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烃氧羰基-2-噻唑烷酮衍生物、制备方法及其用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1558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N-烃氧羰基-2-噻唑烷酮衍生物、制备方法及其用途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N-烃氧羰基-2-噻唑烷酮衍生物、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背景技术
杂环化合物已是新农药发展的主流,而在杂环化合物中,又以含氮杂环为主。噻唑类化合物是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的一类,许多商品化的杀虫、杀菌、除草剂属于该类。例如,日本石原产业公司开发的具有内吸性的杀虫剂噻唑磷对于已对传统的杀虫剂产生抗性的各种害虫,具有较强的杀灭能力;日本住友化学公司1974年开发的灭菌唑是一种内吸性杀菌剂,抑制附着孢上侵染丝的形成,防止稻瘟病。
2-噻唑烷酮不仅是一个有用的有机中间体,而且本身具有杀菌活性(JP53127466)。同时,已有文献揭示N-取代-2-噻唑烷酮衍生物具有广泛生物活性,应用于医药、农药领域。例如,WO 94/14784揭示了一类N-取代苄基-2-噻唑烷酮衍生物具有良好的抗感染活性;US 4590182,EP 0206318揭示了一些N-磷酰化-2-噻唑烷酮衍生物具有良好的杀虫、杀螨和杀线虫活性。
然而,尚未见有关N-烃氧羰基-2-噻唑烷酮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的文献报道。

发明内容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杀菌活性的N-烃氧羰基-2-噻唑烷酮衍生物的及其制备方法。
所述的N-烃氧羰基-2-噻唑烷酮衍生物如式(I)所示,
其中R代表C1~C5的链烷基、C1~C5的卤代烷基或芳基。链烷基如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正戊基或异戊基;卤代烷基如2-氯乙基、3-溴丙基;芳基如苯基或苄基。
上述N-烃氧羰基-2-噻唑烷酮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如式(II)所示的2-噻唑烷酮与如式(III)所示的氯甲酸酯在缚酸剂作用下,在0~10℃于有机溶剂中进行缩合反应,后处理得产物; ROCOCl (III)其中R定义同上。
反应方程式为 所述的2-噻唑烷酮∶氯甲酸酯∶缚酸剂的投料摩尔比优选为1∶1.0~1.3∶1.2~2.0,所述的缩合反应时间优选为5~20小时。
所述的缚酸剂可以是三乙胺或吡啶。
所述的有机溶剂如三氯甲烷、二氯甲烷或四氢呋喃;所述的反应产物后处理可以是将反应液用已知方法例如柱层析法或重结晶法来分离和纯化得到目标产物N-烃氧羰基-2-噻唑烷酮衍生物。柱层析或重结晶所用溶剂可以为石油醚、乙酸乙酯、正己烷、乙醇或它们的混合液。
上述反应中所用氯甲酸酯可以由醇或酚与双(三氯甲基)碳酸酯在缚酸剂作用下,于有机溶剂中反应制得。其投料摩尔比为醇或酚∶双(三氯甲基)碳酸酯∶缚酸剂可以为3∶1∶3;所述的有机溶剂可以是三氯甲烷或二氯甲烷或甲苯,其用量一般为醇或酚质量的30~50倍;缚酸剂可以是三乙胺或吡啶或氢氧化钠水溶液;其反应温度为0~30℃,其反应时间为1.5~3.0小时。反应方程式为 式中R定义如前。
所述N-烃氧羰基-2-噻唑烷酮衍生物由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浙江基地生测部进行杀菌活性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浓度为2000mg/L下,大多数化合物较之母体2-噻唑烷酮具有更高杀菌活性,对多种植物病菌表现出一定抑制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
实施例1 N-正戊氧羰基-2-噻唑烷酮的合成向250ml三口烧瓶中加入19.8g(0.067mol)双(三氯甲基)碳酸酯和50ml二氯甲烷,搅拌下慢慢加入正戊醇(0.2mol)。冰浴冷却下,慢慢滴加三乙胺(0.2mol)和10ml二氯甲烷的溶液,维持温度在0~5℃之间。滴加完毕后,慢慢升温,在20℃下搅拌2小时。水洗三次(3×50ml),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浓缩,减压蒸出氯甲酸正戊酯。收率85.6%。
2-噻唑烷酮(5mmol)和三乙胺(0.72g,7mmol)溶于10ml二氯甲烷中,搅拌。冰浴冷却下,滴加上述氯甲酸正戊酯(6mmol)。滴加完毕,在0~10℃下反应12小时。水洗三次,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浓缩。残余物用柱层析[V(石油醚)∶V(乙酸乙酯)=1∶1]分离纯化得到0.87g淡黄色透明油状的N-正戊氧羰基-2-噻唑烷酮。收率为80.6%。
元素分析值C H N实测值(%)49.937.226.15计算值(%)49.756.966.451H NMR(内标TMS,溶剂为CDCl3)δppm0.91(t,3H,J=4.1Hz,-CH2CH2CH2CH2CH3),1.35~1.73(m,6H,-CH2(CH2)3CH3),3.29(t,2H,J=4.5Hz,-SCH2-),4.13(t,2H,J=4.5Hz,-NCH2-),4.24(t,2H,J=4.2Hz,-OCH2)IR(v(C=O)/cm-1)1724,1775实施例2 N-异戊氧羰基-2-噻唑烷酮的合成向250ml三口烧瓶中加入19.8g(0.067mol)双(三氯甲基)碳酸酯和50ml三氯甲烷,搅拌下慢慢加入异戊醇(0.2mol)。冰浴冷却下,慢慢滴加吡啶(0.2mol)和10ml三氯甲烷的溶液,维持温度在0~5℃之间。滴加完毕后,慢慢升温,在25℃下搅拌2小时。水洗三次(3×50ml),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浓缩,减压蒸出氯甲酸异戊酯。收率82.7%。
2-噻唑烷酮(5mmol)和三乙胺(0.82g,8mmol)溶于15ml二氯甲烷中,搅拌。冰浴冷却下,滴加上述氯甲酸异戊酯(6mmol)。滴加完毕,在0~10℃下反应16小时。水洗三次,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浓缩。残余物用柱层析[V(石油醚)∶V(乙酸乙酯)=1∶1]分离纯化得到0.88g淡黄色透明油状的N-异戊氧羰基-2-噻唑烷酮。收率为81.4%。
元素分析值C H N实测值(%)49.737.116.33
计算值(%)49.756.966.451H NMR(内标TMS,溶剂为CDCl3)δppm0.93(d,6H,J=4.1Hz,2CH3),1.58~1.63(m,2H,-CH2CH),1.73(m,1H,-CH),3.29(t,2H,J=4.5Hz,-SCH2-),4.12(t,2H,J=4.3Hz,-NCH2-),4.27(t,2H,J=3.2Hz,-OCH2)IR(v(C=O)/cm-1)1724,1775实施例3 N-正丁氧羰基-2-噻唑烷酮的合成将正戊醇换为正丁醇,其它同实施例1,制得氯甲酸正丁酯。收率88.3%。
2-噻唑烷酮(5mmol)和吡啶(0.56g,7mmol)溶于10ml三氯甲烷中,搅拌。冰浴冷却下,滴加上述氯甲酸正丁酯(6mmol)。滴加完毕,在0~10℃下反应9小时。水洗三次,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浓缩。残余物用柱层析[V(石油醚)∶V(乙酸乙酯)=3∶1]分离纯化得到0.77g淡黄色透明油状的N-正丁氧羰基-2-噻唑烷酮(化合物号6)。收率为76.3%。
元素分析值C H N实测值(%)47.436.696.85计算值(%)47.276.446.891H NMR(内标TMS,溶剂为CDCl3)δppm0.95(t,3H,J=4.6Hz,-CH2CH2CH2CH3),1.39~1.45(m,2H,-CH2CH2CH2CH3),1.66~1.73(m,2H,-CH2CH2CH2CH3),3.29(t,2H,J=4.5Hz,-SCH2-),4.13(t,2H,J=4.5Hz,-NCH2-),4.25(t,2H,J=4.2Hz,-CH2CH2CH2CH3)IR(v(C=O)/cm-1)1724,1775
实施例4 N-异丁氧羰基-2-噻唑烷酮的合成将异戊醇换为异丁醇,其它同实施例2,制得氯甲酸异丁酯。收率85.7%。
2-噻唑烷酮(5mmol)和吡啶(0.64g,8mmol)溶于15ml四氢呋喃中,搅拌。冰浴冷却下,滴加上述氯甲酸异丁酯(6mmol)。滴加完毕,在0~10℃下反应13小时。水洗三次,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浓缩。残余物用柱层析[V(石油醚)∶V(乙酸乙酯)=3∶1]分离纯化得到0.75g淡黄色透明油状的N-异丁氧羰基-2-噻唑烷酮。收率为73.8%。
元素分析值C H N实测值(%)47.206.606.80计算值(%)47.276.446.891H NMR(内标TMS,溶剂为CDCl3)δppm0.86(d,6H,J=4.3Hz,2CH3),1.88~1.94(m,1H,-CH),3.21(t,2H,J=4.5Hz,-SCH2-),3.91(d,2H,J=4.0Hz,-OCH2-),4.04(t,2H,J=4.5Hz,-NCH2-)IR(v(C=O)/cm-1)1723,1777实施例5 N-甲氧羰基-2-噻唑烷酮的合成向250ml三口烧瓶中加入19.8g(0.067mol)双(三氯甲基)碳酸酯和50ml二氯甲烷,搅拌下慢慢加入甲醇(0.2mol)。冰浴冷却下,慢慢滴加吡啶(0.2mol)和10ml二氯甲烷的溶液,维持温度在0~5℃之间。滴加完毕后,慢慢升温,在10℃下搅拌1.5小时。水洗三次(3×50ml),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浓缩,减压蒸出氯甲酸甲酯。收率89.1%。
2-噻唑烷酮(5mmol)和三乙胺(0.72g,7mmol)溶于10ml二氯甲烷中,搅拌。冰浴冷却下,滴加上述氯甲酸甲酯(6mmol)。滴加完毕,在0~5℃反应6小时。水洗三次,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浓缩。残余物用柱层析[V(石油醚)∶V(乙酸乙酯)=2∶1]分离纯化得到0.70g淡黄色固体,即N-甲氧羰基-2-噻唑烷酮。收率为87.3%。熔点32~34℃。
元素分析值C H N实测值(%) 37.294.718.43计算值(%) 37.264.388.691H NMR(内标TMS,溶剂为CDCl3)δppm3.34(t,2H,J=4.5Hz,-SCH2-),3.85(s,3H,-OCH3),4.15(t,2H,J=4.5Hz,-NCH2-)IR(v(C=O)/cm-1)1724,1778实施例6 N-乙氧羰基-2-噻唑烷酮的合成将甲醇换为乙醇,其它同实施例5,制得氯甲酸乙酯。收率87.4%。
2-噻唑烷酮(5mmol)和三乙胺(0.72g,7mmol)溶于10ml二氯甲烷中,搅拌。冰浴冷却下,滴加上述氯甲酸乙酯(6mmol)。滴加完毕,在0~5℃反应8小时。水洗三次,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浓缩。残余物用柱层析[V(石油醚)∶V(乙酸乙酯)=2∶1]分离纯化得到0.72g淡黄色透明油状的N-乙氧羰基-2-噻唑烷酮。收率为82.8%。
元素分析值C H N实测值(%) 40.975.287.69计算值(%) 41.135.188.001H NMR(内标TMS,溶剂为CDCl3)δppm1.35(t,3H,J=4.5Hz,-CH2CH3),3.31(t,2H,J=4.6Hz,-SCH2-),4.14(t,2H,J=4.6Hz,-NCH2-),4.28~4.33(q,2H,-CH2CH3)IR(v(C=O)/cm-1)1721,1773实施例7 N-(2-氯乙基)氧羰基-2-噻唑烷酮的合成将甲醇换为氯乙醇,其它同实施例5,制得氯甲酸(2-氯乙基)酯。收率80.9%。
2-噻唑烷酮(5mmol)和吡啶(0.64g,8mmol)溶于15ml三氯甲烷中,搅拌。冰浴冷却下,滴加上述氯甲酸(2-氯乙基)酯(6mmol)。滴加完毕,在0~10℃反应12小时。水洗三次,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浓缩。残余物用柱层析[V(石油醚)∶V(乙酸乙酯)=1∶1]分离纯化得到0.71g淡黄色透明油状的N-(2-氯乙基)氧羰基-2-噻唑烷酮。收率为67.5%。
元素分析值C H N实测值(%) 34.404.026.40计算值(%) 34.373.846.681H NMR(内标TMS,溶剂为CDCl3)δppm3.33(t,2H,J=4.5Hz,-SCH2-),3.78(t,2H,J=3.4Hz,-CH2CH2Cl),4.16(t,2H,J=4.5Hz,-NCH2-),4.48(t,2H,J=3.5Hz,-CH2CH2Cl)IR(v(C=O)/cm-1)1722,1775实施例8 N-正丙氧羰基-2-噻唑烷酮的合成向250ml三口烧瓶中加入19.8g(0.067mol)双(三氯甲基)碳酸酯和50ml三氯甲烷,搅拌下慢慢加入正丙醇(0.2mol)。冰浴冷却下,慢慢滴加三乙胺(0.2mol)和10ml三氯甲烷的溶液,维持温度在0~5℃之间。滴加完毕后,慢慢升温,在20℃下搅拌2小时。水洗三次(3×50ml),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浓缩,减压蒸出氯甲酸正丙酯。收率87.0%。
2-噻唑烷酮(5mmol)和三乙胺(0.72g,7mmol)溶于15ml三氯甲烷中,搅拌。冰浴冷却下,滴加上述氯甲酸正丙酯(6mmol)。滴加完毕,在0~10℃下反应10小时。水洗三次,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浓缩。残余物用柱层析[V(石油醚)∶V(乙酸乙酯)=2∶1]分离纯化得到0.83g淡黄色透明油状的N-正丙氧羰基-2-噻唑烷酮。收率为87.6%。
元素分析值C H N实测值(%) 44.276.147.41计算值(%) 44.435.867.401H NMR(内标TMS,溶剂为CDCl3)δppm0.81(t,3H,J=4.6Hz,-CH2CH2CH3),1.51~1.60(m,2H,-CH2CH2CH3),3.15(t,2H,J=4.5Hz,-SCH2-),3.97(t,2H,J=4.5Hz,-CH2CH2CH3),4.02(t,2H,J=4.2Hz,-NCH2-)IR(v(C=O)/cm-1)1723,1772实施例9 N-异丙氧羰基-2-噻唑烷酮的合成将正丙醇换为异丙醇,其它同实施例8,制得氯甲酸异丙酯。收率84.7%。
将溶剂三氯甲烷换为四氢呋喃,其它同实施例8,得到0.74g淡黄色透明油状的N-异丙氧羰基-2-噻唑烷酮。收率为78.0%。
元素分析值C H N实测值(%) 44.155.727.13计算值(%) 44.435.867.401H NMR(内标TMS,溶剂为CDCl3)δppm
1.33(d,6H,J=4.0Hz,2CH3),3.28(t,2H,J=4.5Hz,-SCH2-),4.11(t,2H,J=4.5Hz,-NCH2-),5.06(m,1H,-OCH)IR(v(C=O)/cm-1)1726,1771实施例10 N-苄氧羰基-2-噻唑烷酮的合成向250ml三口烧瓶中加入19.8g(0.067mol)双(三氯甲基)碳酸酯和50ml三氯甲烷,搅拌下慢慢加入苄醇(0.2mol)。冰浴冷却下,慢慢滴加吡啶(0.2mol)和10ml三氯甲烷的溶液,维持温度在0~5℃之间。滴加完毕后,慢慢升温,在30℃下搅拌3小时。水洗三次(3×50ml),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浓缩,减压蒸出氯甲酸苄酯。收率81.7%。
2-噻唑烷酮(5mmol)和吡啶(0.56g,7mmol)溶于10ml三氯甲烷中,搅拌。冰浴冷却下,滴加上述氯甲酸苄酯(6mmol)。滴加完毕,在0~10℃下反应18小时。水洗三次,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浓缩。残余物用柱层析[V(石油醚)∶V(乙酸乙酯)=1∶1]分离纯化得到0.62g淡黄色透明油状的N-苄氧羰基-2-噻唑烷酮。收率为52.1%。
元素分析值C H N实测值(%) 55.744.835.62计算值(%) 55.684.675.901H NMR(内标TMS,溶剂为CDCl3)δppm3.20(t,2H,J=4.5Hz,-SCH2-),4.07(t,2H,J=4.5Hz,-NCH2-),5.25(s,2H,-OCH2),7.25~7.41(m,5H,-Ph)IR(v(C=O)/cm-1)1717,1775实施例11 N-苯氧羰基-2-噻唑烷酮的合成向250ml三口烧瓶中加入19.8g(0.067mol)双(三氯甲基)碳酸酯和50ml甲苯,搅拌下慢慢加入苯酚(50mL,0.2mol)。冰浴冷却下,慢慢滴加80克10%的氢氧化钠水溶液,维持温度在0~5℃之间。滴加完毕后,慢慢升温,在30℃下搅拌2小时。分液漏斗分出油层,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浓缩,减压蒸出氯甲酸苯酯。收率88.4%。
2-噻唑烷酮(5mmol)和三乙胺(0.72g,7mmol)溶于10ml三氯甲烷中,搅拌。冰浴冷却下,滴加上述氯甲酸苯酯(6mmol)。滴加完毕,在0~10℃下反应16小时。水洗三次,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浓缩。残余物用无水乙醇重结晶得到1.0g无色晶体,即N-苯氧羰基-2-噻唑烷酮。收率为90.4%。熔点125~126℃。
元素分析值C H N实测值(%) 53.854.226.47计算值(%) 53.804.066.281H NMR(内标TMS,溶剂为CDCl3)δppm3.34(t,2H,J=4.5Hz,-SCH2-),4.25(t,2H,J=4.5Hz,-NCH2-),7.17~7.41(m,5H,-Ph)IR(v(C=O)/cm-1)1677,1777实施例12 N-(3-溴丙基)氧羰基-2-噻唑烷酮的合成向250ml三口烧瓶中加入19.8g(0.067mol)双(三氯甲基)碳酸酯和50ml三氯甲烷,搅拌下慢慢加入3-溴丙醇(0.2mol)。冰浴冷却下,慢慢滴加吡啶(0.2mol)和10ml三氯甲烷的溶液,维持温度在0~5℃之间。滴加完毕后,慢慢升温,在30℃下搅拌2小时。水洗三次(3×50ml),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浓缩,减压蒸出氯甲酸(3-溴丙基)酯。收率63.5%。
2-噻唑烷酮(5mmol)和三乙胺(0.72g,7mmol)溶于10ml三氯甲烷中,搅拌。冰浴冷却下,滴加上述氯甲酸(3-溴丙基)酯(6mmol)。滴加完毕,在0~5℃反应12小时。水洗三次,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浓缩。残余物用柱层析[V(石油醚)∶V(乙酸乙酯)=2∶1]分离纯化得到0.82g淡黄色透明油状的N-(3-溴丙基)氧羰基-2-噻唑烷酮。收率为61.3%。
元素分析值C H N实测值(%) 31.533.805.08计算值(%) 31.363.765.221H NMR(内标TMS,溶剂为CDCl3)δppm1.62~1.71(m,2H,-CH2CH2CH2Br),3.30(t,2H,J=4.5Hz,-SCH2-),3.88(t,2H,J=4.5Hz,-CH2CH2CH2Br),4.12(t,2H,J=4.2Hz,-NCH2-),4.37(t,2H,J=4.5Hz,-CH2CH2CH2Br)IR(v(C=O)/cm-1)1722,1775实施例13 杀菌活性实验1.材料和方法1.1供试药剂各化合物配制成5%EC备用。
1.2供试病原菌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柑桔青霉病菌Penicillium italicum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白菜软腐病菌Erwinia carotovor 番茄青枯病菌Pseudomonassolanacearum1.3 试验方法稀释法(含毒介质法)
1.3.1培养基的制备,根据测定对象细菌用X培养基,真菌用PDA培养基1.3.2含毒培养基的制备1.3.2.1预先在经过灭菌的皿底用油性记号笔按试验设计编好号和测定菌名。
1.3.2.2将预先准备好的培养基在微波炉中融化,然后放置于60℃恒温水浴中保温备用。
1.3.2.3配制好的20000mg/L、2000mg/L、200mg/L试验用药液用移液器吸1ml药液于直径9cm皿中,然后再加入9ml已融化好的培养基,充分摇匀,水平放置成2000mg/L、200mg/L、20mg/L浓度进行测定。
1.3.3测定用菌的制备不易产生大量孢子的真菌(灰霉病菌和菌核病菌)将新鲜培养好的供试菌,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直径5mm打孔器自菌落边缘切取带菌培养基菌块备用。
细菌和易产大量孢子的真菌(细菌及青霉病菌)在无菌操作条件下,于新鲜培养好的菌种平皿中注入10-15ml无菌水,用接种环轻轻洗取表面孢子,用经过灭菌的双层纱布和漏斗过滤入无菌三角烧瓶中,控制浓度3-5×105菌液,备用。
1.3.4接种测定灰霉病菌和菌核病菌采用菌丝块接种法(注意有菌丝的一面与培养基贴合);细菌及青霉病菌采用孢子悬浮液接种法。每个处理设三个重复,接种后的培养皿移置恒温恒湿箱中,根据各测定对象要求控制温湿度,进行培养。根据各测定对象菌的生长速度,视空白对照皿中菌的生长情况进行调查,一般时间为2-4天。
2.结果将实施例1~11制得的N-烃氧羰基-2-噻唑烷酮衍生物进行杀菌效果实施,结果如表1。
表1
*注细菌“-”表示无抑制;“+”表示轻微抑制;“++”表示中度抑制;“+++”表示完全抑制。真菌“0”表示目测效果100%;“1”表示目测效果90-95%;“2”表示目测效果70-80%;“3”表示目测效果50-60%;“4”表示目测效果30%;“5”表示目测效果0%。
对比例1将母体2-噻唑烷酮按实施例12所述方法步骤进行杀菌效果比较试验,结果如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在浓度为2000mg/L下,大多数化合物较之母体2-噻唑烷酮具有更高杀菌活性,对多种植物病菌表现出一定抑制作用。
权利要求
1.如式(I)所示的N-烃氧羰基-2-噻唑烷酮衍生物, 其中R代表C1~C5的链烷基、C1~C5的卤代烷基或芳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N-烃氧羰基-2-噻唑烷酮衍生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R为苯基或苄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N-烃氧羰基-2-噻唑烷酮衍生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R代表下列之一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正戊基、异戊基。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N-烃氧羰基-2-噻唑烷酮衍生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R为2-氯乙基或3-溴丙基。
5.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N-烃氧羰基-2-噻唑烷酮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如式(II)所示的2-噻唑烷酮与如式(III)所示的氯甲酸酯在缚酸剂作用下,在0~10℃于有机溶剂中进行缩合反应,后处理得产物; ROCOCl (III)式(III)中R代表C1~C5的链烷基、C1~C5的卤代烷基或芳基。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2-噻唑烷酮∶氯甲酸酯∶缚酸剂的投料摩尔比为1∶1.0~1.3∶1.2~2.0,所述的缩合反应时间为5~20小时。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缚酸剂为三乙胺或吡啶。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机溶剂为下列之一三氯甲烷、二氯甲烷、四氢呋喃。
9.如权利要求5~8之一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氯甲酸酯通过醇或酚与双(三氯甲基)碳酸酯在缚酸剂作用下,在0~30℃于有机溶剂中反应制备而得。
10.权利要求1所述N-烃氧羰基-2-噻唑烷酮衍生物作为灭菌剂的应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如式(I)所示的N-烃氧羰基-2-噻唑烷酮衍生物,制备方法及其用途。所述的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2-噻唑烷酮与氯甲酸酯在缚酸剂作用下,在0~10℃于有机溶剂中进行缩合反应,后处理得产物;本发明所述大多数化合物较之母体2-噻唑烷酮具有更高杀菌活性,对多种植物病菌表现出一定抑制作用。
文档编号A01N43/78GK1644579SQ200410093330
公开日2005年7月27日 申请日期2004年12月21日 优先权日2004年12月21日
发明者翁建全, 沈德隆, 谭成侠, 曹耀艳 申请人:浙江工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