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后部结构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8287134阅读:来源:国知局
器基座31设于轮罩主体25的上部25a。轮罩主体25 (即左后轮罩22)是刚性、强度较高的部件。因而,通过将减震器基座31设于刚性、强度较高的轮罩主体25的上部25a,能够提高减震器基座31的刚性、强度。由此,通过用减震器基座31构成第2闭合截面部71的一部分,能够提高第2闭合截面部71的刚性、强度。
[0102]接着,详细说明第2闭合截面部71。第2闭合截面部71是接合于第I闭合截面部55中的车宽方向的左端55a、并从第I闭合截面部55的左端55a连续到左车身侧部12 (左后轮罩22)的部位。该第2闭合截面部71包括设于车身后方的上部闭合截面部72、和设于比上部闭合截面部72靠车身前方侧的下部闭合截面部73。上部闭合截面部72及下部闭合截面部73分别形成为闭合截面,由此可提高刚性、强度。因而,由上部闭合截面部72及下部闭合截面部73构成的第2闭合截面部71的刚性、强度得以提高。
[0103]上部闭合截面部72设置在比下部闭合截面部73靠车身后方、且比下部闭合截面部73靠上方的位置。该上部闭合截面部72是利用搁板构件61及搁板支架62 (具体而言是第I支架部件91(后述))而构成闭合截面。下部闭合截面部73设置在比上部闭合截面部72靠车身前方、且比上部闭合截面部72靠下方的位置。该下部闭合截面部73是利用搁板构件61、搁板支架62 (具体而言是第2支架部件96(后述))及减震器基座31构成。
[0104]在此,下部闭合截面部73从车宽方向外侧的外端73a向车宽方向内侧的内端73b而形成向上坡度。因而,下部闭合截面部73的车宽方向的内端73b配置在与上部闭合截面部72的车宽方向的内端72a相同的高度。由此,由下部闭合截面部73的车宽方向的内端73b及上部闭合截面部72的车宽方向的内端72a形成第2闭合截面部71的内端71a。
[0105]第2闭合截面部71的内端71a形成为大致矩形状的闭合截面部(参照图3),以收纳于第I闭合截面部55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左端55a的状态被连结。S卩,第2闭合截面部71被连结成从第I闭合截面部55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左端55a向车宽方向外侧连续。
[0106]如此,由后搁板44及搁板横梁51构成(形成)第I闭合截面部55,由搁板构件61及搁板支架62构成第2闭合截面部71的主要部分。而且,使第2闭合截面部71从第I闭合截面部55连续到左后轮罩22。
[0107]上部闭合截面部72及下部闭合截面部73( S卩,第2闭合截面部71)是刚性、强度高的部位。而且,由第2闭合截面部71连结左后轮罩22及后搁板44之间。由此,在左后轮罩22及后搁板44之间,能够经由第2闭合截面部71适当地(高效率地)传递载荷,因此能够提高车身后部11的刚性、强度。
[0108]而且,构成第2闭合截面部71的上部闭合截面部72、下部闭合截面部73以在第I闭合截面部55与左车身侧部12之间连续的状态设置。由此,在左车身侧部12与后搁板44之间,能够经由第2闭合截面部71适当地(高效率地)传递载荷,因此能够提高车身后部11 (参照图4)的刚性、强度。
[0109]此外,第2闭合截面部71由上部闭合截面部72及下部闭合截面部73构成,下部闭合截面部73的上表面由第2支架部件96的第3面部97形成。第2支架部件96的第3面部97从第2面部93的下端93a(图7)向前方延伸。因而,能够在下部闭合截面部73的上方确保空间76。由此,能够利用下部闭合截面部73的上方的空间76而在左后轮罩22的上部22a (减震器支承面部32)安装减震器(避震器)的上部。
[0110]接着,详细说明构成第2闭合截面部71的各部件。
[0111]如图7、图8所示,搁板构件61形成为侧视为大致五角形状,下端61a从车身后方接合于减震器基座31,由此呈大致铅直地配置。在搁板构件61的下端61a具有多个第I接合部81、多个第I延伸部82和多个露出孔83。
[0112]第I接合部81是在下端61a向下方伸出而从车身后方与减震器基座31的基座凸缘34接合的部位。具体而言,第I接合部81经由轮罩主体25 (上部25a)与基座凸缘34接合(参照图6)。多个第I接合部81及多个露出孔83朝向车宽方向交替配置。通过在搁板构件61的下端61a形成多个露出孔83,由此轮罩主体25从各露出孔83露出。第I延伸部82自多个第I接合部81向下方延伸,下端形成为弯曲状。该第I延伸部82是以从车身后方重合于轮罩衬板36(具体而言,第2接合部125(参照图15))的状态而与其接合的部位。
[0113]而且,如图7、图9所示,搁板构件61具有:与搁板横梁51的后面壁53接合的内接合部85 ;与左后柱23及左后轮罩22接合的外接合部86 ;接合搁板支架62的上凸缘87 ;接合减震器支架63的中央接合部(上下方向中途)88。
[0114]内接合部85是从车身后方与搁板横梁51的后面壁53中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端(端部)53b接合的部位。上凸缘87朝向车身后方弯折成大致水平,是与搁板支架62 (第I支架部件91)中的第I面部92的后端92a接合的部位。中央接合部88是从车身前方与减震器支架63的后支架接合部112接合的部位。
[0115]搁板构件61的内端85与搁板横梁51的后面壁53 (外端53b)连续,搁板构件61的外端86与左后柱23及左后轮罩22连续。即,搁板横梁51 (后面壁53)的外端53b被连结成经由搁板构件61而与左后柱23、左后轮罩22连续。
[0116]如图10所示,搁板支架62是与后搁板44的上面板45及前面壁46连续的部件。该搁板支架62包括设于搁板构件61 (参照图7)的车身前方侧的第I支架部件91、和设于第I支架部件91的车身前方侧的第2支架部件96。
[0117]如图7、图10所示,第I支架部件91具有:与后搁板44的上面板45连续的第I面部(第I面)92、从第I面部92的前端92b向下方垂下的第2面部(第2面)93和设于第2面部93的下端93a的多个第I突出凸缘(突出凸缘)94。该第I支架部件91由第I面部92、第2面部93及第I突出凸缘94形成为截面大致L字状。
[0118]第I面部92形成为俯视为大致矩形状,是与后搁板44的上面板45大致平行地延伸的面。第2面部93形成为侧视下大致五角形状,从第I面部92的前端92b向下方垂下,在下端设有多个第I突出凸缘94。多个第I突出凸缘94从第2面部93的下端向下方伸出,在车宽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地设置。进而,多个第I突出凸缘94从车身前方接合于搁板构件61的中央接合部88。
[0119]如图6所示,第I面部92的后端92a接合于搁板构件61的上凸缘87,第2面部93的第I突出凸缘94(也参照图7)接合于搁板构件61的中央接合部88。由此,由第I支架部件91及搁板构件61构成上部闭合截面部72。
[0120]如图7、图10所示,第2支架部件96具有:从第2面部93的下端93a朝向车身前方地向前方延伸的第3面部(第3面)97、从第3面部97的前端97a向下方垂下而接合于减震器基座31的第4面部(第4面)98、和从第3面部97的后端97b向上方伸出的第2突出凸缘(突出凸缘)99。而且,第2支架部件96还在第3面部97与第4面部98之间具有第2棱线101。第2棱线101是形成为向车身前方突出的角部。该第2支架部件96由第3面部97及第4面部98形成为截面大致L字状。
[0121]第3面部97是俯视为大致矩形状的面部,形成为在车身前后方向为平坦状、且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呈向上坡度。该第3面部97中,在减震器基座31的上方形成有俯视为大致矩形状的作业孔103。通过在减震器基座31的上方形成作业孔103,由此能够从作业孔103目视减震器基座31。由此,能够提高在左后轮罩22的减震器基座31安装减震器的上部的组装作业、调节减震器的作业(协调(tuning)作业)的作业性。
[0122]在第3面部97中的车身后方侧的后端97b设有第2突出凸缘99及接合凸缘100。接合凸缘100从后端97b中的比第2突出凸缘99靠车宽方向外侧的部位向上方伸出,从车身前方侧接合于第I支架部件91的第2面部93。第2突出凸缘99从后端97b向上方伸出,在车宽方向上设于多个第I突出凸缘94之间。S卩,第I突出凸缘94及第2突出凸缘99分别朝向车宽方向交替配置。
[0123]如图11、图12所示,以在搁板构件61的中央接合部88及减震器支架63的后支架接合部112重合第I突出凸缘94的状态将三个部件接合。由此,在三个部件88、112、94的接合部能够确保板厚尺寸较大,能够将搁板构件61 (中央接合部88)、减震器支架63 (后支架接合部112)及第I突出凸缘94这三个部件牢固地接合。由此,能够提高三个部件88、112,94的接合部的接合强度,能提高车身后部11 (参照图1)的刚性、强度。
[0124]如图6、图7所示,以在搁板构件61的中央接合部88及减震器支架63的后支架接合部112重合第2突出凸缘99的状态将三个部件接合。由此,在三个部件88、112、99的接合部能够确保板厚尺寸较大,能够将搁板构件61 (中央接合部88、减震器支架63 (后支架接合部112)及第2突出凸缘99的三个部件这三个部件牢固地接合。由此,能够提高三个部件88、112、99的接合部的接合强度,能提高车身后部11(参照图1)的刚性、强度。
[0125]在此,例如在搁板构件61及减震器支架63重合第I支架部件91和第2支架部件96来将四个部件接合的情况下,在四个部件的接合部,板厚尺寸变得过大,难以将各部件可靠地接合。因此,使第I支架部件91的第I突出凸缘94及第2支架部件96的第2突出凸缘99在车宽方向上交替配置。
[0126]因而,能够将搁板构件61 (中央接合部88)、减震器支架63 (后支架接合部112)及第I突出凸缘94这三个部件接合。而且,能够将搁板构件61 (中央接合部88)、减震器支架63 (后支架接合部112)及第2突出凸缘99这三个部件接合。由此,能够将三个部件88、
112、94、三个部件88、112、99分别可靠地接合,因此能够提高车身后部11(参照图1)的刚性、强度。
[0127]第4面部98从第3面部97的前端97a向下方垂下,下端98a接合于减震器基座31。该第4面部98沿着第3面部97而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形成为向上坡度。具体而言,第4面部98的下端98a经由轮罩主体25的上部25a接合于减震器基座31的基座凸缘34。此外,如图10所示,第4面部98的内端98b接合于后搁板44(具体而言,前面壁46的左端46a)。而且,第4面部98的外端98c经由轮罩角撑板67连结于左后轮罩22。
[0128]如图10所示,第2棱线101形成在第3面部97与第4面部98之间,与后搁板44的第I棱线47连续地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第2棱线101与第I棱线47同样,以向车身前方突出的方式形成为角状。由此,通过使第I棱线47及第2棱线101朝向车宽方向连续,能够利用第I棱线47及第2棱线101进一步适当地(高效率地)传递载荷,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身后部11的刚性、强度。
[0129]如此,如图6所示,第2支架部件96接合于第I支架部件91 (搁板构件61)及减震器基座31。由此,由第2支架部件96、搁板构件61、第I支架部件91及减震器基座31构成下部闭合截面部73。
[0130]如图7所示,减震器支架63设于减震器基座31的减震器支承面部32,以经由置物板支架64与搁板横梁51 (参照图3)连续的方式被接合。通过将减震器支架63设于减震器支承面部32,由此能够利用减震器支架63提高减震器支承面部32的刚性、强度。由此,能够由减震器支承面部32及减震器支架63适当地支承减震器的上部。
[0131]该减震器支架63具有形成为大致平坦的支架部111、从支架部111的后端Illa向上方立起的后支架接合部112、和从支架部111的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