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气歧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02098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进气歧管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安装于内燃机上的进气歧管,尤其涉及在进气通道上组装有消焰装置的进气歧管。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搭载于水上摩托车等的pwc(personalwatercraft)、舷外机等上的内燃机上所安装的进气歧管,存在如下的进气歧管:由少量的树脂制部件来实现多歧管结构,并且,通过在比节气门体靠下游侧的进气通道上组装具有火焰抑制结构的消焰装置(火焰消除装置),提高防止来自燃烧室侧的回火的功能。

作为这种进气歧管,已知如下结构:例如在进气通道的径向上对置的底座部件及罩部件中,在设置于底座部件上的环状的嵌合保持部中沿着轴向能够抵靠地嵌入消焰装置,并由设置在罩部件上的环状的按压部将消焰装置相对于嵌合保持部向防止脱落的方向按压(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此外,也已知如下进气歧管:在底座部件上设置沿着径向能够嵌入消焰装置的嵌合凹部,并且,通过使带状的消焰装置固定部件与从底座部件上露出的消焰装置的外周面抵接,并从其外侧将罩部件熔敷在底座部件上,从而抑制消焰装置相对于底座部件的在径向上的晃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4606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5943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底座部件的环状的嵌合保持部中沿轴向能够抵靠地嵌入并保持消焰装置的以往的前者的进气歧管,难以做到使消焰装置能够容易地嵌入底座部件的嵌合保持部内的固定位置上,并使消焰装置切实地嵌合并保持在嵌合保持部上。

即,存在以下问题,很难同时实现消焰装置向底座部件的组装操作性、以及消焰装置的基于底座部件的嵌合保持的切实性这两者。

另一方面,利用作为另一部件的消焰装置固定部件来抑制消焰装置在径向上的晃动的以往的后者的进气歧管,由于利用熔敷结合部来保持相对于树脂制部件比重相对大的消焰装置,因此底座部件及罩部件的熔敷接合强度不充分。此外,由于消焰装置向底座部件的组装方向为径向且相同方向的嵌合深度浅,因此该嵌合的强度容易不均匀,从该点考虑,也不能说熔敷接合强度充分。因此,不得不增宽底座部件与罩部件的熔敷连接部,从而难以使进气歧管紧凑化。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于紧凑化的进气歧管,其能够将消焰装置容易地嵌入底座部件的嵌合保持部内的固定位置上,并且能够将消焰装置切实地嵌合并保持在嵌合保持部。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进气歧管的特征在于,具备:树脂制的底座部件及罩部件,其沿着进气通道延伸且在该进气通道的径向上对置;以及消焰装置,其以位于所述进气通道上的方式组装在所述底座部件的一端侧部分上,并具有火焰抑制结构,所述底座部件的所述一端侧部分具有:凹状体部,其为大致分割筒状;以及嵌合保持部,其与所述凹状体部形成为一体,并使所述消焰装置沿轴向能够抵靠地嵌合并对所述消焰装置进行保持,所述嵌合保持部具有:抵靠面,其能够从所述凹状部件侧抵靠所述消焰装置;以及嵌合内周壁面,其包围所述消焰装置,并使所述消焰装置嵌合,所述消焰装置包括火焰抑制结构体、外筒体、以及弹性保持部件,所述外筒体包围该火焰抑制结构体的外周,所述弹性保持部件覆盖所述外筒体的外周面和两端面,所述弹性保持部件具有外周嵌合部,所述外周嵌合部与所述外筒体的所述外周面贴紧且与所述嵌合保持部嵌合,所述外周嵌合部具有:筒状壁部分,其与所述外筒体的外周面贴紧;以及多个环状的唇部,其分别从所述筒状壁部分的外周面向径向外方侧及轴向一方侧突出,并在所述轴向上相互分隔。

在本发明的进气歧管中,所述弹性保持部件具有:一侧的抵靠部,其包围所述火焰抑制结构体的一端侧的开口部,且与所述嵌合保持部的所述圆环板状的抵靠面抵靠并卡合;以及另一侧的抵靠部,其包围所述火焰抑制结构体的另一端侧的开口部,且被所述底座部件及所述罩部件中的至少一者向防脱方向按压,所述一侧的抵靠部以及所述另一侧的抵靠部与所述外周嵌合部成为一体。

此外,在本发明的进气歧管中,所述多个环状的唇部的相对于所述筒状壁部分的中心轴线的各个外周面侧的倾斜角度设定得小于各个内周面侧的倾斜角度。

而且,在本发明的进气歧管中,设置有筒状的防脱整流部件,所述防脱整流部件插入安装于保持在所述嵌合保持部上的所述消焰装置与所述底座部件及所述罩部件之间,防止所述消焰装置从所述嵌合保持部脱落,并且所述防脱整流部件具有内周面,所述内周面从所述火焰抑制结构体的下游侧的开口部至所述底座部件及所述罩部件的内壁面为止无台阶地连续。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易于紧凑化的进气歧管,其能够将消焰装置容易地嵌入至底座部件的嵌合保持部内的固定位置上,并且能够将消焰装置切实地嵌合并保持在嵌合保持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进气歧管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包括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进气歧管的主要部分配置说明图的俯视图。

图3是面向进气支管方向观察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进气歧管的上游端侧部分的纵剖面侧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进气歧管的底座部件的一端侧部分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5是图4的v-v向视剖视图。

图6a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进气歧管的组装在底座部件上的消焰装置的弹性保持部件的抵靠部的主视图。

图6b是图6a的vib-vib向视剖视图。

图7是一同表示图6b中的b部以及消焰结构体的一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进气歧管的在底座部件上组装有消焰装置和防脱整流部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9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进气歧管的防脱整流部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图9中示出了一个实施方式的进气歧管。该进气歧管是作为进气装置的主要部件而安装在水上滑行的pwc用的三个气缸的内燃机(以下简称为发动机)上。

如图2所示,形成为多岐管形状的进气歧管10具有:主管部11,其上游侧部分11a是敞开的;以及多个支管部12、13、14,其从该主管部11分支且与所述发动机的三个进气口连接,在主管部11以及多个支管部12、13、14的内部形成有进气通道15,该进气通道15能够使从图外的进气管导入的吸入空气吸入至发动机的多个气缸内。

主管部11形成为能够作为缓冲罐发挥功能的形状,多个支管部12、13、14从该主管部11相互大致平行地分支,且分别向大致相同的方向弯曲。

如图1和图8所示,在主管部11的上游侧部分11a上设置有与未图示的节气门体螺栓结合的多个螺栓结合部16,并且如图3所示,设置有密封圈17,该密封圈17对主管部11与节气门体的结合部进行密封。在多个螺栓结合部16中利用例如插入成型等的方法埋入有螺母。

这些主管部11及支管部12、13、14通过将树脂制的凹状的底座部件21及罩部件22利用振动熔敷等接合为一体,从而形成为多岐管状,该底座部件21及罩部件22沿着进气通道15延伸且在该进气通道15的径向上对置。

此外,如图1~图5所示,在主管部11及支管部12、13、14的大部分的通道长度区域中,底座部件21及罩部件22具有凸缘状接合部21r、22r,该凸缘状接合部21r、22r分别具有大致半圆形横截面的内壁面形状,并从各自的两侧壁向外方扩大宽度,且在其宽度方向中央部通过熔敷等相互接合为一体。此外,凸缘状接合部21r、22r在各自的宽度中央部的肋状突出部分相互熔敷接合。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底座部件21上设置有多个安装托架部21b,该安装托架部21b用于与发动机侧部件的螺栓紧固,在罩部件22上形成有多个喷射器安装孔部22h。

在进气歧管10的内部的进气通道15的上游侧端部附近组装有火焰消除装置25(消焰装置),该火焰消除装置25具有公知的火焰抑制结构。

如图1~图4所示,火焰消除装置25包括火焰抑制结构体26、外筒体27、以及弹性保持部件51,该外筒体27包围该火焰抑制结构体26的外周,该弹性保持部件51覆盖成为火焰消除装置25的外周面25e的外筒体27的外周面和两端面27b、27c。

火焰抑制结构体26形成为波纹板型的短圆柱体形状,该波纹板型的短圆柱体形状是例如将成型为波纹板状的不锈钢制的薄板进行卷绕且将并排排列的多个细缝通道形成为蜂窝状的结构,火焰抑制结构体26由短圆筒状的外筒体27限制为短圆柱体形状。该火焰抑制结构体26具有多个细缝通道,该细缝通道其进气阻力小且细到能够截断火焰向上游侧通过的程度,各细缝通道由通过与吸入空气的热交换而冷却的金属面所形成。

此外,火焰消除装置25组装在图2中位于进气歧管10的右端侧的底座部件21的一端侧部分21c上,且保持成位于进气通道15上。

如图1~图5、及图8所示,底座部件21的一端侧部分21c具有:大致分割筒状的凹状体部31;以及环状的嵌合保持部32,其与该凹状体部31形成为一体。这些凹状体部31及嵌合保持部32具有以与火焰消除装置25的半径接近的曲率半径弯曲的内壁面形状,环状的嵌合保持部32能够使火焰消除装置25沿轴向能够抵靠地嵌入并对其进行保持。

此外,形成进气通道15的一部分的主管部11的上游侧部分11a在与火焰消除装置25的下游侧邻接的进气通道15的预定区间内,形成相对于其中心轴线平缓地倾斜的内壁面形状。

具体而言,嵌合保持部32具有:圆环板状的抵靠面32a,其在火焰抑制结构体26的上游端侧,即火焰消除装置25的一端侧的开口部25a的周围能够沿轴向抵靠火焰消除装置25;以及短圆筒状的嵌合内周壁面32b,其在外周侧包围火焰消除装置25且使火焰消除装置25嵌合。

如图3~图5所示,凹状体部31具有:半圆形横截面的第一内壁面31a,其与嵌合保持部32的嵌合内周壁面32b的大约一半连续;以及半圆形横截面的第二内壁面31c,其通过圆弧状的径向的台阶面31b与第一内壁面31a进行台阶式连接。

在保持于嵌合保持部32上的火焰消除装置25与凹状体部31的径向的台阶面31b之间设置有树脂制的防脱整流部件23,该防脱整流部件23由与底座部件21及罩部件22相同的树脂材料制成。

该防脱整流部件23在火焰消除装置25的另一端面25d与凹状体部31的径向的台阶面31b之间的整个区域中延伸,并具有能够防止火焰消除装置25从嵌合保持部32脱落的轴向长度。

此外,如图9所示,防脱整流部件23形成为下游端侧比上游端侧的内径和外径变大的筒状,由其内周面23a形成第三内壁面,该第三内壁面从火焰消除装置25的另一端侧的开口部25b至凹状体部31的第二内壁面31c为止无台阶地连续。即,防脱整流部件23插入安装在火焰消除装置25与底座部件21及罩部件22之间,防止火焰消除装置25从嵌合保持部32脱落,并形成有内周面23a,该内周面23a从火焰抑制结构体26的下游侧的开口部25a至底座部件21及罩部件22的内壁面31c、22c为止无台阶地连续。

而且,防脱整流部件23具有板状突出部23b、23c,该板状突出部23b、23c从凹状体部31的第一内壁面31a向进气通道15的径向外方侧突出,在这些板状突出部23b、23c上形成有沿板厚方向贯穿的贯穿孔23d、23e。

此外,防脱整流部件23形成为,图8中的右端侧部分的包括肋高度的厚度比其他部分的厚度大。

而且,如图2和图4所示,防脱整流部件23的上游侧端面23f是平坦的,与此相对,防脱整流部件23的下游侧端面23g以及底座部件21侧的円弧状的径向的台阶面31b分别具有相对于上游侧端面23f倾斜的部分以及相对于上游侧端面23f平行的部分。

另一方面,在底座部件21上设置有容纳板状突出部23b、23c的凹部21d、21e,并突出设置有固定用的销21f、21g,该固定用的销21f、21g从这些凹部21d、21e的内底壁面侧突出至凹部21d、21e内,并与板状突出部23b、23c的贯穿孔23d、23e嵌合。

弹性保持部件51由调制成适合火焰消除装置25的使用条件的橡胶弹性、硬度、耐热性、耐药性等的材料构成,例如由将pvc(氯乙烯)以预定的混合比例混合到丁腈橡胶(nbr)中的弹性材料构成。

如图6a、图6b以及图7所示,弹性保持部件51具有外周嵌合部52,该外周嵌合部52与火焰消除装置25的外周面25e贴紧且与嵌合保持部32嵌合。

该外周嵌合部52具有:筒状壁部分52h,其与外筒体27的外周面25e贴紧;以及分别从筒状壁部分52h的外周面52e突出的多个、例如三个环状的密封唇52a、52b、52c(唇部)。这些密封唇52a、52b、52c分别向外周嵌合部52的径向外方侧以及軸向一方侧突出,且沿轴向相互等间隔地分隔。

此外,多个密封唇52a、52b、52c分别具有相对于火焰消除装置25的中心轴线以及外周面25e倾斜的锥形唇形状,且在各自的外周面侧形成倾斜角度θa,在内周面侧形成倾斜角度θb。

外周面侧的倾斜角度θa例如为45度,内周面侧的倾斜角度θb例如为60度。即,通过将外周面侧的倾斜角度θa设定得小于内周面侧的倾斜角度θb,从而使密封唇52a、52b、52c分别具有半径越大厚度越小且易于挠曲的唇形状。

多个密封唇52a、52b、52c的突出方向、即軸向一方侧是指进气方向的下游侧,多个密封唇52a、52b、52c形成为越靠近进气方向的上游侧外径变得越小的锥形。因此,当弹性保持部件51一体地安装到火焰消除装置25上并嵌入嵌合保持部32内时,多个密封唇52a、52b、52c分别从前端逐渐变细的軸向另一方侧嵌入至嵌合保持部32内。

而且,密封唇52a、52b、52c的自由形状的外径大于嵌合保持部32的嵌合内周壁面32b的内径。另一方面,与火焰消除装置25的外筒体27贴紧的筒状壁部分52h的外周面52e小于嵌合保持部32的嵌合内周壁面32b的内径。

因此,当弹性保持部件51一体地安装在火焰消除装置25上并嵌入至嵌合保持部32内时,密封唇52a、52b、52c的外周侧部分分别以预定的接触面压力以及接触宽度与嵌合保持部32的嵌合内周壁面32b气密地接触。另一方面,在该嵌入时,在筒状壁部分52h的外周面52e与嵌合保持部32的嵌合内周壁面32b之间形成有微小间隙。

弹性保持部件51还具有与外周嵌合部52为一体的一侧的抵靠部53以及另一侧的抵靠部54。

一侧的抵靠部53包围火焰抑制结构体26的上游端侧的开口部、即火焰消除装置25的一端侧的开口部25a,并与嵌合保持部32的圆环板状的抵靠面32a抵靠并卡合。另一侧的抵靠部54包围火焰抑制结构体26的下游端侧的开口部、即火焰消除装置25的另一端侧的开口部25b,并由防脱整流部件23向防止脱落方向按压。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罩部件22具有:罩侧第一内壁面22a,其横截面为大致半圆形,且配置在与底座部件21的嵌合保持部32的嵌合内周壁面32b连续的位置上;以及罩侧第二内壁面22c,其通过径向的罩侧台阶面22b与罩侧第一内壁面22a连接。

此外,防脱整流部件23还在保持于嵌合保持部32上的火焰消除装置25的另一端与罩侧台阶面22b之间,通过利用熔敷等固定在底座部件21上的罩部件22,来防止火焰消除装置25从嵌合保持部32脱落。而且,防脱整流部件23的内周面23a的上半部成为罩侧第三内壁面,该罩侧第三内壁面从火焰消除装置25的另一端侧的开口部25b至罩部件22的罩侧第二内壁面22c为止无台阶地连续。

即,利用防脱整流部件23的内周面23a,使底座部件21侧的第三内壁面与罩侧第三内壁面形成为一体,而且形成从火焰消除装置25的另一端侧的开口部25b至底座部件21的第二内壁面31c及罩部件22的罩侧第二内壁面22c为止无台阶地连续的进气通道15的内壁面。

在此,对第一内壁面31a、和通过径向的台阶面31b与第一内壁面31a台阶式连接的半圆形横截面的第二内壁面31c的关系进行说明。

凹状体部31的上方是敞开的,与此相对,环状的嵌合保持部32形成为将火焰消除装置25从凹状体部31侧沿轴向能够抵靠地嵌入的形状。即,凹状体部31能够利用以图2中的上下方向为模开合方向的简单的成型模具而成型,与此相对,环状的嵌合保持部32需要如凹状体部31采用沿图2中的左右方向移动的滑动模芯的成型模具。

而且,环状的嵌合保持部32的内径在具有抵靠面32a的外端侧(底座部件21的上游端侧)小,在形成有嵌合内周壁面32b的内端侧大。因此,使成型后的底座部件21脱模时,需要使滑动模芯向凹状体部31侧滑动。

基于这样的理由,在凹状体部31上形成有与嵌合保持部32的嵌合内周壁面32b的下半部连续的相同半径的半圆形横截面的第一内壁面31a,并在该第一内壁面31a与第二内壁面31c之间形成有圆弧状的径向的台阶面31b,该第二内壁面31c成为形成进气通道15的内周壁面。

接下来,对作用进行说明。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进气歧管10中,若使火焰消除装置25沿轴向能够抵靠地嵌入至底座部件21的嵌合保持部32内,则火焰消除装置25同心地被保持在嵌合保持部32内。

在该嵌入作业时,与火焰消除装置25的外周面25e贴紧且与嵌合保持部32嵌合的弹性保持部件51的外周嵌合部52,在比嵌合内周壁面32b的内径大的密封唇52a、52b、52c的外周侧部分,分别以预定的接触面压力以及接触宽度与嵌合保持部32的嵌合内周壁面32b气密地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周嵌合部52的筒状壁部分52h的外周面52e小于嵌合保持部32的嵌合内周壁面32b的内径,因此使一体地安装有弹性保持部件51的火焰消除装置25压入嵌合保持部32内使其嵌合的按压力被限制在使密封唇52a、52b、52c的外周侧部分挠曲预定量的程度,从而火焰消除装置25向底座部件21的组装操作性良好。

另外,多个密封唇52a、52b、52c在向嵌合保持部32内嵌入时成为前端侧的轴向另一侧外径变小,根据这一点,火焰消除装置25向底座部件21的组装操作性也良好。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一体地安装有弹性保持部件51的火焰消除装置25嵌入至嵌合保持部32内之后,在火焰消除装置25与底座部件21的凹状体部31的径向的台阶面31b之间组装防脱整流部件23。

此时,通过由防脱整流部件23将火焰消除装置25进一步压入至嵌合保持部32,将火焰消除装置25的组装嵌合姿态校正为与嵌合保持部32为同轴,并且防止火焰消除装置25从嵌合保持部32脱落。

此外,由防脱整流部件23的内周面23a构成从火焰消除装置25的另一端侧的开口部25b至凹状体部31的第二内壁面31c为止无台阶地连续的第三内壁面,由此在火焰消除装置25的下游侧的进气通道15的内壁面没有台阶,并且能够容易且精度良好地形成最佳的通道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密封唇52a、52b、52c分别具有半径越大厚度越小且易于挠曲的锥形唇形状,并沿轴向等间隔地配置。因此,由多个密封唇52a、52b、52c能够将火焰消除装置25以具有适度的缓冲特性的方式弹性支撑在嵌合保持部32内的固定位置上。

此外,由于安装有弹性保持部件51的火焰消除装置25嵌入至嵌合保持部32,因此充分地保证了火焰消除装置25的周围的气密性,并且无需使用将火焰消除装置25固定在底座部件21上的压板等。此外,由于利用环状的嵌合保持部32来保持火焰消除装置25,因此底座部件21与罩部件22的熔敷接合部不会受到火焰消除装置25的重力、惯性力,能够缩小底座部件21与罩部件22的熔敷接合宽度。

其结果是,进气歧管10充分保证了火焰消除装置25的保持强度、底座部件21及罩部件22的结合强度等,并且火焰消除装置25的容纳部分的直径不会很大,能够有效地抑制火焰消除装置25的安装尺寸和安装高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防脱整流部件23与火焰消除装置25的抵靠姿态稳定地保持为底座部件21与板状突出部23b、23c的抵接姿态,并且能够使火焰消除装置25向底座部件21的组装姿态更加稳定。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弹性保持部件51一体地安装在火焰消除装置25上,因此能够将火焰消除装置25及防脱整流部件23双方无晃动地安装在底座部件21上。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火焰消除装置25的另一端侧的开口部25b至罩部件22的罩侧第二内壁面22c为止之间,也形成有防脱整流部件23的内周面23a,以作为无台阶地连续的罩侧第三内壁面。因此,利用底座部件21的第二内壁面31c、罩部件22的罩侧第二内壁面22c及防脱整流部件23的内周面23a,能够切实地防止在进气通道15的周向的整个区域在内壁面上形成台阶。因此,能够抑制经过进气通道15的进气的阻力,从而能够有助于提高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和降低燃料消耗率。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防脱整流部件23的下游侧端面23g以及底座部件21侧的径向的台阶面31b分别具有相对于上游侧端面23f倾斜的部分。因此,若防脱整流部件23嵌入火焰消除装置25与底座部件21的台阶面31b之间,则防脱整流部件23会受到来自弹性保持部件51的反作用力,并向特定的径向一方侧被施力。其结果是,防脱整流部件23沿径向无晃动地定位并保持在固定位置上,提高了防脱整流部件23的组装位置精度、与火焰消除装置25的抵靠姿态、相对于底座部件21的固定姿态等。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提供一种易于紧凑化的进气歧管10,其能够容易地将火焰消除装置25嵌入至底座部件21的嵌合保持部32内的固定位置上,并且能够将火焰消除装置25切实地嵌合并保持在嵌合保持部32。

在安装该进气歧管10时,将节气门体螺栓紧固在主管部11的上游侧部分11a上,并且由密封圈17密封该接合部。并且,在安装有进气歧管10的发动机运行时,随着该发动机的进气动作,空气通过火焰消除装置25并导入至进气歧管10内。此外,燃料从喷射器的端口喷射至比节气门体内的节气阀靠下游侧的吸入空気中,形成混合气体,该混合气体在发动机内的燃烧室内燃烧。

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用于搭载在水上摩托车等的pwc、舷外机等上,因此在其运行时,存在产生回火的可能性。即,因燃烧室内的燃料稀薄或者吸入水而产生点火不良等,燃烧室内的燃烧在爆炸冲程中不会正常结束,而是在接下来进气阀门打开时,有可能产生甚至引燃进气歧管10内的混合气体的现象。但是,在进气歧管10内的进气通道15的上游侧,若回火所产生的火焰到达火焰消除装置25,则该火焰被火焰消除装置25截断。因此,有效地抑制了回火所产生的火焰传播至比进气歧管10更靠上游侧的位置,切实地防止对进气系统部件和传感器类等带来的损坏。

此外,在上述一个实施方式中,将底座部件21及罩部件22利用熔敷而接合,当然也能够采用其他的任意的接合方法。

此外,在弹性保持部件51的外周嵌合部52上设置有多个环状的密封唇52a、52b、52c,但也可以在外周嵌合部52的外方一并设置以比环状的密封唇52a、52b、52c低的高度突出且沿周向等间隔地分隔的纵向肋等。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火焰消除装置25设置为短圆柱状,但其形状是任意的,可以设置为多边柱形状,也可以设置为其两端面不是平行的。此外,火焰消除装置25的两端面可以不是平坦的,也可以是相对于进气方向倾斜的面。

此外,火焰消除装置25设置为具有波纹板型的火焰抑制结构,当然也能够设置为具有金属丝网型的其他任意的火焰抑制结构。

当然,本发明的进气歧管也能够应用于pwc、舷外机等上所使用的船用发动机以外的发动机上。

如上所述,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易于紧凑化的进气歧管,其能够容易地将消焰装置嵌入至底座部件的嵌合保持部内的固定位置上,并且能够将消焰装置切实地嵌合并保持在嵌合保持部。本发明对在进气通道上组装消焰装置的进气歧管的全部情况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说明:

10:进气歧管(intakemanifold)

11:主管部

11a:上游侧部分

12、13、14:支管部

15:进气通道

21:底座部件

21d、21e:凹部

21f、21g:销

21r、22r:凸缘状接合部

22:罩部件

22a:罩侧第一内壁面

22b:罩侧台阶面

22c:罩侧第二内壁面

22h:喷射器安装孔部

23:整流部件

23a:内周面

23b、23c:板状突出部

23d、23e:贯穿孔

23f:上游侧端面

23g:下游侧端面

25:火焰消除装置(消焰装置)

25a:开口部

25b:开口部

26:火焰抑制结构体

27:外筒体

27b、27c:两端面

31:凹状体部

31a:第一内壁面

31b:台阶面

31c:第二内壁面

32:嵌合保持部

32a:抵靠面

32b:嵌合内周壁面

51:弹性保持部件

52:外周嵌合部

52a、52b、52c:密封唇

52e:外周面

52h:筒状壁部分

53:一侧的抵靠部

54:另一侧的抵靠部

θa:倾斜角度

θb:倾斜角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