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顶侧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94536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的顶侧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车辆顶侧(roof-side)结构,更特别地,涉及一 种帘式气囊与车顶纵梁角板不干涉的车辆顶侧结构。当车辆遭受侧向 碰撞时,车顶纵梁角板保持完整,并由此使车顶中央纵梁的刚度得以 充分增强。
背景技术
通常,如图1A所示,常规的车辆顶侧结构包括在其底部表面与 车顶中央纵梁120连接的车顶板110、侧面内部板145和侧面外部板 150。这些组件连接到车顶板110的侧面并且彼此衔接,中央柱外部增 强板170介于它们之间。车顶纵梁角板140,在其一个端部通过第一紧 固构件103而与车顶中央纵梁120衔接,且在其另一端部通过第二紧 固构件105而与侧面内部板145衔接,并由此使车顶中央纵梁120的 刚度得以增强。在此情况下,帘式气囊165与侧面内部板145衔接。特别地, 帘式气囊165通过第二紧固构件105而与侧面内部板145衔接。
然而,根据常规的车辆顶侧结构,车顶纵梁角板140应当构成 为使图1A中由"M"所指示的部分弯曲,以避免与安装于侧面内部板 145外部的帘式气囊165干涉。从而,存在这样的问题,当车身遭受侧 向碰撞能量时,车顶纵梁角板140被损坏,因为其不足以承受车顶中 央纵梁120处产生的旋转力矩。然而,当车顶纵梁角板140'的截面扩大为如图1B所示以确保 车顶纵梁角板140的刚度时,会存在帘式气囊165与车顶纵梁角板140'干涉的问题。公开于该发明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发明的一 般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 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各个方面致力于提供一种车辆顶侧结构,其中帘式气 囊与车顶纵梁角板不干涉。在车辆遭受侧向碰撞的情况下,车顶纵向 角板保持完整,并由此能够使车顶中央纵梁的刚度得以充分增强。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车辆顶侧结构可以包括车顶中央纵梁, 其一个端部延伸到帘式气囊的一部分,且其另一端部与车顶板的底部 表面衔接;车顶纵梁角板,其衔接于车顶侧面外部增强板和车顶中央 纵梁的一个端部之间;和/或侧面内部板,其一个端部结合到车顶纵梁 角板,其中帘式气囊结合到侧面内部板的一个端部的后侧。
车顶纵梁角板、车顶中央纵梁的一个端部、侧面内部板的一个 端部以及帘式气囊可以通过紧固构件依次共同结合。
紧固件可以为螺栓和螺帽。车顶纵梁角板可以包括角板本体,其结合到车顶中央纵梁的一
个端部;和/或第一和第二凸缘,它们分别从角板本体的两个末端向车
顶侧面外部增强板弯曲,并且与车顶侧面外部增强板衔接。车顶纵梁角板的角板本体、车顶中央纵梁的一个端部、侧面内
部板的一个端部以及帘式气囊可以通过紧固构件依次共同结合。紧固
件可以为螺栓和螺帽。第一和第二凸缘可以分别相对于水平轴线以预定角度而向下倾 斜。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顶侧部分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三凸缘,其
整体地从第二凸缘的端部以它们之间的预定角度而向下延伸。本发明的方法和设备具有其他特征和优点,根据附图及后面的
具体实施方式
这些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明朗,或者说这些特征和优点在
附图及后面的具体实施方式
中进行了更具体的说明,附图合并于此,
具体实施方式
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特定原理。


图1A为显示常规的车辆顶侧结构的剖视图,图IB为显示当车 顶纵梁角板的截面放大时帘式气囊与车顶纵梁角板干涉的状态的剖视 图。图2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的车辆顶侧结构的剖视图。
图3为显示图2的车顶纵梁角板衔接于车顶中央纵梁的一个端 部和车顶侧面外部增强板之间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至图7显示装配根据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的车辆顶侧结构
具体实施例方式现将详细引用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其实例显示于附图中且说 明于下文。虽然本发明将结合典型实施例进行描述,但是应当理解, 本说明书并非旨在将本发明限制于那些典型实施例。相反地,本发明 旨在不但覆盖这些典型实施例,而且覆盖可被包括于如所附权利要求 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的选择形式、修改形式、等价形式以 及其它实施例。如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典型实施例的车辆顶侧 结构包括车顶中央纵梁20,其与车顶板10的底部表面衔接;车顶纵梁 角板40,其衔接于车顶侧面外部增强板30和车顶中央纵梁20的一个 端部之间,用于增强车顶中央纵梁20的刚度;侧面内部板45,在帘式 气囊65与车顶中央纵梁20的一个端部21的前侧衔接的状态下,侧面 内部板45与车顶纵梁角板40衔接;以及侧面外部板50,其连接到侧 面内部板45,且在车顶侧面外部增强板30的外侧上的中央柱外部增强 板70介于它们之间。车顶中央纵梁20的一个端部21延伸到帘式气囊65的位置从而 与侧面内部板45的内表面衔接,并且车顶纵梁角板40衔接于车顶中 央纵梁20的一个端部21和车顶侧面外部增强板30之间。
即,本发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车顶中央纵梁20的一个端部 21延伸到帘式气囊65的位置后,车顶纵梁角板40与配置于侧面内部
6板45内的车顶侧面外部增强板30衔接使得其与帘式气囊65不干涉, 然后连接到车顶中央纵梁20。从而,由于帘式气囊65与车顶纵梁角板40不干涉,有利于帘 式气囊65的布局。而且,由于不必弯曲车顶纵梁角板40以分别连接 车顶中央纵梁20和侧面内部板45,所以在车辆遭受侧向碰撞的情况 下,车顶纵梁角板40保持完整,并由此能够使车顶中央纵梁20的刚 度得以充分增强。另外,在本发明的一个典型实施例中,车顶纵梁角板40的开口 向外对准,如图3所示。由于车顶纵梁角板40末端的突出方向设置为 与冲击的方向相对,所以能够有效地吸收侧向冲击。相反地,在图1 显示的常规技术中,车顶纵梁角板140的开口为向内对准。在此构造 中,由于车顶纵梁角板140末端的突出方向基本设置为平行于冲击的 方向,所以侧向冲击可对车顶纵梁角板140末端产生比本发明的所述 典型实施方式更大的旋转力矩,使得不能够有效地吸收侧向冲击。
在此情况下,车顶纵梁角板40包括角板本体41,其整体地与车 顶中央纵梁20的一个端部21衔接;以及一对凸缘42和43,它们从角 板本体41的两个端部向车顶侧面外部增强板30弯曲,并且整体地与 车顶侧面外部增强板30衔接。如上所述,由于车顶纵梁角板40由三 个一组的(triple)截面构成,其截面面积大于两个一组的(double)截 面的常规车顶纵梁角板140的截面面积,且其面积的转动惯量增加。 因而,车顶中央纵梁20的刚度会显著提高。另一方面,帘式气囊65和车顶纵梁角板40通过紧固构件3而 共同地安装,且车顶中央纵梁20的一个端部21与侧面内部板45介于 它们之间。从而,紧固构件的数量减少,且由此可以降低制造成本。
即,在如上所述的常规结构中,第一紧固构件103用于将车顶 纵梁角板140分别连接到车顶中央纵梁120和侧面内部板145,且第二 紧固件105用于将帘式气囊165与侧面内部板145衔接。因而,由于 并非共同地使用分别用于安装帘式气囊165和车顶纵梁角板140的紧 固构件103和105,所以需要多个紧固构件。然而,根据本发明,由于 共同地安装车顶纵梁角板40和帘式气囊65,所以能够减少紧固构件3 的数量。
7
在此构造下,将参考图4至7简述装配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典型 实施例的车辆顶侧结构的顺序。首先,如图4所示,将车顶纵梁角板40焊接到车顶侧面外部增 强板30,从而与其整体衔接。然后,如图5A和5B所示,侧面内部板45配置于车顶纵梁角 板40外,且侧面外部板50配置于车顶侧面外部增强板30外,且中央 柱外部增强板70介于它们之间,在此状态下,将侧面内部板45和侧 面外部板50整体焊接。接着,如图6A所示,在车顶中央纵梁20与车顶板10的底部表 面结合后,车顶中央纵梁20的一个端部21插入侧面内部板45和车顶 角板40之间,如图6B所示。最后,如图7A和7B所示,侧面内部板45、车顶中央纵梁20 的一个端部21以及车顶纵梁角板40通过紧固构件3而紧固为将车顶 中央纵梁20连接到车顶纵梁角板40,从而完成装配过程。
如上所述,对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典型实施例的车辆顶侧结构, 由于车顶纵梁角板40配置于侧面内部板45内,使得其与帘式气囊65 不干涉,有利于帘式气囊65的布局。而且,由于不必弯曲车顶纵梁角板40以连接车顶中央纵梁20
和侧面内部板45,并且车顶纵梁角板40的开口向外对准,所以在车辆
遭受侧向碰撞的情况下,车顶纵梁角板40能够有效地吸收冲击,并由
此能够使车顶中央纵梁20的刚度得以充分增强。为了方便解释和精确限定所附权利要求,术语"前"、"外部"
和"内部"用于参考图中显示的这些特征的位置来描述典型实施例的特征。前面对本发明具体典型实施例所呈现的描述是出于说明和描述 的目的。前面的描述并不想要成为毫无遗漏的,也不是想要把本发明 限制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很多改变和变化都是 可能的。选择典型实施例并进行描述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特定原理及 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其它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发明 的各种典型实施例及其不同选择形式和修改形式。本发明的范围意在 由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价形式所限定。
8附图中每个元件的标记 10:车顶板 20:车顶中央纵梁 30:车顶侧面外部增强板 40:车顶纵梁角板 41:角板本体
42、 43:凸缘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顶侧结构,包括车顶中央纵梁,其一个端部延伸到帘式气囊的一部分,且其另一端部与车顶板的底部表面衔接;车顶纵梁角板,其衔接于车顶侧面外部增强板和车顶中央纵梁的一个端部之间;以及侧面内部板,其一个端部结合到车顶纵梁角板,其中帘式气囊结合到侧面内部板的一个端部的后侧。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顶侧结构,其中车顶纵梁角板、车顶中 央纵梁的一个端部、侧面内部板的一个端部以及帘式气囊通过紧固构 件依次共同结合。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侧结构,其中紧固件为螺栓和螺帽。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侧结构,其中车顶纵梁角板包括角板本体,其结合到车顶中央纵梁的一个端部;以及第一和第二凸缘,它们分别从角板本体的两个末端向车顶侧面外 部增强板弯曲,并且与车顶侧面外部增强板衔接。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顶侧结构,其中车顶纵梁角板的角板本 体、车顶中央纵梁的一个端部、侧面内部板的一个端部以及帘式气囊 通过紧固构件依次共同结合。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顶侧结构,其中紧固件为螺栓和螺帽。
7、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顶侧结构,其中第一和第二凸缘分别相 对于水平轴线以预定角度而向下倾斜。
8、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顶侧结构,进一步包括第三凸缘,其整 体地从第二凸缘的端部以它们之间的预定角度而向下延伸。
9、 一种客车,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侧结构
全文摘要
一种车辆顶侧结构,包括车顶中央纵梁,其与车顶板的底部表面衔接,且其一个端部延伸到帘式气囊的一部分;车顶纵梁角板,其衔接于车顶侧面外部增强板和车顶中央纵梁的一个端部之间;以及侧面内部板,在帘式气囊与车顶中央纵梁的一个端部的前侧衔接的状态下,该侧面内部板与车顶纵梁角板衔接。从而,由于车顶纵梁角板配置于侧面内部板内,使得其与帘式气囊不干涉,有利于帘式气囊的布局。而且,由于不必弯曲车顶纵梁角板以连接车顶中央纵梁和侧面内部板,所以在车辆遭受侧向碰撞的情况下,车顶纵梁角板保持完整,并由此能够使车顶中央纵梁的刚度得以充分增强。
文档编号B62D27/00GK101659282SQ200810184079
公开日2010年3月3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15日 优先权日2008年8月28日
发明者朴炯奎 申请人: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