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座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66877阅读: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座椅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座椅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JP-A-2005-335697号中公开了一种 车辆座椅,所述车辆座椅包括连接到坐垫和支架上以便能够枢轴运动 的前连接腿,连接到座椅靠背和支架上以便能够枢轴运动的后连接腿, 以及连接到座椅靠背和支架上以便能够枢轴运动的中间连接腿,其中 坐垫的后部连到座椅靠背上以便能够枢轴运动。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JP-A-2005-335697号中,座椅具有可 变换为以下形式的结构座椅靠背被叠置于坐垫上的形式,以及为了 产生用于接近座椅后方的空间坐垫被向上翻转以减小座椅的纵向宽度 的形式。然而,当座椅将变换为座椅的纵向宽度减小的形式时,有必 要执行在使座椅相对于车辆向上抬起一次的搡作。因此,认为乘员在 改变座椅形式时的负担将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允许多种座椅布置的同时减小乘员在改 变座椅布置时的操作负担。根据第 一方案的车辆座椅装置,座椅布置能够与座椅靠背的 倾斜同步地变化。因此,能够在允许多种座椅布置的同时减小乘员在 改变座椅布置时的操作负担。根据第一方案的车辆座椅装置,所述协作器件可以包括第 一连接构件,其第一端可枢转地连接到车辆地板构件上,并且其第二 端可枢转地连接到坐垫的坐垫骨架上;第二连接构件,其第一端可枢 转地连接到坐垫骨架上相对于车辆位于第一连接构件的连接位置的后 方的位置上,并且其第二端可枢转地连接到座椅靠背的座椅靠背骨架 上;以及驱动机构,当座椅布置在就坐状态与进/出状态之间变化时, 驱动机构与座椅靠背的倾斜同步地使得第二连接构件围绕第二连接构 件的第二端可被旋转地驱动,并且经由第二连接构件改变坐垫的姿势。在上述方案中,车辆座椅装置可以进一步包括可枢转地设置 在坐垫骨架上的锁紧构件。锁紧构件可以在与第二连接构件的第一端 接合的方向上被推进,并且当座椅布置处于就坐状态或收纳状态时, 锁紧构件可以与第二连接构件的第 一端接合。4艮据该构造,坐垫的姿势能够通过第二端的简单操作而与座 椅靠背的倾斜同步地,被平稳地改变。因此,能够在减小乘员的操作 负担的同时提供具有多种可选座椅布置的舒适的车厢空间。
9
在上述车辆座椅装置中,协作器件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三连接 构件,第三连接构件的第一端可枢转地连接到车辆地板构件上,并且 其第二端可枢转且可拆卸地连接到设置在第二连接构件上的接合部 上。当座椅布置从就坐状态变换为进/出状态时,第二端可以被保持为 连接到接合部上,并且当座椅布置从就坐状态变换为收纳状态时,第 二端可以从接合部脱离。当座椅布置从就坐状态变换为进/出状态时, 可以通过使第二连接构件由于与座椅靠背的倾斜有关的第三连接构件 的第二端的轨迹与第二连接构件的第二端的轨迹之间的差异而旋转来 改变坐垫的姿势。根据上述构造,除第一连接构件和第二连接构件以外,第三
连接构件也被设置为协作器件。当座椅布置从就坐状态变换为进/出状 态时,第三连接构件的第二端被保持为连接到第二连接构件的接合部 上。随着座椅靠背倾斜,第二连接构件的第二端围绕座椅靠背的倾斜 中心进行圆周运动,而第三连接构件的第二端围绕第三连接构件的第 一端进行圆周运动。如果假设单个连接从第三连接构件的第二端延伸 至第二连接构件的第二端,则连接的姿势由于两个第二端的轨迹之间 的差异而变化。由于连接的姿势变化,使得第二连接构件旋转,以便 能够改变坐垫的姿势。因此,能够与座椅靠背的倾斜同步地来平稳地 改变坐垫的姿势。在上述构造中,第三连接构件的第一端可以可枢转地连接到 作为车辆地板构件的支撑托架上。在上述构造中,第二连接构件在第二端中可以具有延伸部, 并且接合部可以设置在延伸部中。
在上述构造的车辆座椅装置中,协作器件可以包括第一连 接构件,其第一端可枢转地连接到车辆地板构件上;第二连接构件, 其第 一端固定到坐垫骨架上,并且其第二端可枢转地连接到座椅靠背 的座椅靠背骨架上;第三连接构件,其第一端可枢转地连接到第一连 接构件的第二端上,并且其第二端可枢转地连接到座^"靠背骨架上, 当座椅布置处于就坐状态时,第三连接构件与第一连接构件一起支撑 坐垫;以及驱动机构,其被构造为能够与座椅靠背的倾斜同步地围绕 第二连接构件的第二端旋转地驱动第二连接构件,并且其经由第二连 接构件来改变坐垫的姿势。在所述车辆座椅装置中,协作器件包括第一连接构件、第二 连接构件、第三连接构件以及驱动机构。当座椅布置处于就坐状态时, 坐垫由第 一连接构件和第三连接构件支撑。当座椅布置在就坐状态与进/出状态之间变化时,第二连接 构件与座椅靠背的倾斜同步地被驱动机构围绕第二连接构件的第二端 旋转地驱动。因此,能够通过简单操作与座椅靠背的倾斜同步地平稳 地改变坐垫的姿势。因此,能够在减小乘员的操作负担的同时提供具 有多种可选的座椅布置的舒适的车厢空间。在上述构造的车辆座椅装置中,协作器件可以进一步包括第 四连接构件,第四连接构件的第一端可枢转地连接到第二连接构件上 远离第二连接构件的第二端的位置上,并且其第二端可枢转且可拆卸 地连接到设置在基座构件上的接合部上,其中当座椅布置从就坐状态 变换为进/出状态时,第二端被保持为连接到接合部上,并且当座椅布 置从就坐状态变换为收纳状态时,第二端从接合部脱离。当座椅布置 从就坐状态变换为进/出状态时,可以通过使第二连接构件由于与座椅
ii靠背的倾斜有关的第四连接构件的第 一端的轨迹与第二连接构件的第 二端的轨迹之间的差异而旋转来改变坐垫的姿势。根据该构造,除第一连接构件、第二连接构件和第三连接构 件以外,第四连接构件也被设置为协作器件。当座椅布置从就坐状态 变换为进/出状态时,第四连接构件的第二端被保持为连接到接合部上。 随着座椅靠背倾斜,第二连接构件的第二端围绕座椅靠背的倾斜中心 进行圓周运动,而第四连接构件的第 一端围绕第四连接构件的第二端 进行圓周运动。如果假设单个连接从第四连接构件的第 一端延伸至第 二连接构件的第二端,则连接的姿势由于第四连接构件的第 一端与第 二连接构件的第二端的轨迹之间的差异而变化。由于连接的姿势变化, 使得第二连接构件旋转,因此能够改变坐垫的姿势。因此,能够与座
椅靠背的倾斜同步地来平稳地改变坐垫的姿势。在上述构造中,第二连接构件在第二端上可以具有延伸部, 并且第四连接构件的第 一端可以可枢转地连接到延伸部的远端上。此 外,第三连接构件可以具有回飞镖形状。在上述构造的车辆座椅装置中,驱动机构可以包括第一力 传递构件,其在仰靠机构中与座椅靠背的倾斜中心共轴地设置,并且 当座椅布置在就坐状态与进/出状态之间变化时,第一力传递构件的枢 转受限制;以及第二力传递构件,其设置在第二连接构件的第二端上, 并且当座椅布置在就坐状态与进/出状态之间变化时,第二力传递构件 与座椅靠背的倾斜同步地被第 一力传递构件旋转地驱动以便改变坐垫 的姿势。
根据上述构造,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座椅靠背的倾斜中心上 的第 一力传递构件,以及设置在第二连接构件的第二端上的第二力传 递构件。当座椅布置在就坐状态与进/出状态之间变化时,第一力传递 构件的枢转受限制,并且第二力传递构件与座椅靠背的倾斜同步地被 第一力传递构件旋转地驱动。然后,随着第二力传递构件旋转,第二 连接构件围绕第二连接构件的第二端枢转,因此坐垫的姿势改变。因 此,能够进一步与座椅靠背的倾斜同步地来平稳地改变坐垫的姿势, 以使乘员的操作感觉能够被提高。在上述构造的车辆座椅装置中,当座椅布置在就坐状态与收 纳状态之间变化时,第一力传递构件可以枢转。根据该构造,第一力传递构件不阻止与座椅靠背有关的第二 力传递构件围绕座椅靠背的倾斜中心的圓周运动。因此,能够平稳地 执行座椅布置在就坐状态与收纳状态之间的变化。在上述构造中,第一力传递构件和第二力传递构件可以是齿 轮。此外,第一力传递构件和第二力传递构件还可以是摩擦轮,或也 可以是滑轮和缠绕在滑轮上的力传递构件的组合。在上述构造中,车辆座椅装置可以进一步包括设置在第一力 传递构件和第二力传递构件之间并且与第一力传递构件和第二力传递 构件相啮合的怠速齿轮。在上述构造中,车辆座椅装置可以进一步包括设置在基座构 件上并且与形成在第一力传递构件中的中断器接合以及从中断器脱离 的锁紧销。当座椅布置处于进/出状态时,锁紧销可以与中断器接合, 并且当座椅布置变换为收纳状态时,锁紧销可以从中断器脱离。
13
在上述构造的车辆座椅装置中,基座构件可以通过纵向位置 调节机构相对于车辆在纵向位置上可调节。根据该构造,当座椅布置设定为进/出状态时,坐垫和座椅 靠背被移动至相对于车辆位于前方的位置。因此,能够确保车辆的后 座的增大的进/出空间。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上 述和进一步的目的、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明显,其中相似的附图标记用 于表示相似的元件,并且其中
图1为表示依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座椅装置在座椅布置 处于就坐状态时的侧-见图2为表示设置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座椅靠背上的操纵杆 的放大立体图3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的车辆座椅装置在座椅布置处 于进/出状态时的侧视图4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的车辆座椅装置在座椅布置处 于收纳状态时的侧一见图5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的车辆座椅装置在座椅布置处 于就坐状态时的》文大侧-见图6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的车辆座椅装置在座椅布置处 于进/出状态时的放大侧视图;图7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的车辆座椅装置在座椅布置处
于收纳状态时的放大侧视图8为表示依照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车辆座椅装置在座椅布置 处于就坐状态时的侧#见图9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的车辆座椅装置在座椅布置处 于进/出状态时的侧视图IO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的车辆座椅装置在座椅布置处 于收纳状态时的侧—见图11为表示依照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车辆座椅装置在座椅布置 处于就坐状态时的侧;视图12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的车辆座椅装置在座椅布置处 于进/出状态时的侧#见图13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的车辆座椅装置在座椅布置处 于收纳状态时的侧3见图14为表示依照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车辆座椅装置在座椅布置 处于就坐状态时的侧 一见图15为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中的车辆座椅装置在座椅布置处 于进/出状态时的侧视图;以及
图16为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中的车辆座椅装置在座椅布置处 于收纳状态时的侧一见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15
以下将结合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在图1至图7中,依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座椅装置 IO具有坐垫12、座椅靠背14、作为协作器件的第一连接构件21和第 二连接构件22,以及驱动机构16。作为座椅布置,车辆座椅装置10 呈现图1和图5所示的座椅靠背不向前倾斜、并且坐垫不相对于车辆 向前下方移动或者坐垫不处于起立状态的就坐状态,在就坐状态中乘 员(未示出)能够就坐;图3和图6所示的座椅靠背14向前倾斜并且 坐垫12处于起立状态的进/出状态;,以及图4和图7所示的坐垫12 向前下方移动并且座椅靠背14被叠置于坐垫12的上侧的收纳状态。坐垫12被构造为使得乘员能够在坐垫12上就坐,并且坐垫 12具有坐垫骨架18。例如,坐垫骨架18大体上为正方形的框状体, 并且设置有例如网状弹簧(未示出)。坐垫骨架18被已经形成预定形 状的緩冲材料(未示出)覆盖,依次地,緩冲材料被座椅外壳(未示
出 )^^J^ o座椅靠背14被构造为乘员的靠背,并且经由仰靠机构28设 置在基座构件26上,以使座椅靠背14的倾角可调节。具体地,座椅 靠背14具有座椅靠背骨架25。座椅靠背骨架25的下端连接到仰靠机 构28上。座椅靠背骨架25被已经形成预定形状的緩沖材料(未示出) 覆盖,依次地,緩沖材料被座椅外壳(未示出)覆 盖。布置基座构件26以使其在相对于车辆的纵向上的位置能够 通过纵向位置调节机构32来调节。例如,纵向位置调节机构32被构 造为使得上轨道(未示出)在固定到车辆地板面板(未示出)的下轨 道34上在相对于车辆的纵向上可滑动。基座构件26安装在上轨道上。
在图2中,例如,座椅靠背14在其侧面上具有设置为在将 进行座椅布置变化时被操作的操纵杆36、 38。当座椅布置将在就坐状 态与收纳状态之间变化时使用操纵杆36,而当座椅布置将在就坐状态 与进/出状态之间变化时使用操纵杆38。在图1和图5中,例如,第一连接构件21为直线形连接件。 第一连接构件21的第一端21A可枢转地连接到车辆地板构件上,例如 设置在纵向位置调节机构32的上轨道上的安装托架60。第一连接构件 21的第二端21B可枢转地连接到坐垫12的坐垫骨架18上位于坐垫骨 架18与稍后描述的第二连接构件22的第一端22A的连接部的前方的 部分。例如,第二连接构件22是回飞镖形状的连接。其第一端22A 在相对于车辆位于第一连接构件21的连接位置的后方的位置处可枢转 地连接到坐垫骨架18上。其第二端22B可枢转地连接到座椅靠背14 的座椅靠背骨架25上。例如,第二连接构件22的第一端22A可枢转 地连接到坐垫骨架18的中间部上,并且被构造为使得当座椅布置处于 就坐状态或收纳状态时,锁紧构件42与第一端22A接合。例如,第二 连接构件22的第二端22B可枢转地连接到座椅靠背骨架25的下部。在图1和图5中,锁紧构件42被推进器件(未示出)在与 第二连接构件22的第一端22A接合的方向上推进,并通过缆绳(未示 出)连接到操纵杆38上。通过操作操纵杆38能够克服推进器件的弹 力而释放由锁紧构件42保持的第二连接构件22的锁紧状态。当座椅布置在就坐状态与进/出状态之间变化时,驱动机构 16能够与座椅靠背14的倾斜同步地围绕第二连接构件22的第二端22B旋转地驱动第二连接构件22。即,驱动机构16能够经由第二连接 构件22改变坐垫12的姿势。具体地,车辆座椅装置10具有作为驱动 机构16的第一齿4仑51和第二齿轮52,第一齿轮51是第一力传递构件 的实例,第二齿轮52是第二力传递构件的实例。在图1和图5中,第一齿轮51在仰靠机构28中与座椅靠背 14的倾斜中心58共轴设置,并且当座椅布置在就坐状态与进/出状态 之间变化时,第一齿轮51的枢转受限制。具体地,在图5中,例如第 一齿轮51在其中的一个位置处具有中断器51A。基座构件26设置有 能够放置在中断器51A内外的锁紧销44。锁紧销44被诸如弹簧等(未 示出)的推进器件在与中断器51A接合的方向上推进。锁紧销44经由 缆绳(未示出)连接到操纵杆36 (图2 )上。当座椅布置处于图l和图5所示的就坐状态以及当座椅布置 处于图3和图6所示的进/出状态时,锁紧销44能够通过与第一齿轮 51的中断器51A接合来限制第一齿轮51的枢转。此外,当座椅布置 将在就坐状态与收纳状态之间变化时,对第一齿轮51的枢转的限制能 够通过操作操纵杆36来释放以使锁紧销44从中断器51A脱离。如图1和图3以及图4至图7所示,第二齿轮52设置在第 二连接构件22的第二端22B上。当座椅在就坐状态与进/出状态之间 变化时,第二齿轮52与座椅靠背14的倾斜同步地被第一齿轮51旋转 地驱动以改变坐垫12的姿势。具体地,第二齿轮52与用轴颈(journal)连接到座椅靠背 骨架25上的第二端22B共轴固定。通过旋转地驱动第二齿轮52,第 二连接构件22能够相对于座椅靠背14旋转。第一齿轮51与第二齿轮
1852之间的齿数比通过将座椅靠背14的倾斜量与坐垫12的姿势的变化
量考虑在内而确定。在所述实施例中,考虑到在座椅靠背14倾斜时第二连接构 件22的枢转方向,怠速齿轮46设置在第一齿轮51与第二齿轮52之 间。例如,怠速齿轮46自由地可枢转地设置在座椅靠背骨架25上, 并且与第一齿轮51以及第二齿轮52相啮合。特别地,当座椅靠背14 倾斜时,怠速齿轮46在与第一齿轮51相啮合的同时围绕第一齿轮51 旋转,以使第二齿轮52被旋转地驱动。附带地,对第一齿轮51的枢转的限制不被锁紧销44限定于 第一齿轮51的枢转完全停止,还可以通过允许第一齿轮51轻微枢转 的构造来实现,只要所述构造能够与座椅靠背14的倾斜同步地改变坐 垫12的姿势。仰靠^L构28具有限制座椅靠背14的倾斜动作的止动机构 (未示出)。在座椅布置从就坐状态变换为进/出状态的过程中,当座椅 靠背14已经相对于车辆向前倾斜到预定的倾角时,通过所述止动机构 能够防止座椅靠背14进一步向下倾斜。此外,当座椅布置从就坐状态 变换为收纳状态时,释放止动机构对座椅靠背14等于预定倾角的倾斜 限制,以使座椅靠背14能够向前倾斜到座椅靠背14与坐垫12重叠的 位置。所述实施例被如上所述地构造,并且下文将描述其操作。在 图1中,当车辆座椅装置IO的座椅布置处于就坐状态时,锁紧构件42 与第二连接构件22的第一端22A接合,从而形成了锁紧状态。此外, 与第一齿轮51的中断器51 A接合的锁紧销44限制第一齿轮51的枢转。例如,坐垫骨架18的后部由设置在基座构件26上的支撑部(未示出) 支撑,从而坐垫12和座椅靠背14被保持在就坐状态下,例如,在就 坐状态下,坐垫12和座椅靠背14中的每一个都向后倾斜到适当的程 度。当座椅布置处于就坐状态时,能够通过使上轨道在下轨道34上滑 动来调节车辆座椅装置io的纵向位置。接下来,将描述座椅布置从就坐状态变换为进/出状态时执 行的操作。参考图1,当使用操纵杆38执行预定操作时,拉动缆绳(未 示出)以使锁紧构件42从第二连接构件22的第一端22A脱离,以便 锁紧状态被释放,并且同时由仰靠机构28保持的座椅靠背14的锁紧 状态被释放。因此,座椅靠背14变得能够倾斜。第一齿轮51的枢转 被锁紧销44限制。然后,当座椅靠背14向前倾斜时,怠速齿4仑46和第二齿轮 52围绕第一齿轮51旋转,第一齿轮51的枢转受限制。因此,由于怠 速齿轮46与第一齿轮51相啮合,怠速齿轮46在纸面内逆时针旋转。 随着怠速齿轮46旋转,与怠速齿轮46相啮合的第二齿轮52在纸面内 顺时针旋转。这样,由于第二齿轮52被第一齿轮51旋转地驱动,第二连 接构件22围绕第二端22B在纸面内顺时针枢转,也就是说,坐垫12 的姿势变化以使其前部相对于车辆向上抬起。然后,如图3和图6所 示,当座椅靠背14向前倾斜到预定倾角时,座椅靠背14被仰靠机构 28的止动机构保持以便在坐垫12被保持在起立状态的同时不会进一步 向下倾斜。因此,座^"布置变为进/出状态。
当车辆座^"装置10处于进/出状态时,用于车辆后座(未示
出)的进/出空间比处于就坐状态时大。因此,提高了进/出车辆的后座
的容易性。如果通过纵向位置调节机构32的使用使坐垫12和座椅靠 背14相对于车辆向前滑动,则能够确保车辆后座的进/出空间的增力口。为了使座椅布置从进/出状态回到就坐状态,座椅靠背14被 相对于车辆向后拉动,以使怠速齿轮46和第二齿轮52围绕枢转受限 制的第一齿轮51旋转。由于怠速齿轮46与第一齿轮51相啮合,怠速 齿轮46在纸面内顺时针旋转。随着怠速齿轮46旋转,与怠速齿轮46 相啮合的第二齿轮52在纸面内逆时针旋转。这样,随着第二齿轮52被第一齿轮51旋转地驱动,第二连 接构件22围绕第二端22B在纸面内逆时针枢转。因此,坐垫12的姿 势变化以使第二连接构件的前部下降。然后,如图1和图5所示,当 座椅靠背14回到预定倾角时,座椅靠背14被仰靠机构28锁紧,并且 第二连接构件22的第一端22A被锁紧构件42锁紧。这样,座椅布置 回到就坐状态。接下来,将描述座椅布置从就坐状态变换为收纳状态时执行 的操作。在图l和图5中,当使用操纵杆36执行预定的操作时,拉动 缆绳(未示出)以释放由仰靠机构28保持的座椅靠背14的锁紧状态, 以使座椅靠背14变得能够倾斜。此外,锁紧销44从第一齿轮51的中 断器51A脱离,以使第一齿轮51变得可相对于基座构件26自由地枢 转。这时,保持了由锁紧构件42保持的第二连接构件22的第一端22A 的锁紧状态,以使第二连接构件22不能相对于坐垫骨架18旋转。
21
然后,当座^"靠背14相对于车辆向前倾#|"时,第一连接构 件21围绕第一端21A相对于车辆向前枢转,此外,随着第二连接构件 22相对于车辆向前下方移动,坐垫12相对于车辆向前下方移动。这时, 随着第二齿轮52移动,怠速齿轮46在纸面内逆时针旋转而第一齿轮 51在纸面内顺时针旋转。由于第一齿轮51可自由地旋转,第二连接构 件22相对于坐垫骨架18的锁紧状态不阻止第二齿轮52围绕座椅靠背 14的倾斜中心58的旋转,以使座椅靠背14能够容易地倾斜。然后,如图4和图7所示,坐垫12相对于车辆向前下方移 动,并且座椅靠背14被叠置于坐垫12的上侧。因此,座椅布置变为 收纳状态。在收纳状态下,由于座椅靠背14向下倾斜,因此车辆座椅 装置IO上方的空间能够用作行李舱。为了使座椅布置从收纳状态回到就坐状态,相对于车辆向后 上方拉起座椅靠背14,以使坐垫12依照第一连接构件21和第二连接 构件22的移动相对于车辆向后和向上移动。这时,随着第二齿轮52 移动,怠速齿轮46在纸面内顺时针旋转并且第一齿轮51在纸面内逆 时针旋转。由于第一齿轮51可自由地旋转,第二连接构件22相对于 坐垫骨架18的锁紧状态不阻止第二齿轮52围绕座椅靠背14的倾斜中 心58的旋转,以使座椅靠背14能够在向上拉起的方向上倾斜。然后,如图1和图5所示,当座椅靠背14回到预定的角度 时,座椅靠背14被仰靠机构28锁紧。此外,随着第一齿轮51的中断 器51A的位置到达锁紧销44的位置,锁紧销44进入中断器51A,以 使第一齿轮51被锁紧销44锁紧。这样,座椅布置回到就坐状态。
22
如上所述,由于座椅布置的变化与座椅靠背14的倾斜同步, 因此车辆座椅装置IO能够在允许多种座椅布置的同时减小乘员在改变 座椅布置时的操作负担。特别地,由于车辆座椅装置10将第一齿轮51 和第二齿轮52用作驱动机构16,因此能够与座椅靠背14的倾斜同步 地来平稳地改变坐垫12的姿势,以使乘员的操作感觉能够被提高。在图8至图10中,依照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车辆座椅装 置20具有坐垫12和座椅靠背14,并且还具有作为协作器件的第一连 接构件21、第二连接构件22和第三连接构件23。作为座椅布置,车 辆座椅装置20呈现图8所示的座椅靠背不向前倾斜且坐垫不相对于车 辆向前下方移动或者坐垫不处于起立状态的就坐状态,在就坐状态中 乘员(未示出)能够就坐;图9所示的座椅靠背14向前倾斜并且坐垫 12处于起立状态的进/出状态;以及图IO所示的坐垫12相对于车辆向 前下方移动并且座椅靠背14被叠置于坐垫12的上侧的收纳状态。在图8所示的就坐状态中,虽然第二连接构件22的基本构 造与第一实施例的基本构造基本相同,但是在位于可枢转地连接到坐 垫骨架18的第二连接构件22的第一端22A的后方的位置处,图8至 图IO所示的实施例具有在座椅布置处于就坐状态时相对于车辆在向上 的方向上凸出的弯曲部22C形成在第二连接构件22中的构造。第二连 接构件22的第二端22B设置有从第二端22B向车辆的前方延伸的延伸 部22E。例如,远离第二端22B的延伸部22E的远端整体地设置有可 拆卸地连接到第三连接构件23的第二端23B的接合部22D。接合部 22D设置有用于保持第三连接构件23的第二端23B的连接状态的锁紧 机构(未示出)。
在相对于车辆位于纵向位置调节才几构32的上轨道(未示出)上的第一连接构件21的第一端21A的后方的位置处,设置有在座椅布置处于收纳状态时相对于车辆向上突起的支撑部48 (见图10),支撑部48支撑第二连接构件22的弯曲部22C。关于第三连接构件23,其第一端23A可枢转地连接到车辆地板构件上,并且其第二端23B可枢转且可拆卸地连接到设置在第二连接构件22上的接合部22D上。提供所述构造以便当座椅布置从就坐状态变换为进/出状态时,第二端23B相对于接合部22D的连接状态被保持,并且当座椅布置从就坐状态变换为收纳状态时,第二端23B从接合部22D脱离。具体地,如图8所示,作为车辆地^1构件的支撑托架50位于基座构件26或纵向位置调节机构32的上轨道上,并且第三连接构件23的第一端23A连接到支撑托架50的上端。当第三连接构件23的第二端23B连接到第二连接构件22的接合部22D时,四节点连接机构形成为驱动机构16,四节点连接机构的节点为第三连接构件23的第一端23A和第二端23B,第二连接构件22的第二端22B,以及座椅靠背14的倾斜中心58。因此,当座椅布置从就坐状态变换为进/出状态时,能够通过第二连接构件22的旋转来改变坐垫12的姿势,第二连接构件22的旋转由基于与座椅靠背14的倾斜有关的第三连接构件23的第二端23B的轨迹与第二连接构件22的第二端22B的轨迹之间的差异来改变延伸部22E的角度而引起。
在图10中,第三连接构件23被推进器件(未示出)围绕第一端23A在纸面内顺时针推进。从操纵杆36延伸到第三连接构件23的缆绳(未示出)从与被推进器件推进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连接到第三连接构件23上,以便通过操作操纵杆36,第三连接构件23能够围绕第 一端23A在纸面内顺时针枢转。其它部分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应的部分基本相同,附图中相同的部分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了对其进行描述。所述实施例;故如上所述地构造,并且将描述对其进行的操作。在图8中,当车辆座椅装置20的座椅布置处于就坐状态时,锁紧构件42处于锁紧构件42与第二连接构件22的第一端22A接合的锁紧状态,并且座椅靠背14也被仰靠机构28保持在锁紧状态。因此,坐垫12和座椅靠背14被保持在就坐状态,例如,在就坐状态下坐垫12和座椅靠背14中的每一个都向后倾斜到适当的程度。当座椅布置处于就坐状态时,能够通过使上轨道在下轨道34上滑动来调节车辆座椅装置20的纵向位置。接下来,将描述座椅布置从就坐状态变换为进/出状态时执行的操作。在图8中,当使用操纵杆38执行预定操作时,拉动缆绳(未示出)以使锁紧构件42从第二连接构件22的第一端22A脱离,以便锁紧状态被释放,并且同时由仰靠机构28保持的座椅靠背14的锁紧状态被释放。因此,座椅靠背14变得能够倾斜。这时,第三连接构件23的第二端23B保持与第二连接构件22的接合部22D相连接。当座椅靠背14从所述状态相对于车辆向前倾斜时,第二连接构件22的第二端22B围绕座椅靠背14的倾斜中心58进行圆周运动,
25并且第三连接构件的第二端23B围绕第三连接构件23的第一端23A 进行圓周运动。在车辆座椅装置20中,四节点连接机构形成为驱动机 构16,四节点连接机构的节点为第三连接构件23的第一端23A和第 二端23B,第二连接构件22的第二端22B,以及座椅靠背14的倾斜中 心58。在所述情况下,第三连接构件23的第二端23B的轨迹与第二 连接构件22的第二端22B的轨迹彼此不同。关于第二连接构件22的延伸部22E,如果假设单个连接从 第三连接构件23的第二端23B延伸到第二连接构件22的第二端22B, 则连接的姿势由于第二端23B、 22B的轨迹之间的差异而变化。由于连 接的姿势变化,即,延伸部22E的姿势变化,4吏得第二连接构件22在 纸面内顺时针旋转,因此,能够改变坐垫12的姿势。也就是说,随着 第二连接构件22围绕第二端22B在纸面内顺时针枢转,坐垫12的姿 势变化以使其前部相对于车辆向上抬起。然后,如图9所示,当座椅靠背14向前倾斜到预定的倾角 时,在坐垫12被保持在起立状态的同时座椅靠背14被仰靠机构28的 止动机构保持以便不会进一步向下倾斜。因此,座椅布置变为进/出状 态。当车辆座椅装置20处于进/出状态时,车辆的后座(未示出)的进 /出空间比处于就坐状态时大。因此,提高了进/出车辆的后座的容易性。 如果通过纵向位置调节机构32的使用使坐垫12和座椅靠背14相对于 车辆向前滑动,则能够增加车辆的后座的进/出空间。为了使座椅布置从进/出状态回到就坐状态,相对于车辆向 后拉动座椅靠背14,以使第二连接构件22围绕第二端22B在纸面内 逆时针枢转。因此,坐垫12的姿势变化以使其前部下降。然后,如图 8所示,当座椅靠背14回到预定的倾角时,座椅靠背14被仰靠机构28锁紧,并且第二连接构件22的第一端22A^f皮锁紧构件42锁紧。这 样,座^"布置回到就坐状态。接下来,将描述在座椅布置从就坐状态变换为收纳状态时执 行的操作。在图8中,当使用操纵杆36执行预定的操作时,拉动缆绳 (未示出)以释放由仰靠机构28保持的座椅靠背14的锁紧状态,以 使座椅靠背14变得能够倾斜,此时,第三连接构件23的第二端23B 克服推进器件(未示出)的弹力而从第二连接构件22的接合部22D脱 离。这时,保持了由锁紧构件42保持的第二连接构件22的第一端22A 的锁紧状态,以便第二连接构件22不能相对于坐垫骨架18旋转。然后,当座椅靠背14相对于车辆向前倾斜时,第一连接构 件21围绕第一端21A相对于车辆向前枢转,此外,随着第二连接构件 22相对于车辆向前下方移动,坐垫12相对于车辆向前下方移动。这时, 由于第三连接构件23的第二端23B已经从第二连接构件22的接合部 22D脱离,座椅靠背14能够倾斜而不管第二连接构件22相对于坐垫 骨架18的锁紧状态。然后,如图IO所示,坐垫12相对于车辆向前下方移动,并 且座椅靠背14被叠置于坐垫12的上侧。因此,座椅布置变为收纳状 态。这时,第二连接构件22的弯曲部22C变为由支撑部48支撑。在 收纳状态下,由于座椅靠背14向下倾斜,因此车辆座椅装置20上方 的空间能够用作行李抢。为了使座椅布置从收纳状态回到就坐状态,相对于车辆向后 方拉起座椅靠背14,以使坐垫12依照第一连接构件21和第二连接构 件22的运动相对于车辆向后和向上移动。这时,由于第三连接构件23
27的第二端23B已经,人第二连接构件22的接合部22D脱离,因此座椅 靠背14能够在向上拉起的方向上倾斜而不管第二连接构件22相对于 坐垫骨架18的锁紧状态。然后,如图8所示,当座椅靠背14回到预定的倾角时,座 椅靠背14被仰靠机构28锁紧,并且第三连接构件23的第二端23B通 过推进器件的弹力连接到第二连接构件22的接合部22D上。这样,座 椅布置回到就坐状态。如上所述,由于座椅布置的变化与座椅靠背14的倾斜同步, 因此车辆座椅装置20能够在允许多种座椅布置的同时减小乘员在改变 座椅布置时的操作负担。特别地,由于车辆座椅装置20包括由第二连 接构件22和第三连接构件23的构成的作为驱动机构16的四节点连接 机构,因此能够与座椅靠背14的倾斜同步地来平稳地改变坐垫12的 姿势,以使乘员的操作感觉能够被提高。在图11至图13中,依照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车辆座椅装 置30具有坐垫12和座椅靠背14,并且还具有作为协作器件的第一连 接构件21、第二连接构件22、第三连接构件53和第四连接构件54。 作为座椅布置,车辆座椅装置30呈现图11所示的座椅靠背不向前倾 斜,并且坐垫不相对于车辆向前下方移动或者坐垫不处于起立状态的 就坐状态,在所述就坐状态中乘员(未示出)能够就坐;图12所示的 座椅靠背14向前倾斜并且坐垫12处于起立状态的进/出状态;以及图 13所示的坐垫12相对于车辆向前下方移动并且座椅靠背14被叠置于 坐垫12的上侧的收纳状态。
在图11中,第一连接构件21的第一端21A可枢转地连接到 车辆地板构件上,例如,在纵向位置调节机构32中的上轨道62上的 安装托架60,并且其第二端21B可枢转地连接到第三连接构件53的 第一端53A上。在所述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不同的是, 第二连接构件22的构造使得其第一端22A固定到坐垫骨架18上,并 且第二连接构件22围绕连接到座椅靠背骨架25上的第二端22B枢转, 从而改变坐垫12的姿势。在图ll中,第二连接构件22的第二端22B 设置有从第二端22B向车辆前方的斜上方突出的延伸部22E。第四连 接构件54的第一端54A连接到远离第二端22B的延伸部22E的远端 上。例如,第三连接构件53为回飞镖形状的连接。其第一端53A 可枢转地连接到第一连接构件21的第二端21B上,并且其第二端53B 可枢转地连接到座椅靠背骨架25上。如图11所示,当座椅布置处于 就坐状态时,第三连接构件53与第一连接构件21 —起支撑坐垫12。具体地,连接到第一连接构件21的第二端21B的第三连接 构件53的第一端53A支撑位于下文描述的基座构件26的前方的坐垫 12的前部。例如,坐垫12的后部由设置在基座构件26上的支撑部(未 示出)支撑。例如,第三连接构件53的第二端53B与第二连接构件 22的第二端22B共轴地连接到座椅靠背骨架25上。在图11中,第四连接构件54的第一端54A可枢转地连接到 第二连接构件22上远离第二端22B的位置上,即,延伸部22E的远端。 第四连接构件54的第二端54B可枢转且可拆卸地连接到设置在基座构
29件26中的接合部56上。提供所述构造以便当座椅布置从就坐状态变 换为进/出状态时,第二端54B相对于接合部56的连接状态被保持, 并且当座椅布置从就坐状态变换为收纳状态时,第二端54B从接合部 56脱离。接合部56设置有用于保持第四连接构件54的第二端54B的 锁紧状态的锁紧机构(未示出)。具体地,如图ll所示,当第四连接构件54的第二端54B连 接到基座构件26的接合部56上时,四节点连接机构形成为驱动机构 16,四节点连接机构的节点为第四连接构件54的第二端54B和第一端 54A,第二连接构件22的第二端22B,以及座椅靠背14的倾斜中心 58。因此,当座椅布置从就坐状态变换为进/出状态时,能够通过第二 连接构件22的旋转来改变坐垫12的姿势,第二连接构件22的旋转由 基于与座椅靠背14的倾斜有关的第四连接构件54的第一端54A的轨 迹与第二连接构件22的第二端22B的轨迹之间的差异来改变延伸部 22E的角度而引起。其它部分与第一实施例中的部分基本相同,附图中相同的部 分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了对其进行的描述。所述实施例被如上所述地构造,并且下文将描述其操作。在 图11中,当车辆座椅装置30的座椅布置处于就坐状态时,座椅靠背 14被仰靠机构28保持在锁紧状态,位于下文描述的基座构件26的前 方的坐垫12的前部由第一连接构件21和第三连接构件53支撑,并且 坐垫12的后部由基座构件26的支撑部(未示出)支撑。因此,坐垫 12和座椅靠背14被保持在就坐状态下,例如,在就坐状态下坐垫12 和座椅靠背14中的每一个都向后倾斜到适当的程度。当座椅布置处于就坐状态时,能够通过使上轨道62在下轨道34上滑动来调节车辆座 椅装置30的纵向位置。接下来,将描述座椅布置从就坐状态变换为进/出状态时执 行的操作。在图11中,当用操纵杆38执行预定的操作时,拉动缆绳 (未示出)以使由仰靠机构28保持的座椅靠背14的锁紧状态被释放。 因此,座椅靠背14变得能够倾斜。这时,第四连接构件54的第二端 54B保持连接到基座构件26的接合部56上。当座椅靠背14从所述状态相对于车辆向前倾斜时,第二连 接构件22的第二端22B围绕座椅靠背14的倾斜中心58进行圆周运动, 并且第四连接构件54的第 一端54A围绕第四连接构件54的第二端54B 进行圆周运动。在车辆座椅装置30中,四节点连接机构形成为驱动机 构16,四节点连接机构的节点为第四连接构件54的第二端54B和第 一端54A,第二连接构件22的第二端22B,以及座椅靠背14的倾斜 中心58。在这种情况下,第四连接构件54的第一端54A的轨迹与第 二连接构件22的第二端22B的轨迹彼此不同。关于第二连接构件22的延伸部22E,如果假设单个连接从 第四连接构件54的第一端54A延伸到第二连接构件22的第二端22B, 则连接的姿势由于在上述第一端54A和上述第二端22B之间延伸的连 接的两端的轨迹之间的差异而变化。由于连接的姿势变化,即,延伸 部22E的姿势变化,使得第二连接构件22在纸面内顺时针旋转,并且 因此,能够改变坐垫12的姿势。即,随着第二连接构件22围绕第二 端"B在纸面内顺时针枢转,坐垫12的姿势变化以使其前部相对于车 辆向上抬起。
31
然后,如图12所示,当座椅靠背14向前倾斜到预定的倾角 时,在坐垫12被保持在起立状态的同时座椅靠背14被仰靠机构28的 止动机构保持以便不会进一步向下倾斜。因此,座椅布置变为进/出状 态。当车辆座椅装置30处于进/出状态时,车辆的后座(未示出)的进 /出空间比处于就坐状态时大。因此,提高了进/出车辆的后座的容易性。 如果通过纵向位置调节机构32的使用使坐垫12和座椅靠背14相对于 车辆向前滑动,则能够增加车辆的后座的进/出空间。为了使座椅布置从进/出状态回到就坐状态,相对于车辆向 后拉动座椅靠背14,以使第二连接构件22围绕第二端22B在纸面内 逆时针枢转。因此,坐垫12的姿势变化以使其前部下降。然后,如图 11所示,当座椅靠背14回到预定的倾角时,座椅靠背14被仰靠机构 28锁紧,位于基座构件26的支撑部(下文描述)的前方的坐垫12的 前部由第一连接构件21和第三连接构件53支撑,并且坐垫12的后部 由基座构件26的支撑部支撑。这样,座椅布置回到就坐状态。接下来,将描述座椅布置从就坐状态变换为收纳状态时执行 的操作。在图11中,当使用操纵杆36执行预定的操作时,拉动缆绳 (未示出)以释放由仰靠机构28保持的座椅靠背14的锁紧状态。此 外,由于使用操纵杆36操作,基座构件26的接合部56的锁紧机构(未 示出)被释放,以使第四连接构件54的第二端54B变得能够从接合部 56脱离。因此,座椅靠背14变得能够倾斜。由于第二连接构件22在 其第一端22A固定到坐垫骨架18上,因此第二连接构件22不相对于 坐垫骨架18旋转。然后,当座椅靠背14相对于车辆向前倾斜时,第一连接构 件21围绕第一端21A相对于车辆向前枢转,此外,随着第二连接构件
3222相对于车辆向前下方移动,坐垫12相对于车辆向前下方移动。这时,
由于第四连接构件54的第二端54B从基座构件26的接合部56脱离, 座椅靠背14能够倾斜而不管第二连接构件22相对于坐垫骨架18的锁 紧状态。这时,随着第一连接构件21枢转以及座椅靠背14倾斜,第 三连接构件53也相对于车辆向前下方移动。然后,如图13所示,坐垫12相对于车辆向前下方移动,并 且座椅靠背14被叠置于坐垫12的上侧。因此,座椅布置变为收纳状 态。在收纳状态中,由于座椅靠背14向下倾斜,车辆座椅装置30上 方的空间能够用作行李舱。为了使座椅布置从收纳状态回到就坐状态,相对于车辆向后 方拉起座椅靠背14,以使坐垫12依照第一连接构件21和第二连接构 件22的移动相对于车辆向后和向上移动。这时,由于第四连接构件54 的第二端54B已经从基座构件26的接合部56脱离,因此座椅靠背14 能够在向上拉起的方向上倾斜而不管第二连接构件22与坐垫骨架18 的固定。然后,如图ll所示,当座椅靠背14回到预定的倾角时,座 椅靠背14被仰靠机构28锁紧,第四连接构件54的第二端54B连接到 基座构件26的接合部56上,并且被锁紧机构锁紧。这样,座椅布置 回到就坐状态。如上所述,由于座椅布置的变化与座椅靠背14的倾斜同步, 因此车辆座椅装置30能够在允许多种座椅布置的同时减小乘员在改变 座椅布置时的操作负担。特别地,由于车辆座椅装置30包括由第二连 接构件22和第四连接构件54构成的作为驱动机构16的四节点连接机构,因此能够与座椅靠背14的倾斜同步地来平稳地改变坐垫12的姿 势,以使乘员的操作感觉能够被提高。在图14至图16中,依照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车辆座椅装 置40具有坐垫12和座椅靠背14,并且还具有作为协作器件的第一连 接构件21、第二连接构件22和第三连接构件53,以及驱动机构16。 作为座椅布置,车辆座椅装置40呈现图14所示的座椅靠背不向前倾 斜,坐垫不相对于车辆向前下方移动或者坐垫不处于起立状态的就坐 状态,在所述就坐状态中乘员(未示出)能够就坐;图15所示的座椅 靠背14向前倾斜并且坐垫12处于起立状态的进/出状态;以及图16 所示的坐垫12相对于车辆向前下方移动并且座椅靠背14被叠置于坐 垫12的上侧的收纳状态。第三连接构件53的构造与第三实施例中的构造基本相同, 并且驱动才几构16的构造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构造基本相同。其它部分与 第 一实施例或第三实施例中的相应部分基本相同,附图中相同的部分 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了对其进行的描述。所述实施例被如上所述地构造,并且下文将描述其操作。在 图14中,当车辆座椅装置40的座椅布置处于就坐状态时,座椅靠背 14被仰靠机构28保持在锁紧状态,位于下文描述的基座构件26的前 方的坐垫12的前部由第一连接构件21和第三连接构件53支撑,并且 坐塾12的后部由基座构件26的支撑部(未示出)支撑。因此,坐垫 12和座椅靠背14被保持在就坐状态,例如,在就坐状态中,坐垫12 和座椅靠背14中的每一个都向后倾斜到适当的程度。当座椅布置处于 就坐状态时,能够通过使上轨道62在下轨道34上滑动来调节车辆座 椅装置40的纵向位置。
接下来,将描述在座椅布置从就坐状态变换为进/出状态时
执行的操作。在图14中,当使用操纵杆38执行预定的操作时,拉动 缆绳(未示出)以使由仰靠机构28保持的座椅靠背14的锁紧状态被 释放。因此,座椅靠背14变得能够倾斜。第一齿轮51的枢转被锁紧 销44限制。当座椅靠背14从所述状态相对于车辆向前倾斜时,怠速齿 轮46和第二齿轮52围绕枢转受限制的第一齿轮51旋转。由于怠速齿 轮46与第一齿轮51相啮合,怠速齿轮46在纸面内逆时针旋转。随着 怠速齿轮46旋转,与怠速齿轮46相啮合的第二齿轮52在纸面内顺时 针旋转。这样,由于第二齿轮52被第一齿轮可旋转地驱动,因此第 二连接构件22围绕第二端22B在纸面内顺时针枢转,即,坐垫12的 姿势变化以使其前部相对于车辆向上抬起。然后,如图15所示,当座 椅靠背14向前倾斜到预定的倾角时,在坐垫12被保持在起立状态的 同时座椅靠背14被仰靠机构28的止动机构保持以便不会进一步向下 倾斜。因此,座椅布置变为进/出状态。当车辆座椅装置40处于进/出状态时,车辆的后座(未示出) 的进/出空间比处于就坐状态时大。因此,提高了车辆的后座进/出的容 易性。如果通过纵向位置调节机构32的使用使坐垫12和座椅靠背14 相对于车辆向前滑动,则能够增加车辆的后座的进/出空间。为了使座椅布置从进/出状态回到就坐状态,相对于车辆向 后拉动座椅靠背14,以使怠速齿轮46和第二齿轮52围绕枢转受限制 的第一齿轮51旋转。由于怠速齿轮46与第一齿轮51相啮合,怠速齿
35轮46在纸面内顺时针旋转。随着怠速齿轮46旋转,与怠速齿轮46相 啮合的第二齿轮52在纸面内逆时针旋转。这样,随着第二齿轮52被第一齿轮51旋转地驱动,第二连 接构件22围绕第二端22B在纸面内逆时针枢转。因此,坐垫12的姿 势变化以使其前部下降。然后,如图14所示,当座椅靠背14回到预 定的倾角时,座椅靠背14被仰靠机构28锁紧,位于基座构件26的支 撑部(下文描述)的前方的坐垫12的前部由第一连接构件21和第三 连接构件53支撑,并且坐垫12的后部由基座构件26的支撑部支撑。 这样,座椅布置回到就坐状态。接下来,将描述在座椅布置从就坐状态变换为收纳状态时执 行的操作。在图14中,当使用操纵杆36执行预定的操作时,拉动缆 绳(未示出)以释放由仰靠机构28保持的座椅靠背14的锁紧状态, 以使座椅靠背14变得能够倾斜。同时,锁紧销44从第一齿轮51的中 断器51A脱离,以使第一齿轮51变得可相对于基座构件26自由地枢 转。由于第二连接构件22在其第一端22A固定到坐垫骨架18上,因 此第二连接构件22相对于坐垫骨架18不旋转。然后,当座椅靠背14相对于车辆向前倾斜时,第一连接构 件21围绕第一端21A相对于车辆向前枢转,此外,随着第二连接构件 22相对于车辆向前下方移动,坐垫12相对于车辆向前下方移动。这时, 随着第二齿轮52移动,怠速齿轮46在纸面内逆时针旋转而第一齿轮 51在纸面内顺时针旋转。由于第一齿轮51可自由地旋转,因此第二连 接构件22与坐垫骨架18的固定不阻止第二齿轮52围绕座椅靠背14 的倾斜中心58的旋转,以使座椅靠背14能够容易地倾斜。这时,随
36着第一连接构件21枢转以及座椅靠背14倾斜,第三连接构件53也相
对于车辆向前下方移动。然后,如图16所示,坐垫12相对于车辆向前下方移动,并 且座椅靠背14被叠置于坐垫12的上侧。因此,座椅布置变为收纳状 态。在收纳状态下,由于座椅靠背14向下倾斜,因此车辆座椅装置40 上方的空间能够用作行李舱。为了使座椅布置从收纳状态回到就坐状态,相对于车辆向后 拉起座椅靠背14,以使坐垫12依照第一连接构件21和第二连接构件 22的移动相对于车辆向后和向上移动。这时,随着第二齿轮52移动, 怠速齿轮46在纸面内顺时针旋转而第一齿轮51在纸面内逆时针旋转。 由于第一齿轮51可自由地旋转,因此第二连接构件22与坐垫骨架18 的固定不阻止第二齿轮52围绕座椅靠背14的倾斜中心58的旋转,以 使座椅靠背14能够在向上拉起的方向上倾斜。然后,如图14所示,当座椅靠背14回到预定的角度时,座 椅靠背14被仰靠机构28锁紧。此外,随着第一齿轮51的中断器51A 的位置到达锁紧销44的位置,锁紧销44进入中断器51A,以使第一 齿轮51被锁紧销44锁紧。这样,座椅布置回到就坐状态。如上所述,由于座椅布置的变化与座椅靠背14的倾斜同步, 因此车辆座椅装置40能够在允许多种座椅布置的同时减小乘员在改变 座椅布置时的操作负担。特别地,由于车辆座椅装置40将第一齿轮51 和第二齿轮52用作驱动机构16,因此能够与座椅靠背14的倾斜同步 地来平稳地改变坐垫12的姿势,以使乘员的操作感觉能够被提高。
37
尽管上述实施例中的每一个都包括纵向位置调节机构32, 但这不是限制性的,也允许采用基座构件26直接固定到车辆地板面板 上的构造。本发明的车辆地板构件包括车辆地板面板。例如,尽管车 辆地板构件包括设置在纵向位置调节机构的上轨道上的安装托架,支 撑托架以及车辆地板面板,但这不是限制性的,而且还允许包括设置 在车辆座椅装置与车辆地板面板之间的构件,以及将车辆座椅装置连
接到车辆地板面板上的构件。此外,连接构件的结构以及与坐垫骨架 18或座椅靠背骨架25等的连接的位置不限制于附图所示的构造。尽管在第一实施例和第四实施例中,第一齿l仑51设置为第 一力传递构件而第二齿轮52设置为第二力传递构件,但是第一力传递 构件和第二力传递构件不限定于这些齿轮。例如,第一和第二力传递
构件可以是摩擦轮,或者还可以是滑轮和缠绕在滑轮上的力传递构件 的组合。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坐垫;座椅靠背,其经由仰靠机构设置在基座构件上并且所述座椅靠背的倾角可调节;以及协作器件,其用于与所述座椅靠背的倾斜同步地改变所述坐垫的姿势,其中作为座椅布置,所述车辆座椅装置呈现进/出状态、收纳状态以及就坐状态在所述进/出状态下,所述座椅靠背向前倾斜并且所述坐垫处于起立状态;在所述收纳状态下,所述坐垫相对于车辆向前下方移动并且所述坐垫被叠置于所述座椅靠背的上侧;在所述就坐状态下,所述座椅靠背不向前倾斜,并且所述坐垫不相对于所述车辆向前下方移动或者所述坐垫不处于所述起立状态,并且所述座椅布置经由所述协作器件来改变。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装置,其中所述协作器件包括第一连接构件,其第一端可枢转地连接到车辆地板构件上,并且 其第二端可枢转地连接到所述坐垫的坐垫骨架上;第二连接构件,其第一端可枢转地连接到所述坐垫骨架上相对于 所述车辆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构件的连接位置的后方的位置上,并且其 第二端可枢转地连接到所述座椅靠背的座椅靠背骨架上;以及驱动机构,当所述座椅布置在所述就坐状态与所述进/出状态之间 变化时,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座椅靠背的所述倾斜同步地使得所述第二连接构件围绕所述第二连接构件的所述第二端可被旋转地驱动,并 且经由所述第二连接构件改变所述坐垫的所述姿势。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座椅装置,进一步包括可枢转地设置在所述坐垫骨架上的锁紧构件,其中所述锁紧构件在与所述第二连 接构件的所述第一端接合的方向上被推进,并且当所述座椅布置处于 所述就坐状态或所述收纳状态时,所述锁紧构件与所述第二连接构件 的所述第一端接合。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座椅装置,其中所述协作器件进一步包括第三连接构件,所述第三连接构件 的第一端可枢转地连接到所述车辆地板构件上,并且其第二端可枢转 且可拆卸地连接到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构件上的接合部上,其中当所 述座椅布置从所述就坐状态变换为所述进/出状态时,所述第二端被保 持为连接到所述接合部上,并且当所述座椅布置从所述就坐状态变换 为所述收纳状态时,所述第二端从所述接合部脱离,以及其中当所述座椅布置从所述就坐状态变换为所述进/出状态时,通 过使所述第二连接构件由于与所述座椅靠背的所述倾斜有关的所述第 三连接构件的所述第二端的轨迹与所述第二连接构件的所述第二端的 轨迹之间的差而旋转来改变所述坐垫的所述姿势。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座椅装置,其中所述第三连接构件 的所述第一端可枢转地连接到作为所述车辆地板构件的支撑托架上。
6、 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车辆座椅装置,其中所述第二连接 构件在所述第二端中具有延伸部,并且所述接合部设置在所述延伸部 中。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装置,其中所述协作器件包括第一连接构件,其第一端可枢转地连接到车辆地板构件上;第二连接构件,其第一端固定到所述坐垫骨架上,并且其第二端 可枢转地连接到所述座椅靠背的座椅靠背骨架上;第三连接构件,其第一端可枢转地连接到所述第一连接构件的第 二端上,并且其第二端可枢转地连接到所述座椅靠背骨架上,当所述 座椅布置处于所述就坐状态时,所述第三连接构件与所述第一连接构 件一起支撑所述坐垫;以及驱动机构,其被构造为能够与所述座椅靠背的所述倾斜同步地围 绕所述第二连接构件的所述第二端可旋转地驱动所述第二连接构件, 并且其经由所述第二连接构件来改变所述坐垫的所述姿势。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座椅装置,其中所述协作器件进一 步包括第四连接构件,所述第四连接构件的第一端可枢转地连接到所 述第二连接构件上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构件的所述第二端的位置上,并 且其第二端可枢转且可拆卸地连接到设置在所述基座构件上的接合部上,其中当所述座椅布置从所述就坐状态变换为所述进/出状态时,所 述第二端被保持为连接到所述接合部上,并且当所述座椅布置从所述 就坐状态变换为所述收纳状态时,所述第二端从所述接合部脱离,以 及其中当所述座椅布置从所述就坐状态变换为所述进/出状态时,通 过使所述第二连接构件由于与所述座椅靠背的所述倾斜有关的所述第 四连接构件的所述第 一端的轨迹与所述第二连接构件的所述第二端的 轨迹之间的差而旋转来改变所述坐垫的所述姿势。
9、 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车辆座椅装置,其中所述第二连接构件在所述第二端上具有延伸部,并且所述第四连"t妄构件的所述第一 端可枢转地连接到所述延伸部的远端上。
10、 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车辆座椅装置,其中,所述第三 连接构件具有回飞镖形状。
11、 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车辆座椅装置,其中所述驱动机 构包括第 一力传递构件,其在所述仰靠机构中与所述座椅靠背的倾斜中 心共轴地设置,并且当所述座椅布置在所述就坐状态与所述进/出状态 之间变化时,所述第一力传递构件的枢转受限制;以及第二力传递构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构件的所述第二端上, 并且当所述座椅布置在所述就坐状态和所述进/出状态之间变化时,所 述第二力传递构件与所述座椅靠背的所述倾斜同步地;陂所述第 一力传 递构件旋转地驱动以便改变所述坐垫的所述姿势。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座椅装置,其中当所述座椅布置 在所述就坐状态与所述收纳状态之间变化时,所述第 一 力传递构件枢转。
13、 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车辆座椅装置,其中所述第一 力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力传递构件为齿轮。
14、 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车辆座椅装置,其中所述第一 力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力传递构件为摩纟察轮。
15、 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车辆座椅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力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力传递构件为滑轮和缠绕在所述滑轮上的力传递构件的组合。
16、 根据权利要求1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装置,进一 步包括怠速齿轮,所述怠速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一力传递构件和所述第 二力传递构件之间并且与所述第一力传递构件以及所述第二力传递构 件相啮合。
17、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座椅装置,进一步包括锁紧销, 所述锁紧销设置在所述基座构件上并且与形成在所述第一力传递构件 中的中断器接合以及从所述中断器脱离。
18、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车辆座椅装置,其中当所述座椅布置 处于所述进/出状态时,所述锁紧销与所述中断器接合,并且当所述座 椅布置变换为所述收纳状态时,所述锁紧销从所述中断器脱离。
19、 根据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装置,其中所 述基座构件通过纵向位置调节机构相对于所述车辆在纵向位置上可调 节。
20、 一种车辆座椅装置,包括 坐塾.座椅靠背,其经由仰靠机构设置在基座构件上并且所述座椅靠背 的倾角可调节;以及协作部,其用于与所述座椅靠背的倾斜同步地改变所述坐垫的姿势,其中作为座椅布置,所述车辆座椅装置呈现进/出状态、收纳状态以及就坐状态在所述进/出状态下,所述座椅靠背向前倾斜并且所述 坐垫处于起立状态;在所述收纳状态下,所述坐垫相对于车辆向前下 方移动并且所述坐垫被叠置于所述座椅靠背的上侧;在所述就坐状态 下,所述座椅靠背不向前倾斜,并且所述坐垫不相对于所述车辆向前 下方移动或者所述坐垫不处于所述起立状态,并且所述座椅布置经由 所述协作部来改变。
全文摘要
作为座椅布置,车辆座椅装置呈现就坐状态、进/出状态以及收纳状态在就坐状态下,乘员能够就坐;在进/出状态下,坐垫(12)处于起立状态;在收纳状态下,座椅靠背(14)被叠置于所述坐垫(12)的上侧。所述车辆座椅装置具有第一连接构件(21)、第二连接构件(22)以及能够与所述座椅靠背(14)的倾斜同步地改变所述坐垫(12)的姿势的驱动机构(16)。由于所述座椅布置与所述座椅靠背(14)的倾斜同步地变化,因此能够在允许多种座椅布置的同时减小乘员在改变座椅布置时的操作负担。
文档编号B60N2/20GK101495342SQ200780028789
公开日2009年7月29日 申请日期2007年7月27日 优先权日2006年7月31日
发明者中村谦志, 伊藤诚, 山田雅之 申请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