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97786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在使胎侧部上产生的局部性的凹凸不易显眼的同时,能够抑制裂纹的产生。本实用新型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设置在胎侧部(3)的外表面上的装饰部(10)具有在轮胎周向(C)上留出间隔设置且在相对轮胎径向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多条隆起(16)以及自胎侧部(3)的外表面起的高度(H2)比隆起(16)的高度(H1)高且沿着轮胎周向(C)延伸的一对带状突起(12、14),配置一对带状突起(12、14),使它们在轮胎径向上留出间隔且在轮胎周向(C)上的一部分重叠,在隔着带状突起(12、14)而邻接的区域中设置的隆起(16),相对轮胎径向倾斜方向相互不同。
【专利说明】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胎侧部的外表面具备装饰部的充气轮胎,尤其涉及一种具 有在轮胎周向上留出间隔设置的多条隆起(ridge)(凸条)作为装饰部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0002] 在轮胎的胎侧部,有时会在相当于胎体帘布层的缠绕起始端与缠绕结束端的结合 部的部分和在相当于从胎圈芯的内侧向外侧折返的胎体帘布层的折返端部的部分产生凹 凸。在胎侧部产生的局部性的凹凸虽然不会给轮胎的性能、耐久性带来影响,但会成为使其 外观品质降低的原因。
[0003] 为了使这种胎侧部的局部性的凹凸不易显眼,已知有下述充气轮胎,其在胎侧部 设置相对轮胎径向倾斜的多条隆起,所述多条隆起留出微小的间隔并大致平行的排列,从 而伪装(camouflage)局部性的凹凸(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2)。
[0004] 但是,由于在轮胎旋转时由胎面与胎圈之间产生的扭曲在相对轮胎径向倾斜约 45°的方向上产生应力,因此在沿该应力方向配置隆起时,存在应力集中于隆起间的凹部, 容易产生被称为扭矩裂纹(Torque crack)的裂纹这样的问题。
[0005] 与此相对,在日本专利公开2010-241397号公报中,通过在轮胎径向上配置隆起 的排列密度和倾斜方向相互不同的多个带状装饰部,来谋求分散集中于隆起间的凹部处的 应力,但由于在轮胎径向上邻接的带状装饰部的边界相接触,因此存在不能充分分散应力, 从而不能抑制裂纹这样的问题。
[0006] 另外,在日本专利公开平成9-31511号公报中,由于在轮胎径向上邻接的带状装 饰部之间存在无图案的带状区域,因此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分散集中于隆起间的凹部处的应 力,但若想要谋求进一步分散应力、抑制裂纹的产生,则无图案的带状区域的宽度(轮胎径 向的长度)变大,其结果,存在对胎侧部产生的局部性的凹凸伪装的效果降低这样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7]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8] 本实用新型是考虑到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在 使胎侧部产生的局部性的凹凸不易显眼的同时,抑制裂纹的产生且耐久性优异。
[0009] (二)技术方案
[0010] 本实用新型的充气轮胎,其是在胎侧部的外表面具有装饰部的充气轮胎,其特征 在于,所述装饰部具有:在轮胎周向上留出间隔设置且在相对轮胎径向倾斜的方向上延伸 的多条隆起以及自所述胎侧部的外表面起的高度比所述隆起高且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一 对带状突起;配置一对所述带状突起,使它们在轮胎径向上留出间隔且在轮胎周向上的一 部分重叠;在隔着所述带状突起而邻接的区域中设置的所述隆起,相对轮胎径向倾斜角度 相互不同。
[0011]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一对所述带状突起可以设置成越往轮胎周向的一端 侧则越朝向轮胎径向外侧或轮胎径向内侧的螺旋状。另外,一对所述带状突起可以设置成 越往在轮胎周向上重叠的端部则宽度越窄。另外,设置在一对所述带状突起之间的区域中, 一对所述带状突起在轮胎周向上相互重叠的部分可以比其他部分更密地设置所述隆起。隆 起的重复间距可以为5mm以下,自胎侧部的外表面起的高度可以为0· 2mm以上2. Omm以 下,以及相对轮胎径向倾斜角度可以为20°以上70°以下;一对所述带状突起的宽度可以 为1mm以上10mm以下,以及与所述隆起的高度差可以为1mm以内;一对所述带状突起在轮 胎周向上重叠的长度可以为200mm以下;所述装饰部的轮胎径向的长度可以为20mm以上 50mm以下;所述装饰部可以沿着轮胎周向形成中心角为40°以上160°以下的圆弧状。 [0012](三)有益效果
[0013] 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其具备配置成在轮胎径向上留出间隔且在轮胎周向上的一 部分重叠的、突出得比隆起高的一对带状突起,并且在隔着带状突起而邻接的区域中设置 的隆起,相对轮胎径向倾斜角度相互不同,因此使胎侧部产生的局部性的凹凸不易显眼,同 时能够分散集中于隆起间的凹部处的应力,能够抑制裂纹的产生。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侧视图
[0015] 图2为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0016] 图3为图2的A - A剖面图。
[0017] 图4(a)及(b)为本实用新型的变更例的充气轮胎中相当于图3的剖面图。
[0018] 图5(a)及(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气轮胎的侧视图。
[0019] 图6(a)?(c)为比较例的充气轮胎的侧视图。
[0020] 附图标记说明
[0021] T一轮胎;2-胎面部、;3-胎侧部;4 一胎圈部;10-装饰部;12 -内侧带状突起; 14 一外侧带状突起;16-隆起;F1-第一区域;F2-第二区域;F3-第二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23]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以下,称为"轮胎")T,其具备胎面 部2、从其两端向轮胎半径方向内侧延伸的胎侧部3以及与该胎侧部3的内周侧连接并固定 于轮辋凸缘的胎圈部4。
[0024] 在轮胎Τ的胎侧部3的外表面上,在轮胎周向C上留出间隔地设有多个(本实施 方式中为两个)从该外表面突出的装饰部10。此外,每个装饰部10仅是设置在胎侧部3上 的位置不同,各装饰部10的结构相同,因此这里对一个装饰部10进行说明,省略对另一个 装饰部10的说明。
[0025] 装饰部10具备沿轮胎周向C延伸的一对带状突起12、14以及在轮胎周向C上留 出微小间隔配置的多条隆起(凸条)16,与隆起16相比,一对带状突起12、14自胎侧部3的 外表面起的突出高度更高。
[0026] 配置一对带状突起12、14,使它们在轮胎径向上留出间隔且轮胎周向C上的一部 分重合。
[0027] 更具体地,一对带状突起12、14由配置在轮胎径向内侧的带状突起(以下将该带 状突起称为"内侧带状突起")12和配置在比内侧带状突起更靠向径向外侧的带状突起(以 下将该带状突起称为"外侧带状突起")14构成,在装饰部10的轮胎周向C上的中央部,内 侧带状突起12的端部和外侧带状突起14的端部在轮胎径向上留出间隔并在轮胎周向C上 重叠。
[0028] 内侧带状突起12,其位于装饰部10的轮胎周向C的中央部上的一个端部12a位于 装饰部10的内周侧,位于装饰部10的轮胎周向C的端部上的另一端部12b位于比一个端 部12a更靠向装饰部10的外周侧。据此,内侧带状突起12设置成沿轮胎周向C从内侧带 状突起12的一个端部12a越往另一端部12b则越朝向轮胎径向外侧的螺旋状。内侧带状 突起12的另一端部12b弯折成锐角并延伸至装饰部10的外周边缘。
[0029] 外侧带状突起14,其位于装饰部10的轮胎周向C的端部上的一个端部14a位于装 饰部10的内周侧,其位于装饰部10的轮胎周向C的中央部上的另一端部14b位于比一个 端部14a更靠向装饰部10的外侧,其设置成沿轮胎周向C从外侧带状突起14的一个端部 14a越往另一端部14b则越朝向轮胎径向外侧的螺旋状。外侧带状突起14的一个端部14a 弯折成锐角并延伸至装饰部10的内周边缘。
[0030] 内侧带状突起12和外侧带状突起14设置成越往在轮胎周向C上重叠的端部(内 侧带状突起12的一个端部12a以及外侧带状突起14的另一端部14b)则宽度越窄。即,内 侧带状突起12形成从另一端部12b越往一个端部12a则宽度(沿轮胎径向的长度)越小 的细尖〗而形状,外侧带状关起14形成从1^而部14a越往另一〗而部14b则览度越小的细尖 端形状。
[0031] 这样的内侧带状突起12和外侧带状突起14将装饰部10划分成三个区域,具体 地,划分成设置在内侧带状突起12的轮胎径向内侧的第一区域F1、设置在内侧带状突起12 与外侧带状突起14之间(S卩,在内侧带状突起12的轮胎径向外侧且在外侧带状突起14的 轮胎径向内侧)的第二区域F2以及设置在外侧带状突起14的轮胎径向外侧的第三区域 F3〇
[0032] 由内侧带状突起12和外侧带状突起14划分出的第一区域F1、第二区域F2以及第 三区域F3设有在相对轮胎径向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多条隆起16。多条隆起16剖面形状形 成图3所例示那样的三角形,设置其自胎侧部3的外表面起的突出高度H1低于内侧带状突 起12和外侧带状突起14的突出高度H2。
[0033] 如图2所示,设置在第一区域F1中的隆起16仅相对轮胎径向顺时针倾斜角度 Θ 1,设置在第二区域F2中的隆起16仅相对轮胎径向逆时针倾斜角度Θ 2,设置在第三区 域F3中的隆起16仅相对轮胎径向顺时针倾斜角度Θ 3。由此,设置在隔着内侧带状突起 12而邻接的第一区域F1与第二区域F2中的隆起16,相对轮胎径向倾斜方向相互不同,另 夕卜,设置在隔着外侧带状突起14而邻接的第二区域F2与第三区域F3中的隆起16,相对轮 胎径向倾斜方向也相互不同。此外,隆起16相对轮胎径向倾斜方向,是由在轮胎侧面观察 时,相对于经过隆起16在轮胎径向上内侧端的轮胎径向的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来决定。
[0034] 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在内侧带状突起12与外侧带状突起14之间的第二区域F2 中,其内侧带状突起12和外侧带状突起14在轮胎周向C上重叠的部分(位于装饰部10中 轮胎周向C上的中央部的部分)与其他部分(轮胎周向C上的两端部)相比更密地设置隆 起16。
[0035] 另外,在内侧带状突起12的轮胎径向内侧设置的第一区域F1及在外侧带状突起 14的轮胎径向外侧设置的第三区域F3中,位于装饰部10的轮胎周向C的端部上的部分与 位于装饰部10的轮胎周向C的中央部上的部分相比,更密地设置隆起16。
[0036] 此外,关于装饰部10在胎侧部3上所占的范围并没有特别限制,但如果举出一例 的话,可以将其在轮胎径向上的长度R设定为20mm以上50mm以下,另外,可以沿轮胎周向 设置成中心角Φ为40°以上160°以下的圆弧状(参见图1)。另外,构成装饰部10的内 侧带状突起12、外侧带状突起14及隆起16的各种尺寸并没有特别限制,但参见图2及图 3,举出各种尺寸的一例的话,隆起16的重复间距P可以设为5mm以下,自胎侧部3的外表 面起的突出高度H1可以设为0. 2_以上2. 0_以下,以及相对轮胎径向的旋转角度的大小 可以设为20°?70°。
[0037] 若隆起16的重复间距P大于5mm,则对胎侧部3上产生的局部性的凹凸伪装的效 果降低。若隆起16的突出高度H1小于0· 2mm,则伪装效果降低,若突出高度H1大于2. 0mm, 则在硫化成型时,橡胶难以流入成型隆起16的成型模具的凹条部分,易引起成型不良。若 隆起16的旋转角度的大小偏离20°?70°的范围,则伪装效果降低。
[0038] 另外,内侧带状突起12及外侧带状突起14的宽度W可以设为1mm以上10mm以下, 与隆起16的高度差δ Η可以设为1mm以内,在轮胎周向C上重叠的部分的长度L可以设为 200mm以下。
[0039] 若内侧带状突起12及外侧带状突起14的宽度W小于1mm,则集中于邻接的隆起 16间的凹部处的应力难以被分散,若大于10mm,则胎侧部3上所占的没有设置隆起16的区 域变大,伪装效果降低。
[0040] 若与隆起16的高度差δ Η为0以下(即,内侧带状突起12及外侧带状突起14的 高度Η2为隆起16的高度Η1以下),则集中于邻接的隆起16间的凹部处的应力难以被分 散,若与隆起16的差δΗ大于1_,则产生橡胶流动不良。
[0041] 若不存在内侧带状突起12及外侧带状突起14在轮胎周向C上重叠的部分,则集 中于邻接的隆起16间的凹部处的应力难以被分散,若内侧带状突起12及外侧带状突起14 在轮胎周向C上重叠的部分的长度L大于200mm,则胎侧部3上所占的没有设置隆起16的 区域变大,伪装效果降低。
[0042]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内侧带状突起12及外侧带状突起14设置成从轮胎周向 C的一个端部12a、14a越往它们的另一端部12b、14b则越朝向轮胎径向外侧的螺旋状的情 况进行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如图5(a)所示,可以设置成轮胎径向的位置无 变化的圆弧状。
[004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在内侧带状突起12与外侧带状突起14之间的第二区 域F2中,在内侧带状突起12及外侧带状突起14在轮胎周向C上重叠的部分上,与其他部 分相比更密地设置隆起16,但也可以等间隔地设置所有隆起16。
[004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隆起16的剖面形状为三角形的情况进行说明,但也可 以为例如图4(a)那样的矩形或图4(b)那样的半圆形。
[0045] 在以上所述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中,由于自胎侧部3的外表面起的高度比隆起16 高的沿轮胎周向C延伸的内侧带状突起12及外侧带状突起14,配置成在轮胎径向上留出间 隔且在轮胎周向C上的一部分重叠,因此能够通过内侧带状突起12及外侧带状突起14将 集中于邻接的隆起16间的凹部处的应力向轮胎周向C分散,能够抑制裂纹的产生。
[0046] 另外,由于设置在隔着内侧带状突起12及外侧带状突起14而邻接的区域中的隆 起16,其相对轮胎径向倾斜方向相互不同,因此光的反射方向被分散而变得不规则,因而能 够使在胎侧部3上产生的局部性的凹凸不易显眼。
[0047] 而且,由于内侧带状突起12及外侧带状突起14设置成从轮胎周向C的一个端部 12a、14a越往另一端部12b、14b则越朝向轮胎径向外侧的螺旋状,通过设置在由内侧带状 突起12和外侧带状突起14划分的第一区域F1、第二区域及第三区域F3中的隆起16引起 的光的反射方向变得更加不规则,能够更进一步地使在胎侧部3上产生的局部性的凹凸不 易显眼。
[0048]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设置内侧带状突起12及外侧带状突起14越往在轮胎 周向C上重叠的端部则宽度越窄,因此能够将集中于邻接的隆起16间的凹部处的应力向轮 胎周向C分散,并且能够确保内侧带状突起12及外侧带状突起14在轮胎周向C上重叠的 部分中,设置隆起16的区域宽,能够兼具防止裂纹和提高伪装效果。
[0049] 另外,由于设置在内侧带状突起12与外侧带状突起14之间的第二区域F2中,其 内侧带状突起12及外侧带状突起14在轮胎周向C上重叠的部分与其他部分相比更密地设 有隆起16,因此能够更进一步使在胎侧部3上产生的局部性的凹凸不易显眼。
[0050] 实施例
[0051] 以下,通过实施例更具体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52] 试制实施例1?3及比较例1?3的轮胎(235/50R18)。这些试制各个轮胎是使 其基本的胎面花纹和轮胎内部结构均相同,并变更表1所示的各要素而制成的。表1中,宽 度W为内侧带状突起12及外侧带状突起14的宽度尺寸,在轮胎周向C上宽度尺寸发生变 化的情况,表示宽度尺寸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另外,S Η为内侧带状突起12及外侧带状突 起14的高度Η2与隆起16的高度Η1之差(=Η2 - Η1),长度L为内侧带状突起12及外侧 带状突起14在轮胎周向C上重叠的部分的长度,间距Ρ为隆起16的重复间距,高度Η1为 自胎侧部3的外表面起的隆起16的高度,倾斜方向Θ1?Θ3为设置在第一区域F1、第二 区域F2及第三区域F3中的隆起16相对轮胎径向倾斜的方向,将逆时针用正数表示,将顺 时针用负数表示。此外,长度L为负数的情况,表示内侧带状突起12及外侧带状突起14在 轮胎周向C上分离开的长度。
[0053] 具体地,实施例1?3在胎侧部3上设有装饰部10,配置所述装饰部10的内侧带 状突起12及外侧带状突起14在轮胎径向上留出间隔并在轮胎周向C上的一部分重叠,设 置在隔着内侧带状突起12及外侧带状突起14而邻接的区域中的隆起16相对轮胎径向倾 斜方向相互不同。
[0054] 具体地,实施例1如图5(a)所示的那样,在周向上以一定宽度设有内侧带状突起 12及外侧带状突起14,且将它们设为轮胎径向的位置没有变化的圆弧状。实施例2如图 5 (b)所示,在周向上以一定宽度设有内侧带状突起12及外侧带状突起14,且将它们设置成 从轮胎周向C的一个端部12a、14a越往另一端部12b、14b则越朝向轮胎径向外侧的螺旋 状。实施例3如图1所示,内侧带状突起12及外侧带状突起14设置成越往在轮胎周向C 上重叠的端部则宽度越窄,且设置成从轮胎周向C的一个端部12a、14a越往另一端部12b、 14b则越朝向轮胎径向外侧的螺旋状。
[0055] 另外,比较例1?3在胎侧部3上设有装饰部10,所述装饰部10的隆起16相对轮 胎径向倾斜的方向均一定。
[0056] 具体地,比较例1如图6(a)所示,在胎侧部3上设有不存在内侧带状突起12及外 侧带状突起14而仅设置隆起16的装饰部10。
[0057] 比较例2如图6(b)所示,内侧带状突起12及外侧带状突起14在轮胎周向C上以 一定宽度设置成螺旋状,且配置它们在轮胎径向上留出间隔且在轮胎周向C上的一部分重 叠。
[0058] 比较例3如图6(c)所示,内侧带状突起12及外侧带状突起14在轮胎周向C上以 一定宽度设置成螺旋状,且在轮胎周向C上分开16mm,配置成在轮胎周向C上的一部分不重 叠。
[0059] (1)扭矩裂纹
[0060] 在实车指定气压的70%下行驶30000km后,确认胎侧有无裂纹,若无裂纹则表示 为〇,若有裂纹则表示为X。
[0061] ⑵伪装效果
[0062] 对试制轮胎的胎侧部3的胎体帘布层的缠绕起始端与缠绕结束端的结合部的凹 凸进行基于从正面目测的感官试验,以比较例1的结果为100进行评价。数值越大表示伪 装效果越大。
[0063] (表 1)
[0064]

【权利要求】
1. 一种充气轮胎,其在胎侧部的外表面具有装饰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饰部具有在轮胎周向上留出间隔设置且在相对轮胎径向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 多条隆起以及自所述胎侧部的外表面起的高度比所述隆起高且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一对 带状突起; 配置一对所述带状突起,使它们在轮胎径向上留出间隔且在轮胎周向上的一部分重 置; 在隔着所述带状突起而邻接的区域中设置的所述隆起,相对轮胎径向倾斜方向相互不 同。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一对所述带状突起设置成越往轮胎 周向的一端侧则越朝向轮胎径向外侧的螺旋状。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一对所述带状突起设置成越往在轮 胎周向上重叠的端部则宽度越窄。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设置在一对所述带状突起之间的区 域中,一对所述带状突起在轮胎周向上相互重叠的部分与其他部分相比更密地设置所述隆 起。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隆起的重复间距为5mm以下,自 胎侧部的外表面起的高度为〇. 2mm以上2. Omm以下,以及相对轮胎径向的角度为20°以上 70°以下。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一对所述带状突起的宽度为1mm以上 10mm以下,以及与所述隆起的高度差为1mm以内。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一对所述带状突起在轮胎周向上重 叠的长度为200mm以下。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饰部的轮胎径向的长度为 20mm以上50mm以下。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饰部沿轮胎周向形成中心角 为40°以上160°以下的圆弧状。
【文档编号】B60C13/02GK204055175SQ201420412210
【公开日】2014年12月31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24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25日
【发明者】佐藤芳树 申请人: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