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座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95701阅读: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的座椅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座椅装置,其座椅可沿车宽方向及前后方向滑动地设置于向车 室内隆起的轮室罩的前方。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上述的车辆的座椅装置的一例,例如有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0— 264109号中公开的座椅装置。该文献所公开的座椅装置中,驾驶席侧的前座椅与副驾驶 席侧的前座椅构成第l排座椅,在该第l排座椅的后方设置有车宽方向宽度较小的中间座 椅,并且在该中间座椅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具普通宽度的左座椅及右座椅,从而由中间 座椅、左座椅、右座椅这三者构成第2排座椅(后座椅)。
上述第2排座椅平时设置在从车室侧壁隆起的左右一对轮室罩的前方。该第2排座椅 中,中间座椅可沿前后方向滑动地受到支撑,左右的各个座椅可沿车宽方向及前后方向滑 动地受到支撑。
在上述中间座椅与其左右的座椅设置成横向一排的状态下,若先将中间座椅向前方滑 动,然后将左右的各个座椅向车宽方向内侧横向滑动,并使它们的侧面部相互抵接,那么, 第2排座椅的整体宽度便縮短了中间座椅所有的车宽方向宽度。于是,第2排座椅的整体 宽度便较之位于该第2排座椅后方的左右一对轮室罩之间的距离要小,因此,可使该第2 排座椅滑向后方而不与轮室罩发生干涉。而且,如上所述地完成第2排座椅的向后滑动后, 该左右各个座椅便位于上述一对轮室罩之间,从而可确保各个座椅的前方具有供就座于该 座椅上的后座乘员所用的宽敞的脚部空间。
然而,该专利文献中公开的以往的车辆座椅装置中,并未公开有关当左右的座椅位于 轮室罩前方并且左右的座椅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处于与该轮室罩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状态时, 限制左右的座椅的向后滑动,以防止其与轮室罩发生干涉的技术思想。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通过座椅的滑动提高居住性,同时又能防止座椅 与轮室罩发生干涉的车辆的座椅装置。
上述目的通过具有以下结构的、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的座椅装置予以实现。 艮P,本发明的车辆的座椅装置中,在向车室内隆起的轮室罩前方设置有可沿车宽方向 及前后方向滑动的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限制所述座椅的后向滑动的后向滑动限制机构, 上述座椅设置为可在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移动,其中,第1位置是上述座椅的车宽方 向外侧部与上述轮室罩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的位置,第2位置是上述座椅从上述第1位置向
车宽方向内侧且后方滑动,至少上述座椅的后方部与上述轮室罩在前后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并且,上述后向滑动限制机构,在上述座椅设定于上述第l位置时,限制上述座椅的后向 滑动。
采用该结构,当座椅设定于第l位置亦即该座椅的车宽方向外侧部与轮室罩在车宽方 向上重叠的位置时,后向滑动限制机构限制该座椅的后向滑动,因此,座椅不会从该第l 位置向后方移动,从而可有效防止该座椅与轮室罩发生干涉。另外,还可以将例如安全带 等部件夹于上述座椅与轮室罩之间、车室侧壁的装饰件等受损之类的事态防患于未然。
另一方面,在基于上述后向滑动限制机构的限制被解除,上述座椅向第2位置移动的 状态下,该座椅可避开轮室罩并向后方大幅度移动,从而确保该座椅的前方具有足够宽敞 的空间,因此可提高乘员的居住性。
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上述座椅具备可沿车宽方向滑动地受到支撑的座垫,上述 后向滑动限制机构,包括设置于地板上的限制部,和在上述座垫设定于第l位置时与上述 限制部卡合的卡合部。
采用该结构,当座垫移动到第l位置时,通过卡合部与限制部的卡合,限制上述座椅 从第l位置向后方滑动,因此,随着座垫移动到第l位置,可自动限制座椅的向后滑动, 更加切实地防止座椅与轮室罩发生干涉。
此外,较为理想的是,在使上述座垫从第l位置滑动向车宽方向内侧时,上述卡合部 与限制部之间的卡合被解除,从而允许上述座椅向后滑动。
采用该结构,随着使座垫从第l位置向车宽方向内侧横向滑动,基于后向滑动限制机 构(卡合部及限制部)的限制状态便自动解除,从而允许座椅向后滑动,因此,无需为解 除限制而进行特别的操作,从而可进一步提高改变座椅布局时的操作性。
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上述座椅沿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滑轨滑动自如地受到支 撑,上述限制部形成于该滑轨上。
采用该结构,通过利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滑轨这样简单的结构,便可限制座椅的向后 滑动。
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上述后向滑动限制机构允许上述座椅进行一定量的前后滑动。
采用该结构,可允许座椅在不与轮室罩发生干涉的范围内前后滑动,.实现座椅布局的 更多样化。
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上述座椅在车室内左右独立,成对设置。
采用该结构,通过在左右成对的座椅上运用后向滑动限制机构,可扩大座椅布局的多
样性,并分别适宜地防止各座椅与轮室罩发生干涉。
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上述左右成对的座椅作为第2排座椅予以设置,并且在其
后方设置第3排座椅,该第3排座椅可向后方折叠。
采用该结构,可在如下的乘员就座形态之间自由地改变座椅布局,g口,乘员分别就座
于第2排座椅与第3排座椅的形态;乘员不就座于第3排座椅时,将第3排座椅向后方折 叠,使第2排座椅向后方长程滑动至处于上述折叠状态的第3排座椅为止,从而乘员就座 于被充分确保了脚部空间及居住性的第2排座椅的形态。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车辆的座椅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概略俯视图。 图2是表示图1中第2排的右侧的座椅的支撑结构的正视图。 图3是图2的要部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第2排的右侧的座椅横向滑动至第1位置后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5是表示第2排的左右两张座椅横向滑动至第1位置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第2排的左右两张座椅滑动至第2位置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其他座椅布局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车辆的座椅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第2排的右侧的座椅的正视图。 图9是图8的座椅横向滑动向车宽方向内侧时的正视图
图10是表示车辆的座椅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第2排的右侧的座椅的局部正视图。 图ll是表示图10的座椅横向滑动向车宽方向内侧时的局部正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例
图l表示车辆的座椅装置的第一实施例。该图l所表示的车辆的座椅装置包括,在车宽 方向上将驾驶席座椅l (所谓的驾驶座)和副驾驶席座椅2 (所谓的乘员座)间隔设置(并 排设置)而成的第l排座椅(前座椅),其中,驾驶席座椅l具备座垫lc、靠背lb、头枕lh 及扶手la,副驾驶席座椅2也同样地具备座垫2c、靠背2b、头枕2h及扶手2a。另外,图l 中,12为方向盘。
该第1排座椅的后方设置有,在车宽方向上将右侧的座椅3和左侧的座椅4间隔设置 (并排设置)而形成的第2排座椅,其中,右侧的座椅3具备座垫3c、靠背3b及头枕3h, 左侧的座椅4也同样地具备座垫4c、靠背4b及头枕4h。 B卩,该第2排座椅由在车室内左 右独立,成对设置的两张座椅3、 4所构成。本实施例中,上述左右的座椅3、 4与本发明 所涉及的座椅相当。
另外,上述第2排座椅的后方设置有由长椅型的座椅5构成的第3排座椅,该长椅型 的座椅5具备一体的座垫5c、靠背5b、多个头枕5h、 5h。
上述各座椅l、 2、 3、 4、 5设置于底板6上。其中,第2排座椅的右侧的座椅3可沿 作为座椅滑动轨道的前后方向滑轨7、 8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地受到支撑。同样,第2排座 椅的左侧的座椅4可沿作为座椅滑动轨道的前后方向滑轨10、 11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地受 到支撑。
上述各前后方向滑轨7、 8、 10、 11相互平行地设置于底板6上。其中,位于车宽方 向外侧的两根前后方向滑轨7、 11的前后方向长度比位于车宽方向中间部的两根前后方向 滑轨8、 10长。另外,上述左右两侧的滑轨7、 11延伸至向车室内隆起的轮室罩9、 9的 后方部,第3排的座椅5可沿上述两侧的两根前后方向滑轨7、 ll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地受
到支撑。
图2是表示第2排座椅中右侧的座椅3的支撑结构的正视图,图3是图2的要部的立 体图。如上述图2、图3所示,右侧的座椅3的座垫3c的下部设置有可沿上述前后方向滑 轨7、 8前后移动的一对座椅脚部13、 13,在上述各座椅脚部13、 13的下部,前后设置 有多组沿轨道槽7a、 8a滚动的左右成对的滚轮14、 14。另外,图2及图3中,27为地 板垫。此外,图中的箭头"F"表示车辆前方,箭头"R"表示车辆后方,箭头"内"表示 车宽方向内侧,箭头"外"表示车宽方向外侧。
上述座椅脚部13、 13的上端部之间安装有水平的支架15,在该支架15的上侧面上 横向滑轨16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
该横向滑轨16包括,直接固定于支架15上侧面的下导轨17,和可沿该下导轨17在 车宽方向上移动地设置的上导轨18,该上导轨18的上侧面固定在设置于座垫3c内部的、 未图示的座垫框架上。
因此,上述右侧的座椅3的座垫3c在轮室罩9的前方,可沿横向滑轨16在车宽方向 上滑动地受到支撑。另外,左侧的座椅4的支撑结构与右侧的座椅3的支撑结构左右对称, 因此,该左侧的座椅4的座垫4c也在轮室罩9的前方,可沿横向滑轨16在车宽方向上滑 动地受到支撑。
如果使上述两张座椅3、 4,从图l所示的状态,即将第2排的各座椅3、 4靠向车宽 方向内侧以使它们的车内侧的侧面相抵接或相接近的状态,沿横向滑轨16向车宽方向外 侧横向滑动,则上述各座椅3、 4将位移至其车宽方向外侧部与轮室罩9、 9在车宽方向上 重叠的第l位置(参照图5)。
上述第3排的座椅5是通过将其座垫5c转动向靠背5b侧,从而可向后方折叠的所谓 的折叠座椅(tip up seat)。在将该座椅5从图1所示的使用状态变为其座垫5c上翻的折 叠状态后,如果使第2排各座椅3、 4沿横向滑轨16滑向车宽方向内侧,且沿前后方向滑 轨7、 8、 10、 ll滑向后方,那么,上述各座椅3、 4将如图6所示,位移至至少其后方部 (本实施例中为各座椅3、 4的后半部)与上述轮室罩9、 9在前后方向上重叠的第2位置。 即,第2排各座椅3、 4设置为可在图5所示的第1位置与图6所示的第2位置之间移动。
当第2排右侧的座椅3设定于图5所示的第1位置时,后向滑动限制机构20限制该 座椅3的向后滑动,该后向滑动限制机构20的结构如图2、图3、图4所示。
艮卩,前后方向滑轨7的轨道槽7a的车外侧形成有与该轨道槽7a平行的、沿前后方向 延伸的凹槽28,在该凹槽28后侧的终端部设置有限制壁28a (参照图3)。该限制壁28a 的位置设定于距离轮室罩9的前端部一定距离L(参考图3)的前方侧。
另外, 一对座椅脚部13、 13中,车外侧座椅脚部13的车外侧面上,介由保持架21 设置有可上下移动的止动件22。该止动件22的上部安装有弹簧座23,该弹簧座23的下 侧面与保持架21的上侧面之间架设有始终将止动件22压靠向上方的螺旋弹簧24。并且, 止动件22上安装有与保持架21下表面相抵接的卡止环25,以限制止动件22在螺旋弹簧 的作用下过度上移。
另外,由下导轨17 (固定导轨)与上导轨18 (活动导轨)构成的横向滑轨16中,上 述上导轨18的车外侧下表面上,安装有在将座垫3c向车宽方向外侧横向滑动从而将座椅 3设定于第1位置时,用于抵消螺旋弹簧24的压靠力以将止动件22压向下方的凸块26。
在图2所示的状态,即座垫3c位于已滑向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的状态下,止动件22 的上端与凸块26的下表面相互离开,该止动件22的下部位于前后方向滑轨7的凹槽28 上方。
如果从该图2所示的状态,如图4所示,使座垫3c向车宽方向外侧横向滑动,从而 将座椅3设定于第1位置(参照图4、图5),则止动件22被上导轨18下面的凸块26 压向下方,该止动件22的下部插入前后方向滑轨7的凹槽28内。于是,即使试图将座椅 3滑向后方, 一旦止动件22抵接于限制壁28a,座椅3的向后滑动便受到限制,从而无法 使座椅3继续向后方滑动。
艮P,由底板6上的前后方向滑轨7上所设置的凹槽28(相当于本发明所涉及的限制部), 和将座垫3c设定于第1位置时与上述凹槽28卡合的止动件22(相当于本发明所涉及的卡 合部)构成上述的后向滑动限制机构20。
但是,采用如图2 图4所示的结构,即使止动件22已插入凹槽28内,仍允许座椅 3在止动件22未抵接于限制壁28a的范围内进行一定量的前后滑动。g卩,上述后向滑动 限制机构20允许座椅3进行一定量的前后滑动。
另一方面,如果使座垫3c从图4及图5所示的第l位置向车宽方向内侧横向滑动, 则凸块26对止动件22的按压被解除,从而如图2所示,止动件22的下部向上移动离开 凹槽28,两者的卡合随之解除。由此,座椅3可沿着各条前后方向滑轨7、 8长程滑动。
另外,附图中省略了第2排左侧的座椅4上的后向滑动限制机构20的图示,不过, 左侧的座椅4上设置有结构与图2 图4所示结构左右对称的后向滑动限制机构20。艮卩, 左侧的座椅4用的前后方向滑轨11 (参照图1等)上设置有与图2 图4所示结构同样的 凹槽28,并且可与该凹槽28卡合的止动件22设置于上述左侧的座椅4上,从而由上述 凹槽28及止动件22构成限制上述左侧的座椅4的向后滑动的后向滑动限制机构20。
如上所述,图1 图6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车辆的座椅装置中,在向车室内隆起的轮 室罩9的前方设置有可沿车宽方向及前后方向滑动的座椅3、 4,上述座椅3、 4设置为可 在第l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移动,其中,第l位置是上述座椅的车宽方向外侧部与上述轮 室罩9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参照图5),第2位置是上述座椅从上述第1位置向车 宽方向内侧且后方滑动,至少上述座椅的后方部与上述轮室罩9在前后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参照图6)。上述座椅装置还包括,在座椅3、 4设定于上述第1位置(参照图5)时限 制上述座椅3、 4的向后滑动的可卡脱的后向滑动限制机构20 (参照图1、图2、图4、图 5、图6)。
采用该结构,当座椅3、 4设定于第1位置亦即座椅3、 4的车宽方向外侧部与轮室罩 9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参考图5)时,后向滑动限制机构20限制该座椅3、 4的向 后滑动,因此,座椅3、 4不会从该第1位置继续向后方移动,从而可有效防止该座椅3、 4与轮室罩9发生干涉。另外,还可以将例如安全带等部件夹于上述座椅3、 4与轮室罩9 之间、车室侧壁的装饰件等受损之类的事态防患于未然。
另一方面,在基于上述后向滑动限制机构20的限制被解除,上述座椅3、 4向第2位 置(参照图6)移动的状态下,该座椅3、 4可避开轮室罩9并向后方大幅度移动,从而确 保该座椅3、 4的前方具有足够宽敞的空间,因此可提高乘员的居住性。
另外,上述第一实施例中,上述座椅3、 4具备可沿车宽方向滑动地受到支撑的座垫 3c、 4c,上述后向滑动限制机构20包括设置于底板6 (地板)上的作为限制部的凹槽28, 和在上述座垫3c、 4c设定于第l位置(参照图4、图5)时与上述凹槽28卡合的作为卡 合部的止动件22 (参照图2 图4)。
采用该结构,当座垫3c、 4c移动至第l位置(参照图4、图5)时,通过止动件22 (卡合部)与凹槽28 (限制部)的卡合,限制上述座椅3、 4从第1位置向后方滑动,因 此,随着座垫3c、 4c移动至第l位置,可自动限制座椅3、 4的向后滑动,更加切实地防 止座椅3、 4与轮室罩9发生干涉。
并且,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在使座垫3c、 4c从第l位置(参照图4、图5)滑动向车 宽方向内侧时,上述止动件22 (卡合部)与凹槽28 (限制部)的卡合被解除,从而允许 上述座椅3、 4向后滑动。
采用该结构,随着使座垫3c、 4c从上述第l位置向车宽方向内侧横向滑动,基于后 向滑动限制机构20 (止动件22及凹槽28)的限制状态便自动解除,从而允许座椅3、 4 向后滑动,因此,当使座椅3、 4向第2位置进行后向滑动时,无需为解除限制状态而进 行特别的操作,从而可进一步提高改变座椅布局时的操作性。 ,
另外,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座椅3、 4沿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前后方向滑轨7、 11滑 动自如地受到支撑,作为上述限制部的凹槽28形成于上述前后方向滑轨7、 11上(参照 图3)。
釆用该结构,通过利用前后方向滑轨7、 ll这样简单的结构,便可限制座椅3、 4的
向后滑动。
另外,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后向滑动限制机构20允许上述座椅3、 4进行一定量的前 后滑动。
采用该结构,可允许座椅3、 4在不与轮室罩9发生干涉的范围内前后滑动,实现座 椅布局的更多样化。
另外,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座椅3、 4在车室内左右独立,成对设置。
采用该结构,通过在左右成对的座椅3、 4上运用向后滑动限制机构20,可扩大座椅 布局的多样性,并分别适宜地防止各座椅3、 4与轮室罩9发生干涉。
此外,上述第一实施例中,上述左右成对的座椅3、 4作为第2排座椅予以设置,并 且在其后方设置由座椅5构成的第3排座椅,该第3排座椅可向后方折叠。
采用该结构,可在如下的乘员就座形态之间自由地改变座椅布局,即,乘员分别就座 于第2排座椅(座椅3、 4)与第3排座椅(座椅5)的形态;乘员不就座于第3排座椅时, 将第3排座椅向后方折叠,使第2排座椅向后方长程滑动至处于上述折叠状态的第3排座 椅为止,从而乘员就座于被充分确保了脚部空间及居住性的第2排座椅的形态。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车辆的座椅装置中,如图7所示,还可将第2排的左右座椅中的 一方(图7中为右侧的座椅3)设定于第l位置,将第2排的左右座椅中的另一方(图7 中为左侧的座椅4)设定于第2位置,由此,可实现座椅布局的更多样化。
第二实施例
图8、图9表示本发明的车辆的座椅装置的第二实施例。本实施例中,设置有当座椅 3 (第2排的右侧的座椅)位于图8所示的第1位置时与由凹槽38构成的限制部卡合的、 作为卡合部的止动件22,由上述的凹槽38及止动件22构成限制上述座椅3从上述第1 位置向后方滑动的后向滑动限制机构30。
上述座椅3所具备的一对座椅脚部13、 13中的车内侧座椅脚部13的车内侧面上,通 过保持架21安装着可上下移动的止动件22,该止动件22的下部安装有弹簧座23,并且, 该弹簧座23的上侧面与保持架21的下侧面之间架设有始终将止动件22压靠向下方的螺 旋弹簧24。另外,上述止动件22的上部上形成有沿车宽方向贯穿的开口部31。
由上述下导轨17 (固定导轨)与上导轨18 (活动导轨)构成的横向滑轨16中,上述 上导轨18的车内侧下部安装有凸块32,该凸块32在座垫3c向车宽方向内侧横向移动从
而将座椅3设定于滑动向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时,插入止动件22的开口部31中。该凸块 32的上表面为倾斜面,若凸块32插入上述开口部31中,上述倾斜面(凸块32的上表面) 便将上述止动件22压向上方,从而止动件22向上方移动脱离上述凹槽38。
此处,上述凹槽38具有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凹槽28 (参照图3)同样的结构。即,该 凹槽38在前后方向滑轨8的轨道槽8a的车内侧,与该轨道槽8a平行地沿前后方向形成, 在该凹槽38后侧的终端部设置有与第一实施例中的限制壁28a (参照图3)相同的限制壁 (未图示),该第二实施例的限制壁的位置与第一实施例相同,设定于距离轮室罩9的前 端部一定距离L (参照图3)的前方侧。
图8、图9中,仅图示了第2排右侧的座椅3,不过,第2排左侧的座椅4 (参照图l 等)的结构与上述右侧的座椅3的结构左右对称。
如图8所示,当座垫3c向车宽方向外侧横向滑动,从而设定于该座垫3c的车宽方向 外侧部与轮室罩9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的第1位置的状态下,由于凸块32脱离止动件22的 开口部31,因此,止动件22在螺旋弹簧24的弹力作用下被压向下方,该止动件22的下 部插入作为上述限制部的凹槽38内。
因此,如果使座椅3从图8所示的第1位置滑向后方,可允许该座椅3至止动件22 抵接于限制壁(与图3中所示的限制壁28a相同)为止的向后移动,但进一步的向后滑动 受到限制,因此可防止座椅3与轮室罩9发生干涉。
另一方面,如果使座垫3c从图8所示的第l位置向车宽方向内侧横向滑动,则如图9 所示,凸块32随着该横向滑动而插入止动件22的开口部31中,止动件22由凸块32的 上侧的倾斜面压向上方,因此,止动件22的下部移动到脱离凹槽38的、在上方的位置, 从而解除该止动件22的卡合,允许座椅3的前后方向的长程滑动。
如上所述,图8、图9所示的第二实施例中,限制座椅3从图8所示的第1位置向后 方滑动的后向滑动限制机构30,由设置于底板6上的凹槽38 (限制部),和座垫3c位于 上述第1位置时与该凹槽38卡合的止动件22(卡合部)构成。而且,将上述座垫3c从第 l位置(参照图8)滑动向车宽方向内侧时,上述止动件22与凹槽38的卡合被解除,从 而允许上述座椅3向后滑动。
采用该结构,随着使座垫3c从图8中的第l位置向车宽方向内侧横向滑动,基于后 向滑动限制机构30的限制状态便自动解除,从而允许座椅3向后滑动,因此,无需为解 除限制而进行特别的操作,从而可进一步提高改变座椅布局时的操作性。
12
上述第二实施例中的其他结构、作用、效果与前面的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对于图 8、图9中与前面的图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第三实施例
图IO、图ll表示本发明的车辆的座椅装置的第三实施例。该第三实施例中也与上述 第二实施例同样地,设置有当座椅3 (第2排的右侧的座椅)位于图8所示的第1位置时, 与由凹槽38构成的限制部卡合的作为卡合部的止动件22,由这些的凹槽38及止动件22 构成限制上述座椅3从上述第1位置向后方滑动的后向滑动限制机构40。
上述座椅3所具备的一对座椅脚部13、 13中的车内侧座椅脚部13的车内侧面上设置 有从正面看呈"- "状的保持架21和可相对于该保持架21上下移动的止动件22,并且在该 止动件22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安装有弹簧座23,此外,在该弹簧座23的上侧面与保持架 21的上片部之间架设有始终将上述止动件22压靠向下方的螺旋弹簧24。另外,虽省略了 图示,但上述保持架21的上片部及下片部上设置有使上述止动件22可上下移动地插入的 导孔。
另外,上述座椅脚部13上通过支架44设置有拉索导轮41,另一方面,由下导轨17 (固定导轨)与上导轨18 (活动导轨)构成的横向滑轨16中,在上述上导轨18的车内 侧下部,设置有拉索固定件42,和由上述拉索导轮41引导的、 一端固定于该拉索固定件 42的拉索43。拉索43的另一端(与固定于拉索固定件42上的一侧相反的一端)固定于 上述止动件22的上端部上。
此处,前后方向滑轨8的结构与前面的第二实施例相同。即,前后方向滑轨8包括轨 道槽8a和平行于该轨道槽8a的凹槽38,该凹槽38后侧的槽终端部设置有与第一实施例 中的限制壁28a (参照图3)同样的限制壁(未图示)。
图10、图11中,仅图示了第2排右侧的座椅3,不过,第2排左侧的座椅4(参照 图1等)的结构与上述右侧的座椅3的结构左右对称。
如图10所示,当座垫3c向车宽方向外侧横向滑动,从而设定于该座垫3c的车宽方 向外侧部与轮室罩9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的第1位置的状态下,由于拉索固定件42接近止 动件22的上方,止动件22在螺旋弹簧24的弹力作用下被压向下方,因此,该止动件22 的下部插入作为上述限制部的凹槽38内。
因此,如果使座椅3从图10所示的第1位置滑向后方,可允许该座椅3至止动件22 抵接于限制壁(与图3中所示的限制壁28a相同)为止的向后移动,但进一步的向后滑动 受到限制,因此可防止座椅3与轮室罩9发生干涉。
另一方面,如果使座垫3c从图IO所示的第l位置向车宽方向内侧横向滑动,则如图 ll所示,拉索固定件42随着该横向滑动而向远离止动件22的上方的方向移动,拉索43 被拉向车宽方向内顶U,因此,通过该拉索43而被向上拉起的止动件22的下部移动到脱离 凹槽38的、在上方的位置,解除该止动件22的卡合,由此,允许座椅3的前后方向的长 程滑动。
如上所述,图10、图ll所示的第三实施例中,限制座椅3从图10所示的第1位置 向后方滑动的后向滑动限制机构40,由设置于底板6上的凹槽38 (限制部),和座垫3c 位于上述第1位置时与该凹槽38卡合的止动件22 (卡合部)构成。而且,将上述座垫3c 从第l位置(参照图IO)滑动向车宽方向内侧时,上述止动件22与凹槽38的卡合被解 除,从而允许上述座椅3向后滑动。
采用该结构,随着使座垫3c从图10中的第l位置向车宽方向内侧横向滑动,基于后 向滑动限制机构40的限制状态便自动解除,从而允许座椅3向后滑动,因此,无需为解 除限制而进行特别的操作,从而可进一步提高改变座椅布周时的操作性。
上述第三实施例中的其他结构、作用、效果与前面的第一、第二实施例相同,因此, 对于图IO、图ll中与前面的图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以上,以第一 第三实施例为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 不仅限于上述第一 第三实施例的结构。例如,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后向滑动限制机构20 设置于车外侧的座椅脚部13,第二、第三实施例中,后向滑动限制机构30、 40设置于车 内侧的座椅脚部13,但也可将它们分别设置于相反一侧的脚部。即,第一实施例中的后向 滑动限制机构20也可设置于车内侧的座椅脚部13,第二、第三实施例中的后向滑动限制 机构30、 40也可设置于车外侧的座椅脚部13。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的座椅装置,在向车室内隆起的轮室罩的前方设置有可沿车宽方向及前后方向滑动的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限制所述座椅的后向滑动的后向滑动限制机构,所述座椅设置为可在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移动,其中,第1位置是所述座椅的车宽方向外侧部与所述轮室罩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的位置,第2位置是所述座椅从所述第1位置向车宽方向内侧且后方滑动,至少所述座椅的后方部与所述轮室罩在前后方向上重叠的位置,所述后向滑动限制机构,在所述座椅设定于所述第1位置时,限制所述座椅的后向滑动。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车辆的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具备可沿车宽方向滑动地受到支撑的座垫,所述后向滑动限制机构,包括设置于地板上的限制部,和在所述座垫设定于第1位置 时与所述限制部卡合的卡合部。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使所述座垫从第l位置滑动向车宽方向内侧时,所述卡合部与所述限制部的卡合被 解除,从而允许所述座椅向后滑动。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沿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滑轨滑动自如地受到支撑,所述限制部形成于该滑轨上。
5.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车辆的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向滑动限制机构允许所述座椅进行一定量的前后滑动。
6. 根据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在车室内左右独立,成对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的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成对的座椅作为第2排座椅予以设置,并且在其后方设置第3排座椅,该第 3排座椅可向后方折叠。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车辆的座椅装置中,在向车室内隆起的轮室罩(9)的前方设置有可沿车宽方向及前后方向滑动的座椅(3),该座椅设置为可在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移动,其中,第1位置是该座椅的车宽方向外侧部与轮室罩(9)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的位置,第2位置是该座椅从上述第1位置向车宽方向内侧且后方滑动,至少该座椅的后方部与轮室罩(9)在前后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另外,若上述座椅(3)设定于上述第1位置,该座椅的后向滑动便通过可卡脱的后向滑动限制机构(20)而被限制。采用本发明,可通过座椅的长程滑动化提高居住性,同时又能防止座椅与轮室罩发生干涉。
文档编号B60N2/08GK101348087SQ20081013418
公开日2009年1月21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18日 优先权日2007年7月20日
发明者山崎博和 申请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