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气歧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21746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空气进管(10),所述空气进管(10)的侧壁上设置有废气进口(20),所述空气进管(10)包括管座(11)以及设置在所述管座(11)上的连接管(12);

分隔结构(30),所述分隔结构(30)的一部分连接在所述管座(11)上,所述分隔结构(30)的其余部分连接在所述连接管(12)上,所述分隔结构(30)与所述管座(11)和所述连接管(12)之间围成导流腔,所述导流腔与所述废气进口(20)连通;

过流孔(40),设置在所述分隔结构(30)上,所述过流孔(40)为多个,所述多个过流孔(40)沿所述分隔结构(30)的周向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过流孔(40)的过流面积在远离所述废气进口(20)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结构(30)包括:

第一环形围板(31),设置在所述管座(11)的开口端,所述第一环形围板(31)和所述管座(11)的侧壁之间围成第一导流槽(60);

第二环形围板(32),设置在所述连接管(12)的朝向所述管座(11)的端部,所述第二环形围板(32)与所述连接管(12)的内壁之间围成第二导流槽(70),

所述连接管(12)安装在所述管座(11)上时,所述第一导流槽(60)和所述第二导流槽(70)共同围成所述导流腔,所述过流孔(40)设置在所述第一环形围板(31)和/或所述第二环形围板(32)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围板(31)包括:

第一环形凸沿(311),连接在所述管座(11)的内侧壁上;

第一环形立边(312),连接在所述第一环形凸沿(311)上,所述管座(11)的内侧壁、所述第一环形凸沿(311)以及所述第一环形立边(312)围成所述第一导流槽(6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环形围板(32)包括:

第二环形凸沿(321),连接在所述连接管(12)的内侧壁上;

第二环形立边(322),连接在所述第二环形凸沿(321)上,所述连接管(12)的内侧壁、所述第二环形凸沿(321)以及所述第二环形立边(322)围成所述第二导流槽(7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立边(312)上设置有第一开口(313),所述第二环形立边(322)上设置有第二开口(323),所述连接管(12)安装在所述管座(11)上时,所述第一开口(313)和所述第二开口(323)共同形成所述过流孔(4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座(11)和所述连接管(12)之间设置有定位结构(8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结构(80)包括:

第一定位凸沿(81),设置在所述管座(11)的外侧壁上;

第二定位凸沿(82),设置在所述连接管(12)的外侧壁上,

所述进气歧管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定位凸沿(81)和所述第二定位凸沿(82)之间的紧固件。

9.一种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空气进管(10-1),所述空气进管(10-1)的侧壁上设置有废气进口(20-1),所述空气进管(10-1)包括管座(11-1)以及设置在所述管座(11-1)上的连接管(12-1);

分隔结构(30-1),所述分隔结构(30-1)连接在所述管座(11-1)上,所述分隔结构(30-1)与所述管座(11-1)和所述连接管(12-1)之间围成导流腔,所述导流腔与所述废气进口(20-1)连通;

过流孔(40-1),设置在所述分隔结构(30-1)上,所述过流孔(40-1)为多个,所述多个过流孔(40-1)沿所述分隔结构(30-1)的周向分布。

10.一种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空气进管(10-2),所述空气进管(10-2)的侧壁上设置有废气进口(20-2),所述空气进管(10-2)包括管座(11-2)以及设置在所述管座(11-2)上的连接管(12-2);

分隔结构(30-2),所述分隔结构(30-2)连接在所述连接管(12-2)上,所述分隔结构(30-2)与所述管座(11-2)和所述连接管(12-2)之间围成导流腔,所述导流腔与所述废气进口(20-2)连通;

过流孔(40-2),设置在所述分隔结构(30-2)上,所述过流孔(40-2)为多个,所述多个过流孔(40-2)沿所述分隔结构(30-2)的周向分布。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