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20134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椅。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一种车辆用椅,其具有头枕、以及在内部具有支撑头枕的靠背支架的座 椅靠背。例如在日本实开平7-1842号公报中公布了一种汽车用椅,该汽车用椅在靠背支 架上设置有冲击压承受架和头枕支撑架。冲击压承受架的下端可转动地安装在靠背支架的 下部。另外,头枕支撑架的上下的中央部可转动地安装在靠背支架上部,且头枕支撑架的下 端与所述冲击压承受架的上端连接。采用此结构时,与冲击压承受架向后方倾斜联动,头枕支撑架的上端向朝前移动 的方向转动。因此,在车辆受到后方冲撞时冲击压承受架受到乘客推压而后倾的情况下,支 撑在头枕支撑架上端的头枕随之向前方移动。由此,乘客的头部和头枕之间的间隙被填满, 从而使该乘客的颈部受到保护。然而,在所述专利文献中公布的车辆用椅是将由冲击压承受架及头枕支撑架构成 的两个支架设置在靠背支架上的结构,而且是使头枕支撑架与冲击压承受架联动的结构, 因此存在座椅结构复杂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所述这样的情况而做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椅,其能够在受 到后方冲撞时对乘客的颈部进行适当保护且结构简单。作为用于解决所述课题的车辆用椅,本发明的车辆用椅具有头枕;内部具有靠 背支架的座椅靠背,该靠背支架包括支撑所述头枕的支架和配置在其左右两侧的一对侧支 架;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延伸且使所述一对侧支架彼此相互连接;可 动部件,其设置在所述弹性部件上;以及限制部件,该限制部件设置在所述靠背支架上且和 所述可动部件卡合,当施加于所述弹性部件的向后的负荷未达到预先设定的规定值时,所 述可动部件以及所述限制部件处于所述限制部件和所述可动部件相互卡合的第1状态,当 施加于所述弹性部件的负荷为所述规定值以上时,所述可动部件以及所述限制部件转变为 解除了所述限制部件和所述可动部件卡合的第2状态,在所述第1状态中,通过限制部件限 制所述可动部件向后方移动,限制所述弹性部件向后方的弯曲量,在所述第2状态中,解除 对所述弹性部件的弯曲量的限制。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形态的车辆用椅的侧视图。图2是车辆用椅的靠背支架的立体图。图3是靠背支架的主视图。
图4是图2中的A部分的放大立体图。图5是从上面看到的可动部件以及限制部件的俯视剖视图。图6A C是用于对靠背支架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图6A是无负荷时的俯视剖视 图,图6B是就座时的俯视剖视图、图6C是受到后方冲撞时的俯视剖视图。图7是表示乘客和座椅靠背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图8是表示变形例的可动部件以及限制部件的概略俯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形态的车辆用椅1具有椅垫2 ;可前后倾斜(斜倚)地设置 在此椅垫2上的座椅靠背3 ;安装在该座椅靠背3上端的头枕4 ;左右一对倾斜装置5,该倾 斜装置5用于连接椅垫2以及座椅靠背3且调整座椅靠背3相对于椅垫2的倾斜角(参考 图2、图3)。一对倾斜装置5通过连接轴7连接成相互联动。另外,在一侧的倾斜装置5上设 有操作杆6。乘客通过对操作杆6进行操作而同时驱动由连接轴7连接的一对倾斜装置5, 来调整座椅靠背3相对于椅垫2的倾斜角。座椅靠背3在其内部具有支撑头枕4的靠背支架10 (参考图2、图3)。靠背支架10包括呈大致倒U字状的上部支架11 ;安装成为从该上部支架11的 左右两侧的下端部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侧支架12 ;以及使这些侧支架12下端彼此连接 的下部支架13。在上部支架11上设有左右一对头枕支撑部11a,其用于插入装备在头枕4上的省 略图示的支柱。头枕4通过将该支柱插入头枕支撑部Ila中而支撑在上部支架11上。弹簧固定片14分别通过焊接等安装在各侧支架12的上下方向的三个部位上。在一对侧支架12之间设有弹簧部件19,该弹簧部件19在座椅宽度方向(左右方 向)上延伸而使侧支架12彼此连接。而且,结构与弹簧部件19相同的使侧支架12彼此连 接的弹簧部件20A、20B被上下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此弹簧部件19的下方规定距离处。这些 各弹簧部件19、20A、20B的左右两端部分别固定在所述侧支架12的弹簧固定片14上。这里,弹性部件20 (安装有后述的可动部件30的部件)由下侧的两根弹簧部件 20A、20B构成。在下述中,当总体表示下侧的两根弹簧部件20A、20B时,有时仅称为弹性部 件20。弹簧部件19、20A、20B分别形成为将S字相连的波状。这样的弹簧部件19、20A、 20B通过伴随弹性变形而产生的恢复力来支撑在座椅1上就座的乘客的上半身。具体来讲, 当乘客向弹簧部件19、20A、20B施加向后的负荷时,弹簧部件19、20A、20B弯曲变形(弹性 变形)成弹簧部件19、20A、20B的各中央部22向后方位移,通过伴随该变形而产生的恢复 力来支撑乘客的上半身。另外,在弹簧部件19、20A、20B中,上侧的弹簧部件19支撑乘客的 背部中央附近,而下侧的两个弹簧部件20A、20B(弹性部件20)支撑乘客的腰部附近。在各侧支架12的下端形成有圆形的开口部。在此开口部上插通有与左右倾斜装 置5连接的所述连接轴7的端部。虽然没有详细图示,但倾斜装置5连接座椅靠背3的靠背支架10和椅垫2的省略
5图示的座垫支架。此倾斜装置5具有分别安装在靠背支架10以及座垫支架上的托架;使 各托架彼此连接成相对可旋转的齿轮装置;以及对该齿轮装置进行操作的轴部件。在轴部 件的顶端安装有所述操作杆6。而且,轴部件根据操作杆6的操作来驱动齿轮装置,从而使 两托架相对旋转。由此,调整靠背支架10相对于座垫支架的倾斜角。如图2及图3所示,在构成弹性部件20的下侧两个弹簧部件20A、20B上设有左右 一对可动部件30。各可动部件30设置成对于两个弹簧部件20A、20B共用,且安装成为将各 弹簧部件20A、20B上下连接。另一方面,在靠背支架10上设有一对限制部件40,该限制部 件40与各可动部件30卡合而限制可动部件30向后方移动。根据施加于弹性部件20 (弹簧部件20A、20B)上的负荷大小,使这些可动部件30 以及限制部件40在后述的第1状态和第2状态中切换。第1状态是当施加于弹性部件20(弹簧部件20A、20B)的向后的负荷未达到预先 设定的规定值的无负荷时(非就座时)或就座时等通常情况下、可动部件30以及限制部件 40所处的状态。如图6A以及图6B所示,在此第1状态中,通过可动部件30和限制部件40 相互卡合来限制可动部件30向后方移动,从而限制弹性部件20向后方的弯曲量(参照图 6B的弯曲量ml)。此时,在作为弹性部件20的弹簧部件20A、20B中,将其左右端部23附近 的端部附近部位21 (左右端部23和中央部22之间)作为固定端来动作。 另外,第2状态是例如车辆受到后方冲撞时那样、当施加于弹性部件20 (弹簧部件 20A.20B)的负荷为所述规定值以上时可动部件30以及限制部件40所处的状态。如图6C 所示,在此第2状态中,通过解除限制部件40和可动部件30的卡合而容许可动部件30向 后方移动,容许弹性部件20向后方较大地弯曲(参照图6C的弯曲量m2)。此时,在作为弹 性部件20的弹簧部件20A、20B中,其左右端部23起到固定端的作用。采用以上结构,在施加于弹性部件20的负荷未达到规定值的无负荷时或就座时 等通常情况下,如图7中实线所示,通过可动部件30以及限制部件40来抑制弹性部件20 向后方超出需要地弯曲,从而使就座的乘客的上半身保持适当的姿势。其另一方面,例如受到后部冲撞时那样、当施加于弹性部件20的负荷为规定值以 上时,解除通过所述可动部件30以及限制部件40对弹性部件20的弯曲量的限制,能够使 弹性部件20向后方较大地弯曲变形。因此,如图7中假想线所示,乘客的上半身深陷入座 椅靠背3中,从而填补了头部和头枕4的间隙(dl — d2),减轻头颈部的负担。又,所述规定值设定为例如充分大于就座时施加于弹性部件20的负荷且小于受 到后部冲撞时施加于弹性部件20上的负荷的值。下面,对于所述可动部件30以及所述限制部件4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又,在图 4及图5中,将图2左侧的可动部件30以及限制部件40放大地表示,右侧可动部件30以及 限制部件40的结构也是一样的。如图4、图5所示,可动部件30 —体地包含基部31和突出部32,在本实施形态中, 其通过对棒状部件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基部31设置在环绕构成弹性部件20的上下一对弹簧部件20A、20B的整个高度范 围内,安装成使各弹簧部件20A、20B的端部附近部位21彼此上下连接。另外,基部31形成 为在弹簧部件20A、20B的延伸方向(座椅宽度方向)上具有规定长度。这样的基部31通过设置在上下左右四个部位上的固定用环箍34而固定在各弹簧部件20A、20B上。具体来讲,分别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离开的弹簧部件20A的两个部位和同 样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离开的弹簧部件20B的两个部位上设置固定用环箍34,通过这些共计 4个固定用环箍34,将基部31固定在弹簧部件20A、20B上。从上面看(参照图幻,突出部32从基部31的座椅宽度方向外方的端部(在图中 为左端部)向外侧斜后方(在图中为左上方)突出。也即,从上面看,基部31和突出部32 交叉在两者之间形成为钝角的方向上。在上述结构中,当从乘客向由弹簧部件20A、20B构成的弹性部件20施加向后的负 荷而弯曲变形成该弹性部件20的中央部22向后方位移时,基部31随着该弯曲变形向后方 移动且变成其后表面朝向座椅宽度方向外方的姿势(参照图6B、C)。于是,随着该基部31 的动作,突出部32以其顶端33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移动的状态摆动位移。即,弹性部件20 向后方的弯曲变形被转换成突出部32的顶端33向座椅宽度方向外方的移动。如图2 图4所示,限制部件40分别设置在左右侧支架12上。如图4、图5所示, 限制部件40 —体地包含固定部41和支承部42。固定部41通过螺钉47固定在侧支架12上。支承部42从固定部41向前方突出设置,从后方支撑可动部件30的突出部32的 顶端33且限制该顶端33向后方移动。具体来讲,支承部42具有形状可收容突出部32的顶端33的凹部44 ;连接设置 在此凹部44的座椅宽度方向外方(在图5中为左方)的凸部45 ;以及设置在此凸部45外 方的倾斜面部46。当突出部32的朝向在规定范围内时,凹部44设置在该凹部44与该突出 部32的顶端33的至少一部分接触的位置上。在这样构成的车辆用椅1中,无负荷时、也即当施加于弹性部件20(弹簧部件20A、 20B)的向后的负荷为0时,可动部件30的突出部32的顶端33被收容在限制部件40的凹 部44内。由此,维持在通过限制部件40限制可动部件30向后方移动的所述第1状态。另外,就座时、也即当施加于弹性部件20的向后的负荷未达到所述规定值时,随 着弹性部件20向后方弯曲变形,在可动部件30上作用有使基部31向后方移动且使突出部 32的顶端33向座椅宽度方向外方移动的方向的力。然而,在就座时,由于作用在所述顶端 33上的力比较弱,因此突出部32的顶端33不会越过支承部42的凸部45,而保持收容在凹 部44内的状态。由此,限制突出部32的顶端33向后方且外方(座椅宽度方向外方)移动, 从而维持所述第1状态。另一方面,受到后方冲撞时、也即当施加于弹性部件的向后的负荷为所述规定值 以上时,由于使突出部32的顶端33向座椅宽度方向外方移动的力比较强,因此突出部32 的顶端33越过支承部42的凸部45而向其外方且后方移动。由此,容许可动部件30向后 方移动,从而实现向所述第2状态的转移。之后,当由后方冲撞引起的向后的负荷变得足够小时,可动部件30的突出部32通 过弹性部件20的恢复力而返回到所述支承部42的支撑位置(凹部44的内部)。采用所述实施形态的车辆用椅1,在施加于弹性部件20(弹簧部件20A、20B)的负 荷未达到预先设定的规定值的无负荷时或就座时等通常情况下,通过使限制部件40和可 动部件30卡合而限制弹性部件20的弯曲量。由此,抑制该弹性部件20向后方弯曲超过必 需量,从而使就座的乘客的上半身保持适当的姿势。另一方面,例如受到后方冲撞时那样、当施加于弹性部件20的负荷为规定值以上时,解除所述限制部件40和可动部件30的卡合 而使弹性部件20能够向后方较大地弯曲变形。由此,使乘客的上半身深陷入座椅靠背3中, 填补了头部和头枕4之间的间隙,从而减轻了乘客头部的负担。这样,在本实施形态中,采 用将可动部件30以及限制部件40分别设置在弹性部件20 (弹簧部件20A、20B)以及靠背 支架10上的简单结构,同时实现通常情况下乘客的上半身的姿势保持和受到后部冲撞时 乘客的颈部保护。另外,采用所述实施形态的车辆用椅1,由于可动部件30具有基部31、以及从基部 31的座椅宽度方向外方的端部向外侧斜后方延伸的突出部32,因此,随着弹性部件20向后 方弯曲变形,在可动部件30上作用有使该可动部件30的基部31向后方移动且使突出部32 的顶端33向座椅宽度方向外方移动的方向的力。在这种情况下,当弹性部件20的弯曲量 小时,作用在所述顶端33上的力较弱,因此通过将突出部32的顶端33支撑在限制部件40 的支承部42上,从而维持限制可动部件30向后方移动的第1状态。另一方面,当弹性部件 20的弯曲量大时,作用在所述突出部32的顶端33上的力变强,因此通过使该顶端33向支 承部42外方移动(脱离),从而转移到容许可动部件30向后方移动的第2状态。这样,由 于根据弹性部件20的弯曲变形而从第1状态自动地切换到第2状态,因而无需用于进行状 态切换的切换装置等机构,使结构变得更加简单。又,采用所述实施形态,通过将突出部32的顶端33收容在支承部42的凹部44内, 从而可靠地限制可动部件30向后方移动,因此有效地防止在通常时从第1状态意外地转到 第2状态的情况。又,采用所述实施形态,通过弹性部件20(弹簧部件20A、20B)的恢复力,使突出部 32的顶端33自动地返回支承部42的支撑位置(凹部44的内部),无需返回用的弹簧等, 因而进一步使结构变得简单。又,采用所述实施形态,对于构成弹性部件20的两个弹簧部件20A、20B在左右各 设置一个可动部件30,因此与在各弹簧部件20A、20B上个别设置可动部件30的情况相比,
结构变得简单。又,作为限制部件40也可以采用如图8所示的结构。在该图8例子的限制部件 140中,其支承部142的支承面144形成为平坦面(平面)。如果采用此结构,一方面在包 含就座时的通常情况下,突出部32的顶端33在所述支撑面144上向左右方向(座椅宽度 方向)滑动并支撑在该支撑面144上(参考箭头A),另一方面,在受到后方冲撞时,突出部 32的顶端33在支撑面144上向座椅宽度方向外方大幅移动而脱离该支撑面144 (参考箭头 b)。又,也可以采用将可动部件30分别设置在各弹簧部件20A、20B上的结构。或者, 也可以使安装可动部件30的对象仅为弹簧部件20A、20B的任意一方。又,可动部件30并不限于对棒状部件进行弯曲加工而获得的结构,也可以通过例 如对板状部件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最后,对于上述这样结构的车辆用椅的特征及其效果进行概述。车辆用椅具有头枕;内部具有靠背支架的座椅靠背,该靠背支架包括支撑所述 头枕的上部支架和配置在其左右两侧的一对侧支架;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在座椅宽度方 向上延伸且使所述一对侧支架彼此相互连接;设置在所述弹性部件上的可动部件;以及设置在所述靠背支架上且和所述可动部件卡合的限制部件。当施加于所述弹性部件的向后的 负荷未达到预先设定的规定值时,所述可动部件以及所述限制部件处于所述限制部件和所 述可动部件相互卡合的第1状态,而当施加于所述弹性部件的负荷为所述规定值以上时, 所述可动部件以及所述限制部件转移到解除所述限制部件和所述可动部件卡合的第2状 态。在所述第1状态中,通过限制部件限制所述可动部件向后方移动而限制所述弹性部件 向后方的弯曲量,在所述第2状态中,通过容许所述可动部件向后方移动而解除对所述弹 性部件的弯曲量的限制。采用此结构,在施加于弹性部件的负荷未达到规定值的无负荷时或就座时等通常 情况下,通过使限制部件和可动部件卡合来限制弹性部件的弯曲量。由此,抑制该弹性部件 20向后方弯曲超过必需量,从而使就座的乘客的上半身保持适当的姿势。其另一方面,例如 受到后方冲撞时那样、当施加于弹性部件的负荷为规定值以上时,能够解除所述限制部件 和可动部件的卡合而使弹性部件向后方较大地弯曲变形。由此,使乘客的上半身深陷入座 椅靠背中,填补了头部和头枕的间隙,从而减轻该乘客头部的负担。这样,在上述结构中,采 用将可动部件以及限制部件分别设置在弹性部件以及靠背支架上的简单结构,同时实现通 常情况下的乘客的上半身的姿势保持和受到后方冲撞时乘客的颈部保护。在所述结构中,较佳的是,所述可动部件具有安装在所述弹性部件上的基部、以及 从此基部的座椅宽度方向外方的端部向外侧斜后方突出的突出部,所述限制部件具有支承 部,该支承部可从后方支撑所述可动部件的突出部的顶端。一方面,在所述第1状态中,通 过将所述突出部的顶端支撑在所述支承部上,限制所述可动部件向后方移动;另一方面,在 所述第2状态中,通过使所述突出部向所述支承部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外方移动,解除所述 可动部件和所述限制部件的卡合。在此结构中,由于可动部件具有基部、以及从基部的座椅宽度方向外方的端部向 外侧斜后方延伸的突出部,因此,随着弹性部件向后方弯曲变形,在可动部件上作用有使其 基部向后方移动且使突出部的顶端向座椅宽度方向外方移动的方向的力。在这种情况下, 当弹性部件的弯曲量小时,作用在所述顶端上的力较弱,因此通过将突出部的顶端支撑在 限制部件的支承部上,从而维持在限制可动部件向后方移动的第1状态。另一方面,当弹性 部件的弯曲量大时,作用在所述突出部的顶端上的力变强,因此通过使该顶端向支承部外 方移动(脱离),从而转移到容许可动部件向后方移动的第2状态。这样,根据弹性部件的 弯曲变形而从第1状态自动地切换到第2状态,无需用于进行状态切换的切换装置等机构, 因此使结构变得更加简单。在所述结构中,较佳的是,所述限制部件的支承部具有可收容所述可动部件的突 出部顶端的凹部、以及与该凹部连接设置在座椅宽度方向外方的凸部。一方面,在所述第1 状态中,通过将所述突出部的顶端收容在所述凹部内而限制所述可动部件向后方移动;另 一方面,在所述第2状态中,通过使收容在所述凹部中的所述突出部顶端越过所述凸部而 解除所述可动部件和所述限制部件的卡合。采用此结构,由于通过将突出部的顶端收容在支承部的凹部内,可靠地限制可动 部件向后方移动,因此有效地防止在通常情况下从第1状态意外转移到第2状态的情况。在所述结构中,较佳的是,在解除了所述可动部件和所述限制部件的卡合后,通过 所述弹性部件的恢复力使所述可动部件的突出部顶端返回到所述支承部的支撑位置。
9
采用此结构,由于通过弹性部件的恢复力使突出部顶端自动地返回支承部的支撑 位置,因此无需返回用弹簧等,因此进一步使结构简单。在所述结构中,较佳的是,所述弹性部件由在所述一对侧支架之间上下隔开间隔 而设置的多个弹簧部件构成,所述可动部件分别设置在所述多个弹簧部件左右端部附近, 各可动部件安装成使所述多个弹簧部件彼此上下连接。采用此结构,与在各弹簧部件上个别地设置可动部件相比,结构变得简单。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椅,其特征在于,具有头枕⑷;在内部具有靠背支架(10)的座椅靠背(3),该靠背支架(10)包括支撑所述头枕(4)的 上部支架(11)和配置在其左右两侧的一对侧支架(12);弹性部件(20),该弹性部件00)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延伸且使所述一对侧支架(12)彼 此相互连接;可动部件(30),该可动部件(30)设置在所述弹性部件00)上;限制部件(40),该限制部件00)设置在所述靠背支架(10)上且与所述可动部件(30)卡合,当施加于所述弹性部件00)的向后的负荷未达到预先设定的规定值时,所述可动部 件(30)以及所述限制部件GO)处于所述限制部件GO)和所述可动部件(30)相互卡合的 第1状态,当施加于所述弹性部件O0)的负荷为所述规定值以上时,所述可动部件(30)以 及所述限制部件GO)转变为解除了所述限制部件GO)和所述可动部件(30)卡合的第2 状态,在所述第1状态中,通过限制部件G0)限制所述可动部件(30)向后方移动,从而限制 所述弹性部件O0)向后方的弯曲量,在所述第2状态中,通过容许所述可动部件(30)向后 方移动,从而解除对所述弹性部件O0)的弯曲量的限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部件(30)具有安装在所述弹 性部件O0)上的基部(31)、以及从该基部(31)的座椅宽度方向外方的端部向外侧斜后方 突出的突出部(32),所述限制部件G0)具有支承部(42),该支承部0 能够从后方支撑所述可动部件 (30)的突出部(32)的顶端(33),在所述第1状态中,通过所述突出部(3 的顶端(3 由所述支承部0 支承,限制所 述可动部件(30)向后方移动,在所述第2状态,通过使所述突出部(3 向所述支承部02) 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外方移动,解除所述可动部件(30)和所述限制部件G0)的卡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部件00)的支承部02)具 有能够收容所述可动部件(30)的突出部(32)的顶端(33)的凹部04)、以及与此凹部 (44)连接设置在座椅宽度方向外方的凸部05),在所述第1状态,通过将所述突出部(3 的顶端(3 收容在所述凹部G4)中,从而 限制所述可动部件(30)向后方移动,在所述第2状态,通过使收容在所述凹部04)内的所 述突出部(3 的顶端(3 越过所述凸部(45),从而解除所述可动部件(30)和所述限制部 件(40)的卡合。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用椅,其特征在于,在解除了所述可动部件(30)和所 述限制部件G0)的卡合后,通过所述弹性部件O0)的恢复力使所述可动部件(30)的突出 部(3 的顶端(3 返回到由所述支承部0 支撑的支撑位置。
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用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O0)由在所述一对 侧支架(12)之间上下隔开间隔而设置的多个弹簧部件(20A、20B)构成,所述可动部件(30)分别设置在所述多个弹簧部件(20A、20B)的左右端部附近,各可动 部件(30)安装成使所述多个弹簧部件(20A、20B)彼此上下连接。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00)由在所述一对侧支 架(12)之间上下隔开间隔而设置的多个弹簧部件(20A、20B)构成,所述可动部件(30)分别设置在所述多个弹簧部件(20A、20B)的左右端部附近,各可动 部件(30)安装成使所述多个弹簧部件(20A、20B)彼此上下连接。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椅,该车辆用椅具有支撑头枕(4)的靠背支架(10);使靠背支架(10)的一对侧支架(12)彼此相互连接的弹性部件(20);设置在弹性部件(20)上的可动部件(30);以及设置在靠背支架(10)上且与可动部件(30)卡合的限制部件(40)。当施加于弹性部件(20)的向后的负荷未达到预先设定的规定值时,可动部件(30)以及限制部件(40)处于限制部件(40)和可动部件(30)相互卡合的第1状态,而当施加于弹性部件(20)的负荷为规定值以上时,可动部件(30)以及限制部件(40)转移到解除限制部件(40)和可动部件(30)卡合的第2状态。在第1状态中,通过限制部件(40)限制可动部件(30)向后方移动,限制弹性部件(20)向后方的弯曲量;在第2状态中,通过容许可动部件(30)向后方移动而解除对弹性部件(20)的弯曲量的限制。由此,可以采用简单的结构来适当地保护受到后方冲撞时的乘客的颈部。
文档编号B60N2/68GK102069735SQ20101056671
公开日2011年5月25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19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20日
发明者冈本昌史, 冲本良太 申请人:德鱼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