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及其组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11575阅读: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及其组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及其组合。背景技术
习知的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绝缘本体的第一端子及遮蔽于绝缘本体与第一端子外侧的金属壳体。在传输信号(尤其是高频信号)时,第一端子的接触部与第二端子的对接部配合。在接触区域内,由于接触部与对接部部分重迭,厚度增加,而与其它区域形成厚度差。而特性阻抗的大小与传输介质的厚度是相关的,这样容易发生阻抗突变的现象。因此,需要一种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的电连接器。
实用新型内容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小阻抗突变的电连接器及其组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方案为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固定于第一绝缘本体的若干第一端子及遮蔽于第一绝缘本体外侧的第一壳体,绝缘本体具有舌板及设置于舌板的若干固持槽,导电端子包括接触部及自接触部延伸的主体部,主体部固定于固持槽内,所述接触部较主体部厚度变薄。另一种技术方案为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包括电连接器及与之对接的对接连接器,电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固定于第一绝缘本体的若干第一端子及遮蔽于第一绝缘本体外侧的第一壳体,导电端子包括接触部及自接触部延伸的主体部,对接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固定于绝缘本体的第二端子及遮蔽于第二绝缘本体的第二壳体,第二端子包括对接部及自对接部延伸的固持部,接触部与对接部互相抵接配合,所述接触部及对接部相对其延伸的主体部及固持部厚度变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改变端子接触部的厚度,可避免在对接处发生阻抗突变的现象。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分解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对接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端子对接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5揭示了本实用新型之电连接器组合100。请参看图1及图2,电连接器组合100包括对接连接器200及电连接器300。在本实施例中,对接连接器200与线缆400电性连接。盖体500是一体成型的,其部分套设于线缆上形成应力释放部51,其基部52则覆盖于对接连接器,仅将对接连接器的插接端20突伸于盖体500前端。请参看图3,电连接器300包括第一绝缘本体31、固定于第一绝缘本体的若干第一端子32及遮蔽于第一绝缘本体外侧的第一壳体33。第一绝缘本体31包括基座311及自基座向前延伸的舌板312。舌板呈倒置的匚形,其上、下表面均设有若干收容第一端子的固持槽 3121。第一端子32包括接触部321、自接触部延伸的主体部322及自主体部垂直延伸的焊接部323,主体部呈“L”形。前述主体部322水平部分安装于固持槽3121内,竖直部分抵靠在基座311后端。主体部上设有的倒刺干涉配合于固持槽3121。特别参看图2,焊接部 323暴露于第一绝缘本体31的后端。第一壳体33呈方形,其具有容置第一绝缘本体的收容空间331,四个首尾相连的周壁332围成所述收容空间331。上、下周壁33 设有若干向收容空间内撕破形成的弹性臂3321,弹性臂3321用于夹持对接连接器200。侧壁332b则向下延伸出两对固定脚3322, 以将电连接器200固定于印刷电路板(未图标)。第一绝缘本体31具有形成于基座311 的若干配合面301 (即基座的上、下表面及两侧面),至少一个配合面301设有突起状的干涉部302。干涉部302与第一壳体的周壁332配合,以防止第一绝缘本体31脱离第一壳体 33。干涉部302前端还设有倾斜的导向部303,以便于组装第一壳体33。在最佳实施例中, 上表面及两侧面设有干涉部,且该等干涉部都是呈对称设置的,这样可以保证所受到的应力均勻分布。第一绝缘本体31 —端还设有突出于配合面的卡扣部304,遮蔽壳体具有设置于上周壁33 的缺口,卡扣部配合于缺口内。本实施例中,该卡扣部设置于基座上配合面 301(基座上表面)的后端。基座自其下表面还沿延伸出抵靠于下周壁33 的抵靠部313。请参看图4,对接连接器200包括第二绝缘本体21、固定于第二绝缘本体的第二端子22及遮蔽第二绝缘本体及第二端子外侧的第二壳体23。第二绝缘本体21大致呈方形, 其具有呈匚形的对接腔211及与对接腔连通的上、下两排的若干端子槽212,该对接腔211 用于容纳匚形舌板312。第二端子22包括对接部221、自对接部221延伸的固持部222及自固持部延伸的连接部223。固持部222收容于端子槽212内,固持部设有的倒刺配合于端子槽212,而使对接部221突伸于对接腔内,连接部则与上述线缆400电性连接。第二壳体23由上壳体231及下壳体232组成。下壳体232前端部2321为封闭状, 形成收容第二绝缘本体21的容置空间201。上壳体231包括一上壁2311及自上壁两侧垂直向下延伸的两侧壁2312,下壳体后端部2322则由底壁2323及自底壁两侧垂直向上延伸的竖直壁23 组成。上壁2311前端设有若干扣部2313,可与设置于下壳体前端部2321上表面的扣孔2325配合,将上、下壳体在前后方向上固定。而竖直壁23 均设有一对卡扣孔 2326及设置于卡扣孔之间的方形孔2327,分别与侧壁2312上设置的一对卡扣片2314配合及卡扣片之间的凸起2315配合,以在上下方向上固定上、下壳体。第二绝缘本体邻近后端处设有突出于其上表面的凸块213,该凸块与下壳体前端部2321设有邻近于扣孔2325的扣持孔23 ,以实现第二绝缘本体21与第二壳体23的定位。特别参看图5,第一端子接触部321为平板状,第二端子对接部221为弹性突起状。接触部321与对接部221互相抵接配合,以实现对接连接器200与电连接器300的对接。接触部及对接部分别变薄,即第一端子主体部322厚度较接触部321大,第二端子固持部222厚度较对接部221大。这样在高频信号传输时,对接处的厚度(即接触部321与对接部221的厚度之和)相对于第一、第二端子的每一端子的厚度相差不大,而特性阻抗之大
4小是与端子厚度相关联的。也就是说,信号传输过程中不会发生阻抗突变的现象。尤其在端子宽度不能再变化时,厚度的变化可以调节阻抗。 前述第一端子焊接部323厚度较主体部变小,第二端子连接部223较固持部222 厚度也变薄。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固定于第一绝缘本体的若干第一端子及遮蔽于第一绝缘本体外侧的第一壳体,绝缘本体具有舌板及设置于舌板的若干固持槽,导电端子包括接触部及自接触部延伸的主体部,主体部固定于固持槽内,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较主体部厚度变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部的厚度较主体部变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具有与第一壳体对应的配合面,至少一个配合面设有突起状的干涉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涉部前端设有导向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一端设有突出于配合面的卡扣部,遮蔽壳体则对应设有贯穿其端面的缺口。
6.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包括电连接器及与之对接的对接连接器,电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固定于第一绝缘本体的若干第一端子及遮蔽于第一绝缘本体外侧的第一壳体, 绝缘本体具有舌板及设置于舌板的若干固持槽,导电端子包括接触部及自接触部延伸的主体部,主体部固定于固持槽内,对接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固定于绝缘本体的第二端子及遮蔽于第二绝缘本体的第二壳体,第二绝缘本体具有对接腔及与对接腔连通的若干端子槽,第二端子包括对接部及自对接部延伸的固持部,固持部固定于端子槽内,接触部与对接部互相抵接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及对接部相对其延伸的主体部及固持部厚度变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的接触部呈弹性突起状,第二端子的对接部呈平板状。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包括自主体部延伸且厚度变薄的焊接部,第二端子包括自固持部延伸且厚度变薄的连接部。
专利摘要一种电连接器及其组合,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固定于第一绝缘本体的若干第一端子及遮蔽于第一绝缘本体外侧的第一壳体,绝缘本体具有舌板及设置于舌板的若干固持槽,导电端子包括接触部及自接触部延伸的主体部,主体部固定于固持槽内,所述接触部较主体部厚度变薄。改变端子接触部的厚度,可避免在对接处发生阻抗突变的现象。
文档编号H01R13/46GK202196892SQ20112027530
公开日2012年4月18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1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1日
发明者吴荣发, 孟凡波, 陈钧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