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电池正极导通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15997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防止电池正极导通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防止电池导通结构,特别是在电器产品的电池盒盖内预防电池正极导通结构,本实用新型同时可防止电池受震动而导致断电的情况。
背景技术
电池为一般常见用品,当电池装于电池盒中时,须按照指定的电池正负极位置装入,如电池正负极位置装入错误,不仅无法使电器产品正常运作,还会因双正极或双负极相接触时,因相邻二电池的电位差而形成充电效应,长时间下会伤害电池和电器产品。另外,在电器产品受外力震动时,其晃动或落地时所造成的冲击,将会在电池盒盖及该盒盖上的刚性接点造成反作用力,使电池在电池室内反向窜动而压缩弹性接点,导致电池与刚性接点瞬间脱离而产生间隙,当脱离的时间超过电路设计所允许的断电时间,产品便一直处于断电状态,这种现象被称为振动断电。
在防止电池反装及防震动断电方面,已有许多公知技术,如2005年1月21日公告的台湾新型专利第M255958号专利中,即公开一防负极导通结构,同时可防止电池受震动而断电。然而上述专利并未对防止电池正极导通有防护作用,若长期不当使用,仍然存在对产品造成损坏的顾虑。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电池正极导通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电池震动断电的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止电池正极导通结构,供实施于一电池盒盖内,包括
一导电块,与该电池盒盖内侧相接,其包括至少一导通点,可使该导通点与该电池盒盖内一电池的负极接触而导电;及一第一绝缘块,与该导电块相接,防止该电池盒盖内该电池的正极和该导电块接触而导电。
所述的防止电池正极导通结构,其中该导电块的该导通点突出于该电池盒盖内侧,其导通点高度略大于该第一绝缘块的厚度。
所述的防止电池正极导通结构,其中该第一绝缘块的材料可为塑料、泡绵或橡胶。
本实用新型提供防止电池正极导通结构,供实施于一电池盒盖内,还包括一导电块,与该电池盒盖内侧相接,其包括至少一导通点,并使该导通点位于电池负极导通的位置;一第一绝缘块,与该导电块相接,位于电池正极导通的位置,防止电池的正极和该导电块接触而导电;一第一导电弹片,包括一第一接触点,该第一接触点位于该第一导电弹片末端,可使该第一接触点与该电池的负极接触而导电;及一第二绝缘块,与该第一导电弹片末端相接,该第二绝缘块的厚度小于该第一接触点的高度,以防止该电池的正极和该第一导电弹片接触而导电。
所述的防止电池正极导通结构,其中该第一及第二绝缘块的材料可为塑料、泡绵或橡胶。
所述的防止电池正极导通结构,其中防止电池正极导通结构的个数为配合电池个数,可为复数个。
所述的防止电池正极导通结构,对于该电池盒盖内其它应为正极导通的电池另包括一防负极导通结构,包括一第二导电弹片,与该电池盒盖内侧相接,并与该电池正极接触导电,而该第二导电弹片具有一第二接触点并位于该第二导电弹片末端;及一第三绝缘块,与该第二导电弹片末端相接,该第三绝缘块位于该电池正极活动范围以外,防止电池负极与该第二接触点接触导电;且该第三绝缘块的厚度小于该电池正极的高度,使该电池正极与该第二接触点接触而导电,同时该第三绝缘块的材料可为塑料、泡绵或橡胶。
所述的防止电池正极导通结构,其中该电池盒盖设有一突缘,以协助该电池正极的定位,该突缘为环状突缘、复数个凸点、突柱或短肋。
所述的防止电池正极导通结构,其中防止电池负极导通结构配合电池个数,可为复数个。
所述的防止电池正极导通结构,其可适用于数码相机。
换言之,本实用新型针对解决公知技术的问题,提出一种成本低、容易实施的装置。本实用新型是在电池盒盖增加导电块,与电池盒盖内侧相接,导电块上包括至少一导通点,可使导通点与电池盒盖内电池的负极接触而导电,另有第一绝缘块,与该导电块相接,用以防止电池盒盖内电池的正极和导电块接触而导电,由此产生防止电池的电极错误倒置的功用。
为达成防止电池震动断电的目的,本实用新型另包括第一导电弹片,与电池盒盖内侧相接;第一导电弹片包括接触点,接触点位于第一导电弹片末端,可使接触点与电池盒盖内电池的负极接触而导电,另有第二绝缘块,与第一导电弹片末端相接,第二绝缘块的厚度小于接触点的高度,用以防止电池盒盖内电池的正极和第一导电弹片接触而导电,且同时防止因电器产品受震动而断电。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4为对防正极导通结构的电池装填方向正确时的示意图。
图5为对防正极导通结构的电池装填方向错误时的示意图。
图6为对防正极导通结构的导电弹片作用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针对防负极导通结构的立体爆炸图。
图8为对防负极导通结构的电池装填方向错误时的示意图。
图9为对防负极导通结构的电池装填方向正确时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所实施的数码相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更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特举三个较佳具体实施例说明如下。
以下请参考图1关于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可避免电池正极导通。如图1所示的防电池正极导通结构1’包括导电块50、导通点51、第一绝缘块40、电池盒盖10。其中导电块50,与电池盒盖10内侧相接,该导电块50包括至少一导通点51,使电池负极接触导电块50上的导通点51而导电,导通点51位在能使导通点51和电池负极导通的位置,但需避开使导通点51和电池正极导通的位置。第一绝缘块40与导电块50相接,使得电池当错置为正极时,因电池正极接触第一绝缘块40而无法导电。第一绝缘块40的材料可为塑料、泡绵或橡胶等。导电块50上的导通点51突出于电池盒盖10内侧,其导通点51高度略大于第一绝缘块40厚度,使电池负极接触导通点51时不会接触到第一绝缘块40。由上所述,利用导电块50上导通点51和第一绝缘块40的配置,使得电池负极因接触导通点51而导电,但电池正极因接触第一绝缘块40而不能导电,因此有防止电池正极导通的功效。
请参考图4,是对防正极导通结构的电池装填方向正确时的示意图,因导通点51高度超过第一绝缘块40高度,使导通点51与电池负极接触而导电,而电池负极并不会和第一绝缘块40接触。
请参考图5,是对防正极导通结构的电池装填方向错误时的示意图,因第一绝缘块40与电池正极接触,电池正极未接触导通点51,使导通点51无法与电池正极接触而导电,因此达到防正极导通的目的。
以下请参考图2关于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可避免电池正极导通,同时可防止电池受震动而导致断电的情况。如图2所示的防电池正极导通结构1包括导电块50、导通点51、第一绝缘块40、电池盒盖10、第一导电弹片20、第一接触点21、第二绝缘块30。其中导电块50,与电池盒盖10内侧相接,该导电块50包括至少一导通点51,使电池负极接触导电块50上的导通点51而导电,导通点51位在能使导通点51和电池负极导通的位置,但不能位在使导通点51和电池正极导通的位置。第一绝缘块40与导电块50相接,使得电池当错置为正极时,因电池正极接触第一绝缘块40而无法导电。第一绝缘块40及第二绝缘块30的材料可为塑料、泡绵或橡胶等。导电块50上的导通点51突出于电池盒盖10内侧,其导通点51高度略大于第一绝缘块40厚度,使电池负极接触导通点51时不会接触到第一绝缘块40。第一导电弹片20,与电池盒盖10内侧相接,第一导电弹片20包括第一接触点21,第一接触点21位于第一导电弹片20末端,呈突出状,可使第一接触点21与电池盒盖10内电池的负极接触而导电。第二绝缘块30,与第一导电弹片20末端相接,第二绝缘块30的厚度小于第一接触点21的高度,用以防止电池盒盖10内电池的正极和第一导电弹片20接触而导电。正常使用情形下,电池负极可同时接触导通点51和第一接触点21,但在电器产品受到一定程度以上的振动时,电池瞬间位移量由第一导电弹片20吸收,此时电池负极仅和第一接触点21相连而导电。由上所述,利用导电块50、导通点51、第一绝缘块40、第一导电弹片20、第一接触点21、第二绝缘块30的配置,使得电池负极因接触导通点51或第一接触点21而导电,但电池正极因接触第一绝缘块40或第二绝缘块30而不能导电,因而有防止电池正极导通的功效。此外,当电器产品受震动时,因导电弹片20的弹性,使得导电弹片20的第一接触点21仍然和电池负极相接触,因而可达成防止电器产品受震动导致断电的功效。
请参考图6,是对防正极导通结构的第一导电弹片20作用示意图,无论在一般情形,或是产品在受外力晃动或落地冲击时,第一导电弹片20藉本身的弹力,持续使第一接触点21接触电池负极,因而达成防止电器产品受震动而断电的目的。
请参考图3和图7,图3系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图,图7系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针对防负极导通的立体爆炸图。第三实施例除了防电池正极导通结构1外,对于电池盒盖10内其它应为正极导通的电池,另包括防电池负极导通结构2,即同时具有防电池正极导通结构1和防电池负极导通结构2,并可防止电池受震动而导致断电的情况。其中在防负极导通结构2中,包括电池盒盖10、第二导电弹片62、第二接触点63、第三绝缘块64、突缘65。其中在电池盒盖10内侧连接第二导电弹片62,第二导电弹片62可与电池的电极接触,在第二导电弹片62的第二接触点63附近连接第三绝缘块64,第三绝缘块64的厚度小于电池正极的高度,使电池正极可接触第二接触点63而导电,但电池负极因接触第三绝缘块64而无法导电,因此可防止电池负极导通。第三绝缘块64的材料可为塑料、泡绵或橡胶等。
请参阅图8所示,图8系对防负极导通结构的电池装填方向错误时的示意图,第三绝缘块64与电池负极接触,电池负极无法和第二接触点63接触,因此达成防止负极导通的目的。
再请参阅图9所示,图9系对防负极导通结构的电池装填方向正确时的示意图,由于第三绝缘块64的厚度小于电池正极的高度,因此导电弹片62上的第二接触点63能与电池的正极接触而导电。需注意的是第三绝缘块64的位置要在电池负极的活动范围,但需避开电池正极的活动范围,才能发挥防电池错置的功能。
为使电池盒盖10内电池保持稳定,减低第三绝缘块64和电池正极之间的晃动,可在电池盒盖10上增加一突缘65,如图7中绘示的环状突缘。突缘65的形状除环状突缘外,亦可以复数个凸点、突柱或短肋取代的,仍可达到上述防止电池正极不当晃动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的防电池正极导通结构,和同时具有防电池正极导通结构与防电池负极导通结构,应用于产品时,为配合产品的电池个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可为复数个。另外,可利用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型号,可为一般的一号、二号或三号(A/AA/AAA)电池。此外,可参考图10,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别适用于数码相机3。
应注意的是,上述诸多实施例仅为了便于说明而举例而已,本实用新型所主张的权利范围自应以申请专利范围所述为准,而非仅限于上述实施例。
权利要求1.一种防止电池正极导通结构,供实施于一电池盒盖内,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导电块,与该电池盒盖内侧相接,其包括至少一导通点,可使该导通点与该电池盒盖内一电池的负极接触而导电;及一第一绝缘块,与该导电块相接,防止该电池盒盖内该电池的正极和该导电块接触而导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电池正极导通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导电块的该导通点突出于该电池盒盖内侧,其导通点高度略大于该第一绝缘块的厚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电池正极导通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绝缘块的材料可为塑料、泡绵或橡胶。
4.一种防止电池正极导通结构,供实施于一电池盒盖内,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导电块,与该电池盒盖内侧相接,其包括至少一导通点,并使该导通点位于电池负极导通的位置;一第一绝缘块,与该导电块相接,位于电池正极导通的位置,防止电池的正极和该导电块接触而导电;一第一导电弹片,包括一第一接触点,该第一接触点位于该第一导电弹片末端,可使该第一接触点与该电池的负极接触而导电;及一第二绝缘块,与该第一导电弹片末端相接,该第二绝缘块的厚度小于该第一接触点的高度,以防止该电池的正极和该第一导电弹片接触而导电。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止电池正极导通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及第二绝缘块的材料可为塑料、泡绵或橡胶。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止电池正极导通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防止电池正极导通结构的个数为配合电池个数,可为复数个。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止电池正极导通结构,其特征在于,对于该电池盒盖内其它应为正极导通的电池另包括一防负极导通结构,包括一第二导电弹片,与该电池盒盖内侧相接,并与该电池正极接触导电,而该第二导电弹片具有一第二接触点并位于该第二导电弹片末端;及一第三绝缘块,与该第二导电弹片末端相接,该第三绝缘块位于该电池正极活动范围以外,防止电池负极与该第二接触点接触导电;且该第三绝缘块的厚度小于该电池正极的高度,使该电池正极与该第二接触点接触而导电,同时该第三绝缘块的材料可为塑料、泡绵或橡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止电池正极导通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电池盒盖设有一突缘,以协助该电池正极的定位,该突缘为环状突缘、复数个凸点、突柱或短肋。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止电池正极导通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防止电池负极导通结构配合电池个数,可为复数个。
10.如权利要求4或7所述的防止电池正极导通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可适用于数码相机。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防止电池正极导通结构,可实施于电器产品的电池盒盖内,包括导电块及第一绝缘块。其中,导电块与电池盒盖内侧相接,于导电块上包括至少一导通点,可使导通点与电池盒盖内电池的负极接触而导电,另有第一绝缘块,与导电块相接,用以防止电池盒盖内电池的正极和导电块接触而导电。
文档编号H01M6/50GK2906943SQ20062001276
公开日2007年5月30日 申请日期2006年4月19日 优先权日2006年4月19日
发明者王宗钦 申请人:普立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