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式电连接器插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62219阅读:288来源:国知局
推动式电连接器插接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是与一种电连接器有关,尤指一种推动式电连接器插接结构。



背景技术:

按,传统不论任何型式或规格的连接器,主要皆透过人手握持而将公端连接器插入母端上、或是由母端上将公端连接器拔出,因此在使用上是以插入(施加推力)或拔出(施加拉力)为之。然而,由于每个人在使用上所习惯施加的力道不同,连接器在承受多次不同力道的插入与拔出后,长时间下来也容易损坏,造成如接触不良等问题而影响电性传输。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为改善并解决上述之缺失,乃特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之运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失之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种推动式电连接器插接结构,其不论是在连接器相插接或分离上,皆以推动的方式为之,并透过机构上提供的弹力使连接器能维持一定的力道进行插接或分离,进而降低连接器在人为的插拔上可能造成的损坏。

为了达成上述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推动式电连接器插接结构,用以供一具有电连接器之对象插入,包括一插槽本体、以及一设于插槽本体一侧的推动组件;插槽本体具有一供对象插入的插口,且插槽本体于插口一侧设有一单向滑槽、以及于插口内设有一与电连接器相插接的对接连接器,而推动组件位于插口一侧,且推动组件包含一推动件、以及一牵制推动件的弹性组件,推动件具有一突伸于插口并受对象插入时而带动的推动部、以及一因推动部受对象带动而于单向滑槽上位移的滑移部;其中,单向滑槽上设有一定位缺口;当推动对象插入插口内并使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相插接后,物件经由过插而使滑移部卡持于定位缺口;当再次推动对象时,滑移部脱离定位缺口而使推动件受弹性组件的牵制,以带动对象退出插口并使电连接器与对 接连接器分离。

优选地,上述插槽本体更包含一基座、以及一盖设于该基座上的上盖,且上述插口位于该基座上。

优选地,上述插槽本体于该插口一侧处设有一容置空间,且上述推动组件设于该容置空间内。

优选地,上述单向滑槽呈一Y字型者。

优选地,上述对接连接器以一排线延伸于上述插槽本体外,以与一转接连接器相连接。

优选地,上述对接连接器为USB Type-C的规格。

优选地,上述转接连接器为LVDS的规格。

优选地,上述弹性组件为一拉伸弹簧。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一缓冲构件,且该缓冲构件设于该插槽本体与该对接连接器之间。

优选地,上述缓冲构件包含一缓冲块与至少一缓冲组件,且于该插槽本体上设有一缓冲空间,该缓冲块可活动地容置于该缓冲空间内,并以该缓冲组件抵顶该缓冲块朝向该插口处,而该对接连接器即设于该缓冲块上,该缓冲组件为一压缩弹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供具有电连接器之对象插入前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供具有电连接器之对象插入中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供具有电连接器之对象插入中的平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供具有电连接器之对象插入后的立体示意之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供具有电连接器之对象插入后的平面示意之图。

【主要部件符号说明】

插槽本体 1

基座 10 插口 100

容置空间 101 单向滑槽 102

定位缺口 103 缓冲空间 104

上盖 11 对接连接器 12

排线 13 转接连接器 14

推动组件 2

推动件 20 滑移部 200

推动部 201 弹性组件 21

缓冲构件 3

缓冲块 30 缓冲组件 31

对象 4

电连接器 4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更进一步揭露本实用新型之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之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请参阅图1及图2,分别为本实用新型之立体外观示意图、以及本实用新型供具有电连接器之对象插入前的立体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推动式电连接器插接结构,其是用以供一具有电连接器40之对象4插入,并可透过再次推动的方式使该对象4退出,以达到与所述对象4之电连接器40作插接或分离之功能;该电连接器插接结构包括一插槽本体1、以及推动组件2;其中:

该插槽本体1可包含一基座10、一盖设于该基座10上的上盖11、以及一供上述对象4之电连接器40作插接的对接连接器12,且于该基座10上设有一与所述对象4之外形 大致相配合的插口100,而该对接连接器12即设于该插口100内,以供所述对象4插入该插口100内后,使所述电连接器40与该对接连接器12得以相插接而作电性传输。而在本实用新型所举之实施例中,该对接连接器12是为USB Type-C之规格,并可透过一排线13延伸于该插槽本体1外,以与一转接连接器14相连接,该转接连接器14可为LVDS或其它连接器之规格。

该推动组件2设于上述插槽本体1上并位于该插口100一处;更详细地,该插槽本体1于该插口100一侧处设有一容置空间101,以供该推动组件2设于该容置空间101内,且于该容置空间101内设有一单向滑槽102。而该推动组件2包含一推动件20、以及一牵制该推动件20的弹性组件21,该推动件20具有一突伸于该插口100的推动部201、以及一可于该单向滑槽102上位移的滑移部200;如图3所示,当所述对象4插入该插口100内时,该推动部201会受所述对象4于插入的行程中被推移,以致使推动件20能配合所述对象4于插入的行程中一并被带动,从而使该推动件20带着该滑移部200能于前述的单向滑槽101上进行位移。

据此,如图3及图4所示,上述单向滑槽102上设有一定位缺口103;故当推动所述对象4插入上述插槽本体1之插口100内时,所述对象4会因推抵上述推动件20之推动部201,而使该推动件20以其滑移部200而于该单向滑槽101上位移,同时由弹性组件21牵制着该推动件20(即该弹性组件21可为一拉伸弹簧)。而该单向滑槽102可呈一「Y」字型者,且该滑移部200即由呈「Y」字型的末端朝向呈「Y」字型分叉的一端前进,并绕至呈「Y」字型分叉的另一端后可回复至初始位置;而该定位缺口103即约略位于呈「Y」字型分叉的另一端处;且滑移部200先由呈「Y」字型的末端朝向呈「Y」字型分叉的一端前进,并使电连接器40与对接连接器12作插接后,所述对象4再往内推形成过插而使滑移部200绕至呈「Y」字型分叉的另一端以卡持于该定位缺口103上,即如图5及图6所示。

反之,若欲将上述电连接器40与对接连接器12分离时,仅需再次推动所述对象4,使所述对象4因推抵推动件20之推动部201而使该滑移部200脱离单向滑槽101之定位缺口103,并藉由上述推动组件2之弹性组件21所提供的拉力,使滑动部200顺着该单向滑槽102呈「Y」字型分叉的另一端至其末端位移,以将该推动件20拉回至初始位置,同时使所述对象4之电连接器4与该对接连接器12分离,并能藉由该推动部201将所述 对象4推出插口100外,以便于人手抽取所述对象4。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用新型亦可进一步于上述插槽本体1与对接连接器12间设有一缓冲构件3,该缓冲构件3包含一缓冲块30与一或复数缓冲组件31,并于该插槽本体1上设有一供缓冲块30可活动容置的缓冲空间104,该缓冲构件3即设于该缓冲空间104内,并以缓冲组件31将缓冲块30抵顶向插口100处(即该缓冲组件31可为一压缩弹簧),且缓冲块30供该对接连接器12设于其上;藉以于电连接器40与对接连接器12作插接时,所述对象4能再往内推形成过插并通过压缩该缓冲构件3在缓冲空间内104推动,以提供缓冲效果者。

是以,藉由上述之构造组成,即可得到本实用新型推动式电连接器插接结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为不可多得的实用新型产品,其确可达到预期之使用目的,而解决习知之缺失,又因极具新颖性及创造性,完全符合新型专利申请要求,依专利法提出申请,敬请详查并赐准本案专利,以保障发明人之权利。

惟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可行实施例,非因此即拘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故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为之等效结构变化,均同理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之范围内,合予陈明。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