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椅滑动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94036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座椅滑动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用座椅滑动设备。
背景技术
已知的车辆用座椅滑动设备包括一对下部导轨和一对上部导轨,该对下部导轨经
由附连支架固定于车辆地板,该对上部导轨以可移动的方式设置于下部导轨并附连有车辆
座椅。此外,车辆座椅包括用于将乘员紧固地保留至座椅的座椅安全带。 在车辆的车底架处通常设置有用于支撑座椅安全带的对应的端部的上部安全带
锚定件与下部安全带锚定件。另一方面,上部安全带锚定件与下部安全带锚定件可设置于
座椅框架的后部处以便实现例如车辆座椅的自由运动,从而提供安全带集成式座椅。在车
辆受到撞击的情况下,惯性力施加于乘员,并且借助于拉力在车辆的向前方向上牵拉座椅
安全带。因此,大的载荷施加于上部安全带锚定件与下部安全带锚定件,并且力矩施加于座
椅框架。换言之,可产生用于在向上方向上使座椅框架的后部与车辆地板分离的分离载荷。
因此,就安全性而言,增大支撑座椅框架的座椅滑动设备针对于分离载荷的耐载荷会是重要的。 根据JPH07-009694Y, 一种座椅调整器的附连构型包括固定于下部导轨的下钩部 和固定于上部导轨以能够与下钩部接合的上钩部。当分离载荷从安全带锚定件施加于上部 导轨时,下钩部和上钩部彼此接合以便承受分离载荷。 上钩部和下钩部分别设置于上部导轨和下部导轨,以便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分别 从上部导轨和下部导轨的水平壁突出。下钩部与上钩部在由上部导轨和下部导轨形成的横 断面区域的外部处彼此接合。 下钩部和上钩部彼此接合的位置在水平方向上相对于下部导轨的底壁部移位,其
中下部导轨的底壁部固定有附连支架。因此,当分离载荷施加于上部导轨时,大的弯矩可施
加于下部导轨。因此,可能会难以增大耐载荷。此外,由于下钩部和上钩部设置在由上部导
轨和下部导轨形成的横断面区域的外部处,因此,可扩大座椅调整器的尺寸。 另一方面,根据JP2002-154354A,在由上部导轨和下部导轨形成的横断面区域的
内部处设置有上钩部和下钩部。当分离载荷施加于上部导轨时,下钩部和上钩部在由下部
导轨和上部导轨形成的横断面区域的内部处彼此接合。当在相对于下部导轨的纵向方向正
交地延伸的平面中观看时,固定有附连支架的下部导轨的底壁部与下钩部和上钩部彼此接
合的位置并未在水平方向上彼此移位。因此,可增大耐载荷。此外,下钩部和上钩部设置在
由下部导轨和上部导轨形成的横断面区域的内部处。因此,可减小下部导轨和上部导轨的尺寸。 但是,根据在JP2002-154354A中公开的构型,下钩部和上钩部分别设置在下部导 轨和上部导轨处,以便在下部导轨和上部导轨的纵向方向上延伸。因此,下部导轨和上部导 轨的构型会是复杂的,并且其重量会相当大。此外,由于分离载荷,下钩部和上钩部会在下 钩部和上钩部彼此分离的方向上弹性变形,并且下钩部和上钩部会无法足够地支撑分离载
4荷。因此,会无法有效限制上部导轨的分离。 由此,存在对于这样一种车辆用座椅滑动设备的需求,在这种车辆用座椅滑动设 备中增大了针对于施加于上部导轨和下部导轨的分离载荷的耐载荷,并减小了其尺寸。

发明内容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一种车辆用座椅滑动设备,包括下部导轨,其形成为纵长
形状,适于固定于车辆地板,并包括水平延伸的底壁部、从所述底壁部的沿所述底壁部的宽
度方向的两端向上延伸的侧壁部、和在对应的所述侧壁部的端部处向下弯曲的第一竖直壁
部;上部导轨,其适于固定于用于支撑座垫的座椅框架的下部,包括水平延伸的上壁部、从
所述上壁部的沿所述上壁部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向下延伸的第二竖直侧壁部、和接合壁部,
所述接合壁部在所述第二竖直壁部的端部处向上弯曲从而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竖直壁部接
合,并且,所述上部导轨组装至所述下部导轨,从而在所述下部导轨的纵向方向上能够相对
移动;以及防分离机构,其包括长形孔和载荷接收构件,所述长形孔形成在所述底壁部处从
而穿通所述底壁部并且在所述下部导轨的纵向方向上延伸,而所述载荷接收构件的上端部
直接或间接固定于所述上部导轨的上壁部,并且所述载荷接收构件的下端部向下插入而穿
过所述长形孔从而在所述长形孔的延伸方向上能够移动、并且在所述长形孔的附近与所述
下部导轨的底壁部能够接合从而限制所述上部导轨在向上方向上的运动。
因此,可增大座椅滑动设备针对于施加于上部导轨的分离载荷的耐载荷。更具体
而言,当分离载荷施加于上部导轨时,载荷接收构件在长形孔的附近与下部导轨的底壁部
接合以便限制上部导轨在向上方向上的运动,从而限制上部导轨的分离。已知的上钩部和
下钩部并未分别设置于上部导轨和下部导轨处。因此,座椅滑动设备的构型较不复杂,并且
减小了其尺寸。 此外,在上部导轨的上壁部与下部导轨的底壁部处分别形成有载荷接收构件延伸 穿过的第一孔与长形孔。因此,具有大的抗张强度的载荷接收构件设置成沿着从施加有分 离载荷的上部导轨延伸到固定有下部导轨的车辆地板的基本笔直的线延伸。于是,可增大 防分离机构的耐载荷。 而且,载荷接收构件能够在形成于下部导轨的底壁部处以便穿通该底壁部的长形 孔的附近与下部导轨的底壁部接合。此外,载荷接收构件通常能够在载荷接收构件延伸穿 过下部导轨的底壁部的状态下在长形孔的纵向方向上移动。换言之,在座椅滑动操作期间 载荷接收构件能够在长形孔的纵向方向上与上部导轨一体移动,同时载荷接收构件在长形 孔的附近与下部导轨的底壁部接合,以便在施加分离载荷时,限制上部导轨在向上方向上 的运动。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所述座椅框架包括上部安全带锚定件和下部安全带锚定 件,所述上部安全带锚定件设置在所述座椅框架的上后部处,从而支撑座椅安全带的上端, 而所述下部安全带锚定件设置在所述座椅框架的下后部处,从而支撑所述座椅安全带的下 端。所述载荷接收构件固定于所述上部导轨的上壁部,从而定位在位于所述下部安全带锚 定件下方并紧挨所述下部安全带锚定件的位置处。 因此,座椅滑动设备包括安全带集成式座椅,其中,用于分别连接并支撑座椅安全 带的上端和下端的上部安全带锚定件和下部安全带锚定件设置于座椅框架的后侧处。可增大针对于施加于上部导轨的分离载荷的耐载荷。 此外,座椅安全带的上端由设置在座椅框架的上后部处的上部安全带锚定件支 撑,并且座椅安全带的下端由设置在座椅框架的下后部处的下部安全带锚定件支撑。在车 辆被撞击的情况下,通过上部安全带锚定件和下部安全带锚定件将施加于用于将乘员保留 于车辆座椅的座椅安全带的冲击力传递至座椅框架的后侧。因此,座椅框架的后侧接收沿 向上方向的载荷,同时座椅框架的前侧用作枢转点。将具有大的耐载荷的防分离机构设置 于位于下部安全带锚定件正下方的位置处。因此,可有效增大座椅滑动设备针对于分离载 荷的耐载荷。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所述载荷接收构件插入而穿过分别形成在所述上部导轨 的上壁部和所述座椅框架的下部处从而穿通所述上壁部和所述下部的第一孔和第二 L。所 述载荷接收构件在其上端处包括凸缘部,所述凸缘部在设置在所述座椅框架的下部处的所 述第二孔的附近接触所述座椅框架的下部,从而限制所述上部导轨在向上方向上的运动。
于是,可确实增大针对于施加于下部导轨和上部导轨的分离载荷的耐载荷。载荷 接收构件插入而穿过形成于上部导轨的上壁部和座椅框架的下部处以便穿通该处的第一 孔和第二孔。载荷接收构件固定于座椅框架的下部处,使得凸缘部在第二孔的附近接触座 椅框架下部的底壁部的上表面。当施加分离载荷时,载荷接收构件的凸缘部接触座椅框架 下部的底壁部的上表面,并且载荷接收构件的下端部在第一长形孔的附近与下部导轨的底 壁部接合,以便限制上部导轨在向上方向上的运动。因此,例如,当将下部安全带锚定件固 定于座椅框架的下部时,分离载荷的一部分从座椅框架经由载荷接收构件传递至下部导 轨。借助于载荷接收构件承受施加于下部导轨与上部导轨彼此接合的部分的、针对于上部 导轨的分离载荷。于是,可限制上部导轨与下部导轨的分离,同时可同样限制座椅框架的下 部与上部导轨的分离。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所述载荷接收构件插入而穿过形成在所述上部导轨的上 壁部处从而穿通所述上壁部的孔。所述载荷接收构件在其上端处包括凸缘部,所述凸缘部 在所述孔的附近接触所述座椅框架的下部,从而限制所述上部导轨在向上方向上的运动。
于是,可确实增大针对于施加于下部导轨和上部导轨的分离载荷的耐载荷。载荷 接收构件插入而穿过形成于上部导轨的上壁部处以便穿通的?L。载荷接收构件固定于上部 导轨,使得凸缘部在孔的附近接触上部导轨的上壁部的上表面。当施加分离载荷时,载荷接 收构件的凸缘部接触上部导轨的上壁部,并且载荷接收构件的下端部在长形孔的附近与下 部导轨的底壁部接合,以便限制上部导轨在向上方向上的运动。因此,分离载荷的一部分从 固定于座椅框架的下部分的上部导轨经由载荷接收构件传递至下部导轨。于是,可限制上 部导轨与下部导轨的分离。可在其构型较不复杂的座椅滑动设备中获得针对于分离载荷的 耐载荷的增大。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所述载荷接收构件以一体或分开的方式包括阶梯部,当 压縮载荷沿向下方向施加于所述座椅框架的下部时,所述阶梯部在所述长形孔的附近接触 所述下部导轨的上表面。 于是,可增大针对于施加于下部导轨和上部导轨的压縮载荷的耐载荷。根据座椅 滑动设备,将上部导轨组装于下部导轨,以便能够沿其纵向方向移动。此外,由于车辆上的 冲击或加速的波动,压縮载荷和分离载荷可施加于下部导轨和上部导轨。载荷接收构件以一体或分开的方式包括阶梯部。当压縮载荷施加于上部导轨时,阶梯部接触下部导轨的底 壁部的上表面,从而可维持下部导轨与上部导轨之间的间隙。因此,借助于阶梯部来承受压 縮载荷,并且可限制下部导轨与上部导轨的变形。由此,借助于阶梯部来支撑施加于座椅框 架的下部的压縮载荷的一部分。可增大座椅滑动设备针对于分离载荷的耐载荷和座椅滑动 设备针对于压縮载荷的耐载荷。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所述下部导轨包括附连支架部,所述附连支架部适于在 所述下部导轨的底壁部的下表面处固定于所述车辆地板。所述长形孔包括第一长形孔和第 二长形孔,所述第一长形孔和所述第二长形孔分别形成在所述下部导轨的底壁部处和所述 附连支架部处从而穿通所述底壁部和所述附连支架部。 于是,可进一步增大针对于施加于下部导轨和上部导轨的分离载荷的耐载荷。载 荷接收构件的第二长形孔延伸穿过固定于下部导轨的附连支架部。更具体而言,载荷接收 构件的第一长形孔和第二长形孔延伸穿过下部导轨的底壁部和附连支架部。因此,当施加 分离载荷时,载荷接收构件在第二长形孔的附近与附连支架部的下表面接合,以便限制上 部导轨在向上方向上的运动。此时,借助于载荷接收构件将分离载荷的一部分传递至固定 于下部导轨的附连支架部。因此,更小量的分离载荷施加至下部导轨与上部导轨彼此接合 的部分,从而可限制上部导轨的分离。此外,载荷接收构件与附连支架部接合,该附连支架 部具有比下部导轨的底壁部更大的刚度,以便承受分离载荷。因此,可增大座椅滑动设备对 于分离载荷的耐载荷。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所述下部导轨适于固定于所述车辆地板,使得所述下部 导轨的纵向方向对应于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 于是,上部导轨组装至下部导轨从而能够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相对移动。换言之, 可将防分离机构应用于包括前后滑动机构的座椅滑动设备。当将防分离机构应用于前后滑 动机构时,可增大针对于分离载荷的耐载荷,所述分离载荷因车辆在其前部碰撞之时的冲 击而产生。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所述车辆用座椅滑动设备进一步包括前后滑动机构,其 包括前后下部导轨和前后上部导轨,所述前后下部导轨适于固定于所述车辆地板从而在所 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而所述前后上部导轨组装至所述前后下部导轨从而在所述车辆 的前后方向上能够相对移动。所述下部导轨固定于所述前后上部导轨,使得所述下部导轨 的纵向方向对应于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 于是,座椅滑动设备包括前后滑动机构,并且下部导轨固定于前后上部导轨,使得 下部导轨的纵向方向对应于车辆的宽度方向。上部导轨组装于下部导轨以便能够在车辆的 宽度方向上相对移动。于是,防分离机构应用于包括侧向滑动机构的座椅滑动设备,并且可 获得相似的效果。


本公开的前述和附加特征及特性将通过以下参照附图进行的详细描述而变得更 为显而易见,其中 图1是示出了车辆用座椅附连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滑动设备的状 态的示意7
图2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下部导轨和上部导轨的侧视图; 图3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沿图2中的线III-III剖取的横断面视图; 图4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沿图2中的线IV-IV剖取的横断面视图; 图5是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下部导轨和上部导轨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了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前后滑动机构和侧向滑动机构的侧视图; 图7是根据第三实施方式沿图6中的线VIII-VIII剖取的横断面视图; 图8是示出了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滑动设备的平面图; 图9是示出了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修改实施方式的前后滑动机构和侧向滑动机
构的侧视图;以及 图10是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修改实施方式沿图9中的线X-X剖取的横断面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文中将参照

车辆用座椅滑动设备的实施方式。诸如前、后、左、右、上和
下等的方向对应于车辆用座椅滑动设备的定向。[第一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照附图1至4描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滑动设备1 (下文 中将称之为座椅滑动设备1)。图1是示出了车辆用座椅3(下文中将称之为车辆座椅3)的 座垫51的背面和乘坐表面的一部分处的座椅框架50的透视图。 座椅滑动设备1包括一对下部导轨10、一对上部导轨20、防分离机构4和锁定机 构30。该对下部导轨10形成为纵向形状,并固定于车辆地板2,以便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 伸。防分离机构4限制由分离载荷所导致的该对上部导轨20与该对下部导轨10的分离。 锁定机构30相对于该对下部导轨10锁定该对上部导轨20,并释放该对上部导轨20相对于 该对下部导轨10的锁定。车辆座椅3包括座椅框架50、座垫51等。座椅框架50固定于座 椅滑动设备l,并能够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移动。座椅滑动设备1的左侧和右侧具有基本相 同的构型和功能。因此,下文中将仅主要描述座椅滑动设备1的一侧。
如图2至4中的横断面中所示,下部导轨10包括底壁部11、弯曲部12、侧壁部13、 上部14、第一竖直壁部15、第一附连支架16和第二附连支架17。侧壁部13中的每个构造 成包括弯曲部12中的每个和上部14中的每个。底壁部11形成为基本平行于车辆地板2 延伸。底壁部11经由分别设置在车辆的后侧和前侧处的第一附连支架16和第二附连支架 17固定于车辆地板2。此外,第一长形孔lla(长形孔lla)形成在底壁部11的沿其宽度方 向的中间部处,以便在下部导轨10的纵向方向上延伸并在上下方向上穿通底壁部11。定位 销60插入而穿过长形孔lla。 弯曲部12被弯曲以致从底壁部11的两端朝向下部导轨10的外侧在其宽度方向 上延伸。弯曲部12支撑对应的滑动支撑构件40(稍后予以描述)的下部。侧壁部13形成 为从对应的弯曲部12的上端部向上延伸。上部14形成为从对应的侧壁部13的上端部朝 向下部导轨10的内侧在其宽度方向上向上延伸。上部14支撑对应的滑动支撑构件40的 上部。 第一竖直壁部15形成为从对应的上部14的内端部向下延伸。第一竖直壁部15中 的每个形成有多个第一锁定孔15a_其中锁定结构30的锁定钩31a能够分别与该第一锁定孔15a接合/脱离接合,以便在下部导轨10的纵向方向上在相邻的第一锁定孔15a之间包 括预定间距。如图2和3中所示,第一附连支架16和第二附连支架17在车辆的后侧和前 侧处分别借助于焊接等而固定于下部导轨10的底壁部11和侧壁部13。第一附连支架16 和第二附连支架17借助于螺栓等固定于车辆地板2。第一附连支架16形成有第二长形孔 16a,定位销60插入而穿过该第二长形孔16a,该第二长形孔16a位于第一长形孔1 la下方, 形成为穿通下部导轨10的底壁部11,以便在下部导轨10的纵向方向上延伸。以一体的方 式固定于下部导轨10的底壁部11的第一附连支架16和第二附连支架用作附连支架部。
如图3和4中的横断面中所示,上部导轨20包括上壁部21、第二竖直壁部22、连 接部23和接合壁部24。第二竖直壁部22中的每个构造成包括连接部23中的每个。上壁 部21形成为基本平行于车辆地板2和下部导轨10的底壁部11延伸。上壁部21借助于焊 接等连接于形成于座椅框架50的下部处的下臂部52的下部。上壁部21在沿其宽度方向 的其中间部处形成有第一孔(孔)21a,定位销60插入而穿过该第一孔21a。
第二竖直壁22形成为从上壁部21的沿其宽度方向的端部向下延伸。连接部23 从对应的第二竖直壁部22的下端向外延伸。连接部23中的每个连接第二竖直壁部22和 接合壁部24,使得第二竖直壁部22与接合壁部24彼此面对。接合壁部24在下部导轨10 的对应的弯曲部12与对应的上部14之间的部分处弯曲,在该处接合壁部24支撑对应的滑 动支撑构件40的上部和下部。 第二竖直壁部22中的每个形成有多个第二锁定孔22a-其中锁定机构30的锁定 钩31a能够分别与第二锁定孔22a接合/脱离接合,以便在上部导轨20的纵向方向上在相 邻的第二锁定孔22a之间包括预定间距。同样,接合壁部24中的每个形成有多个第三锁定 孔24a-其中锁定机构30的锁定钩31a能够分别与第三锁定孔24a接合/脱离接合,以便 在上部导轨20的纵向方向上在相邻的第三锁定孔24a之间包括预定间距。因此,锁定机构 30的锁定钩31a插入而穿过对应的第二锁定孔22a、对应的第一锁定孔15a和对应的第三 锁定孔24a,从而下部导轨10与上部导轨20彼此接合。上部导轨20借助于铆销、焊接等而 固定于座椅框架50的下臂部52。因此,为了调节车辆座椅3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 上部导轨20以与座椅框架50 —体的方式相对于下部导轨10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滑动,然 后上部导轨20能够锁定于下部导轨10。 锁定机构30包括锁定控制杆31和释放控制杆32。锁定控制杆31以可旋转的方 式设置于上部导轨20。锁定控制杆31在其上部处包括锁定钩31a。锁定钩31a能够与对应 的第二锁定孔22a、对应的第一锁定孔15a和对应的第三锁定孔24a接合/脱离接合。借助 于压縮弹簧来偏置锁定控制杆31a,使得锁定钩31a与对应的第二锁定孔22a、对应的第一 锁定孔15a和对应的第三锁定孔24a接合。释放控制杆32包括操作部、传递部和推挤部。 操作部设置在下部导轨10的前侧处。用于将乘员的手动操作传递至推挤部的传递部沿着 下部导轨10的纵向方向朝向下部导轨10的后侧延伸。锁定控制杆31包括互锁部。互锁 部与释放控制杆32的推挤部接合,其以可旋转的方式操作锁定控制杆31。当操作释放控制 杆32以抵抗压縮弹簧的弹簧力而使锁定控制杆31旋转时,锁定钩31a与对应的第二锁定 孔22a、对应的第一锁定孔15a和对应的第三锁定孔24a脱离接合。由此,响应于乘员进行 的释放控制杆32的手动操作,设置在上部导轨20处的锁定机构30借助于锁定钩31a而与 对应的第二锁定孔22a、对应的第一锁定孔15a和对应的第三锁定孔24a接合/脱离接合,并由此锁定/释放上部导轨20相对于下部导轨10的滑动。 滑动支撑构件40中的每个包括护圈41和多个球42。由树脂制成的护圈41以可 旋转的方式保持用作滚动构件的多个球42。如图4中所示,滑动支撑构件40设置在下部 导轨10与上部导轨20之间。设置于滑动支撑构件40的下侧处的球42被保持在由下部导 轨10的弯曲部12和上部导轨20的接合壁部24的下部构成的滑动部处。同样,设置在滑 动支撑构件40的上侧处的球42被保持在由下部导轨10的上部14与上部导轨20的接合 壁部24的上部构成的滑动部处。 如上所述,上部导轨20的接合壁部24经由对应的滑动支撑构件40与下部导轨10 的对应的第一竖直壁部15接合。此外,上部导轨20组装于下部导轨10,以便能够在下部导 轨10的纵向方向上滑动。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构型,防分离机构4应用于具有前后滑动机 构的座椅滑动设备l。 车辆座椅3包括座椅框架50、座垫51、座椅安全带53、舌板54、带扣55、上部安全 带锚定件56和下部安全带锚定件57 (下部安全带锚定件57设置在座椅框架50的左侧和 右侧处)。座椅框架50支撑座垫51。座椅框架50在其下部处包括下臂部52,其固定于座 椅滑动设备1 (下臂部52设置在座椅框架50的左侧和右侧处)。座椅框架50的前部和后 部经由下臂部52分别固定于上部导轨20的前部和后部。下臂部52在形成在上部导轨20 的上壁部21处以便穿通该上壁部21的第一孔21a的上侧处形成有第二孔52a,定位销60 插入而穿过该第二孔52a。 座椅安全带53包括肩带53a和腰带53b。肩带53a的上端由设置于座椅框架50 的上后部处的上部安全带锚定件56支撑。可借助于设置在座椅框架50的椅背内部处的牵 引器巻进该肩带53a。肩带53a的下端插入而穿过舌板54的带孔,从而使肩带53a能够借 助于舌板54和带扣55而连接于设置在布置于座椅框架50的一侧处的下臂部52处的下部 安全带锚定件57。同样用作肩带53a的下端的腰带53b的一端插入而穿过舌板54的带孔。 腰带53b的另一端连接于锚定板,并经由锚定板而由设置在布置于座椅框架50的另一侧处 的下臂部52处的下部安全带锚定件57支撑。 如上所述,舌板54包括带孔,座椅安全带53插入而穿过该带孔。舌板54能够连 接于带扣55/能够与带扣55断开连接。带扣55固定于下部安全带锚定件57,该下部安全 带锚定件57固定于下臂部52。由此,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3是安全带集成式座 椅,其中,上部安全带锚定件56与下部安全带锚定件57以一体集成的方式分别设置于座椅 框架50的上后部处和下后部处。 防分离机构4包括定位销60(载荷接收构件)、形成于下部导轨10的底壁部11处 以便穿通该底壁部ll的第一长形孔lla、形成于第一附连支架16处以便穿通该第一附连支 架16的第二长形孔16a、形成于上部导轨20的上壁部21处的第一孔21a、以及形成于座椅 框架50的下臂部52处的第二孔52a。 定位销60包括销钉头部61 (凸缘部)、中间本体部62、凸缘螺母63、外螺纹部64 以及阶梯部65。直径设定为大于上部导轨20的第一孔21a和下臂部52的第二孔52a中的 每个的直径的销钉头部61形成于定位销60的上端处,其中定位销60的中间本体部62插 入而穿过该上部导轨20的第一孔21a和该下臂部52的第二孔52a。定位销60固定于下臂 部52的下部,使得销钉头部61在第二孔52a的附近接触下臂部52的底壁部的上表面。
定位销60的中间本体部62形成为基本圆柱形,其设置成从销钉头部61向下延 伸。定位销60在其下部处包括外螺纹部64,并且凸缘螺母63装配到外螺纹部64。凸缘螺 母63的直径设定为大于下部导轨10的第一长形孔lla的较短直径和第一附连支架16的 第二长形孔16a的较短直径,其中定位销60的中间本体部62插入而穿过下部导轨10的第 一长形孔lla和第一附连支架16的第二长形孔16a中的每个。在组装之时,在凸缘螺母63 与第一附连支架16之间产生间隙。因此,当分离载荷施加于固定有定位销60的上部导轨 20时,凸缘螺母63在第二长形孔16a的附近与第一附连支架16的下表面接合。因此,当施 加分离载荷时,定位销60的销钉头部61接触下臂部52,同时,凸缘螺母63在第二长形孔 16a的附近与第一附连支架16接合,从而限制上部导轨20在向上方向上的运动。由此,凸 缘螺母63用作载荷接收构件的下部凸缘部。 圆筒形构件66的直径与中间本体部62的直径之间的差异在圆筒形构件66的下 端部处形成定位销60的阶梯部65。圆筒形构件66的直径设定为大于中间本体部62的直 径和下部导轨10的第一长形孔lla的较短直径。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圆筒形构件66借助 于焊接等而连接于上部导轨20的上壁部21的下表面,从而将圆筒形构件66与定位销60 以一体的方式设置。因此,当压縮载荷施加于固定于定位销60的上部导轨20时,阶梯部65 在第一长形孔lla的附近接触下部导轨10的底壁部11的上表面。 下文中将描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滑动设备1的操作。在车辆在其前部处被 撞击、并且乘员乘坐在车辆座椅3上的情况下,借助于座椅安全带53将乘员保持于车辆座 椅3。由于乘员的惯性力,在车辆的向前方向上借助于拉力牵拉座椅安全带53,并且载荷施 加于上部锚定件56和下部锚定件57。于是,施加于上部锚定件56和下部锚定件57的载荷 被传递至座椅框架50的后侧。因此,载荷在向上方向上施加于座椅框架50的后侧,同时座 椅框架50的前侧用作枢转点。因此,分离载荷从下臂部52施加于紧位于设置于座椅框架 50处的下部安全带锚定件57下方的位置处的座椅滑动设备1。 分离载荷的一部分从下臂部52施加于定位销60的销钉头部61,该定位销60的销 钉头部61接触下臂部52的底壁部的上表面。定位销60延伸穿过下臂部52的第二孔52a、 上部导轨20的第一孔21a、下部导轨10的第一长形孔lla以及第一附连支架16的第二长 形孔16a。因此,定位销60的凸缘螺母63在第二长形孔16a的附近与第一附连支架16接 合,从而限制上部导轨20与下臂部52在向上方向上的运动。换言之,防分离机构4承受从 下臂部52施加于上部导轨20的分离载荷的一部分,以便限制上部导轨20的分离。此外,下 臂部52固定于定位销60的销钉头部61。因此,分离载荷的一部分直接施加于定位销60。 因此,较少的载荷施加于上部导轨20。于是,限制了下臂部52与上部导轨20的分离。
此外,防分离机构4借助于具有比下部导轨10的底壁部11大的刚度的第一附连 支架16来承受分离载荷。因此,可增大座椅滑动设备l对于分离载荷的耐载荷。由此,防 分离机构4和下部导轨10及上部导轨20的组装部分担了分离载荷的负担。因此,可增大 机械强度并可提高安全性。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定位销60插入而穿过的上部导轨20的第一孔21a形成在上 部导轨20的上壁部21的、沿其宽度方向的中间部处以便穿通该中间部。同样,定位销60 插入而穿过的下部导轨10的第一长形孔lla形成在下部导轨10的底壁部11的、沿其宽度 方向的中间部处以便穿通该中间部。因此,具有大的抗张强度的定位销60设置成沿着从分离载荷施加于其上的上部导轨20延伸至下部导轨10固定于其上的车辆地板侧的第一附连 支架16的基本笔直的线延伸。因此,防分离机构4获得大的载荷抵抗性。
此外,防分离机构4定位在紧位于设置在座椅框架50的后侧处的下部安全带锚定 件57下方的位置处。因此,借助于防分离机构4有效承受了分离载荷。于是,可增大座椅 滑动设备1对于分离载荷的耐载荷。此外,防分离机构4的定位销60限制了上部导轨20 在向上方向上的运动,从而限制了上部导轨20与下部导轨10的分离。因此,座椅滑动设备 1可以是较不复杂的,并且可减小座椅滑动设备1的尺寸。 由于车辆上的冲击或加速的波动,载荷可在压縮下部导轨10和上部导轨20的方 向上从下臂部52朝向车辆地板2施加于上部导轨20。当施加大的压縮载荷时,座椅滑动设 备1可变形,以便不平稳地滑动或者使得不可适当地操作防分离机构4。因此,会不仅需要 座椅滑动设备1相对于分离载荷的耐载荷而且需要其相对于压縮载荷的耐载荷。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防分离机构4,定位销60包括阶梯部65。当压縮载荷从下臂 部52施加于座椅滑动设备1时,定位销60与上部导轨20 —起向下移动。于是,定位销60 的阶梯部65在第一长形孔lla的附近接触下部导轨10的上表面。形成阶梯部65的圆筒 形构件66借助于焊接等而以一体的方式连接于上部导轨20的上壁部21的下表面,从而以 一体的方式构造定位销60和圆筒形构件66。圆筒形构件66相对于压縮载荷是有抵抗力 的。因此,可维持下部导轨10与上部导轨20之间的间隙。 由此,施加于座椅滑动设备1的压縮载荷的一部分借助于阶梯部65而被支撑。因 此,可限制下部导轨10与上部导轨20的变形。因此,可增大座椅滑动设备1相对于分离载 荷的耐载荷及其相对于压縮载荷的耐载荷。 [ooes][第一实施方式的修改实施方式]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车辆座椅3包括具有下臂部52的座椅框架50,并且该下臂部 52定位在防分离机构4设置于其上的上部导轨20的上部处。但是,可在上部导轨20的上 部处、在车辆座椅3与上部导轨20之间设置有侧向滑动机构或座椅旋转盘。在这种情况下, 侧向滑动机构或座椅旋转盘设置于座椅框架50的下部,同时上部导轨20经由支架和侧向 滑动机构的侧向下部导轨或座椅旋转盘的旋转盘下部导轨而固定于侧向滑动机构或座椅 旋转盘。[第二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照图5描述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防分离机构104。座椅滑动设备1的 左侧和右侧包括基本相同的构型和功能。因此,下文中将仅主要描述座椅滑动设备l的一 侧。如图5中所示,防分离机构104包括定位销160、形成于下部导轨10的底壁部11处以 便穿通该底壁部11的第一长形孔11a、形成于第一附连支架16处以便穿通该第一附连支 架16的第二长形孔16a、形成于上部导轨20的上壁部21处以便穿通该上壁部21的第一孔 21a、以及形成于车辆座椅3的下臂部52处以便穿通该下臂部52的第二孔52a。根据第二 实施方式的防分离机构104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防分离机构4的不同之处在于,修改了 防分离机构4的阶梯部65的形状。防分离机构104的其它构型与防分离机构4的构型相 似。因此,将省略详细描述并将在下文中仅描述不同之处。 定位销160包括销钉头部61、中间本体部162、小直径部167、凸缘螺母63、外螺纹 部64以及阶梯部165。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圆筒形构件66借助于焊接等连接于上部导轨20的上壁部21的下表面,以便形成定位销60的阶梯部65。圆筒形构件66的直径与中间 本体部62的直径之间的差异在圆筒形构件66的下端部处形成定位销60的阶梯部65。另 一方面,根据第二实施方式,中间本体部162的直径与小直径部167的直径之间的差异形成 阶梯部165。 中间本体部162延伸至略高于下部导轨10的底壁部11的上表面的部分。中间本
体部162的直径设定为大于下部导轨10的第一长形孔11a的较短直径。 于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防分离机构104获得了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防分离
机构4基本相同的效果。此外,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防分离机构104并不包括用于形成阶
梯部65的圆筒形构件66。因此,简化了上部导轨20的构型,并减小了上部导轨20的重量。
具有相对于压縮载荷的大的耐载荷的定位销160可应用于座椅滑动设备l,其会获得大的
压縮载荷。[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的修改实施方式]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定位销60的销钉头部61固定于下臂部52。同样,根据第二 实施方式,定位销160的销钉头部61固定于下臂部52。另一方面,根据第一和第二实施方 式的修改实施方式,销钉头部61可直接固定于上部导轨20,使得销钉头部61在第一孔21a 的附近接触上部导轨20的上壁部21的上表面。当分离载荷施加于座椅滑动设备1时,定 位销60或定位销160在第二长形孔16a的附近与第一附连支架16的下表面接合,从而限 制上部导轨20在向上方向上的运动。此时,将分离载荷的一部分从固定于下臂部52的上 部导轨20直接传递至定位销60的销钉头部61或定位销160的销钉头部61。下臂部52并 不设置在上部导轨20与销钉头部61之间。因此,可增大相对于分离载荷的耐载荷,同时减 小结构限制,并减小了座椅滑动设备1的构型的复杂性。 根据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阶梯部65或165分别与定位销60或160 —体形成。但 是,圆筒形构件可以以与定位销60或定位销160分开的方式设置,以便与中间本体部62或 162自由接合。在这种情况下,圆筒形构件下端部的直径与定位销60或160的中间本体部 62或162的直径之间的差异形成阶梯部。由此,根据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的修改实施方式 的防分离机构可获得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防分离机构4或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防分离 机构104基本相同的效果。此外,由于简化了部件中的每个的形状,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获得 与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效果。但是,为了获得座椅滑动设备l的安静而又安全 的操作,阶梯部65或165与定位销60或160 —体设置。
[第三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照图6至8描述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滑动设备201 (下文 中将称之为座椅滑动设备201)。图6是示出了前后滑动机构70和侧向滑动机构80的侧视 图。如图6、7和8中所示,座椅滑动设备201在前后滑动机构70的上部处包括侧向滑动机 构80。侧向滑动机构80分别包括防分离机构204。 前后滑动机构70包括固定于车辆地板2以便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一对前 后下部导轨71、和借助于前后下部导轨71以可滑动的方式被支撑的一对前后上部导轨72。 如图7中所示,当在横断面视图中观看时形成为基本U形的前后下部导轨71中的每个包括 侧壁部71a,该侧壁部71a分别从底壁部的端部沿向上方向延伸。前后下部导轨71借助于 连接装置固定于车辆地板2。当在横断面视图中观看时形成为基本T形的前后上部导轨72
13中的每个包括凸缘部72a,该凸缘部72a通过沿向上方向弯曲前后上部导轨72的端部而形 成。前后上部导轨72中的每个容置在前后下部导轨71中的每个内,使得前后上部导轨72 的凸缘部72a的外表面面对前后下部导轨71的侧壁部71a的对应的内表面。多个滚动构 件73设置在前后下部导轨71中的每个的侧壁部71a的内表面与前后上部导轨72中的每 个的凸缘部72a的外表面之间,以便在前后下部导轨71与前后上部导轨72的纵向方向上 在相邻的滚动构件73之间包括预定间距。前后上部导轨72经由滚动构件73由前后下部 导轨71支撑,以便能够在前后下部导轨71与前后上部导轨72的纵向方向上(在车辆的前 后方向上)移动。前后上部导轨72相对于前后下部导轨71滑动,以便调节车辆座椅3在 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然后借助于锁定机构74将前后上部导轨72在车辆的前后方向 上的预定位置处锁定于对应的前后下部导轨71。 前后上部导轨72中的每个在高于滑动部的部分处形成有其上端敞口的槽口 72b-在所述滑动部处前后上部导轨72相对于前后下部导轨71滑动,以便在前后上部导轨 72的每个端部与槽口 72b中的每个之间包括预定间距。在前后上部导轨72的槽口 72b从 上部方向插入有第一附连支架18(附连支架部)。第一附连支架18中的每个形成为横断 面呈基本U形的纵长构件。第一附连支架18中的每个设置为在彼此面对的该对前后上部 导轨72的前端之间或其后端之间延伸。第一附连支架18中的每个包括接合部,该接合部 从第一附连支架18的沿其宽度方向的端部向下延伸。第一附连支架18中的每个的接合部 分别插入到前后上部导轨72的槽口 72b中,然后将固定螺栓19旋拧到设置于前后上部导 轨72的上部处的螺母构件中。由此,第一附连支架18中的每个的接合部借助于分别固定 于前后上部导轨72的固定螺栓19而固定于该对前后上部导轨72,使得将第一附连支架18 中的每个在第一附连支架18中的每个的两端处组装至该对前后上部导轨72。第一附连支 架18中设置在车辆后侧处的一个借助于固定螺栓19而固定于前后上部导轨72。此外,如 图8中所示,第一附连支架18中的每个在其上壁部的、沿第一附连支架18的宽度方向(沿 车辆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处形成有一对第二长形孔18a,该对第二长形孔18a在前后上部 导轨72和前后下部导轨71的纵向方向上(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延伸。此外,在第一附 连支架18中的每个的上壁部处形成有用于附连一对下部导轨210中的每个的附连孔。
侧向滑动机构80包括该对下部导轨210和一对上部导轨220,该对下部导轨210 形成为纵向形状,并固定于对应的第一附连支架18,以便与其平行并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 延伸,该对上部导轨220由下部导轨210以可滑动的方式支撑,并固定于车辆的座椅框架 250。下部导轨210经由第一附连支架18固定于前后上部导轨72 (车辆地板侧),使得下部 导轨210的纵向方向对应于车辆的宽度方向。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下部导轨210与上部导 轨220分别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下部导轨10与上部导轨20基本相同,其设置成在车辆 的宽度方向上延伸。因此,将省略对于下部导轨210与上部导轨220的详细说明。
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框架50对应的座椅框架250包括横向构件58和固定构件 59。如图6中所示,横向构件58是纵长构件,其中的每个形成为基本矩形管形状。横向构 件58借助于焊接等而连接于下臂部52,以便在下臂部52的下部处延伸。横向构件58借 助于固定构件59而连接于对应的上部导轨220,使得横向构件58的底壁部和上部导轨220 的对应的上壁部21彼此接触。 分别设置在侧向滑动机构80的、沿其纵向方向的两个端部处的防分离机构204包
14括基本相同的构型和功能。因此,下文中将仅描述防分离机构204中的一个。此外,座椅滑 动设备201的左侧和右侧包括基本相同的构型和功能。因此,下文中将仅主要描述座椅滑 动设备201中的一侧。防分离机构204包括定位销260、形成于下部导轨210的底壁部11 处以便穿通该底壁部11的第一长形孔11a、形成于第一附连支架18处以便穿通该第一附 连支架18的第二长形孔18a、形成于上部导轨220的上壁部21处以便穿通该上壁部21的 第一孔21a、以及形成于座椅框架250的横向构件58处以便穿通该横向构件58的第二孔 58a。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定位销260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定位销60基本相同。因此, 将省略对定位销260的详细描述。如图7中所示,下部导轨210的底壁部11的第一长形孔 lla形成为对应于第一附连支架18的第二长形孔18a。如图8中由虚线所示,第一长形孔 lla和第二长形孔18a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延伸。同样,横向构件58的第二孔58a形成为 对应于上部导轨220的第一孔221a。定位销260的销钉头部61固定于横向构件58,使得 定位销260在第二孔58a的附近接触横向构件58。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如上所述,防分离机构204应用于侧向滑动机构80。在应用有 具有前后滑动机构70和侧向滑动机构80的座椅滑动设备201的车辆被撞击的情况下,分 离载荷从固定于座椅框架250下部的横向构件58施加于座椅滑动设备201。此时,防分离 机构204可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效果。更具体来说,防分离机构204承受从横 向构件58施加于座椅滑动设备210的分离载荷的一部分,以便限制上部导轨220的分离。 此外,横向构件58固定于定位销260的销钉头部61。因此,分离载荷的一部分直接施加于 定位销260。因此,较少的载荷施加于上部导轨220。于是,限制了横向构件58与上部导轨 220的分离。 此外,防分离机构204借助于具有比下部导轨210的底壁部11大的刚度的第一附
连支架18来承受分离载荷。因此,可增大座椅滑动设备210对于分离载荷的耐载荷。由此,
防分离机构204和下部导轨210及上部导轨220的组装部分担了分离载荷的负担。因此,
可增大机械强度并可提高安全性。[第三实施方式的修改实施方式]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上部导轨220固定于在座椅框架250的下部处延伸的横向构 件58。但是,上部导轨220与横向构件58可一体形成。在下文中将参照图9和IO描述这 种构型。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修改实施方式,侧向滑动机构80的上部导轨320的第二竖直 壁部22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伸长,由此将上部导轨320的上壁部21形成为高度与根据第 三实施方式的横向构件58的高度基本相同。上壁部21与第二竖直壁部22借助于焊接等 而连接于座椅框架250的下臂部52的下部。防分离机构304的定位销360的中间本体部 62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且定位销360的销钉头部61在第一孔21a的附近接触上部 导轨320的上壁部21。 根据上述构型,可获得与第三实施方式相似的效果。此外,并未设置横向构件58 和用于将横向构件58与上部导轨220连接的连接构件59。因此,减少了部件的数量。
[其它实施方式] 根据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在座椅框架50或250处设置有用于支撑座椅安全带53 的端部的上部安全带锚定件56与下部安全带锚定件57,从而提供了安全带集成式座椅。但是,上部安全带锚定件56与下部安全带锚定件57可设置在车辆的车底架处。同样根据这 种构型,在车辆被撞击时,分离载荷可施加于座椅滑动设备1或201。因此,可将防分离机构 4、104、204或304应用于座椅滑动设备1或201以获得相似的效果。 根据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肩带53a的下端与腰带53b的一端能够借助于舌板54 和带扣55而连接于下部安全带锚定件57中的一个。腰带53b的另一端经由锚定板而由下 部安全带锚定件57中的另一个支撑。下部安全带锚定件57经由下臂部52固定于对应的 上部导轨20或220。将防分离机构4、104、204或304应用于具有下部导轨10或210和上 部导轨20、220或320的座椅滑动设备1或201,以便承受施加于上部导轨20、220或320的 左侧和右侧的分离载荷。但是,大的分离载荷可仅施加于座椅滑动设备1或201的一侧,在 该处支撑肩带53a的下端和腰带53b的一端。在这种情况下,可将防分离机构4、104、204 或304仅设置于上部导轨20、220或320中设置有带扣55的一个处。于是,可将防分离机 构4、104、204或304的构型仅设置于座椅滑动设备1或201的一侧。因此,可减少成本,并 可有效增大相对于分离载荷的耐载荷。 根据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载荷接收构件60、 160、260或360是形成为基本圆柱形 的销钉构件。但是,载荷接收构件可形成为不同的形状,以致在沿与其轴向方向正交的方向 所获得的横断面视图中观看时具有基本椭圆形或矩形。因此,座椅滑动设备1或201可构 造成使得载荷接收构件相对于分离载荷和压縮载荷而适当地应用,根据座椅滑动设备1或 201的使用,分离载荷和压縮载荷中的每个会波动。 根据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当分离载荷施加于固定有定位销60、160、260或360的 上部导轨20、220或320时,定位销60、 160、260或360的凸缘螺母63在第二长形孔16a或 18a的附近与第一附连支架16或18的下表面接合。但是,第一附连支架16或18并非必需 设置,并且当分离载荷施加于固定有定位销60、160、260或360的上部导轨20、220或320 时,定位销60、160、260或360的凸缘螺母63可在第一长形孔11a的附近与下部导轨10或 210的底壁部11的下表面直接接合。 于是,可增大相对于施加至上部导轨20、220或320的分离载荷的、座椅滑动设备 1或201的耐载荷。更具体来说,当将分离载荷施加于上部导轨20、220或320时,定位销 60、160、260或360在第一长形孔11a的附近与下部导轨10或210的底壁部11接合以便 限制上部导轨20、220或320在向上方向上的运动,从而限制上部导轨20、220或320的分 离。在下部导轨和上部导轨处并未分别设置有已知的下钩部和上钩部。因此,座椅滑动设 备1或201的构型变得较不复杂,并且减小了其尺寸。 此外,在上部导轨20、220或320的上壁部21与下部导轨10或210的底壁部11处 分别形成有定位销60、160、260或360延伸穿过的第一孔21a与第一长形孔lla。因此,具 有大的抗张强度的定位销60、160、260或360设置成沿着从施加有分离载荷的上部导轨20 或220延伸到固定有下部导轨10或210的车辆地板的基本笔直的线延伸。于是,可增大防 分离机构4、 104、204或304的耐载荷。 此外,定位销60、 160、260或360能够在形成于下部导轨10或210的底壁部11处 以便穿通该底壁部11的第一长形孔lla的附近与下部导轨10或210的底壁部11接合。此 外,定位销60、 160、260或360通常能够在定位销60、 160、260或360延伸穿过下部导轨10 或210的底壁部11的状态下在第一长形孔lla的纵向方向上移动。换言之,在座椅 动操作期间,定位销60、160、260或360能够在第一长形孔11a的纵向方向上与上部导轨20、220 或320 —体移动,同时定位销60、160、260或360在第一长形孔11a的附近与下部导轨10 或210的底壁部11接合,以便在施加分离载荷时,限制上部导轨20、220或320在向上方向 上的运动。 根据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座椅框架50或250包括上部安全带锚定件56和下部 安全带锚定件57,上部安全带锚定件56设置于其上后部处以便支撑座椅安全带53的上端, 下部安全带锚定件57设置在座椅框架50或250的下后部处以支撑座椅安全带53的下端。 定位销60、160、260或360固定于上部导轨20、220或320的上壁部21,以便定位在位于下 部安全带锚定件57正下方的位置处。 于是,座椅滑动设备1或201包括安全带集成式座椅,其中,用于分别连接并支撑 座椅安全带53的上端和下端的上部安全带锚定件56和下部安全带锚定件57分别设置于 座椅框架50或250的后侧处。可增大相对于施加于上部导轨20、220或320的分离载荷的 耐载荷。 此外,座椅安全带53的上端由设置在座椅框架50或250的上后部处的上部安全 带锚定件56支撑,并且座椅安全带53的下端由设置在座椅框架50或250的下后部处的下 部安全带锚定件57支撑。在车辆被撞击的情况下,通过上部安全带锚定件56和下部安全 带锚定件57将施加于用于将乘员保留于车辆座椅3的座椅安全带53的冲击力传递至座椅 框架50的后侧。因此,座椅框架50的后侧接收沿向上方向的载荷,同时座椅框架50的前 侧用作枢转点。将具有大的耐载荷的防分离机构4、104、204或304设置于位于下部安全带 锚定件57正下方的位置处。因此,可有效增大座椅滑动设备1或201相对于分离载荷的耐 载荷。 根据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将定位销60、160、260或360插入而穿过分别形成于上 部导轨20、220或320的上壁部21和座椅框架50或250的下部处以便穿通该处的第一孔 21a或22la和第二孔52a或58a。定位销60、 160、260或360在其上端处包括销钉头部61, 该销钉头部61在设置于座椅框架50或250的下部处的第二孔52a或58a的附近接触座椅 框架50或250的下部,以便限制上部导轨20、220或320在向上方向上的运动。
于是,可确实增大相对于施加于下部导轨10或210和上部导轨20、220或320的 分离载荷的耐载荷。将定位销60、160、260或360插入而穿过分别形成于上部导轨20、220 或320的上壁部21和座椅框架50或250的下部处以便穿通该处的第一孔21a或221a和 第二孔52a或58a。定位销60、 160、260或360固定于座椅框架50或250的下部处,使得 销钉头部61在第二孔52a或58a的附近接触座椅框架50或250下部的底壁部的上表面。 当施加分离载荷时,定位销60、160、260或360的销钉头部61接触座椅框架50或250下部 的底壁部的上表面,并且,定位销60、160、260或360的下端部在第一长形孔lla的附近与 下部导轨10或210的底壁部11接合,以便限制上部导轨20、220或320在向上方向上的运 动。因此,例如,当将下部安全带锚定件57固定于座椅框架50或250的下部时,分离载荷 的一部分从座椅框架50或250经由定位销60、 160、260或360传递至下部导轨10或210。 借助于定位销60、160、260或360来承受施加于下部导轨10或210与上部导轨20、220或 320彼此接合的部分的、针对于上部导轨20、220或320的分离载荷。于是,可限制上部导轨 20、220或320与下部导轨10或210的分离,同时可同样限制座椅框架50或250的下部与
17上部导轨20、220或320的分离。 根据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的修改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的修改实施方式,将定 位销60、160、260或360插入而穿过形成在上部导轨20、220或320的上壁部21处以便穿 通上壁部21的第一孔21a或221a。定位销60、160、260或360在其上端处包括销钉头部 61,该销钉头部61在第一孔21a或221a的附近接触座椅框架50或250的下部,以便限制 上部导轨20、220或320在向上方向上的运动。 于是,可确实增大针对于施加于下部导轨10或210和上部导轨20或320的分离 载荷的耐载荷。将定位销60、 160或360插入而穿过形成于上部导轨20或320的上壁部21 处以便穿通的第一孔21a或221a。定位销60、 160或360固定于上部导轨20或320,使得 销钉头部61在孔21a或221a的附近接触上部导轨20或320的上壁部21的上表面。当施 加分离载荷时,定位销60、 160或360的销钉头部61接触上部导轨20或320的上壁部21, 并且,定位销60、 160或360的下端部在第一长形孔11a的附近与下部导轨10或210的底 壁部11接合,以便限制上部导轨20或320在向上方向上的运动。因此,分离载荷的一部分 从固定于座椅框架50或250的下部分的上部导轨20或320经由定位销60、 160或360而 传递至下部导轨10或210。于是,可限制上部导轨20或320与下部导轨10或210的分离。 可在其构型较不复杂的座椅滑动设备1或201中获得针对于分离载荷的耐载荷的增大。
根据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定位销60、160、260或360以一体或分开的方式包括阶 梯部65或165,在将压縮载荷沿向下方向施加于座椅框架50或250的下部时,该阶梯部65 或165在长形孔11a的附近接触下部导轨10或210的上表面。 于是,可增大针对于施加于下部导轨10或210和上部导轨20、220或320的压縮 载荷的耐载荷。根据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的座椅滑动设备1或201,将上部导轨20、220或 320组装于下部导轨10或210,以便能够沿其纵向方向移动。此外,由于车辆上的冲击或加 速的波动,压縮载荷和分离载荷可施加于下部导轨10或210和上部导轨20、220或320。根 据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定位销60、160、260或360以一体或分开的方式包括阶梯部65或 165。当压縮载荷施加于上部导轨20、220或320时,阶梯部65或165接触下部导轨10或 210的底壁部11的上表面,从而可维持下部导轨10或210与上部导轨20、220或320之间 的间隙。因此,借助于阶梯部65或165来承受压縮载荷,并且可限制下部导轨10或210与 上部导轨20、220或320的变形。由此,借助于阶梯部65或165来支撑施加于座椅框架50 或250的下部的压縮载荷的一部分。可增大座椅滑动设备1或201针对于分离载荷的耐载 荷和座椅滑动设备1或201针对于压縮载荷的耐载荷。 根据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下部导轨10或210包括第一附连支架部16或18,其适 于在下部导轨10或210的底壁部11的下表面处固定于车辆地板2。长形孔lla包括分别 形成在下部导轨10或210的底壁部11处和第一附连支架部16或18处以便穿通该处的第 一长形孔lla和第二长形孔16a或18a。 于是,可进一步增大针对于施加于下部导轨10或210和上部导轨20、220或320 的分离载荷的耐载荷。定位销60、160、260或360的第二长形孔16a延伸穿过固定于下部 导轨10或210的第一附连支架部16或18。更具体而言,定位销60、160、260或360的第一 长形孔lla和第二长形孔18a延伸穿过下部导轨10或210的底壁部11和第一附连支架部 16或18。因此,当施加分离载荷时,定位销60、160、260或360在第二长形孔16a或18a的附近与第一附连支架16或18的下表面接合,以便限制上部导轨20、220或320在向上方向 上的运动。此时,借助于定位销60、 160、260或360将分离载荷的一部分传递至固定于下部 导轨10或210的第一附连支架16或18。因此,更小量的分离载荷施加至下部导轨10或 210与上部导轨20、220或320彼此接合的部分,从而可限制上部导轨20、220或320的分 离。此外,定位销60、 160、260或360与第一附连支架16或18接合,该第一附连支架16或 18具有比下部导轨10或210的底壁部11更大的刚度,以便承受分离载荷。因此,可增大座 椅滑动设备1或201对于分离载荷的耐载荷。 根据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下部导轨10或210适于固定于车辆地板2,使得其纵向 方向对应于车辆的前后方向。 于是,上部导轨20、220或320组装至下部导轨10或210从而能够在车辆的前后 方向上相对移动。换言之,可将防分离机构4、104、204或304应用于包括前后滑动机构的 座椅滑动设备1或201。当将防分离机构4、104、204或304应用于前后滑动机构时,可增大 针对于分离载荷的耐载荷,所述分离载荷因车辆在其前部碰撞之时的冲击而产生。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车辆用座椅滑动设备1或201进一步包括前后滑动机构70,该 前后滑动机构70包括适于固定于车辆地板2以便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前后下部导 轨71、和组装于前后下部导轨71以便能够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相对移动的前后上部导轨 72。下部导轨210固定于前后上部导轨72,使得其纵向方向对应于车辆的宽度方向。
于是,座椅滑动设备201包括前后滑动机构70,并且下部导轨210固定于前后上部 导轨72,使得下部导轨210的纵向方向对应于车辆的宽度方向。上部导轨220或320组装 于下部导轨210以便能够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相对移动。于是,防分离机构204或304应 用于包括侧向滑动机构80的座椅滑动设备201,并且可获得相似的效果。
19
权利要求
一种车辆用座椅滑动设备(1、201),其特征在于包括下部导轨(10、210),其形成为纵长形状,适于固定于车辆地板(2),并包括水平延伸的底壁部(11)、从所述底壁部(11)的沿所述底壁部(1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向上延伸的侧壁部(13)、和在对应的所述侧壁部(13)的端部处向下弯曲的第一竖直壁部(15);上部导轨(20、220、320),其适于固定于用于支撑座垫(51)的座椅框架(50、250)的下部,包括水平延伸的上壁部(21)、从所述上壁部(21)的沿所述上壁部(2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向下延伸的第二竖直侧壁部(22)、和接合壁部(24),所述接合壁部(24)在所述第二竖直壁部(22)的端部处向上弯曲从而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竖直壁部(15)接合,并且,所述上部导轨(20、220、320)组装至所述下部导轨(10、210),从而在所述下部导轨(10、210)的纵向方向上能够相对移动;以及防分离机构(4、104、204、304),其包括长形孔(11a)和载荷接收构件(60、160、260、360),所述长形孔(11a)形成在所述底壁部(11)处从而穿通所述底壁部(11)并且在所述下部导轨(10、210)的纵向方向上延伸,而所述载荷接收构件(60、160、260、360)的上端部直接或间接固定于所述上部导轨(20、220、320)的上壁部(21),并且所述载荷接收构件(60、160、260、360)的下端部向下插入而穿过所述长形孔(11a)从而在所述长形孔(11a)的延伸方向上能够移动、并且在所述长形孔(11a)的附近与所述下部导轨(10、210)的底壁部(11)能够接合从而限制所述上部导轨(20、220、320)在向上方向上的运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滑动设备(1、201),其中所述座椅框架(50、250)包括上部安全带锚定件(56)和下部安全带锚定件(57),所述 上部安全带锚定件(56)设置在所述座椅框架(50、250)的上后部处,从而支撑座椅安全带 (53)的上端,而所述下部安全带锚定件(57)设置在所述座椅框架(50、250)的下后部处,从 而支撑所述座椅安全带(53)的下端,并且所述载荷接收构件(60、160、260、360)固定于所述上部导轨(20、220、320)的上壁 部(21),从而定位在位于所述下部安全带锚定件(57)下方并紧挨所述下部安全带锚定件 (57)的位置处。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滑动设备(1、201),其中 所述载荷接收构件(60、160、260、360)插入而穿过分别形成在所述上部导轨(20、220、320)的上壁部(21)和所述座椅框架(50、250)的下部处从而穿通所述上壁部(21)和所述 下部的第一孔(21a、221a)和第二孔(52a、58a),并且所述载荷接收构件(60、160、260、360)在其上端处包括凸缘部(61),所述凸缘部(61) 在设置在所述座椅框架(50、250)的下部处的所述第二孔(52a、58a)的附近接触所述座椅 框架(50、250)的下部,从而限制所述上部导轨(20、220、320)在向上方向上的运动。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滑动设备(1、201),其中 所述载荷接收构件(60、160、260、360)插入而穿过形成在所述上部导轨(20、220、320)的上壁部(21)处从而穿通所述上壁部(21)的孔(21a、221a),并且所述载荷接收构件(60、160、260、360)在其上端处包括凸缘部(61),所述凸缘部(61) 在所述孔(21a、221a)的附近接触所述座椅框架(50、250)的下部,从而限制所述上部导轨 (20 、220 、320)在向上方向上的运动。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滑动设备(1、201),其中所述载荷接收构件(60、160、260、360)以一体或分开的方式包括阶梯部(65U65),当 压縮载荷沿向下方向施加于所述座椅框架(50、250)的下部时,所述阶梯部(65、165)在所 述长形孔(11a)的附近接触所述下部导轨(10、210)的上表面。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滑动设备(1、201),其中所述下部导轨(10、210)包括附连支架部(16、18),所述附连支架部(16、 18)适于在所 述下部导轨(10、210)的底壁部(11)的下表面处固定于所述车辆地板(2),并且所述长形孔(11a)包括第一长形孔(11a)和第二长形孔(16a、18a),所述第一长形孔 (11a)和所述第二长形孔(16a、18a)分别形成在所述下部导轨(10、210)的底壁部(11)处 和所述附连支架部(16、18)处从而穿通所述底壁部(11)和所述附连支架部(16、18)。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滑动设备(1、201),其中所述下部导轨(10、210)适于固定于所述车辆地板(2),使得所述下部导轨(10、210)的 纵向方向对应于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滑动设备(1、201),进一步包括 前后滑动机构(70),其包括前后下部导轨(71)和前后上部导轨(72),所述前后下部导轨(71)适于固定于所述车辆地板(2)从而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而所述前后上部 导轨(72)组装至所述前后下部导轨(71)从而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能够相对移动,其 中所述下部导轨(210)固定于所述前后上部导轨(72),使得所述下部导轨(210)的纵向 方向对应于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
全文摘要
一种车辆用座椅滑动设备(1、201),包括下部导轨(10、210),其形成为纵长形状并适于固定于车辆地板(2);上部导轨(20、220、320),其适于固定于座椅框架(50、250)并组装至下部导轨,以在所述下部导轨的纵向方向上能够相对移动;以及防分离机构(4、104、204、304),其包括长形孔(11a)和载荷接收构件(60、160、260、360),所述长形孔形成在底壁部(11)处从而穿通所述底壁部并且在纵向方向上延伸,而所述载荷接收构件的上端部固定于上壁部(21),并且所述载荷接收构件的下端部向下插入而穿过所述长形孔从而在所述长形孔的纵向方向上能够移动、并且在所述长形孔的附近与所述底壁部能够接合以限制所述上部导轨在向上方向上的运动。
文档编号B60N2/07GK101791952SQ20101010817
公开日2010年8月4日 申请日期2010年1月29日 优先权日2009年1月29日
发明者后藤直希, 山田幸史, 矶部晋也 申请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