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感线圈绕线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61732阅读:58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感线圈绕线机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机支架,具体涉及一种电感线圈绕线机构。



背景技术:

SMT转发机线圈,该线圈的尺寸极其紧凑,且在特殊的方形线圈中用目前的绕线机不能完美绕线,会出现错线或者绕线不均的情况,而在绕线机构及其夹头的设计则是重中之重,因此针对于有必要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感线圈绕线机构,包括:绕线主座,在所述绕线主座上设有走线引导组件以及设置于走线引导组件下方的第一绕线组件,所述第一绕线组件上设置有十组同步转动的第一绕线夹头,在所述第一绕线组件上端设有可升降的剪线组件,所述第一绕线夹头上设置有多个均匀排布的穿线孔以及向外延伸的绕线柱,所述第一绕线夹头的中部设置有用于装纳电感线圈的装纳腔。

进一步的,所述走线引导组件包括通过电机以及丝杆实现X轴和Y轴移动的引导主座,该引导主座设于所述绕线主座上,所述引导主座的前端设置有导线器,所述导线器的下方设置有相向设置的左导线夹头和右导线夹头,所述左导线夹头通过设有的左导线夹头气缸实现前后移动,所述右导线夹头连接有开夹器。

进一步的,所述开夹器包括开夹手柄,所述开夹手柄的中部通过连接轴枢接于引导主座上,所述开夹手柄的末端与所述右导线夹头连接。

进一步的,在所述引导主座的下方设置有与左导线夹头和右导线夹头数理匹配的引导针,所述引导针设于左导线夹头和右导线夹头之间的正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绕线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绕线主座上的绕线电机,所述绕线电机通过同步轮带分别连接有十组第一绕线夹头。

进一步的,所述绕线柱的内侧面形成内凹的圆弧结构。

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能够配合实现智能化绕线,特别是设置有走线引导组件能够使得铜线更加合理地进线,避免出现缠绕的情况发现降低铜线的报销率,同时夹头的特殊结构能够适应不同尺寸及形状的电感线圈的绕线,特别是方形结构的电感线圈,使得绕线的过程中更加稳定,次品率低,实用性高。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电感线圈绕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区域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区域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至图3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感线圈绕线机构。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感线圈绕线机构,请参阅图1至图3,包括:绕线主座001,在所述绕线主座001上设有走线引导组件以及设置于走线引导组件下方的第一绕线组件,所述第一绕线组件上设置有十组同步转动的第一绕线夹头002,在所述第一绕线组件上端设有可升降的剪线组件003,所述第一绕线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绕线主座001上的绕线电机004,所述绕线电机004通过同步轮带分别连接有十组第一绕线夹头002,所述第一绕线夹头002上设置有多个均匀排布的穿线孔005以及向外延伸的绕线柱006,所述第一绕线夹头002的中部设置有用于装纳电感线圈的装纳腔007,所述绕线柱006的内侧面形成内凹的圆弧结构008。

所述走线引导组件包括通过电机以及丝杆实现X轴和Y轴移动的引导主座009,该引导主座009设于所述绕线主座001上,所述引导主座009的前端设置有导线器010,所述导线器010的下方设置有相向设置的左导线夹头011和右导线夹头012,所述左导线夹头011通过设有的左导线夹头011气缸实现前后移动,所述右导线夹头012连接有开夹器014,所述开夹器014包括开夹手柄015,所述开夹手柄015的中部通过连接轴013枢接于引导主座009上,所述开夹手柄015的末端与所述右导线夹头012连接,在所述引导主座009的下方设置有与左导线夹头011和右导线夹头012数理匹配的引导针016,所述引导针016设于左导线夹头011和右导线夹头012之间的正下方。

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能够配合实现智能化绕线,特别是设置有走线引导组件能够使得铜线更加合理地进线,避免出现缠绕的情况发现降低铜线的报销率,同时夹头的特殊结构能够适应不同尺寸及形状的电感线圈的绕线,特别是方形结构的电感线圈,使得绕线的过程中更加稳定,次品率低,实用性高。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