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搅拌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混凝土搅拌筒体。
背景技术:
搅拌器是使液体、气体介质强迫对流并均匀混合的器件。搅拌器的类型、尺寸及转速,对搅拌功率在总体流动和湍流脉动之间的分配都有影响。一般说来,涡轮式搅拌器的功率分配对湍流脉动有利,而旋桨式搅拌器对总体流动有利。对于同一类型的搅拌器来说,在功率消耗相同的条件下,大直径、低转速的搅拌器,功率主要消耗于总体流动,有利于宏观混合。小直径、高转速的搅拌器,功率主要消耗于湍流脉动,有利于微观混合。目前,适用于低粘和中粘流体的叶轮有桨式、开启涡轮式、推进式、长薄叶螺旋桨式、圆盘涡轮式、布鲁马金式、板框桨式、三叶后弯式、MIG式等。适用于高粘和特高粘流体的叶轮有螺带式叶轮、螺杆式、锚式、框式、螺旋桨式等。有的流体粘度随反应进行而变化,就需要用能适合宽粘度领域的叶轮,如泛能式叶轮等。
在建筑混凝土的搅拌过程中,由于需要使用大扭矩的电机带动搅拌轴进行转动,这就要求搅拌筒体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牢固性,但是目前的搅拌筒体都是选择增加壁厚来提高其牢固性,这使得整个搅拌筒体显得比较笨重,且不利于节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建筑混凝土搅拌筒体。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建筑混凝土搅拌筒体,包括搅拌筒本体、上固定环、下固定板、垫板,在所述上固定环的内壁上设置有多个弧形连接板,弧形连接板与所述搅拌筒本 体的外壁相连,所述下固定板设置在所述搅拌筒本体的外表面下端,且在所述上固定环和下固定板之间安装有多根支撑杆,在所述下固定板上开设有多个腰形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弧形连接板与所述上固定环一体成型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在所述弧形连接板上开设有安装孔,在安装孔中安装有螺栓从而将支撑杆与弧形连接板安装在一起。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支撑杆均匀分布在所述上固定环和下固定板之间。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搅拌筒体的外表面设置有上固定环和下固定板,在上固定环和下固定板之间设置有支撑杆,能够防止搅拌筒体在搅拌混凝土过程中发生失稳现象,同时能够在不增加壁厚的情况下提高其结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所述一种建筑混凝土搅拌筒体,包括搅拌筒本体1、上固定环2、下固定板3、垫板4,在所述上固定环2的内壁上设置有多个弧形连接板5,所述弧形连接板5与所述上固定环2一体成型设置,所述弧形连接板5与所述搅拌筒本体1 的外壁相连,所述下固定板3设置在所述搅拌筒本体1的外表面下端,且在所述上固定环2和下固定板3之间安装有多根支撑杆6,在所述下固定板3上开设有多个腰形槽7,且所述腰形槽7均匀分布在所述下固定板3上。
在所述弧形连接板5上开设有安装孔8,在安装孔8中安装有螺栓从而将支撑杆6与弧形连接板5安装在一起。
所述支撑杆6均匀分布在所述上固定环2和下固定板3之间。
在使用时,通过在搅拌筒体的外表面设置有上固定环2和下固定板3,在上固定环2和下固定板3之间设置有支撑杆,能够防止搅拌筒体在搅拌混凝土过程中发生失稳现象,同时能够在不增加壁厚的情况下提高其结构强度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