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车及移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79104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台车及移栽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台车及具备台车的移栽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已知农用液状材料供给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记载的装置将液状材料的收容箱、对收容箱内的液状材料进行压送的泵以及向作物进行喷雾的喷雾装置搭载在行驶台车上。

而且,现有技术中,已知能够安装多路作业机的具有履带牵引式行驶装置及载台的田间行驶搬运车(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实用新型专利注册第259952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5303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专利文献1记载的装置,并没有设想用来将收容箱内的水向具备灌水装置的其它作业车辆(移栽机等)进行供给。如果把专利文献1的装置的收容箱内的水向其它作业车辆(移栽机等)的灌水装置供给,那么,就要从泵将软管延伸出来与灌水装置连接。但是,专利文献1的装置不具备用来固定软管的延伸设置方向进行支撑的结构。为此,将搭载在行驶台车上的收容箱和搭载在作业车辆(移栽机等)上的灌水装置连接的软管会垂在地面上,妨碍行驶台车、作业车辆的行驶。

而且,专利文献1记载的装置单独用来进行灌水、药液的散布, 并非设想与移栽机一起使用。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装置,无法连续进行将苗栽植在田垄中,对栽植的苗进行供水这样的栽植和灌水作业。另外,在把灌水装置搭载在向田垄栽植苗的移栽机上的情况下,由于可搭载在移栽机上的供水箱的容量有限,因而难以增加灌水量。

而且,专利文献2记载的田间行驶搬运车,由于在载台的前部安装多路作业机,所以,当作业者进行多层膜的敷设作业(多路作业)时,必须一边使田间行驶搬运车向后方(载台的后部侧)行驶一边进行作业。即,此田间行驶搬运车被构成为,在单单作为搬运车使用时使其向前方(载台的前部侧)行驶,在进行多路作业时使其向后方(载台的后部侧)行驶。为此,作业者在进行多路作业时必须一边后退一边使田间行驶搬运车行驶,作业性恶劣。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课题而提出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台车,该台车不仅能把供水箱内的水向具备灌水装置的其它作业车辆(移栽机等)供给,而且可以使用于该供给的软管不妨碍台车、作业车辆的行驶。

而且,不仅在作为搬运车进行使用的场合,而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进行向田垄敷设多层膜的多路作业时的作业性优异的台车。

进而,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备台车的移栽装置,该移栽装置可以连续进行苗的栽植和灌水作业,并且还能增加灌水量,作业效率优异。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样式涉及的台车,具有载台、对上述载台进行支撑且能行驶的行驶装置、搭载在上述载台上,对上述行驶装置进行驱动的原动机、搭载在上述载台上,储存水的供水箱、搭载在上述载台上,从上述供水箱汲取水的泵、把从上述泵排出的水送往供给对象的供给软管、将水从上述供给对象返回上述供水箱的返回软管,以及确定上述供给软管及上述返回软管的延伸设置方向并对上述供给软管及上述返回软管进行支撑的软管支撑部件。

而且,本发明的一个样式涉及的台车,具有能搭载搭载物的载台、对上述载台进行支撑且能行驶的行驶装置、搭载在上述载台上,对上述行驶装置进行驱动的原动机,以及安装在上述载台的后部,敷设多层膜的多层膜敷设装置。

而且,本发明的一个样式涉及的移栽装置,具备:将苗栽植到田垄中的移栽机、装备在上述移栽机中用来向栽植的苗进行灌水的灌水装置、与上述移栽机随行的台车、搭载在上述台车上用来储存水的供水箱,以及用来将上述供水箱内的水向上述灌水装置进行供给的供给软管。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取得以下效果。

台车具备载台、行驶装置、原动机、供水箱、泵、供给软管、返回软管、软管支撑部件。为此,可以将供水箱内的水向具备灌水装置的其它作业车辆(移栽机等)顺畅地供给。而且,由于具备软管支撑部件,所以,可以使供给软管及返回软管不垂到地面而与其它作业车辆(移栽机等)的灌水装置相连。为此,供给软管及返回软管不会妨碍台车、移栽机等其它作业车辆的行驶。

而且,台车具备载台、行驶装置、原动机、多层膜敷设装置。为此,可以一边由行驶装置使台车前进,一边由安装在载台的后部的多层膜敷设装置进行多层膜的敷设作业。换言之,不需要在将搭载物搭载在载台上作为搬运车使用的场合和进行多路作业的场合切换台车的行进方向。为此,可以一边使台车前进而搬运搭载物(水箱等),一边同时进行多路作业,作业性优异。

而且,移栽装置具备移栽机、灌水装置、台车、供水箱、供给软管。为此,可以把搭载在台车上的供水箱内的水箱具备灌水装置的移栽机连续地供给,供其向苗灌水,作业效率优异。由此,可以连续地由移栽机进行苗的栽植以及灌水的作业。而且,通过在与移栽机随行的台车的载台上搭载供水箱,可以增加供水箱的容量,可增加灌水量。

附图说明

图1是台车的侧面图。

图2是台车的俯视图。

图3是将多层膜敷设装置拆下后的台车的俯视图。

图4是从右侧观察载台前部时的图。

图5是表示将软管支撑部件安装在载台上的状态的侧面图。

图6是图5的A-A截面图。

图7是图5的B-B截面图。

图8是图5的C-C截面图。

图9是表示将软管支撑部件安装在载台上的状态的局部俯视图。

图10是图9的椭圆内放大图,是图6的D-D截面图。

图11是表示将软管支撑部件安装在右侧的侧部框架上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将软管支撑部件安装在左侧的侧部框架上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将软管支撑部件安装在前部框架上并向右方延伸设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将软管支撑部件安装在前部框架上并向左方延伸设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收纳软管支撑部件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6是多层膜敷设装置的俯视图。

图17是表示使多层膜敷设装置朝上方退避后的状态的侧面图。

图18是移栽机的侧面图。

图19是移栽机的俯视图。

图20是机体的侧面图。

图21是移栽装置的侧面图。

图22是移栽装置的俯视图。

图23是移栽装置的另外形态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及图2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台车300的图,图1为侧面图、图2为俯视图。台车300具备载台301、行驶装置302、原动机303及多层膜敷设装置304。

以下,把图1、图2的箭头A1方向当作前方、把图1、图2的箭头B方向当作后方、把图2的箭头B1方向当作右方、把图2的箭头B2方向当作左方进行说明。而且,如图2所示,把作为与台车300的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水平方向K1当作载台宽度方向进行说明。而且,把从台车300的中央部朝向右部、或朝向左部的方向K2当作载台外方进行说明。换言之,载台外方,是指在载台宽度方向上从台车300离开的方向。把与载台外方相反的方向K3当作载台内方进行说明。换言之,载台内方,是指在载台宽度方向上接近台车300的方向。

如图1、图2所示,载台301被构成为,能够搭载后述的供水箱311、泵312等搭载物,俯视观察时被形成为矩形。如图3所示,载台301具有框架305和上部板306。

框架305为四棱筒状的部件,由钢材等高刚性材料形成。框架305具有侧部框架305SR、305SL、前部框架305F、后部框架305R、内侧框架305I。

侧部框架305SR配置在载台301的右部并朝前后方向延伸。侧部框架305SL配置在载台301的左部并朝前后方向延伸。前部框架305F配置在载台301的前部并朝载台宽度方向延伸。后部框架305R配置在载台301的后部并朝载台宽度方向延伸。

通过侧部框架305SR、305SL、前部框架305F及后部框架305R形成载台301的矩形的外框。在本实施方式中,侧部框架305SR、305SL的长度比前部框架305F及后部框架305R的长度大。为此,载台301的前后方向比载台宽度方向长。

内侧框架305I设置在载台301的外框的内侧,朝前后方向或载台宽度方向延伸。内侧框架305I将侧部框架305SR与侧部框架305SL 连结。进而,内侧框架305I将前部框架305F与后部框架305R连结。

如图1、图3及图4所示,在侧部框架305SR的右面、侧部框架305SL的左面及前部框架305F的前面设有用来安装后述的本体323的保持件325。而且,在侧部框架305SR的右面、侧部框架305SL的左面及前部框架305F的前面形成有环状的缘部,该缘部形成用来插入后述的销327的第1孔326。

以下,对于框架305,有时把靠近载台301的中心那侧的面称作框架内面,把与该框架内面相反侧的面,即从载台301的中心离开那侧的面称作框架外面。

保持件325由弯曲成L字状的金属板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件325设置在侧部框架305SR、305SL的靠前部位。而且,保持件325还设置在前部框架205F的靠右部位及靠左部位。

形成第1孔326的环状的缘部,设置在框架内面与框架外面的相向位置。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第1孔326的环状的缘部,设置在侧部框架305SR、305SL的靠前部位及靠后部位。而且,形成第1孔326的环状的缘部还设置在前部框架305F的载台宽度方向的中心附近。即,形成保持件325和第1孔326的环状的缘部,被设置在在前后方向或载台宽度方向上错开的位置。

如图1~图3所示,侧部框架305SR、305SL的后部从后部框架305R朝后方突出,在此突出部分安装有后述的支轴401。而且,如图1、图3及图4所示,在侧部框架305SR、305SL的前部的下面及后部的下面设有钩329。在钩329上可以挂住例如用来牵引台车300的绳索等。

上部板306固定在框架305的上部,形成载台301的上面。上部板306由多张薄板(在本实施方式中为5张金属薄板)构成,由螺栓(图示省大致)固定在框架305的上部。

如图2所示,载台301的上面具有第1区域301a、第2区域301b和第3区域301c。在第1区域301a搭载着供水箱311及泵312。在第2区域301b搭载着原动机303。在第3区域301无常设的搭载物。为 此,第3区域301可作为用来放置相应于作业种类所需要的物品的空间,有望提高作业性。

第1区域301a是由设置在载台301的靠前部位的4张上部板306的上面形成的区域。第2区域301b,是由设置在载台301的后部且靠左部位的内侧框架305I、侧部框架305SL形成的区域。此第2区域301b不被上部板306覆盖,俯视观察时露出内侧框架305I。在此露出的内侧框架305I上固定着原动机303。第3区域301c是由设置在载台301的后部且靠右部位的1张上部板306的上面形成的区域。

因此,在载台301的前部形成第1区域301a。在载台301的后部且左侧形成第2区域301b。在载台301的后部且右侧形成第3区域301b。

如图1所示,在载台301的下部设有转向架313。转向架313分别设置在载台301的右下部和左下部,在各转向架313上安装着行驶装置302。

行驶装置302能行驶并支撑载台301。行驶装置302分别设置在载台301的右侧和左侧。右侧的行驶装置302与左侧的行驶装置302的间隔(载台宽度方向的距离),被设定成能够跨过形成在农田上的田垄4的间隔。

如图1所示,行驶装置302为履带牵引式行驶装置,具有驱动链轮307、前侧的从动轮308F、后侧的从动轮308R、滚轮309、履带310。驱动链轮307被配置在前侧的从动轮308F与后侧的从动轮308R之间的上部且靠后部的位置。滚轮309在前侧的从动轮308F与后侧的从动轮308R之间设有多个。履带310为环形带状,卷挂在驱动链轮307、从动轮308F、308R及滚轮309上。驱动链轮307通过固定在载台301的上部的原动机303的驱动绕横轴旋转。由此,履带310沿周向循环,使台车300前进或后退。另外,行驶装置302也可以是车轮型的行驶装置。

原动机303用来驱动行驶装置302,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发动机。原动机303通过未图示的动力传递机构与行驶装置302相连。如图2 所示,原动机303搭载在载台301的第2区域301b。具体来说,原动机303配置在载台301的宽度方向的靠一侧方(靠左侧)且靠后方的位置,固定在内侧框架305I的上部。

如图1、图2所示,原动机303配置在盖子314的内部。盖子314为下方开放的大致长方体状,将原动机303的上方、侧方及后方覆盖。在盖子314的上面的后部靠右部位的位置安装着把手315。把手315是作业者使台车300移动时把持的部分,如图2所示,位于从载台301的宽度方向中心C1朝一侧方侧(左侧)错开的位置。由此,作业者可以一边朝前方把持着把手315一边在台车300的后方的一侧方侧(左方侧)行走,作业性优异。

如图1、图2所示,在盖子314的后部靠左部位的位置设置多根操作杆316。操作杆316位于从供水箱311的宽度方向中心C3朝一侧方侧(左侧)错开的位置。多根操作杆316从盖子314的上面的后部靠左部位的位置向上方突出。操作杆316是对行驶装置302进行操作的杆,具有行驶离合器杆316A、侧离合器杆316B,316C及制动杆316D。行驶离合器杆316A是用来把对原动机303的行驶装置302的传动接通或断开的杆。侧离合器杆316B是用来使右侧的行驶装置302的驱动停止而改变台车300的朝向的对右转向离合器进行操作的杆。侧离合器杆316C是用来使左侧的行驶装置302的驱动停止而改变台车300的朝向的对左转向离合器进行操作的杆。制动杆316D是切换制动(图示省大致)的通断的杆。

如上所述,原动机303设置在载台301的宽度方向的靠一侧的位置,通过把操作杆316从覆盖原动机303的盖子314突出地设置,从而,作业者可以一边在载台301的后部侧方行走一边对从盖子314突出的操作杆316进行操作,操作性优异。

如图2所示,操作杆316位于载台301的宽度方向的靠一侧方(左侧方)的位置,位于把手315的一侧方侧(左侧)。而且,操作杆316位于从多层膜敷设装置304的宽度方向中心C2朝一侧方侧(左侧)错开的位置。另外,载台301的宽度方向中心C1与多层膜敷设装置 304的宽度方向中心C2在载台宽度方向上处于同一直线上。由此,作业者可以朝着前方,一边在台车300后方的多层膜敷设装置304的一侧方侧(左方侧)行走,一边不受多层膜敷设装置304妨碍地操作操作杆316,因此作业性优异。

供水箱311是储存用来对灌水装置18进行供水的水的箱,该灌水装置18对栽植在田垄中的苗灌水。灌水装置18设置在后述的移栽机1上。由此,可以从搭载在台车300上的供水箱311朝灌水装置供水,从该灌水装置对苗灌水。而且,由于可以在与灌水装置不同的另外的台车的载台上确保箱的设置场所,所以,可以使箱的容量大,在需要灌水量多的情况下也适用。

如图1、图2所示,供水箱311在载台301上的前部搭载在载台301的宽度方向中心附近。另外,供水箱311的宽度方向中心C3位于从载台301的宽度方向中心C1在载台宽度方向上朝与原动机303的盖子314相反侧(右方)错开的位置。由此,当作业者一边在台车300的后方行走一边操作操作杆316时,可以放置前方的视界被供水箱311遮挡。

如图2、图4所示,供水箱311通过多根(本实施方式中为2根)绑带317固定在载台301上。绑带317具有带状体317A、卡止件317B和长度调整件317C。卡止件317B由安装在带状体317A的两端部的大致J字状的钩构成。长度调整件317C是与供水箱311的大小相一致地调整带状体317A的长度的部件。

如图2~图4所示,在载台301设有用来将绑带317的卡止件317B卡止的卡止部318。卡止部318有四方环状的金属件构成,分别设置在载台301的第1区域301a的前方和后方。前方的卡止部318固定在前部框架305F上,后方的卡止部318固定在内侧框架305I上。

如图2、图4所示,将绑带317的一个卡止件317B与前方的卡止部318卡止,将绑带317从供水箱311的前方跨到后方,并将绑带317的另一个卡止件317B与前方的卡止部318卡止,从而,将供水箱311可靠地固定在载台301上。

泵312是从供水箱311汲取水的泵,由原动机303驱动。如图1、图2所示,泵312与原动机303沿前后方向排列配置。具体来说,泵312配置在原动机303的前方。由此,可以有效利用原动机303的前方空间,并且与把共水箱311配置在原动机303的前方情形相比可以确保视界良好。

泵312与供水箱311沿载台宽度方向排列配置。具体来说,泵312配置在供水箱311的左方。由此,可以缩短将供水箱311与泵312相连的软管的长度,并且可以缩短载台301的前后长度。而且,可以有效利用供水箱311的侧方空间。

如图1所示,用来向该泵汲取水的汲取软管319与泵312的吸入口相连。用来从该泵供给水的供给软管320与泵312的排出口相连。

如图5所示,汲取软管319与供水箱311相连。在此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汲取软管319的端部进入供水箱311的内部,从而将该汲取软管319与供水箱311相连。另外,汲取软管319与供水箱311的连接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在供水箱311上设置把水朝外部排出的排出部,将该排出部与汲取软管319相连。

而且,供水箱311经返回软管321与灌水箱193相连。在此实施方式中,通过使返回软管321的端部进入供水箱311的内部,从而将该返回软管321与供水箱311相连。另外,返回软管321与供水箱311的连接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在供水箱311上设置装入水的供水部,将该供水部与返回软管321相连。

而且,供给软管320与储存在供水箱311中的水的供给对象相连。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给对象为灌水装置18的灌水箱193。另外,对于灌水装置18及灌水箱193的结构在后文中进行说明。

由此,储存在供水箱311中的水通过泵312的驱动经汲取软管319被汲取,经供给软管320送到灌水箱193。而且,在灌水装置18中未被使用的剩余水,经返回软管321返回到供水箱311。

另外,泵312,也可以不用做从供水箱311汲取水的泵,而是用作从与供水箱311不同的另外的水源(例如用水路、池子、河流等) 汲取水的水源用泵。在把泵312用作水源用泵的场合,只要将汲取软管319的一端部与泵312的吸入口相连,将另一端部配置在另外的水源中即可。而且,也可以把与泵312不同的另外的泵搭载在载台301上,把该另外的泵用作水源用泵。在此情况下,可以将水源用泵与供水箱311由未图示的另外的软管(补给软管)相连,把从另外的水源汲取的水经补给软管引导而补给到供水箱311。根据此结构,可以从河川、池子等朝水源供水箱311补给水,即使需要大量灌也可以应对。

如图5~图10所示,供给软管320及返回软管321由软管支撑部件322支撑。软管支撑部件322对供给软管320及返回软管321进行支撑并确定其延伸设置方向。

软管支撑部件323沿载台301的框架305安装。软管支撑部件323的安装位置可以相应于供给软管320及返回软管321的延伸设置方向进行选择。延伸设置方向根据具备灌水装置的其它作业车辆(本实施方式的场合为移栽机1)与台车300的位置关系决定。例如,在移栽机1位于台车300的前方的情况下,延伸设置方向为前方。在移栽机1位于台车300的右方的情况下,延伸设置方向为右方。在移栽机1位于台车300的左方的情况下,延伸设置方向为左方。即,软管支撑部件323能够改变成朝载台301的前方伸出的第1形态,和朝载台302的左方或右方伸出的第2形态。由此,可以把供给软管320及返回软管321的延伸设置方向定为载台301的前方,或者,载台301的左方或右方。为此,不论在移栽机1位于台车300的前方的情况下,还是在移栽机1位于台车300的左方或右方的情况下,都可以在供给软管320及返回软管321不垂到地面的情况下对该作业车辆供给供水箱311内的水。

如图11、图12所示,在想把供给软管320及返回软管321朝台车300的前方延伸设置的情况下(第1形态的场合),软管支撑部件323沿侧部框架305SR或305SL安装。

如图11所示,在将软管支撑部件323沿右侧的侧部框架305SR的右面安装的状态下,该软管支撑部件323为从台车300的右侧的前 端部朝前方突出的状态。如图12所示,在将软管支撑部件323沿左侧的侧部框架305SR的左面安装的状态下,软管支撑部件323为从台车300的左侧的前端部朝前方突出的状态。至于软管支撑部件323是安装在侧部框架305SR上还是安装在305SL上,只要相应于移栽机1的位置、灌水箱193的供水口205的位置及朝向来决定即可。

如图13所示,在想将供给软管320及返回软管321朝台车300的右方延伸设置的场合(第2形态的场合),软管支撑部件323沿前部框架305F的前面安装。在此情况下,软管支撑部件323为从台车300的右端部朝右方突出状态。

如图14所示,在想将供给软管320及返回软管321朝台车300的左方延伸设置的场合(第2形态的场合),软管支撑部件323沿前部框架305F的前面安装。在此情况下,软管支撑部件323为从台车300的左端部朝左方突出的状态。

这样,由于载台301具有把设置在该载台301的侧部的软管支撑部件323支撑成第1形态的侧部框架305SR、305SL,和把设置在该载台301的前部的软管支撑部件323支撑成第2形态的前部框架305F,由此,可以把软管支撑部件323可靠地支撑成第1形态或第2形态。

如图5~图10所示,软管支撑部件322具有本体323和保持部件324。本体323由形成供给软管320及返回软管321所配置的软管配置部的部件构成。本体323被设置在侧部框架305SR、305SL或前部框架305F上的保持件325保持,通过销327进行固定。

如图6~图8所示,本体323例如为金属制的槽件,具有侧板部323a、上板部323b及下板部323c。侧板部323a沿框架外面(侧部框架305SR的右面、侧部框架305SL的左面或前部框架305F的前面)抵接。上板部323b自侧板部323a的上部朝着从框架外面离开的方向(以下,称作框架外方)伸出。下板部323c自侧板部323a的下部朝框架外方伸出。上板部323b与下板部323c相互平行。因此,通过侧板部323a、上板部323b及下板部323c形成软管配置部。

如图6、图7及图9所示,在侧板部323a上设置有筒状部323d 及第2孔323e。如图6、图10所示,筒状部323d自侧板部323a的上下方向的中间位置朝框架外方伸出。在筒状部323d的内面形成有阴螺纹,后述的螺栓328与该阴螺纹拧合。第2孔323e形成在侧板部323a的纵向的一端部。

下面,用图11~图14详细说明供给软管320及返回软管321的延伸设置方法(本体323的安装方法)。

如图11所示,在将供给软管320及返回软管321朝台车300的右侧的前方延伸设置的场合,将形成在本体323(侧板部323a)的一端部的第2孔323e与设置在侧部框架305SR的靠前部位的第1孔326对合,将销327插入该第1孔326及第2孔323e。而且,将本体323的一端部设置在设于侧部框架305SR的靠前部位的保持件325上。

而且,如图12所示,在将供给软管320及返回软管321朝台车300的左侧的前方延伸设置的场合,将本体323的第2孔323e与设置在侧部框架305SL的靠前部位的第1孔326对合,将销327插入该第1孔326及第2孔323e。而且,将本体323的一端部设置在被设于侧部框架305SL的靠前部位的保持件325上。

而且,如图13所示,在将供给软管320及返回软管321朝台车300的右方延伸设置的场合,将本体323的第2孔323e与设置在前部框架305F上的第1孔326对合,将销327插入该第1孔326及第2孔323e。而且,将本体323的一端部设置在被设于前部框架305F的靠右部位的保持件325上。

而且,如图14所示,在将供给软管320及返回软管321朝台车300的左方延伸设置的场合,将本体323的第2孔323e与设置在前部框架305F上的第1孔326对合,将销327插入该第1孔326及第2孔323e。而且,将本体323的一端部设置在被设于前部框架305F的靠左部位的保持件325上。

如上所述,可以把本体323沿着框架305的纵向的一部分进行安装。换言之,本体323无法沿框架305的全长进行安装。由此,即便不实用比框架305长的本体323,也可以将本体323从台车300大大 地突出。为此,即便是比较短的本体323,也可以良好地对供给软管320及返回软管321的延伸设置方向进行引导。

而且,如图5、图8所示,在将本体323保持于保持件325的状态下,如图7所示,通过将销327贯穿第2孔323e及第1孔326,可以将本体323沿框架外面简单固定。尤其是,第1孔326和保持件325设置在沿前后方向或载台宽度方向错开的位置。为此,本体323可以在该本体323的纵向上分离的2个点(保持件325和第1孔326)简单地保持。

那么,如图5、图6所示,保持部件324跨上板部323b的伸出端部和下板部323c的伸出端部进行设置。保持部件324由具有贯通孔324a的矩形的板构成,在本体323的纵向上隔开间隔设有多个。在贯通孔324a中插通螺栓328,该螺栓328与形成在筒状部323d的内面的阴螺纹拧合。由此,保持部件324相对于本体323被固定。

如图6、图10所示,供给软管320及返回软管321被配置在由本体323的上板部323b、下板部323c及侧板部323a形成的软管配置部,由保持部件324保持。为此,在将供给软管320及返回软管321配置在软管配置部的状态下,可以由保持部件324保持,能够可靠地保持。供给软管320及返回软管321在软管配置部夹着筒状部323d上下排列。由此,可以将供给软管320及返回软管321配置在载台301的近旁,而软管配置部不会朝载台301的前方或侧方大大地突出。

软管的保持,可以通过将保持部件324与供给软管320及返回软管321抵接,在该保持部件324的贯通孔324a中插通螺栓328,将该螺栓328与筒状部323d的阴螺纹拧合来进行。由此,可以将供给软管320及返回软管321紧凑地配置在载台301的近旁位置。配置在此本体323上的供给软管320及返回软管321被保持部件324保持。

在不使用软管支撑部件322时,如图15所示,将本体323沿框架305的全长进行安装。例如,在将本体323沿侧部框架305SR的右面安装的场合,使本体323的一端侧(形成第2孔323e那侧)位于侧部框架305SR的靠后部位。而且,将形成在侧部框架305SR的靠后部位 的第1孔326与第2孔323e对合,将销327插入第1孔326及第2孔323e。而且,使本体323的另一端侧(形成第2孔323e那侧的相反侧)位于侧部框架305SR的靠前部位。将本体323的另一端侧设置在被设于侧部框架305SL的右面的靠前部位的保持件325上。由此,可以将本体323沿侧部框架305SR的右面的全长进行安装。

另外,在将本体323沿侧部框架305SL的左面进行安装的场合,只要将上述「侧部框架305SR」换做「侧部框架305SL」,而且,将上述「右面」换做「左面」即可。

如上所述,通过将本体323沿框架305的全长安装,可以锁销本体323从框架305的突出长度。为此,在不使用软管支撑部件322时,可以防止软管支撑部件322对作业形成妨碍。而且,由于可以将软管支撑部件322在安装在载台301上的状态下进行保管,所以,省去了将软管支撑部件322置于台车300之外的场所进行包管的工夫。进而,在使用软管支撑部件322时,由于不需要将软管支撑部件322从另外的场所进行准备,所以作业性优异。

如上所述,在使用软管支撑部件322时(参照图11~图14),将销327插通到设置在靠前部位的第1孔326中。在不使用软管支撑部件322时(参照图15),将销327插通到设置在靠后部位部分的第1孔326中。即,由于第1孔326设置在侧部框架305SR、305SL的靠前部位及靠后部位,所以,在使用软管支撑部件322时和不使用软管支撑部件322时,可以改变伸出的程度。

如图1~图3所示,在载台301的后部设置支轴401。

支轴401具有载台宽度方向的轴心,分别设置在载台301的右侧后部和左侧后部。右侧的支轴401从右侧的侧部框架305SR的后端部朝左方延伸。左侧的支轴401从左侧的侧部框架305SL的后端部朝右方延伸。支轴401能绕载台宽度方向的轴心转动。

在支轴401经由连结部件404安装着工具杆400。连结部件404的一端部固定在支轴401的外面,朝下方延伸。在连结部件404的另一端部固定着工具杆400。

工具杆400为四棱筒状的部件,朝载台宽度方向延伸。工具杆400的一端部(右端部)固定在右侧的支轴401上,另一端部(左端部)与左侧的支轴401相连。由此,工具杆400以能绕支轴401的轴心旋转的方式被支撑着。

在侧部框架305SR、305SL的后端部设置垂下部件405。垂下部件405从侧部框架305SR、305SL朝下方延伸。如图1所示,垂下部件405和连结部件404通过作为施力部件403的气体减振器连结。施力部件403具有伸长方向上的加载力,在使工具杆400绕支轴401的轴心朝上方旋转时辅助所需的力。而且,当使工具杆400绕支轴401的轴心朝下方旋转时,可抑制其急遽下降。

如图1、图2所示,在工具杆400上安装多层膜敷设装置304。多层膜敷设装置304用来在通过后述的移栽机1进行了栽苗的农田的田垄4敷设多层膜MF。

如上所述,工具杆400以能绕支轴401的轴心旋转的方式受到支撑。为此,通过以支轴401为中心将工具杆400朝上方或下方旋转,可以改变多层膜敷设装置304的姿势。具体来说,在将工具杆400朝下方旋转后的状态下,多层膜敷设装置304成为敷设多层膜MF的第1姿势(参照图1)。另一方面,当把工具杆400朝上方旋转时,多层膜敷设装置304成为从第1姿势朝上方退避了的第2姿势(参照图17)。为此,当不进行多层膜的敷设作业时,可以将多层膜敷设装置304退避到第2姿势。由此,在台车300不进行多路作业而将其作为搬运车进行使用的情况下,多层膜敷设装置304不会碍事。

工具杆400在第1姿势时位于支轴401的下方,在第2姿势时位于支轴401的后方。由此,可以将多层膜敷设装置304可靠地朝上方退避。作为施力部件403的气体减振器在第1姿势时成为缩短了的状态,在第2姿势时成为伸长了的状态。

如图1、图2、图16所示,多层膜敷设装置304具有田垄成形器330、薄膜按压器390、覆土器410。如图16所示,多层膜敷设装置304通过第1安装部370及第2安装部380安装在工具杆400上。

田垄成形器330形成在适合对田垄的表面进行平整的高度,分别设置在载台301的右侧后方和左侧后方。即,田垄成形器330沿载台宽度方向隔开间隔设置了一对。

田垄成形器330具有田垄成形盘33。田垄成形盘331伴随台车300的移动一边与田垄的表面抵接一边移动,是用来排除田垄表面的多余的土的部件。

薄膜按压器390对所敷设的多层膜的载台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进行按压。薄膜按压器390分别设置在载台301的右侧后方和左侧后方。由此,可以沿着由一对田垄成形盘331成形的田垄的两缘,按压多层膜的侧缘进行敷设。覆土器410用来在由薄膜按压器390按压的多层膜的侧缘部盖上土,用土将该侧缘部覆盖。

如图1、图16所示的张紧辊342,用来对从后述的薄膜辊FR开卷的多层膜MF赋予张力。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张紧辊342沿载台宽度方向排列配置。

第1支撑轴343与张紧辊342的旋转轴方向平行,并朝右方及左方延伸。第1支撑轴343插通到薄膜辊FR的内部,对薄膜辊FR进行支撑并使其能旋转。第2支撑轴349朝载台内方延伸。第2支撑轴349的轴向在前后方向上与第1支撑轴343大体一致。

把多层膜MF卷成了卷状的薄膜辊FR,通过第1支撑轴343和第2支撑轴349进行支撑。

如图1所示,由通过上述结构构成的台车300,可以一边驱动行驶装置302沿田垄4移动,一边由田垄成形器330将田垄4的上面平整成形。而且,从薄膜辊FR将多层膜MF开卷到成形后的田垄4上,由薄膜按压器390按压该多层膜MF的侧缘,然后,可以在多层膜MF的侧缘盖上土。由此,可以在田垄4上良好地敷设多层膜MF。

台车300可以随着将苗栽植在田垄4上的移栽机1行驶进行使用。

通过使台车300与移栽机1随行使用,可以构成这样的移栽装置3,其在田垄上栽植苗之后,接着将多层膜MF敷设到田垄上。

图21~图23是表示移栽装置3的图。移栽装置3具备上述台车 300和移栽机1。

移栽机1是这样的移栽机,其跨形成在农田上的田垄4沿该田垄进行移动,同时,把烟草、蔬菜等被称作网眼盘成形苗(日文:セル成形苗)、土球苗(日文:ソイルブロック苗)、苗钵苗(日文:ポット苗)等的苗5以规定间隔进行栽植。

图18表示移栽机1的侧面图,图19表示移栽机1的俯视图。在以下对移栽机1的说明中,把图18、图19的箭头A1方向作为前方、把图18、图19的箭头A2方向作为后方、把图19的箭头B1方向作为左方、把图19的箭头B2方向作为右方进行说明。

如图18及19所示,移栽机1具备机体12、行驶装置13、栽植装置14、苗供给装置15、载苗台16、施肥装置17、灌水装置18。

如图18所示,在机体12的前部搭载作为原动机之一的发动机258,和燃料箱25。通过发动机258的动力驱动行驶装置13、栽植装置14、苗供给装置15、施肥装置17、灌水装置18驱动。

如图19、图20所示,行驶装置13是对机体12进行支撑且使机体12能行驶的装置。此行驶装置13设置在机体12的右侧及左侧,具有前轮44及后轮45。

栽植装置14设置在机体12的后部。栽植装置14具有栽植苗5的栽植件55。栽植件55形成在下降时突入农田的栽植孔66(参照图18),而且将苗5栽植到栽植孔66中。

苗供给装置15是在栽植件55上升时将苗供给到该栽植件55的装置,具有转台88和苗供给件89。

载苗台16配置在苗供给装置15的前上方。而且,载苗台16的宽度为从右侧的行驶装置13跨到左侧的行驶装置13的宽度。此载苗台16是用来载置把供给到苗供给装置15的苗5的台。苗5在装入网眼盘(育苗盘)的状态下进行培育,按每个网眼盘载置在载苗台16上,将载苗台16上的苗5朝苗供给装置15供给。

施肥装置17设置在机体12的后部。施肥装置17具有储存肥料的肥料箱112,和将肥料箱112内的肥料供给到苗5的栽植部分近旁的 肥料供给装置121。

灌水装置18设置在机体12的后部。灌水装置18具有储存水的灌水箱193,和把此灌水箱193内的水朝苗5的栽植部分供给的水供给装置194。灌水箱193被设置在栽植件55的后方,且为苗供给装置15的下方,即苗供给装置15的后部的下方。

如上所述,在台车300上搭载着用来从供水箱311汲取水的泵312。供水箱311内的水从泵312经由灌水箱193朝供水箱311进行循环。

如图18、图19所示,水供给装置194具有灌水管209。灌水管209是用来把灌水箱193内的水引导到苗5的栽植部分的管部件。灌水管209配置在灌水箱193的前方侧。而且,灌水管209在机体宽度方向上设有一对,配置在栽植件55的右侧和栽植件55的左侧。

由于可以把与移栽机1另行设置的另外的供水箱9的水朝灌水箱193内供水,因此,可以增加灌水装置18的连续作业时间。而且,通过在台车2上搭载供水箱9,无需在移栽机1上设置大的灌水箱193,由此可以防止因在移栽机1上设置大的灌水箱193而造成重量上升、重量平衡不良。

以上的移栽机1具有把肥料供给到栽植的苗5的近旁的施肥装置17,和向栽植的苗5灌水的灌水装置18。为此,可以由1台机械来进行栽植作业、施肥作业和灌水作业。换言之,可以同时进行栽植作业、施肥作业和灌水作业。例如,在由1台机械进行栽植作业及施肥作业之后,无需由另外的机械进行灌水作业,可以容易地进行栽植、施肥、灌水。

图21及图22表示使台车300在移栽机1的后方随行地构成移栽装置3的场合,移栽机1和台车300沿着同一个田垄4行驶。

在此情况下,把软管支撑部件323处于上述第1形态(参照图11),在由软管支撑部件323支撑供给软管320及返回软管321的状态下,朝台车300的前方延伸设置。供给软管320及返回软管321的延伸设置端部与在前方行驶的移栽机1的灌水装置18的灌水箱193相连。另 外,如图12所示,软管支撑部件323沿着左侧的侧部框架305SL安装也可以。

由上述那样构成的移栽机1,如上所述,与台车400组合进行使用,从而可以构成移栽装置3。

图23表示使台车300在移栽机1的左方随行地构成移栽装置3的场合,移栽机1和台车300沿着相邻的田垄4行驶。

在此情况下,软管支撑部件323处于上述第2形态(参照图14),在由软管支撑部件323支撑供给软管320及返回软管321的状态下,朝台车300的左方延伸设置。供给软管320及返回软管321的延伸设置端部与在左前方行驶的移栽机1的灌水装置18的灌水箱193相连。

而且,尽管未图示,但是,也可以使台车300在移栽机1的右方随行地构成移栽装置3。在此情况下,如图13所示,使软管支撑部件323朝载台301的右方突出,在由软管支撑部件323支撑供给软管320及返回软管321的状态下,朝台车300的右方延伸设置。

如图21~图23所示,通过使台车300与移栽机1随行,可以把搭载在台车300上的供水箱311的水经由供给软管320朝移栽机1的灌水装置18的灌水箱193供给,向通过移栽机1栽植在田垄上的苗供给。而且,可以使灌水箱193内的水经由返回软管321返回供水箱311。

而且,通过在由软管支撑部件323支撑供给软管320及返回软管321的状态下朝前方或侧方延伸设置,可以使在供给软管320及返回软管321不下垂到地面的状态下与移栽机1的灌水装置18相连。为此,供给软管320及返回软管321不会妨碍移栽机1、台车300的行驶。

进而,通过使台车300与移栽机1随行地构成移栽装置3,在由移栽机1将苗栽植在田垄上之后,可以接着使用台车300具备的多层膜敷设装置304把多层膜MF敷设到田垄上,因此作业性优异。

以上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应当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全部是举例说明而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不是通过上述说明而是通过专利请求保护的范围来表示,以图包括与专利请求保护的范围均等的含义以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