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79903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车身构造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车身构造,能够进一步提高后底板隔板以及该后底板隔板周围的车身整体的刚性。车身(11)具有:底面板(23);从该底面板的后端立起的后底板隔板(25);从该后底板隔板的上端向后方延伸的行李箱底板(26);和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央通道(24)。该中央通道的后端部与后底板隔板接合。在该后底板隔板上,配置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隔板加强部件(60)。该隔板加强部件的至少车宽方向两端部(62、62)与该后底板隔板结合。该隔板加强部件的车宽中央部(61)与该中央通道接合。
【专利说明】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在前方的底面板和后方的行李箱底板之间具有后底板隔板的车身的 改良技术。 车身构造

【背景技术】
[0002] 在车辆中,具有由后底板隔板(rear panel bulk head)将车身后部的空间分隔的 车型。这样的车辆的车身例如由专利文献1?2所知。
[0003] 由专利文献1所知的车身中,前方的车室和后方的车室之间由后底板隔板分隔。 详细叙述的话,该车身具有从底面板的车身前后方向的中途立起的纵板状的后底板隔板。 该后底板隔板的上端向后方延伸而实现行李架(parcel shelf)的作用。在该后底板隔板 的上端的角落,接合有L字状截面的加强材料。该结果为,在上端的角落,形成有在车宽方 向上细长的闭合面状的加强部分。
[0004] 但是,虽然提高了后底板隔板的上端部的刚性,但是对于提高该后底板隔板周围 的车身整体的刚性,还有改良的余地。特别是,在该后底板隔板的整体高度较大的车型的情 况下,难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谋求该后底板隔板的刚性的提高。
[0005] 另一方面,由专利文献2所知的车身在后底板隔板的车身前后方向的中途上具有 横梁。该横梁通过向车宽方向延伸,而将底面板分隔为前半部和后半部。该横梁的下端与 底面板的上表面重合且接合。该横梁的上端部由加强部件加强。但是,在专利文献2中,仅 加强了横梁的上端部,因此,对于进一步提高包括该横梁的车身的刚性,还具有进一步改良 的余地。
[0006] 现有技术文献
[0007] 专利文献1 :日本实开平2-45884号公报
[0008] 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第4407713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9]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进一步提高后底板隔板、以及该后底板隔板周 围的车身整体的刚性的技术。
[0010]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提供一种车身构造,具有:底面板;从该底面板的后 端立起的后底板隔板;从该后底板隔板的上端向后方延伸的行李箱底板;和位于所述底面 板的车宽中央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央通道,该车身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中央通道 的后端部与所述后底板隔板接合,在该后底板隔板上,配置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隔板加强 部件,该隔板加强部件的至少车宽方向两端部与所述后底板隔板结合,该隔板加强部件的 车宽中央部与所述中央通道结合。
[0011] 如技术方案2所述,优选为,车身构造还具有接合部加强部件,其用于加强所述后 底板隔板与所述中央通道的后端部之间的接合部分,所述隔板加强部件的车宽中央部相对 于所述中央通道的结合构造,是将接合部加强部件夹在该车宽中央部与所述中央通道之间 的结构。
[0012] 如技术方案3所述,优选为,所述后底板隔板中的、至少结合有所述隔板加强部件 的车宽方向两端部的部分,在车宽方向范围内凹陷。
[0013] 如技术方案4所述,优选为,所述后底板隔板包含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所述隔 板加强部件相对于所述后底板隔板的结合部分位于所述横梁的部位。
[0014] 发明效果
[0015] 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中央通道的后端部与从底面板的后端立起的后底板隔板 接合。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隔板加强部件,将两端部与该后底板隔板结合,并且,将车宽中央 部与中央通道接合。即,中央通道除了将后端部与后底板隔板直接地接合之外,还由隔板加 强部件与后底板隔板的车宽方向两侧结合。后底板隔板的车宽方向两侧经由隔板加强部 件,而由车宽中央部的中央通道支承。
[0016] 因此,后底板隔板即使在整体高度较大且具有宽阔面积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车 身前后方向的弯曲刚性、上下方向的弯曲刚性、以及扭转刚性。而且,由于将中央通道和后 底板隔板的车宽方向两侧这三点,由隔板加强部件结合,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该后底板隔 板周围的车身整体的刚性。
[0017] 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后底板隔板与中央通道的后端部之间的接合部分,由接 合部加强部件加强。即,除了中央通道的后端部与后底板隔板直接地接合之外,将该接合部 分由接合部加强部件加强。因此,能够将后底板隔板与中央通道的后端部更加牢固地接合。 而且,隔板加强部件的车宽中央部经由接合部加强部件而与中央通道接合。因此,中央通道 能够经由接合部加强部件以及隔板加强部件,更充分地支承后底板隔板的车宽方向两侧。 该结果为,能够进一步提高后底板隔板的刚性以及车身整体的刚性。
[0018] 在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后底板隔板25中的、至少结合有隔板加强部件的车宽方 向两端部的部分,在车宽方向范围内凹陷。后底板隔板通过在车宽方向范围内设有凹陷,而 能够提高刚性。而且,能够将隔板加强部件相对于后底板隔板牢固地结合。
[0019] 在技术方案4的发明中,后底板隔板包含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隔板加强部件 相对于后底板隔板的结合部分位于横梁的部位。后底板隔板中的具有横梁的部分的刚性较 高。通过在刚性较高的部分上结合隔板加强部件,能够将后底板隔板充分地支承。该结果 为,能够进一步提高后底板隔板的刚性以及车身整体的刚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 图1是从车室内观察到的本发明的车身的后半部的立体图。
[0021] 图2是将图1所示的接合部加强部件以及隔板加强部件拆卸后的车身的立体图。
[0022] 图3是沿图1的3-3的截面周围的立体图。
[0023] 图4是图3的向视线4方向的剖视图。
[0024] 图5是沿图1的5-5的截面周围的立体图。
[0025] 图6是图5的向视线6方向的剖视图。
[0026] 图7是图3所示的接合部加强部件以及隔板加强部件的立体图。
[0027] 图8是从后下方观察到的图7所示的接合部加强部件以及隔板加强部件的立体 图。
[0028] 图9是在图1所示的中央通道的后端部以及后底板隔板上配置有后部座椅的结构 的俯视图。
[0029] 附图标记说明
[0030] 10 · · ·车辆、
[0031] 11 · · ·车身、
[0032] 23 ···底面板、
[0033] 25 · · ·后底板隔板、
[0034] 26 · · ·行李箱底板、
[0035] 24 · · ·中央通道、
[0036] 24a · · ·后端部、
[0037] 34· ··后底板隔板与中央通道的后端部之间的接合部分、
[0038] 41 ···横梁、
[0039] 50 ···接合部加强部件、
[0040] 52a ···结合有隔板加强部件的车宽方向两端部的部分(顶板侧凹部)、
[0041] 60 ···隔板加强部件、
[0042] 61 ···车宽方向两端部、
[0043] 62 · · ·车宽中央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44] 以下,基于【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
[0045] 基于【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实施例的车身后部构造。此外,"前"、"后"、"左"、"右"、"上"、"下"遵 循从驾驶者观察的方向,Fr表示前侧,Rr表示后侧,Le表示左侧,Ri表示右侧,CL表示车 宽中心线。
[0046] 如图1以及图2所示,乘用车等车辆10的车身11由承载式车身(monocoque body) 构成,相对于从车辆10的车宽方向的中心通过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车宽中心线CL,以 实质上左右对称形而形成。该车辆10在车室12中,例如在前后具有三排座椅(前部座椅、 中央部座椅、和后部座椅)。
[0047] 该车身11在后半部分的下部包含:左右的侧梁21、21 ;左右的后侧车架22、22 ;底 面板23 ;和中央通道24。
[0048] 左右的侧梁21、21位于车身11的前后方向中央部且车宽方向两侧,并沿车身前后 方向延伸。左右的后侧车架22、22从该左右的侧梁21、21的后端向后方延伸。即,左右的 后侧车架22、22位于车身11的后部的车宽方向两侧,并沿车身沿前后方向延伸。
[0049] 底面板23铺设于左右的侧梁21、21之间,形成车室12的下表面。中央通道24位 于底面板23的车宽中央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从车身前方观察而形成为大致倒U字状。 该中央通道24是与底面板23 -体形成的结构、或者将通过其他部件形成的部件与底面板 23接合的结构。
[0050] 再参照图3以及图4进行说明,则车身11还包含:从底面板23的后端立起的后底 板隔板25 ;和从该后底板隔板的上端向后方延伸的行李箱底板26。该行李箱底板26铺设 在左右的后侧车架22、22之间,并形成行李室27的下表面。
[0051] 由于行李箱底板26的高度比底面板23高,所以为了沿前后弥补高度差(层差)的 量,而具有该后底板隔板25(隔壁25)。该后底板隔板25相对于底面板23形成大概直角的 纵板状,并铺设在左右的侧梁21、21的后端部间,或者左右的后侧车架22、22的前端部间。
[0052] 在后底板隔板25上,形成有下部凸缘31和上部凸缘32。该下部凸缘31从后底板 隔板25的下端向车身前方延伸,并与底面板23的后端部(参照图3)接合。该上部凸缘32 从后底板隔板25的上端向车身后方延伸,并与行李箱底板26的前端部接合。
[0053] 后底板隔板25包含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41。该横梁41位于后底板隔板25的 上端部,架设且接合在左右的侧梁21、21的后端部间,或者左右的后侧车架22、22的前端部 间。
[0054] 该横梁41是通过使后底板隔板25的上端部、和位于该上端部的后表面上的大致 倒L字状的加强件42的组合构造,以从侧面观察车身11时为大致矩形的封闭截面形成的。 艮P,该横梁41是后底板隔板25的后表面25a和上部凸缘32、和倒L字状的加强件42的组 合构造。
[0055] 如图3、图5以及图6所不,在该后底板隔板25上,接合有上述中央通道24的后端 部24a。更详细地叙述的话,该后端部24a的高度(上端面的高度)比横梁41低。即,该后 端部24a比后底板隔板25的上端低。
[0056] 后底板隔板25的下部凸缘31,具有车宽中央部分与中央通道24的截面形状配合 的形状,从车身前方观察而形成大致倒U字状。,中央通道24的后端部24a相对于该下部凸 缘31嵌合且接合。该结果为,中央通道24的后端部24a与后底板隔板25的前表面25b接 合。将接合有中央通道24的后端部24a与后底板隔板25的部分34称为"接合部分34"。
[0057] 该接合部分34由接合部加强部件50加强。参照图7以及图8说明的话,该接合 部加强部件50是将中央通道24的后端部24a的上部与后底板隔板25的上端部的前部接 合的部件,从车身侧方观察形成为大致三角形。该接合部加强部件50是从车身后方观察形 成为大致倒U字状截面的、板材的弯折成形品。
[0058] 更详细地叙述的话,该接合部加强部件50的构成包括:纵板状的左右的侧板51、 51 ;将该左右的侧板51、51的上端之间连接的平板状的顶板52 ;从该顶板52的下端向前方 延伸的下凸缘53 ;从该顶板52的上端向后方延伸的上凸缘54 ;和从该左右的侧板51、51的 后端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的左右的侧凸缘55、55。
[0059] 这样构成的该接合部加强部件50从上方覆盖在中央通道24的后端部24a上。而 且,在该后端部24a上接合有左右的侧板51、51与下凸缘53,并且,在后底板隔板25的上端 部上,接合有上凸缘54与左右的侧凸缘55、55。该结果为,该接合部加强部件50通过将中 央通道24的后端部24a的上部、和后底板隔板25的上端部的前部接合,而加强上述接合部 分34。
[0060] 如图2、图5以及图6所不,在该后底板隔板25的前表面25b的上端部,形成有凹 部35。将该凹部35称为"隔板侧凹部35"。该隔板侧凹部35位于横梁41的部分上,并在 车宽方向上细长地凹陷,从车身方向观察而形成为大致半圆状截面(参照图6)的加强筋。
[0061] 如图3所示,中央通道24的后端部24a与后底板隔板25,由隔板加强部件60加 强。在该后底板隔板25的上端部上,配置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隔板加强部件60。
[0062] 如图3与图7所示,该隔板加强部件60,是由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管件构成的,从车 身前方观察的整体形状以大致曲柄状形成。即,该隔板加强部件60是由正视下大致为U字 状的车宽中央部61、和从该车宽中央部61的左右上端向车宽方向外侧水平延伸的左右的 车宽方向两端部62、62构成的、管件的弯折成形品。
[0063] 该隔板加强部件60的至少车宽方向两端部62、62与后底板隔板25结合。上述隔 板侧凹部35 (参照图4),是后底板隔板25中的将隔板加强部件60结合的部分。如此,后 底板隔板中的至少结合有隔板加强部件60的车宽方向两端部62、62的部分,在车宽方向范 围内凹陷(形成了隔板侧凹部35 )。
[0064] 更加详细地叙述的话,隔板加强部件60的车宽方向两端部62、62位于隔板侧凹部 35,并通过金属制的大致心形截面的左右的箍环(band)63、63而与后底板隔板25的前表面 结合。左右的箍环63、63相对于该后底板隔板25的接合构造例如是点焊。
[0065] 另一方面,该隔板加强部件60的车宽中央部61与中央通道24结合。隔板加强部 件60的车宽中央部61相对于中央通道24的结合构造,是将接合部加强部件50夹在该车 宽中央部61与中央通道24之间的结构。
[0066] 更加详细地叙述的话,接合部加强部件50的顶板52的下部,在车宽方向范围内凹 陷(形成了图6所示的凹部52a)。将该凹部52a称为"顶板侧凹部52a"。隔板加强部件60 的车宽中央部61位于顶板侧凹部52a,通过金属制的大致心形状截面的左右的箍环65、65 而与接合部加强部件50的顶板52接合。左右的箍环65、65相对于该顶板52的接合构造 例如是点焊。
[0067] 如图9所示,后部座椅70位于后底板隔板25上并安装在车身11上。更加详细地 叙述的话,中央通道24的后端部24a与后底板隔板25之间的接合部分34、接合部加强部 件50、以及隔板加强部件60,通过后部座椅70从上方覆盖。因此,从乘员难以视觉确认到 接合部分34、接合部加强部件50、和隔板加强部件60。因此,车室12内的外观性较好。
[0068] 总结上述结构如下。
[0069] 如图1以及图2所不,中央通道24的后端部24a与从底面板23的后端立起的后 底板隔板25接合。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隔板加强部件60将两端部25c、25c与该后底板隔板 25结合,并且,将车宽中央部61与中央通道24接合。
[0070] 在此,两端部25c、25c是中央通道24与后底板隔板25的车宽方向两端之间的部 分。在提高了后底板隔板25自身、和该后底板隔板25周围的车身11整体这双方的刚性的 基础上,该两端部25c、25c的位置优选位于中央通道24和后底板隔板25的车宽方向两端 之间的中间或者其附近。
[0071] 如此,中央通道24除了将后端部24a与后底板隔板25之间接合之外,还由隔板加 强部件60与后底板隔板25的车宽方向两侧结合。后底板隔板25的车宽方向两侧经由隔 板加强部件60,而通过车宽中央部的中央通道24支承。
[0072] 因此,后底板隔板25即使在整体高度较大且具有宽阔面积的情况下,也能提高车 身前后方向的弯曲刚性、上下方向的弯曲刚性、以及扭转刚性。而且,由于中央通道24与后 底板隔板25的车宽方向两侧这三点,由隔板加强部件60结合,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该后底 板隔板25周围的车身11整体的刚性。
[0073] 并且,后底板隔板25与中央通道24的后端部24a的接合部分34,由接合部加强 部件50加强。即,除了中央通道24的后端部24a与后底板隔板25直接地接合之外,将该 接合部分34由接合部加强部件50加强。因此,能够将后底板隔板25与中央通道24的后 端部24a更牢固地接合。而且,隔板加强部件60的车宽中央部61经由接合部加强部件50 而与中央通道24接合。因此,中央通道24能够经由接合部加强部件50以及隔板加强部件 60,而更充分地支承后底板隔板25的车宽方向两侧。该结果为,能够进一步提高后底板隔 板25的刚性以及车身11整体的刚性。
[0074] 并且后底板隔板25中的、至少结合有隔板加强部件60的车宽方向两端部62、62 的部分,在车宽方向范围内凹陷(形成隔板侧凹部35)。后底板隔板25通过在车宽方向范 围内设有凹陷,而提高刚性。而且,能够将隔板加强部件60相对于后底板隔板25牢固地结 合。
[0075] 并且,如图4所示,后底板隔板25包含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41。隔板加强部件 60相对于后底板隔板25的结合部分位于横梁41的部分上。后底板隔板25中的具有横梁 41的部分的刚性较高。通过在刚性较高的部分上结合隔板加强部件60,能够充分地支承后 底板隔板25。该结果为,能够进一步提高后底板隔板25的刚性以及车身11整体的刚性。
[0076] 工业实用性
[0077] 本发明的车身后部构造适用于在前方的底面板23与后方的行李箱底板26之间具 有后底板隔板25的车身11中。
【权利要求】
1. 一种车身构造,具有:底面板;从该底面板的后端立起的后底板隔板;从该后底板隔 板的上端向后方延伸的行李箱底板;和位于所述底面板的车宽中央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 的中央通道,该车身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通道的后端部与所述后底板隔板接合, 在该后底板隔板上,配置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隔板加强部件, 该隔板加强部件的至少车宽方向两端部与所述后底板隔板结合, 该隔板加强部件的车宽中央部与所述中央通道接合。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还具有接合部加强部件,其用于加强 所述后底板隔板与所述中央通道的后端部之间的接合部分, 所述隔板加强部件的车宽中央部相对于所述中央通道的结合构造,是将接合部加强部 件夹在该车宽中央部与所述中央通道之间的结构。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底板隔板中的、至少结合有所 述隔板加强部件的车宽方向两端部的部分,在车宽方向范围内凹陷。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底板隔板包含沿车宽方向延 伸的横梁, 所述隔板加强部件相对于所述后底板隔板的结合部分,位于所述横梁的部位。
【文档编号】B62D23/00GK104108424SQ201410139300
【公开日】2014年10月22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9日 优先权日:2013年4月17日
【发明者】柱山直树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