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离合器盖总成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39894发布日期:2018-07-27 21:11阅读:30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离合器总成结构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离合器盖总成结构。



背景技术:

离合器位于发动机和变速箱之间的飞轮壳内,用螺钉将离合器总成固定在飞轮的后平面上,离合器的输出轴就是变速箱的输入轴,在汽车行驶过程中,驾驶员可根据需要踩下或松开离合器踏板,使发动机与变速箱暂时分离和逐渐接合,以切断或传递发动机向变速器输入的动力,离合器是机械传动中的常用部件,可将传动系统随时分离或接合,对其基本要求有:接合平稳,分离迅速而彻底;调节和修理方便;外廓尺寸小;质量小;耐磨性好和有足够的散热能力;操作方便省力,常用的分为牙嵌式与摩擦式两类。

离合器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摩擦作用,往往会产生大量的热量,然而,现有的离合器盖通常只是通过开设简单的散热孔进行散热处理,散热效率较差,热量的积累直接降低了离合器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离合器盖总成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离合器盖总成结构,包括离合器盖本体、散热孔和压盘,所述离合器盖本体的前侧通过固定螺栓与压盘固定连接,且压盘上均匀开设有散热孔,且散热孔的内部均套设有等数量的散热管,所述散热管的一端焊接有导热板,且导热板的一侧从内至外等距设置有散热环片,所述最内侧散热环片通过水管与出水口接头连通,且这些散热环片彼此之间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的两侧位于散热环片上交错开设有通孔,且隔板的外端一侧位于最外侧散热环片上设置有进水口接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离合器本体的外侧等角度分布有便于固定的固定耳口。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散热孔的内径与散热管的外径大小相等。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散热环片的一侧焊接有密封板。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隔板的长度与离合器盖本体的内部半径大小相等。

本实用新型中,首先,该离合器盖上设有导热板,且导热板的一侧从内至外等距设置有散热环片,这些散热环片彼此之间形成环形槽,且从最内侧的环形槽开始往一侧设置有隔板,隔板的两侧位于散热环片上交错开设有通孔,通过这种结构,可使得冷却水一圈又一圈的流入最内侧的环形槽内,从而使得流动的冷却水能与散热环片始终接触充分,进而有效的提高了离合器盖的散热效率,保护了离合器,提高了离合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离合器盖总成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离合器盖总成结构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离合器盖总成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离合器盖本体、2-散热孔、3-固定耳口、4-压盘、5-出水口接头、6-水管、7-散热环片、71-通孔、8-密封板、9-散热管、10-导热板、11-进水口接头、12-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3,一种离合器盖总成结构,包括离合器盖本体1、散热孔2和压盘4,离合器盖本体1的前侧通过固定螺栓与压盘4固定连接,且压盘4上均匀开设有散热孔2,且散热孔2的内部均套设有等数量的散热管9,散热管9的一端焊接有导热板10,且导热板10的一侧从内至外等距设置有散热环片7,最内侧散热环片7通过水管6与出水口接头5连通,且这些散热环片7彼此之间设置有隔板12,隔板12的两侧位于散热环片7上交错开设有通孔71,且隔板12的外端一侧位于最外侧散热环片7上设置有进水口接头11。

离合器本体1的外侧等角度分布有便于固定的固定耳口3,散热孔2的内径与散热管9的外径大小相等,散热环片7的一侧焊接有密封板8,隔板12的长度与离合器盖本体1的内部半径大小相等。

散热管9的内部开设有中空腔,且散热管9的厚度与压盘4的厚度大小相等,从而可有效保证散热管9整个位于散热孔2的内部,散热环片7共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散热环片7的半径大小是不等的,彼此之间依次等差递增,密封板8的设置用于防止冷却水外漏。

工作原理:使用时,将进水口接头11通过管道与抽水泵连通,且抽水泵放置在相应的冷却水储存仓中,离合器在使用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可从散热孔2及散热管9传导至导热板10上,导热板10又将热量传递至环形散热片7上,同时,抽水泵工作,冷却水从最外侧散热环片7进入,经过一周的流动后通过通孔71进入下一个环形槽内流动,最终流入最内侧的散热环片7的内侧,通过水管6将水流导出,在此过程中,冷却水是一直与散热环片7接触并相对流动的,从而达到高效散热的目的,提高了离合器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