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备聚醚多元醇用的改良双金属氰化物催化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08243阅读:3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制备聚醚多元醇用的改良双金属氰化物催化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通过烯化氧在含活性氢原子起始化合物上的聚加成制备聚醚多元醇的新型、改良双金属氰化物(DMC)催化剂。
用于烯化氧在含活性氢原子起始化合物上的聚加成的双金属氰化物(DMC)催化剂,是已知的(例如参见,US 3 404 109、US 3 829 505、US 3 941 849和US 5 158 922)。采用该DMC催化剂制备聚醚多元醇,与采用诸如碱金属氢氧化物之类碱金属催化剂制备聚醚多元醇的传统方法相比,在降低带链端双键的单官能聚醚,即所谓单醇的比例上特别有效。按此方式获得的聚醚多元醇经过加工可制成高质量聚氨酯(例如,弹性体、泡沫塑料、涂料)。DMC催化剂的一般制备程序包括,金属盐水溶液与金属氰化物盐水溶液在低分子量有机配位体如醚的存在下进行反应。例如,在典型催化剂制备过程中,氯化锌水溶液(过量)与六氰(基)合钴酸钾溶液进行混合,随后在形成的悬浮体中加入二甲氧基乙烷(甘醇二甲醚)。该催化剂经过滤并以甘醇二甲醚水溶液洗涤之后,获得下列通式的活性催化剂(例如参见,EP 700 949)Zn3[Co(CN)6]2.xZnCl2.yH2O.z甘醇二甲醚。
US 5 482 908、US 5 536 883和EP 700 949公开了一种改良DMC催化剂,除了包含双金属氰化物化合物和有机配位体之外还包含数均分子量大于500的聚醚。该改良DMC催化剂具有异常高的活性,允许使用极少量(25ppm参见EP 700 949,实例8)催化剂来制备聚醚多元醇。US 5 482 908、US 5 536 883和EP 700 949所公开的高活性DMC催化剂制剂优选包含带有2~8个羟基官能团的聚醚多元醇作为所述聚醚。适用于该改良DMC催化剂的聚醚多元醇是聚(氧化丙烯)多元醇、EO封端的聚(氧化丙烯)多元醇、混合EP/PO-多元醇、环氧丁烷聚合物、环氧丁烷与环氧乙烷和/或环氧丙烷的共聚物以及聚(四亚甲基醚)二元醇。聚(氧化丙烯)-多元醇是尤其优选的(参见,EP700 949中,第4页,8~12行;US 5 482 908中,列4,行26~34;和US 5 536 883中,列4,行32~40)。另一方面,聚乙二醇,即纯粹的环氧乙烷聚醚多元醇一般都认为不适合制备改良、高活性DMC催化剂(参见EP 700949,第4页,行10~11;US 5 482 908,列4,行31~32;以及US 5 536883,列4,行37~38)。
US 5 627 120和WO 97/40086公开了另一种高活性DMC催化剂,除了包含双金属氰化物化合物和有机配位体之外还包含数均分子量小于500的聚醚。令人感兴趣的是,数均分子量小于500的聚乙二醇同样也是制备US 5 627 120和WO 97/40086(参见US 5 627 120,列3,行57~60和WO 97/40086,第7页,行8~10)所述DMC催化剂所特别优选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另一种用于烯化氧在适当起始化合物上聚加成的改良DMC催化剂,它具有与所有迄今已知类型催化剂相比明显高出的催化剂活性。理想的是,由于具有较高活性,此种催化剂便可以如此低的含量(15ppm或更少)使用,以致否则将需要的昂贵催化剂分离过程不再需要了,于是产物可直接供制备聚氨酯使用。
令人惊奇的是,现已发现,DMC催化剂,当包含双金属氰化物化合物、有机配位体和占催化剂数量5~80wt%的数均分子量大于500的环氧乙烷聚醚时,将具有对烯化氧在含活性氢原子起始化合物上聚加成明显提高的活性,并因而允许以极低催化剂浓度(15ppm或更少)制备聚醚多元醇。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新型、改良双金属氰化物(DMC)催化剂,包含a)双金属氰化物化合物以及b)有机配位体,其特征在于,它们包含,以最终催化剂数量为基准5~80wt%数均分子量大于500的环氧乙烷聚醚。
本发明催化剂还可另外任选地包含来自双金属氰化物制备的1~10wt%水和/或5~25wt%水溶性金属盐。
适合本发明催化剂的双金属氰化物化合物a),是水溶性金属盐与水溶性金属氰化物盐的反应产物。
该水溶性金属盐优选具有通式M(X)n,其中M选自金属Zn(Ⅱ)、Fe(Ⅱ)、Ni(Ⅱ)、Mn(Ⅱ)、Co(Ⅱ)、Sn(Ⅱ)、Pb(Ⅱ)、Fe(Ⅲ)、Mo(Ⅳ)、Mo(Ⅶ)、Al(Ⅲ)、V(Ⅴ)、V(Ⅳ)、Sr(Ⅱ)、W(Ⅳ)、W(Ⅶ)、Cu(Ⅱ)以及Cr(Ⅲ)。Zn(Ⅱ)、Fe(Ⅱ)、Co(Ⅱ)和Ni(Ⅱ)是尤其优选的。X是阴离子,优选地选自卤素离子、氢氧根、硫酸根、碳酸根、氰酸根、硫氰酸根、异氰酸根、异硫氰酸根、羧酸根、草酸根以及硝酸根。n具有1、2或3的数值。
合适金属盐的例子是氯化锌、溴化锌、乙酸锌、乙酰丙酮酸锌、苯甲酸锌、硝酸锌、硫酸铁(Ⅱ)、溴化铁(Ⅱ)、氯化铁(Ⅱ)、氯化钴(Ⅱ)、硫氰酸钴(Ⅱ)、氯化镍(Ⅱ)和硝酸镍(Ⅱ)。不同金属盐的混合物也可使用。
水溶性金属氰化物盐优选具有通式(Y)aM’(CN)b(A)c,其中M’选自金属Fe(Ⅱ)、Fe(Ⅲ)、Co(Ⅱ)、Co(Ⅲ)、Cr(Ⅱ)、Cr(Ⅲ)、Mn(Ⅱ)、Mn(Ⅲ)、Ir(Ⅲ)、Ni(Ⅱ)、Rh(Ⅲ)、Ru(Ⅱ)、V(Ⅳ)和V(Ⅴ)。M’尤其优选地选自金属Co(Ⅱ)、Co(Ⅲ)、Fe(Ⅱ)、Fe(Ⅲ)、Cr(Ⅲ)、Ir(Ⅲ)和Ni(Ⅱ)。水溶性金属氰化物盐可包含一种或多种上述金属。Y是碱金属离子或碱土金属离子。A是一种阴离子,选自卤素离子、氢氧根、硫酸根、碳酸根、氰酸根、硫氰酸根、异氰酸根、异硫氰酸根、羧酸根、草酸根或硝酸根。a和b都是正整数(≥1),其中a、b和c的数值的选择应满足使金属氰化物盐不带电荷的条件;c优选具有数值0。合适的水溶性金属氰化物盐的例子是六氰合钴(Ⅲ)酸(cobaltate)钾、六氰合铁(Ⅱ)酸(ferrate)钾、六氰合铁(Ⅲ)酸钾、六氰合钴(Ⅲ)酸钙以及六氰合钴(Ⅲ)酸锂。
适用于本发明催化剂的双金属氰化物化合物a)的例子是六氰合钴(Ⅲ)酸锌、六氰合铁(Ⅱ)酸锌、六氰合铁(Ⅲ)酸锌、六氰合铁(Ⅱ)酸镍(Ⅱ)以及六氰合钴(Ⅲ)酸钴(Ⅱ)。另一些合适双金属氰化物化合物的例子,例如在US 5 158 922(列8,行29~66)中提及。优选使用六氰合钴(Ⅲ)酸锌。
本发明DMC催化剂之所以应包含有机配位体b),是因为这样可以,例如提高催化活性。合适的有机配位体原则上是已知的,详细描述在前面所援引的先有技术中(例如参见,US 5 158 922列6,行9~65)。该配位体的加入时机既可在催化剂制备期间,也可在催化剂刚刚沉淀出来以后。该配位体一般以过量使用。优选的配位体是能与双金属氰化物化合物形成配合物的含杂原子水溶性有机化合物。合适的有机配位体例如是醇、醛、酮、醚、酯、酰胺、脲、腈、硫醚以及它们的混合物。优选的有机配位体是水溶性脂族醇,例如乙醇、异丙醇、正丁醇、异丁醇、仲丁醇及叔丁醇。叔丁醇是尤其优选的。
本发明的DMC催化剂包含,相对于最终催化剂数量的20~90wt%,优选25~80wt%双金属氰化物化合物,并包含,相对于最终催化剂数量,1~30,优选2~20wt%有机配位体。
本发明DMC催化剂包含,相对于最终催化剂数量,5~80wt%数均分子量大于500的环氧乙烷聚醚。优选的催化剂包含10~60wt%环氧乙烷聚醚。
适用于制备本发明催化剂的环氧乙烷聚醚是以特有结构特征氧亚乙基基团-O-CH2-CH2-作为链中重复单元的高分子量物质。它们的通常制备方法是通过环氧乙烷(Oxiran)的开环聚合,采用的催化剂例如是路易斯酸(例如,三氟化硼、四氯化锡、二氯化锌)、烷基锌或烷基铵化合物、碳酸锶或钙、氨基化钙、氨基化醇钙、碱金属或碱土金属氢氧化物、醇盐或酚盐。
环氧乙烷聚醚的制备方法是熟知的,例如详述于Houben-Weyl的《有机化学方法》,卷14/2,《大分子材料》,第4版,1963,pp.425~453;Houben-Weyl的《有机化学方法》,卷E20,《大分子材料》,第4版,1987,pp.1367~1368;以及《聚合物科学与工程大全》,卷6,第2版,1987,pp.225~230和234~254。
环氧乙烷聚醚实际上可包含任何端基,具体地说,羟基、氨基、酯、酸、酰胺或醚等端基,优选羟基、酯或醚等端基。
具有羟端基基团且羟基官能度为1~8,优选1~3,且数均分子量介于500~107,尤其是介于500~5×104的环氧乙烷聚醚是优选使用的。它们一般的制备方法是采用环氧乙烷在适当包含活性氢原子的起始化合物存在下的开环聚合。
除了环氧乙烷均聚物之外,嵌段共聚物也可使用,其中聚乙烯基化合物(如聚苯乙烯、聚(α-甲基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丁酯)嵌段连接在数均分子量大于500的聚环氧乙烷嵌段上。
上述环氧乙烷聚醚的任意混合物也可使用。
催化剂组成的分析通常采用元素分析、热重量分析,以及先萃取出环氧乙烷聚醚部分再对其进行重量测定等方法完成。
本发明催化剂可以是结晶、部分结晶或者是非晶的。结晶状态习惯上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法进行分析。
本发明改良DMC催化剂传统上在水溶液中制备,即,令金属盐(过量)与金属氰化物盐在有机配位体和环氧乙烷聚醚存在下进行反应。
优选的是,金属盐(如按化学式量过量(比金属氰化物盐至少过量50%)的氯化锌)水溶液与金属氰化物盐(如六氰合钴酸钾)水溶液,首先在有机配位体(如,叔丁醇)存在下进行反应,其中生成一种含有双金属氰化物化合物(如六氰合钴酸锌)、过量金属盐、水以及有机配位体的催化剂悬浮体。
该有机配位体可存在于两个水溶液之一或二者中,或者它可以在双金属氰化物化合物沉淀之后立即加入到悬浮体中。已证明有利的是,将这2种水溶液与有机配位体通过剧烈搅拌混合在一起。
制成的催化剂悬浮体,随后以环氧乙烷聚醚进行处理。环氧乙烷聚醚优选以与水和有机配位体的混合物形式使用。
含环氧乙烷聚醚的催化剂再采用诸如离心或过滤等已知的技术从悬浮体中分离出来。
为提高催化剂活性,随后有利的是,以有机配位体的水溶液来洗涤分离出来的催化剂(例如,通过再悬浮随后再次离心或过滤分离)。这样,例如氯化钾之类有碍聚加成反应的水溶性二次产物便可从本发明催化剂中除掉。
水洗溶液中有机配位体的含量优选介于40~80wt%。而且,有利的是,向水洗溶液中加入一些环氧乙烷聚醚,用量优选介于0.5~5wt%。
再有,有利的是,对催化剂进行一次以上的洗涤。为此目的,例如,可重复进行第1次洗涤过程。然而优选的是,随后的洗涤处理应采用非水溶液,例如,有机配位体与环氧乙烷聚醚的混合物。
洗涤后的催化剂,任选地在经过粉末化之后,最终在20~100℃的温度和0.1mbar到大气压压力(1013mbar)条件下进行干燥。
本发明还提供本发明改良DMC催化剂在通过烯化氧聚加成到含活性氢原子起始化合物上制备聚醚多元醇中的应用。
本发明优选使用的烯化氧是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环氧丁烷及其混合物。通过烷氧基化生成的聚醚链可由,例如仅1种单体环氧化物构成,或者由2或3种不同单体环氧化物按统计规律或无规地构成。细节可参见《Ullmanns工业化学大全》,英文版,1992,卷A21,pp.670~671。
使用的含活性氢原子起始化合物是分子量18~2000并含1~8个羟基基团的化合物。可举出的例子是乙二醇、二甘醇、三甘醇、1,2-丙二醇、1,4-丁二醇、六亚甲基二醇、双酚A、三羟甲基丙烷、甘油、季戊四醇、山梨醇、蔗糖、降解淀粉及水。
有利的是,所使用的这些含活性氢原子的起始化合物是通过上面提到的低分子量起始化合物经传统碱金属催化制备而成并且是分子量200~2000的低聚烷氧基化产物。
烯化氧在本发明催化剂催化作用下聚加成到含活性氢原子起始化合物上,一般发生在20~200℃,优选40~180℃的温度,尤其是50~150℃的温度。反应可在0.001~20bar总压下进行。聚加成反应可在本体中或者在惰性有机溶剂如甲苯和/或THF(四氢呋喃)中进行。溶剂含量,相对于所要制备的聚醚多元醇数量,一般为10~30wt%。
应适当选择催化剂浓度,以实现在规定反应条件下对聚加成反应的良好控制。催化剂浓度一般介于要制备的聚醚多元醇数量的0.0005wt%~1wt%,优选介于0.001wt%~0.1wt%。
聚加成的反应时间介于数分钟~数日。
按本发明方法制备的聚醚多元醇的分子量介于500~100000g/mol,优选1000~50000g/mol,尤其是2000~20000g/mol。
聚加成反应可按连续、间歇或半连续方式进行。
本发明催化剂一般需要数分钟到数小时的诱导期。
采用本发明新型催化剂制备聚醚多元醇的诱导期一般比采用以往公开的DMC催化剂制备所需要的短。
由于催化活性的大大提高,采用本发明新型催化剂的烷氧基化时间大大少于采用以往公开的高活性DMC催化剂的时间。
这将导致,例如总反应时间(诱导和烷氧基化时间的总和)比US 5 482908、US 5 536 883及EP 700 949中所描述的DMC催化剂缩短约25~60%(参见实例7~10和对比例11)。
本发明催化剂由于其活性大大提高,可毫无问题地以如此低的浓度(等于或小于15ppm,参见实例7~10)使用,以致一般不要求从多元醇中去除催化剂便可用于聚氨酯用途,产品质量不会因此受到不利影响。
实例催化剂制备实例1采用数均分子量2000的聚乙二醇制备DMC催化剂(催化剂A)。
12.5g(91.5mmol)氯化锌在20mL蒸馏水的溶液,在剧烈搅拌下(24000rpm)加入到4g(12mmol)六氰合钴酸钾在70mL蒸馏水中的溶液中。随后立即向形成的悬浮体中加入由50g叔丁醇与50g蒸馏水组成的混合物,然后,混合物在剧烈搅拌下(24000rpm)搅拌10min。继而,加入由1g数均分子量2000的聚乙二醇、1g叔丁醇和100g蒸馏水组成的混合物,并继续搅拌(1000rpm)3min。固体经过滤分离,随后与70g叔丁醇、30g蒸馏水和1g上述聚乙二醇的混合物一起搅拌(10000rpm)10min,并再次过滤。最后,产物再与100g叔丁醇和0.5g上述聚乙二醇的混合物一起搅拌(10000rpm)10min。过滤后,催化剂在50℃和大气压压力下干燥至恒重。
干燥、粉末状催化剂收率5.97g。
元素分析、热重量分析及萃取钴=10.0%,锌=22.0%,叔丁醇=4.2%,环氧乙烷聚醚=41.1%。
实例2采用在十八烷醇上开始的数均分子量2470的环氧乙烷聚醚制备DMC催化剂(催化剂B)。
采用与实例1中所描述的相同程序,但是采用在十八烷醇上开始的数均分子量2470的环氧乙烷聚醚,代替实例1中的环氧乙烷聚醚。
干燥、粉末状催化剂收率6.06g。
元素分析、热重量分析及萃取钴=9.1%,锌=21.0%,叔丁醇=3.9%,环氧乙烷聚醚=31.0%。
实例3采用在混合脂族醇(C12~18)上开始的数均分子量720的环氧乙烷聚醚制备DMC催化剂(催化剂C)。
采用与实例1中所描述的相同程序,但是采用在混合脂族醇(C12~18)上开始的数均分子量720的环氧乙烷聚醚,代替实例1中的环氧乙烷聚醚。
干燥、粉末状催化剂收率5.40g。
元素分析、热重量分析及萃取钴=10.7%,锌=24.1%,叔丁醇=4.8%,环氧乙烷聚醚=29.3%。
实例4采用聚苯乙烯/聚环氧乙烷AB嵌段共聚物(聚苯乙烯和聚环氧乙烷嵌段的数均分子量各为1000)制备DMC催化剂(催化剂D)。
采用与实例1中所描述的相同程序,但是采用聚苯乙烯/聚环氧乙烷AB嵌段共聚物(聚苯乙烯和聚环氧乙烷嵌段的数均分子量各为1000;Th.Goldschmidt公司),代替实例1中的环氧乙烷聚醚。
干燥、粉末状催化剂收率6.36g。
元素分析、热重量分析及萃取钴=9.1%,锌=20.4%,叔丁醇=4.6%,环氧乙烷聚醚=27.5%。
对比例5采用数均分子量2000的聚丙二醇制备DMC催化剂(催化剂E,按EP700 949合成)12.5g(91.5mmol)氯化锌在20mL蒸馏水的溶液,在剧烈搅拌下(24000rpm)加入到4g(12mmol)六氰合钴酸钾在70mL蒸馏水中的溶液中。随后立即向形成的悬浮体中加入由50g叔丁醇与50g蒸馏水组成的混合物,然后,混合物在剧烈搅拌下(24000rpm)搅拌10min。继而,加入由1g数均分子量2000的聚丙二醇、1g叔丁醇和100g蒸馏水组成的混合物,并继续搅拌(1000rpm)3min。固体经过滤分离,随后与70g叔丁醇、30g蒸馏水和1g上述聚丙二醇的混合物一起搅拌(10000rpm)10min,并再次过滤。最后,产物再与100g叔丁醇和0.5g上述丙二醇的混合物一起搅拌(10000rpm)10min。过滤后,催化剂在50℃和大气压压力下干燥至恒重。
干燥、粉末状催化剂收率6.23g。
元素分析和热重量分析钴=11.6%,锌=24.6%,叔丁醇=3.0%,聚丙二醇=25.8%。
对比例6采用数均分子量300的聚乙二醇制备DMC催化剂(催化剂F)。
采用与实例1中所描述的相同程序,但是
采用数均分子量300的聚乙二醇(Aldrich公司),代替实例1中的环氧乙烷聚醚。
干燥、粉末状催化剂收率5.63g。
元素分析、热重量分析及萃取钴=10.0%,锌=24.0%,叔丁醇=3.8%,环氧乙烷聚醚=32.3%。
聚醚多元醇制备一般程序首先将50g聚丙二醇起始物(分子量=1000g/mol)和3毫克催化剂(15ppm,相对于要制备的多元醇)搅拌下加入到在保护气体(氩气)下并加热到105℃的500mL压力反应器中。随后,一次加入环氧丙烷(约5g),直至总压升高到2.5bar。进一步的环氧丙烷则仅当观察到反应器内压力加速下降时再加入。该压力的加速下降表明催化剂已经活化。随后,在2.5bar恒压下连续加入其余环氧丙烷(145g)。当全部环氧丙烷加毕后,反应在105℃又进行5h后,在90℃(1mbar)下蒸出挥发性组分,随后反应器冷却至室温。
获得的聚醚多元醇通过测定羟基值、双键含量和粘度予以鉴定。
反应进程从时间/转化率曲线(环氧丙烷消耗[g]对反应时间[min])上予以监视。
诱导期根据时间/转化率曲线最陡点处的切线与曲线的基线延长线的交点来确定。
具有决定性的催化剂活性-丙氧基化时间相当于从催化剂活化(诱导期终点)到环氧丙烷加完之间的时间。
总反应时间是诱导期与丙氧基化时间的总和。
实例7采用催化剂A(15ppm)制备聚醚多元醇总反应时间395min聚醚多元醇 羟基值(mgKOH/g) 29.8双键含量(mmol/kg) 1125℃粘度(mPas) 935实例8采用催化剂B(15ppm)制备聚醚多元醇总反应时间 475min聚醚多元醇羟基值(mgKOH/g)29.2双键含量(mmol/kg)825℃粘度(mPas) 944实例9采用催化剂C(15ppm)制备聚醚多元醇总反应时间 655min聚醚多元醇羟基值(mgKOH/g)29.8双键含量(mmol/kg) 725℃粘度(mPas) 950实例10采用催化剂D(15ppm)制备聚醚多元醇总反应时间 595min聚醚多元醇羟基值(mgKOH/g)29.3双键含量(mmol/kg) 1025℃粘度(mPas) 958实例7~10表明,本发明新型DMC催化剂由于其对聚醚多元醇制备的异常高活性,可以如此低的浓度使用,以致不需要从多元醇中分离出催化剂。
对比例11采用催化剂E(15ppm)制备聚醚多元醇总反应时间 895min聚醚多元醇羟基值(mgKOH/g)29.8双键含量(mmol/kg) 625℃粘度(mPas) 955
实例7与对比例11的比较表明,包含有机配位体(叔丁醇)和聚乙二醇的本发明新型DMC催化剂,比包含有机配位体(叔丁醇)和聚丙二醇(数均分子量与本发明所用催化剂中聚乙二醇相同)的以往公开的高活性DMC催化剂活性高得多。因此,采用本发明新型催化剂可在短得多的总反应时间内完成聚醚多元醇的制备。
对比例12采用催化剂F(15ppm)制备聚醚多元醇总反应时间>900min(反应期间,催化剂发生了减活)。
对比例12表明,US 5627 120和WO 97/40086所公开的DMC催化剂,由于包含数均分子量小于500的聚乙二醇,加上双金属氰化物化合物和有机配位体,故活性远比本发明催化剂小。因此再次说明,聚醚多元醇的制备只有采用本发明催化剂才能在非常低的浓度(15ppm)条件下完成。
权利要求
1.一种双金属氰化物(DMC)催化剂,包含a)双金属氰化物化合物以及b)有机配位体,其特征在于,它们包含,以最终催化剂数量为基准5~80wt%数均分子量大于500的环氧乙烷聚醚。
2.权利要求1的DMC催化剂,其特征在于,双金属氰化物化合物是六氰合钴(Ⅲ)酸锌。
3.权利要求1的DMC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有机配位体是叔丁醇。
4.权利要求1~3的DMC催化剂,其特征在于,它们包含10~60wt%数均分子量大于500的环氧乙烷聚醚。
5.权利要求1~4的DMC催化剂,其特征在于,它们包含羟端基基团且羟基官能度介于1~8、数均分子量介于500~107的环氧乙烷聚醚。
6.权利要求1~5的DMC催化剂,其特征在于,它们包含羟基官能度介于1~3且数均分子量介于500~5×104的环氧乙烷聚醚。
7.权利要求1~4的DMC催化剂,其特征在于,它们包含嵌段共聚物,其中聚乙烯基化合物嵌段与数均分子量大于500的聚环氧乙烷嵌段相连接。
8.制备权利要求1的DMC催化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过量金属盐与金属氰化物盐在水溶液中,在有机配位体和环氧乙烷聚醚存在下进行反应,获得的催化剂经分离,洗涤然后干燥。
9.权利要求1的DMC催化剂在通过烯化氧聚加成到含活性氢原子起始化合物上制备聚醚多元醇过程中的应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用于通过烯化氧在含活性氢原子起始化合物上的聚加成制备聚醚多元醇的新型、改良双金属氰化物(DMC)催化剂,其中该催化剂包含双金属氰化物化合物、有机配位体以及相当于催化剂总量5—80wt%的数均分子量大于500的环氧乙烷聚醚。该新型、改良催化剂具有大大提高的制备聚醚多元醇的活性。
文档编号C08G65/26GK1292727SQ99803801
公开日2001年4月25日 申请日期1999年2月25日 优先权日1998年3月10日
发明者J·霍夫曼, P·奥姆斯, P·古普塔, W·谢菲尔 申请人:拜尔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