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型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18545阅读:477来源:国知局
成型模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自行车车架成型的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自行车车架成型时需要用到成型模具,首先将复合材料卷成产品的形状再放入下模的型腔,型腔的侧壁上开设有用于安装侧滑内仁的凹槽,侧滑内仁卡住型腔内的产品,再用上模盖住下模进行产品的成型处理。成型后为了取出产品需要将侧滑内仁滑出。由于成型工艺的需求,复合材料内含有树脂,成型过程中树脂会流出来,流进侧滑内仁与成型模具本体的缝隙中,树脂硬化后侧滑内仁会卡在下模上,需要借用外力将侧滑内仁向外敲出,敲的过程中由于都是人工完成,力度掌握不好,现有成型模具内的侧滑内仁可能会被敲到地面,造成侧滑内仁摔伤,还容易砸到操作人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型模具,成型模具内的侧滑内仁在拆卸时不易摔落到地面。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成型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下模设有型腔和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型腔相通,所述第一凹槽内设有第一侧滑内仁,所述第一侧滑内仁的顶部高于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的顶部,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面设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位于所述第一凹槽远离所述型腔的一端。

具体地,在成型时上模将下模盖住,型腔用于产品的成型。为了在成型后便于将产品取出,在型腔的侧壁上设置缺口。在型腔的缺口位置设置轮廓与缺口的轮廓相对应的第一凹槽,为了保证产品在缺口位置也能形成预定的形状,第一凹槽内设置有可移动的第一侧滑内仁,第一侧滑内仁靠近型腔的一侧的表面与型腔的侧壁的配合将缺口空出的位置堵住。由于材料中含有一定的树脂材料会在成型的过程中流出到第一侧滑内仁与第一凹槽之间的缝隙内,成型完成后树脂固化导致第一侧滑内仁卡在第一凹槽内,此时需要用工具敲出第一侧滑内仁,第一侧滑内仁松动后沿着第一凹槽滑动,在将要滑出时被第一凸起挡住,避免了直接摔落到地面,

作为优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设有第一滑动槽,所述第一侧滑内仁的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一滑动槽相配合的第一滑动台。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凸起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第一凸起沿所述第一滑动槽的轴线对称分布。

作为优选,所述下模包括第一模台和第二模台,所述型腔包括第一型腔和第二型腔,所述第一型腔设于所述第一模台上,所述第二型腔设于所述第二模台上,所述第一凹槽设于所述第一模台。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模台上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二型腔相通,所述第二凹槽内设有第二侧滑内仁,所述第二侧滑内仁的顶部高于所述第二凹槽的侧壁的顶部。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部设有第二滑动槽,所述第二侧滑内仁的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二滑动槽相配合的第二滑动台。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面设有两个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位于所述第二凹槽远离所述第二型腔的一端,所述第二凸起沿所述第二滑动槽的轴线对称分布。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型腔的轴线与所述第二型腔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55度-65度,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沿所述第一型腔的轴线与所述第二型腔的轴线之间的夹角的角平分线对称分布。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模台上设有第一导柱凸台,所述第一导柱凸台上设有第一导柱孔,所述上模设有与所述第一导柱孔相配合的第一导柱口;

和/或,所述第二模台上设有第二导柱凸台,所述第二导柱凸台上设有第二导柱孔,所述上模设有与所述第二导柱孔相配合的第二导柱口。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侧滑内仁的顶部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上模设有与所述第一限位槽相配合的第一限位口;

和/或,所述第二侧滑内仁的顶部设有第二限位槽,所述上模设有与所述第二限位槽相配合的第二限位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在第一凹槽的底面设置第一凸起,产品成型完成后在将第一侧滑内仁敲出时,第一侧滑内仁松动后在第一凹槽内向远离型腔的方向运动,在运动到成型模具的边缘时被第一凸起挡住,再人工取出第一侧滑内仁,避免了第一侧滑内仁在被敲击时直接摔落到地面。

附图说明

图1是上模与下模的安装示意图;

图2是下模的俯视图;

图中:

1、下模;101、第一模台;102、第二模台;103、第一型腔;104、第二型腔;

2、上模;201、第一导柱口;202、第二导柱口;203、第一限位口;204、第二限位口;

3、第一凹槽;301、第一凸起;302、第一滑动槽;

4、第一侧滑内仁;401、第一限位槽;

5、第二凹槽;501、第二凸起;502、第二滑动槽;

6、第二侧滑内仁;601、第二限位槽;

7、第一导柱台;701、第一导柱孔;

8、第二导柱台;801、第二导柱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成型模具,包括上模2和下模1,下模1设有型腔和第一凹槽3,型腔的侧壁上设有缺口,缺口的底部与第一凹槽3的底面重合,第一凹槽3通过缺口与型腔相通,第一凹槽3内设有第一侧滑内仁4,第一侧滑内仁4的顶部高于第一凹槽3的侧壁的顶部,第一凹槽3的底面设有第一凸起301,第一凸起301位于第一凹槽3远离型腔的一端。

具体地,在成型时上模2将下模1盖住,型腔用于产品的成型。为了在成型后便于将产品取出,在型腔的侧壁上设置缺口。在型腔的缺口位置设置轮廓与缺口的轮廓相对应的第一凹槽3,为了保证产品在缺口位置也能形成预定的形状,第一凹槽3内设置有可移动的第一侧滑内仁4,第一侧滑内仁4靠近型腔的一侧的表面与型腔的侧壁的配合将缺口空出的位置堵住。由于材料中含有一定的树脂材料会在成型的过程中流出到第一侧滑内仁4与第一凹槽3之间的缝隙内,成型完成后树脂固化导致第一侧滑内仁4卡在第一凹槽3内,此时需要用工具敲出第一侧滑内仁4,第一侧滑内仁4松动后沿着第一凹槽3滑动,在将要滑出时被第一凸起301挡住,避免了直接摔落到地面。第一侧滑内仁4的顶部高于第一凹槽3的侧壁的顶部,便于成型完成后对第一侧滑内仁4的敲击。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凹槽3的底部设有第一滑动槽302,第一侧滑内仁4的底部设有与第一滑动槽302相配合的第一滑动台,第一滑动内仁在第一凹槽3内滑动时第一滑动台在第一滑动槽302内移动,避免了第一滑动内仁在滑动时存在与第一滑动槽302的轴线垂直的方向上的偏移。

进一步的,第一凸起301的数量为两个,第一凸起301沿第一滑动槽302的轴线对称分布,更好的取得了挡住第一侧滑内仁4的效果。

于本实施例中,下模1包括第一模台101和第二模台102,型腔包括第一型腔103和第二型腔104,第一型腔103设于第一模台101上,第二型腔104设于第二模台102上,第一凹槽3设于第一模台101。

于本实施例中,为了满足不同形状的产品成型完成后方便讲产品取出,第二模台102上设有第二凹槽5,第二凹槽5与第二型腔104相通,第二凹槽5内设有第二侧滑内仁6,第二侧滑内仁6的顶部高于第二凹槽5的侧壁的顶部。成型完成后,将第二侧滑内仁6敲出再将产品取出。

于本实施例中,第二凹槽5的底部设有第二滑动槽502,第二侧滑内仁6的底部设有与第二滑动槽502相配合的第二滑动台,第二滑动内仁在第二凹槽5内滑动时第二滑动台在第二滑动槽502内移动,避免了第二滑动内仁在滑动时存在与第二滑动槽502的轴线垂直的方向上的偏移。

于本实施例中,第二凹槽5的底面设有两个第二凸起501,第二凸起501位于第二凹槽5远离第二型腔104的一端,第二凸起501沿第二滑动槽502的轴线对称分布。第二侧滑内仁6将要滑动到第二凹槽5的边缘时被对称设置的第二凸起501挡住,避免了第二侧滑内仁6直接摔落到地面。

于本实施例中,成型模具主要用于自行车的车架的成型,第一型腔103的轴线与第二型腔104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55度-65度,第一凹槽3与第二凹槽5沿第一型腔103的轴线与第二型腔104的轴线之间的夹角的角平分线对称分布。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模台101上设有第一导柱凸台,第一导柱凸台上设有第一导柱孔701,上模2设有与第一导柱孔701相配合的第一导柱口201。上模2盖住下模1后,从下模1的底部插入导柱,导柱先后通过第一导柱孔701和第一导柱口201,导柱将上模2与下模1进行限位以及固定。同时,第二模台102上设有第二导柱凸台,第二导柱凸台上设有第二导柱孔801,上模2设有与第二导柱孔801相配合的第二导柱口202。上模2盖住下模1后,用另外一根导柱从下模1的底部插入,导柱先后通过第二导柱孔801和第二导柱口202,导柱将上模2与下模1进行限位以及固定。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侧滑内仁4的顶部设有第一限位槽401,上模2设有与第一限位槽401相配合的第一限位口203。上模2盖住下模1后,为了避免第一侧滑内仁4的滑动,从上模2的第一限位口203插入限位柱,限位柱通过上模2后插入第一限位槽401,将第一侧滑内仁4卡住。同时,第二侧滑内仁6的顶部设有第二限位槽601,上模2设有与第二限位槽601相配合的第二限位口204。上模2盖住下模1后,为了避免第二侧滑内仁6的滑动,从上模2的第二限位口204插入限位柱,限位柱通过上模2后插入第二限位槽601,将第二侧滑内仁6卡住。

本文中的“第一”、“第二”仅仅是为了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