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后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287134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车身后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说明】车身后部结构
[0001]抟术汉域
[0002]本发明涉及由后轮罩及后柱构成左右的车身侧部,在左右的车身侧部间设置后搁板,并用后搁板分隔行李箱及车厢的车身后部结构。
【背景技术】
[0003]在车身后部结构中,公知有如下的结构:在左右的车身侧部之间设有后搁板,用后搁板分隔行李箱及车厢,在后搁板的前端部设置闭合截面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该闭合截面部沿着左右的轮罩的范围设置,左右的端部配置在左右的轮罩的上部。而且,左右的端部向上方开口,从而各开口配置在左右轮罩的上部。通过在左右的端部形成各开口,由此确保在左右轮罩的上部安装减震器(避震器)的空间。
[0004]但是,专利文献I的车身后部结构中由于闭合截面部的左右的端部向上方开口,左右的端部相对于左右的车身侧部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因此,难以在左右的车身侧部及闭合截面部(后搁板)之间适当地(高效率地)传递载荷,从该方面考虑还存在改良的余地。
[0005]而且,在车身后部结构中还公知有如下的结构:在轮罩设有第I加固件,在第I加固件设有第2加固件,用第2加固件支承减震器基座(减震器托架),减震器(避震器)的上部设于减震器基座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根据该车身后部结构,通过使用第I加固件、第2加固件来增强减震器基座,能够确保减震器基座的刚性、强度。
[0006]在此,为了用减震器基座适当地支承减震器的上部而要求进一步提高减震器基座的刚性、强度。但是,如专利文献2的车身后部结构这样,如第I加固件、第2加固件这样仅组合单个的增强部件,难以符合要求地充分提高减震器基座的刚性、强度。
[0007]而且,作为车身后部结构还公知有如下的结构:连结角撑板从后轮罩的上部沿着后壁部朝向车身后方地延伸,后柱加固件从后轮罩的上部沿着侧壁部朝向上方地延伸到后柱(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根据该车身后部结构,通过用连结角撑板、后柱加固件增强后轮罩,能够确保后轮罩的刚性、强度。
[0008]在此,为了应对更加提高后轮罩的刚性、强度的要求,考虑使载荷从后轮罩的上部传递到后搁板。该后搁板作为分隔行李箱和车厢的部件而通常设于车身后部结构。
[0009]然而,近年,为了确保较大的车身后部结构的行李箱空间而倾向于将后搁板设于较高的位置。由于将后搁板设于较高的位置,后搁板被配置为相对于后轮罩离开较大。因此,难以通过从后轮罩的上部向后搁板传递载荷来进一步提高后轮罩(即,车身后部)的刚性、强度。
[0010]在先技术文献
[0011]专利文献
[0012]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 - 240510号公报
[0013]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 - 348826号公报
[0014]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6 - 69268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5]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16]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车身侧部及闭合截面部(后搁板)之间高效率地传递载荷的车身后部结构。
[0017]本发明的课题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充分提高减震器基座的刚性、强度的车身后部结构。
[0018]本发明的课题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车身后部的刚性、强度的车身后部结构。
[0019]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20]根据方案I的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包括:
[0021]一对车身侧部,由后轮罩及后柱构成,在车宽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设置;
[0022]后搁板,设于该一对车身侧部之间,分隔行李箱及车厢;
[0023]搁板横梁,其接合于该后搁板的下方,与所述后搁板一起构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第I闭合截面部;以及
[0024]后搁板构件及搁板支架,其接合于所述第I闭合截面部,构成从所述第I闭合截面部连续到所述车身侧部的第2闭合截面部的主要部分。
[0025]在方案2的发明中,优选是,在所述后轮罩的上部具备减震器基座,该减震器基座构成所述第2闭合截面部的一部分。
[0026]在方案3的发明中,优选是,所述后搁板具有在上下方向分隔所述行李箱及所述车厢的上表面和从该上表面向下方垂下的前表面,所述搁板横梁具有与所述上表面相对的下表面和与所述前表面相对的后表面,所述第I闭合截面部由所述后搁板的所述上表面及所述前表面、和所述搁板横梁的所述下表面及所述后表面构成,所述第2闭合截面部由与所述后表面的车宽外侧连续的所述后搁板构件、与所述上表面及所述前表面连续的所述搁板支架、和与所述下表面连续的所述减震器基座构成。
[0027]在方案4的发明中,优选是,所述搁板支架包括:第I支架部件,其具备与所述上表面连续的第I面、以及从该第I面的前端向下方垂下而下端接合于所述后搁板构件的上下方向中途的第2面;以及第2支架部件,其具备从所述第2面的下端向前方延伸的第3面、和从该第3面的前端向下方垂下而接合于所述减震器基座的第4面,所述第2闭合截面部包括:由所述后搁板构件及所述第I支架部件构成的上部闭合截面部;和由所述后搁板构件、所述第2支架部件及所述减震器基座构成的下部闭合截面部。
[0028]在方案5的发明中,优选是,所述后搁板在所述上表面与所述前表面之间具有第I棱线,所述第2支架部件在所述第3面与所述第4面之间具有与所述第I棱线连续地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第2棱线。
[0029]在方案6的发明中,优选是,在所述第2支架部件的所述第3面具备观察到所述减震器基座的作业孔。
[0030]在方案7的发明中,优选是,设有分隔所述第I闭合截面部和所述第2闭合截面部的隔板。
[0031]在方案8的发明中,优选是,所述车身后部结构还具备置物板支架,其将所述减震器基座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与所述搁板横梁的所述下表面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连结,所述置物板支架构成所述第2闭合截面部的一部分。
[0032]在方案9的发明中,优选是,在所述后轮罩的上部具备减震器基座,所述后搁板具有在上下方向分隔所述行李箱及所述车厢的上表面、和从该上表面的前端向下方垂下的前表面,所述搁板横梁具有与所述上表面相对的下表面和与所述前表面相对的后表面,所述车身后部结构还具备:后搁板构件,将所述后表面中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与所述后柱连结;置物板支架,其将所述下表面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与所述减震器基座连结;以及减震器支架,其设于所述减震器基座的上部,并与所述后搁板构件及所述置物板支架接合。
[0033]在方案10的发明中,优选是,所述车身后部结构还包括与所述后搁板构件接合、并与所述后搁板构件一起构成上部闭合截面部的第I支架部件,所述上部闭合截面部被连结成与所述第I闭合截面部连续,以使所述减震器支架重合于所述后搁板构件及所述第I支架部件的状态将三个部件接合。
[0034]在方案11的发明中,优选是,所述车身后部结构还包括与所述后搁板构件及所述减震器基座接合,并与所述第I闭合截面部一起构成下部闭合截面部的第2支架部件,所述下部闭合截面部被连结成与所述第I闭合截面部连续,以使所述减震器支架重合于所述后搁板构件及所述第2支架部件的状态将三个部件接合。
[0035]在方案12的发明中,优选是,所述车身后部结构还包括:第I支架部件,其接合于所述后搁板构件,与所述后搁板构件一起构成上部闭合截面部;以及第2支架部件,其接合于所述后搁板构件及所述减震器基座,与所述第I闭合截面部一起构成下部闭合截面部,所述上部闭合截面部及所述下部闭合截面部被连结成分别与所述第I闭合截面部连续,在所述第I支架部件及所述第2支架部件分别设置有在车宽方向上交替配置的突出凸缘,以使所述减震器支架重合于所述后搁板构件及所述第I支架部件的所述突出凸缘的状态将三个部件接合,以使所述减震器支架重合于所述后搁板构件及所述第2支架部件的所述突出凸缘的状态将三个部件接合。
[0036]在方案13的发明中,优选是,在所述后轮罩的上部具备减震器基座,所述车身后部结构还包括:后搁板构件,其连结所述搁板横梁和所述后柱,且下端接合于所述减震器基座;后轮罩衬板,其以沿着所述后轮罩的方式被接合,并且上端接合于所述后搁板构件。
[0037]在方案14的发明中,优选是,所述减震器基座具备:减震器支承面部;以及从该减震器支承面部的周缘向下方延伸而接合所述后轮罩的基座凸缘,所述后搁板构件具备:接合于所述基座凸缘的第I接合部;以及与该第I接合部相比更向下方延伸的第I延伸部,以使该第I延伸部重合于所述后轮罩衬板及所述后轮罩的状态将三个部件接合。
[0038]在方案15的发明中,优选是,所述后搁板构件中,所述第I接合部和使所述减震器基座或所述后轮罩露出的露出孔在车宽方向上交替配置,所述后轮罩衬板具备:接合于所述后轮罩的第2接合部;以及与该第2接合部相比更向上方延伸、且从所述露出孔露出的第2延伸部,以使所述第2延伸部重合于所述基座凸缘及所述后轮罩的状态将三个部件接合。
[0039]在方案16的发明中,优选是,所述后轮罩包括U字状截面部,所述U字状截面部由面向车宽方向中央侧的侧壁、从该侧壁的前端向车宽外侧延伸的前壁和从所述侧壁的后端向车宽外侧延伸的后壁形成,所述后轮罩衬板沿着所述侧壁与所述后壁之间的棱线设置,且具有从所述棱线的长边方向中途向车宽外侧延伸的延伸增强部。
[0040]发明效果
[0041]在方案I的发明中,由后搁板及搁板横梁构成(形成)第I闭合截面部,并由后搁板构件及搁板支架构成第2闭合截面部的主要部分。而且,使第2闭合截面部从第I闭合截面部连续到车身侧部。如此,通过具有第I闭合截面部及第2闭合截面部,能够在车身侧部及后搁板之间适当地(高效率地)传递载荷,能够提高车身后部的刚性、强度。
[0042]在方案2的发明中,用后轮罩的上部所具有的减震器基座构成第2闭合截面部的一部分。通过将减震器基座设于刚性、强度较高的后轮罩的上部,由此能够提高减震器基座的刚性、强度。由此,通过用减震器基座构成第2闭合截面部的一部分,能够提高第2闭合截面部的刚性、强度。
[0043]在方案3的发明中,使减震器基座与搁板横梁的下表面连续。由此,在将第I闭合截面部(搁板横梁)的载荷向第2闭合截面部(减震器基座)传递时,能够使所传递的载荷经由减震器基座向刚性、强度较高的后轮罩传递。由此,能够用后轮罩适当地支撑所传递的载荷,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身后部的刚性、强度。
[0044]在方案4的发明中,由上部闭合截面部及下部闭合截面部构成第2闭合截面部,用第2支架部件的第3面形成下部闭合截面部的上表面。第2支架部件的第3面从第2面的下端向前方延伸。由此,可以在下部闭合截面部的上方确保空间,利用该空间而在后轮罩的上部安装减震器(避震器)。
[0045]而且,构成第2闭合截面部的上部闭合截面部、下部闭合截面部以在第I闭合截面部及车身侧部之间连续的状态设置。由此,能够在车身侧部及后搁板之间适当地(高效率地)传递载荷,因此能够提高车身后部的刚性、强度。
[0046]在方案5的发明中,在后搁板具有第I棱线,在第2支架部件具有第2棱线。由此,能够用第I棱线及第2棱线进一步适当地(高效率地)传递载荷,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身后部的刚性、强度。
[0047]在方案6的发明中,通过在第2支架部件的第3面具有作业孔,从而能够从作业孔观察(目视)到减震器基座。由此,能够提高在后轮罩的上部安装减震器的组装作业、调节减震器的作业(协调作业)的作业性。
[0048]在方案7的发明中,通过设置分隔第I闭合截面部及第2闭合截面部的隔板,由此可进一步提高第I闭合截面部及第2闭合截面部间的刚性、强度。由此,能够在车身侧部及后搁板之间进一步适当地(高效率地)传递载荷,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身后部的刚性、强度。
[0049]在方案8的发明中,用置物板支架将减震器基座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与搁板横梁(下表面)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连结。用该置物板支架构成第2闭合截面部的一部分。由此,
当前第1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