分邻接的中心横向段、以及从纵 向段的第二端向外延伸并与中心横向段接合的远端横向段。
[002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车辆底部结构还包括:跨越于第一支架杆和第二 支架杆之间且与第一对支撑构件和第二对支撑构件的上表面连接以支撑乘客的车辆地板。
[0024]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底部结构包括跨越于电池和支架 杆之间并用于吸收侧向碰撞力的非侵入式支撑构件,由于支撑构件为非侵入式的,所以防 止了在支撑构件与电池之间出现接收全部外力的任何单个侵入式接触点。该支撑构件包括 邻接电池的侧面区域的纵向段和从纵向段上的间隔开的位置向外倾斜并邻近支架杆接合 以形成封闭区域的一对横向段,通过这种方式,在支撑结构与电池之间提供了大量接触表 面,便于对作用在电池上的力进行分散。另外,该封闭区域可在发生侧向碰撞时变形以吸收 碰撞力,从而对电池提供保护。
[0025] 通过研究下面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和认识本 实用新型的这些和其他方面、目标和特征。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6] 在附图中:
[0027] 图1是具有本实用新型的底部结构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的仰视平面图;
[0028] 图2是车辆的俯视立体图,其示出了底部结构;
[0029] 图2A是底部结构的俯视立体图;
[0030] 图3是底部结构的俯视立体图;
[0031] 图3A是底部结构的两对非侵入式支撑构件的分解俯视立体图;
[0032] 图4是底部结构的仰视立体图;
[0033] 图4A是底部结构的仰视立体图,其示出了支撑构件、桥接元件和防撞元件;
[0034] 图5是如图4A所示的底部结构的防撞元件;
[0035] 图6是电池的俯视立体图;
[0036] 图7是沿着图4的线VII截取的底部结构的截面侧视图;
[0037] 图8是车辆的底部结构的仰视平面图,其示出了来自杆的作用于底部结构上的侧 向碰撞力;
[0038] 图8A是未受到侧向碰撞力的底部结构的仰视平面图;
[0039] 图8B是如图8所示的示出了侧向碰撞力的底部结构的仰视平面图;
[0040] 图9是由侧向碰撞力导致的纵向支架杆上的侵入的横向距离的图示;以及
[0041] 图10是由侧向碰撞力导致的底部结构的通道上的侵入的横向距离的图示。

【具体实施方式】
[0042] 为了本文的描述目的,术语"上"、"下"、"右"、"左"、"后"、"前"、"垂直"、"水平"及其 衍生词应该依据图1中所定向的本实用新型。然而,应当理解,除非另有明确的相反规定, 否则本实用新型可呈现多种可选定向。还应当理解,附图中示出的以及下面说明书中描述 的具体装置和工艺仅为所附权利要求中限定的发明构思的示例性实施例。因此,除非权利 要求书中另有说明,否则与本文所公开的实施例相关的具体尺寸和其他物理特性不应理解 为限制。
[0043] 参照图1至图10中所示的实施例,参考标号10通常表示车辆12的底部结构,其 包括大致平行对齐地纵向延伸的第一纵向支架杆14和第二纵向支架杆16。外壳18间隔 设置在第一支架杆14和第二支架杆16之间,电池20设置在外壳18内。第一对支撑构件 22跨越于外壳18和第一支架杆14之间。第二对支撑构件24跨越于外壳18和第二支架杆 16之间。第一对支撑构件22和第二对支撑构件24各自包括单独的环形26,环形26具有 用于吸收侧向碰撞力30的中心开口 28。
[0044] 现参照图1,车辆12的底部结构10是车架的一部分,其纵向跨越于前车轮组32和 后车轮组34之间。更具体地,底部结构10包括第一纵向支架杆14和第二纵向支架杆16, 其分别纵向延伸在前车轮组32和后车轮组34之间。可以想到,第一支架杆14和第二支架 杆16可延伸超出前车轮组32或后车轮组34以形成挡泥板支架杆或者与前保险杠或后保 险杠连接。同样地,可以想到,第一支架杆14和第二支架杆16可构成前后车轮之间的车架 的分段部分。此外,如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所理解的,第一纵向支架杆14和第二纵向支架 杆16也可被称为支架梁或梁。
[0045]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外壳18居中地间隔设置在第一支架杆14和第二支架杆 16之间并且包括通道部分38,通道部分38沿着车辆12的底部结构10与第一支架杆14和 第二支架杆16平行对齐地纵向延伸。电池20设置在外壳18内,使得电池20的纵向部分 40在通道部分38内居中地延伸并且居中地设置在第一纵向支架杆14和第二纵向支架杆 16之间。电池20的横向部分42从电池20的纵向部分40的相反两侧正交延伸,从而形成 十字形,该十字形通常位于支架杆14、16与前后车轮32、34之间的中心位置。在其他实施 例中,通道部分38可以额外地或可选地用于罩住传动轴,当发动机位于车辆12的前部时, 该传动轴操作地将旋转功率传递至后车轮组34,同样地,当车辆12的发动机位于车辆12的 后部时,传动轴可以用于将旋转功率传递至前车轮组32。
[0046] 如图2所示,横向延伸在第一纵向支架杆14和第二纵向支架杆16之间的地板44 限定了底部结构10的顶面,从而为车辆12内的乘客提供支撑面。应当理解,地板44可以 是单个整体件或一起形成车辆地板的支撑面的多个单独件。如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所理 解的,也可想到使用支撑面来支撑车辆12的内部部件,诸如座椅组件、中央控制台、仪表板 以及其他内部部件。如图2A所示,地板44包括凸起的中心区域46,凸起的中心区域46限 定了外壳18的通道部分38的上部区域。凸起的中心区域46包括通道部分38的后部区域 48,后部区域48向上延伸至通道部分38的前部区域50,前部区域50的高度高于后部区域 48并具有相似的水平面。此外,地板44包括横向凸起部分52,横向凸起部分52从通道部 分38的相反两侧向上突出且邻近地板44的中部区域,以与电池20的横向部分42(图1) 形状一致并进一步限定外壳18的上部区域。横向凸起部分52的高度低于通道部分38的 高度,从而提供用于内部部件(如,座椅组件)的封装区。然而,可以想到,横向凸起部分52 可更高或可选地高于通道部分38。
[0047] 现参照图3,第一纵向支架杆14和第二纵向支架杆16各自包括内侧支架杆构件 54,内侧支架杆构件54具有横向朝外的空腔56。内侧支架杆构件54上的空腔56包括C形 横截面。防撞兀件58连接在每个内侧支架杆构件54的空腔56内且邻近地板44的横向凸 起部分52,并因此邻近电池20的横向部分42。防撞元件58具有跨越于位于车辆地板之下 的第一和第二对支撑构件22、24的外侧部分60之间的长度。外侧支架杆构件62具有朝内 的空腔64且与内侧支架杆构件54连接以围包围防撞元件58,并从而形成图2A中示出的实 施例的第一纵向支架杆14和第二纵向支架杆16。与内侧支架杆构件54类似,外侧支架杆 构件62具有C形横截面,且被构造成使得外侧支架杆构件的上凸缘66和下凸缘68与内侧 支架杆构件54的上凸缘70和下凸缘72连接,从而形成用于固定防撞元件58的中空内部。 因此,设置了防撞元件58以加固邻近地板44的中间纵向区域的第一支架杆14和第二支架 杆16,从而提供附加的碰撞吸收,下文会给出更为详细的解释。
[0048] 如图3至图3A进一步所示,第一和第二对支撑构件22、24设置为分别跨越于外壳 18的通道部分38与第一和第二纵向支架杆14、16之间。这四个支撑构件22、24在电池20 的相反两侧横向间隔开且在车辆地板44上的横向凸起部分52的相反两侧纵向间隔开。第 一桥接元件74和第二桥接元件76分别与第一支架杆14和第二支架杆16连接,以保持两 对支撑构件22、24相对于横向凸起部分52的纵向间距。更具体地,桥接元件74、76跨越于 与每个支撑构件22、24的外侧部分60相连接的外角架78之间。如图3A所示,外角架78 具有横向延伸壁80,横向延伸壁80将支撑构件的横向段82与电池20的横向部分42分开。 外角架78的横向延伸壁80在地板44的横向凸起部分52的边缘内沿着该边缘连接。角架 78还包括倾斜通道84,其在可选的横向方向上向通道38延伸且与纵向支架杆14、16成大 约45度角。因此,外角架78稳固了支撑构件22、24且为支撑构件22、24提供了附加表面 以附接至纵向支架杆14、16以及桥接元件74、76。
[0049] 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电池20的纵向部分40设置在外壳18的通道部分38内, 电池20的横向部分42部分设置在地板44的横向凸起部分52内和横向凸起部分52下方。 支撑构件22、24的上表面与地板44连接以给地板44提供支撑。此外,支撑构件22、24各 自包括纵向段86,该纵向段86与电池20的纵向部分40的侧面区域邻接。支撑构件22、24 还各自包括一对横向段,该横向段从纵向段86的相反两端向外倾斜且与外角架78邻接以 限定封闭环形26。支撑构件的内侧横向段82邻接电池20的横向部分42,内部横向段82 从支撑构件的纵向段86向外正交延伸。支撑构件的倾斜横向段88连接在外角架78的倾 斜通道84内。因此,支撑构件22、24的纵向段86和内侧横向段82与电池20邻接以防止 支撑构件22、24上的侵入式部件在受到侧向碰撞时刺穿电池20。然而,可以想到,支撑构件 22、24可形成有多种可选的几何构造,诸如圆形、椭圆形以及与所示实施例不同的其他可想 到的形状。
[0050] 如图4进一步所示,多个连接元件90跨越于邻近的支撑构件22、24之间的电池 20,以给电池20提供垂直支撑并且将电池20与支撑构件22、24连接。连接元件90各自包 括与电池20连接的细长主体以及与邻近的支撑构件22、24连接的相对两端。可以想到,连 接元件90可与电池20形成为一体或与电池20连接。还可以想到,可以使用替代连接元件 90的方式将电池20附接至底部结构10,诸如通过将电池20附接至地板44。
[0051] 如图4A所示,支撑构件22、24间隔设置在电池20的周围且各自提供了与电池20 的侧表面对齐的一致表面,从而形成大量的对齐的表面区域,以使支撑构件22、24与电池 20接触,这允许由支撑构件22、24将外力分布在电池20或外壳18的大量表面上,从而防止 在支撑构件22、24与电池20之间出现接收全部外力的任何单个侵入式接触点,这会导致刺 穿电池20。因此,支撑构件22、24的构造防止了侵入电池20或外壳18的通道部分38。此 夕卜,桥接元件74、76以及防撞元件58邻近支撑构件22、24的外侧部分布置,并各自跨越于 每对支撑构件22、24的外侧部分60之间,以分散和吸收任何侧向碰撞力,下文会给出更为 详细的解释。
[0052] 图5所示的是关于防撞元件58的一个实施例,内侧管构件92与外侧管构件94连 接,以形成两个单独的压缩室。内侧管构件92环绕第一压缩室96且具有比外侧管构件94 的第二压缩室98更大的内部空间。因此,防撞元件58被设计为在接收侧向碰撞力时变形, 使得第一和第二压缩室96、98均塌陷以吸收外力。关于变形顺序,可以想到,外侧管构件94 的第二压缩室98可以在第一压缩室96开始塌陷之前或之后开始塌陷。如图4所示,防撞 元件58的位置被设计为将侧向碰撞力分布于邻近支撑构件22、24的外侧部分60的外角架 78。总之,在侧向碰撞力与支撑构件22、24或底部结构10的其他更加靠内的组件充分相互 作用之前,防撞兀件58可吸收和分散至少一些侧向碰撞力。
[0053] 如图6所示,所示实施例的电池20被设计为带有前单元100,该前单元100具有较 高的高度和从电池20的前部延伸超出电池20的横向部分42的纵向长度。电池20的纵向 部分40还包括后单元102,后单元102的高度低于前单元100的高度。电池20的横向部 分42各自包括横向单元104,横向单元104的尺寸与后单元102的尺寸几乎相同。横向单 元104从前单元100正交地延伸出来,以与后单元102 -起形成十字形,该十字形被构造成 合适地容纳在保护外壳18的通道部分38和横向凸起部分52 (参照图3)内。然而,应当理 解,电池20可呈现不同于所示实施例的可选形状和定向。
[0054] 现参照图7,所示支撑构件22与电池20横向间隔大约为2. 5mm的距离;然而,可 以想到,可使用更大的距离。所示支架杆14的内部中空部分围绕防撞元件58,其中,当横向 支架杆14的外侧受到侧向碰撞力时,该力被横向传递通过防撞兀件58的压缩室96、98。如 果没有被完全吸收,侧向碰撞力被进一步传递至桥接元件74和支撑构件22。桥接元件74 将侧向碰撞力进一步分配至车辆12的一侧的两个支撑构件22,从而防止单个支撑构件22 吸收全部侧向碰撞力。然后,支撑构件22吸收剩余的侧向碰撞力,通常向内变形至由支撑 构件22中的中心开口限定的封闭区28。
[0055] 如图8中示出的实施例所示,侧向碰撞力30作用至车辆12,在车辆12与具有圆形 横截面的通常固定的杆106发生碰撞之前,其沿着横向方向以大约每小时20英里的速度移 动。所示实施例反映了车辆12和底部结构10的最终变形,其中,在受到这样的碰撞力30 时车辆12减速至每小时0英里。如参照图7所描述的,侧向碰撞力30传递通过底部结构 10。如图所示,纵向支架杆14向内变形且防撞元件58进一步变形以压缩两个压缩室96、 98。碰撞力30传递通过支撑构件22的两个横向段82、88,借此,内横向段82朝向电池20 的横向部分40和纵向部分42向内变形,并且支撑构件22的倾斜横向段88同样地向内变 形。应当理解,由侧向碰撞力30导致的所示变形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并且侧向碰撞力30 可具有无数多种特征,包括大小、方向、碰撞位置、碰撞物体的几何形状和重量分布以及其 他可想到的变量。
[0056] 如图8至图8A所示,在由于作用至第一支架杆14的侧向碰撞力引起所示向内变 形之后,支架杆14、16之间的横向距离110变小。在这样的碰撞事件中受到侧向碰撞力30 时,第一和第二纵向支架杆14、16之间的横向距离110的变化为大约减少了 87. 5_。支架 杆14、16之间的横向距离110的变化作为时间的函数在图9中以图表形式示出,以显示由 支架杆14、防撞元件58、桥接元件74以及支撑构件22产生的变形所导致的横向距离110 的变化的减慢。图10类似地反映出邻近外壳18的通道部分38的最终横向变形,示出了在 因碰撞力30引起的碰撞事件之前、期间、之后的第一和第二对支撑构件22、24的纵向段82 之间的横向距离112。如图所示,在发生所示碰撞事件时,第一和第二对支撑构件22、24的 纵向段82之间的横向距离112的最大变形为减小了 4mm,使得支撑构件22、24避免了与电 池20接触。因此,所示实施例中的碰撞力基本被电池20和支架杆14之间的结构所吸收。 此外,支撑构件22、24的形状被构造成使得即使在经受更大的碰撞力时支撑构件22、24可 接触电池20,但是,这样的接触的力会沿着支撑构件22、24的纵向段82和电池20的较大侧 面分布。这种力分布进一步降低了对电池20的侵入或实质损害的机会。还应当理解,对相 对的横向支架杆16的碰撞力会具有相似的变形特征。
[0057]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述实用新型和其他部件的构造不限于任何特定材 料。本文所公开的实用新型的其他示例性实施例可由多种材料形成,除非本文另有说明。
[0058] 为了本公开的目的,术语"连接"(包括其所有形式)通常指两个部件(电的或机 械的)直接或间接地彼此连接。这种连接实际上可以是静止的或移动的。这种连接可以利 用两个部件(电的或机械的)与彼此整体成形为单个整体的任意额外的中间部件来实现或 者利用这两个部件来实现。除非另有说明,否则这种连接实际上可以是永久的或可拆卸或 可释放的。
[0059] 同样重要地是,要注意,示例性实施例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元件的构造和布置 仅为说明的目的。尽管在本公开中仅详细描述了本创新的若干实施例,但是,看过本公开的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容易理解,在实际上不背离所述主题的新颖教导和优点的情况下可以 进行多种修改(例如,不同元件的尺寸、大小、结构、形状和比例、参数值、安装布置、使用的 材料、颜色、定向等方面的变化)。例如,显示为整体成形的元件可由多个部分构成或显示为 多个部分的元件可以整体成形,可颠倒或改变相互作用的操作,可改变系统的结构和/或 构件或连接件或其他元件的长度或宽度,可改变元件之间提供的调整位置的属性或数量。 应当注意,系统的元件和/或组件可由提供足够强度或耐用度的任何材料以任何颜色、质 地和组合构成。因此,在本创新的范围内旨在包括所有这样的修改。在不背离本创新的精 神的情况下,设计、操作条件、以及期望的布置和其他示例性实施例的可以进行其他替代、 修改、改变和省略。
[0060] 应当理解,在所述工艺内的任何所述工艺或步骤可与其他公开的工艺或步骤组 合,以形成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的结构。本文所公开的示例性结构和工艺仅用于说明的目 的且不应理解为限制。
[0061] 也应当理解,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概念的情况下能够对上述结构进行变化和修 改,并且也应当理解,这样的概念旨在包含于下列权利要求书中,除非另有明确说明。
【权利要求】
1. 一种车辆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架杆; 与所述支架杆间隔开并向内的电池;以及 跨越于所述电池和所述支架杆之间用于吸收侧向碰撞力的非侵入式支撑构件,所述支 撑构件包括: 邻接所述电池的侧面区域的纵向段;以及 一对横向段,从所述纵向段上的间隔开的位置向外倾斜并邻近所述支架杆接合以形成 封闭区域。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与所述支撑构件的上表面连接的用于支撑乘客的车辆地板。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邻近所述支撑构件的所述一对横向段与所述支架杆连接的防撞元件,其中,所述防撞 元件包括用于吸收所述侧向碰撞力的管状形状。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杆包括沿着所述支架 杆的长度延伸的具有C形横截面的内侧构件,并且所述支架杆的内侧构件连接在所述支撑 构件与所述防撞元件之间。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杆包括外侧构件,所述 外侧构件与所述内侧构件对齐地延伸并与所述内侧构件连接以包围所述防撞元件。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包围所述电池的上部的保护外壳,其中,所述支撑构件的纵向段与所述保护外壳连接, 并且所述支撑构件的纵向段和横向段形成环形。
7. -种车辆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对纵向支架杆; 间隔设置在所述纵向支架杆之间的通道;以及 跨越于所述通道和其中一个所述纵向支架杆之间的非侵入式支撑构件,所述支撑构件 具有包围了封闭区域且可朝向所述封闭区域变形以防止侧向碰撞力损坏所述通道的环形。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与所述支撑构件连接的所述纵 向支架杆包括内部空间和连接在所述内部空间内以邻近所述支撑构件对所述纵向支架杆 进行加固的防撞元件。
9. 一种车辆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纵向延伸的第一支架杆和第二支架杆; 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杆和所述第二支架杆之间的外壳; 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电池; 跨越于所述外壳和所述第一支架杆之间的第一对支撑构件;以及 跨越于所述外壳和所述第二支架杆之间的第二对支撑构件,其中,所述第一对支撑构 件和所述第二对支撑构件各自包括具有用于吸收侧向碰撞力的中心开口的单独的环形。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壳 的通道区域内的纵向部分和从所述纵向部的相反两侧正交延伸出以形成十字形的横向部 分。
【文档编号】B62D25/20GK203876845SQ201420234736
【公开日】2014年10月15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8日 优先权日:2013年5月20日
【发明者】里达·巴库什, 拉胡尔·阿罗拉, 萨伊德·大卫·巴尔巴, 郑质·詹姆斯, 斯里尼瓦桑·顺达拉拉简 申请人: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