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药制剂在制备治疗呕吐的药物中的用图

文档序号:9926400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一种中药制剂在制备治疗呕吐的药物中的用图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公开一种中药制剂在制备治疗呕吐的药物中的用途,属于中医药技术领 域。
【背景技术】
[0002] 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临床以有物 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临床呕与吐常同时发生,故合称为呕吐。 呕吐可以出现于多种疾病之中,如西医学的神经性呕吐、急性胃炎、心源性呕吐、胃黏膜脱 垂症、幽门痉挛、幽门梗阻、贲门痉挛、十二指肠壅积症等。其他如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 胆囊炎、尿毒症、心源性呕吐、颅脑疾病表现以呕吐为症状时,亦可参照本节辩证论治,同时 结合辨病处理。
[0003] 1、外邪犯胃 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或秽浊之气,侵犯胃腑,胃失和降之常,水谷随逆气上出, 发生呕吐。由于季节不同,感受的病邪亦会不同,但一般以寒邪居多。
[0004] 2、饮食不节 饮食过量,暴饮暴食,多食生冷、醇酒辛辣、甘肥及不洁食物,皆可伤胃滞脾,易引起食 滞不化,胃气不降,上逆而为呕吐。
[0005] 3、情志失调 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胃气上逆;忧思伤脾,脾失健运,食难运化,胃失和降, 均可发生呕吐。
[0006] 4、病后体虚 脾胃素虚,或病后体弱,劳倦过度,耗伤中气,胃虚不能盛受水谷,脾虚不能化生精微, 食滞胃中,上逆成呕。
[0007] 本病应首辨虚实。实证多由感受外邪、饮食停滞所致,发病较急,病程较短,呕吐量 多,呕吐物多有酸臭味。虚证多属内伤,有气虚、阴虚之别。呕吐物不多,常伴有精神萎靡,倦 怠乏力,脉弱无力等症。呕吐以和胃降逆为治疗原则。偏于邪实者,治宜祛邪为主,分别采用 解表、消食、化痰、解郁等法。偏于正虚者,治宜扶正为主,分别采用健运脾胃、益气养阴等 法。虚实兼夹者,当审其标本缓急之主次而治之。主要辨证分型治疗如下: 1、外邪犯胃 症状:突然呕吐,胸脘满闷,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治法:疏邪解表,化 浊和中。
[0008] 2、食滞内停 症状: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大便或溏或结,舌苔厚腻,脉滑实。治法:消食化 滞,和胃降逆。
[0009] 3、痰饮内阻 症状:呕吐清水痰涎,脘闷不食,头眩心、悸,舌苔白腻。治法:温中化饮,和胃降逆。
[0010] 4、肝气犯胃 症状: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胁胀痛,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 逆。
[0011] 5、脾胃气虚 症状:食欲不振,食入难化,恶心呕吐,脘部痞闷,大便不畅,舌苔白滑,脉象虚弦。治法: 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0012] 6、脾胃阳虚 症状:饮食稍多即吐,时作时止,面白,倦怠乏力,喜暖恶寒,四肢不温,口干而不欲饮, 大便溏薄,舌质淡,脉濡弱。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0013] 7、胃阴不足 症状:呕吐反复发作,或时作干呕,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象细数。治 法: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发明内容】

[0014]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中药制剂在制备治疗呕吐的药物中的用途。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发明人依据自身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努力研究现代中药制剂技术, 结合现代人患呕吐病的特点,重新配伍药材,获得一个经过临床实践验证的中药组方和一 套制备方法,由此制得的中药成品制剂对呕吐具有十分显著的疗效,该中药制剂的中药组 方以重量份表示为: 芦根12-38份、生姜10-40份、白芍6-17份、紫苏叶7-28份、陈皮7-22份、猪苓6-18份、泽 泻4-12份、白术7-22份、桂枝6-19份、枳壳7-18份、石斛4-14份、海螵蛸8-25份、绿豆11-34 份、蒲公英8-26份、蜂蜜10-32份、甘草5-13份。
[0015]在发明过程中优选出来的具有较佳疗效的组方配比为(以重量份计): 配比1:芦根25份、生姜30份、白芍11份、紫苏叶17份、陈皮14份、猪苓12份、泽泻8份、白 术14份、桂枝13份、枳壳13份、石斛9份、海螵蛸16份、绿豆22份、蒲公英16份、蜂蜜20份、甘草 9份。
[0016] 配比2:芦根27份、生姜34份、白芍10份、紫苏叶16份、陈皮15份、猪苓13份、泽泻9 份、白术16份、桂枝15份、枳壳12份、石斛8份、海螵蛸18份、绿豆22份、蒲公英15份、蜂蜜21 份、甘草10份。
[0017] 本发明公开一种制备治疗呕吐的中药制剂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 按中药组方分别称取各味药材,分别粉碎,备用; (2) 将枳壳、海螵蛸、甘草分别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放凉;研磨,过70-160目 筛,混合得细粉,备用; (3) 将生姜粉碎榨汁,过滤,得滤液,备用; (4) 将芦根、白芍、紫苏叶、陈皮、猪苓、泽泻、白术、桂枝、石斛、绿豆、蒲公英,加入初始 药材4-16倍重量的蒸馏水,浸泡4-24小时,回流煎煮1-6小时,过滤,再加入初始重量4-12倍 重量的蒸馏水,回流煎煮1-5小时,过滤并保留滤渣,合并滤液,浓缩至55°C相对密度为 1.22-1.26的浓缩液备用; (5) 将步骤(4)的滤渣加4-14倍重量的浓度60-85%的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1-6小时, 过滤,合并滤液,减压蒸馏除去乙醇,并浓缩至55°C相对密度为1.22-1.26的浓缩液备用; (6) 将蜂蜜、姜汁与步骤(4)和(5)所得的浓缩液合并,并将步骤(3)所得细粉加入,混合 均匀,继续浓缩至55 °C相对密度为1.44-1.48的中药稠膏,备用; (7) 将步骤(6)的中药稠膏添加适当的辅料,利用现代通用的中药制剂技术制成临床所 需要的成品制剂。
[0018] 进一步的,所述中药制剂为汤剂、颗粒剂、丸剂(含浓缩丸、水丸、蜜丸、蜡丸)、散 剂、膏剂、酒剂、丹剂、片剂、胶囊剂(含软胶囊)、糖浆剂、冲剂、油剂、酊剂、喷剂等剂型。
[0019] 本发明中药制剂的原料为多种中药材,这些中药材的性质特点为: 芦根:本品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新鲜或干燥根茎。味甘,性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除 烦,止呕,利尿。
[0020] 生姜:本品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味辛、性热;归脾、胃、肾、心、肺经;干姜温中 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
[0021] 白芍:本品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平肝止痛, 养血调经,敛阴止汗。
[0022] 紫苏叶: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叶(或带嫩枝)。味辛,性温;归肺、脾经;解 表散寒,行气和胃。
[0023] 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成熟果皮。味苦、辛,性温;归肺、脾经;理气 健脾,燥湿化痰。
[0024] 猪苓: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干燥菌核。味甘、淡,性平;归肾、膀胱经;利水渗 湿。
[0025] 泽泻:本品为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干燥块茎。味甘,性寒;归肾、膀胱经;利小便,清湿 热。
[0026] 白术:本品为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健脾益气,燥 湿利水,止汗,安胎。
[0027] 桂枝:本品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味辛、甘,性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 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
[0028] 枳壳:本品为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味苦、辛、酸,性 温;归脾、胃经;理气宽中,行滞消胀。
[0029] 石斛:兰科植物金钗石斛的茎。性寒,味甘、淡、微咸;滋阴清热,生津止渴。
[0030] 海螵蛸:本品为乌贼科动物无针乌贼或金乌贼的干燥内壳。味咸、涩,性温;归脾、 肾经;收敛止血,涩精止带,制酸,敛疮。
[0031 ]绿豆:味甘;性寒;入心、胃经;清热,消暑,利水,解毒。主暑热烦渴,感冒发热,霍乱 吐泻,痰热哮喘,头痛目赤,口舌生疮,水肿尿少,疮疡痈肿,风疹丹毒,药物及食物中毒。用 于暑热烦渴,疮毒痛肿等症。
[0032]蒲公英:本品为菊科植物蒲公英、碱地蒲公英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味苦、 甘,性寒;归肝、胃经;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
[0033]蜂蜜:蜂蜜是蜜蜂从开花植物的花中采得的花蜜在蜂巢中酿制的蜜。味甘,性平; 入脾,胃,肺,大肠经;调补脾胃,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润肠通便,润肤生肌,解毒。
[0034]甘草: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味甘,性平;归心、肺、 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0035]本发明中药制剂的中药组方的方解: 该组方是以芦根、绿豆、生姜、蜂蜜为君药,除烦止呕、利水解毒、温中散寒、调补脾胃; 以紫苏叶、海螵蛸、蒲公英、白术为臣药,行气和胃、制酸敛疮、清热解毒、健脾益气;以陈皮、 桂枝、枳壳、猪苓为佐药,理气健脾、平冲降气、理气宽中、利水渗湿;以白芍、泽泻、石斛为使 药,养血调经、清湿利水、生津止渴;以甘草调和君臣佐使诸药性,使诸药配合,协同作用,相 辅相成,从而达到除烦止呕、利水解毒、温中散寒、调补脾胃、理气健脾、平冲降气、理气宽 中、利水渗湿等功效,对各种呕吐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具体疗效可见本发明后续的临床试 验数据。
[003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中药制剂在治疗呕吐方面具有见效快、疗效好、治愈率 高、不易复发等十分显著的技术优势,此外,其制剂工艺简便易行、制剂药效稳定、易于进行 工业转化应用等也是本发明突出的技术优势。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实施例1 为了进一步验证本发明制剂工艺的可行性,并为后续的相关实验提供药品,发明人选 取有代表性的中药组方配比,使用优化的工艺参数进行了中药胶囊剂的实践生产,这几组 有代表性的组方配比分别为组方范围的边界值、组方范围内的任意值和两组优选组方配 比,分别编号为A、B、C、D、E。各组方原料配比值如表1所示。
[0038] 表1各组方原料配比表
(1) 按表1所示组方配比分别称取各味药材,分别粉碎,备用; (2) 将枳壳、海螵蛸、甘草分别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放凉;研磨,过130目筛, 混合得细粉,备用; (3) 将生姜粉碎榨汁,过滤,得滤液,备用; (4) 将芦根、白芍、紫苏叶、陈皮、猪苓、泽泻、白术、桂枝、石斛、绿豆、蒲公英,加入初始 药材13倍重量的蒸馏水,浸泡8小时,回流煎煮3小时,过滤,再加入初始重量9倍重量的蒸馏 水,回流煎煮2小时,过滤并保留滤渣,合并滤液,浓缩至55°C相对密度为1.22-1.26的浓缩 液备用; (5) 将步骤(4)的滤渣加 9倍重量的浓度75%的乙醇,回流提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