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70709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用座椅,包括座椅靠背,该座椅靠背具备支承乘客的上半身的支承面和与该支承面的两侧方连续的侧靠背部。在座椅靠背(3)的支承面(3A)的宽度方向中央上部且与乘客的肩胛骨之间的脊柱部分正对的支承面部位,设有比其他的支承面部位(3A)向车辆前方侧突出的突出部(3Am)。在突出部(3Am),配有比模制衬垫(10)柔软的板坯衬垫(11)。并且,在突出部(3Am)的两侧部且与乘客的两肩胛骨部分正对的肩胛骨支承部(3Ak),也配有比模制衬垫(10)柔软的板坯衬垫(12)。
【专利说明】车辆用座椅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用座椅,特别涉及对两肩胛骨部分的压迫感少的车辆用座椅。
【背景技术】
[0002]在现有的车辆用座椅中,支撑乘客的上半身的座椅靠背的支承面上部在宽度方向来看大致呈平面。相对于此,乘客的身体的左右两肩胛骨部分比脊柱部分稍稍向后方突出。在该情况下,乘客就座于座椅时,乘客的两肩胛骨部分比脊柱部分更强地向座椅靠背挤压,而产生乘车舒适度变差的情况。
[0003]因此,作为试图解决该问题的车辆用座椅,有专利文献I所提出的技术。在专利文献I中,在座椅靠背的支承面,使与两肩胛骨正对的部位比其他的支承面部分凹陷。由此,减少或消除对两肩胛骨部分的压迫感,从而实现乘车舒适度的提高。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308233号公报实用新型内容
[0007]然而,乘客就座于座椅时,一般从腰至背的中间部抵接于座椅靠背,但背的上部即肩胛骨周边大多没有抵接于座椅靠背。因此,在乘客偶尔使肩胛骨周边抵接于座椅靠背的情况下,专利文献I的支承面形状发挥其功能,但在通常的就座姿势下,专利文献I的支承面形状不能发挥作用。因此,专利文献I的支承面形状没有与乘客的通常的就座姿势对应,其效果减半。
[0008]另外,在乘客的背的上部抵接于座椅靠背时,主要是两肩胛骨之间的脊柱部分抵接于支承面,但在专利文献I中,与该肩胛骨之间的脊柱部分正对的支承面部位也与其他的支承面部位一样由模制衬垫界定。因此,即便能够减少或消除对两肩胛骨部分的压迫感,也会导致对脊柱部分的压迫感升高,就乘车舒适度而言依然留有课题。而且,与该两肩胛骨之间正对的支承面部位处于与以往相同的平面(既没有突出也没有凹陷),所以不能够与乘客的体格差对应。
[0009]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其对两肩胛骨部分的压迫感少,并且支承面与乘客的通常的就座姿势和体格差对应而贴合于肩胛骨之间的脊柱部分。
[0010]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车辆用座椅,包括座椅靠背,该座椅靠背具备支承乘客的上半身的支承面和与该支承面的两侧方连续的侧靠背部,所述车辆用座椅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座椅靠背的支承面的宽度方向中央上部且与乘客的肩胛骨之间的脊柱部分正对的支承面部位,设有比其他的支承面部位向车辆前方侧突出的突出部。
[0011]如此,通过使与肩胛骨之间的脊柱部分正对的支承面部位为比其他的支承面部位突出的突出部,即便乘客为通常的就座姿势,也能够使该突出部抵接于肩胛骨之间的脊柱部分而进行支承。另一方面,通过与两肩胛骨部分正对的支承面部位处于与以往相同的平面(没有如专利文献I那样凹陷),结果是比突出部向车辆后方侧后退。由此,能够减少或消除对两肩胛骨的压迫感。从而,能够提高乘客的乘车舒适度。
[0012]而且,在通常的就座姿势(驾驶姿势)下,突出部处于嵌于两肩胛骨之间的状态。据此,在因车辆驾驶时的转弯或左右转弯等而左右方向的惯性力(以下称为横G)作用于乘客的情况下,乘客的身体不仅由侧靠背部从左右方向支承,而且由突出部从左右中央部支承,所以相对于横G的稳定感提高。相对于此,以往的座椅当然不必说,即使专利文献I的座椅也不能获得如本实用新型那样的相对于横G的稳定感。
[0013]此外,所述座椅靠背具备作为界定所述支承面和侧靠背部的缓冲材料的模制衬垫。在此基础上,在所述突出部,优选将比所述模制衬垫柔软的板坯衬垫配置于所述模制衬垫的前表面。
[0014]据此,能够减轻对两肩胛骨之间的脊柱部分的压迫感,进一步提高乘车舒适度。并且,虽然根据乘客的体格或就座姿势,对突出部的抵接压力也不同,但根据来自该乘客的抵接压力,板坯衬垫柔软地变形。由此,允许乘客的体格差和就座姿势的不同,并且能够使突出部确切地贴合于两肩胛骨之间的脊柱部分。
[0015]并且,在所述突出部的两侧部且与乘客的两肩胛骨部分正对的支承面部位,也优选将比所述模制衬垫柔软的板坯衬垫配置于所述模制衬垫的前表面。据此,在强烈依靠于座椅靠背的情况或车辆碰撞时等两肩胛骨部分抵接于支承面的情况下,能够缓和对该两肩胛骨部分的压迫感和冲击。此外,在该情况下,突出部的两侧部也处于与其他的支承面部位相同的平面。
[0016]实用新型效果
[001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座椅,对两肩胛骨部分的压迫感少,并且能够与乘客的通常的就座姿势和体格差对应地使支承面确切地贴合于肩胛骨之间的脊柱部分,从而能够提高相对于横G的稳定感和乘车舒适度。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利用如下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特征、优点、技术上及工业上的意义,在附图中相同数字表示相同部件。
[0019]图1是车辆用座椅的立体图。
[0020]图2是与图1的I1-1I线相当的靠背垫的剖面图。
[0021]图3是与图1的II1-1II线相当的靠背垫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适当地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代表性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能够在不超出本实用新型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
[0023]如图1所示,座椅I为汽车等的车辆用座椅,具有构成乘客的就座部的座椅座垫2、构成乘客的靠背的座椅靠背3、及支承乘客的头部的头枕4。标记5为主要在座椅座垫2的侧面配置的侧护罩。
[0024]座椅靠背3具备主要支承乘客的上半身的支承面3A和与该支承面3A的两侧方连续的侧靠背部3S。在此基础上,在支承面3A的宽度方向中央上部且与乘客的肩胛骨之间的脊柱部分正对的支承面部位(参照图3),设有比其他的支承面部位向车辆前方侧突出的突出部3Am。此外,突出部3Am的左右两侧部且与乘客的两肩胛骨部分正对的支承面部位(以下称为肩胛骨支承部)3Ak既没有突出也没有后退,与以往的座椅一样处于与其他的支承面部位相同的平面。
[0025]如图2、3所示,在座椅靠背3的内部,作为缓冲材料设有由聚氨酯泡沫等树脂发泡体构成的模制衬垫10,由该模制衬垫10构成支承面3A和侧靠背部3S。图2、3中的双点划线为表皮。并且,图3中的点划线表示乘客的上半身(肩胛骨周边)。在此基础上,突出部3Am通过如下方式设置:通过粘合等将比模制衬垫10柔软的板坯衬垫11配置于模制衬垫10的前表面。并且,在两肩胛骨支承部3Ak,也通过粘合等将比模制衬垫10柔软的板坯衬垫12配置于模制衬垫10的前表面。
[0026]作为板坯衬垫11、12,只要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弹性且柔软性比模制衬垫10高的材料就没有特别限定。代表性的是,能够使用硬度比模制衬垫10低的聚氨酯泡沫。低硬度聚氨酯泡沫通过提高发泡度或使组成不同来达到比模制衬垫10低的硬度。除此以外,也能够使用由对在纺织工序或缝制工序中获得的碎线、碎布进行针织处理后的毛毡材料、天然纤维等构成的棉状物,或者三维立体编制碳纤维、树脂纤维等并粘合各纤维彼此的接触点而提高了强度和弹性的纤维弹性体等。这些既能够仅单独使用一种也能够混合两种以上使用。
[0027]如此,通过使与肩胛骨之间的脊柱部分正对的突出部3Am比包括肩胛骨支承部3Ak的其他支承面部位突出,即便乘客为通常的就座姿势,也能够如图3的点划线所示使突出部3Am抵接于肩胛骨之间的脊柱部分并进行支承。另一方面,两肩胛骨支承部3Ak处于与其他的支承面部位相同的平面,所以能够减少或消除对乘客的两肩胛骨部分的压迫感。
[0028]而且,在通常的就座姿势(驾驶姿势)下,突出部3Am处于嵌合于两肩胛骨之间的状态。在该情况下,即便因车辆驾驶时的转弯或左右转弯等而产生的横G进行作用,由于乘客的身体不仅由侧靠背部3S支承,而且由突出部3Am从左右中央部支承,所以相对于横G的稳定感也提高。
[0029]而且,通过在突出部3Am和两肩胛骨支承部3Ak配置柔软的板坯衬垫12,能够允许乘客的体格差和就座姿势的不同,并且能够使突出部3Am确切地贴合于两肩胛骨之间的脊柱部分,能够缓和在乘客的两肩胛骨部分抵接于肩胛骨支承部3Ak的情况下对两肩胛骨部分的压迫感和冲击。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座椅,包括座椅靠背,该座椅靠背具备支承乘客的上半身的支承面和与该支承面的两侧方连续的侧靠背部,所述车辆用座椅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座椅靠背的支承面的宽度方向中央上部且与乘客的肩胛骨之间的脊柱部分正对的支承面部位,设有比其他的支承面部位向车辆前方侧突出的突出部(3A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所述座椅靠背具备作为界定所述支承面和侧靠背部的缓冲材料的模制衬垫,在所述突出部,比所述模制衬垫柔软的板坯衬垫配置于所述模制衬垫的前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在所述突出部的两侧部且与乘客的两肩胛骨部分正对的支承面部位,也将比所述模制衬垫柔软的板坯衬垫配置于所述模制衬垫的前表面。
【文档编号】B60N2/64GK203472617SQ201320291954
【公开日】2014年3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5月24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28日
【发明者】西山国男 申请人: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