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自行车的车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18508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一种折叠自行车的车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自行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折叠自行车的车架。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自行车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出门旅游时,通常会选择便于放置在汽车后备箱的自行车,因此,很多人都会选择折叠自行车,来实现方便放置的要求。

现有的折叠自行车,一般是采用凸轮或者其他折叠机构进行折叠,而凸轮或者其他的折叠机构,需要使用者手动对折叠车架进行复位,这样使得整个自行车的使用不方便,同时采用其他的折叠机构或者凸轮,使得整个车架的安装较为复杂,当自行车的折叠机构或者凸轮出现故障时,使用者的维修和拆卸较为困难,在骑行过程中,如果出现了折叠机构和凸轮故障时,使用者很可能因为自行车的维修不方便,而只能放弃骑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折叠自行车的车架,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实现了自行车的快速折叠和快速复位。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折叠自行车的车架,包括前车架和后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车架上连接有铰接架,所述铰接架的一端伸出前车架,该端设有铰接轴,所述后车架一端的端部与铰接轴铰接,所述后车架的另一端上设有卡接杆,所述铰接架的另一端开设有让位孔,所述让位孔的孔壁上开设有可供卡接杆穿设的卡接孔,所述让位孔的孔壁上设有能在让位孔内滑动的限位机构,当后车架绕铰接轴旋转至卡接杆穿过卡接孔后限位机构能将卡接杆的端部卡接在让位孔内,当拉动限位机构能使得卡接杆的端部脱离限位机构。

工作原理:当需要将折叠后的自行车进行复位时,后车架绕着铰接轴逆时针旋转,后车架旋转至卡接杆的端部穿过卡接孔并位于让位孔内,此时让位孔孔壁上的限位机构能将卡接杆的端部卡接在让位孔内,实现了对折叠车架的快速复位,当需要将自行车进行折叠时,只需要拉动限位机构,使得卡接杆的端部与限位机构脱离并旋转后车架使得卡接杆的端部脱出铰接架,在将后车架绕铰接轴顺时针旋转至后车架位于前车架的一侧,实现了对折叠车架的快速折叠,使得整个折叠自行车的使用更加的方便,节省了使用者的对折叠自行车的折叠复位时间,提高了使用者的使用效率。

在上述的折叠自行车的车架中,所述限位机构包括限位顶杆和套设在限位顶杆上的限位弹簧,所述让位孔的孔壁上开设有可供限位顶杆滑动的滑孔,所述限位顶杆具有调节端和限位端,所述调节端位于让位孔外且与让位孔的外侧壁相抵靠,所述限位端位于让位孔内,所述限位弹簧的一端与让位孔的孔壁相抵靠,所述限位弹簧的另一端与限位端相抵靠,所述限位端上开设有凹口,所述卡接杆一端穿过卡接孔且位于让位孔内,且该端的端部连接有挡帽,所述挡帽具有与限位端相抵靠的导向面一,所述挡帽能穿过凹口且限位端与挡帽的底壁相抵靠。

当卡接杆上的挡帽穿过卡接孔,此时挡帽的导向面一先与限位端相抵靠至挡帽穿过限位端上的凹口,在限位弹簧的弹力下限位顶杆的限位端朝向挡帽方向运动至限位端的凹口与卡接杆的杆身相抵靠,实现了对挡帽的限位和对车架的快速复位,当需要对车架进行折叠时,只需要拉动限位顶杆,限位顶杆在滑孔内滑动,限位顶杆滑动至限位端不与挡帽相接触,此时卡接杆能从卡接孔滑出,此时将后车架绕铰接轴逆时针旋转至后车架位于前车架的一侧,实现了对车架的快速折叠,从而使得车架的使用更加的方便。

在上述的折叠自行车的车架中,所述限位端的端部具有限位卡块,所述凹口开设在限位卡块上,所述限位卡块具有导向面二,所述导向面二与卡接孔正对设置,所述导向面一呈弧形,所述导向面一能与导向面二相抵靠。

导向面一和导向面二的设置,使得当卡接杆的挡帽穿过限位卡块时所需要的力较小,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并不需要先拉动限位顶杆使得卡接杆穿过限位卡块,而是直接将卡接杆上的挡帽顶入让位孔内,此时导向面一和导向面二相接触至挡帽穿出限位卡块,实现了对折叠车架的快速复位,而当需要折叠时,由于设有导向面一和导向面二,使得卡接杆能快速的脱出卡接孔,从而实现了折叠车架的快速折叠。

在上述的折叠自行车的车架中,所述限位卡块的长度大于卡接孔的孔径。

该结构的设置,避免了限位卡块在卡接的过程中嵌入卡接孔内,同时也能更好的将挡帽卡接在让位孔内,提高了车架复位后的稳定性,进而在骑行过程中,保证了挡帽始终被卡接在让位孔内。

在上述的折叠自行车的车架中,所述限位顶杆上还套设有螺纹钢套,所述螺纹钢套能嵌入滑孔内且与铰接架螺纹连接,所述限位弹簧的一端与螺纹钢套固连,所述限位顶杆能在螺纹钢套内滑动。

该结构的设置,使得限位弹簧的设置更加的稳定,减少了限位顶杆与铰接架之间的摩擦,降低了铰接架的磨损,同时螺纹钢套的设置,也使得当弹簧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出现损坏时,只需要将螺纹钢套从滑孔内取出并更换螺纹钢套上的弹簧即可,使得整个车架的维修和拆卸更加的方便。

在上述的折叠自行车的车架中,所述后车架的一端连接有缓冲块,所述卡接杆与缓冲块连接,当卡接杆限位在让位孔内时缓冲块与铰接架的外侧壁相抵靠。

缓冲块的设置,使得整个车架在折叠过程中,对车架的损伤能大大的降低,延长了车架的使用寿命。

在上述的折叠自行车的车架中,所述前车架包括立管和横管,所述立管位于横管的正上方,所述铰接架具有两个侧板,两个侧板分别位于横管和立管的两侧,所述侧板的上端与立管连接,所述侧板的下端与横管连接。

两个侧板与前车架之间的位置关系和连接关系,使得铰接架的稳定性更高,当骑行在较为颠簸的路段,铰接架与前车架之间的连接更加的稳固,使得整个限位机构能更加稳定的将卡接杆的端部限位在让位孔内,保证了复位后车架的稳定性。

在上述的折叠自行车的车架中,所述侧板与立管倾斜设置,所述侧板与横管倾斜设置。

该结构的设置,侧板、立管和横管之间形成三角形结构,使得整个车架的强度大大增加,同时也使得铰接架能更加稳定的与前车架连接,保证了车架复位后的稳定性。

在上述的折叠自行车的车架中,所述后车架上设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两端连接有滚轮。

该结构的设置,当车架折叠后,滚轮能与地面相接触,当使用者需要移动折叠后的车架时,推动折叠后的车架使得滚轮在地面滚动,使得折叠后的车架能快速的移动,同时滚轮的设置并不影响车架的其他结构。

在上述的折叠自行车的车架中,所述限位机构包括限位杆,所述卡接杆一端的端部开设有限位口,所述限位杆的一端通过弹簧与安装板连接,所述安装板与铰接架固连,所述弹簧的一端连接有接近开关,当后车架绕铰接轴旋转至卡接杆嵌入让位孔内时接近开关控制弹簧将限位杆嵌入限位口内。

当将折叠后的车架复位时,先将后车架绕逆时针旋转至卡接杆的一端嵌入让位孔内,接近开关检测出卡接杆,控制弹簧弹出,弹簧将限位杆弹出病使得限位杆嵌入限位口内,当将车架进行折叠时,将限位杆向外拉出,使得限位杆脱离限位口,再将后车架绕顺时针旋转至后车架位于前车架的一侧,实现了对车架的快速折叠和复位。

在上述的折叠自行车的车架中,所述限位卡块呈长条形,所述凹口开设在限位卡块的一侧。

该结构的设置,使得限位卡块能更好的与卡接杆的挡帽相抵靠,增加了车架的稳定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折叠自行车的车架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限位机构、卡接杆和铰接架之间的配合作用,能实现对车架的快速折叠和快速复位。

2、卡接杆上的挡帽、限位顶杆上的限位卡块以及限位弹簧的设置,能进一步的实现对车架的快速折叠和复位,同时由于挡帽上导向面一和限位卡块导向面二的设置,使得限位卡块与挡帽之间的位置关系更容易调节,使得车架能更快速的实现折叠和复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折叠自行车的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折叠自行车的车架的爆炸图。

图3是本折叠自行车的车架中前车架与铰接架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折叠自行车的车架中限位顶杆、限位弹簧和螺纹钢套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前车架;11、横管;12、立管;2、后车架;21、卡接杆;22、挡帽;23、导向面一;24、缓冲块;25、安装板;3、铰接架;31、铰接轴;32、让位孔;33、卡接孔;34、滑孔;35、侧板;4、限位顶杆;41、调节端;42、限位端;43、限位卡块;44、导向面二;45、凹口;5、限位弹簧;6、螺纹钢套;7、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折叠自行车的车架包括前车架1和后车架2。

具体的说,如图1-5所示,前车架1上连接有铰接架3,铰接架3的一端伸出前车架1,该端设有铰接轴31,后车架2一端的端部与铰接轴31铰接,后车架2的另一端连接有缓冲块24,缓冲块24上连接有卡接杆21,缓冲块24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当卡接杆21限位在让位孔32内时缓冲块24与铰接架3的外侧壁相抵靠铰接架3的另一端开设有让位孔32,让位孔32的孔壁上开设有可供卡接杆21穿设的卡接孔33,让位孔32的孔壁上设有能在让位孔32内滑动的限位机构,当后车架2绕铰接轴31旋转至卡接杆21穿过卡接孔33后限位机构能将卡接杆21的端部卡接在让位孔32内,当拉动限位机构能使得卡接杆21的端部脱离限位机构旋转后车架2使得卡接杆21从铰接架3中脱出。

工作原理:当需要将折叠后的自行车进行复位时,后车架2绕着铰接轴31逆时针旋转,后车架2旋转至卡接杆21的端部穿过卡接孔33并位于让位孔32内,此时让位孔32孔壁上的限位机构能将卡接杆21的端部卡接在让位孔32内,实现了对折叠车架的快速复位,当需要将自行车进行折叠时,只需要拉动限位机构,使得卡接杆21的端部与限位机构脱离并旋转后车架2使得卡接杆21的端部脱出铰接架3,在将后车架2绕铰接轴31顺时针旋转至后车架2位于前车架1的一侧,实现了对折叠车架的快速折叠,使得整个折叠自行车的使用更加的方便,节省了使用者的对折叠自行车的折叠复位时间,提高了使用者的使用效率。

进一步的说,如图1-5所示,限位机构包括限位顶杆4和套设在限位顶杆4上的限位弹簧5,让位孔32的孔壁上开设有可供限位顶杆4滑动的滑孔34,限位顶杆4具有调节端41和限位端42,调节端41位于让位孔32外且与让位孔32的外侧壁相抵靠,限位端42位于让位孔32内,限位弹簧5的一端与让位孔32的孔壁相抵靠,限位弹簧5的另一端与限位端42相抵靠,限位端42上开设有凹口45,卡接杆21一端穿过卡接孔33且位于让位孔32内,且该端的端部连接有挡帽22,挡帽22具有与限位端42相抵靠的导向面一23,挡帽22能穿过凹口45且限位端42与挡帽22的底壁相抵靠。

当卡接杆21上的挡帽22穿过卡接孔33,此时挡帽22的导向面一23先与限位端42相抵靠至挡帽22穿过限位端42上的凹口45,在限位弹簧5的弹力下限位顶杆4的限位端42朝向挡帽22方向运动至限位端42的凹口45与卡接杆21的杆身相抵靠,实现了对挡帽22的限位,实现了对车架的快速复位,当需要对车架进行折叠时,只需要拉动限位顶杆4,限位顶杆4在滑孔34内滑动,限位顶杆4滑动至限位端42不与挡帽22相接触,此时卡接杆21能从卡接孔33滑出,此时将后车架2绕铰接轴31逆时针旋转至后车架2位于前车架1的一侧,实现了对车架的快速折叠,从而使得车架的使用更加的方便。

更进一步的说,如图1-5所示,限位端42的端部具有限位卡块43,凹口45开设在限位卡块43上,限位卡块43具有导向面二44,导向面二44与卡接孔33正对设置,导向面一23呈弧形,导向面一23能与导向面二44相抵靠,限位卡块43呈长条形,凹口45开设在限位卡块43的一侧,限位卡块43的长度大于卡接孔33的孔径。

导向面一23和导向面二44的设置,使得当卡接杆21的挡帽22穿过限位卡块43时所需要的力较小,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并不需要先拉动限位顶杆4使得卡接杆21穿过限位卡块43,而是直接将卡接杆21上的挡帽22顶入让位孔32内,此时导向面一23和导向面二44相接触至挡帽22穿出限位卡块43,实现了对折叠车架的快速复位,而当需要折叠时,由于设有导向面一23和导向面二44,使得卡接杆21能快速的脱出卡接孔33,从而实现了折叠车架的快速折叠。

如图1-5所示,限位顶杆4上还套设有螺纹钢套6,螺纹钢套6能嵌入滑孔34内且与铰接架3螺纹连接,限位弹簧5的一端与螺纹钢套6固连,限位顶杆4能在螺纹钢套6内滑动。

该结构的设置,使得限位弹簧5的设置更加的稳定,减少了限位顶杆4与铰接架3之间的摩擦,降低了铰接架3的磨损,同时螺纹钢套6的设置,也使得当弹簧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出现损坏时,只需要将螺纹钢套6从滑孔34内取出并更换螺纹钢套6上的弹簧即可,使得整个车架的维修和拆卸更加的方便。

如图1-5所示,前车架1包括立管12和横管11,立管12位于横管11的正上方,铰接架3具有两个侧板35,两个侧板35分别位于横管11和立管12的两侧,侧板35的上端与立管12连接,侧板35的下端与横管11连接,侧板35与立管12倾斜设置,侧板35与横管11倾斜设置。

侧板35、立管12和横管11之间形成三角形结构,使得整个车架的强度大大增加,同时也使得铰接架3能更加稳定的与前车架1连接,保证了车架复位后的稳定性;两个侧板35与前车架1之间的位置关系和连接关系,使得铰接架3的稳定性更高,当骑行在较为颠簸的路段,铰接架3与前车架1之间的连接更加的稳固,使得整个限位机构能更加稳定的将卡接杆21的端部限位在让位孔32内,保证了复位后车架2的稳定性。

如图1-5所示,后车架2上设有安装板25,安装板25的两端连接有滚轮7。

该结构的设置,当车架折叠后,滚轮7能与地面相接触,当使用者需要移动折叠后的车架时,推动折叠后的车架使得滚轮7在地面滚动,使得折叠后的车架能快速的移动,同时滚轮7的设置并不影响车架的其他结构。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的折叠自行车的车架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5所示,限位机构包括限位杆,卡接杆21一端的端部开设有凹口45,限位杆的一端通过弹簧与安装板25连接,安装板25与铰接架3固连,弹簧的一端连接有接近开关,当后车架2绕铰接轴31旋转至卡接杆21嵌入让位孔32内时接近开关控制弹簧将限位杆嵌入凹口45内。

当将折叠后的车架复位时,先将后车架2绕逆时针旋转至卡接杆21的一端嵌入让位孔32内,接近开关检测出卡接杆21,控制弹簧弹出,弹簧将限位杆弹出病使得限位杆嵌入凹口45内,当将车架进行折叠时,将限位杆向外拉出,使得限位杆脱离凹口45,再将后车架2绕顺时针旋转至后车架2位于前车架1的一侧,实现了对车架的快速折叠和复位。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