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车辆车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43919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改进的车辆车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进的车辆车体结构,特别是涉及休旅用的一种改进车辆车体结构,具有使车辆增大二倍车厢空间,作为旅游时户外旅馆之使用,以机动性为旅游者解决住宿问题,提供方便。
本申请人在台湾先前提出一种《户外旅馆休闲车》的专利申请[专利申请案号第八二二0八七六七号,公告于一九九四年五月二十一日专利公报第二二四二七0号],其主要包括有车体,该车体设置于货车车架上,其内部包含有左车厢、右车厢及后车厢,而于下方车大梁侧方相对于各支撑杆下方适当位置处各设有支撑座、支撑装置,各车箱上、下端面设置有容置于导套内的导杆,该导杆与相邻双动气压缸同时固定于固定片上,而各车厢下方的车架上均设有一辅助支撑装置,该辅助支撑装置并与车体呈倾斜一角度,其主要由支撑杆、把手、连杆、支撑片、支撑圈所构成,其中,支撑杆为两段式,设有螺帽调整长度,各组辅助支撑装置各具有两只支撑杆,并以一连杆焊接,其前端与支撑片连接,并再连接有一把手,而该支撑片则螺固于各相对车厢的下缘处,而支撑杆的另一端则穿置于支撑圈上;顶制装置,主要由凸轮、连动轴、把手及板块所构成,该凸轮及把手设置于连动轴上,而板块设置于凸轮上方车体间隙中;气压控制装置,各车厢上均设有一组气压控制装置,其以一定位式中央位置关闭之4/3一位阀配合单向流量控制阀来控制双动气压缸的作动,而该各双动气压缸的活塞杆前端均以一固定片与各车厢活动连接;由前述诸元件所组成的户外旅馆休闲车,可使车体内各车厢向外位移增加车厢体积或向内回复原状为其特征。然尔由于前述专利的结构仍较复杂,且使用者必须弯腰进入车厢,种种缺陷使其实用价值降低。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进的车辆车体结构,主要包括有车体,车体上方设置原车厢,还包括有升高装置、两滑移装置、两滑移车厢,原车厢内设置第一滑移车厢,第一滑移车厢内再设置第二滑移车厢,原车厢纵向架体为中空,并且内部具有导杆。
所述升高装置包括有一动力源,该动力源经过传动齿轮传动给传动轴,再由传动轴两末端的传动齿轮传动给一组导螺杆,并且传动齿轮传动给纵向传动轴,进而传动给另一侧的传动轴,同时由该传动轴两末端上的传动齿轮传动给另外一组导螺杆,各导螺杆顶端与原车厢连接,而原车厢上另连接有板块,两对应板块间固设有一滑轨,各滑移车厢设有滚轮座,并设置有滚轮,前述滑轨并设置于滚轮座两滚轮之间。
所述两滑移装置包括有动力源,该动力源经传动齿轮传动给传动轴,传动轴两端的传动齿轮分别传动各导螺杆,各导螺杆由固定块连接各相对应滑移车厢的底板。
所述两滑移车厢,各滑移车厢的纵向架体为中空,并且内部具有导杆,各滑移车厢下端的底板适当位置设有滑轮,滑轮装置侧面设有轨道。
使用时,升高装置各导螺杆开始上升,原车厢首先上升而与各滑移车厢脱离,升高装置各导螺杆继续上升时,各滑移车厢上方滑轨,因持续上升,上面顶触上方滚轮,进而使连接其上的各个相对应滑移车厢上升,直至设定适当高度为止,此时滑移装置导螺杆动作,使导螺杆向外位移,使得由固定块连接的各相对应滑移车厢依序向外滑移,直至设定的适当距离,以增加车体空间。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进的车辆车体结构,在正常不使用状态时,前述两滑移车厢隐藏于车辆的原车厢空间内,使用时由升高装置将两滑移车厢先向上升,其目的在于增加车厢的高度,使得使用者不必弯腰进入各车厢空间内,再由各滑移装置控制各相对应滑移车厢向车体两侧的外侧滑移,使车辆能横向增大二倍车厢空间,如此作为旅游时户外旅馆使用,可机动性的为旅游者解决住宿的问题。
另外,本改进的车辆车体结构必须使用支撑装置,来使本实用新型增大使用空间,必然要应用一种较佳的固持方式,然尔由于支撑装置为一种常用技术,可运用不同的手段来完成,故在此不多赘述。
图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侧视图(未升高状态)。
图3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升高状态侧视图。
图4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厢升高示意图(未升高状态)。
图5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升高示意图(第一段升高状态)。
图6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厢升高示意图(再升高状态)。
图7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滑移后状态仰视图。
图8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9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下部滑移示意图。
图中1车体10原车厢 11第一滑移车厢12第二滑移车厢11’纵向架体13导杆12′纵向架体15导杆10′架体14导杆101板块102滑轨 110滚轮座111滚轮11″底板 12″底板16滑轮17轨道
2升高装置20动力源 21传动齿轮22传动齿轮23、23’传动轴24、24′传动齿轮 25、25′导螺杆26传动齿轮27传动轴3、3′滑移装置30、30′动力源31、31′传动齿轮32、32′传动轴33、33’传动齿轮34、34′导螺杆35固定块请先参阅


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仰视图(未滑移状态),图中升高装置2及两滑移装置3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主要设置于原小货车车体1上,该升高装置2,包括有一动力源20[本实施例为油压马达],该动力源20经传动齿轮21、22传动给传动轴23,并可由传动轴23两末端的传动齿轮24传动一组导螺杆25,由传动齿轮26传动给纵向传动轴27,进而传动给另一侧的传动轴23′,同时由该传动轴23’两末端上的传动齿轮24′传动给另外一组导螺杆25′。参阅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侧视图(未升高状态)及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升高状态侧视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体1上方设有原车厢10,原车厢内设有第一滑移车厢11,第一滑移车厢11内再设有第二滑移车厢12,[为便于分辨,该第二滑移车厢12以虚线绘出],该第一滑移车厢纵向架体11′为中空,其内部具有导杆13;第二滑移车厢纵向架体12′为中空,其内部具有导杆15,而原车厢架体10′为中空,其内部具有导杆14,使得在各车厢上升时能稳定且支撑各车厢;参阅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厢升高示意图(未升高状态),在正常未升高状态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原车厢10及第一滑移车厢11系密合在一起的[可避免不当的滑移造成危险或损坏],各导螺杆25、25′顶端系与原车厢10连接,而原车厢10另连接一板块101,两侧板块101间固设一滑轨102,以作为滑移车厢的上部滑轨,该第一滑移车厢11设有一滚轮座110,并设置有滚轮111,前述滑轨102并设置于滚轮座两滚轮111之间,当导螺杆25开始上升时,原车厢10首先上升而与第一滑移车厢11脱离[请参阅图5],当导螺杆25继续上升时,前述滑轨102因持续上升而顶触上方滚轮111,进而使连接其上的第一滑移车厢11上升[请参阅图6],直至设定适当高度为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由升高装置将两滑移车厢先向上升的目的在于增加各滑移车厢11、12的高度,使得使用者不必弯腰进入各车厢空间内,并能获致更佳的高度空间。由
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滑移装置3、3′共有两组,该滑移装置3、3′包括有动力源30、30′[本实施例为油压马达],该动力源30、30′经传动齿轮31、31′传动给传动轴32、32′,传动轴32、32′两端由传动齿轮33、33′分别传动导螺杆34、34′,由图2,前述导螺杆34由固定块3 5连接第一滑移车厢的底板11″。参阅图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下部滑移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二滑移车厢下端的底板11″适当位置设有滑轮13,[图9以第一滑移车厢11为例,滑轮13设置于底板11两侧,亦可视空间需求装设于下方等适当位置处],滑轮16装置侧设有轨道17,使各滑移车厢11、12之滑移省力且稳定。参阅图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滑移后状态仰视图及图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俯视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动力源30、30′传动导螺杆34、34′,使导螺杆34、34′向外位移,由固定块35之连接,使得第一、二滑移车厢的底板11″、12″连同滑移车厢11、12向外滑移,直至设定的适当距离。由图7,连同原车厢10的空间,再加上第一、二滑移车厢11、12滑移后产生的空间,总共有三倍原车厢的空间,足供旅游时充当户外旅馆使用,如此可机动性的为旅游者解决住宿的问题。在使用后仅须反向操作,即可回复原车辆空间,回到原始状态,上路行驶,如此而达到本实用新型发明创造的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改进的车辆车体结构,主要包括有车体,车体上方设置原车厢,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升高装置、两滑移装置、两滑移车厢,原车厢内设置第一滑移车厢,第一滑移车厢内再设置第二滑移车厢,原车厢纵向架体为中空,并且内部具有导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改进的车辆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升高装置包括有一动力源,该动力源经过传动齿轮传动给传动轴,再由传动轴两末端的传动齿轮传动给一组导螺杆,并且传动齿轮传动给纵向传动轴,进而传动给另一侧的传动轴,同时由该传动轴两末端上的传动齿轮传动给另外一组导螺杆,各导螺杆顶端与原车厢连接,而原车厢上另连接有板块,两对应板块间固设有一滑轨,各滑移车厢设有滚轮座,并设置有滚轮,前述滑轨并设置于滚轮座两滚轮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改进的车辆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两滑移装置包括有动力源,该动力源经传动齿轮传动给传动轴,传动轴两端的传动齿轮分别传动各导螺杆,各导螺杆由固定块连接各相对应滑移车厢的底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改进的车辆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两滑移车厢,各滑移车厢的纵向架体为中空,并且内部具有导杆,各滑移车厢下端的底板适当位置设有滑轮,滑轮装置侧面设有轨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进的车辆车体结构,主要是在由车辆车体上设置一升高装置、两滑移装置及两滑移车厢而构成,使用时由升高装置将两滑移车厢先向上升,再由各滑移装置控制各相对滑移车厢向车体的两侧的外侧滑移,使车辆增大二倍车厢空间,作为旅游时户外旅馆的使用,可机动性的为旅游者解决住宿的问题。
文档编号B62D39/00GK2598828SQ02294709
公开日2004年1月14日 申请日期2002年12月26日 优先权日2002年12月26日
发明者宋永兴 申请人:宋永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