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547218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充气轮胎,更详细而言涉及能够提高在再生轮胎中使用的无胎面轮胎(台夕Y个)的合格率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0002]装配于卡车、公共汽车等的近年来的重载荷用轮胎,具有低扁平率,另一方面在带束层配置周向加强层,从而保持胎面部的形状。该周向加强层是具有相对于轮胎周向大体呈0[deg]的带束角度的带束帘布(belt ply),层叠于一对交叉带束而配置。作为采用该结构的以往的充气轮胎,已知专利文献I?4所记载的技术。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642760号公报
[0006]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4663638号公报
[0007]专利文献3:日本特许第4663639号公报
[0008]专利文献4:日本特表2012-522686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9]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10]另外,近年来,从价格方面和环境方面考虑,再生轮胎备受瞩目。再生轮胎是对残余沟槽达到了寿命的轮胎的胎面橡胶进行重贴而再利用的轮胎,通过预硫化(pre-cure)方式和重模铸(remold)方式这2种方式来制造。预硫化方式的再生轮胎是如下这样制造出来的:通过抛光处理将用完的轮胎的胎面橡胶切除而形成无胎面轮胎,将具有新品时的胎面花纹的、硫化过的预硫化胎面粘贴于无胎面轮胎。重模铸方式的再生轮胎是如下这样制造出来的:通过抛光处理将用完的轮胎的胎面橡胶切除而形成无胎面轮胎,将未硫化的胎面橡胶卷绕于无胎面轮胎,用具有胎面花纹的成型模具进行硫化成型。
[0011]对于该再生轮胎要求应提高无胎面轮胎的合格率。
[0012]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再生轮胎所使用的无胎面轮胎的合格率提高的充气轮胎。
[0013]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001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充气轮胎,具备:胎体层;在所述胎体层的轮胎径向外侧配置的带束层;和在所述带束层的轮胎径向外侧配置的胎面橡胶,并且具备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至少3条周向主槽和由这些周向主槽划分而成的多个陆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束层是层叠周向加强层和一对交叉带束而成的,所述一对交叉带束具有绝对值为10【deg】以上且45【deg】以下并且符号互不相同的带束角度,所述周向加强层具有相对于轮胎周向处于±5【deg】的范围内的带束角度,在轮胎子午线方向的截面上引出所述周向主槽的终端磨损面WE时,轮胎赤道面上的从所述周向加强层到终端磨损面WE的距离Dcc、与从所述周向加强层的端部到终端磨损面WE的距离De具有1.06 ( De/Dcc的关系。
[0015]发明的效果
[0016]在本发明涉及的充气轮胎中,周向加强层相对于终端磨损面WE的距离Dcc、De适当化,所以与比De/Dcc大致相等的结构相比较,轮胎接地时的胎肩陆部的接地面压力上升。于是,使处于周向加强层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区域的轮胎的扩径得到抑制,而使带束层的变形得到抑制。由此,具有抑制带束层在用完的轮胎的抛光研磨时露出而使无胎面轮胎的合格率提高的优点。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图。
[0018]图2是表示图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带束层的说明图。
[0019]图3是表示图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带束层的说明图。
[0020]图4是表示图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作用的说明图。
[0021]图5是表示图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作用的说明图。
[0022]图6是表示图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胎肩部的放大剖视图。
[0023]图7是表示图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胎肩部的放大剖视图。
[0024]图8是表示图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胎肩部的放大剖视图。
[0025]图9是表示图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胎肩部的放大剖视图。
[0026]图10是表示图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0027]图11是表示图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0028]图12是表示图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0029]图13是表示图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0030]图14是表示图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0031]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0032]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详细地对本发明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并不受该实施方式限定。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包含维持发明的同一性同时也能够替换且置换显而易见的构成要素。另外,本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多个变形例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范围内能够任意组合。
[0034]【充气轮胎】
[0035]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图。该图作为充气轮胎I的一例示出了装配在长途运输用的卡车、公共汽车等中的重载荷用子午线轮胎。此外,附图标记CL是轮胎赤道面。另外,在该图中,胎面端P与轮胎接地端T 一致。另外,在该图中,在周向加强层145标注有阴影线。
[0036]该充气轮胎I具备:一对胎圈芯11、11、一对胎圈填充物12、12、胎体层13、带束层14、胎面橡胶15和一对胎侧橡胶16、16(参照图1)。
[0037]一对胎圈芯11、11具有环状结构,构成左右胎圈部的芯。一对胎圈填充物12、12包括下填充物121及上填充物122,分别配置于一对胎圈芯11、11的轮胎径向外周以对胎圈部进行加强。
[0038]胎体层13环状架设于左右的胎圈芯11、11之间而构成轮胎的骨架。另外,胎体层13的两端部以包住胎圈芯11及胎圈填充物12的方式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反卷并卡定。另外,胎体层13是用涂覆橡胶被覆由钢或有机纤维材料(例如尼龙、聚酯、人造纤维等)构成的多条胎体帘线后进行轧制加工而构成的,具有绝对值为85 [deg]以上且95[deg]以下的胎体角度(胎体帘线的纤维方向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
[0039]带束层14是层叠多层带束帘布141?145而成的,卷绕于胎体层13的外周而配置。关于带束层14的具体结构将后述。
[0040]胎面橡胶15配置于胎体层13以及带束层14的轮胎径向外周而构成轮胎的胎面部。一对胎侧橡胶16、16分别配置于胎体层13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而构成左右的胎侧部。
[0041]此外,在图1的结构中,充气轮胎I具备: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7条周向主槽2 -M由这些周向主槽2划分而成的8个陆部3。另外,左右的胎肩陆部3分别具有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而在扶壁部开口的多条横纹槽4。另外,各陆部3成为在轮胎周向上连续的肋、或成为由多条横纹槽4(省略图示)在轮胎周向上分割开的块列。
[0042]在此,所谓周向主槽是指具有5.0 [mm]以上的槽宽的周向槽。周向主槽的槽宽是排除在槽开口部形成的缺失部和/或倒角部而测定的。
[0043]另外,在该充气轮胎I中,将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左右周向主槽2、2称为最外周向主槽。另外,将由左右最外周向主槽2、2划分出的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左右陆部3、3称为胎肩陆部。
[0044]【带束层】
[0045]图2及图3是表示图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带束层的说明图。在这些图中,图2表示以轮胎赤道面CL为边界的胎面部的单侧区域,图3表示带束层14的层叠构造。此外,在图3中,各带束帘布141?145中的细线示意性地表示各带束帘布141?145的带束帘线。
[0046]带束层14是层叠高角度带束141、一对交叉带束142、143、带束覆盖件144和周向加强层145而成的,卷绕于胎体层13的外周而配置(参照图2)。
[0047]高角度带束141是用涂覆橡胶被覆由钢或有机纤维材料构成的多条带束帘线后进行轧制加工而构成的,具有绝对值为45 [deg]以上且70 [deg]以下的带束角度(带束帘线的纤维方向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另外,高角度带束141层叠于胎体层13的轮胎径向外侧而配置。
[0048]一对交叉带束142、143是对用涂覆橡胶被覆了的由钢或有机纤维材料构成的多条带束帘线进行轧制加工而构成的,具有绝对值为10[deg]以上且45[deg]以下的带束角度。另外,一对交叉带束142、143具有符号互不相同的带束角度,使带束帘线的纤维方向互相交叉地层叠(交叉帘布构造)。在此,将位于轮胎径向内侧的交叉带束142称为内径侧交叉带束,将位于轮胎径向外侧的交叉带束143称为外径侧交叉带束。此外,也可以层叠配置三片以上的交叉带束(省略图示)。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一对交叉带束142、143层叠于高角度带束141的轮胎径向外侧而配置。
[0049]另外,带束覆盖件144是用涂覆橡胶被覆由钢或有机纤维材料构成的多条带束帘线后进行轧制加工而构成的,具有绝对值为10[deg]以上且45[deg]以下的带束角度。另夕卜,带束覆盖件144层叠于一对交叉带束142、143的轮胎径向外侧而配置。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带束覆盖件144具有与外径侧交叉带束143相同的带束角度,并且配置于带束层14的最外层。
[0050]周向加强层145是使由涂覆橡胶被覆的钢制带束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在±5[deg]的范围内倾斜同时卷绕成螺旋状而构成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周向加强层145配置为被夹在一对交叉带束142、143之间。另外,周向加强层145配置在一对交叉带束142、143的左右边缘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具体而言,一条或多条线(wire)在内径侧交叉带束142的外周卷绕成螺旋状而形成周向加强层145。该周向加强层145对轮胎周向的刚性进行加强,从而提高轮胎的耐久性能。
[0051]此外,在该充气轮胎I中,带束层14也可以具有边缘覆盖件(省略图示)。一般而言,边缘覆盖件是用涂覆橡胶被覆由钢或有机纤维材料构成的多条带束帘线后进行轧制加工而构成的,具有绝对值为O [deg]以上且5 [deg]以下的带束角度。另外,边缘覆盖件分别配置于外径侧交叉带束143(或者内径侧交叉带束142)的左右边缘部的轮胎径向外侧。这些边缘覆盖件发挥夹箍效果,从而使胎面中心区域和胎肩区域的扩径差得到缓和而提高轮胎的耐偏磨损性能。
[0052]另外,在图2的结构中,周向加强层145配置为被夹在一对交叉带束142、143之间(参照图2)。但是,并不限于此,周向加强层145也可以配置在一对交叉带束142、143的轮胎径向外侧(省略图示)。另外,周向加强层145也可以配置在一对交叉带束142、143的内侦U。例如,周向加强层145(1)既可以配置在高角度带束
当前第1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