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分型部结构及其制造方法_4

文档序号:8416933阅读:来源:国知局
a而与第一板部74连续地形成,使板面大致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
[0083]另一方面,第二棱线Lb被设为,所述的第二板部76和配置在第二板部76的下方侧的第三板部78 (参照图6B)之间的边界部。换言之,通过第二板部76和第三板部78而形成弯曲形状。第三板部78隔着第二棱线Lb而与第二板部76连续地形成。并且大致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使板面朝向车辆斜下方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
[0084]此外,侧部件外板16具备突起80,所述突起80从第一棱线La与第二棱线Lb的交点72X起朝向车辆前方侧而延伸。突起80被设为,通过第一板部74的一部分和第三板部78的一部分而被构成并且截面呈V字状,并沿着第二棱线Lb的延伸方向而延伸。此外,突起80的顶部棱线随着从第一棱线La与第二棱线Lb的交点72X离开而逐渐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即,突起80的凸方向上的高度随着从第一棱线La与第二棱线Lb的交点72X离开而逐渐变低。
[0085]后侧车门66的车门外板66A的后下部沿着第一棱线La而被配置,并在与侧部件外板16的第二板部76之间形成第一分型部70A。此外,下边梁饰条68的上端部中的后端部沿着第二棱线Lb而被配置,并在与侧部件外板16的第二板部76之间形成有第二分型部70B。另外,如上文所述,在下边梁饰条68的上端部处与后端部相比靠前侧的部位与后侧车门66的车门外板66A之间形成有第三分型部70C。
[0086](制造方法以及作用、效果)
[0087]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的分型部结构的制造方法、以及上述实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
[0088]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的分型部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图5A至图5C所示的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改变例的制造方法相同。对于第三工序及第四工序,可以应用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改变例而被示出的两种类型的任意一个。
[0089]此处,参照图5C及图6A,对图5C所示的结构部和图6A所示的结构部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补充说明。图5C的第二车辆外板52对应于图6A的车门外板66A,图5C的第三车辆外板54对应于图6A的下边梁饰条68。图5C的第一外板结构部57对应于图6A的第三板部78,图5C的第三外板结构部58A对应于图6A的第二板部76,图5C的第四外板结构部58B对应于图6A的第一板部74。此外,图5C的第一弯折线bl对应于图6A的第二棱线Lb,图5C的第二弯折线b2对应于图6A的第一棱线La,图5C的角部56C对应于图6A的角部72,图5C的突起59对应于图6A的突起80。
[0090]由此,图6A所示的侧部件外板16的后侧的车门开口部14B中的后下部的后方侧的部位成为,能够通过弯折加工而制造被第一棱线La及第二棱线Lb夹持成锐角状的角部72的形状。因此,能够防止在第一棱线La与第二棱线Lb的交点72X附近,于侧部件外板16、车门外板66A及下边梁饰条68之间形成孔状的缝隙。
[0091]此外,通过上文所述的方式,即使在侧部件外板16的后侧的车门开口部14B的后下部的后方侧的部位上不覆盖覆盖物也可以确保外观品质。因此,由于不需要覆盖物,因此不需要减小在将第二板部76作为顶部而观察的情况下的侧部件外板16的角部72的形成部位的深度尺寸。换言之,不需要设定成将会使侧部件外板16的角部72的形成部位处的强度降低这样的截面形状。因此,能够容易地确保该部位处的预定强度。
[0092]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分型部结构60中,突起80沿着第二棱线Lb的延伸方向而延伸。因此,即使从车门外板66A及下边梁饰条68之间的第三分型部70C的间隙观察到突起80,突起80看起来也是与第二棱线Lb连续的线。S卩,由于能够将突起80作为外观设计的一部分,因此美观性较好。
[0093]如上文所进行的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关于被制造出的车辆的分型部结构60,在能够确保预定强度的同时使外观品质提升。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升外观设计的自由度。
[0094][第二实施方式的改变例]
[0095]接下来,对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改变例进行说明。
[0096]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突起80沿着第二棱线Lb的延伸方向而延伸,但突起也可以为沿着第一棱线(La)的延伸方向而延伸的突起。而且,为了形成这样的结构,也可以使上述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的弯折顺序以图4A至图4C所示的方式而颠倒。对于第三工序及第四工序,可以应用作为第一实施方式及其改变例而被示出的两种类型的任意一个。
[0097]此处,参照图4C及图6A,对图4C所示的结构部和图6A所示的结构部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补充说明。图4C的第一外板结构部44对应于图6A的第一板部74,图4C的第三外板结构部46A对应于图6A的第二板部76,图4C的第四外板结构部46B对应于图6A的第三板部78。此外,图4C的第一弯折线BI对应于图6A的第一棱线La,图4C的第二弯折线B2对应于图6A的第二棱线Lb,图4C的角部42C对应于图6A的角部72。
[0098]另外,作为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改变例,可以作为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所记载的第二面板而应用下边梁饰条68,可以作为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所记载的第三面板而应用车门外板 66A0
[0099][实施方式的补充说明]
[0100]另外,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以及上述的多个改变例适当地组合来实施。
[0101]以上,虽然仅对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以外,当然也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各样的改变来实施。
[0102]另外,日本专利申请N0.2012 一 232036的公开的整体作为参照而被引用于本说明书中。
【主权项】
1.一种车辆的分型部结构,具有: 第一面板,所述第一面板具备:第一板部;第二板部,其隔着第一棱线而与所述第一板部连续地形成;第三板部,其隔着第二棱线而与所述第二板部连续地形成,所述第二棱线与所述第一棱线相交成锐角状;突起,其截面呈V字状,通过所述第一板部的一部分和所述第三板部的一部分而被构成,并从所述第一棱线与所述第二棱线的交点起延伸; 第二面板,所述第二面板沿着所述第一棱线而被配置,在所述第二面板与所述第二板部之间形成第一分型部; 第三面板,所述第三面板沿着所述第二棱线而被配置,在所述第三面板与所述第二板部之间形成第二分型部,且在所述第三面板与所述第二面板之间形成第三分型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分型部结构,其中, 所述突起沿着所述第一棱线及所述第二棱线中的任意一个棱线的延伸方向而延伸。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分型部结构,其中, 所述第一面板被设为构成车身侧部的侧部件外板,所述第二面板被设为从上方侧覆盖车辆前部的发动机罩面板,所述第三面板被设为配置在车身前部侧面上的翼子板面板。
4.一种车辆的分型部结构的制造方法,具有: 第一工序,通过对第一车辆外板用的面板材料进行弯折,从而隔着第一弯折线而形成第一外板结构部以及第二外板结构部; 第二工序,通过沿着与所述第一弯折线相交成锐角状的线而对所述第二外板结构部进行弯折,从而将所述第二外板结构部的一部分设为被形成在沿着所述线的第二弯折线与所述第一弯折线之间的第三外板结构部,并且将所述第二外板结构部的另一部分设为隔着所述第二弯折线而与所述第三外板结构部连续的第四外板结构部; 第三工序,沿着所述第一弯折线以及所述第二弯折线中的任意一个弯折线且在与所述第三外板结构部之间形成第一分型部的位置处,配置第二车辆外板; 第四工序,沿着所述第一弯折线以及所述第二弯折线中的任意另一个弯折线且在与所述第三外板结构部之间形成第二分型部的位置处,并且在与所述第二车辆外板之间形成第三分型部的位置处,配置第三车辆外板。
【专利摘要】本发明得到一种能够在确保预定强度的同时使外观品质提升的车辆的分型部结构及其制造方法。在侧部件外板(16)中,第二板部(36)隔着第一棱线(L1)而与第一板部(34)连续地形成,并且第三板部(38)隔着与第一棱线(L1)相交成锐角状的第二棱线(L2)而与第二板部(36)连续地形成。而且,从第一棱线(L1)与第二棱线(L2)的交点(32X)起延伸有通过第一板部(34)的一部分和第三板部(38)的一部分而被构成的、截面呈V字状的突起(40)。相对于此,发动机罩外板(24A)沿着第一棱线(L1)而被配置,在发动机罩外板(24A)与第二板部(36)之间形成第一分型部(30A)。此外,翼子板面板(26)沿着第二棱线(L2)而被配置,在翼子板面板(26)与第二板部(36)之间形成第二分型部(30B),且在翼子板面板(26)与发动机罩(24)之间形成第三分型部(30C)。
【IPC分类】B62D25-04, B62D25-08, B62D25-10, B62D25-16
【公开号】CN104736420
【申请号】CN201380053670
【发明人】岩野吉宏, 小松顺一
【申请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5年6月24日
【申请日】2013年9月12日
【公告号】CA2888266A1, EP2910455A1, EP2910455A4, US20150266512, WO2014061382A1
当前第4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