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66598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各种电子产品中常会涉及到各个部件的电连接,而在现有技术中各个部件的连接方式多为通过导线进行电连接,该种方法不但会造成电子产品内电线布置杂乱,而且装配麻烦,效率不高,提高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以简化电子产品各部件的电连接结构,提高组装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连接器,包括U型卡接件和条状插接件,插接件的一端为焊接部,另一端为电接触部并可从U型卡接件的开口处插入实现电连接;所述U型卡接件包括两条夹持臂及连接两条夹持臂的连接部,两条夹持臂分别为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第一夹持臂的前端形成向两夹持臂之间弯曲的拱起,第二夹持臂的末端形成向两夹持臂之间突出的限位部。

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夹持臂的内侧面上设有凸起一,所述凸起一位于限位部和拱起之间,第二夹持臂的外侧面上设有凸起一对应的凹陷一,所述插接件的电接触部的一侧面上设有与凸起一适配的凹陷二,插接件的电接触部的的另一侧面上设有与凹陷二对应的凸起二。

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夹持臂的前端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用于容置焊锡。

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插接件的焊接部的中间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用于容置焊锡。

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插接件的焊接部的端部向电接触部所在侧延伸弯折,形成与焊接部平行的加强部。

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插接件的电接触部的两侧均设有倒角,便于插接件插入U型卡接件中。

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强部的上侧面为一平面,便于装配工具吸持装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连接器,其结构简单,简化了电子产品各部件的电连接结构,提高了组装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U型卡接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U型卡接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插接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插接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中标号含义:1-U型卡接件;11-连接部;12-第一夹持臂;13-第二夹持臂;14-拱起;15-限位部;2-插接件;21-焊接部;22-电接触部;23-加强部;3-凸起一;4-凹陷一;5-凹陷二;6-凸起二;7-凹槽;8-通孔;9-倒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以下参考图1至图5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U型卡接件1和条状插接件2,插接件2的一端为焊接部21,另一端为电接触部22并可从U型卡接件1的开口处插入实现电连接;所述U型卡接件1包括两条夹持臂及连接两条夹持臂的连接部11,两条夹持臂分别为第一夹持臂12和第二夹持臂13,第一夹持臂12的前端形成向两夹持臂之间弯曲的拱起14,第二夹持臂13的末端形成向两夹持臂之间突出的限位部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U型卡接件1和条状插接件2均焊接在电子产品的部件上,通过移动其中一个部件,使电接触部22从U型卡接件1的开口处插入U型卡接件1中,插入的电接触部22卡接在限位部15和拱起14之间,形成稳定的电连接。

第二夹持臂13的内侧面上设有凸起一3,所述凸起一3位于限位部15和拱起14之间,第二夹持臂13的外侧面上设有凸起一3对应的凹陷一4,所述插接件2的电接触部22的一侧面上设有与凸起一3适配的凹陷二5,插接件2的电接触部22的的另一侧面上设有与凹陷二5对应的凸起二6。采用该技术方案,插入U型卡接件1中的电接触部22的凹陷二5能与凸起一3形成配合,再加上凸起二6与第一夹持臂12相抵,使U型卡接件1和插接件2的电连接稳定、牢固,同时凹陷一4还能用于容置焊接时的焊锡,使U型卡接件1被焊接的更牢固。

第二夹持臂13的前端设有凹槽7,所述凹槽7用于容置焊锡,焊接U型卡接件1时,U型卡接件1卧设在电器部件上,其焊接时,焊锡受到会进入凹槽7和凹陷一4中,使U型卡接件1被焊接的更牢固。

插接件2的焊接部21的中间设有通孔8,所述通孔8用于容置焊锡,所述插接件2的焊接部21的端部向电接触部22所在侧延伸弯折,形成与焊接部21平行的加强部23。采用该技术方案,使得插接件2与电器部件的焊接更牢固可靠,其焊接时,焊锡会进入通孔8中,并与加强部23接触,使得焊接更牢固可靠。

插接件2的电接触部22的两侧均设有倒角9,便于插接件2插入U型卡接件1中,倒角9的设置是为减小插入的阻力。

所述加强部23的上侧面为一平面,便于装配工具吸持装配,在装配时,装配工具通过对加强部23的上侧面进行吸持来进行焊接装配。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上述假设的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