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8506042阅读:来源:国知局
靠半径方向内侧。
[0072] 主要层72和副层74分别由并列的多个第二帘线和上层橡胶构成。各第二帘线由 钢构成。各第二帘线相对于半径方向是倾斜的。副层74的第二帘线相对于半径方向的倾 斜方向与主要层72的第二帘线相对于半径方向的倾斜方向相反。
[0073] 如前面所述,该轮胎2具备比胎圈10靠轴向外侧的第一填充件26。根据附图可 知,第一填充件26在胎圈包布8的内侧从芯34的附近向半径方向大致外侧延伸。该第一 填充件26有利于胎圈10的部分的刚性。在对该轮胎2施加了负载时,该第一填充件26抑 制胎圈10的部分的倾倒。并且,在该轮胎2的胎圈10的附近设置有第二填充件28。该第 二填充件28也有利于胎圈10的部分的刚性。在该轮胎2中,有效地抑制了胎圈10的部分 的倾倒。在该轮胎2中,抑制了胎圈10的部分处的变形。在该轮胎2中,形变不容易集中 于折返部46的端部48。该变形的抑制有利于轮胎2的耐久性。
[0074] 在该轮胎2中,折返部46的端部48比第一填充件26的外侧端60靠半径方向内 侦U。在该轮胎2中,折返部46的端部48被该第一填充件26覆盖。在该轮胎2中,有效地 抑制了形变集中于该折返部46的端部48。该第一填充件26除了覆盖上述的折返部46的 端部48以外还覆盖第二填充件28的另一端70。该第一填充件26还能够抑制形变集中于 第二填充件28的另一端70。
[0075] 在该轮胎2中,第一填充件26的内侧层64的外侧端88在半径方向上比折返部46 的端部48靠外侧。该第一填充件26的外侧层66的外侧端90在半径方向上比该内侧层64 的外侧端88靠外侧。在该轮胎2中,折返部46、内侧层64和外侧层66构成为位于轴向外 侧的部件的端部相比于比该部件靠轴向内侧的其他部件的端部靠半径方向外侧。该结构抑 制胎圈10的部分的倾倒。该结构抑制形变集中于折返部46的端部48。
[0076] 在图2中示意性地示出了胎体帘布层42的折返部46除的胎体帘线92的情况和 第二填充件28的外侧部78处的第二帘线94的情况。在该图2中,左右方向相当于该轮胎 2的周向,上下方向相当于该轮胎2的半径方向。
[0077] 胎体帘布层42包括并列的多个胎体帘线92。如前面所述,该轮胎2的胎体12具 有子午线轮胎结构。在该轮胎2中,在胎面4的半径方向内侧,这些胎体帘线92大致沿着 轴向延伸。在胎侧6的轴向内侧,这些胎体帘线92大致沿着半径方向延伸。
[0078] 在图2中,标号α表示折返部46处的胎体帘线92与周向所成的角度。在本申请 中,通过测量折返部46的端部48处的胎体帘线92的延伸方向与周向所成的角度,从而得 到该角度α。如前面所述,胎体帘线92与赤道面所成的角度的绝对值是75°至90°。因 此,该角度α的绝对值是75°至90°。
[0079] 第二填充件28包括并列的多个第二帘线94。根据附图可知,各个第二帘线94的 延伸方向相对于各个胎体帘线92的延伸方向是倾斜的。换言之,第二帘线94与胎体帘线 92交叉。第二填充件28的外侧部78位于折返部46的轴向外侧。该第二帘线94从外侧 支承折返部46。即,第二帘线94与胎体帘线92交叉能够抑制折返部46倾倒。在该轮胎2 中,形变不容易集中于折返部46的端部48。
[0080] 在图2中,标号β表示第二填充件28的外侧部78处的第二帘线94的延伸方向 与折返部46处的胎体帘线92的延伸方向所成的角度。该角度β被称为交叉角度。在本 申请中,通过测量外侧部78的端部86处的第二帘线94的延伸方向与胎体帘线92的延伸 方向所成的角度,从而得到该交叉角度β。
[0081] 在该轮胎2中,交叉角度β的绝对值是35°以上且45°以下。通过将该交叉角 度β的绝对值设定在35°以上,能够防止第二帘线94进入到一个胎体帘线92与另一胎 体帘线92之间。由于第二帘线94与胎体帘线92交叉,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折返部46倾 倒。通过将该交叉角度β的绝对值设定在45°以下,从而第二帘线94有利于有效地支承 折返部46。在该轮胎2中,由于能够抑制折返部46倾倒,因此形变不容易集中于该折返部 46的端部48。
[0082] 如后面所述,在该轮胎2中,适当地调整了折返部46的端部48相对于凸缘F的位 置。换言之,在该轮胎2中,折返部46相对于凸缘F的高度而具有适当的高度。在该轮胎 2中,折返部46有利于刚性。形变不容易集中于该折返部46的端部48。
[0083] 在图1中,实线BBL是胎圈底部线。胎圈底部线是规定与轮胎2嵌合的轮圈R的 轮圈直径(参照JATMA)的线。该胎圈底部线沿着轴向延伸。双箭头Hr是从胎圈底部线到 凸缘F的外侧端PF为止的半径方向高度。该高度Hr是凸缘F的高度。在本申请中,该凸 缘F的高度Hr被称为基准高度。双箭头Hc是从胎圈底部线到折返部46的端部48为止的 半径方向高度。在本申请中,该高度Hc是折返部46的高度。
[0084] 在该轮胎2中,高度Hc与基准高度Hr之比是1. 58以上且1. 75以下。通过将该 比设定在1. 58以上,折返部46有效地有利于刚性。在该轮胎2中,能够防止胎圈10的部 分的倾倒。从该角度出发,优选的是,该比在1.67以上。通过将该比设定在1.75以下,能 够适当地维持折返部46从凸缘F的外侧端PF突出的长度。在该轮胎2中,形变不容易集 中于折返部46的端部48。
[0085] 在图3中示出了图1所示的轮胎2的胎圈10的部分。在该图3中,上下方向是轮 胎2的半径方向,左右方向是轮胎2的轴向,与纸面垂直的方向是轮胎2的周向。
[0086] 在图3中,标号Pb是轮胎2与轮圈R的接触面的外侧端。在本申请中,该接触面 的外侧端Pb被称为基准位置。双箭头DX表示从该基准位置Pb到折返部46的端部48为 止的轴向距离。在本申请中,在折返部46的端部48比基准位置Pb靠轴向外侧的情况下, 用负数来表示该距离DX。在折返部46的端部48比基准位置Pb靠轴向内侧的情况下,用正 数来表示该距离DX。
[0087] 在该轮胎2中,折返部46的端部48与基准位置Pb在轴向上一致,或者该折返部 46的端部48比该基准位置Pb靠轴向内侧。换言之,距离DX在Omm以上。在该轮胎2中, 能够抑制形变因剪切而集中于折返部46的端部48。该轮胎2耐久性优异。在该轮胎2中, 距离DX在3mm以下。由此,能够抑制形变因压缩而集中于折返部46的端部48。该轮胎2 耐久性优异。
[0088] 这样,在该轮胎2中,第一填充件26在胎圈包布8的内侧从芯34的附近向半径方 向大致外侧延伸。折返部46的端部48比第一填充件26的外侧端60靠半径方向内侧。第 二填充件28的第二帘线94与胎体帘布层42的胎体帘线92以适当的角度交叉。并且,折 返部46相对于凸缘F的高度Hr具有适当的高度。并且,该折返部46的端部48相对于基 准位置Pb配置在适当的位置。在该轮胎2中,通过这样的结构,有效地抑制了胎圈10的部 分的倾倒。在该轮胎2中,形变不容易集中于折返部46的端部48。在该轮胎2中,能够有 效地抑制裂纹从该折返部46的端部48生长。该轮胎2耐久性优异。在该轮胎2中,无需 为了提高耐久性而对胎圈10的部分追加加强部件或采用较厚的厚度。在该轮胎2中,能够 抑制对质量和生产成本的影响并同时提高耐久性。根据本发明,能够获得充分地提高了耐 久性的充气轮胎2。
[0089] 在该轮胎2中,如后面所述,第二填充件28的一端68相对于折返部46的端部48 配置在适当的位置。该配置有助于由第二填充件28的一端68分担作用于折返部46的端 部48的形变的一部分、并且有助于由折返部46的端部48分担作用于第二填充件28的一 端68的形变的一部分。在该轮胎2中,由于折返部46的端部48和第二填充件28的一端 68彼此相互分担形变,因此,能够防止裂纹从折返部46的端部48生长,并且能够防止第二 填充件28的一端68处的松弛。在该轮胎2中,能够进一步地提高耐久性。
[0090] 在图3中,直线VL表示通过折返部46的端部48并与主部44正交的基准线。双 箭头LB表示从该基准线VL到第二填充件28的一端68为止的长度。在本申请中,在第二 填充件28的一端68比该基准线VL靠半径方向内侧的情况下,用负数来表示该长度LB。在 该第二填充件28的一端68比该基准线VL靠半径方向外侧的情况下,用正数来表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