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侧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_5

文档序号:9251791阅读:来源:国知局
0156] 由于第3接合Sa3是采用经过第1接合Sal的起点或终点T的接合方式,因此,第 1接合Sal和第3接合Sa3并没有相交,由此可防止接合变得错综复杂。由于接合并不错综 复杂,因此,可切实地、牢固地形成第1接合Sal和第3接合Sa3。可将第1接合Sal和第3 接合Sa3的周边部分的强度保持在较高的值。此外,将应在上下分隔部U周边确保的,第1 接合Sal和第3接合Sa3所需的必要接合端,缩小到所需最小限度。可将侧气囊103进行 紧凑化。
[0157] 在图20中,表示在侧气囊103内部,形成了成为前后分隔部V的第4接合Sa4的 状态。前后分隔部V从上下分隔部U朝着车上方形成。前后分隔部V是将侧气囊103内部 的上部气囊区W划分成上前部气囊区Y和上后部气囊区Z的隔板。
[0158] 第4接合Sa4利用相对第1接合Sal的车辆前方的接合端Na,将该车辆外侧板 105a和车内侧板105b连接起来,其中,该第1接合Sal位于,车辆外侧板105a和补充车辆 外侧板107的重叠部分109及车内侧板105b和补充车内侧板106的重叠部分109上。第 4接合Sa4形成状态为,从附加板108的第3接合Sa3的正上方直到车辆外侧板105a和车 内侧板l〇5b的上侧边部。
[0159] 图20 (a)是局部折断侧视图。图20(b),是图20 (a)中,Ga-Ga线矢向视图截面图。 第4接合Sa4在补充板106、107之间,出现在第1接合Sal的车辆前方。通过第4接合Sa4, 车辆外侧板105a和车内侧板105b首次直接地连接。在形成第4接合Sa4的接合端Na,在 上下方向的合适位置上,形成了前后方向的通气部部112。前后方向的通气部部112是与第 4接合Sa4相交的夹缝115。前后方向的通气部部112可以进行开闭。可将上后部气囊区 Z与上前部气囊区Y连通。
[0160] 最后,如图10所示,形成有从折线Ma的上端,围绕车辆前方一侧,到达折线Ma下 端的第5接合Sa5。
[0161] 第5接合Sa5,在图10中的⑴区域,将车辆外侧板105a和车内侧板105b重叠2 枚来接合。在(Π )区域,将车辆外侧板105a、车内侧板105b、补充车内侧板106和补充车 内侧板107重叠4枚进行接合。在(III)区域,将补充板106、107彼此重叠2枚进行接合。 在(IV)区域,将车辆外侧板105a、车内侧板105b、补充车内侧板106和补充车内侧板107重 叠4枚进行接合。在(V)区域,将2枚重叠的附加板108、车辆外侧板105a、车内侧板105b、 补充车内侧板106和补充车内侧板107重叠6枚进行接合。在(VI)区域,将2枚重叠的附 加板108、车辆外侧板105a和车内侧板105b重叠4枚进行接合。
[0162] 通过这些方式,侧气囊103的周边就被密封起来了,与此同时,下部气囊区X、上后 部气囊区Z和上前部气囊区Y就被划定了,从而将侧气囊103制作完成。
[0163] 充气器104被固定在座椅靠背102a上。从切口 110向侧气囊103内部的充气器 安装管111插入充气器104。处于折叠状态的侧气囊103被收纳在座椅靠背102a内部,侧 气囊103通过充气器104,被安装支撑在座椅靠背102a,充气器安装管111形成在从下部气 囊区X至上后部气囊区Z。
[0164] 被插入到充气器安装管111的充气器104,是在侧气囊103内部的车辆后方一侧, 配置在从上后部气囊区Z至下部气囊区X的整个范围。喷出充气气体的充气器104的气体 喷出孔104a在充气器安装管111内部,被设定在下部气囊区X侧。
[0165] 图21(a),是图10中,Ha-Ha线矢向视图截面图。通过第5接合Sa5,车辆外侧板 105a和车内侧板105b的下侧边部与附加板108 -起被密封。在第5接合Sa5和第3接合 Sa3即上下分隔部U之间,形成了下部气囊区X。通过第5接合Sa5,在第3接合Sa3 (上下 分隔部)上方,车辆外侧板l〇5a和车内侧板105b的上侧边部被密封。通过这种方式,形成 了上后部气囊区Z。
[0166] 图21(b),是图10中,Ia-Ia线矢向视图截面图。在折线Ma旁边,在通过第5接合 Sa5,上侧边部和下侧边部被密封的侧气囊103内部,充气器安装管111将上后部气囊区Z 和下部气囊区X连通起来。
[0167] 图22(a),是图10中,Ja-Ja线矢向视图截面图。通过第5接合Sa5,补充车内侧 板106和补充车辆外侧板107在与第4接合Sa4 (前后分隔部V)的车辆前方上被密封。通 过这种方式,形成上前部气囊区Y。将补充板106、107与车辆外侧板105a和车内侧板105b 接合的第1接合Sal位于第4接合Sa4的车辆后方一侧。
[0168] 也就是说,补充板106、107朝着前后分隔部V的车辆前方延伸。上前部气囊区Y, 将这些补充板106、107的车辆前方一侧的端边使用第5接合Sa5进行接合,从而,形成在前 后分隔部V的车辆前方。
[0169] 图22(b),是图10中,Ka-Ka线矢向视图截面图。以充气器安装管111的设置部分 为基准,对于上后部气囊区Z和上前部气囊区Y,在上后部气囊区Z内部,在车辆后方一侧, 通过第3接合Sa3形成充气器安装管111,上后部气囊区Z在充气器安装管111的车辆前方 扩展开来。上后部气囊区Z通过第4接合Sa4(前后分隔部V)进行密封。上前部气囊区Y 在上后部气囊区Z的车辆前方扩展开来。
[0170] 上前部气囊区Y中,车辆后方一侧通过第1接合Sal,车辆前方一侧通过第5接合 Sa5进行密封。如下述那样,充气气体通过前后方向的通气部部112,从上后部气囊区Z流 入到上前部气囊区Y。
[0171] 对于上后部气囊区Z的车内侧板105b及车辆外侧板105a和上前部气囊区Y的补 充板106、107的重叠部分109,补充板106、107位于车内侧板105b和车辆外侧板105a的内 侦牝这样一来,重叠部分109就会妨碍从上后部气囊区Z向上前部气囊区y流入的充气气体 的气流。但是,在第2实施方式中,补充板106、107位于车内侧板105b和车辆外侧板105a 的外侧,因此,不会妨碍充气气体的气流,充气气体可顺畅地流入上前部气囊区Y。
[0172] 图22(c),是图10中,La-La线矢向视图截面图。在下部气囊区X内,通过第2接 合Sa2,与车内侧板105b和车辆外侧板105a两者的内侧面重叠在一起设置有附加板108。 对向的附加板108通过形成上下分隔部U的第3接合Sa3接合在一起。附加板108与车内 侧板105b和车辆外侧板105a -起,进一步通过第5接合Sa5进行密封。通过这些方式,来 自充气器104的充气气体向在第5接合Sa5和第3接合Sa3之间的下部气囊区X流入。充 气气体当然也通过充气器安装管111,向上后部气囊区Z流入。
[0173] 如此构成的侧气囊103的设定方式为,在充气气体的作用下展开膨胀后,下部气 囊区X位于驾乘人员腰部周边,上后部气囊区Z位于驾乘人员肩部周边,上前部气囊区y位 于驾乘人员胸部周边。
[0174] 在图23中,表示在夹缝115内形成的前后方向通气部部112。图23(a)表示的是 夹缝115关闭后的状态;图23(b)表示的是打开后的状态。夹缝115通过设置从车内侧板 105b和车辆外侧板105a的车辆前方一侧端边105w开始,与第4接合Sa4相交的切口来形 成。
[0175] 夹缝115在侧气囊103从折叠状态展开膨胀的过程中,并没有向第4接合Sa4的 位置施加较强的拉力时,容易打开;施加有较强的拉力时,就会关闭。例如,上后部气囊区Z 在展开的过程中打开,展开膨胀基本完成后就会关闭。此外,通过侧气囊承托驾乘人员而产 生了沿第4接合Sa4更为强大的拉力时,就会打开。夹缝115打开后,充气气体从上后部气 囊区Z向上前部气囊区Y流入。
[0176] 接着,针对与第2实施方式相关的车辆用侧气囊装置101的作用,参照图24进行 说明。图24所示的图表,横轴表示的是时间;纵轴表示的是内部压力。Pa表示下部气囊区 X的内部压力变化,Qa表示上后部气囊区Z的内部压力变化。Ra表示上前部气囊区Y的内 部压力变化。
[0177] 充气气体开始流入侧气囊103内部后,由于充气器104的气体喷出孔104a被设定 在下部气囊区X侧,因此,下部气囊区X的内部压力会瞬时增高,并达到峰值。充气气体也 会通过充气器安装管111,流入到上后部气囊区Z。
[0178] 上后部气囊区Z的内部压力,在与下部气囊区X基本相同的时间内,达到峰值。但 是,内部压力与下部气囊区X相比,更为缓慢地上升。流入到上后部气囊区Z后的充气气体 通过已经打开了的前后方向通气部部112,流入到上前部气囊区Y。上前部气囊区Y的内部 压力也在与下部气囊区X基本相同的时间内,达到峰值。但是,内部压力与上后部气囊区Z 相比,更为缓慢地上升。上后部气囊区Z的内部压力上升,即使是采用充气气体向上前部气 囊区Y流出的方式,也能抑制在较低水平。
[0179] 侧气囊103在这些区域X至Z的内部压力达到峰值后的时间点上,会发挥出最大 的驾乘人员保护性能。之后,充气气体从侧气囊103内所形成的气体释放部(未图示)被 慢慢地释放出来,内部压力则下降下去。
[0180] 如同从这个图表所理解到的那样,备有3个囊区域X至Z的第2实施方式中所采用 的侧气囊103,可将承托驾乘人员腰部周边来进行保护的下部气囊区X的内部压力提升到 最高,承托驾乘人员肩部周边来进行保护的上后部气囊区Z的内部压力变为第二高的内部 压力,可将承托驾乘人员胸部周边来进行保护的上前部气囊区Y的内部压力调整到最低。 通过这种方式,可将针对驾乘人员身体各部位的最适合的内部压力设定到侧气囊103。由此 可提高驾乘人员保护性能。
[0181] 此外,侧气囊103承托驾乘人员后,可将3个区域X~Z的内部压力合适地进行调 整。例如,上后部气囊区Z承托驾乘人员的肩部后,该上后部气囊区Z的内部压力就会上升。 与此同时,前后方向通气部部112就会打开,上后部气囊区Z内部的充气气体向上前部气囊 区Y流入。通过这种方式,可将上前部气囊区Y的内部压力提高一点。可提高承托驾乘人 员胸部的缓冲垫的作用。
[0182] 将前后分隔部V和上下分隔部U,至少使用车辆外侧板105a、车内侧板105b来形 成。由于接合位置并不错综复杂,因此,可容易地制作侧气囊103,与此同时,可确保侧气囊 103具有所需的强度。
[0183] 例如,使用其他部件的分隔板,在侧气囊内部形成3个区域时,难以按所需的强度 来接合形成T字形的上下分隔部分和前后分隔部分的相交位置。
[0184] (情况 1)
[0185] 将形成前后分隔部分的其他的1枚分隔板与采用1枚的分隔板形成的上下分隔部 分接合起来的话,通过相交部分,在上后部气囊区和上前部气囊区之间,会出现泄漏。
[0186] (情况 2)
[0187] 采用1枚分隔板,将上前部气囊区围起来,形成前后分隔部分和上下分隔部分的 前方位置,对于这1枚分隔板,将其他的1枚分隔板接合起来,形成上下分隔部分的后方位 置时,通过相交部分,在上后部气囊区和下部气囊区之间,会出现泄漏。
[0188] (情况 3)
[0189] 采用1枚分隔板,将上后部气囊区围起来,形成前后分隔部分和上下分隔部分的 后方位置,对于这1枚分隔板,将其他的1枚分隔板连接起来,形成上下分隔部分的前方位 置时,通过相交部分,在上前部气囊区和下部气囊区之间
当前第5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