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门框以及车辆用门框的中间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92893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门框以及车辆用门框的中间体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车辆用门框以及车辆用门框的中间体。车辆用门框具备:形成玻璃滑槽收纳部的外侧部件、以及构成为与外侧部件结合的内侧部件。外侧部件具有剖面大致U字状的折返部、以及返回部。返回部将玻璃滑槽收纳部的相比折返部更接近基端部的部位平坦地隆起至少达到折返部的第1侧端的位置。内侧部件具有伸出部、以及设置于伸出部的缘部的前端面。在前端面设置有向第1侧突出的突起部。突起部配置在内侧部件的长边方向的规定位置,通过电阻焊接时的电流集中而被加热熔融,从而将前端面以及折返部的对置的部分加压接合。
【专利说明】
车辆用门框以及车辆用门框的中间体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形成车辆车门的窗框的车辆用门框以及车辆用门框的中间体。
【背景技术】
[0002]以往,作为车辆用门框,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结构。如图11所示,该车辆用门框构成为具备外侧部件110、与该外侧部件110结合的内侧部件120。外侧部件110形成玻璃滑槽收纳部111以及车外侧的外观面112。内侧部件120具有形成窗框的框架的主体部121。
[0003]同时如图12所示,外侧部件110具有向车内侧开口从而形成开口114的折返部113。该折返部113通过将形成玻璃滑槽收纳部111的缘部向车外侧弯曲并且向车内侧折回而形成。内侧部件120的向主体部121的车外侧伸出的伸出部122的缘部122a被插入折返部113的开口 114。在伸出部122的缘部122a的前端面122b,向车外侧突出形成突起部123,突起部123通过电阻焊接时的电流集中而被加热熔融,将前端面122b以及折返部113的对置部113a加压接合。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68181号公报
[0005]另外,专利文献I的车辆用门框在外侧部件110具有折返部113,由此玻璃滑槽收纳部111的车内侧的部位被划分为折返部113的范围与相比该折返部113向车内侧凹进距离Δ的基端侧的部位。因此,当想要利用玻璃滑槽收纳部111的车内侧的部位安装其他部件的情况下,平坦的部位除去折返部113只有相比该折返部113向车内侧凹进的基端侧的部位,其他部件的安装受到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单地安装其他部件的车辆用门框以及车辆用门框的中间体。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一方式,提供一种车辆用门框或者车辆用门框的中间体,具备:外侧部件,该外侧部件由板材构成并形成玻璃滑槽收纳部,该外侧部件具有基端部并位于第I侧;以及内侧部件,该内侧部件由板材构成并具有形成窗框的框架的主体部,该内侧部件构成为在与上述第I侧相反的第2侧与上述外侧部件结合。上述外侧部件具有:缘部,该缘部在从上述基端部离开的位置形成上述玻璃滑槽收纳部;剖面大致U字状的折返部,该折返部设置于上述缘部且具有向上述第2侧开放的开口,该折返部具有位于最靠第I侧的第I侧端;以及返回部,该返回部设置在上述玻璃滑槽收纳部的相比上述折返部更接近上述基端部的位置,将上述玻璃滑槽收纳部的相比上述折返部更接近上述基端部的部位平坦地隆起至少达到上述折返部的上述第I侧端的位置。上述内侧部件具有:伸出部,该伸出部设置于上述主体部并向上述第I侧伸出;缘部,该缘部构成为设置于该伸出部且插入至上述折返部的上述开口 ;以及前端面,该前端面设置于上述伸出部的上述缘部。在上述前端面设置有向上述第I侧突出的突起部,上述突起部配置在上述内侧部件的长边方向的规定位置,并通过电阻焊接时的电流集中而被加热熔融,从而将上述前端面以及上述折返部的对置的部分加压接合。
[0008]在上述方式中,上述玻璃滑槽收纳部在该玻璃滑槽收纳部的相比上述折返部更接近上述基端部的部位具有结合部,该结合部结合对能够开闭地设置于上述窗框的车门玻璃的移动进行引导的沟道。
[0009]在上述方式中,上述返回部以与上述折返部重合的状态将相比上述折返部更接近上述基端部的部位隆起达到上述折返部的上述第I侧端的位置。
[0010]在上述方式中,上述外侧部件具有剖面大致L字状的玻璃滑槽收纳部。
[0011]在上述方式中,上述返回部以从上述折返部向上述基端部偏移的位置为起点向上述第I侧延伸。
[0012]上述折返部向上述开口的宽度增宽的方向延伸,以便在上述折返部与上述伸出部间形成间隔。
[0013]本实用新型具有能够简单地安装其他部件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从车辆的宽度方向外侧(车外侧)观察应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车门的上部结构的车辆车门的侧视图。
[0015]图2为沿着图1的2-2线的剖视图。
[0016]图3为沿着图1的3-3线的剖视图。
[0017]图4为将该实施方式分解后示出的剖视图。
[0018]图5(a)?图5(d)为该实施方式的接合结构的剖视图。
[0019]图6为表示内侧部件的立体图。
[0020]图7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变形方式的剖视图。
[0021 ]图8为表示其他变形方式的剖视图。
[0022]图9为表示其他变形方式的剖视图。
[0023]图10为表示其他变形方式的剖视图。
[0024]图11为表示现有方式的剖视图。
[0025]图12为将该现有方式分解后示出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对于车辆用门框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27]如图1所示,由车辆车体的侧部支承的车辆车门I具备构成其下部的车门主体2。该车门主体2为构成车门外板的车门外侧面板以及构成车门内板的车门内侧面板(图示略)结合而成的袋状的结构体,设置有能够从向上的开口伸缩的车门玻璃DW等。
[0028]另外,车辆车门I具备安装于车门主体2的上端部且构成车辆车门I的窗框(即车门玻璃DW的框)的门框5。该门框5具有在车辆的前后方向后侧固定于车门主体2(例如车门内侧面板)且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的立柱部5a、在车辆的前后方向前侧固定于车门主体2且连接于立柱部5a的上端的作为其他部件的大致弓形的上缘部5b,从而该门框5向下开敞。本实施方式的车辆车门I为前车门,门框5的上缘部5b以及立柱部5a与车辆车体的A支柱以及B支柱分别对应配置。
[0029]此外,以下,在门框5中,将面向车门玻璃DW—侧称为“内侧”,其相反侧称为“夕卜侦Γ。另外,将朝向车室内侧的车辆的宽度方向内侧称为“车内侧(第2侧),,,将朝向车室外侧的车辆的宽度方向外侧称为“车外侧(第I侧)”。
[0030]如图2所示,立柱部5a具备:将钢板等板材冲压成型而成的外侧部件10、将相同的板材冲压成型而成的内侧部件20、向外侧开敞的剖面大致C字状的密封部件收纳部30、配置于车外侧且从门框5的外侧延伸至内侧的外观部件40。外侧部件10位于车外侧,内侧部件20在与车外侧相反侧的车内侧与外侧部件10结合。在内侧部件20与外侧部件10结合前,外侧部件10以及内侧部件20构成门框的中间体。
[0031]此外,内侧部件20的板厚被设定为比外侧部件10的板厚大。另外,外观部件40的向车外侧露出的端面形成立柱部5a的外观面41。该外观面41随着向车辆的高度方向移动其宽度逐渐变化,实现了美观性的提高。
[0032]外侧部件10具有向内侧开敞的剖面大致U字状的玻璃滑槽收纳部U。玻璃滑槽收纳部11具有位于外侧的基端部lid。玻璃滑槽收纳部11在车内侧,具有从外方向内侧延伸的第I侧壁11a,并且具有与该第I侧壁Ila的内侧端连续向车外侧弯曲的阶梯差壁11b,进而具有与该阶梯差壁Ilb的车外侧端连续且从外侧延伸至内侧的第2侧壁11c。换句话说,第2侧壁Ilc相对于第I侧壁Ila向车外侧隆起阶梯差壁Ilb的大小。
[0033]如图4所示,在第2侧壁Ilc的缘部形成有向车外侧弯曲并且折返回车内侧而成的折返部12。该折返部12为具有向车内侧开口的开口 13的剖面大致U字状。折返部12具有位于最靠车外侧的车外侧端12b(第I侧端)。另外,在第2侧壁Ilc形成有与折返部12的车内侧端连接并且倾斜为随着朝向外侧而趋向车外侧的返回部14。该返回部14延伸至比折返部12的车外侧端12b的位置略靠车外侧的位置。换句话说,第2侧壁Ilc的相比折返部12靠外侧的部位、即玻璃滑槽收纳部11的相比折返部12更接近基端部Ild的部位通过返回部14平坦地隆起至比折返部12的车外侧端12b的位置靠车外侧的位置。
[0034]如图2所示,内侧部件20—体地具有:安装部21,其在玻璃滑槽收纳部11的外侧延伸,并且以沿着外观部件40的车内侧的状态从外侧延伸至内侧;剖面大致矩形状的主体部22,其与该安装部21的内侧端连续并向车内侧弯曲,而且从内侧向车外侧折回并面向折返部12的开口 13。此外,主体部22形成立柱部5a的框架,在内侧具有从车内侧朝向车外侧的伸出部23。内侧部件20以主体部22的车外侧的部位从外侧与外侧部件10接触的状态,将插入开口 13的伸出部23的缘部23a通过焊接与折返部12结合。
[0035]密封部件收纳部30从外侧与主体部22的车外侧的部位接触,例如通过焊接同外侧部件10—起与主体部22结合。
[0036]此外,在玻璃滑槽收纳部11,遍及长边方向大致全长地液密地装配例如由橡胶材构成的剖面大致U字状的玻璃滑槽45。该玻璃滑槽45至少比玻璃滑槽收纳部11的开口端向内侧突出,抑制水朝向该玻璃滑槽收纳部11内的浸入。特别是,通过使玻璃滑槽45的车内侧端部相比外侧部件10的折返部12以及内侧部件20的伸出部23的缘部23a位于车内侧,可抑制水朝向立柱部5a的内部空间的浸入。此外,上述车门玻璃DW的车外侧以及车内侧的两周缘部能够与玻璃滑槽45弹性接触。玻璃滑槽45将车门玻璃DW弹性地保持为能够开闭。另外,在立柱部5a(车辆车门I)的对置的车辆车体的开口部周缘部B,遍及内侧部件20的长边方向大致全长地保持与该主体部22液密地接触的主体密封部件46。因此,在立柱部5a以及开口部周缘部B间形成的空间通过主体密封部件46在车外侧以及车内侧间被液密地分隔。
[0037]如图3所示,上缘部5b通过对钢板等的板材滚压成型而成,遍及其长边方向的大致全长具有恒定剖面。该上缘部5b—体地具有:上部主体部51、与该上部主体部51的车外侧端连续的上部玻璃滑槽收纳部52、与该上部玻璃滑槽收纳部52的车外侧的内侧端连续的上部外观部53、与该上部外观部53的外侧端连续的连接部54、与该连接部54的内侧端连续的上部密封部件收纳部55。
[0038]上部主体部51按照在与立柱部5a间的连接位置的主体部22的形状形成,呈从车外侧朝向车内侧并且从内侧朝向车外侧折回的剖面大致矩形状。该上部主体部51形成上缘部5b的框架。上部玻璃滑槽收纳部52按照在与立柱部5a间的连接位置的玻璃滑槽收纳部11的形状形成,呈向内侧开敞的剖面大致U字状。因此,上部玻璃滑槽收纳部52也在车内侧,具有从外侧延伸至内侧的第I侧壁52a,并且具有与该第I侧壁52a的内侧端连续向车外侧弯曲的阶梯差壁52b,进而具有与该阶梯差壁52b的车外侧端连续从外侧延伸至内侧的第2侧壁52c。其中,第2侧壁52c从阶梯差壁52b向内侧笔直地延伸并与上部主体部51的车外侧端相连。换句话说,在第2侧壁52c未形成外侧部件10的第2侧壁Ilc之类的与内侧部件20的主体部22接合用的折返部12等。
[0039]上部外观部53按照在与立柱部5a的连接位置的玻璃滑槽收纳部11的车外侧的部位以及安装部21的形状形成,以沿着上部玻璃滑槽收纳部52的车外侧的状态从内侧延伸至外侧。连接部54以沿着上部外观部53的车内侧的状态从外侧延伸至内侧,并且倾斜为随着朝向内侧而趋向车内侧。上部密封部件收纳部55按照在与立柱部5a的连接位置的密封部件收纳部30的形状形成,呈向外侧开敞的剖面大致C字状。
[0040]此外,上部玻璃滑槽收纳部52的外侧的部位以及上部密封部件收纳部55的内侧的部位以相对于上部主体部51的车外侧的部位从内侧以及外侧分别重叠的状态,通过例如焊接结合。
[0041 ]另外,上述立柱部5a的内侧部件20以使主体部22的车外侧的部位从外侧与外侧部件10的外侧的部位接触的状态,将伸出部23的缘部23a插入折返部12的开口 13,由此被预装于外侧部件10。以下,对于通过外侧部件10以及内侧部件20的预装而插入开口 13的伸出部23的缘部23a与折返部12的接合结构进行说明。
[0042]如图6所示,在伸出部23的缘部23a的前端面23b沿内侧部件20的长边方向形成向车外侧呈梯形状隆起的多个底座部24,并且在各个底座部24的长边方向中央部形成更向车外侧突出的突起部25。如图5(a)以及图5(b)所示,在外侧部件10以及内侧部件20的预装的阶段中,在伸出部23的缘部23a被插入折返部12的开口 13的状态下,在突起部25抵接折返部12的对置部(折返的底部)12a,在该对置部12a以及底座部24(前端面23b)间形成车内外方向的缝隙。
[0043]在该预装状态下,通过电阻焊接装置的一对焊接电极(图示略)对折返部12以及伸出部23夹持以及加压,在一对焊接电极间流过焊接电流。由此,如图5(c)以及图5(d)所示,通过电阻焊接时的电流集中将突起部25加热熔融,使折返部12的对置部12a最终与底座部24接触,将底座部24(前端面23b)以及折返部12的对置部12a加压接合。换句话说,突起部25作为电阻焊接(所谓的凸焊)的突起发挥功能。此外,将外侧部件10以及内侧部件20结合。此时,在对置部12a以及前端面23b间形成车内外方向的缝隙,上述对置部12a以及前端面23b未接触。换句话说,底座部24在将折返部12(外侧部件10)以及伸出部23(内侧部件20)结合时成为定位的基准位置。
[0044]接下来,对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0045]如上所述,上缘部5b的剖面形状按照在与立柱部5a的连接位置的该立柱部5a的剖面形状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立柱部5a以及上缘部5b在它们的连接位置将前端面彼此对接,并通过焊接结合。
[0046]第2侧壁Ilc的相比折返部12靠外侧的部位通过返回部14平坦地隆起至比折返部12的车外侧端12b的位置靠车外侧的位置。即,第2侧壁Ilc的相比折返部12靠外侧的部位由于返回部14的介入而成为相比折返部12的车外侧端12b不向车内侧凹进的平坦的部位。此夕卜,该平坦的部位在与上缘部5b的连接位置与上缘部5b的第2侧壁52c抵接,由此能够可以利用作为与该第2侧壁52c的结合余量(焊接余量)。
[0047]如上文中详细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可得到以下所示的效果。
[0048](I)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将第2侧壁IIc的相比折返部12更接近基端部IId的部位利用作为与上缘部5b的第2侧壁52c的结合余量(焊接余量)。换句话说,能够增加通过焊接接合立柱部5a以及上缘部5b时的可焊接范围。由此,能够在立柱部5a简单地安装上缘部5b。
[0049](2)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玻璃滑槽收纳部11的第2侧壁Ilc的剖面形状更多地接近上部玻璃滑槽收纳部52的第2侧壁52c的剖面形状从而将立柱部5a以及上缘部5b接合,由此能够抑制在它们的连接位置(拐角部)产生不连续的部位,能够抑制例如在车辆行驶时的风噪等异响的发生。
[0050]此外,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如下变更。
[0051 ].如图7所示,作为外侧部件60,可以采用具有剖面大致L字状的玻璃滑槽收纳部61的结构。该玻璃滑槽收纳部61具有位于外侧的基端部61b。另外,玻璃滑槽收纳部61在车内侧,具有从外侧延伸至内侧的侧壁61a。此外,在侧壁61a的缘部形成向车外侧弯曲并且向车内侧折回而成的折返部62。该折返部12形成向车内侧开口的开口63。另外,在侧壁61a形成有与折返部12的车内侧端连接并且倾斜为随着朝向外侧而趋向车外侧的返回部64。该返回部64延伸至比折返部62的车外侧端62a(第I侧端)的位置靠车外侧的位置。换句话说,侧壁61a的相比折返部62靠外侧的部位、即玻璃滑槽收纳部61的相比折返部62更接近基端部61b的部位通过返回部64平坦地隆起至比折返部62的车外侧端62a的位置靠车外侧的位置。此外,折返部62的与内侧部件20的伸出部23的缘部23a的接合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对其说明。
[0052]在玻璃滑槽收纳部61安装有向内侧开敞的作为其他部件的剖面大致U字状的沟道65。即,沟道65以其外侧的部位从内测与玻璃滑槽收纳部61的外侧的部位接触并且车内侧的部位从车外侧与侧壁61a接触的状态,通过沿车内外方向将上述各部贯通的作为结合部的紧固件66而结合于玻璃滑槽收纳部61。换句话说,侧壁61a的相比折返部62靠外侧的经由返回部64形成的平坦的部位被利用作为沟道65的结合余量。这样,通过利用位于玻璃滑槽收纳部61的相比折返部62(返回部64)更接近基端部61b的位置的平坦部位,能够通过紧固件66在玻璃滑槽收纳部61简单地安装沟道65。该沟道65被用于引导车门玻璃DW的移动。此夕卜,结合部并不局限于紧固件66,也可以通过激光焊接等的焊接来结合。另外,在内外方向上,与沟道65的车外侧的部位的内侧端相比,紧固件66配置在内侧,因此当在沟道65的车内侧的部位插入紧固件时,能够不受沟道65的车外侧的部位干扰地插入以及紧固紧固件,沟道65的相对于玻璃滑槽收纳部61的安装性提高。
[0053]此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当具备这样的外侧部件60的立柱部相对于上缘部以各自的前端面彼此对接的状态通过焊接结合的情况下,当然可以利用侧壁61a的相比折返部62靠外侧的平坦部位作为上缘部的焊接余量(结合余量)。
[0054]?如图8所示,也可以是与折返部12、62折叠地向车外侧延伸的返回部71。在这种情况下,玻璃滑槽收纳部11、61的相比折返部12、62靠外侧的部位以紧贴在该折返部12、62的状态平坦地隆起。因此,侧壁llc、61a的平坦的部位将延伸至与折返部12、62紧贴的内侧的位置,能够进一步增大与上缘部等其他部件的结合余量。由此,能够更为简单地安装该其他部件。
[0055]特别是,如双点划线所示,玻璃滑槽收纳部11、61的相比折返部12、62靠外侧的部位通过返回部71而平坦地隆起的车外侧的位置可以与折返部12、62的车外侧端12b、62a的位置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折返部12、62以及相比该折返部12、62靠外侧的部位都利用作为其他部件的结合余量。由此,能够更为简单地安装该其他部件。
[0056].如图9所示,也可以是以从折返部12、62向外侧偏移的位置作为起点向车外侧延伸的返回部72。
[0057].如图10所示,也可以是在与伸出部23间形成缝隙地向开口的宽度变宽的方向延伸的折返部74。折返部74具有车外侧端74a。
[0058].也可以是使玻璃滑槽收纳部的相比折返部更接近基端部的部位平坦地隆起至该折返部的车外侧端的位置的返回部。
[005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可以省略底座部24,在前端面23b笔直地突出形成突起部25。
[006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外侧部件10或者内侧部件20也可以通过对板材进行滚压成型而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外侧部件10或者内侧部件20可以在长边方向具有恒定剖面形状。
[0061].本实用新型也可以应用于例如后车门的门框。
[0062]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63]I:车辆车门;5:门框;5a:立柱部;5b:上缘部(其他部件);10、60:外侧部件(车辆用门框的中间体);11、61:玻璃滑槽收纳部;12、62、74:折返部;12a:对置部;13、63:开口; 14、71、72:返回部;20:内侧部件(车辆用门框的中间体);22:主体部;23:伸出部;23a:缘部;23b:前端面;25:突起部;65:沟道(其他部件);66:紧固件(结合部)。
【主权项】
1.一种车辆用门框, 该车辆用门框具备: 外侧部件,该外侧部件由板材构成并形成玻璃滑槽收纳部,该外侧部件具有基端部并位于第I侧;以及 内侧部件,该内侧部件由板材构成并具有形成窗框的框架的主体部,该内侧部件构成为在与所述第I侧相反的第2侧与所述外侧部件结合, 所述车辆用门框的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部件具有: 缘部,该缘部在从所述基端部离开的位置形成所述玻璃滑槽收纳部; 剖面大致U字状的折返部,该折返部设置于所述缘部且具有向所述第2侧开放的开口,该折返部具有位于最靠第I侧的第I侧端;以及 返回部,该返回部设置在所述玻璃滑槽收纳部的相比所述折返部更接近所述基端部的位置,将所述玻璃滑槽收纳部的相比所述折返部更接近所述基端部的部位平坦地隆起至少达到所述折返部的所述第I侧端的位置, 所述内侧部件具有: 伸出部,该伸出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并向所述第I侧伸出; 缘部,该缘部构成为设置于该伸出部且插入至所述折返部的所述开口 ;以及 前端面,该前端面设置于所述伸出部的所述缘部, 在所述前端面设置有向所述第I侧突出的突起部,所述突起部配置在所述内侧部件的长边方向的规定位置,并通过电阻焊接时的电流集中而被加热熔融,从而将所述前端面以及所述折返部的对置的部分加压接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门框,其中, 所述玻璃滑槽收纳部在该玻璃滑槽收纳部的相比所述折返部更接近所述基端部的部位具有结合部,该结合部结合沟道,该沟道对车门玻璃的移动进行引导,该车门玻璃能够开闭地设置于所述窗框。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门框,其中, 所述返回部以与所述折返部重合的状态将相比所述折返部更接近所述基端部的部位隆起达到所述折返部的所述第I侧端的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门框,其中, 所述外侧部件具有剖面大致L字状的玻璃滑槽收纳部。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门框,其中, 所述返回部以从所述折返部向所述基端部偏移的位置为起点向所述第I侧延伸。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门框,其中, 所述折返部向所述开口的宽度增宽的方向延伸,以便在所述折返部与所述伸出部间形成间隔。7.一种车辆用门框的中间体,其中, 该车辆用门框的中间体具备: 外侧部件,该外侧部件由板材构成并形成玻璃滑槽收纳部,该外侧部件具有基端部并位于第I侧; 内侧部件,该内侧部件由板材构成并具有形成窗框的框架的主体部,该内侧部件构成为在与所述第I侧相反的第2侧与所述外侧部件结合, 所述外侧部件具有: 缘部,该缘部在从所述基端部离开的位置形成所述玻璃滑槽收纳部; 剖面大致U字状的折返部,该折返部设置于所述缘部且具有向所述第2侧开放的开口,该折返部具有位于最靠第I侧的第I侧端;以及 返回部,该返回部设置在所述玻璃滑槽收纳部的相比所述折返部更接近所述基端部的位置,将所述玻璃滑槽收纳部的相比所述折返部更接近所述基端部的部位平坦地隆起至少达到所述折返部的所述第I侧端的位置, 所述内侧部件具有: 伸出部,该伸出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并向所述第I侧伸出; 缘部,该缘部构成为设置于该伸出部且插入至所述折返部的所述开口 ;以及 前端面,该前端面设置于所述伸出部的所述缘部, 在所述前端面设置有向所述第I侧突出的突起部,所述突起部配置在所述内侧部件的长边方向的规定位置,并通过电阻焊接时的电流集中而被加热熔融,从而将所述前端面以及所述折返部的对置的部分加压接合。
【文档编号】B60J5/04GK205686149SQ201490000980
【公开日】2016年11月16日
【申请日】2014年8月26日 公开号201490000980.9, CN 201490000980, CN 205686149 U, CN 205686149U, CN-U-205686149, CN201490000980, CN201490000980.9, CN205686149 U, CN205686149U, PCT/2014/72302, PCT/JP/14/072302, PCT/JP/14/72302, PCT/JP/2014/072302, PCT/JP/2014/72302, PCT/JP14/072302, PCT/JP14/72302, PCT/JP14072302, PCT/JP1472302, PCT/JP2014/072302, PCT/JP2014/72302, PCT/JP2014072302, PCT/JP201472302
【发明人】佐藤荣亮, 柳井利文
【申请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