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装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63894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装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用来把合适的信号传送介质电连接在主配线基板上的嵌合构造的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背景技术
—般在各种电器设备等中,当把由FPC (柔性印刷电路(Flexible PrintedCircuit))、FFC(柔性带状电缆(Flexible Flat Cable))或同轴电缆等构成信号传送介质的端头部分与主印刷配线基板连接时,广泛采用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形成了把连接了同轴电缆等信号传送介质的第二连接器(插头连接器)插入被安装在主印刷配线基板上的第一连接器(插座连接器)、进行两个连接器的彼此嵌合的结构,把按多极状排列的导电触点(导电端子)通过本体盒的内部进行信号传送。这样的电连接器,为了降低来自外部的电磁波噪音对传送信号的影响,或降低朝外部放射的电磁波噪音,从以往开始采用了用金属薄板状的导电壳将本体盒的外表面覆盖来进行电磁遮蔽(屏蔽)的结构。但是,现有的电连接器构成为仅仅用导电壳覆盖本体盒的外表面,上述导电触点(导电端子)的端头部,更为具体地说是与主配线基板的连接部位,不被导电壳覆盖而是呈露出到外方的状态。因此,尤其随着如近年那样传送信号的高频化,与主配线基板的连接部位不能忽视来自外部的电磁波噪音的影响,而且,还增大了从连接部位朝外部放射电磁波噪音的可能。在现有技术中,存在把导电性的胶带粘贴在导电触点与主配线基板的连接部位、或把导电壳延长来覆盖该部位的技术,但是,在使用导电性胶带的场合,由于附加了粘贴导电性胶带这样的比较耗时间的作业工序,所以存在生产率降低的倾斜。而且,在把导电壳延长进行覆盖的场合,存在这样的问题,即,无法通过目视或图象检查等对导电触点与主配线基板的连接部位进行确认,难以检查、确认连接是否无障碍地进行。另外,现有的电连接器,用接地杆进行跨接地把被配置成多极状的多根同轴电缆彼此连接,有时导电壳的一部分会与所述接地杆锡焊连接,而当导电壳如此地与接地杆进行锡焊连接时,因焊锡材料加热而使包含在焊锡材料中的焊剂急遽发泡,焊锡材料、焊剂飞溅,而附着在本来的连接部以外的部位,例如导电触点的接点部,可能会产生电气障碍。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2007-7342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装体,该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装体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不损失生产率地、良好地进行涉及与主配线基板的连接部位的电磁屏蔽。另外,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装体,该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装体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良好地防止锡焊材料等异物附着在导电触点的接点部。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这样的电连接器组装体,所述电连接器组装体设有连接信号传送介质的端头部的第一连接器,和在与主配线基板连接的安装状态下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嵌合的第二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组装体被构成为,设于所述两个连接器中的任一个上的嵌合保持部件在所述两个连接器的嵌合状态下从嵌合开放位置被转动到嵌合作用位置,从而维持所述两个连接器的嵌合状态,其中,在所述嵌合保持部件上设有导电盖部,当所述嵌合保持部件在所述两个连接器的嵌合状态下被转动到所述嵌合作用位置时,所述导电盖部覆盖所述第二连接器与所述主配线基板的连接部位。根据具备这样的结构的本发明,两个连接器在嵌合之后,嵌合保持部件从嵌合开放位置被转动到嵌合作用位置,由此,由导电盖部覆盖与主配线基板的连接部位,因此,当两个连接器进行嵌合时与转动嵌合保持部件的作业同时地,直接进行对与主配线基板的连接部位的电磁遮蔽(屏蔽),不会增加制造工序数量。而且,由于直至把嵌合保持部件转动到嵌合作用位置为止,与主配线基板的连接部位都不会被导电盖部覆盖,所以能够良好地确认该连接部位的连接状态。另外,本发明采用这样的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在连接了信号传送介质的端头部的状态下与对方连接器嵌合,所述对方连接器通过与主配线基板连接而被安装,所述电连接器被构成为,嵌合保持部件在与所述对方连接器的嵌合状态下从嵌合开放位置被转动到嵌合作用位置,从而维持与所述对方连接器的嵌合状态,其中,在所述嵌合保持部件上设有导电盖部,当所述嵌合保持部件在与所述对方连接器的嵌合状态下被转动到所述嵌合作用位置时,所述导电盖部覆盖所述对方连接器与所述主配线基板的连接部位。根据具备如此结构的本发明,通过在与对方连接器嵌合之后使嵌合保持部件从嵌合开放位置转动到嵌合作用位置,从而由导电盖部覆盖对方连接器与主配线基板的连接部位,因此,当两个连接器嵌合时与转动嵌合保持部件的作业同时地,直接对与主配线基板的连接部位进行电磁遮蔽(屏蔽),不会增加制造工序数量。而且,直至嵌合保持部件被转动到嵌合作用位置,对方连接器与主配线基板的连接部位都不会被导电盖部覆盖,所以能够良好确认上述连接部位的连接状态。进而,本发明采用这样的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在连接了信号传送介质的端头部的状态下与对方连接器嵌合,所述对方连接器通过与主配线基板连接而被安装;所述电连接器被构成为,嵌合保持部件在与所述对方连接器的嵌合状态下从嵌合开放位置被转动到嵌合作用位置,从而维持与所述对方连接器的嵌合状态,所述电连接器设有导电触点,所述导电触点具有当与所述对方连接器嵌合时与所述对方连接器的导电触点接触的接点部,其中,当所述嵌合保持部件在未与所述对方连接器嵌合的状态下被转动到所述嵌合作用位置时,所述嵌合保持部件至少覆盖所述导电触点的接点部。根据具备如此结构的本发明,通过在与对方连接器嵌合之前使嵌合保持部件转动到嵌合作用位置,从而使与对方连接器连接的导电触点的接点部被导电盖部覆盖而成为被保护的状态,所以,能够防止焊锡材料等异物附着在该接点部,能确保进行良好的电连接。进而,本发明可以为,上述嵌合保持部件具有从设于连接器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的转动轴承部延伸出的一对连接臂部,和将这两个连接臂部彼此连接的转动操作部,在所述转动操作部设有所述导电盖部。进而,本发明可以为,当所述嵌合保持部件被转动到所述嵌合作用位置时,所述导电盖部覆盖连接器的上表面以及连接器的两侧面。根据具有如此的结构的本发明,由导电盖部覆盖连接器的整体,不仅能够获得良好的电磁遮蔽(屏蔽)功能,而且可以由扩大了的导电盖部提高嵌合保持部件的刚性。如上所述的本发明,在从嵌合开放位置被转动到嵌合作用位置来维持连接器的嵌合状态的嵌合保持部件上,设置当在与对方连接器的嵌合状态下被转动到嵌合作用位置时覆盖对方连接器与主配线基板的连接部位的导电盖部,当两个连接器嵌合时覆盖导电触点与主配线基板的连接部位,直接对上述连接部位进行电磁遮蔽(屏蔽),从而不仅不会增加制造工序数量,而且直至把嵌合保持部件转动到嵌合作用位置为止,都可以良好确认与主配线基板的连接部位的连接状态,所以,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不损害生产率地、良好地进行与主配线基板的连接部位所涉及的电磁遮蔽,可以低廉且大幅度地提高电连接器的可靠性。另外,本发明在从嵌合开放位置被转动到嵌合作用位置来维持连接器的嵌合状态的嵌合保持部件上,设置当在与对方连接器的非嵌合状态下把该嵌合保持部件转动到嵌合作用位置时覆盖导电触点的接点部的导电盖部,通过在与对方连接器嵌合之前把嵌合保持部件转动的嵌合作用位置,从而由导电盖部覆盖与对方连接器连接的导电触点的接点部而成为保护状态,防止锡焊材料等异物附着在该接点部而确保良好的电连接,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良好地防止锡焊材料等异物附着在导电触点的接点部,可以低廉且大幅度地提高电连接器的可靠性。


图1是表示在把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插头连接器(第一连接器)与作为对方连接器的插座连接器(第二连接器)嵌合之前的状态下的电连接器组装体的外观立体说明图。图2是表示从图1的状态把插头连接器(第一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第二连接器)嵌合后的状态下的电连接器组装体的外观立体说明图。图3是表示把处于图2的“嵌合开放位置”的嵌合转动臂(嵌合保持部件)转动到“嵌合作用位置”之后的状态下的电连接器组装体的外观立体说明图。图4是表示从图1的插头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取下上侧的导电壳后的状态下的电连接器的外观立体说明图。图5是仅仅表示图3的状态下的插头连接器(第一连接器)的俯视说明图。图6是沿图5中的V1-VI线的横截面说明图。图7是沿图3中的VI1-VII线的横截面说明图。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插头连接器(第一连接器)的构造的外观立体说明图。图9是表示把图8的状态的插头连接器(第一连接器)与作为对方连接器的插座连接器(第二连接器)嵌合、把处于“嵌合开放位置”的嵌合转动臂(嵌合保持部件)转动到“嵌合作用位置”之后的状态下的电连接器组装体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图10是沿图9中的X-X线的横截面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把本发明适用于将多根同轴电缆与印刷配线基板侧连接的电连接器的场合的实施方式。(电连接器组装体的整体构造的概要)首先,图1 图7所示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连接器组装体,构成由连接了同轴电缆SC的端头部分的插头连接器1,和安装在主印刷配线基板B上的插座连接器2构成的水平嵌合式电连接器,作为第一连接器插头连接器I相对于嵌合对象即作为第二连接器的插座连接器2在大致水平方向上相向配置,从该状态把上述插头连接器I沿主印刷配线基板B的表面接近地移动,从而如图7所示那样,成为插头连接器I的前端突部插入插座连接器2的开口内部的状态,进行这两个连接器1、2彼此的嵌合。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把插头连接器(第一连接器)I插入插座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的方向,及朝其相反方向拔出的方向,与主印刷配线基板B的表面所延伸存在的方向大致一致,在下文中,把主印刷配线基板B的表面所延伸存在的方向作为水平方向,把与该主印刷配线基板B的表面正交的方向作为上下方向。而且,在插头连接器I中,把将该插头连接器I插入作为对方连接器的插座连接器2的方向作为前方,把朝其相反方向拔出的方向作为后方。进而,在作为对方连接器的插座连接器2中,把从该插座连接器2将上述插头连接器I拔出的方向作为前方,把与其相反的方向作为后方。构成这样的电连接器组装体的插头连接器(第一连接器)I以插座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这两个连接器,分别设有被形成为细长状的绝缘部件构成的本体盒11、21。在这些绝缘性的本体盒11、21上沿该本体盒11、21的长度方向(图7的纸面垂直方向)隔开合适的间距间隔呈多极状地排列有多个导电触点(导电端子)12、22。另外,在这两个连接器1、2中的、插头连接器(第一连接器)I上的后方侧的端缘部(以下成为后端缘部),连接着以排成多极状的方式排列的多根同轴电缆SC的端头部分。在该同轴电缆SC的端头部分,通过将包覆材料剥皮而呈同轴状地露出电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以及电缆外部导体(屏蔽线)SCb,沿该同轴电缆SC的中心轴线配置的电缆中心导体SCa,与后述的信号传送用的导电触点(导电端子)连接,从而构成信号回路。对于该电缆中心导体SCa涉及的连结构造,在后文中详细说明。另外,围着电缆中心导体SCa的外周侧进行配置的电缆外部导体SCb,在构成接地部件的上部接地杆GU与下部接地杆GD之间被上下夹持地进行配置,通过锡焊焊接、凿密或压接等连接这些接地杆GU、GD,从而构成接地回路。此时的上部接地杆GU以及下部接地杆GD,由沿多极排列方向呈长尺寸状延伸的细长的带板状部件形成,在以沿着上述同轴电缆SC的多极排列的电缆外部导体(屏蔽线)SCb的上下各表面的方式被载置的状态下,用长尺寸状的锡焊材料等连接成一体。另外,这两个接地杆GU、GD,通过后述的导电壳等形成接地结构。(本体盒以及导电触点)另一方面,上述插头连接器(第一连接器)I以及插座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这两个连接器,分别设有由形成为细长状的的绝缘部件构成的本体盒11、21。在这些绝缘性的本体盒11、21上,沿连接器的长度方向(图7的纸面垂直方向)按合适的间距间隔呈多极状排列有多个导电触点(导电端子)12、22。这些多个导电触点12、22被配置成,在上述多极排列方向(连接器长度方向)邻接的导电触点12、22彼此由大致相同的材质形成大致相同的形状,通过相对于本体盒11、21进行嵌入成形或压入,而配置成被埋设的状态。而且,通过在上述同轴电缆SC的电缆中心导体SCa与设于插头连接器(第一连接器)I的导电触点12锡焊连接的状态下,把该插头连接器I的导电触点12与设置在插座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上的导电触点22弹性接触,而构成信号传送回路。这些导电触点12、22也可以构成为用于接地连接。在此,上述两个连接器1、2的各本体盒11、21中的、设于插头连接器(第一连接器)I侧的本体盒11,一体地设有配置在该插头连接器I的内部侧的本体支撑部11a,和从该本体支撑部IIa朝前方侧延伸出的嵌合突部IIb,沿着从这些本体支撑部IIa到嵌合突部Ilb的上表面,大致水平延伸地配置了上述导电触点(导电端子)12。在配置了该导电触点12的后方侧部分的本体支撑部Ila的上表面上,配置了与上述同轴电缆CS的连接构成部分,同轴电缆SC的电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以从上方侧载置的方式抵接在配置于该本体支撑部Ila上的导电触点12的后方侧延伸部分,在该状态下与该本体支撑部Ila上的导电触点12的后方侧延伸部分锡焊接合。所述多个电缆中心导体SCa与导电触点12的锡焊接合统一进行。另外,在设于本体盒11的前端侧的嵌合突部Ilb的上表面,按合适的间距呈多极状配置有构成导电触点12的前方侧部分的端子电极部12a。构成该导电触点12的前方侧延伸部分的端子电极部12a与插座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侧电接触。另外,安装在插座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的本体盒21上的导电触点(导电端子)22,在其后端部分(图7的左端部分)设有侧面大致呈倒L字状的锡焊连接部22a。该锡焊连接部22a在实际使用时在被载置在上述主印刷配线基板B上的信号导电电路或接地导电电路上之后统一被锡焊接合。本实施方式中的导电触点(导电端子)22,从上述后端侧的锡焊连接部22a大致朝垂直上方立起,从所述立起的上端部朝前方侧(图7的右方侧)呈悬臂状延伸,在该导电触点22的前方侧前端部分设有朝下方侧呈倒山形伸出的接点凸部22b。设置在该导电触点22上的接点凸部22b的下端侧顶部,当如上述那样插头连接器(第一连接器)I与插座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嵌合时,与插头连接器I侧的导电触点12的端子电极部12a弹簧弹性地接触。通过这样的接触关系,进行上述两个接点部12a、22b的彼此电连接。另一方面,在设于插头连接器(第一连接器)I以及插座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的各本体盒11、21的上下两表面上,分别覆盖着把薄板状金属部件折曲成合适的形状而成的导电壳13以及23。这些导电壳13、23,是通过覆盖在各连接器1、2的内部形成的信号传送回路以及接地回路,从而作为具有电磁遮蔽性(屏蔽性)的部件被安装的部件,也是构成接地回路的一部分的部件。此时,设置在插头连接器(第一连接器)I侧的导电壳13的下半侧部分,通过嵌入成形而与本体盒11形成一体,而该导电壳13的上半侧部分,在如图4所示那样把两个接地杆(接地部件)GU、GD与同轴电缆SC锡焊接合之后,以从上方侧覆盖本体盒11的方式进行安装。在该导电壳13的上面侧沿着作为多极排列方向的连接器长度方向切槽地形成有多个接地连接舌片13a。这些各接地连接舌片13a以形成悬臂的板簧状的方式朝斜下方侧被切起,与上述上部接地杆GU的上面侧锡焊接合或弹性接触。在此,通过把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插头连接器(第一连接器)I在如上述那样安装了作为对方连接器的插座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的主印刷配线基板B的表面上移动,从而形成被嵌合的结构,而在被安装在该插头连接器I上的导电壳13的底面侧后端部分,在多处设有能够滑动地接触在所述主印刷配线基板B的表面上的后方支撑部13c。该后方支撑部13c具有把插头连接器I的后端部分朝上方抬起与该后方支撑部13c的高度相当的量的功倉泛。S卩,当上述插头连接器(第一连接器)I的嵌合突部Ilb的下面接触在设置在上述插座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上的导电壳23的内部侧底面上时,该插头连接器I的后方支撑部13c能进行滑动地接触在主印刷配线基板B的表面上,由此,形成该插头连接器I整体沿主印刷配线基板B的表面维持大致水平的结构。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后方支撑部13c,例如可以为,通过把构成该导电壳13的金属板从上方侧朝相反侧的下方侧凹入而从底面部呈凸状地、形成所谓的酒窝状。(第二连接器的导电壳)对此,在设置在作为对方连接器的插座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上的导电壳23上,在连接器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以及后端部分,分别朝外方侧突出地设有折曲地形成的压制部件23a。这些各个压制部件23a与形成在上升主印刷配线基板B上的接地导电电路(图示省略)锡焊接合,由此进行接地回路的电连接,而且把插座连接器2整体牢固固定。(嵌合保持部件)接着,插头连接器(第一连接器)I与插座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嵌合的两个连接器1、2的嵌合状态,通过作为嵌合保持部件被设置在插头连接器I上的嵌合转动臂14来维持,而且,当把与插座连接器2嵌合的插头连接器I从插座连接器2拔去时,通过牵拉该嵌合转动臂14就可以拔去。S卩,该嵌合转动臂(嵌合保持部件)14能转动地安装在上述插头连接器I的导电壳13上,设置在该嵌合转动臂14的连接器长度方向两端部分的转动轴部14a、14a,以间隙配合的状态能转动地被插入被设置在上述导电壳13的后端部分的连接器长度方向两端部分的轴承部13d、13d。设置在该嵌合转动臂14上的一对转动轴部14a、14a,横截面形成大致矩形,被构成为,相对于构成该各转动轴部14a的外周表面的某个平坦面,施加被设置在所述轴承部13d上的弹簧限制部件13e的弹力,通过所述弹簧限制部件13e的弹力,把上述转动轴部14a轻量保持在后述的“嵌合开放位置”以及“嵌合作用位置”。另外,从上述转动轴部14a上的连接器长度方向的外端部分,以大致朝转动半径方向延伸的方式延伸出连接臂部14b,作为该连接臂部14b的延伸端部的转动侧的前端部分,彼此通过沿连接器长度方向大致直线状延伸的转动操作部14c连接成一体。而且,通过由作业者把持该转动操作部14c的一部分并赋予合适的转动力,上述嵌合转动臂14整体在图2所示的“嵌合开放位置”与图3所示的“嵌合作用位置”间转动。此时,在设置在插座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上的导电壳23上,朝连接器长度方向的外方伸出地设有与被转动到“嵌合作用位置”的嵌合转动臂(嵌合保持部件)14的连接臂部14b轻量嵌合的锁定部23b。而且,当在如上述那样插头连接器(第一连接器)I与插座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嵌合的状态下,嵌合转动臂14被转动到“嵌合作用位置”附近时,设于该嵌合转动臂14的连接臂部14b以越过上述锁定部23b的外方伸出部的方式被转动。于是,在嵌合转动臂14的连接臂部14b越过锁定部23b之后,上述锁定部23b立即弹性地压接到嵌合转动臂14的连接臂部14b的上面侧,由此,使该嵌合转动臂14整体被弹性地保持在“嵌合作用位置”。这样,在插头连接器(第一连接器)I与插座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嵌合的状态下,如果把嵌合转动臂14从“嵌合开放位置”转动到“嵌合作用位置”,则两个连接器1、2被保持成不会分离的嵌合状态。进而,在上述嵌合转动臂(嵌合保持部件)14的转动操作部14c上,一体地设有由板状部件构成的导电盖部14d。该导电盖部14d以从上述转动操作部14c的内周侧端缘部朝转动半径内方侧(图6右方侧)大致平板状延伸的方式进行设置。而且,尤其如图3所示,当在两个连接器1、2嵌合的状态下嵌合转动臂14被转动到“嵌合作用位置”时,由该导电盖部14d从上方侧覆盖插座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合主印刷配线基板B的连接部位,即上述锡焊连接部22a。这样,导电盖部14d形成沿锡焊连接部22a的台阶形状的形状,而且,连接器长度方向上的宽度尺寸被设定为与锡焊连接部22a的配置宽度相当的长度。另外,如上述那样导电盖部14d被设置在插头连接器(第一连接器)I上,但是,尤其如图5所示那样,在该插头连接器I未与作为对方连接器的插座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嵌合的单独的状态下,当嵌合转动臂(嵌合保持部件)14被转动到“嵌合作用位置”时,该嵌合转动臂14的导电盖部14d从上方侧覆盖导电触点(导电端子)12的端子电极部12a的大致整体。更为具体来说,在构成该导电盖部14d的平板状部件上从上述转动操作部14c的内周侧端缘部朝转动半径内方侧延伸的内端缘部,被配置在上述同轴电缆SC的电缆中心导体SCa的前端位置附近,通过该导电盖部14d覆盖导电触点12的端子电极部12a。另一方面,该导电盖部14d被构成为,当嵌合转动臂14被转动到“嵌合作用位置”时,该导电盖部14d不覆盖设置在上述导电壳13的上面侧的上述接地连接舌片13a。BP,上述导电盖部14d的转动半径内方侧的内端缘部延伸到相当于接地连接舌片13a跟前的位置。而且,如图5所示,在在本体盒11上安装了连接有上下两个接地杆⑶、⑶的同轴电缆SC、嵌合转动臂14以及导电壳13的状态下,当嵌合转动臂14被转动到“嵌合作用位置”时,由该导电盖部14d从上方侧覆盖导电触点(导电端子)12的端子电极部12a,另一方面,该导电盖部14d不覆盖接地连接舌片13a而是呈将该接地连接舌片13a露出的状态。由此,对接地连接舌片13a的上部接地杆GU的锡焊接合作业,不会受到导电盖部14d的妨碍而能够良好地进行。而且,在对上述接地连接舌片13a的上部接地杆⑶进行锡焊连接作业时,能由导电盖部14d防止飞溅的锡焊材料等附着在导电触点12的端子电极部12a上。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尤其如图3和图7所示,当插头连接器(第一连接器)I与插座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嵌合时,成为二者的导电壳12、23的开口缘部彼此上下重叠地嵌合的结构,而该两导电壳12、23的重叠嵌合部被上述导电盖部14d覆盖。更为具体来说,上述导电盖部14d最好被构成为,如图3和图7所示那样,在插头连接器I与插座连接器2嵌合的状态下,当嵌合转动臂14被转动到“嵌合作用位置”时,从上方覆盖插头连接器I的导电壳13和插座连接器2的导电壳23的重合接合部。即,上述导电盖部14d的转动半径内方侧的内端缘部,在插头连接器I与插座连接器2嵌合的状态下,延伸到插头连接器I的导电壳13与插座连接器2的导电壳23的连接器上侧的重合接合部。这样构成的话,能够针对导电壳13、23彼此的重合接合部位取得良好的电磁遮蔽(屏蔽)功能。
根据设有如此结构的本发明涉及的第一实施方式,在两个连接器1、2嵌合之后,通过把设置在插头连接器(第一连接器)I上的嵌合转动臂(嵌合保持部件)14从“嵌合开放位置”转动到“嵌合作用位置”,由导电盖部14d从上方侧覆盖作为设置在插座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上的导电触点(导电端子)22与主印刷配线基板B的连接部位的锡焊连接部22a。因此,当两个连接器1、2嵌合时,与转动嵌合转动臂14的作业同时地,进行对锡焊连接部(连接部位)22a的电磁遮蔽(屏蔽),不会如现有技术那样增加用来进行电磁遮蔽(屏蔽)的制造工序数量。另外,由于直至把插头连接器(第一连接器)I的嵌合转动臂(嵌合保持部件)14转动到“嵌合作用位置”为止,导电盖部14d都不会覆盖作为插座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的导电触点22与主印刷配线基板B的连接部位的锡焊连接部22a,所以,对该连接部位的连接状态等的确认,能够不受导电盖部14d妨碍地良好地进行。进而,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把插头连接器(第一连接器)I与作为对方连接器的插座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嵌合之前,通过把在与插头连接器I上作为嵌合保持部件设置着的嵌合转动臂(嵌合保持部件)14从“嵌合开放位置”转动到“嵌合作用位置”,从而使设置在该插头连接器I上的导电触点12中的端子电极部12a被导电盖部14d覆盖而成为被保护的状态。因此,可以防止锡焊材料等异物附着在该端子电极部12a上,确保良好的电连接。接着,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赋予了相同的附图标记的图8 图10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作为嵌合保持部件被设置的嵌合转动臂(嵌合保持部件)14,具有与连接臂部14b、14b连接成一体的导电盖部14d’,在该导电盖部14d’上,在嵌合转动臂14的转动半径外方侧形成有转动操作部14c,成为由导电盖部14d’将插头连接器(第一连接器)I整体覆盖的扩大了的结构。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导电盖部14d’,当作为嵌合保持部件的嵌合转动臂14被转动到“嵌合作用位置”时,覆盖该插头连接器I的上面以及两侧面。另一方面,该导电盖部14d’,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电盖部14d同样地,具有以不会覆盖接地连接舌片13a的方式延伸到接地连接舌片13a跟前的结构。根据具有如此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由于由导电盖部14d’覆盖连接器整体,所以,能够取得更好的电磁遮蔽(屏蔽)功能,而且由导电盖部14d’与连接臂部14b、14b连接成一体构成,提高了嵌合转动臂(嵌合保持部件)14的刚性。以上根据实施方式具体说明了本发明的发明人作出的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住址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型。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嵌合保持部件的嵌合转动臂14设置在作为第一连接器的插头连接器I上,但是也可以设置在作为第二连接器的插座连接器2上。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导电盖部以覆盖导电触点的锡焊连接部的方式构成,但是也可以覆盖另外的部位,只要覆盖的是与主印刷配线基板的连接部位即可。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把本实施方式适用于水平嵌合式的电连接器,但是也可以同样适用于垂直嵌合式的电连接器。进而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那样的同轴电缆用的连接器,也同样可以适用于绝缘电缆用连接器、多个同轴电缆与绝缘电缆混合式的电连接器、连接了柔性配线基板等的电连接器、将印刷基板彼此连接的基板对基板连接器等。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能够广泛适用于各种电器设备中使用的多种多样的电连接器。附图标记说明I插头连接器(第一连接器)11本体盒Ila本体支撑部Ilb嵌合突部12导电触点(导电端子)12a端子电极部13导电壳13a接地连接舌片13c后方支撑部13d轴承部13e弹簧限制部件14嵌合转动臂(嵌合保持部件)14a转动轴部14b连接臂部14c转动操作部14d导电盖部2插座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1本体盒22导电触点(导电端子)22a锡焊连接部22b接点凸部23导电壳23a压制部件23b锁定部B主印刷配线基板SC同轴电缆SCa电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b电缆外部导体(屏蔽线)⑶上部接地杆⑶下部接地杆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连接器组装体,所述电连接器组装体设有连接信号传送介质的端头部的第一连接器,和在与主配线基板连接的安装状态下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嵌合的第二连接器, 所述电连接器组装体被构成为,设于所述两个连接器中的任一个上的嵌合保持部件在所述两个连接器的嵌合状态下从嵌合开放位置被转动到嵌合作用位置,从而维持所述两个连接器的嵌合状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嵌合保持部件上设有导电盖部,当所述嵌合保持部件在所述两个连接器的嵌合状态下被转动到所述嵌合作用位置时,所述导电盖部覆盖所述第二连接器与所述主配线基板的连接部位。
2.一种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在连接了信号传送介质的端头部的状态下与对方连接器嵌合,所述对方连接器通过与主配线基板连接而被安装, 所述电连接器被构成为,嵌合保持部件在与所述对方连接器的嵌合状态下从嵌合开放位置被转动到嵌合作用位置,从而维持与所述对方连接器的嵌合状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嵌合保持部件上设有导电盖部,当所述嵌合保持部件在与所述对方连接器的嵌合状态下被转动到所述嵌合作用位置时,所述导电盖部覆盖所述对方连接器与所述主配线基板的连接部位。
3.一种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在连接了信号传送介质的端头部的状态下与对方连接器嵌合,所述对方连接器通过与主配线基板连接而被安装;所述电连接器被构成为,嵌合保持部件在与所述对方连接器的嵌合状态下从嵌合开放位置被转动到嵌合作用位置,从而维持与所述对方连接器的嵌合状态, 所述电连接器设有导电触点,所述导电触点具有当与所述对方连接器嵌合时与所述对方连接器的导电触点接触的接点部,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嵌合保持部件在未与所述对方连接器嵌合的状态下被转动到所述嵌合作用位置时,所述嵌合保持部件至少覆盖所述导电触点的接点部。
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装体,或权利要求2及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嵌合保持部件具有从设于连接器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的转动轴承部延伸出的一对连接臂部,和将这两个连接臂部彼此连接的转动操作部, 在所述转动操作部设有所述导电盖部。
5.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装体,或权利要求2及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嵌合保持部件被转动到所述嵌合作用位置时,所述导电盖部覆盖连接器的上表面以及连接器的两侧面。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装体能够不损失生产率地、良好地进行涉及导电触点(22)与主配线基板(B)的连接部位(22a)的电磁屏蔽。在从嵌合开放位置被转动到嵌合作用位置维持连接器(1、2)的嵌合状态的嵌合保持部件(14)上,设置当把嵌合保持部件(14)转动到嵌合作用位置时覆盖对方连接器(2)和主配线基板(B)的连接部位(22a)的导电盖部(14d)覆盖连接部位(22a),通过与两个连接器(1、2)的嵌合同时地对该部位进行电磁遮蔽(屏蔽),从而不会增加制造工序,并能在孩子之把嵌合保持部件(14)转动到嵌合作用位置为止良好确认导电触点(22)与主配线基板(B)的连接部位(22a)的连接状态。
文档编号H01R13/639GK103094781SQ201110344569
公开日2013年5月8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4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4日
发明者碇泰治, 田川哲也, 椎谷达大 申请人: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