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871436阅读:99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能够在所希望的滑动位置解除对解锁状态的保持。解锁保持机构(60)具备第二解锁杆(61),该第二解锁杆(61)基于座椅靠背的前倒操作而按压解锁杆(50)并使解锁杆(50)向锁定机构进行解锁动作的方向转动。还具备解锁保持杆(66),其与第二解锁杆(61)联动而转动,从而能够与第二解锁杆(61)协同动作而将锁定机构保持在解锁状态。还具备解锁解除杆,其基于上导轨的相对移动而与操作突部接触并将锁定保持杆(66)向解除对解锁状态保持的方向按压。并且具备第二解锁解除杆(81),通过对操作杆的操作输入,该第二解锁解除杆(81)将解锁保持杆(66)向解除对解锁状态保持的方向按压。
【专利说明】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一般情况下,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具备:下导轨,其固定于车辆地板;上导轨,其固定座椅并且设置为能够相对于下导轨相对移动;以及锁定机构,其能够限制上述上导轨相对于下导轨的相对移动。而且,通过解除该锁定机构的限制而成为允许上导轨相对于下导轨的相对移动的解锁状态,从而能够进行车辆前后方向的座椅位置的调整。
[0003]另外,以往座椅滑动装置是具备基于座椅靠背的前倒操作而使锁定机构成为解锁状态并且保持该解锁状态的所谓的收放功能的装置。
[0004]例如,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座椅滑动装置具备:解锁杆,其通过与前倒操作联动而转动从而对锁定机构进行解锁动作;解锁保持杆,其与解锁杆卡合并限制该解锁杆的转动。即,通过在对锁定机构进行解锁动作的位置限制解锁杆的转动,从而保持该解锁状态。另夕卜,在该座椅滑动装置中,在下导轨上设置有传感器托架(sensor bracket),在收放时,由于上导轨相对于下导轨的相对移动,从而与解锁保持杆形成为一体的解锁解除杆的一端与传感器托架接触。而且,由于该接触,解锁保持杆转动,从而解除该解锁保持杆与解锁杆之间的卡合,进而能够解除对该解锁状态的保持。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22798号公报
[0006]然而,在上述现有的结构中,只要上导轨未移动至该解锁解除杆与传感器托架接触的位置,则不解除解锁状态的保持。因此为了将座椅调整至所希望的滑动位置,在使座椅移动至解除该解锁状态的保持的位置后,再次使锁定机构成为解锁状态,所以需要调整该座椅位置,在该方面仍存在改善的余地。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所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所希望的滑动位置解除解锁状态的保持的座椅滑动装置。
[0008]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技术方案I所述的实用新型的主旨在于,具备:下导轨,其固定于车辆的地板部;上导轨,在该上导轨上固定座椅并且该上导轨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下导轨相对移动;锁定机构,其能够限制所述上导轨相对于所述下导轨的相对移动;第一解锁单元,其具有借助对操作杆的操作输入而转动的解锁杆并使所述锁定机构进行解锁动作;第二解锁单元,其基于特定的座椅操作而按压所述解锁杆并使所述解锁杆向使所述锁定机构进行解锁动作的方向转动;解锁保持杆,其与所述第二解锁单元联动而移动至保持位置,由此与所述第二解锁单元协同动作而能够将所述锁定机构保持在解锁状态;第一解锁解除单元,其基于所述上导轨的相对移动而与操作体接触,由此使所述解锁保持杆移动至解除对所述解锁状态保持的位置;以及第二解锁解除单元,其基于所述操作输入而按压所述解锁保持杆并使所述解锁保持杆移动至解除对所述解锁状态保持的位置。[0009]根据上述结构,即使在第一解锁解除单元基于上导轨的相对移动而与操作体接触并使解锁保持杆移动至解除对解锁状态保持的位置之前的阶段,通过对操作杆的操作输入,就能够在所希望的滑动位置解除对解锁状态保持。其结果能够更容易且简便地进行该座椅位置的调整。
[0010]技术方案2所述的实用新型的主旨在于,所述第一解锁解除单元具备解锁解除杆,该解锁解除杆因一端与所述操作体接触而转动,且另一端将所述解锁保持杆向解除对所述解锁状态保持的方向按压;并且所述第二解锁解除单元具备第二解锁解除杆,该第二解锁解除杆借助所述操作输入而与所述解锁杆一体地转动并将所述解锁保持杆向解除对所述解锁状态保持的方向按压。
[0011]技术方案3所述的实用新型的主旨在于,所述第二解锁解除单元构成为:所述解锁杆基于所述操作输入而将所述解锁保持杆向解除对所述解锁状态保持的方向按压。
[0012]根据上述各结构,基于对操作杆的操作输入,能够可靠地将解锁保持杆向解除对解锁状态保持的方向按压。
[0013]技术方案4所述的实用新型的主旨在于,所述第二解锁解除单元构成为:在所述第二解锁单元未按压所述解锁杆的状态下,即使对所述操作杆进行操作输入也不影响所述解锁保持杆。
[0014]根据上述结构,在通常的座椅滑动操作中,在通过操作杆使锁定机构进行解锁动作的情况下,解锁保持杆不动作。由此能够避免发生误动作从而确保高可靠性。另外,能够防止在第二解锁解除单元与解锁保持杆之间产生接触声。而且由此能够确保高静音性能。
[0015]技术方案5所述的实用新型的主旨在于,所述特定的座椅操作是座椅靠背的前倒操作。
[0016]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以与很多座椅滑动装置相同的操作来利用收放功能。
[0017]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在所希望的滑动位置来解除对解锁状态保持的座椅滑动装置。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的立体图。
[0019]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的侧视图。
[0020]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滑动装置以及座椅放倒装置的立体图。
[0021]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的立体图。
[0022]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滑动装置的简要结构的剖视图(A-A剖视图)。
[0023]图6是表不第一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的简要结构的剖视图(锁定动作时的B-B剖视图)。
[0024]图7是表不第一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的简要结构的剖视图(解锁动作时的B-B剖视图)。
[0025]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解锁保持机构的立体图。
[0026]图9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解锁保持机构的侧视图。
[0027]图10 (a)、图10 (b)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解锁保持杆的动作说明图。
[0028]图11是表不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的侧面的立体图。[0029]图1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解锁解除杆的动作说明图。
[0030]图13是表不第一实施方式的相邻的座椅的侧面的立体图。
[0031]图1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解锁解除杆的动作说明图。
[0032]图15 (a)、图15 (b)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解锁保持机构的作用说明图。
[0033]图1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滑动装置的立体图。
[0034]图1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滑动装置的侧视图(从内侧面观察)。
[0035]图1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滑动装置的侧视图(从外侧面观察)。
[0036]图1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的简要结构的剖视图(C-C剖面)。
[0037]图20是笫二实施方式的解锁保持机构的动作锐明图。
[0038]图2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解锁保持机构的动作说明图(解锁保持状态)。
[0039]图22是解锁保持杆的立体图。
[0040]图23 Ca)是表示解锁保持杆的凸缘与解锁杆的按压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锁定状态),图23 (b)是解锁保持杆的凸缘附近的剖视图(D-D剖面)。
[0041]图24 Ca)是表示解锁保持杆的凸缘与解锁杆的按压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解锁保持状态),图24 (b)是解锁保持杆的凸缘附近的剖视图(D' -D'剖面)。
`[0042]图25 Ca)是表示解锁保持杆的凸缘与解锁杆的按压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解锁杆全行程状态),图25 (b)是解锁保持杆的凸缘附近的剖视图(D',-D',剖面)。
[0043]图26是其他例子的解锁保持机构的简要结构图。
[0044]附图标记说明:1…座椅;2…椅垫;3…座椅靠背;5…下导轨;11…座椅;12…座椅(相邻的座椅);20…座椅滑动装置;21…上导轨;23、24…侧面框架;28…副框架;31…侧面防护罩;31a…侧面;32…侧面防护罩;33…中间防护罩;35…座椅放倒装置;40...锁定机构;41 (41A、41B)…锁定杆;41a…卡合爪;41b…主体部;41c…杆部;42…卡合孔;46、47…转动轴;48…操作杆;49…连杆机构;50 (50A)…解锁杆(第一解锁单元);50a…上端部;60…解锁保持机构;61…第二解锁杆(第二解锁单元);61a...按压杆部;61b…连接杆部;62…按压凸缘;63…线;64…拉动部;65…连接部;66…解锁保持杆;66a…前端部;67...转动轴;68…扭转螺旋弹簧;69…钩状部;71…解锁解除杆(第一解锁解除单元);71a…作用杆;71b…操作杆;72…转动轴;73…扭转螺旋弹簧;74…转动操作部;77…侧面防护罩;77a…侧面;78、79…操作突部(操作体);81…第二解锁解除杆(第二解锁解除单元);82...被按压突部;10L...座椅滑动装置;102…下导轨;103…上导轨;105…侧面框架;105a…内侧面;105b…外侧面;106…座椅放倒装置;110…锁定机构;111…转动轴;112…锁定杆;112a…卡合爪;112c…杆部;115…卡合孔;116…弹簧部件;119…转动轴;120…解锁杆(第一解锁单元、第二解锁解除单元);120a…操作端;120b…按压端;121…操作杆;121a…操作部;123…弹簧部件;130…解锁保持机构;131…插通孔;132…凸缘;140…第二解锁杆(第二解锁单元);140a…外周;141…转动轴;142…基部;143…按压突部;144…连结部件;145…拉动杆;146…弹簧部件;147…转动轴;150…解锁保持杆;150a…外周;151…前端部;152…弹簧部件;154…切口 ;155…弹簧部件;160…解锁解除杆(第一解锁解除单元);161…前端部;163…传感器托架(操作体);163a…前端;163b…上表面;165…凸缘;167…切口 ;170…按压部疋…地板部;P1、P2、P3…转动位置。【具体实施方式】
[0045]第一实施方式
[0046]以下,参照附图对将本实用新型具体化了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47]如图1所不,车辆用座椅I具备:椅垫2 ;以及座椅靠背3,其设置为相对于该椅垫2的后端部自由倾动。另外,该座椅I构成为能够分割为左右一对座椅11、12的后部座椅(第二排座椅)。而且上述各座椅11、12能够彼此独立地进行该车辆前后方向的位置调整、以及该座椅靠背3的倾倒角度调整。
[0048]具体而言,在车辆的地板部F且在与上述各座椅11、12对应的位置,分别并列配置有以两条为一组的下导轨5。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借助上述各下导轨5在各座椅11、12的每一个上所形成的座椅滑动装置20的功能,从而能够实现该车辆前后方向的座椅位置调

iF.0
[0049]此外,座椅滑动装置20的基本结构以及后述的座椅放倒装置35的基本结构在各座椅11、12中大致相同。因此为了便于说明,对于其共通的部分,仅对座椅11侧进行说明而省略座椅12侧的说明。
[0050]如图2?图4所示,座椅滑动装置20具备上导轨21,该上导轨21设置为能够相对于各下导轨5相对移动。而且,通过将座椅11固定于该上导轨21,由此座椅11能够与该上导轨21 —起在下导轨5上移动。
[0051]若详细叙述,则如图5所示,下导轨5具备沿车辆前后方向(图5中的与纸面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底壁部5c。另外,在底壁部5c的宽度方向(图5中的左右方向)两端,分别立设有外壁部5d,并且在上述各外壁部5d的上端,分别形成有朝向宽度方向内侧折回的凸缘状的上壁部5e。而且在上述各上壁部5e的前端分别形成有内壁部5f,该内壁部5f通过朝向下侧折回,由此隔开规定的间隔而在宽度方向上对置。
[0052]另一方面,上导轨21具备:主体部21a,其通过在上侧形成为成为凸出的字状而配置于下导轨5侧的内壁部5f之间;一对伸出部21b,它们从上述主体部21a的下端朝向宽度方向外侧以凸缘状折回。另外,上导轨21具备钩部21c,该钩部21c通过从上述各伸出部21b的前端朝向上侧折回而分别配置于围在下导轨5侧的外壁部5d、上壁部5e以及内壁部5f之间的空间内。而且,在上述各钩部21c上分别设置有多个车轮22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各两个),车轮22与下导轨5的设置于底壁部5c的轨道部5g抵接并转动。
[0053]S卩,本实施方式的上导轨21由于上述各车轮22的转动而能够以在轨道部5g上行走的方式沿着下导轨5的延伸方向移动。另外,由于该各伸出部21b以及钩部21c配置于围在下导轨5侧的各外壁部5d、上壁部5e以及内壁部5f之间的空间内,所以限制相对于下导轨5的上方向以及宽度方向的相对移动。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此能够稳定地保持上导轨21与该下导轨5之间的位置关系。
[0054]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各上导轨21上分别立设有形成为板状的侧面框架23、24。如图2所示,在一方的侧面框架23上设置有连结部25,该连结部25从侧面框架23的后端部(该图中的左侧的端部)向上方突出。另外,如图3所示,在两个侧面框架23、24之间架设有两根管26、27。此外,在另一方的侧面框架24的侧方设置有副框架28,该副框架28通过固定于上述管26、27的前端而与侧面框架24大致平行地配置。而且在该副框架28的后端部设置有与侧面框架23同样的连结部25。[0055]如图1所示,在侧面框架23、侧面框架24以及副框架28上分别设置有覆盖其外侧的侧面防护罩31、32。另外,对于架设在侧面框架24以及副框架28之间的各管26、27,也同样安装有覆盖其外侧的中间防护罩33。而且本实施方式的椅垫2通过将垫部件(省略图示)固定在该中间防护罩33上而形成。
[0056]另外,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侧面框架23以及副框架28的后端部分别设置有座椅放倒装置35。具体而言,上述座椅放倒装置35与以架设于两者之间的杆36为转动中心的同轴的方式设置于侧面框架23以及副框架28的各连结部25。而且座椅靠背3经由上述座椅放倒装置35而与椅垫2连结。
[0057]本实施方式的各座椅放倒装置35具有公知的能够限制座椅靠背3相对于椅垫2的相对转动以及允许该相对转动的结构。具体而言,如图1以及图3所示,在副框架28上设置有:手动式操作杆37,其向覆盖副框架28的外侧的侧面防护罩32的侧方突出;以及脚踏杆38,其向椅垫2的后方突出。另外,如图3所示,在副框架28设置有盘簧39,座椅靠背3基于该盘簧39的弹力而被向车辆前方(参照图2,右侧)倾倒(前倒)的方向施力。而且,由此对于座椅11而言,通过操作该操作杆37能够调整座椅靠背3的倾倒角度,并且通过操作脚踏杆38而能够进行前倒操作。
[0058]另外,座椅滑动装置20具备锁定机构40,该锁定机构40能够限制如上所述的上导轨21相对于下导轨5的相对移动。
[0059]若详细叙述,则如图2以及图4所示,在上导轨21上设置有具有多个卡合爪41a的锁定杆41。另外,在下导轨5上形成有多个卡合孔42,多个卡合孔42沿着下导轨5的长度方向而与锁定杆41的各卡合爪41a对应。而且由于该锁定杆41的各卡合爪41a与下导轨5侧的各卡合孔42卡合,所以本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40能够限制上导轨21相对于下导轨5的相对移动。
[0060]并且,若详细叙述,则如图6以及图7所示,锁定杆41具备主体部41b,该主体部41b具有弯曲的板状外形。另外,在上导轨21的主体部21a形成有插通孔43,该插通孔43沿宽度方向(各图中的左右方向)贯通该主体部21a (构成主体部21a的板材)。而且,锁定杆41以主体部41b插通于该插通孔43的状态与上导轨21连结。
[0061]具体而言,锁定杆41具有沿着上导轨21的长度方向的转动轴(各图中,与纸面正交的方向,省略图示)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另外,在上导轨21的主体部21a上的插通孔43的下方(各图中的下侧)以及钩部21c,分别形成有多个插通孔44,插通孔44能够供锁定杆41的各卡合爪41a插通。而且,在上导轨21上设置有弹簧部件45,该弹簧部件45对锁定杆41向各卡合爪41a插入上导轨21的各插通孔44内的方向(在各图中绕顺时针方向)施力使之转动。
[0062]S卩,由于锁定杆41基于该弹簧部件45的弹力而转动,所以本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40通常如图6所示形成为锁定状态,即,插入该各插通孔44的各卡合爪41a经由上述各插通孔44而与下导轨5侧的各卡合孔42卡合。
[0063]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锁定杆41的与其各卡合爪41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为杆部41c,通过压下该杆部41c以使锁定杆41克服弹簧部件45的弹力而向解锁方向(各图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而且本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40基于由于压下该杆部41c所引起的锁定杆41的转动,能够如图7所示形成为从各插通孔44拔脱各卡合爪41a的状态、即成为解除下导轨5侧的各卡合孔42与各卡合爪41a之间的卡合的解锁状态。
[0064]若进一步详细叙述,则如图4所示,在各上导轨21上沿其长度方向分别设置有两个锁定杆41A、41B。另外,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上述各锁定杆41A、41B的上方设置有一对转动轴46、47,该一对转动轴46、47架设在侧面框架23以及副框架28之间。此外与上述座椅放倒用的操作杆37同样,在副框架28设置有:手动式操作杆48,其向侧面防护罩32的侧方突出;连杆机构49,其将对该操作杆48的操作输入转换为上述各转动轴46、47的转动。而且在各转动轴46、47上分别设置有解锁杆50,该解锁杆50与各转动轴46、47 —体地转动,由此将所对应的各锁定杆41A、41B (的杆部41c)向下方压下。
[0065]S卩,由于利用者对操作杆48进行操作(在本实施方式中,抬起),从而各转动轴46、47转动。然后,由于设置于上述各转动轴46、47的各解锁杆50将与所对应的各锁定杆41A、41B压下,从而锁定机构40成为解锁状态。
[0066]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解锁杆50分别基于螺旋弹簧51 (省略一部分图示)的弹力,而被向与压下各锁定杆41A、41B的方向的相反的方向施力。同样,操作杆48也基于螺旋弹簧52的弹力而被向移动至其操作前的位置的方向施力。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此由于该利用者停止对操作杆48的操作输入,从而能够再次使锁定机构40形成为锁定状态。
[0067]收放功能
[0068]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座椅滑动装置所具有的收放功能进行说明。
[0069]如图2所示,在座椅11的侧面框架23设置有解锁保持机构60,该解锁保持机构60能够与座椅靠背3的前倒操作联动而使上述锁定机构40进行解锁动作,并能够将该锁定机构40保持在解锁状态。
[0070]若详细叙述,则如图8以及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解锁保持机构60具备第二解锁杆61,该第二解锁杆61与解锁保持机构60具有共通的转动中心L并与上述解锁杆50并排配置。
[007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解锁杆61在侧面框架23侧的上导轨21上与解锁杆50A同轴地并列配置,其中,上述解锁杆50A与配置于车辆前侧的锁定杆41A对应。另外,第二解锁杆61具有:按压杆部61a,其以锁定杆61的转动中心L为基端而沿解锁杆50A的长度方向(参照图9,左右方向)延伸;连接杆部61b,其以相同的转动中心L为基端而向上方(参照图9,上侧)延伸。而且在按压杆部61a的前端形成有按压凸缘62,该按压凸缘62通过朝向解锁杆50A侧折回,由此能够与该解锁杆50A的上端部50a抵接。
[0072]另外,如图2所示,在设置于侧面框架23的连结部25的座椅放倒装置35形成有拉动部64,该拉动部64因座椅靠背3前倒而转动,从而将与其前端连接的线63拉起。而且如图9所示,在构成上述第二解锁杆61的连接杆部61b的前端设置有与上述线63的另一端连接的连接部65。
[0073]S卩,第二解锁杆61基于因座椅靠背3的前倒而产生的线63的拉力而向连接杆部61b被拉向后侧(该图中的左侧)的方向(该图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进而设置于按压杆部61a的按压凸缘62由于该转动而按压解锁杆50A的上端部50a。而且基于该按压力,解锁杆50A与第二解锁杆61 —起转动。
[0074]其中,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解锁杆50A的转动经由固定该解锁杆50A的转动轴46、连杆机构49以及转动轴47而传递至其他解锁杆50。然后上述各解锁杆50分别压下所对应的各锁定杆41(41A、41B),由此本实施方式的解锁保持机构60能够使该各锁定杆41构成的锁定机构40进行解锁动作。
[0075]另外,如图2、图8以及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解锁保持机构60具备解锁保持杆66,该解锁保持杆66设置为能够以与第二解锁杆61的外周抵接的状态转动。而且构成为,在由于上述第二解锁杆61的转动而使锁定机构40进行解锁动作后,该解锁保持杆66与第二解锁杆61协同动作,从而将锁定机构40保持为解锁状态。
[0076]若详细叙述,则如图8以及图9所示,解锁保持杆66具有转动轴67,该转动轴67配置为在第二解锁杆61的上方(各图中的上侧)与该第二解锁杆61的转动中心L (转动轴46)大致平行。而且,由于嵌装于解锁保持杆66的转动轴67的扭转螺旋弹簧68对解锁保持杆66施力(在图9中,向逆时针方向施力),从而解锁保持杆66的前端部66a与第二解锁杆61的外周抵接。
[0077]其中,如图10 (a)、图10 (b)所示,在构成第二解锁杆61的连接杆部61b形成有折弯成钩状的部分(钩状部69)。而且,解锁保持杆66的前端部66a抵接于该钩状部69附近。
[0078]具体而言,如图10 (a)所示,在第二解锁杆61基于座椅靠背3的前倒操作而进行转动前的状态下,解锁保持杆66的前端部66a抵接于比该钩状部69靠前端侧(连接部65侦D的位置。而且如图10 (b)所示,在第二解锁杆61转动至使锁定机构40进行解锁动作的位置的状态下,解锁保持杆66的前端部66a抵接于比该钩状部69靠基端侧(转动中心L侦D的位置。
[0079]S卩,由于解锁保持杆66与第二解锁杆61联动而转动,从而解锁保持杆66相对于第二解锁杆61的抵接点从外观上沿连接杆部61b的外周从前端侧向基端侧移动。
[0080]在本实施方式中,这样由于双方的抵接点向比钩状部69靠基端侧移动,从而使解锁保持杆66的前端部66a与该钩状部69卡合。而且由此,通过限制第二解锁杆61的转动就能够将锁定机构40保持在解锁状态。
[0081]另外,解锁保持机构60具备作为第一解锁解除单元的解锁解除杆71,该解锁解除杆71基于上导轨21相对于下导轨5的相对移动,能够解除这样的解锁保持杆66的保持解锁状态。
[0082]如图8以及图9所示,解锁解除杆71具备转动轴72,该转动轴72在上述解锁保持杆66相对于转动轴67的扭转位置而沿上下方向(各图中的上下方向)延伸。而且解锁解除杆71具有以上述转动轴72为基端且向大致相反的方向以直线延伸的作用杆71a以及操作杆 71b。
[0083]若详细叙述,则作用杆71a以及操作杆71b分别形成为大致长条板状。另外将扭转螺旋弹簧73嵌装于转动轴72。而且,由于解锁解除杆71被该扭转螺旋弹簧73施力,由此该作用杆71a从车辆前侧(图9中的右侧)与解锁保持杆66的前端部66a抵接。
[0084]另一方面,在操作杆71b的前端安装有形成为立方体状的树脂制的转动操作部74。而且,本实施方式的解锁解除杆71基于操作体相对于该转动操作部74的接触,而能够向与该接触方向对应的方向转动。
[0085]另外,如图11所示,在包围侧面框架23以及解锁保持机构60的外侧的侧面防护罩31设置有收容罩75,该收容罩75能够收容设置于该操作杆71b的前端的转动操作部74而不妨碍解锁解除杆71的转动。另外,该收容罩75在侧面防护罩31的侧面31a具有开口部75a。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设置于该操作杆71b前端的转动操作部74基于解锁解除杆71的转动而从收容罩75的开口部75a向侧面防护罩31的侧方突出。
[0086]若详细叙述,则如图12所示,上述解锁保持杆66与解锁解除杆71(的作用杆71a)的抵接点基于该解锁保持杆66的转动,而沿车辆前后方向(该图中为左右方向)移动。
[0087]S卩,如上所述,解锁保持杆66与第二解锁杆61的转动联动(参照图10 (a)、图10(b)),从而解锁保持杆66以与该第二解锁杆61抵接的前端部66a朝向车辆前侧(图12中的左侧)移动的方式转动。而且,解锁解除杆71被上述扭转螺旋弹簧73施力,从而该作用杆71a从车辆前侧与解锁保持杆66的前端部66a抵接。
[0088]因此,由于解锁保持杆66的前端部66a向车辆前侧移动,从而解锁解除杆71向成为其抵接点的作用杆71 a朝向车辆前侧移动的方向(该图中为顺时针方向)转动。
[0089]S卩,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此将解锁解除杆71基于作用杆71a朝向车辆前侧移动的转动方向设为“第一方向”,将与该第一方向相反的转动方向设为“第二方向”。
[0090]本实施方式的解锁解除杆71通过以上方式而成为向第一方向转动前的状态、即在位于解锁保持杆66与第二解锁杆61联动而移动至保持位置前的转动位置P1,设置于其操作杆71b的转动操作部74全部收容于收容罩75内。并且构成为,由于与其抵接的解锁保持杆66联动而转动,从而该转动操作部74从收容罩75的开口部75a向侧面防护罩31的侧方突出。
[0091]S卩,对于本实施方式的解锁解除杆71而言,在由于基于座椅靠背3的前倒操作的收放功能而使锁定机构40进行解锁动作前的状态下,操作体无法与该转动操作部74接触。
[0092]但是,由于解锁解除杆71与移动至保持位置的解锁保持杆66联动而向第一方向转动,从而转动操作部74露出到收容罩75的外部。而且由此,本实施方式的解锁解除杆71构成为,在该座椅11移动的车辆前后方向、即在上导轨21相对于下导轨5的相对移动方向上,操作体能够与该转动操作部74接触。
[0093]具体而言,伴随基于收放功能的解锁动作,解锁解除杆71向第一方向转动至与解锁保持杆66移动至保持位置的状态(参照图10 (b))对应的转动位置P2。
[0094]另外此时,在操作体从车辆后侧(该图中为右侧)与从该收容罩75的开口部75a突出的转动操作部74接触的情况下,解锁解除杆71向其作用杆71a朝向车辆后侧移动的方向即第二方向转动。而且本实施方式的解锁保持机构60构成为,基于解锁解除杆71向该第二方向的转动,来解除该解锁保持杆66保持的解锁状态。
[0095]S卩,由于解锁解除杆71向第二方向转动,从而解锁保持杆66经由其抵接的作用杆71a而被朝向车辆后侧按压。而且,解锁保持杆66基于该按压力而转动,从而解除其前端部66a与第二解锁杆61的钩状部69之间的卡合,由此锁定机构40恢复成锁定状态。
[0096]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解锁解除杆71在对该转动操作部74输入克服扭转螺旋弹簧73的弹力的外力(操作体的接触)的情况下,能够越过与该解锁保持杆66移动至保持位置的状态对应的转动位置P2,而进一步向第一方向转动。
[0097]具体而言,解锁解除杆71在设置于其操作杆71b的前端的转动操作部74没入收容罩75内的状态下向第一方向转动。另外,此时解锁解除杆71的作用杆71a从解锁保持杆66分离。即,解锁保持杆66即使在该状态下,也基于其前端部66a与第二解锁杆61的钩状部69之间的卡合,而处于能够保持解锁状态的保持位置(参照图10 (b))。而且由此,本实施方式的解锁保持机构60构成为,将锁定机构40保持为解锁状态不变,使该解锁解除杆71向第一方向转动至不能进行基于操作体与该转动操作部74接触的转动操作的转动位置P3。
[0098]另外,如图1以及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座椅11相邻的座椅12的侧面防护罩77上设置有操作突部78,该操作突部78从侧面防护罩77的侧面77a朝向座椅11侧的侧面防护罩31突出。
[0099]若详细叙述,则该操作突部78设置于与以上述方式设置于侧面防护罩31的侧面31a的收容罩75的开口部75a对应的位置。具体而言,操作突部78被设定为,其座椅高度方向(参照图2、上下方向)的位置与开口部75a相等。而且操作突部78被设定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将两个座椅11、12排列配置于相等的位置时(参照图1),位于比座椅11侧的开口部75a稍靠车辆前侧的位置。
[0100]S卩,对于本实施方式的解锁保持机构60而言,基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座椅11的移动,作为操作体的操作突部78与转动操作部74接触。而且由此,由于解锁解除杆71向第二方向转动,从而能够解除对该解锁状态的保持。
[0101]另外,如图8以及图9所示,在解锁杆50的转动轴46设置有第二解锁解除杆81,该第二解锁解除杆81基于对操作杆48进行的操作输入而与转动轴46 —体地转动。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由于该第二解锁解除杆81按压解锁保持杆66而使该解锁保持杆66移动至解除对解锁状态保持的位置,从而构成该第二解锁解除单元。
[0102]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解锁解除杆81以相对于转动轴46固定的固定部分为基端,形成为其前端81a向上方延伸的大致长条平板状。另外,第二解锁解除杆81在转动轴46的轴上固定于在比解锁杆50靠座椅I的宽度方向外侧(图9中的与纸面正交的方向的近前侧)的位置、与该解锁杆50之间夹设第二解锁杆61的位置。而且,由此,第二解锁解除杆81以转动轴46为转动中心与解锁杆50 —体地转动。
[0103]另一方面,在解锁保持杆66的前端部66a设置有被按压突部82,该被按压突部82由于第二解锁解除杆81的基于对操作杆48进行的操作输入的转动,而被该第二解锁解除杆81的前端81a按压。具体而言,被按压突部82具有大致平板状的外形并固定于解锁保持杆66中的座椅I的宽度方向外侧(图9中的与纸面正交的方向的近前侧)的平面部(66b)。另外,被按压突部82具有前端部82a,该前端部82a从解锁保持杆66的前端部66a向该解锁保持杆66的施力方向(图9中的逆时针方向)突出。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前端部82a主要形成为被第二解锁解除杆81的前端81a按压的部分。
[0104]其中,如图10 (a)所示,对于第二解锁解除杆81而言,在第二解锁杆61基于座椅靠背3的前倒操作而转动前的状态下,即在第二解锁杆61位于未按压解锁杆50的位置的情况下,即使对操作杆48进行操作输入,也不会干涉解锁保持杆66。
[0105]S卩,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在利用解锁保持杆66来保持解锁状态的情况下,仅在转动轴46 (以及解锁杆50)因对操作杆48进行操作输入而进一步转动时(该图中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全行程状态),第二解锁解除杆81按压被按压突部82。此外,图14中的双点划线NO、NI分别表示在“锁定状态”、“解锁保持状态”下未操作操作杆48的情况下解锁杆50的前端位置。另外,双点划线N2表示解锁杆50由于对操作杆48进行操作输入而处于“全行程状态”的情况下的该解锁杆50的前端位置。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此,解锁保持杆66向解除该解锁保持杆66与笫二解锁杆61之间的卡合的方向(该图中的顺时针转动)转动,从而能够解除对该解锁状态的保持。
[0106]接下来,对如上所述地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解锁保持机构的作用进行说明。
[0107]如图15 (a)所示,通过收放功能保持解锁状态的座椅11向车辆前侧(该图中的左侧)移动。而且,在多数情况下,之后,返回至与相邻的座椅12并排的位置(该图中的双方的前端在虚线M所示的车辆前后方向一致的位置)。
[0108]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此时的座椅滑动动作,从而向座椅11的侧方突出的转动操作部74与设置于相邻的座椅12的操作突部78接触。S卩,在座椅11向车辆后侧移动时,由于该转动操作部74与座椅12侧的操作突部78接触,从而相对地以向第二方向转动的方式操作解锁解除杆71 (参照图12,该图中的实线箭头表示的转动操作)。而且通过该转动操作来解除对解锁状态的保持,从而座椅11固定在与其相邻的座椅12并排的位置。
[0109]另外,如图15 (b)所示,在利用收放功能时,假定该座椅11位于比相邻的座椅12靠车辆后侧(该图中为右侧)的位置的情况。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借助该向车辆前侧的座椅滑动动作,向座椅11的侧方突出的转动操作部74成为从车辆后侧与设置于相邻的座椅12的操作突部78接触的状态。
[0110]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该接触而使解锁解除杆71进一步向第一方向(该图中为顺时针方向)转动(参照图12,该图中的虚线箭头表示的转动操作)。并且由于解锁解除杆71转动至不能基于该接触进行转动操作的位置(参照图12,转动位置P3),从而能够使座椅11顺畅地向车辆前侧移动,而不使转动操作部74卡挂于座椅12侧的操作突部78。
[0111]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座椅11利用收放功能而向车辆前侧移动后,即使在该座椅11从车辆前侧向后侧移动而与相邻的座椅12并排前的阶段,由于利用者操作操作杆48,从而与解锁杆50 —体地转动的第二解锁解除杆81也按压解锁保持杆66。而且由此,由于解锁保持杆66向解除对解锁状态保持的方向转动,从而能够将座椅11固定于所希望的滑动位置。
[0112]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如下的效果。
[0113](O解锁保持机构60具备第二解锁杆61,该第二解锁杆61基于座椅靠背3的前倒操作而按压解锁杆50而使解锁杆50向锁定机构40进行解锁动作的方向转动。另外解锁保持机构60具备解锁保持杆66,该解锁保持杆66与第二解锁杆61联动而转动至保持位置,从而与该第二解锁杆61协同动作而能够将锁定机构40保持在解锁状态。解锁保持机构60还具备解锁解除杆71,该解锁解除杆71的一端基于上导轨21的相对移动与操作突部78接触而转动,另一端将解锁保持杆66向解除对解锁状态保持的方向按压。而且解锁保持机构60具备第二解锁解除杆81,由于对操作杆48进行操作输入,该第二解锁解除杆81与解锁杆50 —体地转动,并且将解锁保持杆66向解除对解锁状态保持的方向按压。
[0114]根据上述结构,即使是在基于上导轨21相对于下导轨5的相对移动,解锁解除杆71与操作突部78接触而向解除对解锁状态保持的方向按压解锁保持杆66之前的阶段,通过对操作杆48的操作输入,也能够在所希望的滑动位置解除对解锁状态的保持。其结果能够更容易且简便地进行该座椅位置的调整。
[0115](2)第二解锁解除杆81构成为,在第二解锁杆61位于未按压解锁杆50的位置的情况下,即使第二解锁解除杆81因对操作杆48的操作输入而转动,也不会干涉解锁保持杆66 (被按压突部82)。
[0116]根据上述结构,在通常的座椅滑动操作中,且在通过操作杆48使锁定机构40进行解锁动作的情况下,解锁保持杆66不转动。由此能够避免产生误动作从而确保高可靠性。另外,能够防止在第二解锁解除杆81与解锁保持杆66之间产生接触声。而且由此能够确保高静音性能。
[0117]第二实施方式
[0118]以下,参照附图对将本实用新型具体化了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119]如图16所不,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滑动装置20同样,本实施方式的座椅滑动装置101具备:两条下导轨102,它们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平行地延伸;上导轨103,其设置为能够在上述各下导轨102上沿着其延伸方向相对移动。而且,未图示的座椅支承在上述各上导轨103上,从而能够在其车辆前后方向调整座椅位置。
[0120]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下导轨102分别经由基座托架104固定于车辆的地板部F上。而且,在各上导轨103上分别设置有构成未图示的椅垫的骨格的侧面框架105。
[0121]若详细叙述,则如图16?图1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侧面框架105形成为具有大致矩形外形的平板状。而且,该侧面框架105以其长度方向与上导轨103 (以及下导轨102)的延伸方向(图17以及图18中的左右方向)一致的方式立设于该上导轨103上。
[0122]如图1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下导轨102具有具备底壁部102c、外壁部102d、上壁部102e以及内壁部102f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下导轨5大致相同的形状。另一方面,上导轨103具备主体部103a,该主体部103a与上述侧面框架105形成为一体。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上导轨21同样,在该主体部103a的下端(该图中的下侧的端部)设置有:一对伸出部103b,它们朝向宽度方向(该图中的左右方向)外侧凸缘状地折回;以及钩部103c,其从上述各伸出部21b的前端朝向上侧折回。
[0123]即,本实施方式的上导轨103以其主体部103a配置于下导轨102侧的两内壁部102f之间的方式安装于该下导轨102。而且,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由于该各伸出部103b以及钩部103c配置于由下导轨102侧的各外壁部102d、上壁部102e以及内壁部102f之间围起的空间内,从而限制上导轨103相对于下导轨102向上方向以及宽度方向相对移动。
[0124]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取代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轮22,在下导轨102与上导轨103之间夹设有多个转动体(省略图示)。而且,构成为通过上述转动体转动,确保该下导轨102与上导轨103之间的圆滑的相对移动。
[0125]另外,如图16?图18所不,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在侧面框架105的后端部(图18中的左侧的端部),设置有公知的座椅放倒装置106。而且,座椅靠背(省略图示)经由该座椅放倒装置106与椅垫(省略图示)连接,从而能够在限制相对于该椅垫的相对转动的状态和允许该相对转动的状态之间进行转换。
[0126]具体而言,座椅放倒装置106具备:手动式操作杆107,其向侧面框架105的侧方突出;以及脚踏杆108,其向侧面框架105的后方突出。另外,座椅靠背基于盘簧109 (参照图16)的弹力而向倾倒(前倒)向车辆前方(图18中的右侧)的方向被施力。而且,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座椅放倒装置106也能够通过对该操作杆107进行操作来调整座椅靠背的倾倒角度,并通过对脚踏杆108进行操作来进行前倒操作。
[0127]另外,如图19所示,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在座椅滑动装置101设置有锁定机构110,该锁定机构110能够限制上导轨103相对于下导轨102的相对移动。
[0128]若详细叙述,则本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110具备锁定杆112,该锁定杆112具有沿该延伸方向(各图中的与纸面正交的方向,省略图示)的转动轴111,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上导轨103。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该锁定杆112设置于侧面框架105的内侧面105a。而且,如图19所不,与上述笫一实施方式的锁定杆41同样,在锁定杆112的一端(该图中的配置于下侧的端部),形成有能够与设置于下导轨102侧的卡合孔115卡合的卡合爪112a。
[0129]具体而言,如图1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弹簧部件(扭转螺旋弹簧)116嵌装于锁定杆112的转动轴111。而且如图19所示,锁定杆112基于该弹簧部件116的弹力,向锁定杆112的卡合爪112a接近下导轨102的卡合孔115的方向(在该图中绕顺时针方向)被施力而转动。
[0130]另外,在设置于侧面框架105的锁定杆112的支承部件113、和如上所述地配置于下导轨102内的上导轨103的伸出部103b及钩部103c,分别形成有供卡合爪112a插通的插通孔117、118。而且,由此,本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110构成为,通常形成为其锁定杆112的卡合爪112a与下导轨102的卡合孔115卡合的状态,即、形成为限制上导轨103相对于下导轨102的相对移动的锁定状态。
[0131]其中,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侧面框架105的内侧面105a设置有解锁杆120,该解锁杆120配置为与该内侧面105a平行,并且具有与该内侧面105a正交的转动轴119并被支承为能够转动。另外,解锁杆120的一端(图17中的左侧(车辆前侧)的端部、操作端120a),与公知的操作杆121的前端连接,其中,上述操作杆121具有在座椅的前方沿宽度方向延伸的操作部121a,并形成为大致-字形状。而且,如图19所示,解锁杆120的另一端(图17中的右侧(车辆后侧)的端部、按压端120b)配置于比与锁定杆112的卡合爪112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杆部112c)靠上方的位置。
[0132]S卩,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解锁杆120基于对与其操作端120a连接的操作杆121进行的操作输入而转动。具体而言,解锁杆120基于嵌装于转动轴119的弹簧部件(扭转螺旋弹簧)123的弹力,而向其按压端120b向上方移动的方向(图17中的逆时针方向)被施力而转动。而且,利用者对操作杆121进行操作,从而解锁杆120向该按压端120b向下方移动的方向(图17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
[0133]如图1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解锁杆120的配置以由于基于该操作输入的转动,其按压端120b向下方(该图中的下侧)压下锁定杆112的杆部112c的方式被设定。即,本实施方式的锁定杆112由于其杆部112c被压下,而向其卡合爪112a从下导轨102的卡合孔115脱离的方向(该图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而且,由此,本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110构成为,通过解除其卡合爪112a与卡合孔115之间的卡合,从而成为允许上导轨103相对于该下导轨102的相对移动的解锁状态。
[0134]收放功能
[0135]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座椅滑动装置所具备的收放功能进行说明。
[0136]如图16以及图18所示,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本实施方式的座椅滑动装置101也具备解锁保持机构130,该解锁保持机构130能够与座椅靠背的前倒操作联动而使上述锁定机构110进行解锁动作,并能够将该锁定机构110保持在解锁状态。
[0137]若详细叙述,则如图1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侧面框架105且在与上述锁定杆112的转动轴111对应的位置形成有插通孔131,该插通孔131沿厚度方向(该图中的左右方向)贯通该侧面框架105。而且,上述锁定杆112设置为,其杆部112c经由该插通孔131从侧面框架105的内侧面105a侧(该图中的右侧,图17所示的面)向外侧面105b侧(该图中的左侧,图18所示的面)突出。
[0138]另外,与上述锁定杆112的杆部112c同样,在解锁杆120的按压端120b设置有凸缘132,该凸缘132经由插通孔131从侧面框架105的内侧面105a向外侧面105b侧突出。而且本实施方式的解锁保持机构130具备第二解锁杆140,该第二解锁杆140与未图示的座椅靠背的前倒操作联动,从而向下方压下上述解锁杆120的凸缘132以及锁定杆112的杆部 112c。
[0139]具体而言,如图18以及图1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解锁杆140配置为与侧面框架105的外侧面105b平行,并且具有与该外侧面105b正交的转动轴141且具备被支承为能够转动的大致平板状的基部142。而且,如图19所示,在该基部142,且在比上述解锁杆120的凸缘132靠上侧的位置,设置有朝向内侧面105a侧突出的按压突部143。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按压突部143以沿厚度方向(该图中的左右方向)贯通基部142的状态设置。
[0140]另外,如图18所示,在构成上述第二解锁杆140的基部142,且在比其转动轴141靠下侧的位置,连结有加工线材而成的连结部件144的一端。而且,在侧面框架105的后端部设置有拉动杆145,该拉动杆145由于座椅靠背(省略图示)前倒而转动,进而将该连结部件144的另一端拉向后方。
[0141]S卩,如图20以及图2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解锁杆140在操作座椅靠背前倒时,基于经由上述连结部件144而传递的拉力,向其按压突部143向下侧(参照图19,该图中的下侧)移动的方向(各图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而且,如图19所示,由此,本实施方式的解锁保持机构130构成为,由于其第二解锁杆140的按压突部143向下方压下解锁杆120的凸缘132以及锁定杆112的杆部112c,从而使锁定机构110进行解锁动作。
[0142]此外,如图18所示,弹簧部件(扭转螺旋弹簧)146嵌装于第二解锁杆140的转动轴141,第二解锁杆140基于该弹簧部件146的弹力,被向第二解锁杆140的按压突部143向上侧(参照图19,该图中的上侧)移动的方向(图18中的逆时针方向)施力而转动。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此在第二解锁杆140基于座椅靠背的前倒操作而转动前的阶段,其按压突部143不干涉解锁杆120 (的凸缘132)。
[0143]另外,如图18、图20以及图2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解锁保持机构130具备解锁保持杆150,该解锁保持杆150设置为能够以与第二解锁杆140的外周140a抵接的状态转动。而且,构成为,在由于上述第二解锁杆140的转动而使锁定机构110进行解锁动作后,该解锁保持杆150与第二解锁杆140协同动作,从而将锁定机构110保持在解锁状态。
[0144]若详细叙述,则解锁保持杆150与第二解锁杆140同样,配置为与侧面框架105的外侧面105b平行,并且具有与该外侧面105b正交的转动轴147并被支承为能够转动。另夕卜,解锁保持杆150具有以转动轴147为基端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前端部151。此外弹簧部件152嵌装于解锁保持杆150的转动轴147,解锁保持杆150基于该弹簧部件152的弹力,向解锁保持杆150的前端部151从下侧朝向上侧移动的方向(图18中的顺时针方向)被施力而转动。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此解锁保持杆150的外周150a与第二解锁杆140的外周140a抵接。
[0145]具体而言,如图2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解锁杆140基于座椅靠背的前倒操作而转动前的阶段,解锁保持杆150的外周150a中的比前端部151靠上侧(该图中的顺时针方向侧)的部分与第二解锁杆140的外周140a抵接。另外如图20以及图2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解锁杆140的外周形状以基于该座椅靠背的前倒操作的转动,从而该第二解锁杆140与解锁保持杆150之间的抵接点Q向从解锁保持杆150的转动轴147离开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被设定。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此与该第二解锁杆140的转动联动,被弹簧部件152施力而转动的解锁保持杆150进行转动。
[0146]另外,如图21所示,在第二解锁杆140的外周140a形成有切口 154,该切口 154能够与解锁保持杆150的前端部151卡合。
[0147]S卩,基于座椅靠背的前倒操作,第二解锁杆140与解锁保持杆150联动而转动,从而上述第二解锁杆140与解锁保持杆150之间的抵接点Q在外观上沿解锁保持杆150的外周150a朝向前端部151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第二解锁杆140使锁定机构110进行解锁动作的转动位置,解锁保持杆150的前端部151与该切口 154卡合。而且本实施方式的解锁保持机构130由此限制第二解锁杆140以及解锁保持杆150在该转动位置转动,从而能够将锁定机构110保持在解锁状态。
[0148]此外,如图18所不,在本实施方式中,上导轨103基于设置于该上导轨103与下导轨102之间的弹簧部件(螺旋弹簧)155的弹力,而朝向车辆前侧(该图中的右侧)被施力。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座椅滑动装置101中,由此构成为,座椅基于该座椅靠背的前倒操作而向前方移动。
[0149]另外,如图20以及图2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解锁保持机构130具备解锁解除杆160,该解锁解除杆160具有共通的转动轴147并与解锁保持杆150 —体地转动。
[0150]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解锁解除杆160具备前端部161,该前端部161与解锁保持杆150的前端部151具有规定的角度间隔并向径向外侧突出。而且,解锁解除杆160以其前端部161配置于比解锁保持杆150的前端部151靠车辆前侧的位置的状态支承于转动轴 147。
[0151]另外,如图2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解锁保持杆150以及解锁解除杆160通过加工板材而形成为一体。而且,如图20以及图21所示,由此,在进行解锁保持杆150的基于前端部151向上方移动的转动时,解锁解除杆160的前端部161向下方移动,在进行解锁保持杆150的基于前端部151向下方移动的转动时,解锁解除杆160的前端部161向上
方移动。
[0152]其中,如图1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下导轨102固定有传感器托架163,该传感器托架163以覆盖下导轨102的外壁部102d以及上壁部102e的状态(参照图19)沿该下导轨102的延伸方向延伸。另外,上述解锁解除杆160在基于如图21所示的座椅靠背的前倒操作而处于被保持解锁状态的情况下,由于上导轨103向车辆后侧相对移动,而配置于其前端部161能够与传感器托架163的前端163a接触的位置。而且由此,本实施方式的解锁保持机构130构成为,由于解锁保持杆150与解锁解除杆160 —体地转动,从而解除对该解锁状态的保持。
[0153]若详细叙述,则如图2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解锁解除杆160在基于座椅靠背的前倒操作而与第二解锁杆140联动地转动前的阶段,其前端部161配置于比传感器托架163(图20中的双点划线U所示的位置,对于图21也同样)靠上方的位置。而且如图2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解锁解除杆160在基于座椅靠背的前倒操作而与第二解锁杆140联动地转动后的情况下,其前端部161配置于比传感器托架163靠下方的位置。
[0154]此外,在如图18所示的解锁解除杆160的前端部161配置于比传感器托架163的前端163a靠后侧的位置的滑动位置,且在进行了座椅靠背的前倒操作的情况下,解锁解除杆160的前端部161与传感器托架163的上表面163b抵接。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解锁解除杆160的前端部161与传感器托架163的上表面163b滑动接触的状态下,该座椅向车辆前侧移动。
[0155]即,本实施方式的解锁保持机构130构成为,在未发生第二解锁杆140基于如图20所示的座椅靠背的前倒操作的转动的状态下,即在进行基于上述操作杆121的操作输入的通常的座椅滑动操作时,该解锁解除杆160不干涉传感器托架163。
[0156]另一方面,在利用基于座椅靠背的前倒操作的收放功能时,在座椅向车辆前侧移动后,由于使该座椅向车辆后侧移动,即相对于下导轨102使上导轨103向后侧相对移动,从而解锁解除杆160的前端部161与作为操作体的传感器托架163的前端163a接触。而且由此,由于作为第一解锁解除单元的解锁解除杆160与解锁保持杆150 —体地转动,从而该解锁保持杆150的前端部151从第二解锁杆140的切口 154脱离。即,通过解除对解锁状态的保持,从而座椅固定于该被预先设定的滑动位置。
[0157]另外,如图1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沿厚度方向(参照图19,该图中的左右方向)贯通侧面框架105的插通孔131延设至与解锁保持杆150的前端部151对应的位置。而且如图22以及图23 (a)、图23 (b)所示,在解锁保持杆150的前端部151设置有凸缘165,该凸缘165经由该插通孔131从侧面框架105的外侧面105b (图23 (b)中的右侧的面)侧向内侧面105a (图23 (b)中的左侧的面)侧突出。
[0158]若详细叙述,贝U如图23 (b)所示,如上所述凸缘165的前端165a延设至与设置于侧面框架105的内侧面105a侧的解锁杆120干涉的位置。具体而言,在基于如图24 (a)、图24 (b)所示的座椅靠背的前倒操作保持解锁状态的情况下,且在存在对操作杆121施加的操作输入的情况下,如图25 (a)、图25 (b)所示,解锁杆120构成为,由于其转动而压下上述凸缘165。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此解锁保持杆150转动,从而该解锁保持杆150的前端部151从第二解锁杆140的切口 154脱离。
[0159]S卩,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解锁杆120构成第二解锁解除单元。而且构成为,由于基于对该操作杆121施加的操作输入的转动,从而解锁杆120按压解锁保持杆150,从而使解锁保持杆150移动至解除对解锁状态保持的转动位置,进而解除对该解锁状态的保持。
[0160]若进一步详细叙述,则如图23 C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解锁杆120且在比如上所述地被第二解锁杆140的按压突部143压下的凸缘132 (参照19)靠基端侧(图23 (a)中的右侧)的位置,形成有在其下侧(图23 (a)中的下侧)开口的切口 167。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切口 167中的上侧的内壁面成为压下解锁保持杆150的凸缘165的按压部170。
[0161]S卩,本实施方式的解锁杆120构成为,由于将其按压端120b形成为如上所述的形状,从而与被第二解锁杆140压下的凸缘132相比,压下解锁保持杆150的凸缘165的按压部170配置于上方。而且,由此,如图23 (a)、图23 (b)所示,在第二解锁杆140基于座椅靠背的前倒操作而转动前的状态下,即在未处于第二解锁杆140按压解锁杆120的位置的情况下,即使对操作杆121进行操作输入,按压部170也不干涉凸缘165。
[0162]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4 (a)、图24 (b)所示,仅在从保持解锁状态的情况通过对操作杆121进行操作输入来使解锁杆120进一步转动时(全行程状态),解锁杆120的按压部170压下解锁保持杆150的凸缘165。而且,如图25 (a)、图25 (b)所示,由此解锁保持杆150转动至解除该解锁保持杆150 (的前端部151)与第二解锁杆140 (的切口154)之间的卡合的位置,从而能够解除对该解锁状态的保持。
[0163]此外,图25 (b)中的双点划线N0、N1分别表示“锁定状态”、“保持解锁状态”下的未对操作杆121进行操作的情况下的按压部170的位置。而且,图23 (b)以及图25 (b)中的双点划线N2表示在由于对操作杆121进行操作输入从而解锁杆120处于“全行程状态”的情况下的按压部170的位置。
[0164]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是在利用收放功能使座椅移动至车辆前侧后,使座椅向车辆后侧移动至解锁解除杆160与传感器托架163接触的位置前的阶段,利用者通过操作操作杆121,也能够在所希望的滑动位置解除对解锁状态保持。而且由此,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能够更容易且简便地进行该座椅位置的调整。
[0165]另外,在未处于第二解锁杆140按压解锁杆120的位置的情况下,即使通过对操作杆121进行操作输入,按压部170也不干涉凸缘165。因此,在通常的座椅滑动操作中,且在利用操作杆121使锁定机构110进行解锁动作的情况下,第二解锁杆140以及解锁保持杆150不转动。而且,由此,能够避免产生误动作从而确保高可靠性。并且能够防止在解锁杆120与解锁保持杆150之间产生接触声。而且由此能够确保高静音性能。
[0166]此外,上述各实施方式也可以如下地改变。
[0167]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将本实用新型具体化为作为能够分割为左右一对座椅11、12的后部座椅(第二排座椅)构成的座椅I。但并不局限于此,可以应用于驾驶员座或者副驾驶员座,也可以应用于第三排以后的后部座椅。
[016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锁定机构40形成为具备沿各上导轨21的长度方向分别设置有各两个的锁定杆41A、41B。但不局限于此,例如可以在各上导轨21分别设置各一个锁定杆41等,其数量也可以适当地改变。另外也可以任意地改变锁定杆41的形状、动作方式等。
[0169]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基于由于座椅靠背3的前倒从而产生的线63的拉力,第二解锁杆61转动。而且构成为,通过解锁杆50 (50A)与该第二解锁杆61 —起转动,并且压下与其对应的各锁定杆41 (41A),从而该锁定机构40进行解锁动作。但不局限于此,关于按压解锁杆50而使其绕锁定机构40进行解锁动作的方向转动的第二解锁单元的结构,也可以任意地进行改变。
[0170]具体而言,并不局限于座椅靠背3的前倒操作,也可以构成为基于特定的座椅操作使锁定机构40进行解锁动作。例如,为了使锁定机构40进行解锁动作以及保持该解锁状态,设置可供乘客操作的输入装置(操作杆、开关等)。而且,也可以构成为,基于对其进行的操作输入,使锁定机构40进行解锁动作。此外,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不必如通常的收放功能那样,使座椅靠背3成为前倒状态。另外,对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也同样,并不局限于座椅靠背的前倒操作,也可以基于特定的座椅操作,以使锁定机构110进行解锁动作的方式
改变该第二解锁单元。
[0171]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解锁保持杆66形成为,由于解锁解除杆71的转动,从而其前端部66a在与解锁解除杆71的作用杆71a交叉的位置设置为能够转动。但不局限于此,只要是如下部件,则解锁保持杆66的结构也可以适当地改变,其中,该部件由于与解锁装置联动而移动至保持位置,从而能够与该解锁装置联动而以解锁状态保持锁定机构40,且由于被解锁解除杆71按压,从而能够向解除对该解锁状态保持的方向移动。例如,在移动至该保持位置时的动作可以采用摆动式等,而未必一定是转动。另外对于解锁保持杆66的形状也可以任意地改变。
[0172]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成为第二解锁杆61的转动中心L的转动轴46沿相对于两条上导轨21大致正交的方向延设。另外,解锁保持杆66具有相对于该转动中心L配置为大致平行的转动轴67。而且,解锁解除杆71形成为具备转动轴72,该转动轴72在上述解锁保持杆66相对于转动轴67的扭转位置沿上下方向延伸。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改变解锁保持机构60的配置等,来改变解锁保持杆66 (的转动轴67)以及解锁解除杆71 (的转动轴72)的延伸方向。
[0173]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将作用杆71a朝向车辆前侧移动的转动方向设为“第一方向”,将与该第一方向的相反的方向的转动方向设为“第二方向”。但是对于该情况下的“第一方向”的朝向,也不限定于此。
[0174]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解锁解除杆71构成为,由于向第一方向转动,从而其转动操作部74向收容罩75的座椅11 (侧面防护罩31)的侧方突出。而且,在配置于座椅11的侧方的相邻的座椅12 (的侧面防护罩77)设置有成为该操作体的操作突部78。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由于上导轨21相对于车辆的地板部F、下导轨5、或者相对于车室的内壁等、下导轨5的相对移动,从而在与该上导轨21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的车辆的固定部位设定操作体。
[0175]例如,如图26所示,以该操作杆71b以及转动操作部74沿座椅内侧(该图中的下侦牝参照图1,侧面防护罩31的内部侧)延伸的方式配置解锁解除杆71。另外,在固定部位亦即车辆的地板部F设置成为操作体的操作突部79。而且只要构成为由于座椅滑动动作从而该操作突部79与转动操作部74接触即可。
[0176]此外,作为用于使双方接触的构造,除了在转动操作部74伴随着上导轨21的相对移动的轨迹上配置操作突部79之外,只要能够将操作杆71b折弯而将该转动操作部74配置于地板部F附近等即可。而且只要由于解锁解除杆71与移动至保持位置的解锁保持杆66联动而向第一方向转动,从而在该上导轨的相对移动方向操作体能够与转动操作部74接触即可。
[0177]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于各座椅11、12分别设置有以两条为一组的下导轨5(以及上导轨21)。但并不局限于此,该导轨数量在各座椅可以为一条也可为三条以上。
[0178]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然构成为第二解锁解除杆81按压设置于解锁保持杆66的被按压突部82,但也可以构成为第二解锁解除杆81按压被按压突部82以外的部分。
[0179]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将嵌装于转动轴72的扭转螺旋弹簧73作为弹性部件,并向第二方向对解锁解除杆71施力。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使用板簧等除扭转螺旋弹簧以外的弹性部件。而且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各弹簧部件(116、123、146、152等)也同样,也可以改变为使用除扭转螺旋弹簧以外的弹性部件的结构。
[0180]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解锁保持杆150以及解锁解除杆160通过加工板材而形成为一体。但并不局限于此,只要是具有共通的转动轴147并一体地转动的部件,也可以是上述解锁保持杆150与解锁解除杆160形成为分体的结构。
[0181]在上述第一突施方式中,通过连杆机构49将对向侧面防护罩32的侧方突出的操作杆48进行的操作输入转换为解锁杆50 (转动轴46)的转动,从而构成第一解锁单元。而且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具有在座椅的前方沿宽度方向的操作部121a的公知的操作杆121与解锁杆120的一端连接,来构成该第一解锁单元。但并不局限于此,只要是具有由于对操作杆进行的操作输入而转动的解锁杆的装置,则第一解锁单元的结构也可以任意地改变。
[0182]接下来,记载对从以上的实施方式中能够掌握的技术思想。
[0183](I)上述第二解锁单元具备第二解锁杆,该第二解锁杆基于上述特定的座椅操作而转动并按压上述解锁杆,上述解锁保持杆是如下部件,即,由于与上述第二解锁杆联动地转动,从而与上述第二解锁杆卡合,进而被保持于上述锁定机构成为解锁状态的位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解锁解除单元构成为,按压上述解锁保持杆并使之转动至解除与上述第二解锁杆之间的卡合的位置。
[0184](2)上述第一解锁解除单元的特征在于,具备解锁解除杆,该解锁解除杆由于其前端与上述操作体接触,从而与上述解锁保持杆一体地转动,进而使该解锁保持杆转动至解除与上述第二解锁杆之间的卡合的位置。
[0185](3)上述第二解锁解除单元的特征在于,构成为,上述解锁杆按压上述解锁保持杆而使上述解锁保持杆转动至解除与上述第二解锁杆之间的卡合的位置。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下导轨,其固定于车辆的地板部; 上导轨,在该上导轨上固定座椅并且该上导轨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下导轨相对移动; 锁定机构,其能够限制所述上导轨相对于所述下导轨的相对移动; 第一解锁单元,其具有借助对操作杆的操作输入而转动的解锁杆并使所述锁定机构进行解锁动作; 第二解锁单元,其基于特定的座椅操作而按压所述解锁杆并使所述解锁杆向使所述锁定机构进行解锁动作的方向转动; 解锁保持杆,其与所述第二解锁单元联动而移动至保持位置,由此与所述第二解锁单元协同动作而能够将所述锁定机构保持在解锁状态; 第一解锁解除单元,其基于所述上导轨的相对移动而与操作体接触,由此使所述解锁保持杆移动至解除对所述解锁状态保持的位置;以及 第二解锁解除单元,其基于所述操作输入而按压所述解锁保持杆并使所述解锁保持杆移动至解除对所述解锁状态保持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解锁解除单元具备解锁解除杆,该解锁解除杆因一端与所述操作体接触而转动,且另一端将所述解锁保持杆向解除对所述解锁状态保持的方向按压;并且 所述第二解锁解除单元具备第二解锁解除杆,该第二解锁解除杆借助所述操作输入而与所述解锁杆一体地转动并将所述解锁保持杆向解除对所述解锁状态保持的方向按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解锁解除单元构成为:所述解锁杆基于所述操作输入而将所述解锁保持杆向解除对所述解锁状态保持的方向按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解锁解除单元构成为:在所述第二解锁单元未按压所述解锁杆的状态下,即使对所述操作杆进行操作输入也不影响所述解锁保持杆。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特定的座椅操作是座椅靠背的前倒操作。
【文档编号】B60N2/08GK203381517SQ201320418148
【公开日】2014年1月8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15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17日
【发明者】名仓干人, 星原直明, 矶部晋也 申请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