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前端结构及车辆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060541阅读:来源:国知局
向朝向的垂直安装面,以允许管状支撑件28嵌套在相应的形状中。铰链柱48包括第一垂直安装面50和第二垂直安装面52。垂直安装面50,52在纵向上延伸。横向延伸的台阶54互连第一和第二安装面50、52并且提供连续的过渡面。第一安装面50相对于第二安装面52是前向且内向的。
[0046]管状支撑件28包括一对横向间隔开的垂直壁。上管件36和下管件38中的每一个包括通常平行于彼此的外壁56和内壁58。外壁56和内壁58部分地形成管状支撑件28的内腔。
[0047]至少一个紧固件66在后边缘62附近将管状支撑件28固定至铰链柱48。多个紧固件类型可适用于将管状支撑件28固定至铰链柱48。例如,螺纹紧固件、铆钉、焊接和/或粘合剂的组合可用于连接前部结构24的组件。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铰链柱48配备有多个固定螺母,并且驱动螺纹螺栓穿过内壁58以固定管状支撑件28。
[0048]通常水平的前围顶板68横跨车辆横向延伸,并且固定至上管件36的顶壁40。并且,前围侧板69从铰链柱48纵向延伸。上管件36和下管件38的内壁58固定至前围侧板69。管件固定至前围侧板69的方向可以在横向方向上以与管件固定至铰链柱48的方向是共同的。沿着管件36、38的长度可具有向前延伸的一系列横向固定位置。
[0049]还配置连接支架70以套住上、下管件36、38的端部分。连接支架70包括固定至上、下管件36、38的外壁56的主体72。上凸缘74从主体72横向延伸且连接至上管件36的顶壁40。同样地,下凸缘76从主体72横向延伸且连接至下管件38的底壁46。
[0050]连接支架70还形成多个间隙孔78。间隙孔78与管状支撑件28的后边缘62的斜切饰件60对准。间隙孔78还与管状构件28的固定位置对准。间隙孔78为组装工具提供了线性通道以将管状支撑件28固定至铰链柱48。间隙孔78有利于在连接至客舱26之前连接支架70至结合的管状构件28的子装配。
[0051]参照图5,移除连接支架以显示与管状支撑件28的后边缘62相对应的斜切饰件60的一个实例。外壁56在管状支撑件28的后边缘62处终止于内壁58的前部。如上讨论,斜切饰件60与连接支架70的间隙孔78相配合以为固定工具提供通道从而将内壁58固定至铰链柱48。
[0052]再次参照图3和图4,连接支架70包括从管状构件28的后边缘62悬臂伸出的延伸接片80。延伸接片80可直接固定至铰链柱48。铰链柱48还可具有嵌入凹口 82,其形成一个或多个安装面。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嵌入凹口 82在凹口的基部处形成第二安装面52。嵌入凹口 82可包括足够的深度以在安装时允许延伸接片80相对于铰链柱48的外部分低于齐平(sub-flush) ο
[0053]载荷管理策略可用于指引能量如何响应于载荷的应用消散至前端结构24。管状支撑件28是结合的且通常表现为如响应于纵向方向上的轴向力以传递柱载荷的整体梁。能量被有效地从管状支撑件28传递至铰链柱48。
[0054]可布置结构部件以影响前部结构24吸收能量的速率和位置。连接支架70可用于帮助控制施加给前部结构24的载荷的能力传递。连接支架可包括响应于施加给管状支撑件28的轴向载荷而预制弯曲的成角弯曲部84。成角弯曲部84横跨延伸接片80垂直延伸。并且,切口边缘86可布置在连接支架70的顶边缘和底边缘上以进一步增强弯曲位置的锁定和能量的受控消散。
[0055]如上讨论,车辆10的前部结构24具有固定至铝部件的多个钢部件。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镀铝或铝合金表面涂层被提供作为钢部件的外层。镀铝涂层被冶金地接合至下面的钢材,并且隔离钢材直接接触铝部件。许多不同涂层类型是可适用的。例如,使用类型I镀铝(Al-约9% Si)、类型2镀铝(“纯” Al)、铝锌合金镀层?(约55% Al,43% Zn,2%Si)、金镀层?(约95% Zn、5% Al、微量混合稀土金属)或ZAM?(Zn+约6% Al、3% Mg)来增强防腐蚀。特别的涂层选择还将影响期望的涂层重量以及弹性使得在部件制造期间不会损坏涂层。
[0056]可使用更多样化的金属混合物的选择来提供满足载荷要求的较高强度结构部件,同时还在载荷要求没那么强烈的区域中提供轻量材料。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发动机罩、护板、前围侧板和铰链柱由铝合金板材形成。并且,管状构件和连接支架由具有镀铝或铝合金表面涂层的钢合金形成。镀铝或铝合金涂层允许由相异金属合金组成的多个部件的连接同时降低或消除可能发生的与混合材料选择相关的电化学腐蚀影响。
[0057]上述实施例是没有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所有可能形式的具体事例。所示实施例的部件可组合以形成所公开构思的进一步实施例。说明书中所使用的词语是描述性词语而非限制性词语。下列权利要求的范围宽于具体公开的实施例并且还包括所示实施例的修改。
【主权项】
1.一种车辆前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纵向延伸的上管件; 纵向延伸的下管件,所述下管件沿着所述上管件和所述下管件两者的大部分长度与所述上管件结合; 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邻近所述上管件和所述下管件的后边缘固定至所述上管件和所述下管件的外壁,所述连接支架包括从所述后边缘悬臂伸出的延伸接片;以及 铰链柱,所述铰链柱形成固定至所述上管件和所述下管件的内壁的第一垂直安装面以及固定至所述延伸接片的第二垂直安装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管件和所述下管件每个在所述后边缘处形成斜切饰件并且所述上管件和所述下管件的所述外壁终止于所述上管件和所述下管件的所述内壁的前部,其中所述连接支架形成与所述斜切饰件对准的间隙孔以允许工具延伸穿过所述间隙孔和所述斜切饰件以将所述内壁固定至所述铰链柱。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柱还包括嵌入凹口,所述嵌入凹口在所述嵌入凹口基部处形成所述第二垂直安装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端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水平的前围顶板,所述前围顶板横跨所述车辆横向延伸且固定至所述上管件的顶壁。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柱为铝合金件,其中所述上管件和所述下管件为钢合金件,所述上管件和所述下管件具有铝表面涂层。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架为钢合金件,所述连接支架具有铝表面涂层。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架形成固定至所述上管件的顶壁的上凸缘和固定至所述下管件的底壁的下凸缘。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架形成横跨所述延伸接片垂直延伸的成角弯曲部以响应于所述上管件和所述下管件的柱载荷而起到所述连接支架的弯曲位置的作用。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护板,所述护板邻近发动机罩横向设置; 铰链柱,所述铰链柱在所述护板的后边缘处垂直延伸; 上管件,所述上管件从所述铰链柱纵向延伸并且所述上管件具有包括护板连接构件的顶壁和相对的底壁;以及 下管件,所述下管件从所述铰链柱纵向延伸且沿着所述上管件和所述下管件的主长度与所述上管件的所述底壁结合。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管件和所述下管件在邻近所述铰链柱的所述上管件和所述下管件的后边缘处结合。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上管件和所述下管件的后边缘处的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固定至所述上管件的所述顶壁、所述上管件和所述下管件的外壁以及所述下管件的底壁。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管件和所述下管件的内壁固定至所述铰链柱,并且所述连接支架形成与所述上管件和所述下管件的所述内壁的固定位置对准的间隙孔。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架形成垂直延伸的且被配置成响应于所述上管件和所述下管件的柱载荷而弯曲的成角弯曲部。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罩、所述护板和所述铰链柱为铝合金件,并且所述上管件和所述下管件为钢合金件,所述上管件和所述下管件具有铝表面涂层。15.—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客舱,所述客舱包括多个铝板; 前端结构,所述前端结构包括从所述客舱纵向延伸的多个钢管件; 钢连接支架,所述钢连接支架固定至所述铝板且连接两个结合的钢管件并且形成响应于所述钢管件的柱载荷而预制弯曲的切口边缘;以及 镀铝表面涂层,所述镀铝表面涂层覆盖所述钢连接支架和所述结合的钢管件的外表面。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客舱的所述铝板形成容纳所述钢连接支架的嵌入凹口。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钢管件包括上管件和下管件,所述上管件和所述下管件垂直堆叠且从所述上管件和所述下管件的后边缘沿着大部分长度相结合。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钢连接支架形成附接至所述上管件的顶壁的上凸缘以及附接至所述下管件的底壁的下凸缘。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钢连接支架包括连接所述结合的钢管件的主体以及固定至所述铝板的延伸接片,其中所述钢连接支架形成:在所述切口边缘之间横跨所述延伸接片垂直延伸以响应于所述钢管件的柱载荷而弯曲的成角弯曲部。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的钢管件横向固定至所述多个铝板中的至少两个铝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前端结构,包括:纵向延伸的上管件;纵向延伸的下管件,下管件沿着上管件和下管件两者的大部分长度与上管件结合;连接支架,连接支架邻近上管件和所述下管件的后边缘固定至上管件和下管件的外壁,连接支架包括从后边缘悬臂伸出的延伸接片;以及铰链柱,铰链柱形成固定至上管件和下管件的内壁的第一垂直安装面以及固定至延伸接片的第二垂直安装面。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两种车辆。本实用新型至少能够实现有效地传递能量并增强承载能力。
【IPC分类】B62D25/08
【公开号】CN204713215
【申请号】CN201520365455
【发明人】德拉甘·B.·斯托伊科维奇, 科琳·玛丽·霍夫曼, 金伯利·安·拉扎, 罗伯特·G.·斯塔斯基, 唐纳德·L.·乔丹
【申请人】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公开日】2015年10月21日
【申请日】2015年5月29日
【公告号】DE202015102693U1, US20150344079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