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骑型车辆的收纳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41118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跨骑型车辆的收纳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跨骑型车辆的收纳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跨骑型车辆的收纳结构,已知有例如专利文献I所示那样的结构。利用该文献的符号来进行说明,该跨骑型车辆的收纳结构具备头管3 ;从该头管3向车辆后方及下方延伸出的主框架4 ;在该主框架4的后部设置,且设有作为后叉29的摆动轴的枢轴28的作为枢轴部的枢轴板12,其中该后叉29作为将后轮30悬置成摆动自如的悬架部;在所述主框架4的下方悬置于所述主框架4,且驱动所述后轮30的作为动力单元的内燃机34 ;从所述主框架4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向车辆后方延伸出的左右一对的作为副框架的后框 架5、5 ;至少一部分配置在上述左右一对的后框架5、5的上部的收纳箱50。另外,例如专利文献2所示,还已知有具备驱动链条33的跨骑型车辆,该驱动链条33在左右一对的副框架3、4中的一方的副框架3的下方配置,且将内燃机19的驱动力向后轮18传递。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日本专利第3380447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278146号公报在上述现有的跨骑型车辆及其收纳结构中,在左右一对的副框架中的一方的副框架的下方配置有从作为驱动源的发动机向后轮传递动力的驱动链条。后轮由悬架部轴支承,该悬架部相对于车架被支承为摆动自如。由于驱动链条的链条线随着悬架部的摆动而上下运动,因此为了避免副框架与链条线的干涉,需要充分地确保副框架与链条线的距离。另一方面,对于收纳箱而言,期望增加其容量,但在上述那样的副框架与驱动链条的位置的制约下,且在跨骑型车辆的受限的空间中,难以实现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左右一对的后框架的上部的收纳箱的容量的增加。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避免驱动链条与副框架的干涉并同时增加收纳箱容量的跨骑型车辆的收纳结构。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跨骑型车辆的收纳结构,所述跨骑型车辆具备头管;从该头管向车辆后方且下方延伸出的主框架;在该主框架的后部设置,且设有将后轮悬置为摆动自如的悬架部的摆动轴的枢轴部;在所述主框架的下方悬置于所述主框架,且驱动所述后轮的动力单元;从所述主框架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向车辆后方延伸出的左右一对的副框架;配置在所述左右一对的副框架中的任一方的副框架的下方,将所述动力单元的驱动力向后轮传递的驱动链条;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左右一对的副框架的上部的收纳箱,所述跨骑型车辆的收纳结构的特征在于,
在车辆上下方向上,所述左右一对的副框架中的所述一方的副框架的与所述驱动链条对置的对置部比该驱动链条的与该一方的副框架对置的对置部靠上方离开配置,并且所述左右一对的副框架中的另一方的副框架的与所述收纳箱对置的对置部比该一方的副框架的与所述收纳箱对置的对置部靠下方配置。根据该跨骑型车辆的收纳结构,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使所述左右一对的副框架中的所述一方的副框架的与所述驱动链条对置的对置部比该驱动链条的与该一方的副框架对置的对置部靠上方离开配置,因此能够确保副框架与链条线的距离。这里,在使一方的副框架的与驱动链条对置的对置部比该驱动链条的与该一方的副框架对置的对置部靠上方离开配置的情况下,若根据现有技术,则另一方的副框架也成为同样的配置。相对于此,根据本发明,由于使另一方的副框架的与所述收纳箱对置的对置部比该一方的副框架的与所述收纳箱对置的对置部靠下方配置,因此能够使收纳箱向下方相应地扩张,能够增加容量。即,根据本发明,能够在避免驱动链条与副框架的干涉的同时增加收纳箱容量。并且,由于能够在不将左右一对的副框架间向车宽方向扩宽的情况下增加收纳箱容量,因此能够在将车宽方向紧凑地维持的状态下增加收纳箱容量。例如,通过使所述收纳箱的与所述另一方的副框架对置的对置部比所述收纳箱的与所述一方的副框架对置的对置部靠下方配置,由此能够在将车宽方向紧凑地维持的状态下增加收纳箱容量。另外,例如以车宽方向中心为基准,使所述收纳箱的所述另一方的副框架侧的收纳容积比所述一方的副框架侧的收纳容积大,由此能够在将车宽方向紧凑地维持的状态下增加收纳箱容量。本发明的跨骑型车辆的收纳结构可以构成为,在所述收纳箱的上方具备供乘客就坐的座椅,所述收纳箱将具有截面椭圆形状的全护式头盔以该椭圆形状的长轴在收纳箱下侧向所述另一方的副框架侧偏移的状态收纳。若这样构成,则即使收纳了全护式头盔,也能够使收纳箱的高度方向紧凑化,因此能够实现座椅高的降低。还可以构成为,在所述驱动链条上设置至少覆盖上方的链条罩,在车辆侧视观察下,所述另一方的副框架以至少与链条罩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若这样构成,则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增加收纳箱的容积。还可以构成为,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所述另一方的副框架的截面积比所述一方的副框架的截面积大。若这样构成,则即使在另一方的副框架形成得比一方的副框架长的情况下,通过增大另一方的副框架的截面积,也能够使车架的强度·刚性大致均匀。还可以构成为,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所述收纳箱的底壁形成为截面水平形状,且在该底壁的下方配置所述另一方的副框架,该另一方的副框架侧的收纳箱的侧壁与所述底壁大致正交地形成。若这样构成,则能够提高方形形状的物品的收纳性。


图1是适用了本发明涉及的跨骑型车辆的收纳结构的一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一例的左侧视图。图2是车架的左侧视图。图3是车架的俯视图。图4是车架的后视图。图5是说明车架与收纳箱的关系的剖视图。图6是图5中的局部省略V1-VI放大剖视图。图7是另一方的副框架的截面形状的变形例的说明图。图8是主要表示收纳箱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图9是说明主框架的凹陷部与收纳箱的底部的关系的剖视图。图10是图5的俯视图。图11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的侧视图。图12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的俯视图。符号说明10…跨骑型车辆(机动二轮车),13…动力单元(发动机),14…后轮,41…头管,42…主框架,43…主框架的中间部,44…枢轴部,45L、45R…左右的副框架,46L、46R…左右的副框架的弯曲部,47···横梁,48···主框架的后端部,51L、51R…长条部,52L、52R…立起部,53L、53R...角板构件,54…连结构件,54a...连结构件的一端,62...摆臂,68…驱动链条,68c…链条罩,71…凹陷部,72L、72R…凹陷部的车宽方向两端部,73L、74R…板状构件,76...主框架的上表面,80···全护式头盔,81···收纳箱,82…收纳箱的底部,84···凹陷部的上表面,85···连结构件的前表面,86···主框架的突出部,91···收纳箱81的前侧固定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涉及的跨骑型车辆的收纳结构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附图及本申请说明书中,“上”、“下”、“前”、“后”、“左”、“右”分别表示从乘坐在车辆中的驾驶员观察到的方向。在各图中,对同一部分或相当的部分标注同一符号。图1所示的跨骑型车辆为机动二轮车。该机动二轮车10是乘客跨坐在座椅15上的形态的跨骑型车辆,其具备配置在车辆前部且设置成能够通过把手11来转向的前轮12 ;配置在该前轮12的后方的作为驱动源的动力单元即发动机13 ;配置在该发动机13的后方,且由发动机13驱动的后轮14 ;在前轮12与后轮14之间供乘客跨坐的座椅15。该机动二轮车10由车身罩20覆盖。车身罩20具有覆盖车辆的前表面的前罩21 ;从该前罩21的后部向车辆后方连续设置,向车辆后方延伸且覆盖车辆的侧面的左右的侧罩22L、22R(仅示出跟前侧的符号22L);设置在侧罩22L、22R的上部,且覆盖车辆的上部的上罩25。侧罩22L、22R具有覆盖后述的主框架42 (图2)及发动机13的左右的侧方的左右的主框架侧罩23L、23R(仅示出跟前侧的符号23L);从上述左右的主框架侧罩23L、23R的后缘连续而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左右的后侧罩24L、24R(仅示出跟前侧的符号24L)。在前轮12的上方配置有前挡泥板31,在把手11的周围配置有包围把手11的把手罩26,在该把手罩26的前部安装有前照灯29。另外,在后轮14的上方配置有后挡泥板32,在后挡泥板32的上方设有一体地具备方向指示灯33及尾灯35的尾灯单元,在该尾灯单元的上方配置有扶手34。在座椅15的下方配置有后中心罩36。接着,对机动二轮车10的车架进行说明。如图2 图4所示,车架40具备如下主要素头管41 ;从该头管41向车辆后方且下方延伸出的主框架42 ;设置在该主框架42的后部的枢轴部44 ;从主框架42的前后方向中间部43向车辆后方延伸出,且在枢轴部44的车辆后方向上方及车辆后方弯曲的左右一对的副框架45L、45R ;在上述左右一对的副框架45L、45R的弯曲部46L、46R附近沿车宽方向架设在左右的副框架45L、45R之间的横梁47 ;将该横梁47与主框架42的后端部48连结的连结构件54 ;从副框架45L、45R的后端部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左右的轨道构件49L、49R。在左右的副框架45L、45R与左右的轨道构件49L、49R之间安装有托架60L、60R(参照图2、图4),该托架60L、60R连结缓冲单元50L、50R(在图1中仅示出符号50L)的上端。副框架45L、45R的弯曲部46L、46R包括向车辆后方延伸的长条部51L、51R、从该长条部51L、51R分别向上方延伸的立起部52L、52R,角板构件53L、53R分别架设在长条部51L、51R与立起部52L、52R上。在副框架45L、45R上固接有与前述的车身罩(图1、符号20)卡合的罩支架59。在左右的副框架的弯曲部46L、46R上设置的左右的角板构件53L、53R在俯视(图3)中,呈以向车宽方向外方鼓出的方式弯曲的U字状。左右的角板构件53L、53R由截面U字形状的板状构件构成,以从弯曲部46L、46R向上方离开的方式前部连结(焊接)于长条部51L、51R且后部连结(焊接)于立起部52L、52R。第一轨道横向构件57架设在轨道构件49L、49R的前端之间,第二轨道横向构件58架设在轨道构件49L、49R的后端之间。枢轴部44具有如下主要素从在主框架42上形成的凹陷部71的车宽方向两端部72L、72R分别向斜下外方延伸,且向后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板状构件73L、73R ;架设在左右的板状构件73L、73R之间的加强板77 ;将左右的板状构件73L、73R贯通而向车宽方向水平左右延伸的枢轴74。左右的板状构件73L、73R构成枢轴板,因此也将左右的板状构件73L、73R称作枢轴板73L、73R。枢轴74将左右一对的枢轴板73L、73R之间连结。在该枢轴74上安装有构成将后轮悬置成摆动自如的悬架部的摆臂(图1、符号62)。摆臂62由穿过其摆动轴即枢轴74的螺栓74b(参照图6)悬置为摆动自如。在枢轴74的下方,在板状构件(枢轴板)73L、73R上设有支承主停车架(图1、符号69)的支承轴79。左右的板状构件73L、73R的上端分别与在主框架42的后部设置的凹陷部71的车宽方向两端部72L、72R连结。即,枢轴部44的上部固定在凹陷部71的车宽方向两端部72L、72R。凹陷部71形成为横向比纵向大。即,在圆截面状的主框架的前部的外径为Dl (图4),主框架42的凹陷部71的车宽方向外径为D2(图4)时,Dl < D2。或者也可以说,枢轴部44具备枢轴板73 (L、R),该枢轴板73 (L、R)包括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出的伸出部122(参照图4)、从该伸出部122向下方垂下的垂下部123。由于Dl < D2,因此能够抑制伸出部122的延伸量,使板状构件73L、73R间的距离充分地分开,从而提高枢轴部44的刚性。在图1中,对前轮12进行支承的前叉61由头管41 (图2)支承为能够转向。对后轮14进行支承的摆臂62L、62R(在图1中仅示出跟前侧的符号62L)由在主框架42 (图2)的后部设置的枢轴部44支承为能够上下摆动。缓冲单元50L、50R(在图1中仅示出跟前侧的符号50L)架设在摆臂62L、62R的后部与副框架52L、52R的后端部附近之间。在主框架42(图2)的下方,在主框架42上以气缸轴沿车辆前后方向大致水平地延伸的方式配置作为动力单元的发动机13,在该发动机13的气缸盖65上表面连接有吸气装置66。在气缸盖65下表面连接有排气装置64。发动机13由发动机支架67 (图2)及枢轴部44悬置。可以说发动机13在主框架42的下方悬置于主框架42。发动机13经由驱动链条(以下简称为链条)68来驱动后轮14。本实施方式中的链条68配置于左右一对的副框架45L、45R中的左方的副框架45L的下方,但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配置在右方的副框架45R的下方的情况。在枢轴部44配置有主停车架69。接着,对收纳箱与车架的关系等进行说明。
如图5、图6所示,该跨骑型车辆的收纳结构具备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左右一对的副框架45L、45R的上部的收纳箱81。图示的收纳箱81的大部分配置在左右一对的副框架45L、45R的上部,但只要收纳箱81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左右一对的副框架45L、45R的上部,就能够适用本发明。主要如图6所示,该跨骑型车辆的收纳结构的主要特征在于,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使所述左右一对的副框架45L、45R中的所述一方的副框架45L的与所述驱动链条68对置的对置部45L1比该驱动链条68的与该一方的副框架45L对置的对置部68b靠上方离开配置,且使所述左右一对的副框架45L、45R中的另一方的副框架45R的与所述收纳箱81对置的对置部45R2比该一方的副框架45L的与所述收纳箱81对置的对置部45L2靠下方配置。在图6中,用LI表示使另一方的副框架45R的与收纳箱81对置的对置部45R2相对于一方的副框架45L向下方移动了的距离。根据该跨骑型车辆的收纳结构,由于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使所述一方的副框架45L的与所述驱动链条68对置的对置部45L1比该驱动链条68的与该一方的副框架45L对置的对置部68b靠上方离开配置,因此能够确保副框架45L与链条线(参照符号68)的距离。这里,在使一方的副框架45L的与驱动链条68对置的对置部45L1比该驱动链条68的与该一方的副框架45L对置的对置部68b靠上方离开配置的情况下,若根据现有技术,则例如图6中假想线45R’所示那样,另一方的副框架45R’也成为同样的配置。即,根据现有技术,左右的副框架45L、45R’的与收纳箱81’对置的对置位置在上下方向上成为同一高度。相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6所示,由于使另一方的副框架45R的与所述收纳箱81对置的对置部45R2比一方的副框架45L的与收纳箱81对置的对置部45L2靠下方配置,因此能够使收纳箱81如图6中箭头e所示那样相应地向下方扩展,从而能够增加容量。S卩,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避免驱动链条68与副框架的干涉的同时增加收纳箱81的容量。并且,能够在不将左右一对的副框架45L、45R间向车宽方向扩宽的情况下增加收纳箱81的容量,因此能够在将车宽方向紧凑地维持的状态下增加收纳箱81的容量。
例如,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收纳结构,如图6所示,通过使收纳箱81的与所述另一方的副框架45R对置的对置部81R比收纳箱81的与所述一方的副框架45L对置的对置部81L靠下方配置,由此能够在将车宽方向紧凑地维持的状态下增加收纳箱81的容量。另外,例如图6所示,收纳箱81通过以车宽方向中心C为基准而使所述另一方的畐Ij框架45R侧的收纳容积比所述一方的副框架45L侧的收纳容积大,由此能够在将车宽方向紧凑地维持的状态下增加收纳箱81的容量。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跨骑型车辆的收纳结构如下所述,S卩,在收纳箱81的上方具备供乘客就坐的座椅15,收纳箱81将具有截面椭圆形状的全护式头盔80以该椭圆形状的长轴80c在收纳箱81下侧向所述另一方的副框架45R侧偏移(参照箭头d)的状态收纳。若这样构成,则尽管收纳了全护式头盔80,也能够使收纳箱81的高度方向紧凑 化,因此能够实现座椅15的高度(距路面的高度)15h的减少。更具体而言,如前所述,在使一方的副框架45L的与驱动链条68对置的对置部45L1比该驱动链条68的与该一方的副框架45L对置的对置部68b靠上方离开配置的情况下,若根据现有技术,则例如图6中假想线45R’所示那样,另一方的副框架45R’也成为同样的配置。因此,现有技术的收纳箱81’的底部形状如图6中假想线81’所示那样,成为相对于车宽方向中心C基本上左右对称的形状,另一方的副框架45R’侧的底部不比副框架45L侧的底部低。从而,根据现有技术,如图6中假想线80’所示,即使将具有截面椭圆形状的全护式头盔80’以该椭圆形状的长轴80c’在收纳箱81下侧向所述另一方的副框架46R侧偏移(参照箭头d)的状态收纳,也如该假想线80’所示那样,无法降低该全护式头盔80’的最上部的高度80h’。因此,也无法降低座椅15’的高度15h’。相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如上所述,由于另一方的副框架45R的与所述收纳箱81对置的对置部45R2比一方的副框架45L的与收纳箱81对置的对置部45L2靠下方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至少另一方的副框架45R的上部比一方的副框架45L的上部靠下方配置),因此能够使另一方的副框架45R侧的收纳箱81的底部相应地向下方降低(扩张)。因此,通过将全护式头盔80以该椭圆形状的长轴80c在收纳箱81下侧向所述另一方的副框架46R侧偏移(参照箭头d)的状态收纳,从而能够降低该全护式头盔80的最上部的高度80h,还能够相应地降低座椅15的高度15h。降低了的高度在图6中用h’表示。如图1、图6所示,在驱动链条68上设有至少覆盖该驱动链条68的上方的链条罩68c。如图6所示,在车辆侧视观察下(在图6中从左右方向观察),另一方的副框架45R以至少与链条罩68c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重叠部在图6中用L2表示。若这样构成,则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增加收纳箱81的容积。如图6所示,可以使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的所述另一方的副框架45R的截面积比所述一方的副框架45L的截面积大。若这样构成,则即使在将另一方的副框架45R形成得比一方的副框架45L长的情况下(也参照图2),通过增大另一方的副框架45R的截面积,由此也能够使车架40的强度·刚性大致均匀。另一方的副框架45R的截面积可以如图6所示那样通过增大管的内外径的差来增大,也可以例如图7(a)所示那样通过使角板53R大型化来整体上增大截面积。另外,还可以例如图7b或c所示那样通过变更截面形状来增大截面积。如图8所示,可以构成为,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收纳箱81的底壁81b形成为截面水平形状,并且在该底壁81b的下方配置所述另一方的副框架45R,该另一方的副框架45R侧的收纳箱81的侧壁81s与所述底壁81b大致正交地形成。若这样构成,则能够提高方形形状的物品的收纳性。如图5、图6所示,收纳箱81的底部82可以沿着前述的主框架42的凹陷部71的上表面84及连结构件54的前表面85而配置。另外,收纳箱81的底部82也可以夹在左右一对的副框架45L、45R之间配置。主框架42具备比枢轴部44向车辆后方突出的突出部86,在该主框架的突出部86连接连结构件54的一端54a。 接着,对前述的主框架42的凹陷部71与收纳箱81的位置关系等进行说明。图9中示出车宽方向中心处的截面。在主框架42的前后方向中间部43的车辆后方,在主框架42的上表面76具备向下方凹陷的凹陷部71,在该凹陷部71的上方配置有收纳头盔80或其他物品等的收纳箱81。收纳箱81以底部82沿着在主框架42上设置的凹陷部71而位于该凹陷部71的上方的方
式配置。燃料箱83以与收纳箱81相邻的方式设置在收纳箱81的车辆后方,且座椅15以覆盖收纳箱81及燃料箱83的方式设置。座椅15兼作收纳箱81的盖。接着,对收纳箱81的支承结构进行说明。如图5、图10所示,在收纳箱81的前部底部87、87设有前孔部105、105,在收纳箱81的后部上部的突片部88、88设有后孔部106、106。在上述前孔部105、105及后孔部106、106中分别从上方插入紧固构件93,来将收纳箱81的前部底部87、87及突片部88、88固定于在车架40侧设置的前侧固定部91及后侧固定部92。接着,对收纳箱81的前侧固定部的详细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在枢轴部44的上部75固接有对收纳箱81进行支承的前支架95L、95R(参照图2、图3),在该前支架95L、95R的下表面分别固接有螺母96。在前支架95L、95R的上表面分别载置有弹性构件97,从上方将收纳箱81的前部底部87、87(参照图10)载置在该弹性构件97、97上,并从上方将紧固构件93、93向各螺母96、96拧入,由此安装收纳箱81的前部。即,在成为前侧固定部91、91的前支架95L、95R上橡胶支承收纳箱81的前部底部 87,870一并参照图10,在成为后侧固定部92、92的后支架99L、99R(参照图2、图3)上橡胶支承收纳箱81的后部上部的突片部88、88。收纳箱81的后侧固定部92的结构与前侧固定部91没有大的不同,省略说明。S卩,由于收纳箱81由前后的支架95L、95R、99L、99R橡胶支承,且以覆盖该收纳箱81的方式设置座椅15,因此与座椅15所具备的缓冲部16(图9)的缓冲功能相结合,从而能够缓和施加在乘客上的振动等。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主框架42中的凹陷部71的车宽方向上的宽度D2比凹陷部71以外的宽度Dl大(D1 <D2),因此从板状构件73L、73R的车宽方向外表面至主框架42的距离变小。该距离越小,枢轴部44越难以变形,弯曲刚性和扭转刚性越高。从而,通过以沿着凹陷部71的方式配置收纳箱81的底部82,由此能够增大收纳箱81的底部82的容量,且能够提高枢轴部44的刚性。需要说明的是,凹陷部71可以通过将管构件压扁来形成,因此与缩管等相比,能够提高生产率且起到如上述那样的派生的效果。另外,固定在凹陷部71上的枢轴部44的上部富有刚性。在富有刚性的枢轴部44的上部载置收纳箱81的前侧固定部91、91,因此能够提高收纳箱81的支承刚性。在图9中,在收纳箱81的上方配置有座椅15,乘客的重量经由座椅15而由收纳箱81来支承。通过将该收纳箱81如图5所示那样固定 在车架40的支承刚性高的部分,能够省去用于使车架40的支承刚性增加的角板或横向板等,从而能够实现车架40的轻量化。如图11所示,在主框架42的前后方向中间部43的车辆后方,在主框架42的上表面76具备向下方凹陷的凹陷部71,收纳箱81的底部82沿着凹陷部71的上表面84及连结构件54的前表面85而配置。由于在主框架42的上表面76设有凹陷部71,因此与在主框架42的上表面76未设置凹陷部71的情况相比,能够将收纳箱81的底部82向下方延伸。其结果是,与前述的作用效果相结合,使收纳箱81的底部82整体向下方延伸而能够增大收纳箱81的容量。进而,使主框架42比枢轴部44向车辆后方突出,且在该突出部86上连接连结构件54。通过突出部86使得连结构件54向车辆后方移动。通过该移动而能够增大收纳箱81的容量。接着,对架设在副框架的弯曲部上的角板构件进行说明。如图12所示,由于角板构件53L、53R架设在副框架45L、45R的长条部51L、51R与立起部52L、52R之间,因此能够提高弯曲部46L、46R的刚性。此外,在角板构件53L、53R上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外方鼓出的呈U字状的U字部103LU03R。由于在角板构件53L、53R上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外方鼓出的呈U字状的U字部103LU03R,因此能够较大地确保收纳箱81的车宽方向长度,能够更进一步增大收纳箱81
的容量。为了确保收纳箱81的前后方向的大小,优选使副框架45L、45R中的向大致水平方向后方延伸出之后的弯曲部46L、46R的位置尽可能地配置在车辆后方。但是,在将副框架的弯曲部46L、46R配置在车辆后方的情况下,为了确保车辆后方的副框架45L、45R的高度,而需要增大副框架45L、45R的弯曲,为了在增大弯曲的基础上确保刚性,优选将角板等加强构件由U字状的板状构件形成,且将U字状的板状构件的中间部打开而避免重量增加。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实施变形。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适用于机动二轮车,但也可以适用于跨骑型三轮车,还可以适用于通常的跨骑型车辆。工业实用性本发明适用于具备收纳箱的机动二轮车。
权利要求
1.一种跨骑型车辆的收纳结构,所述跨骑型车辆具备头管(41);从该头管(41)向车辆后方且下方延伸出的主框架(42);在该主框架(42)的后部设置,且设有将后轮(14)悬置为摆动自如的悬架部的摆动轴的枢轴部(44);在所述主框架(42)的下方悬置于所述主框架(42),且驱动所述后轮(14)的动力单元 (13);从所述主框架(42)的前后方向中间部(43)向车辆后方延伸出的左右一对的副框架 (45L、45R);配置在所述左右一对的副框架(45L、45R)中的任一方的副框架(45L)的下方,将所述动力单元(13)的驱动力向后轮(14)传递的驱动链条;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左右一对的副框架(45L、45R)的上部的收纳箱(81),所述跨骑型车辆的收纳结构的特征在于,在车辆上下方向上,所述左右一对的副框架(45L、45R)中的所述一方的副框架(45L) 的与所述驱动链条¢8)对置的对置部(45L1)比该驱动链条¢8)的与该一方的副框架 (45L)对置的对置部(68b)靠上方离开配置,并且所述左右一对的副框架(45L、45R)中的另一方的副框架(45R)的与所述收纳箱(81)对置的对置部(45R2)比该一方的副框架(45L) 的与所述收纳箱(81)对置的对置部(45L2)靠下方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收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箱(81)的与所述另一方的副框架(45R)对置的对置部(81R)比所述收纳箱 (81)的与所述一方的副框架(45L)对置的对置部(81L)靠下方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收纳结构,其特征在于,以车宽方向中心(C)为基准,所述收纳箱(81)的所述另一方的副框架(45R)侧的收纳容积比所述一方的副框架(45L)侧的收纳容积大。
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收纳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收纳箱(81)的上方具备供乘客就坐的座椅(15),所述收纳箱(81)将具有截面椭圆形状的全护式头盔(80)以该椭圆形状的长轴(80c) 在收纳箱(81)下侧向所述另一方的副框架(45R)侧偏移(d)的状态收纳。
5.根据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收纳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驱动链条¢8)上设有至少覆盖上方的链条罩^8c),在车辆侧视观察下,所述另一方的副框架(45R)以至少与链条罩^8c)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收纳结构,其特征在于,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所述另一方的副框架(45R)的截面积比所述一方的副框架 (45L)的截面积大。
7.根据权利要求1 6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收纳结构,其特征在于,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所述收纳箱81的底壁(81b)形成为截面水平形状,且在该底壁(81b)的下方配置所述另一方的副框架(45R),该另一方的副框架(45R)侧的收纳箱 (81)的侧壁(81s)与所述底壁(81b)大致正交地形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在避免驱动链条与副框架的干涉的同时增加收纳箱容量的跨骑型车辆的收纳结构。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左右一对的副框架(45L、45R)中的一方的副框架(45L)的与驱动链条(68)对置的对置部(45L1)比驱动链条(68)的与一方的副框架(45L)对置的对置部(68b)靠上方离开配置,且左右一对的副框架(45L、45R)中的另一方的副框架(45R)的与收纳箱(81)对置的对置部(45R2)比一方的副框架(45L)的与收纳箱(81)对置的对置部(45L2)靠下方配置,从而相应地增加收纳箱(81)的容量。
文档编号B62J9/00GK102991621SQ20121030315
公开日2013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23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17日
发明者竹中正彦, 中西孝文, 道坂进, 富安健, 后藤香织, 新出安男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