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门车身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99975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带门车身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门车身结构,在该带门车身结构中,在门的车内侧设置有内饰件,在内饰件上配置有内把手。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带门车身结构,侧门的门主体的内壁由内板形成,在内板的车内侧设置有内饰件,在内饰件的前部的开口部配置有内把手(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根据该带门车身结构,内把手被配置在乘员的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前方侧。另外,内把手的壳体配置在门饰板(doortrim)的开口处,在壳体的凹部配置有操作手柄。

因此,乘员将手从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后方侧插入壳体的凹部,并利用插入的手将操作手柄向车内侧牵拉,据此,门锁被解锁而将门打开。

在此,专利文献1的内把手从壳体的凹部向操作部的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前方侧延伸。由此,在凹部的前端部和操作部之间形成供乘员的手插入的空间。因此,在紧急状况下,有时会发生乘员将手从凹部的前侧插入凹部,用插入的手对操作部实施误操作的情况。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专利公开公报实开平4-22312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在紧急情况下对操作手柄的操作部进行误操作的带门车身结构。

在技术方案1所涉及的发明中,提供一种在门的车内侧设置内饰件的带门车身结构,在该带门车身结构中,具有:凹部,其形成在所述内饰件上;和操作手柄,其以收容于该凹部的状态面向所述车内侧,用于对所述门进行开闭操作。该操作手柄具有操作部,该操作部沿所述凹部的上下方向形成,乘员在对所述门进行开闭操作时用手操作该操作部,在该操作部形成有阻碍手从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前方伸入所述操作部的壁部。

根据上述结构,操作手柄收容于内饰件的凹部,操作部沿凹部的上下方向形成。乘员用手操作该操作部,据此使门锁解锁而能够将门打开。

另一方面,在操作部形成壁部,利用该壁部防止手从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前方进入操作部。据此,能够防止在紧急状况下乘员对操作手柄实施误操作。

在技术方案2所涉及的发明中,优选所述操作手柄的旋转轴设置在所述操作部的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后方。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将操作手柄的旋转轴设置在操作部的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后方,在对操作部进行操作时,能够使乘员的手腕位于旋转轴侧。因此,在对操作部进行操作时,能够以将操作部向乘员的手腕侧牵拉的方式操作。据此,乘员的手能够顺利地移动,这样能够容易地对操作部进行操作。

在技术方案3所涉及的发明中,优选所述凹部延伸至所述门的前端。

根据上述结构,凹部延伸至门的前端,据此,能够确保车内空间的宽度尺寸较大,也就是说,能够提高车内空间的宽敞感。由此,通过确保车内的空间较大,能够提高乘坐舒适性。

在技术方案4所涉及的发明中,优选在所述门的前端侧具有向车宽方向延伸的仪表板(instrumentpanel),在该仪表板上设置有空气调节装置的出风口部(outlet),在所述门关闭的状态下,所述出风口部进入所述凹部。

根据上述结构,在门关闭的状态下,使空气调节装置的出风口部进入凹部。因此,出风口部能够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而远离方向盘。据此,能够降低从出风口部吹出的调温气体受到方向盘妨碍而产生的影响,由此能够将从出风口部吹出的调温气体顺畅地向乘员侧送风。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操作部形成有壁部,利用该壁部防止乘员的手从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前方进入操作部。据此,能够防止在紧急状况下乘员对操作手柄实施误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从车内侧观察本发明所涉及的带门车身结构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从图1的带门车身结构中拆下方向盘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从斜前方观察图2的内把手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沿图3的4-4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5是沿图3的5-5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从车内侧观察图3的操作手柄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从车外侧观察图3的操作手柄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操作本发明所涉及的操作手柄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9是防止在紧急状况下误操作本发明所涉及的操作手柄的例子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车身结构(带门车身结构);12车内;13仪表板(仪表板);16出风口部;18侧门(门);21空气调节装置;32门饰板(内饰件);32c门饰板的前缘(侧门的前端);34饰板凹部(凹部);46操作手柄;55支承轴(旋转轴);59操作部;62前壁部(壁部);71乘员的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前(fr)”“后(rr)”“左(l)”“右(r)”是以驾驶员观察的方向为基准设定的。

实施例

对实施例所涉及的带门车身结构10进行说明。下面,以带门车身结构10作为“车身结构10”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车身结构10中具有:仪表板13,其区划车内(车厢)12的前部;方向盘14,其配置成比仪表板13更靠车内12侧;出风口部16,其设置在仪表板13的外端部13a;和侧门(门)18,其开闭车身11的侧部开口17。

仪表板13在左右的前柱19(左前柱19未图示)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且配置在侧门18(具体是门主体27)的前端部27a侧。转向轴从发动机室侧经由仪表板13向车内12侧延伸。在转向轴的后端部安装有方向盘14。

如图2所示,出风口部16为空气调节装置21的吹风口,由上框部22、下框部23、内框部24和外框部25形成为大致矩形状。由外框部25、上框部22的外端部22a和下框部23的外端部23a形成出风口部16的外端部16a。出风口部16的外端部16a从仪表板13的外端部13a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

利用空气调节装置21调整过的调温气体从出风口部16吹向车内12。

侧门18具有:门主体27,其前端部27a藉由门铰链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于侧部开口17;门框(sash)28,其设置于门主体27;和玻璃窗29,其被支承于门框28。门主体27以门铰链为轴,以能够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自由开闭的方式被支承。

门主体27具有:门内板31,其形成内壁;内饰件(以下称为“门饰板”)32,其安装于门内板31的车内12侧;饰板凹部(凹部)34,其形成于门饰板32;和内把手36,其被收容于饰板凹部34。

饰板凹部34位于门饰板32的上部32a的下侧附近,且从出风口部16的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后方的部位32b向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前方呈大致水平状延伸至门饰板32的前缘32c。门饰板32的前缘32c为相当于侧门18(具体为门主体27)的前端的部位。

该饰板凹部34具有:上表面41,其从门饰板32的上壁部38向车宽方向外侧折弯;下表面42,其从门饰板32的中壁部39向车宽方向外侧折弯;和壁面43,其连接上表面41和下表面42的外端。

由上表面41、下表面42以及壁面43,使饰板凹部34形成为向车宽方向外侧凹进的凹部。另外,饰板凹部34延伸至门饰板32的前缘32c。

据此,能够确保车内12的前部空间的宽度尺寸较大,也就是说,能够提高车内12的空间的宽敞感。由此,通过确保车内12的空间较大,能够提高乘坐舒适性。

尤其是,饰板凹部34形成在车内12前侧的乘员容易看到的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使乘员感觉车内12的空间宽敞。

另外,通过使饰板凹部34延伸至门饰板32的前缘32c,能够在侧门18被关闭的状态下,使出风口部16的外端部16a进入饰板凹部34的前端部34a而被收容。据此,能够使出风口部16的外端部16a从仪表板13的外端部13a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

因此,如图1所示,出风口部16的外端部16a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而能够远离方向盘14。据此,能够降低从出风口部16吹出的调温气体受到方向盘14妨碍而产生的影响。

由此,能够将从出风口部16吹出的调温气体如箭头a所示那样顺畅地向车内12的乘员侧送风。

如图3、图4所示,内把手36被收容于饰板凹部34的后部34b。内把手36具有:壳体45,其被收容于饰板凹部34的后部34b;操作手柄46,其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壳体45;和锁钮(lockknob)47,其与操作手柄46同轴配置。

壳体45具有:壳体壁48,其从饰板凹部34的壁面43的后端43a向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后方延伸;和壳体支承部49,其支承操作手柄46和锁钮47。

如图5所示,壳体支承部49具有:上支承部51,其设置在饰板凹部34的上表面41侧;和下支承部52,其设置在饰板凹部34的下表面42侧。在上支承部51和下支承部52之间形成壳体空间53。在壳体空间53的下半部配置有操作手柄46的基部57,在壳体空间53的上半部配置有锁钮47。

在该状态下,操作手柄46的基部57和锁钮47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被支承轴(旋转轴)55支承。锁钮47为对操作手柄46在操作状态和非操作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按钮(knob)。操作手柄46以被收容于饰板凹部34的状态面向车内12侧,为用于对侧门18进行开闭操作的手柄。

如图6、图7所示,操作手柄46具有:基部57,其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被支承轴55支承;延长部58,其从基部57向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前方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和操作部59,其从延长部58向上方立起。基部57的凸台(boss)部57a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被支承轴55支承。

操作部59具有:侧壁部61,其从延长部58向前上方呈倾斜状立起;和前壁部(壁部)62,其沿着侧壁部61的前端61a向前上方呈倾斜状立起。

操作部59由侧壁部61和前壁部62形成为截面呈大致l字状。因此,操作部59的表面59a向车内12侧呈凸状鼓出。另一方面,操作部59的内表面59b形成为凹状。

再参照图3,侧壁部61的下端61b与壳体45的下端45a(即,与中壁部39的上端39a)邻接配置,且沿着中壁部39的上端39a向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另外,侧壁部61的上端61c与壳体45的上端45b(即,与上壁部38的下端38a)邻接配置,且沿着上壁部38的下端38a向车身前后方向延伸。

据此,操作部59的侧壁部61形成为,同上壁部38以及中壁部39(即,门饰板32)接连。因此,门饰板32的表面和操作部59的表面大致共面(同时参照图5),由此提高了门饰板32和操作部59的外观性。

如图4所示,操作部59的侧壁部61配置为,在操作手柄46的非操作状态下与壳体壁48隔开间隔s1而位于其车宽方向内侧,且沿着壳体壁48延伸。因此,在壳体壁48和侧壁部61之间形成插入空间63。插入空间63形成为,乘员的手(具体为手指)能够从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后方插入(即,可进入)。

乘员的手指从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后方如箭头b所示那样插入到插入空间63。利用插入的手指将操作手柄46向车内12侧牵拉。据此,操作手柄46以支承轴55为轴,如箭头c所示那样,从非操作位置p1被向车内12侧操作。

另外,操作手柄46的支承轴55被设置在操作部59的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后方。因此,在乘员用手指对操作部59进行操作时,乘员的手腕位于支承轴55侧。据此,在对操作部59进行操作时,可进行将操作部59向乘员的手腕侧牵拉的操作。

前壁部62从侧壁部61的前端61a向饰板凹部34的壁面43伸出。前壁部62的前端部62a配置在与壳体壁48邻接的位置。另外,前壁部62的基端部62b被配置在距壳体壁48的距离为l1的位置。

因此,前壁部62从壳体壁48向车宽方向内侧伸出距离l1。

另外,壳体壁48中的、位于前壁部62周围的部位48a被配置在饰板凹部34的壁面43的延长线上。即,壳体壁48的位于前壁部62周围的部位48a配置为,与饰板凹部34的壁面43大致共面。

另外,前壁部62相对于壳体壁48的位于前壁部62周围的部位48a的倾斜角度θ1优选为钝角或直角。在实施例中,以倾斜角度θ1为钝角为例进行说明。

如此,使前壁部62的倾斜角度θ1为钝角,且前壁部62从壳体壁48伸出的距离为距离l1。因此,在乘员的手指如箭头d所示那样从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前方沿着饰板凹部34的壁面43向前壁部62移动时,手指的前端部与前壁部62抵接。

据此,通过前壁部62阻止乘员手指的移动,由此防止乘员的手指进入壳体壁48和侧壁部61之间的插入空间63。在此,可以说,例如在紧急情况下可能发生乘员的手指从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前方向前壁部62移动的状态。

下面,参照图8,对利用操作部59对操作手柄46进行操作的例子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在操作手柄46的非操作状态下,乘员的手指72如箭头e所示那样从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后方插入壳体壁48和操作部59的侧壁部61之间的插入空间63。在该状态下,乘员用手71将侧壁部61如箭头f所示那样拉向车内12。由此,如箭头f所示那样以支承轴55为轴从非操作位置p操作操作手柄46。

在乘员用手指72对操作部59进行操作时,乘员的手腕73位于支承轴55侧。因此,在对操作部59进行操作时,能够将操作部59以拉向乘员的手腕73侧的方式操作。据此,乘员的手71(即手腕73)能够顺利地移动,这样能够容易地如箭头f所示那样对操作部59进行操作。

通过如箭头f所示那样从非操作位置p1向操作位置操作操作手柄46,使侧门18的锁解锁而使侧门18敞开。

下面,参照图9,对防止在紧急状况下误操作操作手柄46的例子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使前壁部62的倾斜角度θ1为钝角,且前壁部62从壳体壁48伸出的距离为距离l1。因此,在紧急状况下,乘员的手指72从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前方沿着饰板凹部34的壁面43朝向前壁部62而向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后方移动时,手指72的前端部72a与前壁部62抵接。

通过手指72的前端部72a与前壁部62抵接,能够由前壁部62阻止乘员的手指72向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后方移动。因此,能够防止乘员的手指72进入壳体壁48和侧壁部61之间的插入空间63。据此,能够防止在紧急状况下对操作手柄46的操作部59实施误操作。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带门车身结构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例中限定的结构,可以进行适当的变更、改良等。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是以前壁部62的倾斜角度θ1为钝角的例子进行的说明,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使前壁部62的倾斜角度θ1为直角。在前壁部62的倾斜角度θ1为直角的情况下,与实施例相同,在紧急状况下,也能够防止对操作手柄46的操作部59实施误操作。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是以将出风口部16形成为大致矩形状的例子进行的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也可形成为椭圆形或圆形等其他形状。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所示的车身结构,仪表板、出风口部、侧门、空气调节装置、门饰板、凹部、操作手柄、支承轴、操作部和前壁部等不限定于示例中的形状及结构,可以进行适当的变更。

在产业上的应用

本发明适用于如下汽车:具有门,在设置于门的车内侧的内饰件上配置内把手,利用该内把手对门进行开闭操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