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后部结构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287134阅读:来源:国知局
即使后搁板设置于比减震器基座靠上方,也能在第I闭合截面部连结第2闭合截面部。由此,能够在车身侧部及后搁板之间适当地(高效率地)传递载荷,因此能够提高车身后部的刚性、强度。
[0050]在方案9的发明中,在搁板横梁的后表面及后柱连结后搁板构件,在搁板横梁的下表面及减震器基座连结置物板支架。而且,通过在后搁板构件及置物板支架接合减震器支架而能够牢固地支承减震器支架。通过将该减震器支架设于减震器基座的上部,由此能够利用减震器支架充分提高减震器基座的刚性、强度。
[0051]在此,通过在减震器支架及减震器基座安装减震器(避震器)的上部,由此从减震器的上部向减震器基座、减震器支架传递载荷。由于充分提高了减震器基座的刚性、强度,因此所传递的载荷经由后搁板构件、置物板支架这两个部件而高效率地传递到向后柱、后搁板。由此,能够用后柱、后搁板适当地支撑从减震器的上部传递到减震器支架、减震器基座的载荷。
[0052]在方案10的发明中,以在后搁板构件及第I支架部件重合减震器支架的状态将三个部件接合。因此,在三个部件的接合部能够确保板厚尺寸较大,因此能够将后搁板构件、第I支架部件及减震器支架这三个部件牢固接合。由此,通过提高三个部件的接合部的接合强度,能够提高车身后部的刚性、强度。
[0053]在方案11的发明中,以在后搁板构件及第2支架部件重合减震器支架的状态将三个部件接合。因此,在三个部件的接合部能够确保板厚尺寸较大,因此能够将后搁板构件、第2支架部件及减震器支架这三个部件牢固接合。由此,通过提高三个部件的接合部的接合强度,能够提高车身后部的刚性、强度。
[0054]在方案12的发明中,在第I支架部件及第2支架部件设置突出凸缘,将各支架部件的突出凸缘在车宽方向上交替配置。因此,通过在后搁板构件及减震器支架重合第I支架部件的突出凸缘的状态将三个部件接合,能够在三个部件的接合部确保板厚尺寸较大。由此,能够将后搁板构件、减震器支架及第I支架部件的突出凸缘这三个部件牢固接合,因此能够提高三个部件的接合部的接合强度。
[0055]而且,通过以在后搁板构件及减震器支架重合第2支架部件的突出凸缘的状态将三个部件接合,能够在三个部件的接合部确保板厚尺寸较大。由此,能够将后搁板构件、减震器支架及第2支架部件的突出凸缘这三个部件牢固接合,因此能够提高三个部件的接合部的接合强度。
[0056]在此,例如在后搁板构件及减震器支架重合第I支架部件和第2支架部件将将四个部件接合的情况下,在四个部件的接合部板厚尺寸过大,难以将各部件可靠地接合。因此,在方案12的发明中,使第I支架部件及第2支架部件的各突出凸缘在车宽方向交替配置。由此,能够在后搁板构件及减震器支架分别可靠地接合第I支架部件、第2支架部件,因此能够提高车身后部的刚性、强度。
[0057]在方案13的发明中,通过用后搁板构件将搁板横梁及后柱连结,由此能够在搁板横梁(即后搁板)及后柱之间高效率地传递载荷。而且,沿着后轮罩接合后轮罩衬板,使后轮罩衬板的上端接合于后搁板构件。由此,能够在后轮罩及后搁板构件之间高效率地传递载荷。
[0058]如此,通过用后搁板构件连结搁板横梁及后柱,并且使后轮罩衬板的上端接合于后搁板构件,由此能够提高车身后部的刚性、强度。由此,能在后轮罩、后搁板及后柱之间高效率地传递载荷。
[0059]在方案14的发明中,使后搁板构件的第I延伸部重合于后轮罩衬板及后轮罩来将三个部件接合。因此,能够在三个部件的接合部确保板厚尺寸较大,因此能够将第I延伸部、后轮罩衬板及后轮罩这三个部件牢固接合。由此,通过提高三个部件的接合部的接合强度,能够提高车身后部的刚性、强度。
[0060]在方案15的发明中,使后轮罩衬板的第2延伸部重合于基座凸缘及后轮罩来将三个部件接合。因此,能够在三个部件的接合部确保板厚尺寸较大,因此能够将第2延伸部、基座凸缘及后轮罩这三个部件牢固接合。由此,通过提高三个部件的接合部的接合强度,能够提高车身后部的刚性、强度。
[0061]在方案16的发明中,沿后轮罩的棱线设置后轮罩衬板。棱线是后轮罩中的刚性较高的部位。由此,通过沿棱线设置后轮罩衬板,能够适当地(有效地)增强后轮罩。
[0062]在此,通过用后轮罩衬板增强后轮罩的棱线,由此与后轮罩的其他部位之间的强度差变大。认为在强度差大的部位应力集中而在后轮罩发生弯折。因此,使延伸增强部从后轮罩衬板的长边方向中途向车宽外侧(车身侧部侧)延伸。
[0063]由此,通过用延伸增强部增强后轮罩的其他部位,能够将后轮罩的棱线与其他部位之间的强度差抑制得较小。由此,能够抑制由输入到后轮罩的载荷所引起的应力集中,进而能将输入的载荷经由延伸增强部向车身侧部分散,因此能够提高后轮罩(即,车身后部)的刚性、强度。
【附图说明】
[0064]图1是表示从车厢侧观察本发明的车身后部结构的状态的立体图。
[0065]图2是表示从图1的车身后部结构分解了左支架单元及后搁板单元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0066]图3是表示从图1的车身后部结构分解了后搁板单元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0067]图4是图1的部分4的放大图。
[0068]图5是表示将图2的左支架单元分解了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0069]图6是图10的6 — 6线剖视图。
[0070]图7是图5的要部放大图。
[0071]图8是图1的8向视图。
[0072]图9是表示图1的车身后部结构的搁板构件及搁板横梁的接合状态的立体图。
[0073]图10是图4的10向视图。
[0074]图11是图10的11 一 11线剖视图。
[0075]图12是图10的12 — 12线剖视图。
[0076]图13是图4的13 — 13线剖视图。
[0077]图14是图8的部分14的放大图。
[0078]图15是表示图14的车身后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0079]图16是图14的16 — 16线剖视图。
[0080]图17是图14的17 — 17线剖视图。
[0081]图18是说明在本发明的车身后部结构的后搁板及左车身侧部之间传递载荷的例子的图。
[0082]图19是说明在本发明的车身后部结构的左后轮罩及后搁板间、左后轮罩及左后柱间传递载荷的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83]以下基于【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另外,“前(Fr)”、“后(Rr) ”、“左(L) ”、“右(R) ”是按照从驾驶者观察的方向而设。
[0084]【实施例】
[0085]如图1所示,车身后部结构10包括:在车身后部11的车宽方向隔开规定间隔设置的左右的车身侧部(一对车身侧部,右车身侧部未图示)12 ;设于左右的车身侧部12之间的后搁板单元14 ;支撑后搁板单元14的左端14a的左支架单元16 ;支撑后搁板单元14的右端14b的右支架单元(未图示)。
[0086]左右的车身侧部12是左右对称的部件,以下详细说明左车身侧部12,省略右车身侧部的说明。此外,左右的支架单元16是左右对称的部件,以下详细说明左支架单元16,省略右支架单元的说明。
[0087]左车身侧部12包括设于左后侧框架21的左后轮罩(后轮罩)22、和设于左后轮罩22的上部22a的左后柱(后柱)23。
[0088]如图2所示,左后轮罩22包括可容纳左后轮、左减震器(避震器,shock absorber)的轮罩主体25、和设于轮罩主体25的上部的减震器基座31。
[0089]轮罩主体25具有:面向车宽方向中央侧的车轮侧壁(侧壁)26 ;从车轮侧壁26的前端26a向车宽外侧延伸的车轮前壁(前壁)27 ;和从车轮侧壁26的后端26b向车宽外侧延伸的车轮后壁(后壁)28 (也参照图8)。该轮罩主体25包括由车轮侧壁26、车轮前壁27及车轮后壁28在水平截面上形成为大致U字状的U字状截面部。由于轮罩主体25包括U字状截面部,由此能够将轮罩主体25 (即,左后轮罩22)形成为刚性、强度较高的部件。
[0090]减震器基座31具有:覆盖左后轮罩22的上开口的减震器支承面部(上部)32、和从减震器支承面部32的周缘32a向下方延伸(伸出)的基座凸缘34。减震器支承面部32形成用于安装减震器(避震器)(未图示)的上部的减震器安装孔33。基座凸缘34与轮罩主体25 (上部25a)的内周壁25b (参照图6)接合。通过基座凸缘34与上部25a的内周壁25b接合,由此轮罩主体25的上开口 25c被减震器支承面部32封闭。
[0091]在减震器基座31的减震器支承面部32安装减震器(未图示)的上部。该减震器容纳在左后轮罩22的内部空间。沿着轮罩主体25的后部(车轮侧壁26及车轮后壁28)接合有轮罩衬板(后轮罩衬板)36 (也参照图5)。关于轮罩衬板36,在后详细说明。
[0092]如图1所示,左后柱23设置成从左上边梁24的后端24a向车身后方、且向下方延伸。而且,左后柱23的下端23a与底板18及后面板19接合。左后柱23的大致中央部23b设于左后轮罩22的上部22a。
[0093]如图1、图2所示,后搁板单元14设于左右的车身侧部12之间、且设于左右的后轮罩22的上方。因此,后搁板单元14的左右端部分别经由左右的支架单元16设于左右的后轮罩22。该后搁板单元14包括分隔行李箱41及车厢42的后搁板44和与后搁板44的前侧下方(下方)接合的搁板横梁51。
[0094]后搁板44设于左右的车身侧部12之间、且设于左右的后轮罩22的上方,后搁板44的左端44a接合于左车身侧部12,且后搁板44的右端44b接合于右车身侧部。该后搁板44具有在上下方向分隔行李箱41及车厢42的上面板(上表面)45和从上面板45的前边向下方垂下的前面壁(前表面)46。而且,后搁板44通过上面板45及前面壁46形成为截面大致L字状。通过使上面板45及前面壁46形成为截面大致L字状,由此在上面板45及前面壁46之间形成第I棱线47。第I棱线47是向车身前方突出地形成的角部。
[0095]如图3所不,搁板横梁51具有:与后搁板44的上面板45相对的下面部(下表面)52、和与后搁板44的前面壁46相对的后面壁(后表面)53。该搁板横梁51通过下面部52及后面壁53形成为截面大致L字状。
[0096]后面壁53的上边53a接合于上面板45的内面,下面部52的前边52a接合于前面壁46的下边(内面)。由此,通过后搁板44(S卩,上面板45、前面壁46)及搁板横梁51(即,下面部52、后面壁53)形成截面大致矩形状的第I闭合截面部55。
[0097]第I闭合截面部55在后搁板44的前部44c处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设于左右的车身侧部12(图1中仅示出左车身侧部12)之间。该第I闭合截面部55的左端55a由左支架单元16支撑,右端55b由右支架单元(未图示)支撑。
[0098]如图3?图5所示,左支架单元16具备与搁板横梁51的后面壁53连续的搁板构件(后搁板构件)61、与后搁板44连续的搁板支架62、和与搁板支架62连续的减震器支架63ο
[0099]而且,左支架单元16还包括:将减震器基座31及搁板横梁51连结的置物板支架64 ;设于置物板支架64上的内隔板(隔板)65 ;设于搁板构件61及搁板支架62上的外隔板66 ;将搁板支架62及左后轮罩22连结的轮罩角撑板67。
[0100]而且,如图3、图6所示,左支架单元16具备由搁板构件61、搁板支架62、减震器基座31及置物板支架64形成的第2闭合截面部71。在此,搁板构件61及搁板支架62是构成第2闭合截面部71的主要部分的部件。此外,减震器基座31及置物板支架64是构成第2闭合截面部71的一部分的部件。
[0101]通过由减震器基座31构成第2闭合截面部71的一部分可得到以下效果。即,减震
当前第2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