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30659发布日期:2021-01-15 11:29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一种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接插件一般包括塑胶本体及埋设于塑胶本体内的五金件,五金件一般通过金属板冲压形成,五金件具有凸出部,塑胶本体一般通过注塑形成。在注塑过程中,一般先将五金件放置在注塑模具里并对五金件进行定位,通过注塑形成塑胶本体,五金件埋设于塑胶本体内,凸出部位于塑胶本体外。由于注塑模具对五金件的精确定位,凸出部嵌在注塑模具内,将注塑完成的接插件移出注塑模具则比较困难。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的注塑模具。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新的注塑模具,使得注塑件容易从注塑模具内移出。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注塑模具,所述注塑模具包括上模仁、下模仁、压板、两个铲机块、第一滑块、两个弹性件、内模镶件、第二滑块,所述下模仁设有收容腔,所述压板固定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压板具有端子定位槽,所述压板包括宽部与窄部,所述窄部的两侧形成两个收容空间,所述第一滑块包括中间部及位于所述中间部两侧的两个侧部,所述中间部位于所述窄部下侧,两个所述侧部分别容置于两个所述收容空间内,两个所述铲机块分别插设于两个所述收容空间并与对应的所述侧部配合,所述铲机块向上延伸出所述收容空间,两个所述弹性件分别抵接于两个所述侧部,所述弹性件与所述铲机块位于所述侧部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滑块与所述内模镶件均抵接于所述中间部,所述内模镶件位于所述第二滑块下侧且抵接于所述第二滑块。

进一步的,所述内模镶件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端子收容槽,所述第二滑块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二端子收容槽,所述第一端子收容槽与所述第二端子收容槽沿上下方向对齐。

进一步的,所述中间部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三端子收容槽,所述第三端子收容槽与所述第一端子收容槽沿水平方向配合,所述第三端子收容槽与所述第二端子收容槽沿水平方向配合,所述第一端子收容槽、所述第二端子收容槽及所述第三端子收容槽共同形成端子收容空间。

进一步的,所述侧部设有第一倾斜面,所述铲机块设有第二倾斜面,所述第一倾斜面与所述第二倾斜面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铲机块在插入所述收容空间的过程中抵推所述侧部,在所述第二倾斜面与所述第一倾斜面完全配合后,所述第三端子收容槽与所述第一端子收容槽沿水平方向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铲机块在移出所述收容空间的过程中,所述第二倾斜面脱离所述第一倾斜面,所述弹性件抵推所述侧部,所述第三端子收容槽与所述第一端子收容槽脱离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滑块可沿水平方向移动,在所述第二滑块移动直至抵接于所述窄部后,所述第二端子收容槽与所述第一端子收容槽沿上下方向对齐。

进一步的,所述端子定位槽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端子定位槽用于容置端子的水平部,所述端子收容空间用于收容端子的竖直部。

进一步的,所述上模仁与所述下模仁合模后,所述铲机块容置于所述上模仁与所述下模仁。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件为波珠螺丝。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注塑模具采用第一滑块与第二滑块,在注塑成型时,利用第一滑块与第二滑块对端子进行定位,在注塑完成后,移动第一滑块与第二滑块,使得注塑件容易从注塑模具中取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注塑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注塑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注塑模具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注塑模具(放置有导电端子)去除上模仁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注塑模具(放置有导电端子)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注塑模具(放置有导电端子)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所示注塑模具(放置有导电端子)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注塑模具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7所示注塑模具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一种注塑件10,其包括塑胶本体11及埋设于塑胶本体11的五个导电端子12,五个导电端子12沿水平方向依次排列。每个导电端子12包括水平部121与竖直部122,水平部121沿前后方向延伸,竖直部122自水平部121的后端向下延伸形成,水平部121与竖直部122垂直设置。导电端子12还包括自竖直部122两侧凸出的两个凸出部123,两个凸出部123位于竖直部122的前后两侧,两个凸出部123在前后方向上对称设置。两个凸出部123位于塑胶本体11外。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导电端子12的竖直部122包括两个凸出部123,且两个凸出部123在前后方向上对称设置,在其它实施例中,每个导电端子12的竖直部122的凸出部123的数量与位置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

结合图3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一种注塑模具20,其包括上模仁21、下模仁22及安装于下模仁22的压板23、两个铲机块24、第一滑块25、两个弹性件26、内模镶件27、第二滑块28。下模仁22具有收容腔,压板23固定于收容腔内,压板23具有用于定位导电端子12的端子定位槽。压板23大致呈t字型,其包括宽部231与窄部232,窄部232位于宽部231后侧,窄部232的两侧形成两个收容空间。第一滑块25包括中间部251及位于中间部251两侧的两个侧部252,第一滑块25安装于下模仁22,中间部251位于窄部232下侧且自下向上抵接于窄部232的下表面,两个侧部252分别容置于两个收容空间内,窄部232的后表面与第一滑块25的后表面齐平。两个铲机块24分别安装于两个收容空间内,具体的,铲机块24安装于压板23的宽部231与第一滑块25的侧部252之间,铲机块24向上延伸出收容空间。两个弹性件26安装于下模仁22内,两个弹性件26分别自后向前抵接于第一滑块25的两个侧部252的后表面。第二滑块28安装于下模仁22且自后向前抵接于窄部232的后表面与中间部251的后表面。内模镶件27安装于下模仁22且自后向前抵接于中间部251的后表面,且内模镶件27位于第二滑块28下侧且自下向上抵接于第二滑块28的下表面。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26为波珠螺丝,在其它实施例中,弹性件26也可为其它元件,具体根据实际需求设置。

内模镶件27设有自其前表面向后凹陷形成的五个第一端子收容槽271,第二滑块28设有自其前表面向后凹陷形成的五个第二端子收容槽281,第一滑块25的中间部251设有自其后表面向前凹陷形成的五个第三端子收容槽253,第一端子收容槽271、第二端子收容槽281及第三端子收容槽253均沿上下方向延伸。当内模镶件27与第二滑块28均自后向前抵接于第一滑块25的后表面时,五个第一端子收容槽271与五个第二端子收容槽281沿上下方向一一贯通对齐,五个第一端子收容槽271与五个第三端子收容槽253沿前后方向一一对齐配合,五个第二端子收容槽281与五个第三端子收容槽253沿前后方向一一对齐配合,因此,五个第一端子收容槽271、五个第二端子收容槽281及五个第三端子收容槽253共同形成用于收容五个导电端子12的竖直部122的端子收容空间,竖直部122的凸出部123位于端子收容空间内。

第一滑块25的两个侧部252的前表面均为平滑的第一倾斜面254,与侧部25的前表面配合的铲机块24的后表面为平滑的第二倾斜面241,第一倾斜面254与第二倾斜面241的设置,便于铲机块24插入收容空间并与第一滑块25的侧部252的前表面配合,铲机块24在插入的过程中向后抵推第一滑块25的侧部252,当铲机块24的第二倾斜面241与第一滑块25的侧部252的第一倾斜面254完全配合后,第一滑块25的后表面与压板23的窄部232的后表面齐平。同样的,第一倾斜面254与第二倾斜面241的设置,便于铲机块24从收容空间移出并与第一滑块25的侧部252的前表面脱离,在铲机块24移出收容空间的过程中,第一滑块25的侧部252在弹性件26的抵推下向前移动。由于第一滑块25的两个侧部252同时在弹性件26的抵推下向前移动,则整个第一滑块25会向前移动。

以下简单阐述一下注塑件10的成型方法:(1)将五个导电端子12的水平部121依次容置于压板23的端子定位槽内,此时,导电端子12的竖直部122的后侧的凸出部123的一部分容置于内模镶件27的第一端子收容槽271内;(2)第二滑块28向前移动直至第二滑块28自后向前抵接于窄部232的后表面,此时,导电端子12的竖直部122的后侧的凸出部123的另一部分容置于第二滑块28的第二端子收容槽281内;(3)将铲机块24插入收容空间,第一滑块25在铲机块24的抵推下向后移动,直至第一滑块25的后表面抵接于第二滑块28的前表面与内模镶件27的前表面,此时导电端子12的竖直部122的前侧的凸出部123容置于第一滑块25的中间部251的第三端子收容槽253内;(4)将上模仁21与下模仁22合模,向上模仁21与下模仁22构成的型腔内注塑,形成注塑件10。

以下简单阐述一下注塑件10脱离注塑模具20的方法:(1)将上模仁21移除;(2)将两个铲机块24自下向上移出收容空间,第一滑块25的两个侧部252在弹性件26的抵推下向前移动,此时,导电端子12的竖直部122的前侧的凸出部123脱离第一滑块25的中间部251的第三端子收容槽253;(3)向后移动第二滑块28,此时,导电端子12的竖直部122的后侧的凸出部123脱离第二滑块28的第二端子收容槽281;(4)从注塑模具20内取出注塑件10。

本实用新型的注塑模具采用第一滑块25与第二滑块28,在注塑成型时,利用第一滑块25与第二滑块28对导电端子12进行定位,在注塑完成后,移动第一滑块25与第二滑块28,使得注塑件10容易从注塑模具20中取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