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工装夹具领域,特别是涉及车削夹具。
背景技术:
商用车,是在设计和技术特征上是用于运送人员和货物的汽车。商用车包含了所有的载货汽车和9座以上的客车。由于商用车多是大型车辆,其载人数或载货量一般均较大,一旦发生事故往往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因此对车子的安全性能要求更加严苛。转向节作为汽车转向桥中的重要零件之一,其功用是传递并承受汽车前部载荷,支承并带动前轮绕主销转动而使汽车转向。在汽车行驶状态下,它承受着多变的冲击载荷,因此,要求其具有很高的强度。设计上对转向节摆臂安装孔、转向臂安装孔、以及制动器安装孔都规定了最小壁厚,这样势必给加工工艺造成很大的难度。另外,如图2所示本转向节上的卡簧槽(7f)十分靠近轴承座顶面(7g),这样再按照以往以轴承座顶面(7g)朝下放置的方式来设计夹具的话,在加工卡簧槽时由于刀具长径比过大很容易造成加工发振,甚至无法满足尺寸要求。综上所述如何设计一个使用方便又能保证产品要求的夹具成为一个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和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车削夹具,所述夹具包括上壳、顶杆C、定位柱A、上梁、支撑装置A、固定块A、连接块A、驱动块、固定柱B、固定螺钉、支撑装置B、导柱、左支柱、右支柱,所述上壳的底面设有盲孔A,所述上壳的顶面上设有三个通孔B,所述顶杆C主体呈圆柱状且与所述通孔B相匹配,所述顶杆C顶端为一倾斜平面,所述顶杆C底面中心设有凸台A,所述定位柱A的一端设有与转向节上定位凹坑相匹配的球状凸起,所述上梁主体的顶面上设有缺口,所述缺口切破所述上梁主体一侧面及顶面和底面,所述缺口中最靠近所述上梁主体中心的面上设有可容纳所述转向节轴承座的凹坑A,所述上梁主体上与被所述缺口切破的侧面相对的侧面上设置有凸台B,所述凸台B的底面上设有倾斜的平面,所述定位柱A垂直所述平面固定在所述上梁上,所述上梁主体的底面上所述缺口的左侧设有截面呈直角梯形的凸台C,所述凸台C上的倾斜侧面上设有定位柱B,所述上梁主体底面上所述缺口的右侧也设有所述定位柱B,所述支撑装置A包括顶杆A、定位柱B和导向套A,所述顶杆A主体呈圆柱状且与所述通孔B,所述顶杆A的顶面设有定位柱B,所述固定块A主体为一矩形块状体,在所述固定块A主体的底面上间隔一定距离设有两凸块D,在所述两凸块D上均设有通孔D,所述连接块A呈“H”状,所述连接块A的宽度与所述固定块A上两凸块D间的距离相匹配,所述“H”形连接块A上的上下两缺口的宽度与所述凸台A的厚度相匹配,所述连接块A的侧面设有三个通孔E,所述驱动块的主体呈圆柱状,所述驱动块主体的顶面与其同心设有通孔F,所述驱动块主体的圆周面上均匀分布有三个凸台E,所述凸台E的侧面上均设有通孔F,所述固定螺钉为阶梯轴,包括同心设置的三个轴段,第一轴段底面连接第二轴段,所述第二轴段底面连接第三轴段,所述第一轴段顶面中心设有六边形盲孔G,所述支撑装置B包括顶杆B、导向套B、导向块C、定位柱C、导向孔D,所述顶杆B主体呈圆柱状且与所述通孔B相匹配,所述顶杆B主体的底面中心设有凸台A,沿所述导向套B轴线设有通孔E,所述驱动块设置在所述上壳上的盲孔A内,所述驱动块的下表面与所述呈圆柱状的固定柱B的顶面重合,所述固定柱B的下端与车床上的拉杆相连,所述固定螺钉上的第二轴段插入所述驱动块上的通孔F内,所述第三轴段自上端插入所述固定柱B内并与其固连,所述驱动块上的三个凸台E分别插入所述“H”形连接块A上的一个缺口内并与其铰接,所述“H”形连接块A插入所述固定块A上两凸块D间的空隙内,并与所述固定块A铰接,所述固定块A供三个,均固定在所述上壳上的盲孔A内,且所述固定块A的顶面与所述盲孔A的底面重合,所述顶杆A、顶杆B、顶杆C上的凸台A均插入一对应的“H”形连接块A上未插入所述驱动块上凸台E的缺口中并与其铰接,导向套A固定在所述上壳顶面上,且与所述通孔B之一同心,沿所述导向套A轴线设有通孔C,所述顶杆A插设于所述通孔C内,且可上下滑动,导向套B固定在所述上壳的顶面上且与所述通孔B之一同心,所述顶杆B主体穿过所述通孔B及导向套B上的通孔E,所述顶杆B顶面与一呈长方形的导向块的底面的一端相连,所述导向块的另一端设有贯穿所述导向块上下表面的导向孔D,所述导向块的顶面中间设有定位柱C,所述定位柱C顶面为一倾斜平面,所述导柱呈圆柱状固定在所述上壳顶面上,所述导向块上的导向孔D套设于所述导柱上,所述顶杆C插设于所述通孔B内,所述左支柱及右支柱均固定于所述上壳的顶面上,所述左、右支柱的顶面均与所述上梁的底面重合且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驱动块的顶面中心设有凹陷B,所述凹陷B的底面为一球面,所述通孔F设置在所述凹陷B的底面上,所述固定螺钉的第一轴段的底面也为球面,当车床拉杆顶起时,所述固定螺钉的第一轴段的底面与所述凹陷B的底面间留有间隙。这样可以在毛坯误差较大时夹具能自动调节,从而保证各支点上均接触紧密。
作为优选,所述缺口的左右两侧面上靠近所述凹坑A处分别设有定位柱B,所述上壳顶面上设有三个成“品”字形排列的预定位座,所述预定位座的一侧面上设有定位柱C,所述定位柱C垂直其所在的平面,位于“品”字形下部的两个预定位座上的定位柱C同轴设置,且该二个定位柱C的轴线垂直位于“品”字形上部的预定位座上的定位柱C的轴线。这样使得待加工转向节在夹具上的预定位更正确。
作为优选,所述预定位座呈“凸”字形,在所述“凸”字形预定位座的两二肩部平面上均设有腰形盲孔,所述腰形盲孔的底面上同心设置有腰形通孔J。这样可以方便的调整定位座的位置。
作为优选,所述夹具还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为一水平截面为圆形的块状体,所述底板底面上同心设置有圆台状盲孔K,所述上壳底面上同心设有盲孔L,所述盲孔A设置在所述盲孔L的底面上,所述底板嵌入所述盲孔L内并与所述上壳固定连接。这样通过所述盲孔K与车床上部件配合从而实现夹具在车床上快速定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夹具通过固定柱B和连接车床拉杆,从而通过固定柱B和固定螺钉配合将动力由车床拉杆传递到驱动块上,再经过“H”形连接块A的转换,将车床拉杆的下拉运动变成顶杆A、顶杆B、顶杆C的上顶运动,从而与设置在预定位座上的定位柱C及设置在上梁上的定位柱A和多个定位柱B相互配合夹紧待加工转向节。同时为了使车床拉杆的力能均匀的分配到个夹紧点,又使夹紧点设置在转向节的合理位置上,在支撑装置B中设置有导向块C,在导向块C顶面中间设置定位柱C,导向块C的一端连接顶杆B,另一端设置与导柱配合的导向孔D。通过上述夹具不仅保证了转向节上各壁厚要求,又能方便的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车削夹具夹紧转向节后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车削夹具夹紧转向节后的左视全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车削夹具夹紧转向节后隐藏底板的仰视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车削夹具中上壳带预定位座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车削夹具中上壳带预定位座的A-A剖切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车削夹具中上梁的立体图一。
图7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车削夹具中上梁的立体图二。
图8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车削夹具中顶杆A主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车削夹具中预定位座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车削夹具固定块A的立体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车削夹具连接块A的立体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车削夹具中驱动块的立体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车削夹具中固定螺钉的立体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车削夹具中支撑装置B的立体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待加工转向节的立体图一。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车削夹具中待加工转向节的立体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车削夹具,所示夹具包括底板1、上壳2、顶杆C3、预定位座4、定位柱A5、上梁6、支撑装置A、盖板10、固定块A11、连接块A12、驱动块13、固定柱B14、固定螺钉15、支撑装置B17、导柱18、左支柱19、右支柱20。
所述底板1为一水平截面为圆形的块状体,所述底板1底面上同心设置有圆台状盲孔K1a。
所述上壳2底面上同心设有盲孔L2c,所述盲孔L2c的底面上同心设置有盲孔A2a,所述上壳2的顶面上设有三个通孔B2b,所述上壳2 顶面中心设有盲孔S,所述盲孔S底面设有通孔T。
所述顶杆C3主体呈圆柱状且与所述通孔B2b相匹配,所述顶杆C3顶端为一倾斜平面,所述顶杆C3底面中心设有凸台A8a,所述凸台A8a的侧面设有通孔N8b,所述凸台A8a的底面上设有连通所述通孔N8b的圆孔P8c。这样可以从圆孔P8c中方便的加注润滑油。
所述预定位座4呈“凸”字形,在所述“凸”字形预定位座4的两二肩部平面上均设有腰形盲孔4b,所述腰形盲孔4b的底面上同心设置有腰形通孔J4c,所述预定位座4的边缘轮廓呈“凸”字形的侧面的上部中间设有定位柱C4a,所述定位柱C4a的一端呈圆台状。
所述定位柱A5的一端设有与转向节7上定位凹坑7a相匹配的球状凸起。
所述上梁6主体6a顶面上设有缺口6f,所述缺口6f切破所述上梁主体6a一侧面及顶面和底面,所述缺口6f中最靠近所述上梁主体6a中心的侧面上设有可容纳所述转向节7轴承座的凹坑A6g,所述缺口6f的左右两侧面上靠近所述凹坑A6g处分别设有定位柱B6c,所述上梁主体6a上与被所述缺口6f切破的侧面相对的侧面上设置有凸台B6b,所述凸台B6b的底面上设有倾斜的平面6b1,所述定位柱A5垂直所述平面6b1固定在所述上梁6上,所述上梁主体6a底面上所述缺口6f的左侧设有截面呈直角梯形的凸台C6e,所述凸台C6e上的倾斜侧面6e1上设有定位柱B6c,所述上梁主体6a底面上所述缺口6f的右侧也设有所述定位柱B6c。
所述支撑装置A包括顶杆A8、定位柱B6c和导向套A9,所述顶杆A8主体呈圆柱状且与所述通孔B2b相匹配,其底面中心设有凸台A8a,所述凸台A8a的侧面设有通孔N8b,所述凸台A8a的底面上设有连通所述通孔N8b的圆孔P8c,所述顶杆A8的顶面设有定位柱B6,所述定位柱B6顶端呈圆台状。
所述固定块A11主体11a为一矩形块状体,在所述固定块A主体11a的底面上间隔一定距离设有两凸块D11a,在所述两凸块D11a上均设有通孔D11c。
所述连接块A12呈“H”状,所述连接块A12的宽度与所述固定块A11上两凸块D11a间的距离相匹配,所述“H”形连接块A12上的上下两缺口的宽度与所述凸台A8a的厚度相匹配,所述连接块A12的侧面设有三个通孔E12a。
所述驱动块13的主体13a呈圆柱状,所述驱动块主体13a的顶面中心设有凹陷B13b1,所述凹陷B13b1的底面为一球面,通孔F13b设置在所述凹陷B13b1的底面上,所述驱动块主体13a的圆周面上均匀分布有三个凸台E13c,所述凸台E13c的侧面上均设有通孔F13d。
所述固定螺钉15为阶梯轴,包括同心设置的三个轴段,第一轴段15a的底面15a1为球面且连接第二轴段15b,所述第二轴段15b底面连接第三轴段15c,所述第一轴段15a顶面中心设有六边形盲孔G15a2。
所述支撑装置B17包括顶杆B17a、导向套B16、导向块C17b、定位柱C17c、导向孔D17d,所述顶杆B17a主体呈圆柱状且与所述通孔B2b相匹配,所述顶杆B17a主体的底面中心设有凸台A8a,所述凸台A8a的侧面设有通孔N8b,所述凸台A8a的底面上设有连通所述通孔N8b的圆孔P8c,沿所述导向套B16轴线设有通孔E,导向套B16固定在所述上壳2的顶面上且与所述通孔B2b之一同心,所述顶杆B17a主体穿过所述通孔B2b及导向套B上的通孔E,所述顶杆B17a顶面与一呈长方形的导向块17b的底面的一端相连,所述导向块17b的另一端设有贯穿所述导向块17b上下表面的导向孔D17d,所述导向块17b的顶面中间设有定位柱C17c,所述定位柱C17c顶面为一倾斜平面,所述导柱18呈圆柱状固定在所述上壳2顶面上,所述导向块17b上的导向孔D17d套设于所述导柱18上。
底板1嵌入所述上壳2上的盲孔L2c内且二者固定连接,所述驱动块13设置在所述上壳2上的盲孔A2a内,所述驱动块13的下表面与所述呈圆柱状的固定柱B14的顶面重合,所述固定柱B14的下端与车床上的拉杆相连,所述固定螺钉15上的第二轴段15b插入所述驱动块13上的通孔F13b内,所述第三轴段15c自上端插入所述固定柱B14内并与其固连,当车床拉杆顶起时,所述固定螺钉15的第一轴段15a的底面15a1与所述驱动块13上的凹陷B13b1的底面间留有间隙,所述驱动块13上的三个凸台E13c分别插入所述“H”形连接块A12上的一个缺口内,一转轴A插入驱动块13上的通孔F13d及连接A12上的与其对应的通孔E12a中将二者铰接,所述“H”形连接块A12插入所述固定块A11上两凸块D11a间的空隙内,一转轴B同时插入所述固定块A11上的通孔D11c及所述连接块A12上位于其侧面中间的通孔E12a并将二者铰接,所述固定块A11供三个,均固定在所述上壳2上的盲孔A2a的顶面上,所述顶杆A8、顶杆B17a、顶杆C3上的凸台A8a均插入一对应的“H”形连接块A12上未插入所述驱动块13上凸台E13c的缺口中,一转轴A同时插入顶杆上的通孔N8b及连接块A12上对应的通孔E13c中并将二者铰接,导向套A9固定在所述上壳2顶面上,且与所述通孔B之一2b同心,沿所述导向套A9轴线设有通孔C,所述顶杆A8插设于所述通孔C内,且可上下滑动,导向套B16固定在所述上壳2的顶面上且与所述通孔B2b之一同心,所述顶杆B17a主体穿过所述通孔B2b及导向套B上的通孔E,所述导向块17b位于上壳2上方,所述顶杆C3插设于所述通孔B2b内,所述左支柱19及右支柱20均固定于所述上壳2的顶面上,所述左、右支柱19、20的顶面均与所述上梁6的底面重合且固定连接。
工作时,先将夹具置于车床上,通过底板1上的盲孔K1a与车床上部件配合使夹具在车床上定位,然后固定。夹具上的固定柱B14与车床拉杆连接。初始时,车床拉杆处于顶起位置,顶杆A、B、C均处于收起状态。将待加工转向节7置于夹具中,使定位柱A5的球状端部与转向节7上的定位凹坑7a接触,设置在上梁6底面上的定位柱B6c分别与转向节上的定位凸台X7b的顶面及定位凸台Y7c的顶面接触,设置在上梁6上缺口6f左右两侧面上的定位柱B6c与所述转向节7上的轴承座外周面接触,上壳2顶面上的三个预定位座4上的定位柱C4a也与转向节表面接触,从而完成转向节的与定位。然后启动车床拉杆下拉,带动固定柱B14及固定螺钉15,进而带动驱动块13下行,从而使得连接块A12上与驱动块13铰接的一端下行,而由于连接块A12中间与固定在上壳2上的固定块A11铰接,这样所述连接块A12与所述固定块A11构成了一个跷跷板结构,连接块A12一端下行使得另一端上翘,带动顶杆A8、顶杆B17a和顶杆C3顶起,使得顶杆A8顶面与转向节7上定位凸台X7b的下端面接触,顶杆B17a上端面与转向节7上定位凸台U7d接触,顶杆C3上端面与与转向节7上定位凸台V7e接触,从而压紧转向节7完成装夹。加工完后控制车床拉杆下行,使得三根顶杆复位,开始新的装夹步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夹具通过固定柱B14和连接车床拉杆,从而通过固定柱B14和固定螺钉15配合将动力由车床拉杆传递到驱动块13上,再经过“H”形连接块A12的转换,将车床拉杆的下拉运动变成顶杆A8、顶杆B17a、顶杆C3的上顶运动,从而与设置在预定位座4上的定位柱C4a及设置在上梁6上的定位柱A5和多个定位柱B6c相互配合夹紧待加工转向节7。同时为了使车床拉杆的力能均匀的分配到个夹紧点,又使夹紧点设置在转向节7的合理位置上,在支撑装置B17中设置有导向块C17b,在导向块C17b顶面中间设置定位柱C17c,导向块C7b的一端连接顶杆B17a,另一端设置有与导柱18配合的导向孔D17d。通过上述夹具不仅保证了转向节上各壁厚要求,又能方便的使用。
以上已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本文所描述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作出其他更改和变形。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