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座椅减震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88497阅读:23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座椅减震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座椅减震器与升降器合二为一的车辆座椅减震器。
背景技术
机动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颠簸,为了保证乘座者或驾驶员更好的乘坐或驾驶,需要在车辆座椅上装设减震装置;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要求,需要座椅的高度可以调节。在现有技术中,座椅的减震无法实现对座椅高度的调节。现有最主要的座椅减震器有以下两种[0003] — .机械减震结构 见图1与图2所示,其工作原理如下该结构安装两个大弹簧,通过弹簧拉伸形成一个相对与座椅面向上的支撑力,与座椅面上的承载力平衡。可以通过刻度手轮调节弹簧的预拉伸长度,形成不同的支撑力,满足不同重量人员的乘座需求。当乘座人员根据自己的体重将刻度手轮调到相应的位置后,因路况的变化,乘座人员对座椅上表面的压力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乘座人员对座椅上表面的压力加大或减小时,座椅高度降低或增高,减震器上的大弹簧伸长或减短,加大或减小对座椅面向上的支撑力,起到减震的作用。该结构的缺点是减震行程范围确定后,减震器在最高跟最底位置时,弹簧长度的变化量是固定的,即对座椅面形成支撑力的变化量是一定的,因而减震的范围是有限的;且相对与不同重量的乘座人员,相同的路况变化对座椅上表面的压力变化是不一样的,导致座椅的振幅也不一样,因而减震效果也不一样,另外这种结构无法调节座椅的高度,需要另外配置一套升降机构;而且弹簧的特性是线性的,能量的吸收率为50%,减震效果比较差。[0005] 二、气囊减震结构 见图3与图4所示,其工作原理如下通过气泵对气囊充气或放气,实现气囊内压力对座椅面形成向上的支撑力,达到与座椅面上的承载力平衡。乘座人员可以根据自身的体重及喜好,按住气泵的进气、放气开关,对气囊进行充气或放气,可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要求。当乘座人员根据自身的体重及喜好,将气囊内部的压力调节好后,在行驶过程中,因路况的变化,乘座人员对座椅上表面的压力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乘座人员对座椅上表面的压力加大或减小时,座椅高度降低或增高,气囊压縮或扩张,加大或减小对座椅面向上的支撑力,起到减震的作用。该结构的缺点是减震行程范围确定后,在整个减震行程范围内,气囊压縮或扩张形成的压力变化比较小,而且气囊是软特性弹簧,这样能量吸收率大大超过50%,无法满足承载力变化大的要求,即承载力变化大路况比较恶劣时,减震效果比较;气泵工作时形成的噪音比较大;该种结构无法调节座椅的高度,需要另外配置一套升降机构。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不仅可以根据不同体重的使用者自动达到平衡状态,而且可以气动调节座椅高度的减震器与升降器的结合体。
3[0008]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车辆座椅减震器,包括上支架、
下支架和连杆,上支架和下支架通过连杆连接,连杆为X形,枢接于其交点,连杆与上下支
架各有一端枢接,它还包括一个气囊, 一个与气囊和车上气源相接的带有进排气开关的控
制阀,气囊安装在上下支架之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阀固定板、控制板、转动板和升降
杆,控制阀固定板、控制板和转动板枢接于固定在下支架一端的同一旋转轴上,转动板的另
一端与升降杆相连,控制阀固定板上设开有弧形槽,弧形槽内设有沿弧形槽滑动的拨杆,拨
杆的另一端与上支架相连,控制阀的进排气开关与控制板在控制阀固定板旋转范围内做相
对挤压和分离运动,升降杆与X形连杆相接。 所述控制板为扇形排列的两板。 在上下支架之间设有消除余震的阻尼杆。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通过上支架上的拨杆带动控制阀固定板及机械阀运动,机械阀的进排气开关受控制板控制,从而达到控制气囊中气量的作用,使座椅达到自动平衡;通过旋转升降螺杆控制转动板控制板的位置,实现座椅高度的调节。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使用寿命长,能自动达到平衡,可以气动调节座椅高度,适用不同人群使用的优点。

图1-图4现有技术结构图;[0013] 图5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0014] 图6是图5最低状态左视图[0015] 图7是图5最高状态左视图[0016] 图8是图5的仰视图[0017] 图9是图8最低状态俯视图[0018] 图10是图8最高状态俯视图[0019] 具体实施案例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在图5至图10的车辆座椅减震器,包括上支架1、下支架2和连杆3,上支架1和下支架2通过连杆3连接,连杆3为X形,枢接于其交点,连杆3与上下支架各有一端枢接,它还包括一个气囊4,一个与气囊和车上气源相接的带有进排气开关的控制阀5,气囊4安装在上下支架之间,它还包括控制阀固定板6、呈扇形排列的控制板A和控制板B、转动板7和升降杆8,控制阀固定板6、控制板和转动板7枢接于固定在下支架2 —端的同一旋转轴9上,转动板7的另一端与升降杆8相连,控制阀固定板6上设开有弧形槽IO,弧形槽10内设有沿弧形槽10滑动的拨杆11,拨杆11的另一端与上支架1相连,控制阀5的进排气开关12与控制板在控制阀固定板6旋转范围内做相对挤压和分离运动,升降杆与X形连杆相接,在上下支架之间设有消除余震的阻尼杆13。 使用时,座椅上面承受的重量小于气囊内部气体对座椅形成向上的力量时,座椅将相对车身做垂直向上的运动,这时上支架上的拨杆带动控制阀固定板及控制阀做绕旋转轴运动.因在该运动过程中转动板及其上面的控制板A、 B相对旋转轴是静止的,当座椅升高到一定高度时控制阀上的排气阀门受到控制板B挤压而被迫打开,从而将气囊跟外界接
4通,实现气囊的排气,直到座椅上面承受的重量等于气囊内部气体对座椅形成向上的力量时,座椅停止向上运动.但在该状态下因排气阀是打开的,气囊继续排气导致座椅上面受的重量大于气囊内部气体对座椅形成向上的力量时,形成座椅向下运动气囊压縮,压力增大.这时这时上支架上的拨杆带动控制阀固定板及控制阀做绕旋转轴做反向运动,同样的在该过程中转动板及其上面的控制板A、 B相对旋转轴是静止的,当座椅降低到一定高度时控制阀上的排气阀门脱离控制板B挤压,从而将阀门关闭,停止气囊对外界排气.座椅继续向下运动一定的距离控制阀上的进气阀门受到控制板A挤压而被迫打开,从而将气囊跟气源接通,实现对气囊补充气体;直到座椅上面承受的重量等于气囊内部气体对座椅形成向上的力量时,座椅停止向下运动.但在该状态下因进气阀门是打开的,气囊继续充气导致座椅上面受的重量小于气囊内部气体对座椅形成向上的力量时,形成座椅向上运动,当座椅升高到一定高度时控制阀上的进气阀门脱离控制板A挤压,从而将阀门关闭,停止对气囊充气,继续向上运动,气囊扩张,压力减小直到座椅上面承受的重量等于气囊内部气体对座椅形成向上的力量时,座椅停止运动。在整个运动过程中通过阻尼杆阻尼力将座椅的振幅迅速衰减掉。通常是在车子遇到大的颠簸时,座椅才进行排气及充气的,车子在小颠簸的情况下座椅的振幅比较小,不会打开进排气阀门,压力的变化通过气囊的扩张及压縮来调节的。顺时间旋转升降螺杆,将带动转动板及其上面的控制板A、 B饶旋转轴做逆时针运动,导致控制板A靠近控制阀,当控制板A挤压到进气阀门,将阀门打开,实现对气囊充气,使囊内部气体对座椅形成向上的力量大于座椅上面承受的重量,座椅实现相对车身向上运动,使座椅的高度升高,反之则控制板B靠近机械阀,挤压到排气阀门,将气囊内部的气体排掉,使囊内部气体对座椅形成向上的力量小于座椅上面承受的重量,座椅实现相对车身向下运动,使座椅的高度降低,从而实现座椅的高度气动调节。乘座人员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将座椅调到适当的高度。该实施案例实现了减震器与升降器的合二为一,实现了座椅可以根据不同体重人员乘座时的自动平衡,实现了根据不同路况能够自动调节气囊内部的压力;有效解决了现有减震器减震效果不理想的缺点。 以上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仍可作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车辆座椅减震器,包括上支架、下支架和连杆,上支架和下支架通过连杆连接,连杆为X形,枢接于其交点,连杆与上下支架各有一端枢接,它还包括一个气囊,一个与气囊和车上气源相接的带有进排气开关的控制阀,气囊安装在上下支架之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阀固定板、控制板、转动板和升降杆,控制阀固定板、控制板和转动板枢接于固定在下支架一端的同一旋转轴上,转动板的另一端与升降杆相连,控制阀固定板上设开有弧形槽,弧形槽内设有沿弧形槽滑动的拨杆,拨杆的另一端与上支架相连,控制阀的进排气开关与控制板在控制阀固定板旋转范围内做相对挤压和分离运动,升降杆与X形连杆相接。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车辆座椅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板为扇形排列的两板。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在上下支架之间设有消除余震 的阻尼杆。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座椅减震器与升降器合二为一的车辆座椅减震器。本实用新型通过上支架上的拨杆带动控制阀固定板及机械阀运动,机械阀的进排气开关受控制板控制,从而达到控制气囊中气量的作用,使座椅达到自动平衡;通过旋转升降螺杆控制转动板控制板的位置,实现座椅高度的调节。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使用寿命长,能自动达到平衡,可以气动调节座椅高度,适用不同人群使用的优点。
文档编号B60N2/52GK201525307SQ200920183119
公开日2010年7月14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22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22日
发明者苏秀娟, 薛清, 邓兵, 陈国雨 申请人:厦门金龙汽车座椅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