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83257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在立起壁(11)的面向座椅坐垫(8)的一侧的侧部上,设有形成带扣安装空间的凹部(48)。在立起壁(11)上,以覆盖凹部(48)的至少上部的方式安装有扶手(12)。将在座椅坐垫(8)的下方与车身连结的安全带装置的带扣(22)从座椅坐垫(8)与立起壁(11)之间向座椅坐垫(8)的上方引出。在要将织带侧的舌板连结于带扣(22)的情况下,利用凹部(48)进行作业。
【专利说明】车辆用座椅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在座椅坐垫的侧部设有供乘员放置前臂的扶手的车辆用座椅。

【背景技术】
[0002] 作为车辆用座椅,存在在座椅坐垫的侧部安装有供乘员放置前臂的扶手的车辆用 座椅(例如,参照日本国特开昭59-48239号公报)。
[0003] 日本国特开昭59-48239号公报所记载的车辆用座椅构成为,从座椅坐垫的侧部 向上方立起的块状扶手以能够装拆的方式安装在座椅坐垫的侧部,在将左右相邻的两个座 椅的座椅靠背向后方放倒而使用的情况下,能够将拆下的扶手配置在相邻的座椅之间的间 隙中。


【发明内容】

[0004] 然而,在日本国特开昭59-48239号公报所记载的车辆用座椅中,虽然扶手从座椅 坐垫的侧部向上方立起地设置,但由于不是在从座椅坐垫的侧部立起的部分中内置有与座 椅坐垫内的部件连动的功能部件等的结构,所以能够采用使扶手整体以大型块状形成且将 整体直接拆下的构造。但是,在立起壁内配置有与座椅坐垫内的部件连动的功能部件这样 的情况下,不得不使立起壁与座椅坐垫成为一体构造。
[0005] 在这样的车辆用座椅中,安全带装置的带扣通过固定带(anchor strap)而与座椅 下方的车身连结,并且从座椅坐垫与立起壁之间的间隙被向座椅坐垫的上方侧引出。而且, 落座于座椅上的乘员在佩戴织带的情况下,将织带侧的舌板在座椅坐垫的一侧部侧连结到 带扣上。
[0006] 但是,例如,在座椅坐垫上安装有称作增高椅(booster seat)的比较大型的儿童 座椅那样的情况下,儿童座椅与立起壁之间的间隙变窄,难以进行佩戴织带时的带扣的连 结作业。
[0007]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即使是在座椅坐垫的侧部设有兼 用于支承扶手的立起壁的构造,也能够将织带侧的舌板容易地安装到从座椅坐垫与立起壁 之间引出的带扣中。
[0008] 本发明的方案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采用了以下结构。
[0009] (1)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车辆用座椅包括:供乘员落座的座椅坐垫;从上述座椅 坐垫的侧部向上方立起的立起壁;和配置在上述立起壁的上部且供乘员放置前臂的扶手, 在上述座椅坐垫的下方连结于车身的安全带装置的带扣,从上述座椅坐垫与上述立起壁之 间向上述座椅坐垫的上方引出,在该车辆用座椅中,在上述立起壁的面向座椅坐垫侧的侧 部上,设有形成带扣安装空间的凹部,上述扶手相对于上述立起壁以覆盖上述凹部的至少 上部的方式安装在上述立起壁上。
[0010] 由此,在将织带侧的舌板安装于带扣的情况下,能够将手插入到立起壁的侧部的 凹部中并在该处进行舌板的安装作业。 toon]因此,例如,即使在座椅坐垫上安装有增高椅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将舌板安装 到带扣中。
[0012] (2)在上述(1)的方案中,也可以是,上述扶手相对于上述立起壁以能够位移的方 式安装。
[0013] 该情况下,在将舌板安装于带扣时,通过使扶手相对于立起壁适当位移,能够更容 易地进行舌板的安装作业。
[0014] (3)在上述(1)或(2)的方案中,也可以是,上述扶手相对于上述立起壁以能够上 下滑动的方式安装。
[0015] 该情况下,在将舌板安装于带扣时,能够使扶手相对于立起壁沿上下适当滑动位 移。
[0016] (4)在上述(1)的方案中,也可以是,上述扶手相对于上述立起壁以能够装拆的方 式安装。
[0017] 该情况下,例如在座椅坐垫上设置增高椅而使用的情况下等,通过预先将扶手从 立起壁拆下,能够容易地进行舌板相对于带扣的安装作业。
[0018] 根据上述方案的车辆用座椅,在立起壁的面向座椅坐垫侧的侧部上,设有形成带 扣安装空间的凹部,因此,尽管是在座椅坐垫的侧部上设有兼用于支承扶手的立起壁的构 造,但也能够容易地将织带侧的舌板安装到带扣中。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 图1是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在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剖切时的示意侧视 图。
[0020] 图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室内的侧视图。
[0021] 图3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室内的俯视图。
[0022] 图4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室内的侧视图。
[0023] 图5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室内的俯视图。
[0024] 图6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的立体图。
[0025] 图7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的骨架部的侧视图。
[0026] 图8A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的翻转动作的不意侧视图。
[0027] 图8B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的翻转动作的示意侧视图。
[0028] 图8C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的翻转动作的不意侧视图。
[0029] 图8D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的翻转动作的不意侧视图。
[0030] 图8E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的翻转动作的不意侧视图。
[0031] 图9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室内的立体图。
[0032]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的扶手的拆下状态的立体图。
[0033] 图1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的安装有增高椅的状态下的俯视图。
[0034] 图1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的安装有增高椅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以下,基于【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关于前后和上下, 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表示相对于车身的前后和上下。另外,图中箭头FR是指车辆的前 方侧,箭头UP是指车辆的上方,箭头LH是指车辆的左侧方。
[0036] 图1是将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在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剖切时的示意侧视图。本实 施方式的车辆1为具有前后三排座椅2A、2B、2C的微型厢式车类型的车辆,第一排、第二排、 第三排的各座椅2A、2B、2C分别左右对称地设有两组。在图1中,示出各排的右侧座椅2A、 2B、2C。另外,该车辆1在车身的左右侧部设有前后两个车门开口 3、4,落座于第二排座椅 2B或第三排座椅2C的乘员m能够从后侧的车门开口 4通过而乘降。此外,图1中,附图标 记5是车身侧部的设置在前侧的车门开口 3与后侧的车门开口 4之间的中柱,附图标记6 是车身侧部的设置在后侧的车门开口 4的后缘部上的边柱(quarter pillar),附图标记7 是车身侧部的沿后端缘设置的后柱。另外,图1中的附图标记29是安装有未图示的后角窗 玻璃(rear quarter glass)的窗框部。
[0037] 图2、图4是从座椅2B的左侧观察到的第二排右侧座椅2B和车室内的右侧的侧壁 部的图,图3、图5是从上方侧观察到的第二排右侧座椅2B和车室内的右侧的侧壁部的图, 图6是从前部右斜上方侧观察到的第二排右侧座椅2B的图。
[0038] 如这些附图所示,座椅2B具有:支承乘员m的臀部的座椅坐垫8、以能够转动的方 式与该座椅坐垫8的后端部连结且支承乘员m的腰部及胸部(背部)的座椅靠背9、和安装 在该座椅靠背9的上部且支承乘员m的头部及颈部的头枕10。另外,在座椅坐垫8的车宽 方向内侧的侧部,延伸设置有以沿着座椅坐垫8的侧面的方式向上方立起的立起壁11 (参 照图6),在该立起壁11的上部,设有用于供乘员m放置前臂的扶手12。此外,立起壁11形 成为在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较长的大致箱状,在其内部收纳有未图示的框架部件、和倾 转操作用的杆部件等。
[0039] 在车辆1的车室内的侧部(边柱6与后柱7之间的区域),向车宽方向内侧鼓出有 覆盖后轮外侧的后轮罩13。该后轮罩13 -体地设置在车辆侧部的车身面板上。在车身面 板中的、后轮罩13的上方侧位置,经由未图示的托架而固定设置有第二排座椅2B用的安全 带装置14的卷收器15 (参照图2、图4)。在边柱6与后柱7之间的车室内侧区域,通过螺 钉或卡定夹等而安装有作为树脂制内饰部件的后侧衬里16。
[0040] 第二排座椅2B的安全带装置14为三点式安全带装置,从卷收器15拉出的织带17 穿过后侧衬里16的拉出口 18而被拉出至车室内,其前端部经由边柱6的下端附近的外固 定器19而固定在车身底板20上。在织带17上的位于拉出口 18与外固定器19之间的区 域穿插有舌板21,该舌板21相对于固定在座椅2B的座椅坐垫8的车宽方向内侧下端的带 扣22能够装拆。
[0041] 在初始状态下,织带17的基端侧被卷绕到卷收器15中,乘员m用手握持舌板21 部分而将织带17拉出,并将舌板21固定在带扣22上,由此,相对于座椅2B主要束缚乘员 m的胸部和腰部。
[0042] 另外,第二排座椅2B经由设置在车身底板20上的一对座椅导轨23而能够沿车身 前后方向滑动移动,更准确地说,能够沿车身的左右的斜前后方向滑动移动。如图3、图5所 示,座椅导轨23以前部侧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的方式设置在车身底板20上。在座椅导轨 23上滑动移动的座椅2B在图2、图3所示的最后端移动位置处,与后轮罩13的鼓出部13a 相比位于车宽方向内侧,在图4、图5所示的最前端移动位置处,与最后端移动位置相比位 于车宽方向外侧的后轮罩13的鼓出部13a的前方侧。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排座椅2B 在位于最前端移动位置附近的状态下,能够在左右相邻的座椅2B之间确保足够大的分隔 距离,而且,能够不与后轮罩13部分发生干涉地滑动移动到最后端移动位置。
[0043]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排座椅2B在不使用时,对折地将座椅靠背9放倒在座椅 坐垫8上,在最前端移动位置处,能够在该状态下进行使座椅2B整体向前方弹起的所谓翻 转动作。
[0044] 图7是表示第二排座椅2B的实现翻转动作的主要结构的图,图8A至图8E是按时 间顺序依次示出座椅2B的翻转动作的图。
[0045] 如图7所示,座椅2B在铺设于车身底板20上的座椅导轨23 (下导轨)上以能够使 板状的滑动基座24滑动的方式支承该滑动基座24,在滑动基座24的前端部经由转动铰链 25以能够前后转动的方式连结有座椅坐垫8的前端部。而且,在座椅坐垫8的后端部经由 倾转机构26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有座椅靠背9。另外,在滑动基座24的后端部,突设有 由大致=字状的棒状部件构成的翻转撞针(tumble striker)27,设置在座椅靠背9的后部 下端的锁定机构28能够与翻转撞针27卡合。
[0046] 倾转机构26通过对设置在座椅坐垫8的侧部的倾转解除杆33和设置在扶手12 下方的立起壁11的后端的倾转解除带34中的任一方的操作而进行解除操作。
[0047] 另外,座椅靠背9在倾转机构26的解除操作时,以倾转机构26的旋转轴26a为中 心转动并向两级前倒状态变化。即,座椅靠背9在完成翻转动作之前,首先成为前倒一半左 右的半倒状态,然后成为倾倒至重叠在座椅坐垫8上的全倒状态。在座椅坐垫8的后端部 设有半倒止动件31,在对倾转机构26进行解除操作时,通过使座椅靠背9侧的止动销32与 半倒止动件31抵接,能够将座椅靠背9维持于半倒状态。另外,在滑动基座24与座椅导轨 23之间,设有锁定滑动基座24的滑动位置的滑动锁定机构35。在不对座椅2B进行任何操 作的状态下,滑动锁定机构35将滑动基座24维持于锁定状态。
[0048] 当如上述那样通过倾转机构26的解除操作使座椅靠背9成为半倒状态时,滑动锁 定机构35以该动作为契机而被解除锁定。而且,当在滑动锁定机构35被解除后使座椅坐 垫8 (滑动基座24)滑动移动到最前端移动位置时,在随后拉动座椅坐垫8的后端部的锁定 解除带36的时刻,上述半倒止动件31以从止动销32分离的方式位移。其结果为,座椅靠 背9解除基于半倒止动件31的转动限制并向全倒状态变化。
[0049] 另外,锁定座椅坐垫8向前部侧的转动的锁定机构28,在通常状态下与滑动基座 24上的翻转撞针27卡合,但当座椅坐垫8 (滑动基座24)移动到最前端移动位置而座椅靠 背9向全倒状态变化时,锁定机构28以该动作为契机解除相对于翻转撞针27的卡合。
[0050] 在此,参照图8A?图8E,说明座椅2B的具体翻转动作。
[0051] 首先,在座椅2B处于标准姿势(座椅靠背9向后方立起的姿势)时,如图8A所示, 当操作倾转解除杆33和倾转解除带34中的任一方时,座椅靠背9以倾转机构26的旋转轴 26a为中心前倾而成为半倒状态。由此,当座椅靠背9成为半倒状态时,滑动锁定机构35的 锁定被解除。
[0052] 接着,当乘员m从该状态向前方侧推动座椅2B时,如图8B所示,座椅2B沿座椅导 轨23向斜前方侧滑动移动。由此,当座椅2B移动到最前端移动位置时,通过锁定解除带36 的牵引而能够使座椅靠背9向全倒状态变化。
[0053] 如图8C所示,当从该状态拉动锁定解除带36时,座椅靠背9以倾转机构26的旋 转轴26a为中心成为全倒状态,锁定机构28与翻转撞针27的卡合被解除。
[0054] 由此,当锁定机构28与翻转撞针27的卡合被解除时,通过内置于转动铰链25中 的未图示的弹压弹簧的力,如图8D所示,使座椅2B整体以转动铰链25为中心慢慢旋转(翻 转)。然后,如图8E所示,座椅2B通过卡定件37而卡定固定在车身的骨架部件上。
[0055] 另外,图1所示的车室内的第三排座椅2C与第二排座椅2B同样地,具有:支承乘 员m的臀部的座椅坐垫108、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该座椅坐垫108的后端部连结且支承乘员 的腰部及胸部(背部)的座椅靠背109、和安装在该座椅靠背109的上部且支承乘员的头部 及颈部的头枕110。该第三排座椅2C收纳在设置于车室内后部的车身底板20上的未图示 的凹部中,使用时使其从凹部内突出到车身底板20上。此外,座椅2C将座椅靠背109对折 地放倒在座椅坐垫108的上表面侧,并在该状态下收纳于凹部内,由此,座椅靠背109的背 面封闭凹部的开口。另外,座椅2C的座椅坐垫108的下端经由未图示的连接机构而支承在 凹部内的底壁上,能够通过连接机构的动作而适当进行座椅2C向凹部内的收纳和向车身 底板20上的突出。
[0056] 第三排座椅2C在像上述那样没有作为座椅而使用时,收纳于车身底板20的凹部 中,出于这样的关系,座椅靠背109和座椅坐垫108与第二排座椅2B相比变薄,座椅坐垫 108的座面108a、尤其是座面108a的后部区域,与第二排座椅2B的座面8a相比变低。
[0057] 此外,在作为座椅而使用的情况下,设置在车身底板20上的座椅2C与后部侧的车 门开口 4相比位于后方侧。
[0058] 在安装于车室内的车身侧部的后侧衬里16上,一体地形成有从窗框部29的下方 位置向车宽方向内侧鼓出的箱状的台座部38。该台座部38在与第二排座椅2B的座椅靠背 9大致相等的高度位置处,向车宽方向内侧拱起。
[0059] 图9是表示后侧衬里16的台座部38及其周边部的图。
[0060] 同时如图9所示,在台座部38中的、后轮罩13 (参照图2、图4)后部的正上位置, 设有前部区域比后部区域低的层差部,在该层差部的朝向车身前方侧的垂直壁部分上形成 有上述织带17的拉出口 18。而且,台座部38的前部区域的上表面和与该前部区域的上表 面平滑地连续的前端面成为引导从拉出口 18向前方拉出的织带17的引导面39。沿引导面 39配置的织带17的前端部从引导面39的前端位置朝向边柱6的下端附近的外固定器19 延伸。此外,在不使用安全带装置14时,织带17使中途部沿着引导面39上而卡挂在台座 部38的前端侧的角落部分,由此,承受基于卷收器15的牵引力并卡定在台座部38上。
[0061] 另外,在后侧衬里16的、台座部38的下方侧,形成有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凹陷的凹 陷部40,在该凹陷部40的下端,向车宽方向内侧鼓出地设有前后较长的箱状的扶手部41。 扶手部41的上表面大致水平地形成,在该上表面上放置落座于第三排座椅2C的乘员m的 前臂。扶手部41与台座部38的上表面大致平行地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至车门开口 4的后 缘部附近。
[0062] 在后侧衬里16的、台座部38的前缘部与扶手部41的前缘部之间,一体地安装有 从侧面观察时呈大致=字状的辅助把手42。该辅助把手42的供乘员m握持的握持部42a 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上部侧的折曲基部42b与台座部38的前缘部的车室内侧重合地结 合,并且下部侧的折曲基部42c与扶手部41的前缘部的车室内侧重合地结合。
[0063] 如图9所示,台座部38上的引导面39从台座部38的上表面侧朝向前端侧平缓地 向前方倾斜,并且以前部侧与前端面平滑地连续的方式弯曲。辅助把手42的上部侧的折曲 基部42b形成为,其上缘部的形状大致按照台座部38的引导面39的前缘部的形状,且比引 导面39的轮廓大一圈。也就是说,折曲基部42b的上缘部在引导面39的车宽方向内侧位 置处,以规定高度向该引导面39的上方侧和前方侧突出。该折曲基部42b的上缘部的突出 部分构成了限制壁55,该限制壁55对沿引导面39上配置的织带17的向车宽方向内侧的位 移进行限制。此外,在限制壁55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面上,一体地形成有对沿引导面39上配 置的织带17的上方位移进行限制的未图示的限制突部。
[0064] 另外,如图6、图9所示,在第二排座椅2B的座椅靠背9的上部,安装有在佩戴织带 17时对从拉出口 18向乘员m的肩部拉出的织带17进行引导的织带引导件45。该织带引 导件45由树脂或金属等形成,通过螺栓紧固等而结合在座椅靠背9的上部侧的框架(未图 示)上。织带引导件45配置在座椅靠背9上的头枕10的设置部的车宽方向外侧位置,若是 图6、图9所示的右侧座椅2B,则配置在头枕10的右侧位置。
[0065] 另外,与安全带装置14的舌板21连结的带扣22经由未图示的固定带而固定在座 椅坐垫8下方的滑动基座24 (参照图7)上,并且从座椅坐垫8的侧部与立起壁11之间的 间隙穿过而被向座椅坐垫8的座面8a的上方侧引出。
[0066] 图10是表不立起壁11和扶手12的构造的图,图11、图12是表不从立起壁11拆 下扶手12、并在座椅坐垫8上安装增高椅60后的状态的图。
[0067] 如图10所示,扶手12具有:大致水平地延伸的水平延伸部12a、和从水平延伸部 12a的前端部向前部下方弯曲而延伸的弯曲延伸部12b,在水平延伸部12a的靠后部的下表 面和弯曲延伸部12b的下端面上,朝向后部侧斜下方分别延伸有圆筒状的支杆54A、54B。此 夕卜,扶手12在从水平延伸部12a的后端部到弯曲延伸部12b的前端部的范围内以大致固定 宽度形成。另外,在后部侧的支杆54A的周壁上,沿轴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未图示的多个锁 定孔。
[0068] 另外,如图10、图11所示,立起壁11整体以与扶手12大致相同的宽度形成,并且 在其上表面上设有三级的层差面。关于立起壁11的上表面,将最后部侧作为高位面11a,将 最前部侧与中间部的一部分作为低位面11c,将中间部的剩余部分作为中位面lib。扶手12 配置在中位面lib和低位面11c的上方侧。扶手12如在后详细说明那样,设定成以能够调 整升降的方式安装在立起壁11上,但当位于最低下降位置时,其上表面的高度和立起壁11 的高位面11a的高度相同。
[0069] 在此,为了便于说明,将立起壁11中的、上表面为高位面11a的区域称作高位块 11A,将上表面为中位面lib的区域称作中位块11B,将上表面为低位面11c的区域称作低位 块11C,中位块11B在与高位块11A相邻的后部侧的一部分上一体地形成有支承部44,用于 支承扶手12的后部侧的支杆54A。另外,中位块11B中的、除支承部44以外的区域(称作 "中位块11B的普通部")仅从立起壁11的远离座椅坐垫8 -侧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一半区域 向上方隆起。因此,如图11所示,当从上方侧观察立起壁11整体时,中位块11B的普通部 成为如下形状:立起壁11的面向座椅坐垫8的一侧被切缺成凹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立起 壁11的中位块11B的普通部的面向座椅坐垫8的一侧区域构成了凹部48,该凹部48构成 带扣安装空间。
[0070] 在该凹部48中能够配置从立起壁11与座椅坐垫8之间引出的带扣22。此外,在 中位块11B的普通部的面向座椅坐垫8的一侧的侧面上,设有从上端部向下方弯曲而凹陷 的弯曲凹面49。在本实施方式中,弯曲凹面49也构成凹部48的一部分。
[0071] 在立起壁11中的、中位块11B的支承部44的上表面和低位块11C的前缘部的上 表面上,设有供扶手12的支杆54A、54B滑动自如地嵌入的引导孔50A、50B。在中位块11B 侧的引导孔50A的缘部上,附设有用于对扶手12的未图示的升降锁定机构进行解除操作的 锁定解除按钮51。在本实施方式的扶手12中,支杆54A、54B嵌入在对应的引导孔50A、50B 中,并且能够通过升降锁定机构而多级地调整升降位置。在要调整扶手12的升降高度的情 况下,通过按下锁定解除按钮51而解除锁定,在调整好升降高度后,通过解除锁定解除按 钮51的操作而再次锁定扶手12。
[0072] 另外,扶手12在安装于立起壁11的状态下,覆盖立起壁11的面向座椅坐垫8侧 的凹部48的上方。因此,在扶手12安装于立起壁11的状态下,在从扶手12的上方侧观察 座椅2B时,凹部48隐藏于扶手12中而几乎观察不到。
[0073]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的座椅2B中,在车宽方向内侧的立起壁11的面向座椅坐 垫8的一侧的侧部上设有形成带扣安装空间的凹部48,扶手12以覆盖凹部48的上方的方 式安装在立起壁11上,因此,在将织带17侧的舌板21安装于带扣22的情况下,能够将手 插入到立起壁11的侧部的凹部48中并在该处进行舌板21的安装作业。因此,尽管该座椅 2B是在座椅坐垫8的侧部一体地设有兼用于支承扶手12的立起壁11的构造,但也能够容 易地将织带17侧的舌板21安装到带扣22中。
[007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座椅2B中,在车宽方向内侧的立起壁11的面向座椅坐垫8 的一侧的侧部上设有形成带扣安装空间的凹部48,因此,如图11、图12所示,即使在座椅坐 垫8的上部安装增高椅60、并在该状态下将织带17侧的舌板21安装于带扣22的情况下, 通过预先将扶手12从立起壁11拆下,也能够将手从上方侧插入到立起壁11的凹部48与 增高椅60的侧壁之间的间隙中,从而容易地将舌板21安装到带扣22中。
[0075] 在这样使用增高椅60的情况下,不一定必须将扶手12从立起壁11完全拆下,例 如也可以仅将扶手12的升降高度调整为适当高度。另外,扶手12的位移方向不必限定于 上下方向,也能够使其沿前后方向滑动位移、或向斜上方转动位移,但在如本实施方式这样 能够沿上下方向滑动位移的情况下,能够避免构造的复杂化,并且能够提高舌板21相对于 带扣22的安装作业性。
[0076] 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设 计变更。
【权利要求】
1. 一种车辆用座椅,包括: 供乘员落座的座椅坐垫; 从所述座椅坐垫的侧部向上方立起的立起壁;和 配置在所述立起壁的上部且供乘员放置前臂的扶手, 在所述座椅坐垫的下方连结于车身的安全带装置的带扣,从所述座椅坐垫与所述立起 壁之间向所述座椅坐垫的上方引出,该车辆用座椅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立起壁的面向座椅坐垫侧的侧部上,设有形成带扣安装空间的凹部, 所述扶手以覆盖所述凹部的至少上部的方式安装在所述立起壁上。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相对于所述立起壁以能够 位移的方式安装。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相对于所述立起壁以能 够上下滑动的方式安装。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相对于所述立起壁以能够 装拆的方式安装。
【文档编号】B60N2/46GK104108330SQ201410151880
【公开日】2014年10月22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16日 优先权日:2013年4月19日
【发明者】尾形勇介, 寺内达也, 佐藤忍, 原田雄太, 太田洋平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株式会社泰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