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后部结构的制作方法_5

文档序号:8287134阅读:来源:国知局
16高效率地传递到后搁板单元14。
[0161]如此,通过使左支架单元16介于后搁板单元14及左车身侧部12之间,由此即使后搁板单元14设置在左后轮罩22的上方相距较远,也能高效率地传递载荷。由此,能够适当地支撑输入到后搁板单元14、左车身侧部12,因此能够提高车身后部11的刚性、强度。
[0162]接着,基于图19说明在左后轮罩22及后搁板单元14之间、左后轮罩22及左后柱23之间传递载荷的例子。如图19所示,在左后轮罩22 (后部弯曲部121的上部121a)设置后轮罩衬板36,使搁板构件61 (左支架单元16)牢固接合于后轮罩衬板36。
[0163]因此,在载荷F3向上方如箭头所示向左后轮罩22的后部输入时,能够将输入的载荷F3的一部分经由左支架单元16而作为载荷F4向后搁板单元14高效率地分散并传递。此外,能够将输入的载荷F3的其余部分经由左支架单元16而作为载荷F5向左后柱23高效率地分散并传递。
[0164]另一方面,在载荷F6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如箭头所示向后搁板单元14输入时,能够将输入的载荷F6的一部分经由左支架单元16而作为载荷F7向左后柱23的后部高效率地传递。此外,能够将输入的载荷F6的其余部分经由支架单元16而作为载荷F8向左后轮罩22高效率地分散并传递。
[0165]而且,在载荷F9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如箭头所示向左后柱23输入时,能够将输入的载荷F9的一部分经由左支架单元16而作为载荷FlO向后搁板单元14高效率地传递。此夕卜,能够将输入的载荷F9的其余部分经由左支架单元16而作为载荷Fll向左后轮罩22高效率地分散并传递。
[0166]如此,通过在后轮罩衬板36牢固接合左支架单元16,从而能够在左后轮罩22及后搁板单元14之间、左后轮罩22及左后柱23之间高效率地传递载荷。由此,能够适当地支撑输入到左后轮罩22、后搁板单元14、左后柱23的载荷,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身后部11的刚性、强度。
[0167]另外,本发明的车身后部结构不限于前述的实施例,可以适当变更、改良等。例如,在实施例中说明了使基座凸缘34接合于轮罩主体25(上部25a)的内周壁25b的例子,但不限于此,可以使基座凸缘34接合于轮罩主体25 (上部25a)的外周壁。在该情况下,基座凸缘34从多个露出孔83向外部露出。
[0168]此外,在实施例中,说明了在轮罩衬板36设置一个延伸增强部38的例子,但不限于此,延伸增强部38的个数可以任意选择。
[0169]而且,实施例所示的车身后部结构、左右的车身侧部、左后轮罩、左后柱、车轮侧壁、车轮前壁、车轮后壁、减震器基座、减震器支承面部、基座凸缘、轮罩衬板、衬板主体、延伸增强部、后搁板、搁板横梁、第I闭合截面部、第2闭合截面部、上部闭合截面部、下部闭合截面部、搁板构件、第I接合部、第I延伸部、第2接合部、第2延伸部、减震器支架、搁板支架、置物板支架、内隔板、第I支架部件、第2支架部件、第I突出凸缘、第2突出凸缘、作业孔等的形状、构成不限于例示,可以适当变更。
[0170]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171]本发明的车身后部结构适合应用于由后轮罩、后柱构成左右的车身侧部、在车身侧部之间具有后搁板的汽车。
[0172]附图标记的说明
[0173]10…车身后部结构,12...左右的车身侧部(一对车身侧部),22…左后轮罩(后轮罩),22a…左后轮罩的上部,23...左后柱(后柱),31…减震器基座,31a…减震器基座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内端(端部),32…减震器支承面部(上部),41…行李箱,42…车厢,44...后搁板,45...后搁板的上面板(上表面),46...后搁板的前面壁(前表面),47...第I棱线,51...搁板横梁,52...搁板横梁的下面部(下表面),52b…搁板横梁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端(端部),53…搁板横梁的后面壁(后表面),53b…后面壁中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端(端部),55…第I闭合截面部,61...搁板构件(后搁板构件),62…搁板支架,63...减震器支架,64...置物板支架,65...内隔板(隔板),71…第2闭合截面部,72...上部闭合截面部,73...下部闭合截面部,88...搁板构件的中央接合部(上下方向中途),91…第I支架部件,92…第I支架部件的第I面部(第I面),93…第I支架部件的第2面部(第2面),94…第I突出凸缘(突出凸缘),96…第2支架部件,97...第2支架部件的第3面部(第3面),98…第2支架部件的第4面部(第4面),99…第2突出凸缘(突出凸缘),101…第2棱线,103…作业孔。
【主权项】
1.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对车身侧部,由后轮罩及后柱构成,在车宽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设置; 后搁板,设于该一对车身侧部之间,分隔行李箱及车厢; 搁板横梁,其接合于该后搁板的下方,与所述后搁板一起构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第I闭合截面部;以及 后搁板构件及搁板支架,其接合于所述第I闭合截面部,构成从所述第I闭合截面部连续到所述车身侧部的第2闭合截面部的主要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后轮罩的上部具备减震器基座, 该减震器基座构成所述第2闭合截面部的一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搁板具有在上下方向分隔所述行李箱及所述车厢的上表面和从该上表面向下方垂下的前表面, 所述搁板横梁具有与所述上表面相对的下表面和与所述前表面相对的后表面, 所述第I闭合截面部由所述后搁板的所述上表面及所述前表面、和所述搁板横梁的所述下表面及所述后表面构成, 所述第2闭合截面部由与所述后表面的车宽外侧连续的所述后搁板构件、与所述上表面及所述前表面连续的所述搁板支架、和与所述下表面连续的所述减震器基座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搁板支架包括: 第I支架部件,其具备与所述上表面连续的第I面、以及从该第I面的前端向下方垂下而下端接合于所述后搁板构件的上下方向中途的第2面;以及 第2支架部件,其具备从所述第2面的下端向前方延伸的第3面、和从该第3面的前端向下方垂下而接合于所述减震器基座的第4面, 所述第2闭合截面部包括: 由所述后搁板构件及所述第I支架部件构成的上部闭合截面部;和 由所述后搁板构件、所述第2支架部件及所述减震器基座构成的下部闭合截面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搁板在所述上表面与所述前表面之间具有第I棱线, 所述第2支架部件在所述第3面与所述第4面之间具有与所述第I棱线连续地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第2棱线。
6.根据权利要求3?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支架部件的所述第3面具备观察到所述减震器基座的作业孔。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设有分隔所述第I闭合截面部和所述第2闭合截面部的隔板。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后部结构还具备置物板支架,其将所述减震器基座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与所述搁板横梁的所述下表面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连结, 所述置物板支架构成所述第2闭合截面部的一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后轮罩的上部具备减震器基座, 所述后搁板具有在上下方向分隔所述行李箱及所述车厢的上表面、和从该上表面的前端向下方垂下的前表面, 所述搁板横梁具有与所述上表面相对的下表面和与所述前表面相对的后表面, 所述车身后部结构还具备: 后搁板构件,将所述后表面中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与所述后柱连结; 置物板支架,其将所述下表面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与所述减震器基座连结;以及 减震器支架,其设于所述减震器基座的上部,并与所述后搁板构件及所述置物板支架接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后部结构还包括与所述后搁板构件接合、并与所述后搁板构件一起构成上部闭合截面部的第I支架部件, 所述上部闭合截面部被连结成与所述第I闭合截面部连续, 以使所述减震器支架重合于所述后搁板构件及所述第I支架部件的状态将三个部件接合。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后部结构还包括与所述后搁板构件及所述减震器基座接合,并与所述第I闭合截面部一起构成下部闭合截面部的第2支架部件, 所述下部闭合截面部被连结成与所述第I闭合截面部连续, 以使所述减震器支架重合于所述后搁板构件及所述第2支架部件的状态将三个部件接合。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后部结构还包括:第I支架部件,其接合于所述后搁板构件,与所述后搁板构件一起构成上部闭合截面部;以及第2支架部件,其接合于所述后搁板构件及所述减震器基座,与所述第I闭合截面部一起构成下部闭合截面部, 所述上部闭合截面部及所述下部闭合截面部被连结成分别与所述第I闭合截面部连续, 在所述第I支架部件及所述第2支架部件分别设置有在车宽方向上交替配置的突出凸缘, 以使所述减震器支架重合于所述后搁板构件及所述第I支架部件的所述突出凸缘的状态将三个部件接合, 以使所述减震器支架重合于所述后搁板构件及所述第2支架部件的所述突出凸缘的状态将三个部件接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后轮罩的上部具备减震器基座, 所述车身后部结构还包括: 后搁板构件,其连结所述搁板横梁和所述后柱,且下端接合于所述减震器基座; 后轮罩衬板,其以沿着所述后轮罩的方式被接合,并且上端接合于所述后搁板构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震器基座具备:减震器支承面部;以及从该减震器支承面部的周缘向下方延伸而接合所述后轮罩的基座凸缘, 所述后搁板构件具备:接合于所述基座凸缘的第I接合部;以及与该第I接合部相比更向下方延伸的第I延伸部, 以使该第I延伸部重合于所述后轮罩衬板及所述后轮罩的状态将三个部件接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搁板构件中,所述第I接合部和使所述减震器基座或所述后轮罩露出的露出孔在车宽方向上交替配置, 所述后轮罩衬板具备:接合于所述后轮罩的第2接合部;以及与该第2接合部相比更向上方延伸、且从所述露出孔露出的第2延伸部, 以使所述第2延伸部重合于所述基座凸缘及所述后轮罩的状态将三个部件接合。
16.根据权利要求13?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轮罩包括U字状截面部,所述U字状截面部由面向车宽方向中央侧的侧壁、从该侧壁的前端向车宽外侧延伸的前壁和从所述侧壁的后端向车宽外侧延伸的后壁形成, 所述后轮罩衬板沿着所述侧壁与所述后壁之间的棱线设置,且具有从所述棱线的长边方向中途向车宽外侧延伸的延伸增强部。
【专利摘要】车身后部结构(10)具备:设于左右的车身侧部(12)之间的后搁板(44);接合于后搁板(44)而构成第1闭合截面部(55)的搁板横梁(51);接合于第1闭合截面部(55)而构成第2闭合截面部(71)的主要部分的搁板构件(61)及搁板支架(62)。第1闭合截面部(55)由后搁板(44)及搁板横梁(51)构成。而且,第2闭合截面部(71)的主要部分从第1闭合截面部(55)连续到左车身侧部(12)。
【IPC分类】B62D25-04, B62D25-08
【公开号】CN104602993
【申请号】CN201380045386
【发明人】山田英司, 丰泽治正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5年5月6日
【申请日】2013年7月17日
【公告号】US20150251703, WO2014034309A1
当前第5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